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李太后开始盘问(求订求票支持!)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虽然事情并未完结,但让李太后去台湾,朱翊镠反而宽心不少。
若坚决不让去,李太后心里肯定有个结,不解开会影响母子关系。
朱翊镠只会用心改善,无论如何不会任其母子关系恶化。
至于安全问题,朱翊镠也做好了充分准备,首先没有公开李太后出行,其次让李太后一行人全部微服。
还有翊坤宫四名死士一路护送,再加上暗中知会了福建那边的官员,王安又机灵,途中应该不会出岔子。
而且,自推行身份证制度以来,明显感觉全国各地治安都有所好转,想干坏事儿的人如今都知道收敛了,社会风气自然为之一新。
王安与李太后之前没多少接触,但对李太后的英明,王安深感佩服。
虽然一路上谨小慎微,可也没有特别局促让人觉得他很害怕,自然而然。
王安心态本就一向很好。
出了京城李太后便开始盘问起来。这在王安的意料之中。
其时,他们六个同乘一辆大马车。
“王安。”陈太后先开口。
“娘娘。”王安省去了“太后”二字。大马车里其实不省也没关系。
“去年台湾发生兵变,番王在兵变中死去,你刚好也在?”
李太后开门见山地问,只是问时紧紧盯着王安,生怕他说谎似的。
“回娘娘,奴婢确实刚好在。”
“你为何而去台湾?”
“那时台湾很乱,番王颓靡不振,马栋将军焦头烂额,故奴婢是奉万岁爷之命前往台湾安抚马将军。”
王安一向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回答李太后的问题,别说他想过了,就是毫无准备,他也会口若悬河。
“台湾当时有多乱呀?”李太后不疾不徐地问道。
“娘娘,台湾可谓一穷二白,岛上人烟稀少,吃穿住行,什么都缺,包括缺女人,但这都不是关键。”王安说到这儿忽然戛然而止。
“关键是什么?”李太后迫不及待。
“奴婢不敢说。”王安弱弱地道。
“说。”
“嗯……”王安稍一犹豫,回道,“关键是番王爷当时在台湾坐镇一方,如果真的什么都不管还好说,他偏偏喜欢指手画脚胡乱干预,而且,而且……”王安说到这儿又犹豫起来。
“而且什么?”李太后越听越带劲,这时候恨不得王安一口气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全部告知。
“因为番王爷在台湾的不作为,所以迫不得已,王妃只好出来主持政务,难免会与马将军走得亲近,结果被番王爷破口大骂,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搞得马将军都快郁闷死了……”
“兵变是怎么发生的?”李太后又问。
“是因为番王爷抓了王妃,将王妃打晕并捆绑起来,想借此对付马将军,结果引发将士们极度不满……”
王安一五一十将当时的情景,详细地复述一遍给李太后听,包括邱橓与吴中行等人中毒而死。
在讲述的过程中,王安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担忧纯属多余。陈太后怎会问他番王爷的死是否与皇上有关?
而他回答陈太后时,只需将皇上的初衷隐去,其它大可如实交代,反正朱翊钧本来就是作死的节奏嘛。
想通这一节,王安更觉坦然了,感觉李太后随便问,他都能给出答案,而且不会让李太后特别失望。
“王安,你好大的胆子,竟敢诋毁污蔑番王。”李太后忽然斥责。
王安忙道:“娘娘恕罪,奴婢若有半句谎言,遭天打雷劈,不得好死!娘娘不信的话,等到了台湾,随便问那里的将士,看奴婢撒谎了没有。”
“哼,谅你也不敢。”
“娘娘,奴婢刚才所言之内容,全部都是亲眼所见所闻。”
王安信誓旦旦地道。
这个确实,他又逐渐发现其实皇上的本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当压根没有这回事儿就好了。
毕竟是朱翊钧自己非得作死嘛,还能怪谁?
