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推荐阅读:沈医生你家影后改当中医了、姜汁撞奶糖、男朋友每天都在套路我、快穿小撩精:反派大佬动个心、电竞大佬的佛系追妻路、宠婚撩人:薄总,太太有了!、治愈快穿:黑化男神,来抱抱、快穿:反派女配,你有毒、中了偏执霍爷的美人计、前妻有喜了、
尚书省六部中,只有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管理的兵部,并未有专门的考试门类,以供选才,高澄属意从经典科、算术科之中录取官吏。
经典科掌武官选用,算术科掌兵籍、兵械管理。
当高澄将自己所缝合的科举制与一众亲信阐明后,众人都惊异于他的缜密,谁也不清楚高澄究竟暗中规划了多久。
也了解了他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度的决心。
“诚如世子所言,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侍中高隆之当先表示支持。
高澄对这位欺君大恶人寄予厚望,工事科京试主考,非他莫属,毕竟是被奉为‘冶炼老祖’的人物,监造冶铁炉、增筑邺城、建造堤坝、修建水碾这都是高隆之在历史上的功绩。
工科一道,放眼当下,他是最顶尖的存在。
张师齐等寒门出身的幕僚也纷纷跟随高隆之表态。
李元忠等人在了解了高澄的决心后,也没有强行反对,毕竟寒门学子在与士族子弟的竞争中,还是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教育的不公。
但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高澄不可能做出规定,让录取名额由士族与寒门对半劈。
坚持按才选用,不论出身,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大的公平。
统一了内部的意见,高澄也算长出一口气。
他原本打算真有人亲信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便将其驱逐出洛阳。
思想跟不上高澄的步伐,注定是要被淘汰。
议定之后,高澄遣散一众亲信,开始做创立科举制的最后准备。
而众人才出了中书省,士族高门之人如李元忠、崔昂等就迫不急待回府写信,寄往河北。
告知族人,高澄欲兴科举的意图,让家族子弟早做准备。
看,哪有绝对的公平,这些士族门阀子弟消息灵通,连备考都要比寒门学子更快。
但是高澄也无法阻止他们寄送家书。
太昌六年(537年),四月初三。
三公九卿制度并废除的余波未平,受命主持变法维新的大将军高澄又有动作,他命人往河南、河北各处地方张贴布告,让天下人评议九品官人法,尤其是其中的中正制度。
明确告诫各地州县长官,不许以言归罪。
这一举动,也彻底引燃了寒门学子们多年来遭受不公待遇的委屈,他们迸发出极高的热情,不止在街头巷尾痛陈九品中正制的不公与弊端,更是往洛阳寄去书信,希望高澄能够听见他们的声音。
高澄暂时不知道各地州郡的态度,但是洛阳及周边已经吵翻了天,但大体而言还是抨击九品中正制的声音居多。
也是高澄为科举造势而掀起的这场大议论,其参与对象所决定,若仅局限于朝堂,毫无疑问,维护九品中正制,还是会占据主流。
当参与者不局限于既得利益者,反对的声音注定是要更大,毕竟既得利益者,终究是少数。
地方的舆论,尤其是最关心的河北舆论还未传回,但高澄这时候已经无心挂念政务。
四月十二,渤海王府。
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响彻后院。
第一百九十五章 初为人父
高澄在屋外焦急地踱步,目光始终不肯离了那扇门。
奔波忙碌,多年辛苦,如今的他将为人父,听着屋里的惨叫声,高澄恨不得代尔朱英娥受了这份苦。
四女中,宋娘最先确认身孕,但首先经历分娩之苦的,却是晚了两天的尔朱英娥。
正焦头烂额的时候,又有婢女急匆匆跑来报信。
“世子!宋夫人要生了!”
