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三章 刺激经济
推荐阅读: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诸天轮回转生、托身锋刃里、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诸天:从小欢喜当爹开始、凡人:开局我能进入灵界、斗罗:噬魂蛛皇、神探陈益、爱发微博的我,成了职业通天代、病弱太子妃超凶的、
午后,汴京城也开始下起了磅礴大雨。
丝丝凉意,也因此沁入大街小巷。
王贺举着油纸伞,匆匆步入主家的家宅。
作为整个汴京城,麻绳供应量最多的商贾,王贺从来都不只为他自己赚钱。
他后面还有主家,而他的主家乃是大宋外戚,当今天子的亲姨夫!
不是王诜那样自己给自己掘坟墓的蠢货。
而是和公主感情极为亲密的驸马都尉、晋州观察使王师约。
如今,公主虽然不幸薨逝。
但天子推恩甚重!
公主二子皆从重加恩,十来岁就已经遥郡了。
驸马都尉更是在数月中,三遣其使慰问。
赏赐的金银器物,足足有十几件。
故而,王家虽然不如高家、向家那样显眼,但也是汴京城中少有的奢遮人家。
王贺进了主家后宅的时候,王师约正在点茶。
乳白色的茶汤,浮在茶盏上。
随着茶汤转动,昂贵的建盏盏壁上,七彩的涟漪随着茶汤流动。
“主公……”王贺来到王师约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仆人之礼。
“有事吗?”王师约没有抬头,只是问着。
王贺是他家的世仆。
世仆和主家之间的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开封府贴了告示,公开征购大量麻袋……”
“要求结实、可靠、量大……不限数量……”
“哦?”王师约抿了一口自己亲自煮好的茶汤,感受着醇厚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慢慢闭上眼睛,问道:“是有什么问题?”
王贺答道:“此事据说是官家亲自下的旨意……”
“又是前所未有之事……”
过去,像这样的征购商品,哪里需要开封府贴告示?
市易务直接就给商贾摊派了。
限定价格,限定时间,限定数量。
回头市易务的人,给上面报一个溢价,简简单单就把钱揣进了兜里。
这还是因为在天子脚下。
若是到了洛阳、京兆府、杭州、扬州。
官府要的东西,那就真是随便市易务的官员开价了。
哪怕想打官司,都没有人敢受理。
王师约放下茶盏,看向王贺,道:“钱财,不过身外之物!”
“何况,当今天子重亲情……”
“天子既下了旨意,汝就要积极参与……”
“当然了……”王师约道:“若是没得好处那就稍微做点事情,交个差吧……”
王贺拜道:“回禀主公,并非没有好处……”
“而是好处太多,小人害怕!”
“嗯?”
“天子旨意,以一匹绢易粗麻袋六十个,或者一贯钱二十个……”
“这样算,一个麻袋就是三十三文了……”
“哪怕要求高,一个麻袋也起码能赚十几文……”
“若没得良心……起码赚20文……”
王师约听完,惊讶了一声:“这么宽松吗?”
王贺点点头。
“那还不赶紧去编麻袋!”
一个赚十文,十万个就是一百万钱!
差不多两千贯了!
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财路啊。
“可万一……最后有司不给钱,或者在中间截留呢?”这就是王贺担心的地方。
中下层官员吃拿卡要也不是第一天了。
“放心去做!”王师约道:“谁敢我王家的钱?活的不耐烦了?”
当今天子,可是最重亲情的。
“诺……”王贺得了王师约的承诺,当即欢天喜地的叩拜起来。
但随后,他又有了问题。
“可是,人手怎么办?”王贺问道:“开封府征集的紧,家里的匠人才百来人……”
“就算日夜不休的编造麻袋,一天也只能千来个……”
王师约听着,慢慢的有了神色。
“这倒是个问题……”他站起身来,踱了两步:“但这汴京城里,还怕找不到人吗?”
“特别是那些浑家……”
“给她们八十钱一天的工钱……不……”王师约想起绫锦院的工匠:“发下话去,王家麻绳作坊招工……”
“编一个麻袋,就给五钱……”
“若有抵押,可以带着麻绳回家去编……”
大宋绫锦院、织造院,就是用的这个法子来提高效率。
按照织造的布帛、刺绣的数量和质量给工钱。
这是熙宁以后的改革成果。
这样做之后,绫锦院、织造院的效率大大提高。
官员的业绩也层层升高。
女工们更是无比乐意,毕竟,这样一来她们每个月都能多赚一两贯。
有些技术好的女工,甚至可以多赚几十贯!
