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一章 给胡宗宪修祠
推荐阅读: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诸天轮回转生、托身锋刃里、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诸天:从小欢喜当爹开始、凡人:开局我能进入灵界、斗罗:噬魂蛛皇、神探陈益、爱发微博的我,成了职业通天代、病弱太子妃超凶的、
良久之后,王锡爵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打破了相顾无言的局面,说道:“先生,您还是先把这件事说说吧,说说您想要怎么做。”
闻言,徐渭的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屋子里的气氛也顿时就变了。
徐渭根本没想什么,直接说道:“朝廷应该帮三娘子。或许很多人考虑的是边疆的稳定,可是这个时候不应该求这个。”
几人全都认真的听了起来。
虽然如果消息传去去后,有人会觉得这里边可能有徐渭的私心,毕竟以他跟三娘子的关系,很可能不希望三娘子再次过以前那种日子、再次嫁人。
可是这屋子里的几人却没有人这么想,他们了解徐渭的为人,不会去这么怀疑他。
徐渭不会在这种大事上拿自己的私事来开玩笑,即便有这种想法的话,也会说出来。
徐渭也没有客气,一脸正气的直接说道:“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机会,一个朝廷控制草原的大机会。”
“先生,此话怎讲?”王锡爵连忙追问道。
他也觉得这里面有大机会,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机会,可是没有把这个机会上升到这么重要的程度上。
不过徐渭说这样的话,王锡爵也一点都不敢小瞧。
徐渭脸色严肃的直接说道:“我们想要收服草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融入进来,打破他们自己的规矩和他们自己的风俗,让他们遵守大明的规矩。”
“继承制度尤其关键,如果能用大明的规矩取代他们自己的继承制度,那绝对会是一个大进步。”
听完,王锡爵就明白了。说白了,如果这次朝廷不帮三娘子的话,还让他们按照以前那种规矩的话,那这件事就跟大明没什么关系,双方并不是一家人。
如果朝廷帮了三娘子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双方的地位一下子就会逆转过来。你们想要拿到头顶的位置,那必须得到朝廷的支持、必须得到朝廷的册封,否则的话就绝对不行。
这样一来,双方的地位瞬间就由原来的对等变成不对等了,这种效果如果延续几代的话,直接就会变成土司,对草原上大汗的声望打击绝对是致命的。
如此一来,下面的人瞬间就会对大汉不服气。我为什么要臣服你?
你也不行,你还要臣服大明,那我何必要由着你?
我直接去臣服大明好不好,我还是可以把你绕过去。
这样一来的话,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朝廷就可以在这里面有很多的操控余地,比如给他们各自划分地盘,然后给他们各自封一个官位。
这种事,朝廷也不是没有做过。只不过在这以前,朝廷做这种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如果能通过这一次的事达到这个目的的话,那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王锡爵赞叹道:“先生说的有道理!”
“这是个机会。”徐渭叹了一口气,表情变得有些复杂的说道:“如果能把握住这个机会的话,草原上的情况立马就不一样了。只是不知道朝廷愿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虽然不了解具体的情况,但是以他的智慧,只要一听是什么事,就足以判断这里面究竟有多大的机遇和风险。
他说的是有大机遇、好处也多,可是如果要真的这么做的话,很可能会遭遇很多不愉快的事,尤其有可能会打仗,朝廷有可能会失败、损失会很大。
要知道朝廷当中可是有一大批求稳的官员,这些人把持着朝廷,什么事都不想做。
西北那边安宁一点不好吗?何况还有那些在西北做生意的人,他们家里面都有生意。
想到这里,徐渭的脸色更复杂了。
这个时候,一边的戚继光看了一眼徐渭,又看了王锡爵一眼,笑着说道:“我也会写密奏进京,而且我相信这件事一定能成。”
徐渭看了戚继光一眼,皱着眉头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相信陛下。”戚继光一脸理所当然的说道。
他的话虽然不多,却是掷地有声。这一刻,他表现出来的信心是前所未有的。
徐渭神情复杂地看了戚继光一眼,也没有开口说话。
