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辽东 玉米和马铃薯
推荐阅读:被俘(np)、说好的恶毒女配呢(穿书)、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足球】曼彻斯特的绿玫瑰、纏歡入骨(兄妹骨)、低级向导不能强制爱吗(NPH)、小主在上(百合ABO)、【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静海旖旎(校园高H)、张柠檬长大后(捆绑调教SM)、
第898章 辽东 玉米和马铃薯
熊廷弼今年才在王文龙建议之下与辽东引入玉米和马铃薯,他在辽东的工作繁忙,对于这两种作物的播种情况也没有太过关心。
他耳听得都是这两种作物的好消息,接着就是这两种作物的耕种面积却还不是很广,这时听那庄头说没什么人种,也是心生疑惑:
“既然是好庄稼,为何不种它?”
庄头老实回答:“一是本地的农民都种惯了麦子、小米与高粱,不晓得种这玉米和马铃薯,不知道耕种窍门,也不知产量,如何敢种?”
“第二则是,就算想种,这两种作物也与传统耕作方法抢了农时。只能在种了小麦和高粱之后,再去种玉米和马铃薯。”
那庄头一番解释,众人才明白,北方的土地虽然不能做到一年二三熟,但是为了提高农地产量,此时的辽东种地也是实行套种制的。
就拿广宁卫的土地来说,每年冬天给土地施肥,春二月先种一波作为染料的大蓝草,四月份再套种一波小蓝草,五月收获了蓝草之后在土地上种小米,等待到九十月份入秋,然后再种冬小麦。
一年便是大小蓝草、小米、小麦三批作物的种植。
蓝草的叶子可以作为染料,根茎可以制成药材板蓝根,在此时是硬通货,而且单体价值极高。
这种套种方式早已成熟,广宁的百姓根本没有时间去种玉米和马铃薯。
更重要的是,辽东百姓种植蓝草所得的利润比起种粮食要高得多,让他们用同样的土地去种玉米和马铃薯,会耽误三批作物轮种的时间,而且单位面积土地所带来的利润要薄的多。
听了庄客一番解释,祖天定感叹道:“种地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多了。”
熊廷弼也是无奈道:“虽好作物,但可惜与农俗不合。”
王文龙想了想却道:“我看这还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穷人知道马铃薯和玉米”
祖天定疑惑道:“建阳先生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
王文龙解释道:“就像祖佥事的庄头所说,这种一连三轮作的种植利润极高,但是从冬天开始每一步的田间管理都要小心翼翼,还要使用大量肥料,这样的成本并非小农之家可以负担。”
王文龙知道,辽东此时所实行高效的作物轮作,其实是土地集中的结果。
很多人以为土地集中会使得粮食产量降低,所以土地越集中,百姓才越容易闹饥荒。
但其实恰恰相反,拥有集中土地的大地主才有动力给土地上修建水利设施、沤肥设施,购买耕牛和优质农具,这些都是仅有分块土地的小农所无法负担的。
就如王文龙前世的清末,从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满清灭亡,全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而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字则仅仅是1%的温和增长。
如果计算起来人均粮食数其实是不断上升的,清末所谓“同光中兴”,无论在税收上,还是在全国的粮食各种工业品产量上都有体现,做不得假。
但满清末年之所以容易闹饥荒,同样是因为土地过度集中。
大多数的农民都成为了无地佃农,这些人的生活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增加的粮食产量成了地主家的财产,和佃农没啥关系。
反而一旦遇到灾荒,温饱线上的小农就要断粮。比起断粮饿死,佃农自然是抢了地主家还能有一线生机。
于是起义四处爆发,造成了全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但是国家反而更加动荡的局面。
祖家的大农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自然不会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王文龙前世的清朝,玉米和马铃薯在北方的推广,最初靠的就是一些小佃农在种植佃种土地的间隙,自己开辟山地种出来的。
因为种地主的田吃不饱,他们必须种植杂粮补充,什么作物产量高,他们就越有种植的倾向。
清代推广的马铃薯和玉米,自然成为这些北方小农的选择,中的人渐渐多了,形成了饮食习惯,大农户也才慢慢开始种植。
听了王文龙的解释,熊廷弼若有所思:
“照此说来,若将此种作物推入民间,倒真能有挺高产量。”
王文龙点头,而且他知道在辽东推广玉米和马铃薯种植的意义远远不是缓解灾情这么简单。当年辽东为啥会出现“仁宣收边”?说白了不就是因为全球气温降低,在大明初年能够种地的吉林一带都成了难以耕种的地区吗?
