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朕即大宋 > 第四章求和者天下共诛之

第四章求和者天下共诛之

推荐阅读:当骄傲仍然重要时啊?她们都是真的?华娱从代导开始从灭族日向开始当叛忍奥特:从诺亚开始的金属生命体斗罗大陆:从绑定唐三开始我在诡夜斩神魔综武:从天龙开始独步武林绝世唐门:我,霍雨浩,加入日月战锤:憧憬成为星际战士

    李若水的官职是礼部侍郎,曾经兼权知开封府事。
    虽然电视剧《包青天》里包大人开封府尹铁面无私的名声流传极广。但是包大人可从来没做过一天的开封府尹。因为宋朝只有亲王有资格担任开封府尹,包大人只做过一年的权知开封府事(代理开封府尹)。也就是李若水曾经担任的职务。
    赵桓返回汴京的路上,已经粗略想了几点用得到李若水的地方。穿越以来首个任命就是将他重新任命为权知开封府事。
    这个人能力一般,眼界有限,但是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而这混乱的时局,皇室威严扫地,人心混乱浮躁。赵桓最需要这种死心塌地的人才,能坚定执行自己某些突兀的命令,为自己安稳开封人心。
    想要死守开封,等到勤王大军来援,击退金兵,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
    至于能不能守住开封城,赵桓还略有几分信心。因为北宋灭亡后,名将宗泽组建东京留守司,非但能守住开封城,还能带着汴京百万居民在黄河沿线与金军激烈征战。第三次开封会战,在宗泽的带领下,以宋军获胜而告终。
    北宋诚然有各种弊端,其灭亡具有必然性,但靖康之难却是万千偶然事件组合到一起形成的一个黑天鹅事件。大宋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帝膝盖太软。只要换个膝盖硬的上台,稍微作出一点改变,北宋就完全不可能在靖康之难中亡国。
    这一点不仅是赵桓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兆亿同袍的共识,无数先贤精英总结的经验,更是整个民族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中原汉族大一统王朝,历代治国都是对前朝得失进行打补丁。比如宋朝重文轻武就是对中唐以来武人乱国的修正。
    明朝作为宋朝之后,另一个汉王朝。对宋朝的反思,却并不是重文轻武。而是将一个贯彻始终的大补丁修到了求和方面,大明铁律绝不求和,不称臣,不纳贡。
    这就是因为明朝精英反思宋朝之失,其他一切弊端都是廯疥之疾,真正的心腹大患只有一个,君臣一味卑躬屈膝,求和纳贡,导致亡国灭种。
    这意味着如果是一位明朝穿越者,想改变宋末局势,采取的手段会同赵桓一样,坚决抵抗,誓不求和。
    只有达成了“不求和,不放弃抵抗,北宋无论如何都不至于亡国”的共识,赵桓才有信心施行接下来一系列的手段。
    南薰门。
    历史上宋朝京都官员曾在此地等候迎接宋钦宗从金军营地返回。而金人堑南薰门路,京都人心大恐。
    但今日,无数官员、百姓、妃嫔却如愿以偿的迎接到了他们的皇帝。
    时值正月,天寒地冻,路边的树木上都覆盖了一层坚冰,屋檐下一支支冰锥长达数尺,尖如利剑。
    这风雪萧条的景象,就像如今大宋的国运,入眼所见尽让人心寒,看不到一丝温暖希望。
    无数官员臣民皆心头沉重,彷徨无主。
    直到皇帝车架仓皇的停在了南薰门前,火把下,众人都看见了胸前染血,一脸苍白的皇帝。
    无数人更是心中冰凉,悲痛难抑,忍不住嚎啕大哭。这是一国之君啊!竟然如此狼狈。
    皇后、宰相、高官们一拥而上,激动的围着赵桓,关切问道:“官家!官家!您怎么受伤了?”
    一片慌乱之际,赵桓身躯站的笔直,语气坚硬,呵斥道:“哭什么!朕还没死呢!”
    皇帝强硬有力的话,令周围官员心中一震,纷纷噤声肃立。
    前世赵桓曾经思索过太多次,若有机会,该如何洗刷这个名字背后的耻辱。对靖康之难每一天的经过,可以说刻骨铭心。
    如今有了逆天改命的机会,赵桓当即开始付诸实践,部署自己曾经设想过的规划。
    说道:“升签书枢密院张叔夜为枢密使,总览东京军务。立即清点禁军人数,检查武备铠甲,明日之前将详情报于朕。记住是详情!朕要你详细清点到每一个禁军士卒的人头,而不是那顶着一大半空饷的禁军编制!”
    宋军吃空饷的情况有多严重,几乎是人尽皆知。京城要是有八十万禁军,还至于被区区十余万金兵围在城中?
