第206章 建州风波(下)
推荐阅读: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封神:从吞噬补天石开始、东京大律师:开局律所破产、我在三国骑砍无双、红龙有仙术、这个武圣血条太厚、洪荒:阐教大师兄,我是广成子、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我白锦一身正气、带着淘宝去修仙、
皇帝既然有了宸断,外廷的各种意见其实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只不过,建州这次战争引出的风波可没有如此轻易结束的道理。
有一件极为重大的变故尚未处理:李成梁战败一事。
这件事本来早已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从山东道御史韩先友弹劾李成梁杀良冒功旧事,到巡按直隶御史任养心弹劾李成梁尾大不掉、李氏子弟“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
但申时行在王锡爵的劝说之下申救李成梁,上疏道:“今九边事情艰巨,独辽东为难;九边将官忠勇,独成梁为最。凡二十年以来无岁不战、无日不防,可谓竭尽心力矣。
至于用兵之际遇,自古难言必百胜而无一败者也。今以其血战之功为妄,以其报国之忠为欺,则将官隳心解体,任夷虏之纵横而不敢言剿;边臣亦钳口结舌,任边事之废坏而不敢参论,其为害岂浅浅哉?
今建州仍为我三路合围,虏酋兄弟插翅难飞。待全此大功,即便尽诛丑类,亦何足惜?然剿夷出塞原非李成梁一人之事,数路合围亦为李成梁之遗策,倘以一计之误、一战之失而多生支节,尽没成梁百胜之功,此则臣等之所深惜也。伏望皇上特赐体察。”
申时行堂堂元辅,亲自上疏申救李成梁,自然不是寻常量级。大明虽无宰相,但首辅仍被视为百官之长,哪怕是皇帝,寻常时候也得考虑首辅的颜面。
再加上申时行的申救颇有讲究,他根本不去讨论李成梁过去是否有杀良冒功之举,也根本懒得为李家“尾大不掉”辩解,只是单纯地回顾李成梁这二十年来的百战之功,强调偶有一败乃是人之常情,为此一败而抹杀了他半生功业,实在于心不忍。
这个说法之所以讲究,原因是他知道皇帝心里明白:
其一,这年头将领作战,尤其是对外作战之时,杀良冒功什么的其实很常见,根本不是只有李成梁一人如此做。
其二,出关作战这种事,如果一次战败就要深追旧案,将来谁还敢轻言出战?有几位将领敢保证此生必无败绩?
其三,现在李成梁所部虽败,但建州局面并未失控,三路大军之合围依然顺利,而这也是李成梁此前的谋划,怎么就能光盯着一次战败而把整场战役给忽视了呢?这全局的胜利也有他一份功劳,仅以方面之败而定罪是何道理?
其四,所谓李成梁家族尾大不掉,“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之说,申时行之所以不加辩解,并非因为这是既成事实。
所谓“环神京左右”真正称得上莫可摇动的,不是李成梁,而是高务实。
李成梁的嫡系即便在辽东也就三万左右了,李如松在宣府则另有五千。三万五千之数,就能“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吗?开什么玩笑!
京师京营号称四十万,虽然大多不能打仗,可其中光配置顶尖的禁卫军就有六万,这支部队按照大阅的情况来看,比任何边军都要精锐,堪称戚继光练兵史的巅峰。申时行虽然不懂兵,但他听高务实评价过:禁卫军阵前,纵十万精骑冲阵而不可动摇。
十万精骑冲阵?那怕是得回转三四十年,俺答汗最强势之时才有这般浩大军威。
而京师之外亦不必说,由东到西从辽东看起:
辽东有兵约十八万,其中李成梁嫡系三万,余者十五万之中,又有曹簠及宣大借调的马栋、麻承勋等部三万是高务实嫡系,李成梁拿什么尾大不掉?