即便没有皇上的暗中授意,没有他王安的推波助澜,以朱翊钧的尿性,迟早也是要出事儿的。
所以面对李太后的追问,王安一点都不惊慌,他只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出来,是非曲直也不需要他评判,朱翊钧在台湾做了什么,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李太后自己也能判断。
见王安如此笃定,讲述了那么多大儿子的荒唐事迹,李太后沉默了。
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只是内心之中不断地问自己,儿子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她二十年的教诲算什么呢?给儿子带来什么?
如果真是这样,那儿子的死不就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吗?
李太后忽然想笑出声来。但肯定不是开怀的笑,苦涩要多些。
沉默半晌后。
李太后接着问:“半年前你从台湾赶回,为什么不将这个消息告诉我?”
这一问简直就是送分题。
王安快速回道:“娘娘,这是因为万岁爷仁慈,怕太后娘娘伤心,所以一直选择隐瞒,还刻意交代奴婢说,千万不要对任何人提及此事。”
“王妃在台湾可好?”李太后又问。不过刚一问出口,便感觉多此一问。儿子如此对她,怎会好?
想到王喜姐,李太后颇多感慨,当初是她一定要选择王喜姐作为朱翊钧的皇后,可谁知王喜姐跟着儿子,竟吃了那么多的苦头!
别说在台湾,就是当初在京城,王喜姐也受到儿子的冷落,以致于烦闷时有鞭打侍俾的习惯。
这些李太后是知道的,只是放在心里不说出来而已。
王喜姐嫁给皇室只是名声好听,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快乐。
到台湾就更不用说了。儿子居然将王喜姐打晕绑了要挟马栋?
李太后都不敢相信,这是她教育督导出来的儿子所干的事儿。
果真如此,那她这个娘有多么不成功,当初的教育有多么失败!
王安如实回道:“娘娘,王妃在台湾心里很苦,不然也不会番王还在时,她就已经心灰意冷了。”
“你倒是知道得很多。”
“娘娘,其实不是奴婢知道得多,而是台湾那边将士们都为王妃抱不平,所以奴婢去时,用听到他们议论。”
……
。
若坚决不让去,李太后心里肯定有个结,不解开会影响母子关系。
朱翊镠只会用心改善,无论如何不会任其母子关系恶化。
至于安全问题,朱翊镠也做好了充分准备,首先没有公开李太后出行,其次让李太后一行人全部微服。
还有翊坤宫四名死士一路护送,再加上暗中知会了福建那边的官员,王安又机灵,途中应该不会出岔子。
而且,自推行身份证制度以来,明显感觉全国各地治安都有所好转,想干坏事儿的人如今都知道收敛了,社会风气自然为之一新。
王安与李太后之前没多少接触,但对李太后的英明,王安深感佩服。
虽然一路上谨小慎微,可也没有特别局促让人觉得他很害怕,自然而然。
王安心态本就一向很好。
出了京城李太后便开始盘问起来。这在王安的意料之中。
其时,他们六个同乘一辆大马车。
“王安。”陈太后先开口。
“娘娘。”王安省去了“太后”二字。大马车里其实不省也没关系。
“去年台湾发生兵变,番王在兵变中死去,你刚好也在?”
李太后开门见山地问,只是问时紧紧盯着王安,生怕他说谎似的。
“回娘娘,奴婢确实刚好在。”
“你为何而去台湾?”