当年胡宗宪的死给徐渭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他一直跟在胡宗宪的身边,知道胡宗宪怎么样为朝廷呕心沥血的做事。
江南的事不容易,抗倭更不容易。除了统筹地方、打击倭寇之外,还要和朝堂上的一些人纠缠。
无论是严家父子还是徐阶,全都把抗倭当成了他们党争的筹码。嘉靖皇帝在上面,自诩帝王心术玩得好,可实际上是一团乱。
胡宗宪在这种夹缝当中呕心沥血完成了抗倭大业,本身应该名垂青史,至少也应该是荣耀加身、光荣退休,可最后却死在了大牢里。
那种感觉实在是太憋屈了,现在想起来都有一股锥心之痛。
自从胡宗宪死了以后,徐渭就疯了,精神状态时好时坏。过了这么多年,被时间冲淡了一些伤痛,徐渭的精神状态现在终于好了一些。这一次遇到这样的事,徐渭也是第一次开口。
徐渭神情复杂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希望如此。”
王锡爵也看了一眼戚继光。
实际上,王锡爵也觉得徐渭说的是一件好事。如果朝廷真这么干的话,的确是好处多多。
可他也觉得这件事危险性太大了,即便自己上了密奏,朝廷也未必会采用。
至于戚继光对皇帝有信心,王锡爵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因为朝堂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京城事多,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
不过王锡爵还是说道:“我马上就回去写密奏,具体的情况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想这件事还是有希望的。”
沉默了片刻,徐渭喃喃的说道:“希望吧。”
他对朝廷始终没有信心,如果不是因为皇帝这些年做的这些事、展现出来的那些东西,他根本都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那就行了,我马上回去写。”王锡爵站起身子说道。
见王锡爵站了起来,戚继光几人也纷纷站了起来,而后就分开行动了。
随着天气的好转,京城到辽东的道路越来越畅通了。没用几天的时间,王锡爵和戚继光两人的密奏就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飞到了京城。
密奏得到了京城之后,直接就递到了朱翊钧的面前。
从辽东来的奏折,现在根本就没有人敢阻拦,甚至都没有人敢查看。整北京城都知道辽东是皇帝关注的重点。
看着陈矩递上来的密奏,朱翊钧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
王锡爵一份,戚继光一份,这两人居然没有联名,这就让朱翊钧有些迟疑了。
难道说这两人闹不和了?
想到这里,朱翊钧的心里面就咯噔一下。
不是把两个有能力的人放在一起就都能成事的,因为有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这两个人在一起,很可能会意见不合。王锡爵和戚继光就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麻烦了。
一旦内部闹不和,即便是再有才华都没有用。朱翊钧甚至想到了以后辽东的经抚不和,真要是互相告状的话,那就完蛋了。
将密奏拿过来,朱翊钧快速翻看了起来。都看了一遍之后,朱翊钧的神情变得诡异。
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不和,而是非常和,在密奏里将彼此互相夸奖了一番。
首先是王锡爵,对戚继光就是一顿称赞,说他治军严明、清廉自守,手下的军队对周围的百姓秋毫无犯,自己也是令行禁止;在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那也是很有章法。
一句话,戚继光名不虚传。最后还拍了一下朱翊钧的马屁,皇帝能选用这样的将领是朝廷的福气、天下的福气,这一次辽东大战一定能打赢。
然后就是戚继光,也在密奏里把王锡爵一顿拍,说王锡爵这个人宽宏大量,辽东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的日子非常好过,官吏十分清廉。对于这次作战,准备也非常充足,后勤保障做得很好,对自己很支持。
同时也对朱翊钧拍了一顿马屁,能选用这样的官员,那就是朱翊钧的功劳。
上有明君,下有贤臣,这次辽东之仗一定能打得赢。甚至都上升到了大明万万年的地步。
朱翊钧很无奈,你们两个相处得好,就不用在朕面前秀恩爱了。
看到后面的内容,终于把正事说了出来,原来是徐渭的建议。
两人倒是没隐瞒,直接就把徐渭的建议说了出来。
看了一遍之后,朱翊钧合起了密奏,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这个徐渭是一个人才!