蓟镇原本有兵十三四万,后因戚继光调任禁卫军司令、戚金调任沈阳游击等事,兵力下降了一点。但由于蓟镇是计划中对察哈尔出兵的主要阵地之一,故而又从江浙、湖广、江西等地调来了四五万班军,如今的总兵力也保持在十七八万。
而李家在蓟镇只有一个李如樟,职务也仅仅只是分守蓟州西路参将。李如樟是李成梁第四子,待遇自然比不得长子李如松,身边只带了一千随任家丁。这一千人放在十七八万蓟镇精锐面前济得甚事?
宣府的兵力曾经一度高达十五万左右,不过随着马家军、麻家军的往外渗透,以及土默特方向久无战事,宣府的总兵力也出现了下降,现在约有十三万左右,其中五千是李如松带去的辽东铁骑。
五千辽东铁骑固然不弱,但宣府是马芳崛起之地,早已投入高党门下多年,无论是军心还是兵力,李如松都在宣府都是强龙难压地头蛇。何况宣府因为马芳的关系,自来骑兵也是强项,并不畏惧李如松的辽东骑兵。
大同更不必说,有兵十二万,没有一个李家将,是彻彻底底的高党基本盘。
再然后是山西镇,即“宣大三镇”中被省略掉的那个。它也有兵七万,同样没有李家将的存在,也是高党的基本盘。
另外还有个顺天巡抚下辖的昌平镇,此处不好说算京师本身还是京师外围,但它也有兵六七万。其中李家有个游击将军李如梧在,不过他只是李成梁的侄儿,身边更是只有三百随任家丁,完全不值一提。
这样的局面,说什么“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别说皇帝不信,就算申时行听了也无动于衷。他甚至可以想象,高务实听见这话的时候只怕会冷笑一声,嗤之以鼻。
按照大明的传统思维,既然有高务实这样一个名动天下、声闻九边的天下第一文帅坐镇京师,周边各镇又有一大堆他曾经指挥过的将领,似李成梁那样的武将哪里敢有什么不轨之心?
毕竟大明朝的文官迷之自信,没有牛逼文帅坐镇的时候都不把武将放在眼里,有了这么牛逼的文帅在,自然更不会担心那区区三万多兵。所以,说李成梁尾大不掉,那纯粹是文官集团歧视武将,认为造反这种事只有可能是武将会干,所以一到这种时刻就拿来说。
但说不顶用,以皇帝陛下的精明,总不可能算数都算不清。除非皇帝本身就要惩罚李成梁,否则必不会把这个说法当真。
申时行上疏申救之时,是李成梁刚败,建州之战并未打完,皇帝也还在犹豫到底要怎么处置。故而当时高务实建议皇帝先不做回应,等打完了再说,皇帝也答应了。
现在这场仗算是打完了,建州方面“投降输一半”,等着被三分肢解,此时此刻就到了皇帝做决定的时候。
朱翊钧趁此机会也再次把这事提了出来,问高务实觉得李成梁要如何处置。
高务实倒是很直接,说道:“以臣个人的带兵习惯而言,赏功罚过须得分明。宁远伯昔年劳苦功高是天下人所共见的,若仅因为一次战败便穷追猛打,实非所宜。在这一点上,臣赞同元辅之说。
不过,宁远伯昔日之功虽高,先帝及陛下赏赐却也独厚,至今已是世袭伯爵。此所谓赏功已足,不能成为不可罚之理。”
朱翊钧点头道:“这也正是我犹豫的地方,该赏的其实已经赏过了,但这罚……却又不太好罚,以免天下人说我这皇帝刻薄寡恩,实属为难。”
高务实道:“臣以为,为难却也不然。罚过仍须罚过,恩泽却可以另计。”
朱翊钧有些意外,问道:“此二者如何同时进行?”
高务实道:“臣以为宁远伯此败实乃朝廷近年来第一大败,若换做他人,恐怕下狱论死亦不足惜,但既然其为世爵,不妨宽宥一些,只夺其职,命其以宁远伯世爵回京安养即可。”
朱翊钧面色微微一变:“你觉得……这罚得还不重吗?辽东方面……”
“陛下莫急,臣尚未说完。”
一般而言,臣子是不能打断皇帝说话的,但朱翊钧与高务实单独相处之时没礼数惯了,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顺着他的话道:“那你继续说。”
高务实便接着道:“宁远伯去职辽镇,这辽帅一职便空了出来。其实按臣本意,此战宁远伯负而曹簠胜,该当以曹簠接任辽帅才是正理。然则陛下既不愿天下人误解,那么曹簠这赏赐便需另行考虑,仍将辽帅一职交予李家。”
朱翊钧心中一动,皱眉道:“你是说李如松?”