“那时台湾很乱,番王颓靡不振,马栋将军焦头烂额,故奴婢是奉万岁爷之命前往台湾安抚马将军。”
王安一向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回答李太后的问题,别说他想过了,就是毫无准备,他也会口若悬河。
“台湾当时有多乱呀?”李太后不疾不徐地问道。
“娘娘,台湾可谓一穷二白,岛上人烟稀少,吃穿住行,什么都缺,包括缺女人,但这都不是关键。”王安说到这儿忽然戛然而止。
“关键是什么?”李太后迫不及待。
“奴婢不敢说。”王安弱弱地道。
“说。”
“嗯……”王安稍一犹豫,回道,“关键是番王爷当时在台湾坐镇一方,如果真的什么都不管还好说,他偏偏喜欢指手画脚胡乱干预,而且,而且……”王安说到这儿又犹豫起来。
“而且什么?”李太后越听越带劲,这时候恨不得王安一口气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全部告知。
“因为番王爷在台湾的不作为,所以迫不得已,王妃只好出来主持政务,难免会与马将军走得亲近,结果被番王爷破口大骂,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搞得马将军都快郁闷死了……”
“兵变是怎么发生的?”李太后又问。
“是因为番王爷抓了王妃,将王妃打晕并捆绑起来,想借此对付马将军,结果引发将士们极度不满……”
王安一五一十将当时的情景,详细地复述一遍给李太后听,包括邱橓与吴中行等人中毒而死。
在讲述的过程中,王安逐渐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担忧纯属多余。陈太后怎会问他番王爷的死是否与皇上有关?
而他回答陈太后时,只需将皇上的初衷隐去,其它大可如实交代,反正朱翊钧本来就是作死的节奏嘛。
想通这一节,王安更觉坦然了,感觉李太后随便问,他都能给出答案,而且不会让李太后特别失望。
“王安,你好大的胆子,竟敢诋毁污蔑番王。”李太后忽然斥责。
王安忙道:“娘娘恕罪,奴婢若有半句谎言,遭天打雷劈,不得好死!娘娘不信的话,等到了台湾,随便问那里的将士,看奴婢撒谎了没有。”
“哼,谅你也不敢。”
“娘娘,奴婢刚才所言之内容,全部都是亲眼所见所闻。”
王安信誓旦旦地道。
这个确实,他又逐渐发现其实皇上的本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当压根没有这回事儿就好了。
毕竟是朱翊钧自己非得作死嘛,还能怪谁?
即便没有皇上的暗中授意,没有他王安的推波助澜,以朱翊钧的尿性,迟早也是要出事儿的。
所以面对李太后的追问,王安一点都不惊慌,他只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出来,是非曲直也不需要他评判,朱翊钧在台湾做了什么,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李太后自己也能判断。
见王安如此笃定,讲述了那么多大儿子的荒唐事迹,李太后沉默了。
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只是内心之中不断地问自己,儿子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她二十年的教诲算什么呢?给儿子带来什么?
如果真是这样,那儿子的死不就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吗?
李太后忽然想笑出声来。但肯定不是开怀的笑,苦涩要多些。
沉默半晌后。
李太后接着问:“半年前你从台湾赶回,为什么不将这个消息告诉我?”
这一问简直就是送分题。
王安快速回道:“娘娘,这是因为万岁爷仁慈,怕太后娘娘伤心,所以一直选择隐瞒,还刻意交代奴婢说,千万不要对任何人提及此事。”
“王妃在台湾可好?”李太后又问。不过刚一问出口,便感觉多此一问。儿子如此对她,怎会好?
想到王喜姐,李太后颇多感慨,当初是她一定要选择王喜姐作为朱翊钧的皇后,可谁知王喜姐跟着儿子,竟吃了那么多的苦头!
别说在台湾,就是当初在京城,王喜姐也受到儿子的冷落,以致于烦闷时有鞭打侍俾的习惯。
这些李太后是知道的,只是放在心里不说出来而已。
王喜姐嫁给皇室只是名声好听,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快乐。
到台湾就更不用说了。儿子居然将王喜姐打晕绑了要挟马栋?
李太后都不敢相信,这是她教育督导出来的儿子所干的事儿。
果真如此,那她这个娘有多么不成功,当初的教育有多么失败!
王安如实回道:“娘娘,王妃在台湾心里很苦,不然也不会番王还在时,她就已经心灰意冷了。”
“你倒是知道得很多。”
“娘娘,其实不是奴婢知道得多,而是台湾那边将士们都为王妃抱不平,所以奴婢去时,用听到他们议论。”
……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5204/3018759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