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十三章 蔡确陛辞荐元老

第五十三章 蔡确陛辞荐元老

推荐阅读:逆天神妻少阁主她到现代碾压众人谁家小娘子这么狂娇软闺女两岁半:全皇朝都团宠我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离婚后:总裁镇不住少奶奶了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团宠小农女:带着功德空间去种田魔戒:中土领主一人之王家画圣

    新君即位,是大内宫城警备最森严的时候。
    从内东门向里,几乎每一道门禁下,都有着大将带甲坐镇。
    而在内东门外,宰执大臣,也都留宿皇城。
    自然,这也是禁中消息,流通的最快的时候。
    很多事情,甚至都不需要过夜,就已经到了皇城之中的群臣耳中。
    “陛下真乃仁恕之君也!”皇城内,留宿的勋臣宗室们,都是露出了神往之色。
    上一个仁恕天子,乃是仁庙。
    仁庙在位,那是所有人的乐土!
    仁庙为政宽和,待臣下以仁恕为先,对勋臣外戚以宽厚为本。
    轻易不罪大臣,轻易不罚宗室。
    哪怕是臣子们说了让其不喜欢的话,他也最多在宫里面自己生一下闷气,很少会一直记恨。
    他也很少自己一个人做决策。
    总是要召集宰臣一起商议,在充分讨论和得到朝野支持后,他才会施行一些政策和法令。
    最重要的是:没有市易法,更没有均输法这些让人讨厌的东西。
    那个时候,大家伙多快活啊!
    如今,若是再来一个仁庙……
    便是告罪在家的王珪,在听说了传说后,也是长舒一口气。
    “仁恕好啊!”他靠在椅子上,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下。
    “宽仁好啊!”
    他是庆历二年的榜眼,在仁庙治下,为官几近二十年。
    所以,他很清楚,仁庙时代的政治风气是什么样子的?
    上下和睦,朝野无事。
    大臣们再怎么过分,那位天子都是笑眯眯的。
    据说,便是连北虏,也为仁庙的宽仁治政深深折服。
    北虏贼酋,甚至迄今都会在仁庙每年的忌日,在宫中致祭。
    其驾崩之日,哀至燕地,千里为之恸哭。
    如今又一个仁恕天子在位,王珪觉得,自己应该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至少,保住宰相体面,是没有问题的。
    说不定,还能保全自己的全部头衔!
    然而……
    王珪不知道的是——正是因此,御史台上下,都已经被打了鸡血了。
    既然是仁恕天子在位。
    那么御史台过分一点,也不会有事,对吧!?
    想想皇佑、嘉佑的前辈们。
    就算把宰相和执政们,骂成司马懿在世,王莽复生。
    他们也屁事没有,了不起出去转几年又回来了。
    于是,御史台的御史们,连夜修改自己的弹章。
    每個人都觉得,自己之前的措辞,还是太温和了些。
    如此温和的文字,若是递了上去,岂不是起不到任何作用?
    当然了,这些弹章并不会马上递上去。
    因为,如今正是国丧期间。
    依制度,除非军国大事,通见司一概不会通传。
    只有过了第一个七天,群臣劝慰新君,并劝慰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后,通见司才会开始运转。
    也是在那个时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才会带着新君,在大内迎阳门下,接见群臣,并开始依制度,拒绝群臣请求听政的奏请。
    一直要三次推辞之后,才会开始正式听政。
    趁着这段时间,每一个御史,都在极尽可能的在市面上,搜集和打听,有关王珪过去的事情。
    恨不得将他小时候在床上尿床的事情也给翻出来。
    而且,大多数人,根本懒得去辨别真伪,听到就写上去。
    御史嘛,不就是这样?风闻奏事,就是他们的职责!
    可从来没有人说,要他们分辨真伪虚实。
    那是朝堂诸公和官家的事情!
    于是,王珪根本不知道,他正在面对什么?
    王珪更不会知道,因为他自己蠢,说了那样的话,被御史们抓住了把柄。
    所以,他反倒成了李宪的挡箭牌——有一个‘阴持两端,不顾大义’的宰相挡在前面。
    还有谁会去关注,李宪去年奏报不实那点小事情?
    ……
    隔日,元丰八年,三月庚子(初七)。
    赵煦醒来的时候,向太后身边的内臣,严守懃就已经在御前的帷幕外等着了。
    “大家,太后娘娘,命臣来告知大家:都堂已经集议,因左相告罪在家,闭门不出,拟以右相蔡确为山陵使,即日陛辞,先行前往河南府,为大行皇帝,勘探帝陵、发掘地宫、建造神道!”