李如松么,朱翊钧倒是挺满意的,只不过前脚把他爹罢免了,后脚又把他送去辽东做总兵,这感觉似乎有些怪怪的。虽然这样做的话,的确不怕天下人说自己刻薄寡恩,可是反过来看,则好像是自己怕了李家,觉得辽东少了他们李家就是玩不转一样,感觉还是不对劲。
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始终不是特别满意,于是道:“此事容我再细细考量,不过刚才你提到此番曹簠之功当赏……他若是接任辽帅也就罢了,倘若不能的话,却该如何酬功?”
高务实道:“按理说曹簠这半辈子都在辽东,最是深悉辽东情形。值此辽事初定、蒙战将起之际,将其调离辽东并非上策。不过事已至此,稍作权衡也不是不行,但最好不要调离太远。
若依臣之愚见,倘曹簠此番不便接任辽帅,则不如先调任蓟帅。蓟镇与辽东相距最近,亦同为出兵察哈尔之要地,以曹簠镇之,也算合适。”
“倒也有理。”朱翊钧想了想,又问:“那杨四畏怎么办?”
杨四畏是现任蓟镇总兵官,接的是戚继光进京留下的位置。
高务实道:“杨四畏的安排,要看皇上究竟要不要让李如松出镇辽东。”
朱翊钧皱眉道:“这是什么意思?”
高务实笑了笑,回答道:“不知陛下可还记得,杨四畏原是辽东人?是这样,宁远伯是隆庆四年因为原辽东总兵王治道战死才接任辽帅的,而杨四畏在隆庆二年便已经出任昌平总兵了,而在那之前,他是辽东副总兵。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杨四畏调任去了昌平,才空出了当时的辽东副总兵位置给宁远伯。于是在王治道战死之后,宁远伯才得以出任辽帅。否则的话,当年继任辽帅的便是杨四畏了。
故此,臣有三种安排可供陛下参考:其一,李如松调任辽帅,那么曹簠就升调蓟帅,杨四畏则改任宣帅;其二,李如松不动,曹簠接任辽帅,杨四畏也不动;其三,李如松不动,曹簠升调蓟帅,杨四畏回镇辽帅。”
朱翊钧听罢,点头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不过这三种安排我瞧着都有道理,却也都不算万全……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这件事的确颇为棘手,只是还得再考虑考虑。”
高务实道:“是,臣明白。”
朱翊钧想了想,忽然又问道:“诶,杨四畏既然发迹比李成梁更早,他现在什么年纪了?”
高务实从兵部离任不久,这点事还是记得清楚的,当下答道:“杨四畏乃嘉靖九年生人,今年五十有九(虚岁)。”
朱翊钧皱眉道:“他身体可还强健?”
这一问还真不是多此一举,这个时期大明的将领有些负伤多的,到了将近六十岁的时候很多暗疾都发了,大多都会请辞致仕,像李成梁那样健康长寿的很少见,非常少见。
高务实道:“此前听闻他近年来身体不如早年,不过臣前不久又听说他还曾经带兵巡边,想来倒也无甚大碍。”
朱翊钧摇头道:“那却打不得包票,自来这些武臣的身子骨都是要么不垮,一垮就垮得飞快,三四年的时间里就能从飞将军变得只能卧榻休养。既然他已经有传言身体不如当年……非是我要说些不吉利的话,但恐怕他也矫健不得多久了,如今我若再让他去阵前厮杀,实非为君之道。”
这话高务实不太好接,于是没有接口。
朱翊钧叹道:“算了,还是让他去宣府吧,宣府那边现已多年无事,将来出兵察哈尔也不会让宣府总兵出战,最多调派些兵马,这事他还干得了。至于李如松……就让他去辽东回镇接替他父亲,希望他不会如他父亲一样。”
感谢书友“书友20190224103304146”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20190224103304146”、“曹面子”、“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谢谢!