    张叔夜闻言一惊,自元丰改制之后,枢密院再不设枢密使,而是以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签书枢密院等官职管理枢密院。
    如今重设枢密使,并令自己总览开封军务,这似乎是一改枢密院权力分散,政不由一的传统。
    张叔夜连忙回道:“臣必不负官家所托。”
    赵桓点了点头,时局已经如此动荡,能不能活过明天还不知道,这时候还坚持分权掣肘,简直是不可救药。
    况且,此时连兵马大元帅都已经任命给了赵构。还担心什么小小枢密使的权力过大?只有调兵权的枢密使,权力在再大能够大过天下兵马大元帅?
    紧接着赵桓又颁布一项任命,说道:“复刘韐[gé]为京城四壁守御使,令其统领禁军死守内城!”
    赵桓作为一名后代人,虽然有死战之决心,但无奈从未经历过冷兵器战争,对战事七窍只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所以赵桓完全没打算亲自指挥战事,而任命的这两名大臣,才是赵桓与金军一战的底气。
    这其中刘韐不必多说,这是岳武穆,武圣岳飞首次从军时追随的对象。
    更是金国所认可的名将,对其忌惮无比。一定要其前往金军大营谈判,然后将其逼死。
    没有别的话说,彼之仇寇,我之英雄。
    金人越是忌惮他,痛恨他,赵桓越是要重用他,信任他。
    当初宋钦宗若能听从刘韐之言,开封也不至于沦陷。
    开封城作为大宋国都,城防坚固,为天下坚城。由刘韐防守时,金人屡攻不克,损兵折将。
    但沦陷的却十分清奇,其弱智之令人惊叹,千古以来,未有后者。
    宰相唐恪相信道士郭京所言,其自称身怀道教之法术,能施道门“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阵,可生擒金将扫荡敌军。
    于是宋钦宗任命其为守城高级将领,并赐以金帛数万。令其招募统领“六甲神兵”。因此郭京招募了一群开封城内的地痞无赖。
    金兵攻城甚急,迷信郭京的官员都催促郭京统帅六甲神兵出战。
    郭京看躲不过去了,只好来到城楼上,让守城的士兵都撤离到几里之外,不许看自己做法。
    士兵官员都觉得很悬,有些不靠谱。连推荐郭京的官员都觉得有些不对劲。
    结果宋钦宗一意孤行,同意郭京要求。
    于楼上就剩下郭京一人,下面是打扮得好像鬼的“六甲兵”,郭京装神弄鬼了一会儿,宝剑一挥,打开宣化门,让“六甲兵”出去迎敌。
    这群地痞无赖怎么是金兵的对手,一战来下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
    坐在城楼上的郭京说需要亲自下去作法,下了城门便带领余众逃之夭夭。
    而此时由于城墙上已无守兵,并且城门大开,守城的士兵还在几里之外,想关城门已经来不及了,金兵趁虚而入,开封沦陷。
    可以说宋钦宗但凡听一听刘韐之言,不罢免刘韐,不令郭京统兵,这偌大的开封城也不至于沦陷。
    而另一位枢密使张叔夜,则十分简单,这是一位能野战与金军交战的名将。
    金军南下,朝廷将天下二十四路分成了东西南北四道,其中张叔夜领南道都总管。
    时天下勤王大军籍籍不前,唯有张叔夜率军三万,一路血战杀到了汴京城下。
    也是在南薰门下,宋钦宗接见他们时,军容依然整齐。
    其部下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于是宋钦宗迁其为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之后其曾率军与金军血战四天四夜,斩金军将领金环、贵将二人。
    宋钦宗驾车出城准备前往金营投降时,张叔夜叩马而谏。
    这是一位既忠贞可靠,又能力斐然的大臣。
    赵桓坚信,由其统领宋军,靖康之难就算不能避免,也不会如历史上一般耻辱。
    看着赵桓坚定的眼神,周围一群大臣纷纷大惊。
    宰相何栗连忙劝阻道:“官家难道要重新再战?万万不可啊,此必然会严重触怒金兵,干扰和议。”
    赵桓脸色冰冷,右臂奋力自胸前向外一甩,食指直指宰相何栗,语气肃杀:“奸相误国,立斩!”
    无数人呆立当场,惊讶的目瞪口呆。不敢置信的望向当今天子,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立斩?
    这是出自一项主张与金人议和的官家之口?
    赵桓猛然转头看向惊站一旁目瞪口呆的诸班直。
    官家眼中的杀气让所有大小将士皆后背一寒,再不敢耽误,纷纷向前擒住宰相。
    大臣们目瞪口呆,有人想要劝谏。
    赵桓却先一步开口,语气冰冷的说道:“劝谏者同斩!”
