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想让本宫低头?
推荐阅读: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退下,让朕来、谁让他玩游戏王的!、死灵法师、火爆波长、裂天空骑、黄泉逆行、为什么它永无止境、黜龙、我也是异常生物、
官田的来源多种多样,总之官田属于朝廷。官田自然需要百姓耕种,官田征收的税粮包括佃租,自然比民田要高很多。每个地方的官田田亩数有明确的记载。户部会特别核查各地官田数量。
核查田亩数方便,核查官田具体所在就费时费力了。因此,朝廷无缘无故不会核对官田位于何处。这就给了当地官府钻空子的机会。要知道官田肯定比民田肥沃。各地权贵们喜欢把别处的民田和官田对调。心黑的,更改百姓手里的鱼鳞册,把属于他们的民田变更为官田。让他们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家传的土地。
土地是百姓立身之本。丧失了土地就是要了他们的命。能不反吗?
明朝立国一百三十年。土地差不多都被分配完毕。朝堂上没什么大事,没了遭难的勋贵、官员贡献土地,谁家都没法大量买地。以前还能趁着天灾的时候买入遭难的百姓之地。自从有太子从海外购来的粮支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作坊,只要人勤快些,总能熬过天灾活下去。卖地的百姓锐减。
大明百姓的生活好了,民田变官田的现象反而多了起来。
北直隶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官田数量不多。南直隶因为官田众多,粮税过重,被前任首辅徐溥死前闹大,情况好转许多。两地都没在清丈田亩上暴露此事。
其他地方的百姓可就没那么幸运。以前的琼州还算好,毕竟和陆地隔着海,往来不便,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琼州这个地方。自从朱厚照在琼州大肆买田,推广棉花、三季稻种植,琼州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馍馍。民田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变为官田。
当琼州每日有十多艘囚牛商行的海船往来时,权贵们有所顾忌都收着手。朱厚照突然抛出琼州土地,大批人撤出琼州后,权贵们再也按耐不住了。儋州有大量的黎族。少数民族读书人少,牵连的势力少,所以更好控制。于是儋州黎族便成了牺牲品。
“人心不足蛇吞象。本宫是无辜的。”朱厚照干巴巴地叫屈。
儋州起义闹大的原因不止如此。朱厚照门清,刘健也心知肚明。可他们谁都不能宣之于口。
在太子之位待久了,哪怕朱厚照不想插手朝政,身边人总会打探朝堂动向然后想着法子告诉他。
弱势的黎族为何能短时间内攻占半个琼州?毋庸置疑,背后肯定有人支持。放眼整个大明,但胆敢站出来干这种事情的,只有一个兴王一人。兴王连续夭折了几个儿子,年近三十还没有一个后,小动作越来越大。
恨不得把整个东厂派到兴王身边监视的弘治帝,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兴王在背后做的这些小动作?只是弘治帝为了面子和声誉,铁了心要抓到兴王的把柄才会处置他。儋州成了两方势力的角逐之地。
为了要拿到兴王的把柄,在弘治帝的放任之下,儋州的事越闹越大。
跟在兴王背后兴风作浪的权贵们目的也很明确,他们要育种技术、要赚钱的机会、要朝廷撤销清丈田亩的改革……要维护已经到手的利益。让他们陪着兴王造反肯定是不敢的。让黎族出面闹事,正和他们的心意。
指点黎族攻占县城的那群“谋士”就更不用提了。被夺走世袭的官位,谁对朝廷、对弘治帝、对朱厚照没点意见?他们背后有权贵们撑腰,前面有黎族顶着,一旦事情败露马上遁走不牵连家人。如果成功,权贵们会保他们的后代继续当上武官。
身为首辅的刘健有过猜测,所以才让李东阳去琼州打探情况。刘健今日找来,怕是李东阳在琼州已经看清了局势。之所以今日没邀谢迁同来,是因为刘健猜测琼州的事谢迁也插了一脚。否则内阁不会在儋州被占后才发觉琼州有变。
谢家早就采购好了足够的棉花,不会耽误家中的织布作坊赚银子。至于谢迁是因为不满太子行事,还是因为弘治帝的秘密交代,只怕只有谢迁自己知道了。
在刘健任期内鞑靼人安分了,怎么能让黎族闹事坏了他执政期间的政绩。弘治帝为了抓住兴王把柄不管琼州的发展。想要解决这件事,内阁真的无能为力。
要瓦解兴王具体的力量其实很简单,就像让南北直立的权贵放弃手中的土地一样,出让部分利益。可惜刘健对朱厚照的了解不够深刻。朱厚照能主动让出利益,那是心甘情愿的。利益交换,但是说逼着他让步,绝对会让他火冒三丈。
军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要救军户们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幸亏朱厚照弄出了囚牛商行,开拓了海路扩大外需。囚牛商行旗下大大小小作坊无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像海路,需要大量的随行护卫。囚牛商行赚得多,舍得给底下的雇工较高工钱,所以看上去改革之后的军户们大多数都能过上好日子。否则以军队去劣存精的减员方针,划分出去的军屯数怎么可能满足大明成百上千万的军户。
军籍苦,匠籍更苦,尤其是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的军匠。朱厚照给了匠人们希望,匠人们回报一个又一个技术革新。
朝廷想白要怎么可能?!
