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闲话香江电影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晚上,李民浩做东,宴请了金枝玉叶剧组的陈柯信导演,以及制片人曾智伟,演员章国荣、梅姐、苑咏仪等人。
而作陪的,当然就是宋元和王学涛、张维三人了。
陈哲虽然跟着过来了,却只是为了和哥哥以及梅姐见一面。
毕竟是给他留下过无限感慨与唏嘘的两位巨星级人物,可惜,却只能在梦境里化为了一道传奇的流星,虽然足够灿烂,却也道尽了遗憾。
都说残缺的美,才是最极致的美。
陈哲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他的观念里,就算是残缺,也不能是以这样的方式做出告别,那不是残缺,是残忍。
所以,他也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影响甚至是改变一下既有的轨迹……
一番热情的招呼寒暄,彼此介绍认识了一遍,这才纷纷落座,正好一大桌,十全十美。
曾智伟是个场面人,很善于调节气氛,也最懂得察言观色。
人情事故那一套,耍的贼溜。
看到李民浩的表情和态度,就知道这几个内地人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很自然的直接用了国语,“李生去内地发了大财,这是全香江都知道的,恭喜的话估计你也听腻了,所以,想来也不差我这一句。
“但是,dvd的推出,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拉动,还是肉眼可见的,而相应受益的,也是我们这些从业人员。
“因此,就算什么都不说,这份感激之情,我们也不会不记得,所以,这第一杯酒我得敬你,都在酒里面了。”
李民浩哈哈一笑,“伟哥……”
话刚开口,陈哲就忍不住差点儿笑喷。
连忙摆了下手,“不好意思啊,忽然想起了别的事儿……你们继续。”
众人一脸懵比,虽然觉得有些失态了,却没人会去计较这个。
唯独李民浩和宋元,都下意识的看了陈哲一眼。
这孙子一定有别的心思,不用猜都能知道。
陈哲的确是因为“伟哥”这两个字,忽然联想到了什么,就是不知道两三年后,曾智伟还愿不愿意别人再称呼他“伟哥”。
嗯,好像这会儿伟哥还没上市呢,不过很可惜,药品的成分和用途,应该早就申请专利了。
虽然,后来辉瑞在各国的专利,并没有得以保住,但这种药品却绝对是卖疯了,真的跟抢钱似的。
要不要插一手?
他这边遐思无边,李民浩这会儿却没法追问,只能把话题强行拉回到原先的氛围里。
他轻轻和曾智伟碰了下杯,“伟哥是真的高看我了,真的不敢居功啊,说实话,真要说有这么一份功劳的话,那个人也不是我,而是咱们这位……陈哲。
“dvd播放机,就是他一手研发出来的,所以,伟哥你要是真想谢的话,他才是主角。”
曾智伟反应相当快,“老弟,那这杯酒看来是不喝不行了,能不能给个面子,让我略表敬意?”
陈哲当然不会驳了这种面子,花花轿子人人抬嘛。
当下端起自己的果汁杯子,笑道:“场面话我不太会说,我就是个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所以,有什么怠慢的地方,大家包涵一下。
“感谢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反正只要大家都能从中受益,那就让这样的事情,以后多来几个呗,能赚得到钱,才是最实惠的嘛。”
曾智伟笑得更欢了,“这话我喜欢听。”
陈柯信就在旁边一唱一和的跟着点头,“的确,这两年香江的电影,可是每况愈下了,如果真的能另辟蹊径,那也算是电影人的万幸了。”
他这话倒也不假,因为这确实是香江电影的现状。
而真要论香江电影的巅峰期,那就不得不说提一个年份……
不是90年代的哪一年,而是1988年。
那一年,香江电影总票房第一次超过了10亿,而那会儿的平均票价,还保持在22~23元的水平上。
而再次总票房超过10亿的年份,就是1991~1993这连续的三年了,但那会儿的平均票价又是多少呢?
答案是从1991年的30元,冲上了1993年35·5元的高度。
然后呢?
1994年全年总票房是9·7亿,1995年这个数据,就跌到了7·8亿,而平均票价,却已经涨到了45元。
如果这个数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从观影人数上,就能很清晰的看到这种变化了。
巅峰期的香江电影,也就是1988年,观影人数为4500万人次。
什么概念呢?
就是相当于当年全香江每人进电影院看了8次电影。
因为那会儿香江人口不过560万。
而1991~1993年期间,观影人数就已经从3600万,降到了3100万左右,而到了1995年,这个数字是……1745万。
是不是很触目惊心?
