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慕容伏允
推荐阅读:我父刘玄德、洪荒:云梦大蛇、我的谍战日记、我的谍战岁月、北辰剑宗掌门秘录、桃花山刘家修仙传、从收服狐仙开始万仙来朝、夫人,请尊重我的职业、我在乱世词条修仙、零界使徒、
至德二年(757年)春,大唐境内形势再次大变!
如同历史上那样,安禄山被安庆绪、李猪儿杀死,安庆绪自称皇帝!
安禄山能够将河东、范阳、平卢的精锐收集在自己手里,然后南下叛乱,凭的自然是自己长期以来的威望,以及善于御下的手段,这些显然是安庆绪所不具备的。
而以前在范阳,史思明的威望仅次于安禄山,安禄山一死,叛军自然很快分成了两股,一股投向安庆绪,另外一股则投向史思明!
此时,幽州的史思明、河东的崔乾佑、大同的高秀岩三支大军正在围攻郭子仪、李光弼镇守的太原城,得知此消息后自然纷纷撤围而去。
之前,在怀朔镇败于碎叶军之后,李嗣业、李晟、安重璋失去了中受降城,太原解围之后,李亨对于朔方忧心忡忡,生怕三人互不相让——李嗣业是节度使,李晟是皇族子弟,安重璋年老资深。
于是,就将郭子仪重新调到了朔方,此时,留在怀朔镇的苏哈、阿瑞斯已经将中受降城的粮草搜罗一空,并全部搬到了怀朔镇。
由于灵州被圣驾占据着,为了绥靖北境,皇帝一纸诏令将最善于统合诸将的郭子仪调到了丰州,并将朔方军的本部迁到了中受降城,显然是要力扛碎叶军的。
不过在此之后,除了苏哈部继续驻扎在怀朔镇,阿瑞斯部镇守檀石槐台,博格达营、博格拉营、敕勒营都到了山北榷场到赤城一带!
这下不光是唐庭,连叛军大头目,此时幽州一带实际上的掌控着史思明也踌躇了!
当然了,最踌躇的莫过于眼下的云州刺史兼大同军军使高秀岩了。
高秀岩,年纪比郭子仪还大,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原本在陇右任职,是哥舒翰的手下,最高光的时刻自然是不惜代价收复石城堡一战,以十倍的战损收复高悬在大山之上的石城堡之后,高秀岩妥妥的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绝佳注脚。
像他这么大的年纪,在陇右的时候还只能在哥舒翰手下以冲锋陷阵的面目出现,可想而知真实能力并不怎样。
石城堡之役后,高秀岩因公被封为河源军使、陇右节度副使,当然了,后面那个职位只是一个虚衔,他能够左右的还是鄯州(青海西宁)西边的河源军。
安禄山升任三镇节度使后,立即将高秀岩挖到了河东,以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的身份镇守大同,后来高秀岩在安史之乱期间长期镇守大同,在郭子仪、李光弼两大名将的夹击下岿然不倒,显然也是有些水平的。
而他在整个叛乱时期几乎一直站在叛军这一边,显然安禄山给他的待遇远远超过了大唐,当然了,高秀岩这么做也与叛乱时期他的家眷都在河北道有些关系。
是的,安禄山称帝后,高秀岩被封为“云中郡王”,并将整个云中郡连带着塞外的单于都护府都作为他的采邑,虽然此时天下绝大部分土地都在大唐手里,单于都护府也在郭子仪的控制之下,但先画一个大饼让诸将过过瘾,显然让高秀岩这样年迈、能力一般之人会死心塌地跟着安禄山走。
高秀岩回到大同后,部下能够出外野战的还有一万步骑,据守着高大坚固的大同城毫无问题,依着后来大唐的作为,就算叛乱最终平定了,他占据着大同依旧能够获得一个藩镇节度使的地位。
但眼下的高秀岩在得知草原上的消息后,这心境就有些微妙了。
高秀岩能够以一个军城的兵力力扛郭子仪、李光弼而不倒,除了大同军本身由于深处边境之地,战力一贯强悍外,由于突厥汗国的覆灭,云中郡安置了大量的胡人部落有关。
大同军表面上虽然只有一万步骑,实际上当安禄山发动叛乱后,高秀岩立即将军力提升到两万人,其中骑兵更有八千之多!
