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幽燕战事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第七百四十四章吴三桂欲改旗易帜
首先是吴三桂怂了。
对于是否继续给满清卖命,吴三桂多了几分迟疑。相比其他的卖国贼,吴三桂感觉自己简直就是个爱国青年。
他最大的过错,就是因为陈圆圆和父亲放清军入关了。
但是自己对付的对手,一直是创贼李自成。那个害死了军父的男人。自己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就是为君父报仇的忠义之臣。
所以自己只要不跟南朝对抗,就可以投降。
吴三桂最初以为满清军事实力强大,席卷天下易如反掌。依靠自己手底下这点儿人,是非常不理解的。
如今看来,满清也强不到那里去。
相比之下,大明朝自从内部稳定下来,经过一段时间消化之后,军力日益强盛,相比之下,满清虽然已经拥有了顺天府,但是根本不懂得经营,俨然已经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按照吴三桂的分析,如果入关之后,半年之内如果打不到江南,就该采取守势力,休养生息,待南朝内乱之后,继续进攻。
可满清的权贵太短视了,他们就像是一只只闻到了肉味的猎犬,死活不肯松口,到现在势力日益衰弱,最后的结果如何,已经很难说了。
“本王在关外时,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吴三桂坐在军中大帐,座下十余将校,都是吴家的老人,也是广宁军的骨干。
“有个屠夫晚上回家。路过一片树林,觉得很累,就将没卖完的肉用铁钩挂在了树上,打算明日一早取了再去城中叫卖。”吴三桂缓声道:“谁知他第二天早上来了一看,树上哪里挂的是肉?分明是一匹狼。”
“原来那狼被肉气引了过来。跳起来吃肉,却不想被钩子钓住了嘴巴,肉没吃着,反倒给那屠夫送去一张好皮。”吴三桂说完,自己先笑了。
看到王爷发笑,众将纷纷跟着捧场,心中已经如同明镜一般。当初的大明就像是那个愚蠢懒惰的屠夫,轻易地将国宝挂在了树上。满清就像是那头贪婪的野狼。而钓住满清的铁钩子,就是关内的富裕江山。
这则故事只是说清廷应该放弃关内,以免战线拉开太长,兵力不足被人击溃。而最后那饶有深意的笑声,则是告诉众人:爷不伺候了。
吴三桂当然希望能够重回辽西,那里是他的根基所在。尤其是这回满清如果退出关去,内部势必会有动荡。所谓奴强主弱,随着顺治一天天长大,这份动荡最终会演变成内讧。这无疑给辽西将门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说不定还能打回辽东去。
不过明廷估计是不会答应的,所以当前得立足陕西,到时候带着陕西一省回到大明,非但不是罪人,还是功臣。如果运作得当,说不定还能效仿黔国公沐氏,世代永镇陕西,不比封王差。
只是吴三桂很难想象,曾经不奉命不出京的锦衣卫,现在竟然会将触手伸那么长。他入秦之后理所当然要招募陕西本地人作为幕僚,这些人多是不得志的读书人,无所谓效忠大明、大顺、还是大清。谁能想到,锦衣卫已经收罗了这样一批读书人,有些还是当年被陛下裹胁的被害人。
这些士子人投入清军幕府之中,虽然不得信用,也不见有人待之高位,但军中朝中往来文书多是这些人誊抄,乃至起草,绝对是一手消息。很多文件直接就抄写两份,一份发往北京,一份发往锦衣卫。
后世传得神乎其神的锦衣卫,最早就是仪仗队、亲兵、打手……后来增添了侦缉的权力,也都是奉旨办案,随着朝中风向偏转。在大明二百七十六年中,能够保证锦衣卫独立,不受东厂中官指使的锦衣卫指挥使,屈指可数。
徐梁最早知道真实的锦衣卫竟然如此窝囊,着实郁闷了许久。
现在这种广伸触手、传说一般的锦衣卫,一者是徐梁先知先觉,有心扶持。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方晴对于情报方便的支援。
正是锦衣卫陕西所的努力工作,吴三桂的思想动态很快送到了徐梁手中。锦衣卫和总参军情处对此情报分析认为:吴三桂有不臣之心,但要他改旗易帜并非易事。
吴三桂可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物,从来谨慎怕死。或许因为这种天赋,历次大战中他都能逃脱。虽然害死战友无数,但自己总是安然无恙。想想当年他领着不足三十骑家丁,勇闯清军大营搭救父亲吴襄,谁能想到前后竟是同一个人。
清廷此时若是再从西线抽兵,倒是可能刺激吴三桂直接改旗易帜。而山西的情况也不明朗,多铎还在苦苦寻觅强渡滹沱河的办法。所以多尔衮无法集中所有兵力攻打北线,除非他愿意将到嘴的肉吐出来。