但这就是现实。
所以,真正的香江电影巅峰十年,其实应该算是1982年到1993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年观影人数,一直保持在3000万以上。
而从1995年开始,这个数字就再没有超过2000万这道线。
由此可见,所谓的另辟蹊径,终究是镜花水月,啃点儿老本还可以,但是想要恢复昔日的荣光,那就真的很困难了。
这不止是市场规模与人口底蕴的问题,也是资本逐利与无法节制的贪婪所决定的。
唯一可惜的,就是一大批的从业人员。
而内地的电影圈子,在90年代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却恰恰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同样落魄,没有完成两地的无缝对接。
要不然,华语电影说不定就真的是另一番境遇了。
而陈哲,却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一个真的可以抓住一线生机的机会。
所以,他对于陈柯信的话,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但还不至于当面让人难堪。
所以只能笑了笑,“说实话,如果香江电影真的想另辟蹊径,那么除了走出去之外,其实没有别的办法。
“当然了,所谓的走出去,可不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在亚洲范围内转圈子,而是好莱坞或者欧洲市场。
“而这里面,就会有一个文化差异上的问题,让香江再出一个李晓龙的想法,是很难办到的。
“程龙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才成功了一部《红番区》而已,想要真的在那边立足,还需要一部真正的大制作才行。
“所以,欧美对于咱们在文化上先天性的排斥,是不可能避免的,这条路,终究不是那么好走啊。”
李民浩和宋元就知道,陈哲这是在做铺垫了。
这孙子,从来都是恬淡少语的性格,但只要说得多了,那肯定就有别的企图。
再联系一下当初陈哲曾经和他们说过的话,那就再明显不过了。
倒是章国荣这时候却主动开口了,“这么说,你其实是不看好香江往好莱坞那边发展的?”
哥哥的国语还是很地道的,毕竟专门练习过,就是不一样。
这里要插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知道《霸王别姬》里哥哥的国语配音,是杨立新给配的。
却不知道,其实杨立新只是配了一部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哥哥的原声。
听不出来吧?但这是事实。
从这一点上,就能知道哥哥的国语水平是怎么样的了。
陈哲看了他一眼,报以微笑。
却摇了摇头,“也不算是不看好,而是要讲究个方式方法,打个比喻,就算程龙在那边成名了,但也给香江电影,带不来太多的改变。
“毕竟,他那叫融入好莱坞,却不能说明是香江电影走进美利坚,这里面有什么区别,不用说得太明白了吧?
“所以,真正能保住香江电影薪火传承的,其实……还在内地。”
曾智伟和陈柯信对视了一眼,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章国荣则选择了沉默以对。
至于梅姐和苑咏仪,那就是打酱油的。
所以,这会儿最适合说话的,反而是李民浩。
他也没有客气。
直接问道:“内地的电影市场,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发展的起来吧?”
- 肉肉屋
而作陪的,当然就是宋元和王学涛、张维三人了。
陈哲虽然跟着过来了,却只是为了和哥哥以及梅姐见一面。
毕竟是给他留下过无限感慨与唏嘘的两位巨星级人物,可惜,却只能在梦境里化为了一道传奇的流星,虽然足够灿烂,却也道尽了遗憾。
都说残缺的美,才是最极致的美。
陈哲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他的观念里,就算是残缺,也不能是以这样的方式做出告别,那不是残缺,是残忍。
所以,他也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影响甚至是改变一下既有的轨迹……
一番热情的招呼寒暄,彼此介绍认识了一遍,这才纷纷落座,正好一大桌,十全十美。
曾智伟是个场面人,很善于调节气氛,也最懂得察言观色。
人情事故那一套,耍的贼溜。
看到李民浩的表情和态度,就知道这几个内地人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很自然的直接用了国语,“李生去内地发了大财,这是全香江都知道的,恭喜的话估计你也听腻了,所以,想来也不差我这一句。
“但是,dvd的推出,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拉动,还是肉眼可见的,而相应受益的,也是我们这些从业人员。
“因此,就算什么都不说,这份感激之情,我们也不会不记得,所以,这第一杯酒我得敬你,都在酒里面了。”
李民浩哈哈一笑,“伟哥……”
话刚开口,陈哲就忍不住差点儿笑喷。
连忙摆了下手,“不好意思啊,忽然想起了别的事儿……你们继续。”
众人一脸懵比,虽然觉得有些失态了,却没人会去计较这个。
唯独李民浩和宋元,都下意识的看了陈哲一眼。
这孙子一定有别的心思,不用猜都能知道。
陈哲的确是因为“伟哥”这两个字,忽然联想到了什么,就是不知道两三年后,曾智伟还愿不愿意别人再称呼他“伟哥”。
嗯,好像这会儿伟哥还没上市呢,不过很可惜,药品的成分和用途,应该早就申请专利了。
虽然,后来辉瑞在各国的专利,并没有得以保住,但这种药品却绝对是卖疯了,真的跟抢钱似的。
要不要插一手?
