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先天美食圣体
推荐阅读:噬龙修仙、蜀山万妖之祖、穿在1977、什么邪法?我这是正儿八经的正法、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北辰剑宗掌门秘录、异世界宗教胜利居然如此简单?、抗战:野兽们的荣耀、临安不夜侯、幽冥画皮卷、
第152章 先天美食圣体
“方老师,有您的信件1
小胡推着二八大杠,站在老槐树下。
不一会儿,方言从院里走出来,看到他一身墨绿色的邮递员制服,露出微笑道:
“胡师傅退休了?”
“嗯,年后我顶的班。”
小胡语气里透着感激,“这都多亏了方老师,看完您的小说,我才能想通,谢谢您1
“你自己能想通就好。”
方言接过了他递来的一摞信。
小胡眼里充满期待,“等《那山那人那狗》出了单行本,我一定买两本给我和我爸,到时候您能不能给我们签个名?”
“当然没问题。”
方言笑而不语,静静看着。
方燕眼巴巴望着,“小雅姐说我现在的成绩,考上117中没问题,只要再进步一丢丢,冲刺到2中不是梦!我现在每天都很认真复习,特别需要好吃的来补充营养,补补脑子1
结果没料到,跟自己抱着同样想法的不再少数,四九城的饭庄,基本上人满为患。
小妹这些天的努力,方言看在眼里。
“你竟然一個人吃了这么多好吃的1
方燕委屈巴巴,“怎么也不带我一个?”
水平跟《舌尖上的中国》差不多就好。
方燕拿着《燕京文学》,一路狂奔,跑到哥哥的面前,“你瞒我,瞒得好苦埃”
一下子,燕京就出现了类似“淄博烧烤”的火爆场面,全聚德这些老字号就不必说了。
方言万万没想到,在80年代初,还可以当一个美食探店“博主”?真的是盖了帽儿了!
这种爆满的场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
那就是方老师!
对他的敬称,除了“方老师”以外,还有“美食家”、“大吃家”、“美食品鉴家”……
虽然称呼大不一样,但目的基本相同,请他到当地吃饭,车马、住宿费这些统统全包。
方言轻轻地弹了下她的额头。
“哥,你最好了1
信的内容,简直是五花八门。
方言答应下来,然后和他挥手道别。
“我吃是为了创作,寻找灵感,你以为谁都跟你这个小馋猫似的,整天都惦记着吃。”
“哥!哥1
方言放下信封。
自己这算不算是美食探店的至圣先师?
两人趁着休息日,中午出去搓一顿。
“别贫嘴了,可以带伱去吃好吃的。”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发表之后,不只是《文艺报》、《文学报》等报纸加以评论,燕京各区的馆办报纸更是推出了关于美食的专栏。
西城的《蒲公英》、东城的《钟鼓楼》,朝阳的《芳草地》,海淀的《枫叶》,彼此非常默契,只转载《舌尖上的中国》里提及它们这一带美食的散文,同时补充了文章里没有的。
…………
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给他们本地的美食,或者就餐的餐馆,写一个美食散文。
方燕眼里冒出“bulingbuling”的光。
回到屋里,一封一封地拆开看。
有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而留在异乡的知青,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没有流口水,而是流眼泪,故乡的味道已经很多年没尝到。
就在浮想联翩的时候,屋外传来声音:
好在理发的时候,从靖大爷那里知道,他有个老主顾开了家地道的牛肚店。
“瞒你什么了?”
方燕抱住他的手臂,“哥,你能不能带我去吃顿好吃的?”边摇晃,边撒娇,“求你了,哥,《舌尖上的中国》,看得快把我馋死了。”
然而他本人此时正在四处找馆子,常去的都满座了,简直是“作茧自缚”。
家乡的美食,其实就是一种乡愁。
也有的,是全国各地国营饭店的邀请函。
有的质问自己,明明叫《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文章里没有自己家乡的美食。
就连八大楼里几个刚刚复业的餐馆,也是一个空位也没有,所有人无不感激一个人。
不过可惜,没有看到“食神”的称呼。
苍蝇馆子,由刘大爷一家经营着。
因为念及跟靖大爷的交情,直接在后厨搞了个vip座位,方言跟着靖大爷沾过几回光,也就慢慢跟刘大爷熟络起来。
“方老师!1
“您这生意瞧着红火埃”
“托您的福,托您的福。”
刘大爷说多亏了《舌尖上的中国》提到他们“爆肚刘”,现在生意好得不能再好了。
方言问:“那还有座儿嘛?”