王师约曾经领过绫锦院的差遣,所以对此很清楚。
如今遇到事情,王师约自然就想起来了绫锦院的法子。
王贺楞了一下,王师约就已经说道:“还不快去?”
从现在开始,到开封府停止采购,每一个时辰都是钱!
王贺连忙再拜,出门去按照王师约的吩咐,派人王家麻绳作坊一带的街巷宣传。
最初的时候,虽然妇人们还有些不懂。
可听到王家开出的价码后,就纷纷心动了。
编一个麻袋,就给五钱的工钱。
家里那么多孩子,还有婆婆、妯娌可以一起帮忙。
这一天下来,编个二十个麻袋,不就能拿到一百钱了吗?
家里的丈夫,就算是去堆垛场里抗包,一天下来大抵也就百钱到百五十钱的工钱了。
就这,还不是天天有活。
于是,积极性陡然飙升。
王家作坊场,只管给麻绳、工钱,然后等着检验就行了。
因为动员的人多,所以,到第二天下午,王贺竟就已经带上了五千个麻袋,送进了开封府官衙。
权知开封府蔡京被吓了一大跳!
竟有人如此快?
便亲自带人,检查了麻袋的质量,然后就依着旨意,让王贺选要钱还是要绢布?
王贺当然选择要绢布!
因为钱太笨重,收的久了,还会生锈。
绢布就不同了,既可以直接当钱用,也可以收起来,日后再用。
王家占的鳌头,还从开封府领走了差不多一百匹绢布的事情,立刻在汴京城传开。
于是,整个汴京城,都发现了宝藏!
“还可以这么玩的吗?”
大家啧啧称奇,然后纷纷投入其中。
由于开封府不限数量,只要质量合格,大小符合要求的,他就来者不拒。
于是,大量中小商贾也加入其中。
起初,他们还不敢多造。
常常编出几百个,就拿去开封府换绢布或者铜钱。
但随着开封府的绢布和铜钱,流水一样的送出来。
整个开封府,都仿佛醒来了。
无数人纷纷涌入这个为了秋汛而生的新兴市场。
不过数日,开封府就已经凑齐了十万个麻袋。
旋即立刻发去河北。
……
蔡京的奏疏,送到赵煦手里时,已经是八月壬申日(十一)了。
随奏疏而来的,还有蔡京对麻袋的抽检结果。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麻袋,都能在装九十斤(宋斤)沙石后,可以被人扛着走上数里而不破。
于是,蔡京对此大加赞誉,说:比之旧法埽石之术更便防洪。
“开封府不错!”赵煦将蔡京的奏疏看完,就点了点头:“是个能吏!”
“居然这么快就凑好了十万个麻袋!”
向太后也道:“六哥说的是,这个蔡京确实是个能吏!”
只有太皇太后有些迟疑:“就是花钱太多了……”
“十万个麻袋光是绢布就支出了一两千匹……”
“汴京织造院一个月,也才织造六千匹……”
赵煦笑起来,对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不是一直教导孙臣要藏富于民吗?”
“孙儿觉得,现在不错……百姓得了好处,国家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双赢!”
太皇太后楞了一下,想起了昨日,驸马都尉王师约家的命妇入宫请安,和她提起过,说是:汴京百姓,皆颂娘娘圣德,官家慈悲……
而且,想想也就一千多匹绢布,价值三四千贯罢了。
后面就算再来十万个麻袋,总支出也不到万贯。
便不再多言。
赵煦则微笑着,他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探事司。
不止石得一,探事司下面主要负责的内臣,如今也都对他表达了忠诚。
如此一来,这个特务机构就彻底成了他的眼睛和嘴巴了。
每天,探事司的人都会将汴京城的事情,细分整理然后上奏。
由冯景或者石得一,借着请安或者赵煦读书的空隙报告。
所以,赵煦很清楚,现在汴京城在发生什么?
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正在逐渐蔓延。
等到这次秋汛过后,这种生产方式就将通过这次的方法,普及到整个汴京城。
而不再仅仅只是果子行、绫锦院、织造院、东染院及其附近百姓得生计。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就业率大增,人民收入提高。
作为大宋天子,赵煦自然知晓,这种情况对他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订单不能停!