有一件极为重大的变故尚未处理:李成梁战败一事。
这件事本来早已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从山东道御史韩先友弹劾李成梁杀良冒功旧事,到巡按直隶御史任养心弹劾李成梁尾大不掉、李氏子弟“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
但申时行在王锡爵的劝说之下申救李成梁,上疏道:“今九边事情艰巨,独辽东为难;九边将官忠勇,独成梁为最。凡二十年以来无岁不战、无日不防,可谓竭尽心力矣。
至于用兵之际遇,自古难言必百胜而无一败者也。今以其血战之功为妄,以其报国之忠为欺,则将官隳心解体,任夷虏之纵横而不敢言剿;边臣亦钳口结舌,任边事之废坏而不敢参论,其为害岂浅浅哉?
今建州仍为我三路合围,虏酋兄弟插翅难飞。待全此大功,即便尽诛丑类,亦何足惜?然剿夷出塞原非李成梁一人之事,数路合围亦为李成梁之遗策,倘以一计之误、一战之失而多生支节,尽没成梁百胜之功,此则臣等之所深惜也。伏望皇上特赐体察。”
申时行堂堂元辅,亲自上疏申救李成梁,自然不是寻常量级。大明虽无宰相,但首辅仍被视为百官之长,哪怕是皇帝,寻常时候也得考虑首辅的颜面。
再加上申时行的申救颇有讲究,他根本不去讨论李成梁过去是否有杀良冒功之举,也根本懒得为李家“尾大不掉”辩解,只是单纯地回顾李成梁这二十年来的百战之功,强调偶有一败乃是人之常情,为此一败而抹杀了他半生功业,实在于心不忍。
这个说法之所以讲究,原因是他知道皇帝心里明白:
其一,这年头将领作战,尤其是对外作战之时,杀良冒功什么的其实很常见,根本不是只有李成梁一人如此做。
其二,出关作战这种事,如果一次战败就要深追旧案,将来谁还敢轻言出战?有几位将领敢保证此生必无败绩?
其三,现在李成梁所部虽败,但建州局面并未失控,三路大军之合围依然顺利,而这也是李成梁此前的谋划,怎么就能光盯着一次战败而把整场战役给忽视了呢?这全局的胜利也有他一份功劳,仅以方面之败而定罪是何道理?
其四,所谓李成梁家族尾大不掉,“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之说,申时行之所以不加辩解,并非因为这是既成事实。
所谓“环神京左右”真正称得上莫可摇动的,不是李成梁,而是高务实。
李成梁的嫡系即便在辽东也就三万左右了,李如松在宣府则另有五千。三万五千之数,就能“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吗?开什么玩笑!
京师京营号称四十万,虽然大多不能打仗,可其中光配置顶尖的禁卫军就有六万,这支部队按照大阅的情况来看,比任何边军都要精锐,堪称戚继光练兵史的巅峰。申时行虽然不懂兵,但他听高务实评价过:禁卫军阵前,纵十万精骑冲阵而不可动摇。
十万精骑冲阵?那怕是得回转三四十年,俺答汗最强势之时才有这般浩大军威。
而京师之外亦不必说,由东到西从辽东看起:
辽东有兵约十八万,其中李成梁嫡系三万,余者十五万之中,又有曹簠及宣大借调的马栋、麻承勋等部三万是高务实嫡系,李成梁拿什么尾大不掉?
蓟镇原本有兵十三四万,后因戚继光调任禁卫军司令、戚金调任沈阳游击等事,兵力下降了一点。但由于蓟镇是计划中对察哈尔出兵的主要阵地之一,故而又从江浙、湖广、江西等地调来了四五万班军,如今的总兵力也保持在十七八万。
而李家在蓟镇只有一个李如樟,职务也仅仅只是分守蓟州西路参将。李如樟是李成梁第四子,待遇自然比不得长子李如松,身边只带了一千随任家丁。这一千人放在十七八万蓟镇精锐面前济得甚事?