“换别人没有,您和老靖就有1
刘大爷把他们引向后厨的专座。
穿过过道,就听到一桌的食客聊了起来。
“爆肚儿分为葱爆、油爆、汤爆三种。”
“这家专门做的是汤爆……” “要想好吃,关键在‘爆’上。”
“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鲜、嫩、脆、爽口,缺一不可。”
“吃的时候也讲究个顺序,原则就是‘先鲜,再脆,最后嫩’,不然就不地道了1
“………”
顺着声音望去,方言越瞧,越觉得说话的那人眼熟,这不在烤肉宛遇到的那个哥们嘛。
只见他正在和他的朋友们,边吃着爆肚,边侃侃而谈。
“没想到吃个爆肚儿,还有这么多讲究啊?”
“那可不!几盘爆肚儿下肚,然后冲上碗爆肚儿的清汤,原汤化原食,再吃上一个刚出炉的芝麻小烧饼,这叫一个美啊,按《舌尖上的中国》讲的,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没错,就是方老师写的这味儿。”
“方老师他真不愧是个老饕啊1
“谁说不是呢,燕京城里恐怕也找不到几个比他更懂吃的大吃家。”
听了一路,方燕只觉得嘴巴馋,肚子饿,迫不及待地跑到后厨坐好。
“别急,先调料。”
方言耐心地说:“吃爆肚儿的料要清淡,好的芝麻酱,加上些酱油、米醋、老蒜泥、姜末儿,还有最后一味注入灵魂的香菜。”
扫了一眼桌面,“刘大爷,香菜呢?”
“在这儿,都给您搁这里。”
刘大爷的儿子端来一大碗。
方燕看到热气腾腾的爆肚儿上桌,急得抓耳挠腮,当哥哥把调料递过来的时候,整个人就像饿死鬼附体一样,两眼冒着绿光,就着小饼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方言笑了笑,“慢点吃。”
“哥,再来一,不,再来两盘!”
方燕把脸吃的鼓鼓囊囊。
方言说:“你都吃两大盘,吃忒多了埃”
方燕喝了口清汤,笑眼弯弯,“不多,一点儿也不多,真的是太好吃了。”
“吃美了吧?”
方言看她点点头,“这顿可不能白吃,接下来要好好复习,争取进步知道嘛1
………………
兄妹俩人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了7大盘,吃饱喝足了才回家。
第二天,方言一如既往地去上班,从门房董大爷那里拎走满满一篮子的信。
办公室里,田增翔抬头望去:“岩子,中午这顿准备上哪儿解决啊?”
方言道:“食堂呗。”
“那晚饭又到哪儿吃去?”
田增翔又问。
“当然是家里埃”
方言用戏谑的口吻说:“你问这个干嘛,不会是想请我吃饭?”
“请客?这没问题啊1
田增翔拍拍胸脯,“不过咱们可说好了,你得带我吃好吃的,而且得是《舌尖上的中国》里没写过的地儿,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不等方言张口,章守仁从屋外走了进来:
“这种好事,也算我一个1
“还有我。”
晏名紧随其后,笑脸盈盈。
“你们这是……”
方言挑了挑眉,你们衔接得挺好埃
“《舌尖上的中国》一出,现在大家伙都知道你是个大吃家,这不都想跟着你享享口福。”
田增翔嘿然一笑。
“是啊1
晏名感慨道:“真没想到岩子你深藏不露,在吃的方面,竟然这么懂埃”
章守仁点头说:“以前我觉得汪老是作家里难得会吃的,吃家里难得会写的,现在多了一个岩子。”
“你们就甭拿好话夸我。”
方言哭笑不得,“我带你们去吃还不成。”
“哈哈哈1
顷刻间,屋内外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闲聊了会儿,章守仁聊到了正事。
“最近社里收到一个通知,部里、作协和总政准备在燕京联合召开了一个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推动军事题材文学的发展,我们《十月》也被点名,务必参加。”
“军事文学?”
田增翔和晏名互看一眼,“编辑部里恐怕没有比岩子更懂军事题材了。”
章守仁看了眼方言:“我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到座谈会挖掘作家,给《十月》组稿。”
方言问道:“座谈会什么时候召开?”