如果朱厚照没有太子、弘治帝唯一皇子的身份,朝廷还真有办法搞到手。要不然“巧取豪夺”的成语哪来的!现在的朱厚照手里有太多垄断技术,这些技术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已经到了所有权贵眼红的地步。但凡弘治帝有第二位儿子,朱厚照一定会被拉下马。
“殿下手上能下金蛋的鸡太多。放出去些,能让殿下做事遭遇的阻力减少。殿下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业上。”刘健也没遮着掩着,打开天窗说亮话。
朱厚照也没遮掩内心的想法。他哈哈大笑,笑得狂妄不羁,“道理掌握在拳头大的人手中。凭他们收拢的那些被军队淘汰掉的无能将领,还想和本宫掰手腕?”
军制改革动了武官们的奶酪。没有士兵拥护、后勤保障的武官是无牙的老虎,连造反都造不起来。武官世袭搞了一百多年,军中无能的将领太多。军制改革时大刀阔斧,革除了很多武官。贴补进去的银子大部分用来补贴他们。
核查田亩数方便,核查官田具体所在就费时费力了。因此,朝廷无缘无故不会核对官田位于何处。这就给了当地官府钻空子的机会。要知道官田肯定比民田肥沃。各地权贵们喜欢把别处的民田和官田对调。心黑的,更改百姓手里的鱼鳞册,把属于他们的民田变更为官田。让他们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家传的土地。
土地是百姓立身之本。丧失了土地就是要了他们的命。能不反吗?
明朝立国一百三十年。土地差不多都被分配完毕。朝堂上没什么大事,没了遭难的勋贵、官员贡献土地,谁家都没法大量买地。以前还能趁着天灾的时候买入遭难的百姓之地。自从有太子从海外购来的粮支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作坊,只要人勤快些,总能熬过天灾活下去。卖地的百姓锐减。
大明百姓的生活好了,民田变官田的现象反而多了起来。
北直隶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官田数量不多。南直隶因为官田众多,粮税过重,被前任首辅徐溥死前闹大,情况好转许多。两地都没在清丈田亩上暴露此事。
其他地方的百姓可就没那么幸运。以前的琼州还算好,毕竟和陆地隔着海,往来不便,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琼州这个地方。自从朱厚照在琼州大肆买田,推广棉花、三季稻种植,琼州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馍馍。民田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变为官田。
当琼州每日有十多艘囚牛商行的海船往来时,权贵们有所顾忌都收着手。朱厚照突然抛出琼州土地,大批人撤出琼州后,权贵们再也按耐不住了。儋州有大量的黎族。少数民族读书人少,牵连的势力少,所以更好控制。于是儋州黎族便成了牺牲品。
“人心不足蛇吞象。本宫是无辜的。”朱厚照干巴巴地叫屈。
儋州起义闹大的原因不止如此。朱厚照门清,刘健也心知肚明。可他们谁都不能宣之于口。
在太子之位待久了,哪怕朱厚照不想插手朝政,身边人总会打探朝堂动向然后想着法子告诉他。
弱势的黎族为何能短时间内攻占半个琼州?毋庸置疑,背后肯定有人支持。放眼整个大明,但胆敢站出来干这种事情的,只有一个兴王一人。兴王连续夭折了几个儿子,年近三十还没有一个后,小动作越来越大。
恨不得把整个东厂派到兴王身边监视的弘治帝,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兴王在背后做的这些小动作?只是弘治帝为了面子和声誉,铁了心要抓到兴王的把柄才会处置他。儋州成了两方势力的角逐之地。
