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 > 大明嫡长子 > 大明嫡长子 第163节

大明嫡长子 第163节

推荐阅读:英灵:我的前世全被女儿召唤了重生了谁还当明星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我在诡夜斩神魔战锤:以涅槃之名战争领主:从厄运之地开始崛起长夜君主太平令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圣杯战争?龙珠战争!

    梅可甲不敢居功,谦虚的说:“公公言重了,都是为殿下效力,在下不过尽力而为。”
    “这样的话,当年殿下所说的开海之事,或许应当能成?”
    梅可甲摇头,“不然。在下以为时机并未完全成熟,只能说成了一小半。公公,开海是为了贸易。贸易就要有稳定、和平的环境,可海上是有倭寇的。”
    梅可甲心说,那是真倭寇。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如果海上的倭寇不除,或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倭寇,那么海禁一开也不过是放沿海的百姓出去为人掳掠。到那时,朝廷管还是不管?”
    不管肯定说不过去,但是管又拿什么管。
    “这还并非最主要。最主要的是,海禁是祖制、是国策,如果要改,那么必须是改了之后大有成效,一旦效果不及预期、或是带来新的问题,那么政治上的压力就会很大了。”
    简单的说,属于一种政治冒险,而且冒险失败的话,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改不了了,因为后人都会以这次失败为教训。
    “所以……”
    “所以最好能有一支水师舰队。而舰队的基础,则是船只。”
    可惜,三宝太监的大明宝船已经是往日风光了。其实梅可甲早就想提船只这个事了,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现在浙江的局势有了变化,有些话他就好说了。
    所以在张永回京时,他也准备了一封给东宫的信附上。
    这也不能怪他担忧,弘治十三年的时候,有人上疏要禁止任何人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这事当时还引起了些风波,最后也是以东宫震怒才告结束。
    而对于张永来说,造船的事他没啥好办法,眼下最为要紧的是将这些人顺利押往京师,估摸着都那时也该是腊月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乱后有治
    大自然是讨厌真空的。
    浙江案中,尽管钱、徐、宋等一帮商人家族被强势逮捕,但他们离开后,不代表这些生意就没有人做了。多少中小商人都在等着蚕食这些空白。
    而浙江要由乱转治,王华这个巡抚肩上的担子最重,办案子他还可以听听张永、梅可甲等人的意见。但百姓的生活可不是看朝廷办案子,田要种、丝要织,一切民政事务还是要回到正轨,他这个巡抚也才好向朝廷交代。
    且王华是詹事府出来的人,早在弘治十二年,他就知道太子最重实务,所以一批批的犯官启程京师之后,他也开始收拾这个烂摊子。
    老话讲,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商人虽然地位不高,但物资流通还是要靠他们。而商业首在稳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王华做了两件事,一是整顿浙江各府、州的治安情况,尽快肃清大案之后的影响,反正抄家也抄出了银子,他申请一些作为饷银,还是可以的。
    二是官方力主恢复往日的商业活动,对百姓的经商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宽,以往属于某家产业的门店,尽快重新开张,所有权先记在巡抚衙门之下,具体怎么处理这个可以奏请之后解决。
    主要是一些织丝绸的作坊,因为涉案人数多、每一个家族几乎都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作坊,现在合在一起所存有的织机数量则达到了一万两千多。
    丝绸是梅记的主营业务,梅可甲旁得倒不关心,就是想把这丝绸作坊给统一起来。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再统一销售,当然销售当然还是走私的了。
    不过按照王华一般的风格,像这样涉及银两上百万的大事,他不太敢自作主张,梅可甲的建议可不可行,他也还是要向太子禀明后执行。
    但不管怎么说,百姓求存是天然的动力,不要说几个商人没了,就是皇帝没了,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只要有军队维持秩序,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方基本上还是一切井然有序,现在的经济模式本身也是小农经济,尽管日常生活会有些不便,但只要影响可控,也就没什么要紧的。
    另外,现在是年底,明年的春耕是万万不能耽搁的。
    以上这么多的事务,短时间里靠巡抚衙门撑着也还行,但时间一长则大不好,所以王华去向京师的奏疏里也说的清楚,最晚春节之后,空出的官缺都要补上。
    东宫、内阁已经不再像之前那般关心到底抓了哪些人,现在关键是抓了人之后的浙江也得有人管。所以近来浙江和京师文书往来频繁,其中大半是要请示太子这些事情。
    朱厚照给自己专门开辟了个办公场所,屋子里摆下一张张书案,这都是给他的“秘书”的,像丰熙、靳贵都在,因为人手不够,又让王鏊推荐了两人,都是比较讲究经世致用学说的才子,一位是乙未科二甲进士15名的汪献,还有一位壬戌科二甲进士第75名的郭尚礼。