于是,赵煦回头,就再次给蔡京下诏。
命他在汴京城张榜采购竹筐、木框、编织物。
至于钱?
赵煦比谁都知道,钱或者绢布给了百姓,百姓会和那些大户一样,捂在手里吗?
必然不能,他们的房租、水费、吃食、燃料……
样样要钱!
所以钱到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存太久,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支出,进入商品贸易循环。
同样,大宋的军人能存钱吗?
不能!
赵煦太清楚那些底层的禁军、厢军了。
措大的心思,从来只有钱孔大!
他们有钱就会去消费——吃喝嫖赌!
所以,赵煦现在其实在给大宋经济注入活力。
让钱流动起来!
金融只有流动,才会产生效益。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知识。
注:北宋绫锦院和地方织造院,在熙宁-元丰时代,都进行了大量改革。
譬如吕大防在成都任上,建立了成都绫锦院,就将大部分繁琐工作,外包给民间。
官府只主导关键工序,大大提高了蜀锦产量。
在汴京,新党的主持下,绫锦院和织造院都进行了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是将过去的官府定额,改为不定额。
也不再限制女工的工作时间,只按质量和数量给钱,效益大增。
而北宋前中期最有活力的民间纺织业,是在四川的梓州。
根据史料记载仁宗明道年间,因为仁宗下诏禁奢侈,不要官府采购好看的丝绸了,于是景佑三年新知梓州张逸上奏‘梓州机织户数千家,因明道二年敕,每年绫织三分只卖一分,民户贫不能活,乞于元买数十分中卖五分……’
皇帝想节俭,减少了对梓州丝织品的采购量,本意想立人设,反而搞得民间大量从业者破产……
于是,仁宗很快就恢复了过去的政策——别五分了,朕全要了。
于是梓州纺织业满血复活。
北宋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
一方面,民间商业兴盛,另一方面宫有制经济也很昌盛……
是的,北宋皇帝是最大的垄断商人和地主。
官田、官户、受国家控制的工匠,数之不尽。
现在大家知道,神宗的钱哪里来的了吧?
除了吴居厚这样的人帮他刮地皮外,就是靠着宫有制捞钱创造的收益啊!
(本章完)
。
丝丝凉意,也因此沁入大街小巷。
王贺举着油纸伞,匆匆步入主家的家宅。
作为整个汴京城,麻绳供应量最多的商贾,王贺从来都不只为他自己赚钱。
他后面还有主家,而他的主家乃是大宋外戚,当今天子的亲姨夫!
不是王诜那样自己给自己掘坟墓的蠢货。
而是和公主感情极为亲密的驸马都尉、晋州观察使王师约。
如今,公主虽然不幸薨逝。
但天子推恩甚重!
公主二子皆从重加恩,十来岁就已经遥郡了。
驸马都尉更是在数月中,三遣其使慰问。
赏赐的金银器物,足足有十几件。
故而,王家虽然不如高家、向家那样显眼,但也是汴京城中少有的奢遮人家。
王贺进了主家后宅的时候,王师约正在点茶。
乳白色的茶汤,浮在茶盏上。
随着茶汤转动,昂贵的建盏盏壁上,七彩的涟漪随着茶汤流动。
“主公……”王贺来到王师约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仆人之礼。
“有事吗?”王师约没有抬头,只是问着。
王贺是他家的世仆。
世仆和主家之间的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开封府贴了告示,公开征购大量麻袋……”
“要求结实、可靠、量大……不限数量……”
“哦?”王师约抿了一口自己亲自煮好的茶汤,感受着醇厚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慢慢闭上眼睛,问道:“是有什么问题?”
王贺答道:“此事据说是官家亲自下的旨意……”
“又是前所未有之事……”
过去,像这样的征购商品,哪里需要开封府贴告示?
市易务直接就给商贾摊派了。
限定价格,限定时间,限定数量。
回头市易务的人,给上面报一个溢价,简简单单就把钱揣进了兜里。
这还是因为在天子脚下。
若是到了洛阳、京兆府、杭州、扬州。
官府要的东西,那就真是随便市易务的官员开价了。
哪怕想打官司,都没有人敢受理。
王师约放下茶盏,看向王贺,道:“钱财,不过身外之物!”