朱翊钧沉吟了片刻,转头看向陈矩说道:“马上传旨辽东,让徐渭进京。”
“是,陛下。”陈矩连忙答应道。
想了想,朱翊钧又说道:“这样,他可能不愿意来。你告诉他,就说朕要给胡宗宪修一座忠良祠,让他回来主持修建。”
闻言,徐渭的脸色也严肃了起来。
屋子里的气氛也顿时就变了。
徐渭根本没想什么,直接说道:“朝廷应该帮三娘子。或许很多人考虑的是边疆的稳定,可是这个时候不应该求这个。”
几人全都认真的听了起来。
虽然如果消息传去去后,有人会觉得这里边可能有徐渭的私心,毕竟以他跟三娘子的关系,很可能不希望三娘子再次过以前那种日子、再次嫁人。
可是这屋子里的几人却没有人这么想,他们了解徐渭的为人,不会去这么怀疑他。
徐渭不会在这种大事上拿自己的私事来开玩笑,即便有这种想法的话,也会说出来。
徐渭也没有客气,一脸正气的直接说道:“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机会,一个朝廷控制草原的大机会。”
“先生,此话怎讲?”王锡爵连忙追问道。
他也觉得这里面有大机会,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机会,可是没有把这个机会上升到这么重要的程度上。
不过徐渭说这样的话,王锡爵也一点都不敢小瞧。
徐渭脸色严肃的直接说道:“我们想要收服草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融入进来,打破他们自己的规矩和他们自己的风俗,让他们遵守大明的规矩。”
“继承制度尤其关键,如果能用大明的规矩取代他们自己的继承制度,那绝对会是一个大进步。”
听完,王锡爵就明白了。说白了,如果这次朝廷不帮三娘子的话,还让他们按照以前那种规矩的话,那这件事就跟大明没什么关系,双方并不是一家人。
如果朝廷帮了三娘子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双方的地位一下子就会逆转过来。你们想要拿到头顶的位置,那必须得到朝廷的支持、必须得到朝廷的册封,否则的话就绝对不行。
这样一来,双方的地位瞬间就由原来的对等变成不对等了,这种效果如果延续几代的话,直接就会变成土司,对草原上大汗的声望打击绝对是致命的。
如此一来,下面的人瞬间就会对大汉不服气。我为什么要臣服你?
你也不行,你还要臣服大明,那我何必要由着你?
我直接去臣服大明好不好,我还是可以把你绕过去。
这样一来的话,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朝廷就可以在这里面有很多的操控余地,比如给他们各自划分地盘,然后给他们各自封一个官位。
这种事,朝廷也不是没有做过。只不过在这以前,朝廷做这种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如果能通过这一次的事达到这个目的的话,那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王锡爵赞叹道:“先生说的有道理!”
“这是个机会。”徐渭叹了一口气,表情变得有些复杂的说道:“如果能把握住这个机会的话,草原上的情况立马就不一样了。只是不知道朝廷愿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虽然不了解具体的情况,但是以他的智慧,只要一听是什么事,就足以判断这里面究竟有多大的机遇和风险。
他说的是有大机遇、好处也多,可是如果要真的这么做的话,很可能会遭遇很多不愉快的事,尤其有可能会打仗,朝廷有可能会失败、损失会很大。
要知道朝廷当中可是有一大批求稳的官员,这些人把持着朝廷,什么事都不想做。
西北那边安宁一点不好吗?何况还有那些在西北做生意的人,他们家里面都有生意。
想到这里,徐渭的脸色更复杂了。
这个时候,一边的戚继光看了一眼徐渭,又看了王锡爵一眼,笑着说道:“我也会写密奏进京,而且我相信这件事一定能成。”
徐渭看了戚继光一眼,皱着眉头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相信陛下。”戚继光一脸理所当然的说道。
他的话虽然不多,却是掷地有声。这一刻,他表现出来的信心是前所未有的。
徐渭神情复杂地看了戚继光一眼,也没有开口说话。
当年胡宗宪的死给徐渭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他一直跟在胡宗宪的身边,知道胡宗宪怎么样为朝廷呕心沥血的做事。
江南的事不容易,抗倭更不容易。除了统筹地方、打击倭寇之外,还要和朝堂上的一些人纠缠。
无论是严家父子还是徐阶,全都把抗倭当成了他们党争的筹码。嘉靖皇帝在上面,自诩帝王心术玩得好,可实际上是一团乱。
胡宗宪在这种夹缝当中呕心沥血完成了抗倭大业,本身应该名垂青史,至少也应该是荣耀加身、光荣退休,可最后却死在了大牢里。