为了要拿到兴王的把柄,在弘治帝的放任之下,儋州的事越闹越大。
跟在兴王背后兴风作浪的权贵们目的也很明确,他们要育种技术、要赚钱的机会、要朝廷撤销清丈田亩的改革……要维护已经到手的利益。让他们陪着兴王造反肯定是不敢的。让黎族出面闹事,正和他们的心意。
指点黎族攻占县城的那群“谋士”就更不用提了。被夺走世袭的官位,谁对朝廷、对弘治帝、对朱厚照没点意见?他们背后有权贵们撑腰,前面有黎族顶着,一旦事情败露马上遁走不牵连家人。如果成功,权贵们会保他们的后代继续当上武官。
身为首辅的刘健有过猜测,所以才让李东阳去琼州打探情况。刘健今日找来,怕是李东阳在琼州已经看清了局势。之所以今日没邀谢迁同来,是因为刘健猜测琼州的事谢迁也插了一脚。否则内阁不会在儋州被占后才发觉琼州有变。
谢家早就采购好了足够的棉花,不会耽误家中的织布作坊赚银子。至于谢迁是因为不满太子行事,还是因为弘治帝的秘密交代,只怕只有谢迁自己知道了。
在刘健任期内鞑靼人安分了,怎么能让黎族闹事坏了他执政期间的政绩。弘治帝为了抓住兴王把柄不管琼州的发展。想要解决这件事,内阁真的无能为力。
要瓦解兴王具体的力量其实很简单,就像让南北直立的权贵放弃手中的土地一样,出让部分利益。可惜刘健对朱厚照的了解不够深刻。朱厚照能主动让出利益,那是心甘情愿的。利益交换,但是说逼着他让步,绝对会让他火冒三丈。
军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要救军户们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幸亏朱厚照弄出了囚牛商行,开拓了海路扩大外需。囚牛商行旗下大大小小作坊无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像海路,需要大量的随行护卫。囚牛商行赚得多,舍得给底下的雇工较高工钱,所以看上去改革之后的军户们大多数都能过上好日子。否则以军队去劣存精的减员方针,划分出去的军屯数怎么可能满足大明成百上千万的军户。
军籍苦,匠籍更苦,尤其是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的军匠。朱厚照给了匠人们希望,匠人们回报一个又一个技术革新。
朝廷想白要怎么可能?!
如果朱厚照没有太子、弘治帝唯一皇子的身份,朝廷还真有办法搞到手。要不然“巧取豪夺”的成语哪来的!现在的朱厚照手里有太多垄断技术,这些技术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已经到了所有权贵眼红的地步。但凡弘治帝有第二位儿子,朱厚照一定会被拉下马。
“殿下手上能下金蛋的鸡太多。放出去些,能让殿下做事遭遇的阻力减少。殿下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业上。”刘健也没遮着掩着,打开天窗说亮话。
朱厚照也没遮掩内心的想法。他哈哈大笑,笑得狂妄不羁,“道理掌握在拳头大的人手中。凭他们收拢的那些被军队淘汰掉的无能将领,还想和本宫掰手腕?”
军制改革动了武官们的奶酪。没有士兵拥护、后勤保障的武官是无牙的老虎,连造反都造不起来。武官世袭搞了一百多年,军中无能的将领太多。军制改革时大刀阔斧,革除了很多武官。贴补进去的银子大部分用来补贴他们。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08103/312284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