八千骑兵,除了三千唐军,五千人都是来自于周围诸部,由于大量牧户的存在,还能不断补充。
后来高秀岩跟着史思明一起投降大唐,唐庭还封他为渤海郡王,显然是忌惮他的实力。
云州刺史府。
对于从军长达五十年的高秀岩来说,他更看重云州刺史这个职位,故此当他从河源军迁到大同之后,便长期在刺史府办公,军使府是让给他最有出息的儿子,大同军都虞侯高霖了。
六十七岁的高秀岩能够在大同这个一半领地靠着塞外,到处是胡人牧户,一半土地靠着边境,都是剽悍善战的边民之地在安史之乱间稳如泰山,光靠他这个当了一辈子的武夫是不成的。
此时的大同,一个大郡却只有三千户汉人农户,但麾下却有两万多户牧户,这样的地方怎么看都是岌岌可危,但高秀岩镇守此地的几年时间并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
这与一个人有关。
慕容伏允。
是的,此人的名字与历史上吐谷浑王族某人一样,他也是迁到大唐吐谷浑王族的后裔,几年前的大唐明经、明法、明算三科进士!
按说像这样的大才,应该留在长安历练才是,不过他却主动来到云中郡,从录事参军干起,先后担任过推官、掌书记,目下则是云中郡的判官!
今年三十岁的他是前河南尹、后来的大燕宰相达奚珣的女婿,前面说过,吐谷浑王国在灭亡之前有四大部落,慕容、赫连、白、达奚,他作为慕容王族后裔,又成了达奚珣的女婿,若说前吐谷浑人之间没有勾连那是不可能的。
他参考的科举,明经不用说了,真正让他受用的还是明法、明算,其实这两门远比明经适用,于是自从来到云中郡后,他以鲜卑人的后裔身份从容游走于汉人、胡人之间,在该郡的威望还在历任刺史之上。
在高秀岩跟着安禄山叛乱后,慕容伏允一度准备南逃的,不过随着他的岳父达奚珣投降叛军,他便知晓自己这一生无论如何也洗刷不清了,干脆主动投靠了高秀岩,这自然让高秀岩大喜过望,之后一应政务几乎都是慕容伏允在打理。
而慕容伏允能够在大同军附近的牧场里有些威望,自然不是因为他是三科进士出身,而是因为他是慕容吐谷浑王族之后!
在孙秀荣第一次东进霫部之时,曾经大破迁到河套以南的拓跋部、赫连部,并杀死了拓跋部大酋之子拓跋朝光、赫连部酋长赫连隗。
无论是拓跋部,还是赫连部,都是很小的部落,哪里经受得了如此打击?
此时,一同迁到河套附近的党项羌、吐谷浑部落还有很多,拓跋部、赫连部并没有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模样,之后他们的部落便不断受到其它部落的压迫,最后整个拓跋部都迁到了大同!
