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点资料(1,何为帐子
推荐阅读:不渡、疯批殿下的金丝笼是为我编的、共同贫穷、搁浅(快穿)、反派A就要和女主贴贴[穿书]、渣男渣女(女主婚内出轨)、融雪(骨科)、辞风入梦[快穿]、女魔头重生之后、欲染玫瑰,京圈大佬一次成瘾、
帐子,对于很多大城市的人来说,是久违了的物品。但生活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水网地带和湿热山林,不但农民、还有城镇的人都把帐子当作度夏的必需之物。主要目的就是防蚊,这应了中国人的一句俗话: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当无有效方法去对付蚊子时,躲进帐子,管它“飞蚊伺暗声如雷”(唐刘禹锡《聚蚊谣》),我自酣然大睡。这也是农村夏夜留给笔者的记忆之一。
蚊帐是现代人用词,古人称“帐”,也叫“帐子”。按照古人的说法,“帐”是上有顶的遮隔用品1。据笔者的理解,“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有“帐篷”、“帐幕”、“行军帐”等可作为佐证;狭义的也是本文要谈的帐子
床上挂帐子,古已有之2。我国有两幅著名的古画,一幅为南唐(公元937年-975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下图为画作局部),其中一个画面是主人和宾客坐听歌伎弹奏琵琶,坐榻背后床上挂有帐子(见右图)。另一幅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有床帐的“镜头”。从上述画中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帐子,不管是形式还是悬挂方法,都与距今一千多年前无本质区别。
古代帐子的材料,因无考古资料,只能依据文字记载进行推测。笔者在拙作《被子史话——床上用品古今谈之一》中谈到,我国纺织品在宋元前主要利用蚕丝和麻、葛等纤维为原料,后来逐步推广种植棉花,有了棉织物。所以,我国古代早期应该用丝织和麻织帐子,再演变到棉布帐子。
以唐诗宋词为例,唐上官仪《咏画障》:“芳草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宋柳永词句:“觉翠帐、凉生秋思。”“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说的就是丝绸帐子。而把丝绸帐子描写极致者当数《红楼梦》。请看,光名称就有“鲛纱帐”、“联珠帐”、“红绡帐”、“大红销金撒花帐子”、“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青纱帐幔”,等等。在该书第四十回中,作者先是通过凤姐说要用“蝉翼纱”来做窗纱,又让贾母出来纠正,说那叫“软烟罗”,“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这不是仅用“轻、薄、软”三字可形容的,简直是致的艺术品!联系我国当代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约公元前一世纪)中的“平纹素纱蝉衣”,重量仅49克,薄若蝉翼,完全可以相信清朝曹雪芹描写的真实。至于“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芙蓉女儿诔》)和“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好了歌》)之句,则是曹雪芹借“帐”发挥,感叹世情炎凉、人生苦短,已将富贵荣华看透。这当然属于题外话了
另外,关于麻织帐子,据中国苎麻网介绍,“唐初(江西)万载人蔺思源发明用夏布(苎麻织物的一种,笔者注。)编织蚊帐,用以抗拒蚊害,……。”就是讲唐初人们就已用夏布帐子来防蚊了。中国人何时开始使用棉布帐子,现在还未见到资料和实物,不敢妄下结论。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丝织帐子已很少见,民间都用棉和夏布帐子,其中以棉为最多。但到七十年代,合成纤维大量进入我们的生活。尼龙和涤纶帐子质地轻柔、易洗快干,而且强力高、防霉蛀,很快把棉帐子挤掉了。现在市场上最多的就是涤纶帐子。
至于帐子的款式,千年以来基本沿用上有顶、一面开门的立方体式。悬挂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帐子顶四边缝多处绳子,再将其缚结在床的上方框架上。二是较长的两边穿细竹竿,再把它们的两端固定在床架上。如果碰到无框架的半床,要支蚊帐麻烦就多了,要先在床脚上绑一人多高的竹竿,再在竿端用四截竹竿固定,然后依方法一或二来支蚊帐。所以,很多人愿意选园顶蚊帐,它只要床的上方有挂点即可。当然还有少量其它款式注释:
1《说文》:“帐:帱也。”帱又是什么呢?“帱,覆也。”(《尔雅》)就是用来遮盖的物品。
2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
3蚋,音锐。蚊子类的小昆虫。