即便多尔衮真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徐梁还有第二道保险。
辽东。
魏鹰部已经做好了渡海准备,第一批三千人将在八月初乘船东渡皮岛,建立寨堡。充分发挥工程部的实力,绝对是最为稳固的根据地。
次日会有第二批登陆部队在参谋长张还朝的带领下登上鹿岛,建立观察哨。随后由远而近占据辽海诸岛,囤积资源,接纳辽民,开展对辽东的军情工作。
如果多尔衮真的举全族之兵要在北直与徐梁决战,魏鹰就会立刻攻打旅顺、宽奠、拔除朝鲜境内的清军驻点,继而一路北上,直捣沈阳。
“如果建奴连老巢都不要了呢?拿关内的土地换辽东那种穷乡僻壤,他们不是还赚了么?”有人低声发言道。
演义小说中常有某智多星掐指一算,斩钉截铁道:“我料此人必当如何如何。”
这已经成了小说家塑造智谋之士的常用手法。固然不排除有人天赋异禀,见人一面便能推算其品德秉性。但更多的情况还是运用分析手法,推测此人的心理状态和习惯,从而获得一个可能性最大的选项。
在是否放弃沈阳的问题上,只看多尔衮一个人是不行的,还要看整个满洲族的群体心理。
满洲族本是南下的通古斯人种,后来迁徙到了大明建州卫,为了获得一个合法居留的身份,便冒称是金女真。
这支女真在与辽东真正的金国女真部落征战数十年后,为了获取民族认同,更是将女真化贯彻到底。奴儿哈赤建立了“大金”政权,正是出于这等考虑。
也因此,这个女真部落对于女真传统是十分轻视的。他们也如同其他女真部落一样以渔猎为生,但更善于学习其他部落的先进文化。先是从野人时代进化到了部落时代,后来又学习蒙古的兵民一体,由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再后来赶上李成梁的“以夷制夷”,学到了明军战术、军制,以及筑城。
建州女真与其他女真的最大区别,就是会筑城而居。
这无疑增加了人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也保证了他们在与其他部落交战时占据上风。满人对城池的崇拜因此而起,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城池,才有安全感。这个习惯延续到他们入关之后,修建“满城”独居。
虽然他们重视城池,但因为文明程度太低。所以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城市群落。因为技术水平太低,所以在攻城、守城方面只能被明军嗤笑。在大明最为没落的时代,明军对建奴闻风丧胆,但只要凭城而守,却能坚持经年。
沈阳城是大明在辽东的重镇。最初并不如辽阳那般吸引人。努尔哈赤看中了沈阳的战略位置,不顾众人非议,从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定名为盛京。满洲人三代居住此城,已经将之视若己物,要说放弃哪有那么简单?
徐梁更是从后世满清所作所为加以印证。即便到了康雍乾三代。满洲人在关内的统治已经彻底巩固,可仍旧坚持柳条封边,不许汉人去满人故土。更别说顺治年间,满洲人一直做好了退守关外的准备。
所以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一旦辽东震动,满洲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
若是黄台吉还活着。或许能够顶住压力。然而多尔衮并没有他哥的威信,顺治更只是一个孩童,谁都镇不住归家心切的大军。
“战争没有百分之百的事。”徐梁道:“虽然多尔衮死活南下的可能性极小,只要有人提出来了,咱们就不能不重视。”明人如此想,就不排除满人也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有这样的想法,谁都不知道历史会不会脑抽让它成为现实。
“所以各县巡检司五中抽一。组建巡检营,作为后备。”徐梁道。
巡检司负责县境安全,大县数百,小县数十,兵员来自新兵营中被淘汰的新兵,属于现役编制。徐梁临时搭建起这么一支后备军,并不指望他们在战局不顺的时候扭转乾坤,而是用来转移军资、百姓,维护大军南撤的道路通畅。
“巡检营的设立与战事不相关联,总参拟定人选报兵部发文。”徐梁道补了一句。
夏季攻势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安南运来粮食留了一半留作军粮,剩下的主要运往山西、河南,最大限度救济百姓。反倒是山东在充分利用地利之后,勉强能够用红薯玉米等半粮充饥,基本维持在生存线之上。