十余年过去之后,云中拓跋部已经是一个丁口超过万户的大部了,自然也成了高秀岩依仗的对象。
其中,拓跋朝光的儿子拓跋乾晖如今是高秀岩麾下的游奕使,是他手下头号猛将,年仅二十岁的他在大同一带也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称号。
而拓跋朝光的堂弟拓跋乞梅则成了整个拓跋部的大酋。
剩余诸部中,则以吐谷浑人最多,其中赫连部、达奚部、白部都有,但三部丁口加起来也没有拓跋部多,于是出自吐谷浑王族的慕容伏允便隐隐成了吐谷浑诸部的首领。
这才是慕容伏允在大同一直受到重用的最主要原因,没有之一。
高秀岩想要在党项人、吐谷浑人之间取得平衡,就只能重用慕容伏允。
春节刚过,三十岁的慕容伏允有些魂不守舍地走在通往刺史府的街面上,他的周围簇拥着一些人,都是他的家丁,全部从周围吐谷浑诸部里拣拔出来的,或者说是诸部主动让族里最聪慧、勇猛的子弟前来投靠在他门下更妥当一些。
与寻常进士出身的佩戴长剑不同,慕容伏允身旁却挂着一口横刀,还是一柄双手横刀,显示了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文人出身的判官那么简单。
慕容伏允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留着三缕短须,他走路时依旧挺拔矫健,但他满面的愁容依旧遮盖不住。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将作为大唐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文官消失于茫茫人海,连史书也不会记上一笔,但眼下的情形却不同了。
后世,白部的白义诚、赫连部的赫连铎依托大同与沙陀人李克用厮杀多年,那要等到百年后了,但眼下的情形又不同,由于拓跋朝光、赫连隗的突然死亡,大量拓跋部、赫连部牧户迁到大同,大同的历史轨迹早就面目全非。
新的白义诚、赫连铎可能要提前面世了。
眼下慕容伏允正在想着的正是此事。
“风云际会,此其谓呼?”
没多久,刺史府就到了,看着府邸大门口那高悬的黑底白字大牌匾,慕容伏允不禁喃喃自语了一句。
而在刺史府里,自从跟着安禄山叛乱之后,为了依托刺史府管控全城,高秀岩将刺史府正中间的院墙加高到三层,上面两层都是木制的建筑,眼下是整个大同城最高的建筑物,最上面可以管窥城池全貌。
就在慕容伏允朝着府邸走来时,最上面也站着两人,正盯着慕容伏允看。
两人身形差不多,都是武将打扮,不过一人似乎全身上下都是由紧绷的肌肉组成,就像一杆挺拔的标枪那样肃立于上,面容冷峻,带着深深的寒意。
其旁边一人面容英俊,但其神色却显示了他多半是一个酒色缠身之人。
那挺拔者叫拓跋乾晖,正是被孙秀荣杀死的党项羌大酋拓跋朝光独子,眼下是高秀岩的游奕使兼亲卫头目,拓跋乾晖还是高秀岩的女婿,兼任其亲卫头目自然也是应有之意。
而他身旁那三十多岁的人则是高秀岩膝下八个儿子中据说最有出息的第三子。
高霖,大同军都虞侯。
如同历史上那样,安禄山被安庆绪、李猪儿杀死,安庆绪自称皇帝!
安禄山能够将河东、范阳、平卢的精锐收集在自己手里,然后南下叛乱,凭的自然是自己长期以来的威望,以及善于御下的手段,这些显然是安庆绪所不具备的。
而以前在范阳,史思明的威望仅次于安禄山,安禄山一死,叛军自然很快分成了两股,一股投向安庆绪,另外一股则投向史思明!
此时,幽州的史思明、河东的崔乾佑、大同的高秀岩三支大军正在围攻郭子仪、李光弼镇守的太原城,得知此消息后自然纷纷撤围而去。
之前,在怀朔镇败于碎叶军之后,李嗣业、李晟、安重璋失去了中受降城,太原解围之后,李亨对于朔方忧心忡忡,生怕三人互不相让——李嗣业是节度使,李晟是皇族子弟,安重璋年老资深。
于是,就将郭子仪重新调到了朔方,此时,留在怀朔镇的苏哈、阿瑞斯已经将中受降城的粮草搜罗一空,并全部搬到了怀朔镇。
由于灵州被圣驾占据着,为了绥靖北境,皇帝一纸诏令将最善于统合诸将的郭子仪调到了丰州,并将朔方军的本部迁到了中受降城,显然是要力扛碎叶军的。
不过在此之后,除了苏哈部继续驻扎在怀朔镇,阿瑞斯部镇守檀石槐台,博格达营、博格拉营、敕勒营都到了山北榷场到赤城一带!
这下不光是唐庭,连叛军大头目,此时幽州一带实际上的掌控着史思明也踌躇了!