“何况,当今天子重亲情……”
“天子既下了旨意,汝就要积极参与……”
“当然了……”王师约道:“若是没得好处那就稍微做点事情,交个差吧……”
王贺拜道:“回禀主公,并非没有好处……”
“而是好处太多,小人害怕!”
“嗯?”
“天子旨意,以一匹绢易粗麻袋六十个,或者一贯钱二十个……”
“这样算,一个麻袋就是三十三文了……”
“哪怕要求高,一个麻袋也起码能赚十几文……”
“若没得良心……起码赚20文……”
王师约听完,惊讶了一声:“这么宽松吗?”
王贺点点头。
“那还不赶紧去编麻袋!”
一个赚十文,十万个就是一百万钱!
差不多两千贯了!
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财路啊。
“可万一……最后有司不给钱,或者在中间截留呢?”这就是王贺担心的地方。
中下层官员吃拿卡要也不是第一天了。
“放心去做!”王师约道:“谁敢我王家的钱?活的不耐烦了?”
当今天子,可是最重亲情的。
“诺……”王贺得了王师约的承诺,当即欢天喜地的叩拜起来。
但随后,他又有了问题。
“可是,人手怎么办?”王贺问道:“开封府征集的紧,家里的匠人才百来人……”
“就算日夜不休的编造麻袋,一天也只能千来个……”
王师约听着,慢慢的有了神色。
“这倒是个问题……”他站起身来,踱了两步:“但这汴京城里,还怕找不到人吗?”
“特别是那些浑家……”
“给她们八十钱一天的工钱……不……”王师约想起绫锦院的工匠:“发下话去,王家麻绳作坊招工……”
“编一个麻袋,就给五钱……”
“若有抵押,可以带着麻绳回家去编……”
大宋绫锦院、织造院,就是用的这个法子来提高效率。
按照织造的布帛、刺绣的数量和质量给工钱。
这是熙宁以后的改革成果。
这样做之后,绫锦院、织造院的效率大大提高。
官员的业绩也层层升高。
女工们更是无比乐意,毕竟,这样一来她们每个月都能多赚一两贯。
有些技术好的女工,甚至可以多赚几十贯!
王师约曾经领过绫锦院的差遣,所以对此很清楚。
如今遇到事情,王师约自然就想起来了绫锦院的法子。
王贺楞了一下,王师约就已经说道:“还不快去?”
从现在开始,到开封府停止采购,每一个时辰都是钱!
王贺连忙再拜,出门去按照王师约的吩咐,派人王家麻绳作坊一带的街巷宣传。
最初的时候,虽然妇人们还有些不懂。
可听到王家开出的价码后,就纷纷心动了。
编一个麻袋,就给五钱的工钱。
家里那么多孩子,还有婆婆、妯娌可以一起帮忙。
这一天下来,编个二十个麻袋,不就能拿到一百钱了吗?
家里的丈夫,就算是去堆垛场里抗包,一天下来大抵也就百钱到百五十钱的工钱了。
就这,还不是天天有活。
于是,积极性陡然飙升。
王家作坊场,只管给麻绳、工钱,然后等着检验就行了。
因为动员的人多,所以,到第二天下午,王贺竟就已经带上了五千个麻袋,送进了开封府官衙。
权知开封府蔡京被吓了一大跳!
竟有人如此快?
便亲自带人,检查了麻袋的质量,然后就依着旨意,让王贺选要钱还是要绢布?
王贺当然选择要绢布!
因为钱太笨重,收的久了,还会生锈。
绢布就不同了,既可以直接当钱用,也可以收起来,日后再用。
王家占的鳌头,还从开封府领走了差不多一百匹绢布的事情,立刻在汴京城传开。
于是,整个汴京城,都发现了宝藏!
“还可以这么玩的吗?”