章守仁回答:“具体的时间还没定下来,只知道大概会在四月份。”
“4月吗?”
方言低头思考,那就是在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之后,时间上并不冲突。
(本章完)
“方老师,有您的信件1
小胡推着二八大杠,站在老槐树下。
不一会儿,方言从院里走出来,看到他一身墨绿色的邮递员制服,露出微笑道:
“胡师傅退休了?”
“嗯,年后我顶的班。”
小胡语气里透着感激,“这都多亏了方老师,看完您的小说,我才能想通,谢谢您1
“你自己能想通就好。”
方言接过了他递来的一摞信。
小胡眼里充满期待,“等《那山那人那狗》出了单行本,我一定买两本给我和我爸,到时候您能不能给我们签个名?”
“当然没问题。”
方言笑而不语,静静看着。
方燕眼巴巴望着,“小雅姐说我现在的成绩,考上117中没问题,只要再进步一丢丢,冲刺到2中不是梦!我现在每天都很认真复习,特别需要好吃的来补充营养,补补脑子1
结果没料到,跟自己抱着同样想法的不再少数,四九城的饭庄,基本上人满为患。
小妹这些天的努力,方言看在眼里。
“你竟然一個人吃了这么多好吃的1
方燕委屈巴巴,“怎么也不带我一个?”
水平跟《舌尖上的中国》差不多就好。
方燕拿着《燕京文学》,一路狂奔,跑到哥哥的面前,“你瞒我,瞒得好苦埃”
一下子,燕京就出现了类似“淄博烧烤”的火爆场面,全聚德这些老字号就不必说了。
方言万万没想到,在80年代初,还可以当一个美食探店“博主”?真的是盖了帽儿了!
这种爆满的场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
那就是方老师!
对他的敬称,除了“方老师”以外,还有“美食家”、“大吃家”、“美食品鉴家”……
虽然称呼大不一样,但目的基本相同,请他到当地吃饭,车马、住宿费这些统统全包。
方言轻轻地弹了下她的额头。
“哥,你最好了1
信的内容,简直是五花八门。
方言答应下来,然后和他挥手道别。
“我吃是为了创作,寻找灵感,你以为谁都跟你这个小馋猫似的,整天都惦记着吃。”
“哥!哥1
方言放下信封。
自己这算不算是美食探店的至圣先师?
两人趁着休息日,中午出去搓一顿。
“别贫嘴了,可以带伱去吃好吃的。”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发表之后,不只是《文艺报》、《文学报》等报纸加以评论,燕京各区的馆办报纸更是推出了关于美食的专栏。
西城的《蒲公英》、东城的《钟鼓楼》,朝阳的《芳草地》,海淀的《枫叶》,彼此非常默契,只转载《舌尖上的中国》里提及它们这一带美食的散文,同时补充了文章里没有的。
…………
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给他们本地的美食,或者就餐的餐馆,写一个美食散文。
方燕眼里冒出“bulingbuling”的光。
回到屋里,一封一封地拆开看。
有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而留在异乡的知青,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没有流口水,而是流眼泪,故乡的味道已经很多年没尝到。
就在浮想联翩的时候,屋外传来声音:
好在理发的时候,从靖大爷那里知道,他有个老主顾开了家地道的牛肚店。
“瞒你什么了?”
方燕抱住他的手臂,“哥,你能不能带我去吃顿好吃的?”边摇晃,边撒娇,“求你了,哥,《舌尖上的中国》,看得快把我馋死了。”
然而他本人此时正在四处找馆子,常去的都满座了,简直是“作茧自缚”。
家乡的美食,其实就是一种乡愁。
也有的,是全国各地国营饭店的邀请函。
有的质问自己,明明叫《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文章里没有自己家乡的美食。
就连八大楼里几个刚刚复业的餐馆,也是一个空位也没有,所有人无不感激一个人。
不过可惜,没有看到“食神”的称呼。
苍蝇馆子,由刘大爷一家经营着。
因为念及跟靖大爷的交情,直接在后厨搞了个vip座位,方言跟着靖大爷沾过几回光,也就慢慢跟刘大爷熟络起来。
“方老师!1
“您这生意瞧着红火埃”
“托您的福,托您的福。”
刘大爷说多亏了《舌尖上的中国》提到他们“爆肚刘”,现在生意好得不能再好了。
方言问:“那还有座儿嘛?”