当然了,最踌躇的莫过于眼下的云州刺史兼大同军军使高秀岩了。
高秀岩,年纪比郭子仪还大,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原本在陇右任职,是哥舒翰的手下,最高光的时刻自然是不惜代价收复石城堡一战,以十倍的战损收复高悬在大山之上的石城堡之后,高秀岩妥妥的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绝佳注脚。
像他这么大的年纪,在陇右的时候还只能在哥舒翰手下以冲锋陷阵的面目出现,可想而知真实能力并不怎样。
石城堡之役后,高秀岩因公被封为河源军使、陇右节度副使,当然了,后面那个职位只是一个虚衔,他能够左右的还是鄯州(青海西宁)西边的河源军。
安禄山升任三镇节度使后,立即将高秀岩挖到了河东,以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的身份镇守大同,后来高秀岩在安史之乱期间长期镇守大同,在郭子仪、李光弼两大名将的夹击下岿然不倒,显然也是有些水平的。
而他在整个叛乱时期几乎一直站在叛军这一边,显然安禄山给他的待遇远远超过了大唐,当然了,高秀岩这么做也与叛乱时期他的家眷都在河北道有些关系。
是的,安禄山称帝后,高秀岩被封为“云中郡王”,并将整个云中郡连带着塞外的单于都护府都作为他的采邑,虽然此时天下绝大部分土地都在大唐手里,单于都护府也在郭子仪的控制之下,但先画一个大饼让诸将过过瘾,显然让高秀岩这样年迈、能力一般之人会死心塌地跟着安禄山走。
高秀岩回到大同后,部下能够出外野战的还有一万步骑,据守着高大坚固的大同城毫无问题,依着后来大唐的作为,就算叛乱最终平定了,他占据着大同依旧能够获得一个藩镇节度使的地位。
但眼下的高秀岩在得知草原上的消息后,这心境就有些微妙了。
高秀岩能够以一个军城的兵力力扛郭子仪、李光弼而不倒,除了大同军本身由于深处边境之地,战力一贯强悍外,由于突厥汗国的覆灭,云中郡安置了大量的胡人部落有关。
大同军表面上虽然只有一万步骑,实际上当安禄山发动叛乱后,高秀岩立即将军力提升到两万人,其中骑兵更有八千之多!
八千骑兵,除了三千唐军,五千人都是来自于周围诸部,由于大量牧户的存在,还能不断补充。
后来高秀岩跟着史思明一起投降大唐,唐庭还封他为渤海郡王,显然是忌惮他的实力。
云州刺史府。
对于从军长达五十年的高秀岩来说,他更看重云州刺史这个职位,故此当他从河源军迁到大同之后,便长期在刺史府办公,军使府是让给他最有出息的儿子,大同军都虞侯高霖了。
六十七岁的高秀岩能够在大同这个一半领地靠着塞外,到处是胡人牧户,一半土地靠着边境,都是剽悍善战的边民之地在安史之乱间稳如泰山,光靠他这个当了一辈子的武夫是不成的。
此时的大同,一个大郡却只有三千户汉人农户,但麾下却有两万多户牧户,这样的地方怎么看都是岌岌可危,但高秀岩镇守此地的几年时间并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
这与一个人有关。
慕容伏允。
是的,此人的名字与历史上吐谷浑王族某人一样,他也是迁到大唐吐谷浑王族的后裔,几年前的大唐明经、明法、明算三科进士!
按说像这样的大才,应该留在长安历练才是,不过他却主动来到云中郡,从录事参军干起,先后担任过推官、掌书记,目下则是云中郡的判官!
今年三十岁的他是前河南尹、后来的大燕宰相达奚珣的女婿,前面说过,吐谷浑王国在灭亡之前有四大部落,慕容、赫连、白、达奚,他作为慕容王族后裔,又成了达奚珣的女婿,若说前吐谷浑人之间没有勾连那是不可能的。
他参考的科举,明经不用说了,真正让他受用的还是明法、明算,其实这两门远比明经适用,于是自从来到云中郡后,他以鲜卑人的后裔身份从容游走于汉人、胡人之间,在该郡的威望还在历任刺史之上。
在高秀岩跟着安禄山叛乱后,慕容伏允一度准备南逃的,不过随着他的岳父达奚珣投降叛军,他便知晓自己这一生无论如何也洗刷不清了,干脆主动投靠了高秀岩,这自然让高秀岩大喜过望,之后一应政务几乎都是慕容伏允在打理。
而慕容伏允能够在大同军附近的牧场里有些威望,自然不是因为他是三科进士出身,而是因为他是慕容吐谷浑王族之后!