大家啧啧称奇,然后纷纷投入其中。
由于开封府不限数量,只要质量合格,大小符合要求的,他就来者不拒。
于是,大量中小商贾也加入其中。
起初,他们还不敢多造。
常常编出几百个,就拿去开封府换绢布或者铜钱。
但随着开封府的绢布和铜钱,流水一样的送出来。
整个开封府,都仿佛醒来了。
无数人纷纷涌入这个为了秋汛而生的新兴市场。
不过数日,开封府就已经凑齐了十万个麻袋。
旋即立刻发去河北。
……
蔡京的奏疏,送到赵煦手里时,已经是八月壬申日(十一)了。
随奏疏而来的,还有蔡京对麻袋的抽检结果。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麻袋,都能在装九十斤(宋斤)沙石后,可以被人扛着走上数里而不破。
于是,蔡京对此大加赞誉,说:比之旧法埽石之术更便防洪。
“开封府不错!”赵煦将蔡京的奏疏看完,就点了点头:“是个能吏!”
“居然这么快就凑好了十万个麻袋!”
向太后也道:“六哥说的是,这个蔡京确实是个能吏!”
只有太皇太后有些迟疑:“就是花钱太多了……”
“十万个麻袋光是绢布就支出了一两千匹……”
“汴京织造院一个月,也才织造六千匹……”
赵煦笑起来,对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不是一直教导孙臣要藏富于民吗?”
“孙儿觉得,现在不错……百姓得了好处,国家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双赢!”
太皇太后楞了一下,想起了昨日,驸马都尉王师约家的命妇入宫请安,和她提起过,说是:汴京百姓,皆颂娘娘圣德,官家慈悲……
而且,想想也就一千多匹绢布,价值三四千贯罢了。
后面就算再来十万个麻袋,总支出也不到万贯。
便不再多言。
赵煦则微笑着,他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探事司。
不止石得一,探事司下面主要负责的内臣,如今也都对他表达了忠诚。
如此一来,这个特务机构就彻底成了他的眼睛和嘴巴了。
每天,探事司的人都会将汴京城的事情,细分整理然后上奏。
由冯景或者石得一,借着请安或者赵煦读书的空隙报告。
所以,赵煦很清楚,现在汴京城在发生什么?
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正在逐渐蔓延。
等到这次秋汛过后,这种生产方式就将通过这次的方法,普及到整个汴京城。
而不再仅仅只是果子行、绫锦院、织造院、东染院及其附近百姓得生计。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就业率大增,人民收入提高。
作为大宋天子,赵煦自然知晓,这种情况对他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订单不能停!
于是,赵煦回头,就再次给蔡京下诏。
命他在汴京城张榜采购竹筐、木框、编织物。
至于钱?
赵煦比谁都知道,钱或者绢布给了百姓,百姓会和那些大户一样,捂在手里吗?
必然不能,他们的房租、水费、吃食、燃料……
样样要钱!
所以钱到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存太久,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支出,进入商品贸易循环。
同样,大宋的军人能存钱吗?
不能!
赵煦太清楚那些底层的禁军、厢军了。
措大的心思,从来只有钱孔大!
他们有钱就会去消费——吃喝嫖赌!
所以,赵煦现在其实在给大宋经济注入活力。
让钱流动起来!
金融只有流动,才会产生效益。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知识。
注:北宋绫锦院和地方织造院,在熙宁-元丰时代,都进行了大量改革。
譬如吕大防在成都任上,建立了成都绫锦院,就将大部分繁琐工作,外包给民间。
官府只主导关键工序,大大提高了蜀锦产量。
在汴京,新党的主持下,绫锦院和织造院都进行了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是将过去的官府定额,改为不定额。
也不再限制女工的工作时间,只按质量和数量给钱,效益大增。
而北宋前中期最有活力的民间纺织业,是在四川的梓州。
根据史料记载仁宗明道年间,因为仁宗下诏禁奢侈,不要官府采购好看的丝绸了,于是景佑三年新知梓州张逸上奏‘梓州机织户数千家,因明道二年敕,每年绫织三分只卖一分,民户贫不能活,乞于元买数十分中卖五分……’
皇帝想节俭,减少了对梓州丝织品的采购量,本意想立人设,反而搞得民间大量从业者破产……
于是,仁宗很快就恢复了过去的政策——别五分了,朕全要了。
于是梓州纺织业满血复活。
北宋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
一方面,民间商业兴盛,另一方面宫有制经济也很昌盛……
是的,北宋皇帝是最大的垄断商人和地主。
官田、官户、受国家控制的工匠,数之不尽。
现在大家知道,神宗的钱哪里来的了吧?
除了吴居厚这样的人帮他刮地皮外,就是靠着宫有制捞钱创造的收益啊!
(本章完)
。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59062/460803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