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逐渐荒废的九边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哱拜死亡的消息迅速传到宁夏。
宁夏卫瞬间沸腾。
哱拜节制的宁夏乃九边重镇之一。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
宁夏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
宁夏是九边重镇管辖东西距离最长的重镇,其他八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甘肃镇,管辖东西距离长度都不到1000公里。
九边重镇是明朝独有的称呼。
这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北伐将元军赶出了长城以北地区。元朝的残存势力虽然经常互相残杀,有时强盛有时衰弱,但一直侵扰明朝的边境,企图卷土重来。
故而,自明朝建国起,国防就一直以北方边镇最为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边患也从未停止过。
朱元璋肯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建国后,设立十三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以山河固险。
对此,明人颇为自诩,还宣称:“我国驱逐胡元,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
这段话中虽然全用秦汉旧名,但可以看出来,洪武朝卫所的全貌勾画得还是比较清楚。
且看他们又如何描述新的卫所:“于是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安东卫);西联贺兰山(宁夏卫)、甘肃北山(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威远守御千户所),通为一边。地势直,近而易守……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至鸭绿,北去不拘几千里……”
北方设立的十三大塞王用朱元璋的话说是:“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朱元璋在长城以北所建立的许多卫所,像安东卫、大宁卫(今赤峰)、开平卫(今内蒙古多伦)、东胜卫(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军事重镇,都是作为十三塞王的外围据点。
并于要害之地,诸如紫荆关、芦花领、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等处,也都置兵戍守。
于是乎,东起辽阳,西经大宁、开平、兴和、独石、东胜,抵大同,数千里间,各边镇卫所都驻有军队,声势相连,形成了一条牢固的防线。
这就是明人当时颇为自诩的,即所谓的“北去不拘几千里”。
但正因为所辖区域过于辽阔,加上蒙古残余势力的骚扰,控制很费劲。
后来明成祖朱棣当政,尽管他对边防也相当重视,自宣府以西直至山西边缘,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凡通车马的隘口设百户防守,只有樵夫牧民的隘口也安置边兵戍守。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边防的逐渐废弛从朱棣时期就开始了。
因为难以控制,朱棣自动放弃大宁卫,把大宁所辖边地赏给兀良哈,从此北边失一重镇,辽东与宣府、大同的联络也因此阻绝。
接着又徙东胜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宣宗更是因开平卫孤远难守,徙于独石,这样三卫尽失,边防的形势大为削弱。
以前是边防第二线的宣府、大同逐渐变为最前线的要塞了,北方的国防线因此步步南移。
边防荒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后朱棣命内地的军队都得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
而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当时,象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对宦官及私党所为极为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象于谦就曾“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而罗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征收军丁私垦田的田税。
尽管如此,边军屯田仍然不能做到粮食自给,朱元璋曾下令盐商只能拿边境的粮食来换盐引,于是富商大贾纷纷出钱召募农民到边境开荒垦田,边境的粮仓也因此充足了。
但到了孝宗弘治年间,又让盐商拿纳银换引,而由太仓供给边境用粮,盐商自然不管边境的粮仓是否装得满,边地又日见荒芜,边境粮价越来越贵,边军用粮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武宗后,边将冒饷,边兵逃亡,诸如此类的事可谓司空见惯,边备日渐废弛。这种情形可以说一直延续到大明灭亡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张居正在担任阁臣(共六年)与首辅(共十年)期间,尤为重视九边重镇的建制,也做出了相应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一方面,张居正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张居正知人善任,赋予总兵官很大权力,大胆任用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像王崇古、谭伦、方逢时、梁梦龙、戚继光、李成梁,包括镇守南方的殷正茂、凌云翼都是其杰出代表。
张居正励精图治的改革,使得九边荒废的问题有所缓解。
也的确,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但像辽东、宁夏等镇潜藏的隐患依然还在,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也不能仅仅从各镇自身找原因。总之,想要彻底解决边患的问题没有那么容易。
就像局势复杂的辽东与宁夏,仅仅解决哱拜和努尔哈赤远远不够。
就像宁夏,哱拜一死,不知道那边会怎么样,还会不会发生动乱呢?