首先是吴三桂怂了。
对于是否继续给满清卖命,吴三桂多了几分迟疑。相比其他的卖国贼,吴三桂感觉自己简直就是个爱国青年。
他最大的过错,就是因为陈圆圆和父亲放清军入关了。
但是自己对付的对手,一直是创贼李自成。那个害死了军父的男人。自己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就是为君父报仇的忠义之臣。
所以自己只要不跟南朝对抗,就可以投降。
吴三桂最初以为满清军事实力强大,席卷天下易如反掌。依靠自己手底下这点儿人,是非常不理解的。
如今看来,满清也强不到那里去。
相比之下,大明朝自从内部稳定下来,经过一段时间消化之后,军力日益强盛,相比之下,满清虽然已经拥有了顺天府,但是根本不懂得经营,俨然已经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按照吴三桂的分析,如果入关之后,半年之内如果打不到江南,就该采取守势力,休养生息,待南朝内乱之后,继续进攻。
可满清的权贵太短视了,他们就像是一只只闻到了肉味的猎犬,死活不肯松口,到现在势力日益衰弱,最后的结果如何,已经很难说了。
“本王在关外时,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吴三桂坐在军中大帐,座下十余将校,都是吴家的老人,也是广宁军的骨干。
“有个屠夫晚上回家。路过一片树林,觉得很累,就将没卖完的肉用铁钩挂在了树上,打算明日一早取了再去城中叫卖。”吴三桂缓声道:“谁知他第二天早上来了一看,树上哪里挂的是肉?分明是一匹狼。”
“原来那狼被肉气引了过来。跳起来吃肉,却不想被钩子钓住了嘴巴,肉没吃着,反倒给那屠夫送去一张好皮。”吴三桂说完,自己先笑了。
看到王爷发笑,众将纷纷跟着捧场,心中已经如同明镜一般。当初的大明就像是那个愚蠢懒惰的屠夫,轻易地将国宝挂在了树上。满清就像是那头贪婪的野狼。而钓住满清的铁钩子,就是关内的富裕江山。
这则故事只是说清廷应该放弃关内,以免战线拉开太长,兵力不足被人击溃。而最后那饶有深意的笑声,则是告诉众人:爷不伺候了。
吴三桂当然希望能够重回辽西,那里是他的根基所在。尤其是这回满清如果退出关去,内部势必会有动荡。所谓奴强主弱,随着顺治一天天长大,这份动荡最终会演变成内讧。这无疑给辽西将门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说不定还能打回辽东去。
不过明廷估计是不会答应的,所以当前得立足陕西,到时候带着陕西一省回到大明,非但不是罪人,还是功臣。如果运作得当,说不定还能效仿黔国公沐氏,世代永镇陕西,不比封王差。
只是吴三桂很难想象,曾经不奉命不出京的锦衣卫,现在竟然会将触手伸那么长。他入秦之后理所当然要招募陕西本地人作为幕僚,这些人多是不得志的读书人,无所谓效忠大明、大顺、还是大清。谁能想到,锦衣卫已经收罗了这样一批读书人,有些还是当年被陛下裹胁的被害人。
这些士子人投入清军幕府之中,虽然不得信用,也不见有人待之高位,但军中朝中往来文书多是这些人誊抄,乃至起草,绝对是一手消息。很多文件直接就抄写两份,一份发往北京,一份发往锦衣卫。
后世传得神乎其神的锦衣卫,最早就是仪仗队、亲兵、打手……后来增添了侦缉的权力,也都是奉旨办案,随着朝中风向偏转。在大明二百七十六年中,能够保证锦衣卫独立,不受东厂中官指使的锦衣卫指挥使,屈指可数。
徐梁最早知道真实的锦衣卫竟然如此窝囊,着实郁闷了许久。
现在这种广伸触手、传说一般的锦衣卫,一者是徐梁先知先觉,有心扶持。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方晴对于情报方便的支援。
正是锦衣卫陕西所的努力工作,吴三桂的思想动态很快送到了徐梁手中。锦衣卫和总参军情处对此情报分析认为:吴三桂有不臣之心,但要他改旗易帜并非易事。
吴三桂可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物,从来谨慎怕死。或许因为这种天赋,历次大战中他都能逃脱。虽然害死战友无数,但自己总是安然无恙。想想当年他领着不足三十骑家丁,勇闯清军大营搭救父亲吴襄,谁能想到前后竟是同一个人。
清廷此时若是再从西线抽兵,倒是可能刺激吴三桂直接改旗易帜。而山西的情况也不明朗,多铎还在苦苦寻觅强渡滹沱河的办法。所以多尔衮无法集中所有兵力攻打北线,除非他愿意将到嘴的肉吐出来。
即便多尔衮真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徐梁还有第二道保险。
辽东。