宣府的兵力曾经一度高达十五万左右,不过随着马家军、麻家军的往外渗透,以及土默特方向久无战事,宣府的总兵力也出现了下降,现在约有十三万左右,其中五千是李如松带去的辽东铁骑。
五千辽东铁骑固然不弱,但宣府是马芳崛起之地,早已投入高党门下多年,无论是军心还是兵力,李如松都在宣府都是强龙难压地头蛇。何况宣府因为马芳的关系,自来骑兵也是强项,并不畏惧李如松的辽东骑兵。
大同更不必说,有兵十二万,没有一个李家将,是彻彻底底的高党基本盘。
再然后是山西镇,即“宣大三镇”中被省略掉的那个。它也有兵七万,同样没有李家将的存在,也是高党的基本盘。
另外还有个顺天巡抚下辖的昌平镇,此处不好说算京师本身还是京师外围,但它也有兵六七万。其中李家有个游击将军李如梧在,不过他只是李成梁的侄儿,身边更是只有三百随任家丁,完全不值一提。
这样的局面,说什么“环神京左右蟠据,横骄莫可摇动”,别说皇帝不信,就算申时行听了也无动于衷。他甚至可以想象,高务实听见这话的时候只怕会冷笑一声,嗤之以鼻。
按照大明的传统思维,既然有高务实这样一个名动天下、声闻九边的天下第一文帅坐镇京师,周边各镇又有一大堆他曾经指挥过的将领,似李成梁那样的武将哪里敢有什么不轨之心?
毕竟大明朝的文官迷之自信,没有牛逼文帅坐镇的时候都不把武将放在眼里,有了这么牛逼的文帅在,自然更不会担心那区区三万多兵。所以,说李成梁尾大不掉,那纯粹是文官集团歧视武将,认为造反这种事只有可能是武将会干,所以一到这种时刻就拿来说。
但说不顶用,以皇帝陛下的精明,总不可能算数都算不清。除非皇帝本身就要惩罚李成梁,否则必不会把这个说法当真。
申时行上疏申救之时,是李成梁刚败,建州之战并未打完,皇帝也还在犹豫到底要怎么处置。故而当时高务实建议皇帝先不做回应,等打完了再说,皇帝也答应了。
现在这场仗算是打完了,建州方面“投降输一半”,等着被三分肢解,此时此刻就到了皇帝做决定的时候。
朱翊钧趁此机会也再次把这事提了出来,问高务实觉得李成梁要如何处置。
高务实倒是很直接,说道:“以臣个人的带兵习惯而言,赏功罚过须得分明。宁远伯昔年劳苦功高是天下人所共见的,若仅因为一次战败便穷追猛打,实非所宜。在这一点上,臣赞同元辅之说。
不过,宁远伯昔日之功虽高,先帝及陛下赏赐却也独厚,至今已是世袭伯爵。此所谓赏功已足,不能成为不可罚之理。”
朱翊钧点头道:“这也正是我犹豫的地方,该赏的其实已经赏过了,但这罚……却又不太好罚,以免天下人说我这皇帝刻薄寡恩,实属为难。”
高务实道:“臣以为,为难却也不然。罚过仍须罚过,恩泽却可以另计。”
朱翊钧有些意外,问道:“此二者如何同时进行?”
高务实道:“臣以为宁远伯此败实乃朝廷近年来第一大败,若换做他人,恐怕下狱论死亦不足惜,但既然其为世爵,不妨宽宥一些,只夺其职,命其以宁远伯世爵回京安养即可。”
朱翊钧面色微微一变:“你觉得……这罚得还不重吗?辽东方面……”
“陛下莫急,臣尚未说完。”
一般而言,臣子是不能打断皇帝说话的,但朱翊钧与高务实单独相处之时没礼数惯了,倒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顺着他的话道:“那你继续说。”
高务实便接着道:“宁远伯去职辽镇,这辽帅一职便空了出来。其实按臣本意,此战宁远伯负而曹簠胜,该当以曹簠接任辽帅才是正理。然则陛下既不愿天下人误解,那么曹簠这赏赐便需另行考虑,仍将辽帅一职交予李家。”
朱翊钧心中一动,皱眉道:“你是说李如松?”