    赵煦点点头。
    蔡确充任山陵使,这就意味着,在王珪基本确定罢相的现在。
    蔡确也将在完成山陵使的任务后,必须请郡出知。
    这样,朝堂上的三省两府,一下子就空出了两个宰相的位置。
    而围绕这两个萝卜坑,必然引发朝野内外的争夺。
    “为我更衣吧!”赵煦说道。
    立刻就有着女官上前,服侍赵煦穿着。
    这些女官,有一半是赵煦庆宁宫里的,另外一半,则是向太后亲自在坤宁殿里选的。
    都是服侍了向太后十多年,信得过的女官。
    趁着天子更衣,严守懃继续按着向太后的嘱咐,与天子汇报着朝堂上的事情:“此外,今日三省集议,委任閤门通事舍人宋球,赴北国告哀!”
    赵煦嗯了一声。
    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自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已经大体维系了数十年的和平。
    两国交往,也形成了制度和惯例。
    不止每年,都会互遣使臣,祝贺彼此君主的新年、圣节,也会彼此祝贺对方的太后、皇后圣节(假如有的话)。
    此外,双方还会互相通告彼此的大事。
    譬如帝崩、新帝即位,立后、立太子等等。
    在礼数上,两国之间,几乎已经做到了极致!
    换上丧服,赵煦接过被递来的竹杖。
    持着它,赵煦走出寝殿,然后在御龙直的簇拥下,出了福宁殿。
    向太后的仪卫已经在殿前等候了。
    赵煦上前,和向太后见了礼。
    然后母子两人,便坐上了厌翟车,前往大内的迎阳门。
    ……
    迎阳门,在宣佑门以西,后苑以北,位于崇政殿和垂拱殿之间,乃是历代以来,天子新即位,未除服前,召见大臣之地。
    也是天子在禁中召见近臣的地方。
    此外,此门还是后宫妃嫔们,前往后苑,游山玩水的必经之地。
    赵煦和向太后到的时候,迎阳门下的那个小殿里,已经升起了帷幕,也摆好了坐褥。
    太皇太后,也坐在了帷幕西侧中。
    “皇太后、大家临殿!”随着一个内臣的高呼。
    向太后带着赵煦,从小殿的后门,走了进去。
    向太后先带着赵煦,到了太皇太后面前请了安。
    母子两人才坐到了殿内东侧的两张坐褥上。
    这两张坐褥在位置上来说,是一前一后,但彼此挨得很近。
    这是赵煦的想法或者说发明。
    因为没有先例可循,也因为赵煦的发明,让向太后很开心。
    所以,假如不出意外的话,今后的两宫时代,这种母子前后安坐听政的方式,就要变成定制。
    换而言之,赵煦再也不用去看大臣屁股了。
    母子落座之后,就有着通见司的官员,领着穿着丧服的蔡确,到了迎阳门下。
    蔡确一到小殿前,立刻持芴俯首面朝小殿内拜道:“臣,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确,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恭问太皇太后圣躬万福!”
    “恭问皇太后圣躬万福!”
    “相公免礼!”太皇太后说。
    “相公免礼!”向太后也说道。
    赵煦则轻声道:“右相乃朕之肱骨,社稷重臣,不必多礼……来人,给右相赐座!”
    帷幕中,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听着,都是满意的点头。
    都在心中暗道:“六哥真是聪慧!”
    “这等召见大臣的仪态和话术,只教了一遍了,就能记住,还能运用如心……”
    尤其是赵煦说话的语速和神态,都让两人特别高兴。
    不疾不徐,温润如玉,可堪君子也!
    帷幕外的蔡确,顿首再拜,谢道:“陛下隆恩,太皇太后、皇太后垂青,臣感激涕零!”
    这才坐到了被一个内臣搬来的瓷墩上,持着玉芴,恭敬的看向帷幕之中。
    “臣此来,是来与陛下、太皇太后、皇太后拜别的!”蔡确持着玉芴,略有激动:“都堂三省集议,臣等宰执皆以为,如今既然左相告罪,那么臣身为右相,又受大行皇帝隆恩多年,自当恭为大行皇帝山陵使……”
    赵煦在帷幕中听着蔡确的话,内心一阵唏嘘。
    上上辈子,蔡确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他在王珪死后,死活不肯去当山陵使。
    做了山陵使回来,又死活不肯上表请郡。
    而现在,至少在迎阳门下,他是甘愿去的。
    恐怕回来后,也会依传统请郡。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赵煦掌握了主动,提前三天被立储所造成的。
    三天,改变了一切。
    蔡确不必再去和章惇一起联络燕达逼宫。
    没有逼宫,蔡确在太皇太后眼中,就不再是危险的,必须除之而后快的人。
    又因为王珪事发了,于是,蔡确得以独享定策立储拥立的大功——哪怕他是被动的。
    但,这也是功劳。
    所以,蔡确才不再抗拒吧?
