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权御群雄 > 第12章 自领太守

第12章 自领太守

推荐阅读:玄侠西游之万法妖帝阴阳提灯人苟在明末当宗室在东京找老婆的偶像我在日本当文豪为没好的世界献上抽象亮剑,从游击队开始两界:我成仙人了汉人可汗

    任歧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躲了,他才发现自己怎么躲都躲不过去,刘瑁根本没有打算放过他。出了朱提城,已经无路可逃了。
    往南去益州郡?还是往西去越嶲投靠高定。他手上不足五百人马,想要东山再起,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使君,前面有个村庄,让兄弟们停下来休息休息,补给一下吧!”
    赶了一天的路,任歧和他手下的兵士早已是人困马乏。
    “也好!让大家在此宿营吧,顺便到百姓家中征调一些粮食,以供军需!”任歧自己本身也已经饿得眼冒金星了。
    做了多年的太守,早就忘记了饥饿与疲劳的滋味了。
    可是,山中的百姓除去缴纳税收,连裹腹都不够,哪来的余粮?
    这个村子不大,村中也没有多少青壮,大部分人都到山中打猎,或者到城中的大户之家中去打工换取一家人的吃喝用度去了。
    老百姓是打心眼里害怕官军的,虽然只有几百人,很多百姓还是将家中自己的口粮拿了出来给任歧的部队弄了一些吃食。
    但人性是贪婪的。
    有了稀粥就想大饼,能吃饱就想吃好。
    开始有士兵到百姓家掠夺家畜了……
    不到半到时辰,这个村子便被这帮流兵洗掠一空。
    甚至有人开始杀人……
    任歧没有阻止,能跟着他走到现在的已经算得上心腹中的心腹了,一直都在吃败仗,在逃命。没有好处却还跟着他已经是很难得的了,他不想去管。
    也不愿意去约束。
    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到哪天,这些兄弟也许过了今夜便没了明天,随他们去吧。抢点吃食,杀两个贱民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在一间民房里,一双眼睛冷冷地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情形,脸色铁青。
    此人年岁不大,面白无须,虽身着戎装,却文质彬彬,一看就是个有文化的读书人。
    当他发现士兵开始骚扰百姓时便去找了任歧,但任歧不但没有阻止士兵的暴行,反而喝斥他不懂得体谅士兵。
    但他读的书告诉他,民为兵之源、亦为君之基,如此对待百姓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代明主呢?
    此人叫杨洪。
    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年少时不好学问,但忠心耿耿,心地清亮,忧虑公家事务就像自己私家的一样,侍奉继母极为孝顺。在犍为时做过城守、牢头……后被任歧看重,调到身边加以培养,已经做到了主薄的位置。
    杨洪本来对任歧也是忠心耿耿的,不然他一主薄,城破后是没有必要跟着任歧四处逃亡的。
    但是一路走来,任歧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寒了心。
    就事论事,任歧贾龙选择忠于董卓而反刘焉并没有什么问题,政治立场不同而已。毕竟皇帝在董卓那儿,说不上谁对谁错。但任歧在关键时刻抛弃盟友贾龙,独自逃命;逃命途中仍作威作福;纵兵乱杀无辜……
    这些事让杨洪本就正直的心开始有了些波动。
    他很想回头去看看被刘瑁占领了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刘瑁是如何对待百姓的。
    夜深了,外面的哭喊声却没有停止。
    死了多少无辜?这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已经家家不全,家破人亡。
    杨洪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在思考再跟着任歧走下去,会是什么结果。任歧选择了西行,看来是要准备去投靠越嶲夷王高定了。就这么几个人,任歧也不见得会得到重用,高定是夷人,也不见得会重用汉人官员。任歧想要东山再起,怕是已经难如登天了。
    他很想去劝一劝任歧,三思而行,与其寄人篱下,不如涉江水而下,离开益州,以任歧这之才,换个地方仍有成为一郡之守的可能。
    不是说中原大乱吗?乱世更有许多的机会。
    但是,任歧会听他一个小小主薄的意见吗?
    事实是,任歧不会听他的,任歧仍然幻想着去投靠高定,以他的才能和高定的兵力在南中再拿下一个郡并不会太难。到时候他与高定、朱褒等老相识在南中自成一股势力,完全可与刘焉抗衡。待董卓大军南下,他便可再次挥军北上,立从龙之功。
    任歧完全低估了刘瑁要诛杀他的决心。
    他不但没有采取杨洪的意见,还以扰乱军心为名重责杨洪十军棍。