他这边遐思无边,李民浩这会儿却没法追问,只能把话题强行拉回到原先的氛围里。
他轻轻和曾智伟碰了下杯,“伟哥是真的高看我了,真的不敢居功啊,说实话,真要说有这么一份功劳的话,那个人也不是我,而是咱们这位……陈哲。
“dvd播放机,就是他一手研发出来的,所以,伟哥你要是真想谢的话,他才是主角。”
曾智伟反应相当快,“老弟,那这杯酒看来是不喝不行了,能不能给个面子,让我略表敬意?”
陈哲当然不会驳了这种面子,花花轿子人人抬嘛。
当下端起自己的果汁杯子,笑道:“场面话我不太会说,我就是个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所以,有什么怠慢的地方,大家包涵一下。
“感谢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反正只要大家都能从中受益,那就让这样的事情,以后多来几个呗,能赚得到钱,才是最实惠的嘛。”
曾智伟笑得更欢了,“这话我喜欢听。”
陈柯信就在旁边一唱一和的跟着点头,“的确,这两年香江的电影,可是每况愈下了,如果真的能另辟蹊径,那也算是电影人的万幸了。”
他这话倒也不假,因为这确实是香江电影的现状。
而真要论香江电影的巅峰期,那就不得不说提一个年份……
不是90年代的哪一年,而是1988年。
那一年,香江电影总票房第一次超过了10亿,而那会儿的平均票价,还保持在22~23元的水平上。
而再次总票房超过10亿的年份,就是1991~1993这连续的三年了,但那会儿的平均票价又是多少呢?
答案是从1991年的30元,冲上了1993年35·5元的高度。
然后呢?
1994年全年总票房是9·7亿,1995年这个数据,就跌到了7·8亿,而平均票价,却已经涨到了45元。
如果这个数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从观影人数上,就能很清晰的看到这种变化了。
巅峰期的香江电影,也就是1988年,观影人数为4500万人次。
什么概念呢?
就是相当于当年全香江每人进电影院看了8次电影。
因为那会儿香江人口不过560万。
而1991~1993年期间,观影人数就已经从3600万,降到了3100万左右,而到了1995年,这个数字是……1745万。
是不是很触目惊心?
但这就是现实。
所以,真正的香江电影巅峰十年,其实应该算是1982年到1993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年观影人数,一直保持在3000万以上。
而从1995年开始,这个数字就再没有超过2000万这道线。
由此可见,所谓的另辟蹊径,终究是镜花水月,啃点儿老本还可以,但是想要恢复昔日的荣光,那就真的很困难了。
这不止是市场规模与人口底蕴的问题,也是资本逐利与无法节制的贪婪所决定的。
唯一可惜的,就是一大批的从业人员。
而内地的电影圈子,在90年代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却恰恰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同样落魄,没有完成两地的无缝对接。
要不然,华语电影说不定就真的是另一番境遇了。
而陈哲,却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一个真的可以抓住一线生机的机会。
所以,他对于陈柯信的话,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但还不至于当面让人难堪。
所以只能笑了笑,“说实话,如果香江电影真的想另辟蹊径,那么除了走出去之外,其实没有别的办法。
“当然了,所谓的走出去,可不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在亚洲范围内转圈子,而是好莱坞或者欧洲市场。
“而这里面,就会有一个文化差异上的问题,让香江再出一个李晓龙的想法,是很难办到的。
“程龙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才成功了一部《红番区》而已,想要真的在那边立足,还需要一部真正的大制作才行。
“所以,欧美对于咱们在文化上先天性的排斥,是不可能避免的,这条路,终究不是那么好走啊。”
李民浩和宋元就知道,陈哲这是在做铺垫了。
这孙子,从来都是恬淡少语的性格,但只要说得多了,那肯定就有别的企图。
再联系一下当初陈哲曾经和他们说过的话,那就再明显不过了。
倒是章国荣这时候却主动开口了,“这么说,你其实是不看好香江往好莱坞那边发展的?”
哥哥的国语还是很地道的,毕竟专门练习过,就是不一样。
这里要插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知道《霸王别姬》里哥哥的国语配音,是杨立新给配的。
却不知道,其实杨立新只是配了一部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哥哥的原声。
听不出来吧?但这是事实。
从这一点上,就能知道哥哥的国语水平是怎么样的了。
陈哲看了他一眼,报以微笑。
却摇了摇头,“也不算是不看好,而是要讲究个方式方法,打个比喻,就算程龙在那边成名了,但也给香江电影,带不来太多的改变。
“毕竟,他那叫融入好莱坞,却不能说明是香江电影走进美利坚,这里面有什么区别,不用说得太明白了吧?
“所以,真正能保住香江电影薪火传承的,其实……还在内地。”
曾智伟和陈柯信对视了一眼,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章国荣则选择了沉默以对。
至于梅姐和苑咏仪,那就是打酱油的。
所以,这会儿最适合说话的,反而是李民浩。
他也没有客气。
直接问道:“内地的电影市场,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发展的起来吧?”
- 肉肉屋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16964/349337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