魏鹰部已经做好了渡海准备,第一批三千人将在八月初乘船东渡皮岛,建立寨堡。充分发挥工程部的实力,绝对是最为稳固的根据地。
次日会有第二批登陆部队在参谋长张还朝的带领下登上鹿岛,建立观察哨。随后由远而近占据辽海诸岛,囤积资源,接纳辽民,开展对辽东的军情工作。
如果多尔衮真的举全族之兵要在北直与徐梁决战,魏鹰就会立刻攻打旅顺、宽奠、拔除朝鲜境内的清军驻点,继而一路北上,直捣沈阳。
“如果建奴连老巢都不要了呢?拿关内的土地换辽东那种穷乡僻壤,他们不是还赚了么?”有人低声发言道。
演义小说中常有某智多星掐指一算,斩钉截铁道:“我料此人必当如何如何。”
这已经成了小说家塑造智谋之士的常用手法。固然不排除有人天赋异禀,见人一面便能推算其品德秉性。但更多的情况还是运用分析手法,推测此人的心理状态和习惯,从而获得一个可能性最大的选项。
在是否放弃沈阳的问题上,只看多尔衮一个人是不行的,还要看整个满洲族的群体心理。
满洲族本是南下的通古斯人种,后来迁徙到了大明建州卫,为了获得一个合法居留的身份,便冒称是金女真。
这支女真在与辽东真正的金国女真部落征战数十年后,为了获取民族认同,更是将女真化贯彻到底。奴儿哈赤建立了“大金”政权,正是出于这等考虑。
也因此,这个女真部落对于女真传统是十分轻视的。他们也如同其他女真部落一样以渔猎为生,但更善于学习其他部落的先进文化。先是从野人时代进化到了部落时代,后来又学习蒙古的兵民一体,由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再后来赶上李成梁的“以夷制夷”,学到了明军战术、军制,以及筑城。
建州女真与其他女真的最大区别,就是会筑城而居。
这无疑增加了人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也保证了他们在与其他部落交战时占据上风。满人对城池的崇拜因此而起,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城池,才有安全感。这个习惯延续到他们入关之后,修建“满城”独居。
虽然他们重视城池,但因为文明程度太低。所以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城市群落。因为技术水平太低,所以在攻城、守城方面只能被明军嗤笑。在大明最为没落的时代,明军对建奴闻风丧胆,但只要凭城而守,却能坚持经年。
沈阳城是大明在辽东的重镇。最初并不如辽阳那般吸引人。努尔哈赤看中了沈阳的战略位置,不顾众人非议,从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定名为盛京。满洲人三代居住此城,已经将之视若己物,要说放弃哪有那么简单?
徐梁更是从后世满清所作所为加以印证。即便到了康雍乾三代。满洲人在关内的统治已经彻底巩固,可仍旧坚持柳条封边,不许汉人去满人故土。更别说顺治年间,满洲人一直做好了退守关外的准备。
所以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一旦辽东震动,满洲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
若是黄台吉还活着。或许能够顶住压力。然而多尔衮并没有他哥的威信,顺治更只是一个孩童,谁都镇不住归家心切的大军。
“战争没有百分之百的事。”徐梁道:“虽然多尔衮死活南下的可能性极小,只要有人提出来了,咱们就不能不重视。”明人如此想,就不排除满人也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有这样的想法,谁都不知道历史会不会脑抽让它成为现实。
“所以各县巡检司五中抽一。组建巡检营,作为后备。”徐梁道。
巡检司负责县境安全,大县数百,小县数十,兵员来自新兵营中被淘汰的新兵,属于现役编制。徐梁临时搭建起这么一支后备军,并不指望他们在战局不顺的时候扭转乾坤,而是用来转移军资、百姓,维护大军南撤的道路通畅。
“巡检营的设立与战事不相关联,总参拟定人选报兵部发文。”徐梁道补了一句。
夏季攻势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安南运来粮食留了一半留作军粮,剩下的主要运往山西、河南,最大限度救济百姓。反倒是山东在充分利用地利之后,勉强能够用红薯玉米等半粮充饥,基本维持在生存线之上。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5449/294577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