李如松么,朱翊钧倒是挺满意的,只不过前脚把他爹罢免了,后脚又把他送去辽东做总兵,这感觉似乎有些怪怪的。虽然这样做的话,的确不怕天下人说自己刻薄寡恩,可是反过来看,则好像是自己怕了李家,觉得辽东少了他们李家就是玩不转一样,感觉还是不对劲。
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始终不是特别满意,于是道:“此事容我再细细考量,不过刚才你提到此番曹簠之功当赏……他若是接任辽帅也就罢了,倘若不能的话,却该如何酬功?”
高务实道:“按理说曹簠这半辈子都在辽东,最是深悉辽东情形。值此辽事初定、蒙战将起之际,将其调离辽东并非上策。不过事已至此,稍作权衡也不是不行,但最好不要调离太远。
若依臣之愚见,倘曹簠此番不便接任辽帅,则不如先调任蓟帅。蓟镇与辽东相距最近,亦同为出兵察哈尔之要地,以曹簠镇之,也算合适。”
“倒也有理。”朱翊钧想了想,又问:“那杨四畏怎么办?”
杨四畏是现任蓟镇总兵官,接的是戚继光进京留下的位置。
高务实道:“杨四畏的安排,要看皇上究竟要不要让李如松出镇辽东。”
朱翊钧皱眉道:“这是什么意思?”
高务实笑了笑,回答道:“不知陛下可还记得,杨四畏原是辽东人?是这样,宁远伯是隆庆四年因为原辽东总兵王治道战死才接任辽帅的,而杨四畏在隆庆二年便已经出任昌平总兵了,而在那之前,他是辽东副总兵。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杨四畏调任去了昌平,才空出了当时的辽东副总兵位置给宁远伯。于是在王治道战死之后,宁远伯才得以出任辽帅。否则的话,当年继任辽帅的便是杨四畏了。
故此,臣有三种安排可供陛下参考:其一,李如松调任辽帅,那么曹簠就升调蓟帅,杨四畏则改任宣帅;其二,李如松不动,曹簠接任辽帅,杨四畏也不动;其三,李如松不动,曹簠升调蓟帅,杨四畏回镇辽帅。”
朱翊钧听罢,点头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不过这三种安排我瞧着都有道理,却也都不算万全……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这件事的确颇为棘手,只是还得再考虑考虑。”
高务实道:“是,臣明白。”
朱翊钧想了想,忽然又问道:“诶,杨四畏既然发迹比李成梁更早,他现在什么年纪了?”
高务实从兵部离任不久,这点事还是记得清楚的,当下答道:“杨四畏乃嘉靖九年生人,今年五十有九(虚岁)。”
朱翊钧皱眉道:“他身体可还强健?”
这一问还真不是多此一举,这个时期大明的将领有些负伤多的,到了将近六十岁的时候很多暗疾都发了,大多都会请辞致仕,像李成梁那样健康长寿的很少见,非常少见。
高务实道:“此前听闻他近年来身体不如早年,不过臣前不久又听说他还曾经带兵巡边,想来倒也无甚大碍。”
朱翊钧摇头道:“那却打不得包票,自来这些武臣的身子骨都是要么不垮,一垮就垮得飞快,三四年的时间里就能从飞将军变得只能卧榻休养。既然他已经有传言身体不如当年……非是我要说些不吉利的话,但恐怕他也矫健不得多久了,如今我若再让他去阵前厮杀,实非为君之道。”
这话高务实不太好接,于是没有接口。
朱翊钧叹道:“算了,还是让他去宣府吧,宣府那边现已多年无事,将来出兵察哈尔也不会让宣府总兵出战,最多调派些兵马,这事他还干得了。至于李如松……就让他去辽东回镇接替他父亲,希望他不会如他父亲一样。”
感谢书友“书友20190224103304146”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20190224103304146”、“曹面子”、“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谢谢!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0973/2368966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