在孙秀荣第一次东进霫部之时,曾经大破迁到河套以南的拓跋部、赫连部,并杀死了拓跋部大酋之子拓跋朝光、赫连部酋长赫连隗。
无论是拓跋部,还是赫连部,都是很小的部落,哪里经受得了如此打击?
此时,一同迁到河套附近的党项羌、吐谷浑部落还有很多,拓跋部、赫连部并没有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模样,之后他们的部落便不断受到其它部落的压迫,最后整个拓跋部都迁到了大同!
十余年过去之后,云中拓跋部已经是一个丁口超过万户的大部了,自然也成了高秀岩依仗的对象。
其中,拓跋朝光的儿子拓跋乾晖如今是高秀岩麾下的游奕使,是他手下头号猛将,年仅二十岁的他在大同一带也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称号。
而拓跋朝光的堂弟拓跋乞梅则成了整个拓跋部的大酋。
剩余诸部中,则以吐谷浑人最多,其中赫连部、达奚部、白部都有,但三部丁口加起来也没有拓跋部多,于是出自吐谷浑王族的慕容伏允便隐隐成了吐谷浑诸部的首领。
这才是慕容伏允在大同一直受到重用的最主要原因,没有之一。
高秀岩想要在党项人、吐谷浑人之间取得平衡,就只能重用慕容伏允。
春节刚过,三十岁的慕容伏允有些魂不守舍地走在通往刺史府的街面上,他的周围簇拥着一些人,都是他的家丁,全部从周围吐谷浑诸部里拣拔出来的,或者说是诸部主动让族里最聪慧、勇猛的子弟前来投靠在他门下更妥当一些。
与寻常进士出身的佩戴长剑不同,慕容伏允身旁却挂着一口横刀,还是一柄双手横刀,显示了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文人出身的判官那么简单。
慕容伏允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留着三缕短须,他走路时依旧挺拔矫健,但他满面的愁容依旧遮盖不住。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将作为大唐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文官消失于茫茫人海,连史书也不会记上一笔,但眼下的情形却不同了。
后世,白部的白义诚、赫连部的赫连铎依托大同与沙陀人李克用厮杀多年,那要等到百年后了,但眼下的情形又不同,由于拓跋朝光、赫连隗的突然死亡,大量拓跋部、赫连部牧户迁到大同,大同的历史轨迹早就面目全非。
新的白义诚、赫连铎可能要提前面世了。
眼下慕容伏允正在想着的正是此事。
“风云际会,此其谓呼?”
没多久,刺史府就到了,看着府邸大门口那高悬的黑底白字大牌匾,慕容伏允不禁喃喃自语了一句。
而在刺史府里,自从跟着安禄山叛乱之后,为了依托刺史府管控全城,高秀岩将刺史府正中间的院墙加高到三层,上面两层都是木制的建筑,眼下是整个大同城最高的建筑物,最上面可以管窥城池全貌。
就在慕容伏允朝着府邸走来时,最上面也站着两人,正盯着慕容伏允看。
两人身形差不多,都是武将打扮,不过一人似乎全身上下都是由紧绷的肌肉组成,就像一杆挺拔的标枪那样肃立于上,面容冷峻,带着深深的寒意。
其旁边一人面容英俊,但其神色却显示了他多半是一个酒色缠身之人。
那挺拔者叫拓跋乾晖,正是被孙秀荣杀死的党项羌大酋拓跋朝光独子,眼下是高秀岩的游奕使兼亲卫头目,拓跋乾晖还是高秀岩的女婿,兼任其亲卫头目自然也是应有之意。
而他身旁那三十多岁的人则是高秀岩膝下八个儿子中据说最有出息的第三子。
高霖,大同军都虞侯。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4346/324613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