没有农民作为基础,辽河套成为游牧生产区,自然被善于游牧的蒙古鞑靼所控制,大明势力都被驱逐。
玉米和马铃薯的推广可以直接扩张农耕区的面积,这才是真正解决劳动问题的关键。
可这第一步却是不好做。
小农贫农往往不读书识字,对于外界消息了解也不多,便是有新作物他们也要很久时间后才能接触到。
王文龙思索着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让普通百姓都知道玉米和马铃薯的途径才行。
一时半会儿他还没想出办法。
祖天定对于农耕之事也只是略略上心,他更关心的是宁远城的安定,问王文龙道:
“先生来宁远赈灾,不知带了多少粮食?”
王文龙回答:“现在定下的大约二万石。”
“二万石!”祖天定愣了一下,不可置信的询问王文龙:“福建的一石和咱们辽东没什么区别吧?”
王文龙笑道:“区别不大。”
祖天定张大了嘴巴。
辽东的粮价因为旱灾已经飞涨,如今一石粮食轻而易举能卖到二两银子,这还是平价售粮,到下面的郊县地方粮价更高。
即使以平价粮的价格,二万石粮食也足足值四万两银子。
这可是好大一笔钱。
妈耶,这位建阳先生好有钱啊……
听说王文龙带来的都是大米之后,祖天定诚心实意的竖了个大拇指。
“捐粮救灾我也见过,但如建阳公这般雪中送炭的,我是头一次见到。我祖天定佩服。建阳公在宁远有何需要,只要说一声,祖家全力帮助。”
王文龙笑道:“我倒真有事相求。”
“先生请讲。”
王文龙说:“可否让贵家庄子里,将在辽东一带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注意事项与经验整理出来。”
这还是为了在辽东推广玉米和马铃薯做准备。
这年代的马铃薯和玉米抗性和王文龙前世的作物不能相提并论。
在福建地区种植这两种作物,哪怕作物性状差些,影响也不算大,可以直接套用前世的农技。
但在辽东,王文龙可不敢这么做,这里的气候条件太严苛,搭配上性能较弱的作物,如果没有实地种植过马铃薯和玉米的人指导,很可能会让小农绝收。
小农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只要绝收个一两次,他们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再种玉米和马铃薯了个。
祖天定点头道:“这有何难,我马上叫人去做!”
(本章完)
熊廷弼今年才在王文龙建议之下与辽东引入玉米和马铃薯,他在辽东的工作繁忙,对于这两种作物的播种情况也没有太过关心。
他耳听得都是这两种作物的好消息,接着就是这两种作物的耕种面积却还不是很广,这时听那庄头说没什么人种,也是心生疑惑:
“既然是好庄稼,为何不种它?”
庄头老实回答:“一是本地的农民都种惯了麦子、小米与高粱,不晓得种这玉米和马铃薯,不知道耕种窍门,也不知产量,如何敢种?”
“第二则是,就算想种,这两种作物也与传统耕作方法抢了农时。只能在种了小麦和高粱之后,再去种玉米和马铃薯。”
那庄头一番解释,众人才明白,北方的土地虽然不能做到一年二三熟,但是为了提高农地产量,此时的辽东种地也是实行套种制的。
就拿广宁卫的土地来说,每年冬天给土地施肥,春二月先种一波作为染料的大蓝草,四月份再套种一波小蓝草,五月收获了蓝草之后在土地上种小米,等待到九十月份入秋,然后再种冬小麦。
一年便是大小蓝草、小米、小麦三批作物的种植。
蓝草的叶子可以作为染料,根茎可以制成药材板蓝根,在此时是硬通货,而且单体价值极高。
这种套种方式早已成熟,广宁的百姓根本没有时间去种玉米和马铃薯。
更重要的是,辽东百姓种植蓝草所得的利润比起种粮食要高得多,让他们用同样的土地去种玉米和马铃薯,会耽误三批作物轮种的时间,而且单位面积土地所带来的利润要薄的多。
听了庄客一番解释,祖天定感叹道:“种地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多了。”
熊廷弼也是无奈道:“虽好作物,但可惜与农俗不合。”
王文龙想了想却道:“我看这还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穷人知道马铃薯和玉米”
祖天定疑惑道:“建阳先生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
王文龙解释道:“就像祖佥事的庄头所说,这种一连三轮作的种植利润极高,但是从冬天开始每一步的田间管理都要小心翼翼,还要使用大量肥料,这样的成本并非小农之家可以负担。”
王文龙知道,辽东此时所实行高效的作物轮作,其实是土地集中的结果。
很多人以为土地集中会使得粮食产量降低,所以土地越集中,百姓才越容易闹饥荒。
但其实恰恰相反,拥有集中土地的大地主才有动力给土地上修建水利设施、沤肥设施,购买耕牛和优质农具,这些都是仅有分块土地的小农所无法负担的。