    于是将士们吞了口唾沫,知道再无其他可能。况且军中将士早已看不惯这些上层腐朽官僚一味卖国求荣,趁此混乱之际,杀掉求和宰相可谓令将士大快人心。
    事实上,想杀掉宰相何粟的人可不止赵桓一人,而是遍布朝野上下,每个心存正气,热血激动的宋朝军民都恨不得圣诞其肉。
    赵桓任命的权知开封府事李若水就当着何粟的面大骂:“致国家如此,皆尔辈误事!今社禝倾危,尔辈万死何足塞责。”
    只是之前有主和派的宋钦宗庇佑,何粟才能每天为了和谈而洋洋得意,喝酒吃肉。
    完全不给其他官僚反应的时间,宋钦宗的绝对心腹,带御器械汪宗沔,指挥使命令两名班直反锁何栗双臂,自己高举长刀,猛然挥刀砍下,血溅三尺。
    随后,赵桓从一名士卒腰间抽出一把长刀,左手用力握住刀刃,右手持刀缓缓抽动,鲜血在黑夜中也是如此妖艳刺眼。
    在何栗凄厉的惨叫声之后,赵桓决绝冷静的声音清晰无误的传进每名官员将相、禁军士卒耳中:“朕今日歃血为誓,自今日起,我大宋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自朕以下,凡再提议和者,天下尽可诛之!”
    死一样的寂静持续了数息,随即传来军人们山呼海啸般的声音:“万岁!”
    “万岁!”
    “万岁!”
    ……
    ps:《宋史·李纲传》:靖康元年,金兵南侵,宋钦宗欲弃开封南狩。
    宰相李纲急呼禁卫曰:“尔等愿守宗社乎,愿从幸乎?“皆曰:“愿死守。“
    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
    纲传旨语左右曰:“敢复有言去者斩!“
    禁卫皆拜伏呼万岁,六军闻之,无不感泣流涕!
    …………
    这里特意说几句,是真不明白宋朝不杀士大夫这个说法是在哪流传出来的。
    尤其袁老师还曾经得意洋洋的说,在宋朝只要读过书就等于有了免死金牌。
    但基本上随便翻一番宋史,就知道这个说法有多不靠谱。宋太祖、宋太宗本纪里杀大臣的记载一片一片,光太祖一个人就杀了八十多个大臣,甚至里面还有不止一个言官。宋真宗时期干脆连国子博士都杀,这可是国子监的教授官——“国子博士、知荣州褚德臻坐与判官郑蒙共盗官银,德臻杖死,蒙决杖配流。”国子监的博士无论如何都算是最典型的士大夫了吧?那杖死不算杀吗?
    再不行想想宋高宗“完颜构”,他杀掉的大臣有多少?连领导学生运动,主张宋高宗御驾亲征的太学生陈东与另一位士林名人欧阳澈都给杀了。不说别的了,就是后世大开杀戒的明朝,也轻易不会去杀一个太学生吧?可没有任何人会说明朝不杀士大夫。
    后人感念“靖康诸罚为甚”,就算算靖康年间两年时间杀掉的大臣有多少?赫赫有名的六贼,全被宋钦宗收拾了。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李彦遭赐死。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其馀五人先後伏诛:王黼安置永州,途中秘密处死;梁师成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途中赐死;童贯贬于吉阳军,途中赐死;朱勔贬于循州,不久斩首处死。除了这五个被处死的,只有蔡京命好,贬于儋州,还没来的及赐死,途中先病死了;这些可全是朝堂高官,一朝宰执。
    如果说六贼罪不容诛,那还有大量其他人,最典型的是蔡攸,历任开府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拜少师,后改任太保,封英国公。就这种当朝宰相、国公级别的大臣,宋钦宗直接将其贬责为太中大夫,接着安置到永州,连续被转到浔州、雷州。但就这样,御史还是不肯他过他,继续弹劾说蔡攸的罪过祸及宗社,他骄奢淫佚的程度超过了史籍的记载,应把他流放到海岛。宋钦宗下诏把他安置到万安军,不久又派使臣到他所去的地方杀了他。
    原文,宋史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诏置万安军,寻遣使者随所至诛之。”
    遣使诛之,这还不叫杀士大夫?
    感情他们死掉了,所以都不算士大夫?
    套用一句调侃的名言,宋朝不杀士大夫,但杀岳飞阿。另一位千古名人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下了死狱,连送条鱼都能吓得他悲从中来,写下诀别诗两首。
    要不是章惇与王安石营救,新党成员及宋神宗都要杀了苏轼。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乌台诗案,苏轼与其子苏迈相约,平时每日送到牢狱的饭菜是蔬菜和肉,如果判了死刑就改送鱼,这样好让苏轼有个心理准备。
    这种千古文豪,士大夫中的士大夫都担忧自己会被处死。如果谁在当时说大宋不杀士大夫,恐怕苏轼第一个跳起来暴打这个人的狗头。老子的担惊受怕是自找苦吃呗?鱼白收了,还是诀别诗白写了?
    就算是那个子虚乌有的的“太祖誓碑”,人家说的也是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吧?不因为上书谏言而杀人,也不意味着犯罪了依旧不杀。
    不过考虑到太祖、太宗、高宗都杀过上书谏言的士大夫,就连这一点也是站不住脚。
    所以本书中没有后世杜撰的宋朝不杀士大夫的说法。
    尤其如果了解一下靖康之难的背景,这些文官大臣,不杀都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正人心,不足以还天下公道。
    - 肉肉屋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14849/340451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