4传说中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里用鹊桥来隐喻床帐以及美好的爱情。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古代一点资料(1,何为帐子在线阅读
蚊帐是现代人用词,古人称“帐”,也叫“帐子”。按照古人的说法,“帐”是上有顶的遮隔用品1。据笔者的理解,“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有“帐篷”、“帐幕”、“行军帐”等可作为佐证;狭义的也是本文要谈的帐子
床上挂帐子,古已有之2。我国有两幅著名的古画,一幅为南唐(公元937年-975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下图为画作局部),其中一个画面是主人和宾客坐听歌伎弹奏琵琶,坐榻背后床上挂有帐子(见右图)。另一幅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有床帐的“镜头”。从上述画中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帐子,不管是形式还是悬挂方法,都与距今一千多年前无本质区别。
古代帐子的材料,因无考古资料,只能依据文字记载进行推测。笔者在拙作《被子史话——床上用品古今谈之一》中谈到,我国纺织品在宋元前主要利用蚕丝和麻、葛等纤维为原料,后来逐步推广种植棉花,有了棉织物。所以,我国古代早期应该用丝织和麻织帐子,再演变到棉布帐子。
以唐诗宋词为例,唐上官仪《咏画障》:“芳草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宋柳永词句:“觉翠帐、凉生秋思。”“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说的就是丝绸帐子。而把丝绸帐子描写极致者当数《红楼梦》。请看,光名称就有“鲛纱帐”、“联珠帐”、“红绡帐”、“大红销金撒花帐子”、“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青纱帐幔”,等等。在该书第四十回中,作者先是通过凤姐说要用“蝉翼纱”来做窗纱,又让贾母出来纠正,说那叫“软烟罗”,“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这不是仅用“轻、薄、软”三字可形容的,简直是致的艺术品!联系我国当代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约公元前一世纪)中的“平纹素纱蝉衣”,重量仅49克,薄若蝉翼,完全可以相信清朝曹雪芹描写的真实。至于“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芙蓉女儿诔》)和“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好了歌》)之句,则是曹雪芹借“帐”发挥,感叹世情炎凉、人生苦短,已将富贵荣华看透。这当然属于题外话了
另外,关于麻织帐子,据中国苎麻网介绍,“唐初(江西)万载人蔺思源发明用夏布(苎麻织物的一种,笔者注。)编织蚊帐,用以抗拒蚊害,……。”就是讲唐初人们就已用夏布帐子来防蚊了。中国人何时开始使用棉布帐子,现在还未见到资料和实物,不敢妄下结论。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丝织帐子已很少见,民间都用棉和夏布帐子,其中以棉为最多。但到七十年代,合成纤维大量进入我们的生活。尼龙和涤纶帐子质地轻柔、易洗快干,而且强力高、防霉蛀,很快把棉帐子挤掉了。现在市场上最多的就是涤纶帐子。
至于帐子的款式,千年以来基本沿用上有顶、一面开门的立方体式。悬挂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帐子顶四边缝多处绳子,再将其缚结在床的上方框架上。二是较长的两边穿细竹竿,再把它们的两端固定在床架上。如果碰到无框架的半床,要支蚊帐麻烦就多了,要先在床脚上绑一人多高的竹竿,再在竿端用四截竹竿固定,然后依方法一或二来支蚊帐。所以,很多人愿意选园顶蚊帐,它只要床的上方有挂点即可。当然还有少量其它款式注释:
1《说文》:“帐:帱也。”帱又是什么呢?“帱,覆也。”(《尔雅》)就是用来遮盖的物品。
2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
3蚋,音锐。蚊子类的小昆虫。
4传说中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里用鹊桥来隐喻床帐以及美好的爱情。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古代一点资料(1,何为帐子在线阅读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5084/19214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