“换别人没有,您和老靖就有1
刘大爷把他们引向后厨的专座。
穿过过道,就听到一桌的食客聊了起来。
“爆肚儿分为葱爆、油爆、汤爆三种。”
“这家专门做的是汤爆……” “要想好吃,关键在‘爆’上。”
“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鲜、嫩、脆、爽口,缺一不可。”
“吃的时候也讲究个顺序,原则就是‘先鲜,再脆,最后嫩’,不然就不地道了1
“………”
顺着声音望去,方言越瞧,越觉得说话的那人眼熟,这不在烤肉宛遇到的那个哥们嘛。
只见他正在和他的朋友们,边吃着爆肚,边侃侃而谈。
“没想到吃个爆肚儿,还有这么多讲究啊?”
“那可不!几盘爆肚儿下肚,然后冲上碗爆肚儿的清汤,原汤化原食,再吃上一个刚出炉的芝麻小烧饼,这叫一个美啊,按《舌尖上的中国》讲的,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没错,就是方老师写的这味儿。”
“方老师他真不愧是个老饕啊1
“谁说不是呢,燕京城里恐怕也找不到几个比他更懂吃的大吃家。”
听了一路,方燕只觉得嘴巴馋,肚子饿,迫不及待地跑到后厨坐好。
“别急,先调料。”
方言耐心地说:“吃爆肚儿的料要清淡,好的芝麻酱,加上些酱油、米醋、老蒜泥、姜末儿,还有最后一味注入灵魂的香菜。”
扫了一眼桌面,“刘大爷,香菜呢?”
“在这儿,都给您搁这里。”
刘大爷的儿子端来一大碗。
方燕看到热气腾腾的爆肚儿上桌,急得抓耳挠腮,当哥哥把调料递过来的时候,整个人就像饿死鬼附体一样,两眼冒着绿光,就着小饼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方言笑了笑,“慢点吃。”
“哥,再来一,不,再来两盘!”
方燕把脸吃的鼓鼓囊囊。
方言说:“你都吃两大盘,吃忒多了埃”
方燕喝了口清汤,笑眼弯弯,“不多,一点儿也不多,真的是太好吃了。”
“吃美了吧?”
方言看她点点头,“这顿可不能白吃,接下来要好好复习,争取进步知道嘛1
………………
兄妹俩人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了7大盘,吃饱喝足了才回家。
第二天,方言一如既往地去上班,从门房董大爷那里拎走满满一篮子的信。
办公室里,田增翔抬头望去:“岩子,中午这顿准备上哪儿解决啊?”
方言道:“食堂呗。”
“那晚饭又到哪儿吃去?”
田增翔又问。
“当然是家里埃”
方言用戏谑的口吻说:“你问这个干嘛,不会是想请我吃饭?”
“请客?这没问题啊1
田增翔拍拍胸脯,“不过咱们可说好了,你得带我吃好吃的,而且得是《舌尖上的中国》里没写过的地儿,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不等方言张口,章守仁从屋外走了进来:
“这种好事,也算我一个1
“还有我。”
晏名紧随其后,笑脸盈盈。
“你们这是……”
方言挑了挑眉,你们衔接得挺好埃
“《舌尖上的中国》一出,现在大家伙都知道你是个大吃家,这不都想跟着你享享口福。”
田增翔嘿然一笑。
“是啊1
晏名感慨道:“真没想到岩子你深藏不露,在吃的方面,竟然这么懂埃”
章守仁点头说:“以前我觉得汪老是作家里难得会吃的,吃家里难得会写的,现在多了一个岩子。”
“你们就甭拿好话夸我。”
方言哭笑不得,“我带你们去吃还不成。”
“哈哈哈1
顷刻间,屋内外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闲聊了会儿,章守仁聊到了正事。
“最近社里收到一个通知,部里、作协和总政准备在燕京联合召开了一个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推动军事题材文学的发展,我们《十月》也被点名,务必参加。”
“军事文学?”
田增翔和晏名互看一眼,“编辑部里恐怕没有比岩子更懂军事题材了。”
章守仁看了眼方言:“我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到座谈会挖掘作家,给《十月》组稿。”
方言问道:“座谈会什么时候召开?”
章守仁回答:“具体的时间还没定下来,只知道大概会在四月份。”
“4月吗?”
方言低头思考,那就是在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之后,时间上并不冲突。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58322/459178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