就如王文龙前世的清末,从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满清灭亡,全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而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字则仅仅是1%的温和增长。
如果计算起来人均粮食数其实是不断上升的,清末所谓“同光中兴”,无论在税收上,还是在全国的粮食各种工业品产量上都有体现,做不得假。
但满清末年之所以容易闹饥荒,同样是因为土地过度集中。
大多数的农民都成为了无地佃农,这些人的生活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增加的粮食产量成了地主家的财产,和佃农没啥关系。
反而一旦遇到灾荒,温饱线上的小农就要断粮。比起断粮饿死,佃农自然是抢了地主家还能有一线生机。
于是起义四处爆发,造成了全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但是国家反而更加动荡的局面。
祖家的大农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自然不会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王文龙前世的清朝,玉米和马铃薯在北方的推广,最初靠的就是一些小佃农在种植佃种土地的间隙,自己开辟山地种出来的。
因为种地主的田吃不饱,他们必须种植杂粮补充,什么作物产量高,他们就越有种植的倾向。
清代推广的马铃薯和玉米,自然成为这些北方小农的选择,中的人渐渐多了,形成了饮食习惯,大农户也才慢慢开始种植。
听了王文龙的解释,熊廷弼若有所思:
“照此说来,若将此种作物推入民间,倒真能有挺高产量。”
王文龙点头,而且他知道在辽东推广玉米和马铃薯种植的意义远远不是缓解灾情这么简单。当年辽东为啥会出现“仁宣收边”?说白了不就是因为全球气温降低,在大明初年能够种地的吉林一带都成了难以耕种的地区吗?
没有农民作为基础,辽河套成为游牧生产区,自然被善于游牧的蒙古鞑靼所控制,大明势力都被驱逐。
玉米和马铃薯的推广可以直接扩张农耕区的面积,这才是真正解决劳动问题的关键。
可这第一步却是不好做。
小农贫农往往不读书识字,对于外界消息了解也不多,便是有新作物他们也要很久时间后才能接触到。
王文龙思索着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让普通百姓都知道玉米和马铃薯的途径才行。
一时半会儿他还没想出办法。
祖天定对于农耕之事也只是略略上心,他更关心的是宁远城的安定,问王文龙道:
“先生来宁远赈灾,不知带了多少粮食?”
王文龙回答:“现在定下的大约二万石。”
“二万石!”祖天定愣了一下,不可置信的询问王文龙:“福建的一石和咱们辽东没什么区别吧?”
王文龙笑道:“区别不大。”
祖天定张大了嘴巴。
辽东的粮价因为旱灾已经飞涨,如今一石粮食轻而易举能卖到二两银子,这还是平价售粮,到下面的郊县地方粮价更高。
即使以平价粮的价格,二万石粮食也足足值四万两银子。
这可是好大一笔钱。
妈耶,这位建阳先生好有钱啊……
听说王文龙带来的都是大米之后,祖天定诚心实意的竖了个大拇指。
“捐粮救灾我也见过,但如建阳公这般雪中送炭的,我是头一次见到。我祖天定佩服。建阳公在宁远有何需要,只要说一声,祖家全力帮助。”
王文龙笑道:“我倒真有事相求。”
“先生请讲。”
王文龙说:“可否让贵家庄子里,将在辽东一带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注意事项与经验整理出来。”
这还是为了在辽东推广玉米和马铃薯做准备。
这年代的马铃薯和玉米抗性和王文龙前世的作物不能相提并论。
在福建地区种植这两种作物,哪怕作物性状差些,影响也不算大,可以直接套用前世的农技。
但在辽东,王文龙可不敢这么做,这里的气候条件太严苛,搭配上性能较弱的作物,如果没有实地种植过马铃薯和玉米的人指导,很可能会让小农绝收。
小农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只要绝收个一两次,他们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再种玉米和马铃薯了个。
祖天定点头道:“这有何难,我马上叫人去做!”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57771/507167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