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4章 新力量
推荐阅读:综漫:从无职转生开始、港综:我系大枭雄、大千世界:从柳域开始崛起、盗墓:在下,卸岭后人、我朋友很少,但青梅女友很多、大明:我才是皇太孙、四合院:解旷解忧、娱乐:夫人,你也不想没戏拍吧?、今天也要努力攻略副本、在天行九歌观影秦时明月,我麻了、
孙策对杨朱知之甚少,只知道这位是战国时名气很大的学者,他对杨朱的印象就是那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名言。对这句名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杨仪说他信奉杨朱,就是其中一解,也不能算错。
他自己对此也不反感,虽然他现在做的事看起来不仅有利天下,简直是千秋功业,但一切的前提都是他自愿,没有人可以强迫他,所以大义什么的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如果影响到他本人的利益,他也不介意换个想法,做一个只图生前享受,不管死后洪水滔天的暴君。
只是目前还没到那一步而已。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点好事,又没有人强迫,他还是愿意的。
孙策不懂杨朱,却对杨仪肯下功夫去研究一个冷门人物非常赞赏。虽然他对杨朱的研究还只是入门,却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得知这篇文章只有有限的几个人读过,孙策建议他把文章印出来,公布天下,说不定会有人也感兴趣呢。
杨仪觉得有理。“好的,既然将军也觉得有可取之处,那我就赔几万钱,把这篇文章印出来。”
“赔几万钱?”孙策很诧异。“成本这么高?”
“印石坊不管印多少份都有起印价,印一份也是这么多钱,所以印得少了不合算,索性印个几百份,送诸同好,当作茶余饭后消遣。”
孙策想了想。“襄阳的印书坊谁家负责?”
庞德公和杨仪互相看了一眼,杨仪说道:“蔡家。”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第一座印书坊就是蔡瑁在吴郡搞起来的,襄阳印书坊掌握在蔡家手里再正常不过了。不过印书坊目前大多还不赢利,全靠拨款支撑。蔡瑁虽然喜欢钱,但他赚钱的创意却不多,只是依靠垄断资源而已。一旦没了这些垄断性的资源,他根本没什么竞争力可言。蔡家连这一点都认不清,还敢跳出来张牙舞爪,真是不自量力到了极点。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和庞德公、杨仪说起了《盐铁论》。《盐铁论考释》印行之后,庞山民名声大噪,虽说赞同桑弘羊做法的人不多,但有专著面世,并且印行天下,对读书人来说便是一件大事。在这个时代想把自己的文章传播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如此体量的一部作品。十几年前,蔡邕等人在洛阳太学立熹平石经,万人空巷,传播出去的抄本数量和质量也未必能和这部《盐铁论考释》相提并论。
孙策和杨仪谈论《盐铁论》的关注点却不是学术观点,而是这部书要讨论的问题:应不应该执行官榷,如何才能满足开支而不加重百姓负担,在某种程度上是延续了之前孙策问杨仪的那个问题。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思考,再加上南阳、南郡的现实,杨仪给出了答案:官榷还是必要的,只是要控制范围,与民生关系密切又不是关系到军事的物资可以适度放开,比如盐、酒、茶之类,但涉及到军事的则必须收紧,比如铁。内地和边郡也要分开,内地可以适当的松一点,边郡则要严控。
至于孙策曾问过的农夫和读书人的问题,杨仪觉得并非不可解,农夫必不可少,读书人同样不可或缺,关键是要控制好比例,不能本末倒置。相比之下,孙策所说的对外征伐只是一个选择,并非唯一选择,而且不是最好的选择。且不说穷兵黩武是亡国之道,就算打赢了,也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治本。
孙策听了杨仪的答案,非常满意。他倒不是赞同杨仪的观点,而是赞同杨仪务实理性的态度,能够抛弃儒生一厢情愿的视角,放弃简单粗暴的重农抑商政策,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听说你想去平舆学算学?”