高澄闻言,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犹豫许久,高澄对陪着他等在院里的一众弟弟道:
“我过去看望,你们在这守着,有了消息立即赶来告我。”
三弟高浚年纪虽小,却很有主见的一口应下:
“大兄,你快去吧,这儿我们会守着的。”
其余人也是满口答应,就连十二岁的高洋也在点头。
高澄又在尔朱英娥的门外站了一会,一咬牙,终于转身去了宋娘的院里。
宋娘院里同样是火急火燎的情况,由于四女是几天内接连确诊喜脉,高澄为预防她们同时生产,特意找了四个稳婆,都是洛阳城里经验丰富的老手。
所幸没有白担这份心,居然还真碰上了这种事。
高澄听着宋娘痛彻心扉的哭喊声,心如刀绞,他忍不住喊道:
“莫要怕!我就在屋外陪着你!孩子生下来,痛就过去了。”
这番安慰他先前也有对尔朱英娥说过。
有没有用,他也没把握。
等在宋娘院里,心里也没把尔朱英娥落下,不断让亲随来回传递消息。
整整煎熬了两个时辰,宋娘的哭喊声都弱了下来,精神高度紧张的高澄同样是身心俱疲。
古代生产的危险,高澄也有所了解,不可能如现代一般,顺产生不下来,可以随时剖腹产。
在这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很容易因难产闹出一尸两命。
高澄之所以选择守着宋氏,正因为她是第一胎,最是危险。
尔朱英娥曾诞下过一名婴孩,相对而言,要安全一些。
但尔朱英娥那边迟迟不能传来消息,也让高澄把心揪起来了。
经典科掌武官选用,算术科掌兵籍、兵械管理。
当高澄将自己所缝合的科举制与一众亲信阐明后,众人都惊异于他的缜密,谁也不清楚高澄究竟暗中规划了多久。
也了解了他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度的决心。
“诚如世子所言,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侍中高隆之当先表示支持。
高澄对这位欺君大恶人寄予厚望,工事科京试主考,非他莫属,毕竟是被奉为‘冶炼老祖’的人物,监造冶铁炉、增筑邺城、建造堤坝、修建水碾这都是高隆之在历史上的功绩。
工科一道,放眼当下,他是最顶尖的存在。
张师齐等寒门出身的幕僚也纷纷跟随高隆之表态。
李元忠等人在了解了高澄的决心后,也没有强行反对,毕竟寒门学子在与士族子弟的竞争中,还是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教育的不公。
但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高澄不可能做出规定,让录取名额由士族与寒门对半劈。
坚持按才选用,不论出身,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大的公平。
统一了内部的意见,高澄也算长出一口气。
他原本打算真有人亲信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便将其驱逐出洛阳。
思想跟不上高澄的步伐,注定是要被淘汰。
议定之后,高澄遣散一众亲信,开始做创立科举制的最后准备。
而众人才出了中书省,士族高门之人如李元忠、崔昂等就迫不急待回府写信,寄往河北。
告知族人,高澄欲兴科举的意图,让家族子弟早做准备。
看,哪有绝对的公平,这些士族门阀子弟消息灵通,连备考都要比寒门学子更快。
但是高澄也无法阻止他们寄送家书。
太昌六年(537年),四月初三。
三公九卿制度并废除的余波未平,受命主持变法维新的大将军高澄又有动作,他命人往河南、河北各处地方张贴布告,让天下人评议九品官人法,尤其是其中的中正制度。
明确告诫各地州县长官,不许以言归罪。
这一举动,也彻底引燃了寒门学子们多年来遭受不公待遇的委屈,他们迸发出极高的热情,不止在街头巷尾痛陈九品中正制的不公与弊端,更是往洛阳寄去书信,希望高澄能够听见他们的声音。
高澄暂时不知道各地州郡的态度,但是洛阳及周边已经吵翻了天,但大体而言还是抨击九品中正制的声音居多。
也是高澄为科举造势而掀起的这场大议论,其参与对象所决定,若仅局限于朝堂,毫无疑问,维护九品中正制,还是会占据主流。
当参与者不局限于既得利益者,反对的声音注定是要更大,毕竟既得利益者,终究是少数。
地方的舆论,尤其是最关心的河北舆论还未传回,但高澄这时候已经无心挂念政务。
四月十二,渤海王府。
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响彻后院。
第一百九十五章 初为人父
高澄在屋外焦急地踱步,目光始终不肯离了那扇门。
奔波忙碌,多年辛苦,如今的他将为人父,听着屋里的惨叫声,高澄恨不得代尔朱英娥受了这份苦。
四女中,宋娘最先确认身孕,但首先经历分娩之苦的,却是晚了两天的尔朱英娥。
正焦头烂额的时候,又有婢女急匆匆跑来报信。
“世子!宋夫人要生了!”
高澄闻言,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犹豫许久,高澄对陪着他等在院里的一众弟弟道:
“我过去看望,你们在这守着,有了消息立即赶来告我。”
三弟高浚年纪虽小,却很有主见的一口应下:
“大兄,你快去吧,这儿我们会守着的。”
其余人也是满口答应,就连十二岁的高洋也在点头。
高澄又在尔朱英娥的门外站了一会,一咬牙,终于转身去了宋娘的院里。
宋娘院里同样是火急火燎的情况,由于四女是几天内接连确诊喜脉,高澄为预防她们同时生产,特意找了四个稳婆,都是洛阳城里经验丰富的老手。
所幸没有白担这份心,居然还真碰上了这种事。
高澄听着宋娘痛彻心扉的哭喊声,心如刀绞,他忍不住喊道:
“莫要怕!我就在屋外陪着你!孩子生下来,痛就过去了。”
这番安慰他先前也有对尔朱英娥说过。
有没有用,他也没把握。
等在宋娘院里,心里也没把尔朱英娥落下,不断让亲随来回传递消息。
整整煎熬了两个时辰,宋娘的哭喊声都弱了下来,精神高度紧张的高澄同样是身心俱疲。
古代生产的危险,高澄也有所了解,不可能如现代一般,顺产生不下来,可以随时剖腹产。
在这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很容易因难产闹出一尸两命。
高澄之所以选择守着宋氏,正因为她是第一胎,最是危险。
尔朱英娥曾诞下过一名婴孩,相对而言,要安全一些。
但尔朱英娥那边迟迟不能传来消息,也让高澄把心揪起来了。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45403/415722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