那种感觉实在是太憋屈了,现在想起来都有一股锥心之痛。
自从胡宗宪死了以后,徐渭就疯了,精神状态时好时坏。过了这么多年,被时间冲淡了一些伤痛,徐渭的精神状态现在终于好了一些。这一次遇到这样的事,徐渭也是第一次开口。
徐渭神情复杂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希望如此。”
王锡爵也看了一眼戚继光。
实际上,王锡爵也觉得徐渭说的是一件好事。如果朝廷真这么干的话,的确是好处多多。
可他也觉得这件事危险性太大了,即便自己上了密奏,朝廷也未必会采用。
至于戚继光对皇帝有信心,王锡爵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因为朝堂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京城事多,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
不过王锡爵还是说道:“我马上就回去写密奏,具体的情况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想这件事还是有希望的。”
沉默了片刻,徐渭喃喃的说道:“希望吧。”
他对朝廷始终没有信心,如果不是因为皇帝这些年做的这些事、展现出来的那些东西,他根本都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那就行了,我马上回去写。”王锡爵站起身子说道。
见王锡爵站了起来,戚继光几人也纷纷站了起来,而后就分开行动了。
随着天气的好转,京城到辽东的道路越来越畅通了。没用几天的时间,王锡爵和戚继光两人的密奏就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飞到了京城。
密奏得到了京城之后,直接就递到了朱翊钧的面前。
从辽东来的奏折,现在根本就没有人敢阻拦,甚至都没有人敢查看。整北京城都知道辽东是皇帝关注的重点。
看着陈矩递上来的密奏,朱翊钧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
王锡爵一份,戚继光一份,这两人居然没有联名,这就让朱翊钧有些迟疑了。
难道说这两人闹不和了?
想到这里,朱翊钧的心里面就咯噔一下。
不是把两个有能力的人放在一起就都能成事的,因为有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这两个人在一起,很可能会意见不合。王锡爵和戚继光就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麻烦了。
一旦内部闹不和,即便是再有才华都没有用。朱翊钧甚至想到了以后辽东的经抚不和,真要是互相告状的话,那就完蛋了。
将密奏拿过来,朱翊钧快速翻看了起来。都看了一遍之后,朱翊钧的神情变得诡异。
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不和,而是非常和,在密奏里将彼此互相夸奖了一番。
首先是王锡爵,对戚继光就是一顿称赞,说他治军严明、清廉自守,手下的军队对周围的百姓秋毫无犯,自己也是令行禁止;在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那也是很有章法。
一句话,戚继光名不虚传。最后还拍了一下朱翊钧的马屁,皇帝能选用这样的将领是朝廷的福气、天下的福气,这一次辽东大战一定能打赢。
然后就是戚继光,也在密奏里把王锡爵一顿拍,说王锡爵这个人宽宏大量,辽东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的日子非常好过,官吏十分清廉。对于这次作战,准备也非常充足,后勤保障做得很好,对自己很支持。
同时也对朱翊钧拍了一顿马屁,能选用这样的官员,那就是朱翊钧的功劳。
上有明君,下有贤臣,这次辽东之仗一定能打得赢。甚至都上升到了大明万万年的地步。
朱翊钧很无奈,你们两个相处得好,就不用在朕面前秀恩爱了。
看到后面的内容,终于把正事说了出来,原来是徐渭的建议。
两人倒是没隐瞒,直接就把徐渭的建议说了出来。
看了一遍之后,朱翊钧合起了密奏,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这个徐渭是一个人才!
朱翊钧沉吟了片刻,转头看向陈矩说道:“马上传旨辽东,让徐渭进京。”
“是,陛下。”陈矩连忙答应道。
想了想,朱翊钧又说道:“这样,他可能不愿意来。你告诉他,就说朕要给胡宗宪修一座忠良祠,让他回来主持修建。”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2176/3239419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