杨仪有些犹豫,半晌才道:“是的。”
孙策暗自发笑。这小子没说真话,他是想去平舆,不过不是想学算学。他的功业心很强,却对纯学术没什么兴趣,也受不了那种寂寞。“那你跟我走吧,徐岳很快就要迁到吴郡去,我们会在那儿见面。”
杨仪大喜,拜倒在地。“多谢将军。”
孙策一指侍立一旁的诸葛亮,心道这两人终究还是成了同僚,这就是命啊。“你们可以多亲近亲近。”
“喏。”杨仪起身与诸葛亮见礼,报上姓名和年庚。诸葛亮也报上姓名和年庚。杨仪大两岁,但个头差不多,看起来没什么差距。诸葛亮刚才站在一旁听杨仪解说,已经对杨仪大有好感,此刻成了同僚,心情也很不错,两人很快聊到了一起,到一旁说话去了。
孙策和庞德公相视而笑。庞德公抚着胡须,非常欣慰。孙策在打压襄阳世家的同时又邀杨仪入幕,自然没有全面压制襄阳世家的计划,最多只是针对以蔡家为首的几个贪婪者,这对他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
“将军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焉能不霸天下。小霸王之名,非将军莫属。”
孙策客气了几句。“霸道不过是权宜之计,若能得天下贤士辅佐,我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
庞德公心领神会,连连点头。“指日而待,指日而待,能佐将军行王道,襄阳有识之士之福。惜我老矣,不能随将军鞍前马后,愿为将军摇旗呐喊,鼓之吹之。”
孙策含笑向庞德公行礼。有了庞德公这句话,不仅襄阳庞家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襄阳士林也有了代言人,他今天特地来拜访庞德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庞德公有名望,但没什么实际理政经验,他最合适的身份就是吹鼓手,而不是担任什么官职。
在庞家喝了一顿稀粥,晚饭后,又和庞德公聊了聊眼前的形势。他离开襄阳之后,需要庞德公影响整个襄阳的舆论,自然要把当前形势的微妙之处对庞德公交个底。庞德公也清楚,这是孙策真正接纳他的表示,这些话可不是什么人都会说的。
两人说到二更,孙策兴尽而归。杨仪约定明天上午来报到,当晚留宿庞家。庞德公将孙策送到门口,看着他们走远,转身回家。杨仪跟在后面,悄悄地问道:“庞公,这诸葛亮就是庞兄未婚妻的弟弟吗?”
庞德公看看杨仪。“他没告诉你?”
“没有,他只说学问,不及私事。”
庞德公满意地点点头。“威公,孙将军能容人,对你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他身边人才济济,你要想出头可不容易。年轻气盛,锐于进取是好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你当谨记之。”
“喏,多谢庞公教导。”
庞德公一声轻叹。“襄阳士林与孙将军有旧怨,很快又可能有新仇,我实在不忍看到习氏、蒯氏的故事重演。威公啊,你明天一早就回去,务必让你父亲认清形势,莫再踏错一步。我襄阳士林本来就不比汝颍,如果再遭重创,绝非幸事。”
他自己对此也不反感,虽然他现在做的事看起来不仅有利天下,简直是千秋功业,但一切的前提都是他自愿,没有人可以强迫他,所以大义什么的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如果影响到他本人的利益,他也不介意换个想法,做一个只图生前享受,不管死后洪水滔天的暴君。
只是目前还没到那一步而已。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点好事,又没有人强迫,他还是愿意的。
孙策不懂杨朱,却对杨仪肯下功夫去研究一个冷门人物非常赞赏。虽然他对杨朱的研究还只是入门,却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得知这篇文章只有有限的几个人读过,孙策建议他把文章印出来,公布天下,说不定会有人也感兴趣呢。
杨仪觉得有理。“好的,既然将军也觉得有可取之处,那我就赔几万钱,把这篇文章印出来。”
“赔几万钱?”孙策很诧异。“成本这么高?”
“印石坊不管印多少份都有起印价,印一份也是这么多钱,所以印得少了不合算,索性印个几百份,送诸同好,当作茶余饭后消遣。”
孙策想了想。“襄阳的印书坊谁家负责?”