    泥菩萨也有三分火,何况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杨洪被气得完全忘记了这人曾经有多看重他,对他有知遇之恩。当夜便纠结了十余名与其交好的士卒,刺任歧于行营。连夜拿了任歧首级来投刘瑁。
    刘瑁见到杨洪非常高兴,他知道这个人。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纪念蜀汉一朝的文臣,称文臣廊,杨洪塑像在其中排第十一位。这个地方刘瑁去过,史书上所有的评价都说这个人忠心,且有才能。演义中他做到尚书的高位,就连三国志也记载了他做过蜀汉的治中。
    不管怎么样,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名臣了。
    刘瑁高兴的不是他带来了任歧的人头和四百余降兵,而是杨洪本身这个人。
    他下南中的目的便是建立自己的势力。现在手中除了甘宁、张任两个武将,文臣还一个没有呢。
    有能臣来投,他当然求之不得。
    事实上,杨洪也并未让他失望。在刘瑁任命他为随军主薄的第二天,便将军中的大小方案统统整理了一便,让刘瑁感叹身边有个文臣的重要性。
    杨洪是个聪明人,说服聪明人自然与说服武将不同。好在对于擅长心理学的刘瑁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不论是杨洪的微表情还是各种动作和行为,都能被刘瑁抓住要点,来加以引导。
    大军渡过江水,通过重重艰难的山路,终于抵达益州郡郡治滇池城。
    杨洪在这一路的行军途中算是完全认可了刘瑁的才能,认刘瑁为主,安心辅佐刘瑁。
    刘瑁自然是欣喜万分。
    滇池城中有郡府,却无太守。只余下几个从官在忙乎滇池城的日常事务,至于对郡县的掌控调度,完全没有。各县县令县长各自为政,而这座郡城反而成了无主之城。
    经过打听才知道这里原太守在两年前便在外出狩猎时遇害,但朝庭却迟迟没有下派太守到此。虽然益州的许多豪族都想成为益州之主,却也没谁有那个胆子去自领一方封疆大吏的官职。
    刘瑁也不去追究,没有就没有吧,更方便他行事。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杨洪便依刘瑁的命令向全县发榜,宣告他这个“庲降都督”的降临,并召全郡各县的县令县长来滇池会晤。
    同时,面对全县发出人才征募令,号召各大世家豪族向郡中举荐人才。
    其实他是想直接面对整个南中地区去征募人才的,但是杨洪建议他稳扎稳打,先拿下益州郡的控制权,再向周边发展。毕竟初来乍道,人手不足,仅靠一万人马想要在南中的茫茫大山中征服所有的夷族是不现实的。
    何况南中还有许多的世家豪族,并不见得会听从他这个空降的庲降都督的命令。
    真有那么容易,刘焉又怎么会让南中这么大一块地盘游离于益州的管辖之外呢?
    汉朝是一个以“礼”为先的时代,就算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刘瑁这个从天而降的庲降都督,更不愿看着他带着万人的精兵强势入驻滇池。但还是有许多县令县长和世家豪族带着礼物来拜会刘瑁的,甚至还是有少数的人为刘瑁举荐了一些人才。
    为保持低调,刘瑁也亲自接见了这些当地的官员和世家豪族的代表。
    比如建伶县的县令爨习就举荐了他的外甥李恢。
    朱提孟家就举荐了族中俊杰孟琰。
    杨洪书信邀来同郡的好友费诗。
    ……
    最后被刘瑁看重留用的也并不多,但上面这三人都得到了刘瑁的重用。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瑁在史书中看到过这三人的名字,确实称得上是良才。李恢自不必说,这家伙才是真正的历史上的第一任庲降都督。为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稳定立下了汉马功劳。孟琰出身南中豪族孟家,孟获的族人,字休明,官拜辅汉将军,后担任蜀汉虎步监,从诸葛亮多次北伐,曾在五丈原和司马懿的部队激战。费诗也是刘备时期受拜督军从事,转任牂牁郡太守,再为州前部司马的能臣。有说服关羽的辩才,最高做到谏议大夫。
    都是人才啊!当然要重用。
    接下来,刘瑁自领益州太守一职。
    任命杨洪为都督从事,为刘瑁手下第一文官。职权不限于益州一郡,而是刘瑁这个庲降都督手下的第一人。第一个投效的文臣,刘瑁多少心中有一些偏好。最主要这个已经是自己人了。
    任命李恢为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
    费诗为主簿,掌管文书。
    孟琰为督邮,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更因为孟琰出身夷族,精通南中各族语言。
    而甘宁、张任刚被任命为都尉,兼谷昌、毋棳县令,分别派往驻兵,并同时向周边扩张。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5012/286259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