朱翊镠默许冯保暗中处死哱拜,也只是力争将伤亡减到最小。
而想更为有效地解决边患,还得依靠深度的军事、经济、政治改革和相对宽容民主的民族政策。
这天,朱翊镠正在东暖阁琢磨,见周佐急匆匆地进来禀道:
“不好了,万岁爷,武清侯他,他上吊自杀了。”
“什么?”朱翊镠只觉脑子嗡的一下子豁然站起。
娘的!这边问题都没解决,那边问题又来了。
……
。
宁夏卫瞬间沸腾。
哱拜节制的宁夏乃九边重镇之一。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
宁夏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
宁夏是九边重镇管辖东西距离最长的重镇,其他八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甘肃镇,管辖东西距离长度都不到1000公里。
九边重镇是明朝独有的称呼。
这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北伐将元军赶出了长城以北地区。元朝的残存势力虽然经常互相残杀,有时强盛有时衰弱,但一直侵扰明朝的边境,企图卷土重来。
故而,自明朝建国起,国防就一直以北方边镇最为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边患也从未停止过。
朱元璋肯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建国后,设立十三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以山河固险。
对此,明人颇为自诩,还宣称:“我国驱逐胡元,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
这段话中虽然全用秦汉旧名,但可以看出来,洪武朝卫所的全貌勾画得还是比较清楚。
且看他们又如何描述新的卫所:“于是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安东卫);西联贺兰山(宁夏卫)、甘肃北山(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威远守御千户所),通为一边。地势直,近而易守……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至鸭绿,北去不拘几千里……”
北方设立的十三大塞王用朱元璋的话说是:“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朱元璋在长城以北所建立的许多卫所,像安东卫、大宁卫(今赤峰)、开平卫(今内蒙古多伦)、东胜卫(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军事重镇,都是作为十三塞王的外围据点。
并于要害之地,诸如紫荆关、芦花领、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等处,也都置兵戍守。
于是乎,东起辽阳,西经大宁、开平、兴和、独石、东胜,抵大同,数千里间,各边镇卫所都驻有军队,声势相连,形成了一条牢固的防线。
这就是明人当时颇为自诩的,即所谓的“北去不拘几千里”。
但正因为所辖区域过于辽阔,加上蒙古残余势力的骚扰,控制很费劲。
后来明成祖朱棣当政,尽管他对边防也相当重视,自宣府以西直至山西边缘,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凡通车马的隘口设百户防守,只有樵夫牧民的隘口也安置边兵戍守。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边防的逐渐废弛从朱棣时期就开始了。
因为难以控制,朱棣自动放弃大宁卫,把大宁所辖边地赏给兀良哈,从此北边失一重镇,辽东与宣府、大同的联络也因此阻绝。
接着又徙东胜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宣宗更是因开平卫孤远难守,徙于独石,这样三卫尽失,边防的形势大为削弱。
以前是边防第二线的宣府、大同逐渐变为最前线的要塞了,北方的国防线因此步步南移。
边防荒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后朱棣命内地的军队都得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
而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当时,象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对宦官及私党所为极为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象于谦就曾“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而罗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征收军丁私垦田的田税。
尽管如此,边军屯田仍然不能做到粮食自给,朱元璋曾下令盐商只能拿边境的粮食来换盐引,于是富商大贾纷纷出钱召募农民到边境开荒垦田,边境的粮仓也因此充足了。
但到了孝宗弘治年间,又让盐商拿纳银换引,而由太仓供给边境用粮,盐商自然不管边境的粮仓是否装得满,边地又日见荒芜,边境粮价越来越贵,边军用粮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武宗后,边将冒饷,边兵逃亡,诸如此类的事可谓司空见惯,边备日渐废弛。这种情形可以说一直延续到大明灭亡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张居正在担任阁臣(共六年)与首辅(共十年)期间,尤为重视九边重镇的建制,也做出了相应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一方面,张居正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张居正知人善任,赋予总兵官很大权力,大胆任用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像王崇古、谭伦、方逢时、梁梦龙、戚继光、李成梁,包括镇守南方的殷正茂、凌云翼都是其杰出代表。
张居正励精图治的改革,使得九边荒废的问题有所缓解。
也的确,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但像辽东、宁夏等镇潜藏的隐患依然还在,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也不能仅仅从各镇自身找原因。总之,想要彻底解决边患的问题没有那么容易。
就像局势复杂的辽东与宁夏,仅仅解决哱拜和努尔哈赤远远不够。
就像宁夏,哱拜一死,不知道那边会怎么样,还会不会发生动乱呢?
朱翊镠默许冯保暗中处死哱拜,也只是力争将伤亡减到最小。
而想更为有效地解决边患,还得依靠深度的军事、经济、政治改革和相对宽容民主的民族政策。
这天,朱翊镠正在东暖阁琢磨,见周佐急匆匆地进来禀道:
“不好了,万岁爷,武清侯他,他上吊自杀了。”
“什么?”朱翊镠只觉脑子嗡的一下子豁然站起。
娘的!这边问题都没解决,那边问题又来了。
……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5204/289301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