庞德公和杨仪互相看了一眼,杨仪说道:“蔡家。”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第一座印书坊就是蔡瑁在吴郡搞起来的,襄阳印书坊掌握在蔡家手里再正常不过了。不过印书坊目前大多还不赢利,全靠拨款支撑。蔡瑁虽然喜欢钱,但他赚钱的创意却不多,只是依靠垄断资源而已。一旦没了这些垄断性的资源,他根本没什么竞争力可言。蔡家连这一点都认不清,还敢跳出来张牙舞爪,真是不自量力到了极点。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和庞德公、杨仪说起了《盐铁论》。《盐铁论考释》印行之后,庞山民名声大噪,虽说赞同桑弘羊做法的人不多,但有专著面世,并且印行天下,对读书人来说便是一件大事。在这个时代想把自己的文章传播出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如此体量的一部作品。十几年前,蔡邕等人在洛阳太学立熹平石经,万人空巷,传播出去的抄本数量和质量也未必能和这部《盐铁论考释》相提并论。
孙策和杨仪谈论《盐铁论》的关注点却不是学术观点,而是这部书要讨论的问题:应不应该执行官榷,如何才能满足开支而不加重百姓负担,在某种程度上是延续了之前孙策问杨仪的那个问题。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思考,再加上南阳、南郡的现实,杨仪给出了答案:官榷还是必要的,只是要控制范围,与民生关系密切又不是关系到军事的物资可以适度放开,比如盐、酒、茶之类,但涉及到军事的则必须收紧,比如铁。内地和边郡也要分开,内地可以适当的松一点,边郡则要严控。
至于孙策曾问过的农夫和读书人的问题,杨仪觉得并非不可解,农夫必不可少,读书人同样不可或缺,关键是要控制好比例,不能本末倒置。相比之下,孙策所说的对外征伐只是一个选择,并非唯一选择,而且不是最好的选择。且不说穷兵黩武是亡国之道,就算打赢了,也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治本。
孙策听了杨仪的答案,非常满意。他倒不是赞同杨仪的观点,而是赞同杨仪务实理性的态度,能够抛弃儒生一厢情愿的视角,放弃简单粗暴的重农抑商政策,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听说你想去平舆学算学?”
杨仪有些犹豫,半晌才道:“是的。”
孙策暗自发笑。这小子没说真话,他是想去平舆,不过不是想学算学。他的功业心很强,却对纯学术没什么兴趣,也受不了那种寂寞。“那你跟我走吧,徐岳很快就要迁到吴郡去,我们会在那儿见面。”
杨仪大喜,拜倒在地。“多谢将军。”
孙策一指侍立一旁的诸葛亮,心道这两人终究还是成了同僚,这就是命啊。“你们可以多亲近亲近。”
“喏。”杨仪起身与诸葛亮见礼,报上姓名和年庚。诸葛亮也报上姓名和年庚。杨仪大两岁,但个头差不多,看起来没什么差距。诸葛亮刚才站在一旁听杨仪解说,已经对杨仪大有好感,此刻成了同僚,心情也很不错,两人很快聊到了一起,到一旁说话去了。
孙策和庞德公相视而笑。庞德公抚着胡须,非常欣慰。孙策在打压襄阳世家的同时又邀杨仪入幕,自然没有全面压制襄阳世家的计划,最多只是针对以蔡家为首的几个贪婪者,这对他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
“将军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焉能不霸天下。小霸王之名,非将军莫属。”
孙策客气了几句。“霸道不过是权宜之计,若能得天下贤士辅佐,我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
庞德公心领神会,连连点头。“指日而待,指日而待,能佐将军行王道,襄阳有识之士之福。惜我老矣,不能随将军鞍前马后,愿为将军摇旗呐喊,鼓之吹之。”
孙策含笑向庞德公行礼。有了庞德公这句话,不仅襄阳庞家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襄阳士林也有了代言人,他今天特地来拜访庞德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庞德公有名望,但没什么实际理政经验,他最合适的身份就是吹鼓手,而不是担任什么官职。
在庞家喝了一顿稀粥,晚饭后,又和庞德公聊了聊眼前的形势。他离开襄阳之后,需要庞德公影响整个襄阳的舆论,自然要把当前形势的微妙之处对庞德公交个底。庞德公也清楚,这是孙策真正接纳他的表示,这些话可不是什么人都会说的。
两人说到二更,孙策兴尽而归。杨仪约定明天上午来报到,当晚留宿庞家。庞德公将孙策送到门口,看着他们走远,转身回家。杨仪跟在后面,悄悄地问道:“庞公,这诸葛亮就是庞兄未婚妻的弟弟吗?”
庞德公看看杨仪。“他没告诉你?”
“没有,他只说学问,不及私事。”
庞德公满意地点点头。“威公,孙将军能容人,对你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他身边人才济济,你要想出头可不容易。年轻气盛,锐于进取是好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你当谨记之。”
“喏,多谢庞公教导。”
庞德公一声轻叹。“襄阳士林与孙将军有旧怨,很快又可能有新仇,我实在不忍看到习氏、蒯氏的故事重演。威公啊,你明天一早就回去,务必让你父亲认清形势,莫再踏错一步。我襄阳士林本来就不比汝颍,如果再遭重创,绝非幸事。”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39756/394077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