    赵煦在心中想着。
    太皇太后那边就已经开始依着传统,问了起来:“相公此去为大行皇帝山陵使,未知朝中诸事,可已安排妥当?”
    蔡确那里敢在这个事情上代替两宫拿主意?立刻持芴敬拜:“启奏太皇太后:此事非臣所可以预闻也!”
    “此乃人主之权!”
    制度,两制以上的大臣以及六部的主管大臣,都只能由天子特旨除授。
    无论是三省两府,还是吏部,都无权过问,也不可以过问!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对蔡确的回答,都还算满意,于是对视一眼,点点头,道:“老身和皇太后,都不曾临朝,对于髃臣并不了解!”
    “右相在朝十余年,为相数年,辅佐大行皇帝,更化国政,推行官制,可知诸位髃臣中,谁可堪军国之任?”
    蔡确再次持芴答道:“臣惶恐,岂敢言此?”
    “然,若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不以臣卑鄙,臣斗胆请荐一人……”
    “嗯?”两宫眼中都露出疑惑。
    蔡确持芴敬拜:“臣斗胆,愚以为,先朝元老,大行皇帝肱骨之臣,持节建雄军节度使、知河南府、西太一宫使臣韩绛,可当大任!”
    “臣万死,荐于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及皇太后!”
    于是离开瓷墩,俯首在地。
    这下子不止是两宫眼中,都露出精芒。
    就连赵煦,也在心中大喊一声好!
    这个蔡确,还真是厉害!
    果然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啊!难怪世人皆称右相蔡确乃是蔡大嘴!
    还真是大嘴吃四方!
    蔡确推荐的这个人选,就像子弹一样,打在了赵煦的心坎上。
    也打在了两宫的心中。
    原因?
    在王珪已经注定去职,甚至可能讨不到好的现在。
    在蔡确也肯定要出知地方的现在。
    以资历,以人望,以对朝野上下的影响力,以在两宫面前的好感度,甚至是以新党和旧党的接受程度来看。
    都没有比韩绛更合适的人选了。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沉吟了许久后,也被蔡确推荐的人选所心动了。
    因为她们想了很久,确实没有想到比韩绛更适合接任宰相的人选。
    司马光?
    太皇太后倒是想,但司马光从未做过宰执,也从未进过三省两府。
    所以,司马光至少要先做一任东府或者西府执政,才能拜相。
    吕公著倒是勉强够资历,可问题是他远在扬州,拜相制书送过去都得差不多二十天,等他入京履职,又要二十几天。
    太远了!不适合朝堂现在的需要!
    而剩下有资历的人,年纪又太大了。
    总不能叫文太师再次入朝吧?
    他都快八十岁了!
    而且文太师已经致仕了,再请他回朝主持大局,会让北虏西贼以为大宋无人!
    严重影响国际观瞻!
    张方平、王拱辰等人也是同样的原因。
    剩下的,非新党的,可供两宫选择的人里,就剩下了在河阳府的冯京以及在许州的韩维还有在家荣养的孙固。
    冯京,两宫都不太想选。
    原因是这个人旧年在京师的时候,名声不算太好,年轻的时候还帮人干过骗婚的勾当。
    人品上,让两宫不大放心。
    至于韩维?那是韩绛的弟弟。威望、资序也远不如韩绛!
    剩下的孙固,固然让两宫感觉不错。
    可问题是孙固在威望上严重不足!
    他要是拜了相,几乎不会有人服气!
    况且孙固的身体,一直不好,强行推上去,万一死在任上,就要出洋相了。
    韩绛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年纪确实有点大。
    可偏偏,无论是在赵煦眼里还是两宫眼中,这都是优点!
    为什么?
    一个过渡期的宰相,他要是很年轻,万一干的不错,占着萝卜坑怎么办?
    ……
    注:蔡确的名字,反过来念是确蔡。
    在当时福建的方言里,确蔡的发音是一道福建家常菜的名字:壳菜。
    所谓壳菜,就是蛤蜊,蛤蜊大嘴一张,嘎巴嘎巴。
    所以,蔡确被时人称为:蔡大嘴、蔡蛤蜊。
    嗯这个外号,是大宋名臣刘攽所赠。
    刘攽曾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负责汉史部分。
    这个家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当政的宰执取外号或者调侃他们。
    而且通常他送出去的外号,因为太形象,也太深入人心,会伴随那个人一生。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59062/4608020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