    这些人是单纯的秘书,所干的活儿就是把朱厚照的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并将各类文书按太子所说的办法分类,便于查阅。
    浙江的事情有官位、有银子,不搞个专班专门督办一下,效率实在让朱厚照这个现代人接受不了。
    不过真正和太子商议对策的还是朝中的大臣。
    首要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浙江的官员名单要出来,一个是那些商户……抄了他们的家,他们的财产不都是现银,也有很多商铺,如果一家两家还好,数量一多,就要有专门的管理了。
    “大乱后要有大治,要让百姓、百官看到浙江整治之后是有新的面貌的,否则旁人不就以为我们这些人真的就是在折腾嘛。”这是朱厚照的总要求,所以他一直强调这句话,“浙江巡抚王华已开展的举措要认可,他近来也比较辛苦,王先生,你可酌情给予一定的嘉奖。”
    “是。微臣明白。”王鏊执礼回道。
    “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人选问题……”朱厚照看大家都是自己人,“我说的清楚些,浙江此时不宜再选派只会读书、毫无政务经验的官员。”
    这是太子提的明确的要求,包括刘阁老在内,以及几部尚书、侍郎都不好说什么。
    朱厚照前些天还在批阅一个折子,他摸了摸额头回忆一番,“河南布政使王琼,本宫记得他以前是不是治河颇有成效?”
    这个人是王鏊最早和朱厚照提的。
    “回殿下,确有此人,他倒是个干练官员。”
    对,就是干练。
    “调他任浙江布政使。”
    “是。”
    王琼这个人还是比较有能力的,算是一代名臣。其实在朱厚照的心中,王华在浙江案后大抵也做不了多久的巡抚了,所以王琼是要接任的。
    但调整人员要讲究个节奏,王华还在努力梳理浙江,半道儿换个人,王琼又得从头开始,这样一来太不值当。
    “按察使呢?”
    闵珪忽然开口,“殿下,臣愿举荐刑部主事彭泽。”
    这个名字朱厚照没听说过,他只问了一句,“有地方的政务经验吗?”
    “有的,彭泽乃是由徽州知府转任刑部主事的。”
    “好,下去以后吏部查看该员的考绩,若是一等、二等则调为浙江按察使。”
    闵珪较少主动推荐官员,偶尔开口一次,朱厚照是会同意的。而且闵尚书也是性格刚直的那种,一般的官员如果不够果敢、或是伪君子,都入不了他的眼。
    但太子殿下问了一句‘有地方政务经验’则颇有些讲究。说起来,改变官场的风气,使其往务实的方向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封圣旨就可以做到的。
    就是要在提拔官员的过程中,一次次的强调实际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所以文官们才会将心思用在地方。让那些每日只知论君子、小人之差别的官员不吃香,就是朱厚照要达到的目的。
    省级官员定下之后,几任知府也要用心选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的知府比省级官员更为重要,布政使、按察使是接触不到很细的东西的,所以知府更不能搞浮夸。
    浙江这种赋税大省,朱厚照不愿采取‘打赢了还撤退’的办法,便叫着王鏊说:“这几人便交由吏部先拟定吧。”
    一般太子这样说,王鏊这个吏部尚书就懂了。
    而刚刚退回去的闵珪细细想了一下,还是出来说道:“殿下,臣以为是不是也选任一些非书院出身的官员,加以锻炼?”
    加以锻炼是借口了,一种好听的说辞。
    闵珪不是那一帮人,朱厚照知道,前几天闵尚书还上疏替太子陈辩,并指明朝中有些官员私下议论朝廷的国策。虽说这本奏疏没有成功让太子采取什么措施,但那是因为朱厚照有意在酝酿这个局势,并不是闵珪的建议有错误。
    持这种态度的大臣这个时候提出这种建议,朱厚照也不妨听一听,“为何?”
    闵珪有些忧虑的说:“此次浙江案的处置,朝廷之中本就有御史和各科给事中提出异议,他们当中一些人变为白身之后更加大胆妄言……且所谓治国乃平衡有道,若是尽皆出于书院,臣恐非议更甚。”
    非议更甚?
    朱厚照心想,这样说来派遣到浙江官员这事倒是可以做成一箭双雕之局……
    “刘阁老,你觉得大司寇所言是否有理?”
    刘健观察了一下刚刚太子的神色,心中疑虑不敢多说,就道:“朝廷派任官员是以是否对浙江局势为准,书院的官、非书院的官都是朝廷的官,也都是殿下的官,何来区分?”
    朱厚照忍不住轻笑,这个老狐狸。
    “大司寇,你听到了。咱们就听阁老的,以对浙江局势有益为先。”
    闵珪就是这样提一下,能不能行看殿下。这些问题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关键问题,不同意他也就不追下去了。
    “谨遵太子之命。”
    朱厚照摸了摸下巴,“既然定了,那么就照此办理。明年,内阁要择机派官员前往浙江巡查,看看当地社会环境恢复的如何,百姓、商人的生活是否井然有序。如果有什么问题,报上来再解决好了。到时候所派遣的官员,你们让他进宫,本宫还有交代。”
    内阁官员和各部大臣听了太子这样的话,都不约而同的升起赞同的念头。
    太子治国虽然和他们这些人有些不一样,但做事有始有终,而且尽量考虑周全。不管是什么,只要经了他的手,就绝对不会扔了不管。像他们就有些没考虑到要去浙江巡查大案之后的情况。
    “是。”刘、李、谢三人对此安排并无意见。
    “另外……”安排了人,得轮到‘财’了,朱厚照又拿起另外一本奏疏,“此次抄没浙江许多商人之家,因而除银两之外,有很多商铺、房屋、作坊……因为数量较多,浙江也在奏请朝廷给出个解决办法。所以,也议一议吧。”
    正常来说,犯官所有的财产都是尽数抄没,归于国库。不过这些东西倒不至于全部卖掉,打量甩卖不仅会贱卖资产,也会滋生次生腐败。
    更主要的,朱厚照也有其他的想法,比如说,收归国有,但这就需要一个类国资委的部门专门管理了。梅可甲所提的建造大船,大约也要由此而出,所以这个机会,朱厚照并不愿意放过。
    只不过朝廷经商他在弘治十年还不敢提,此时即便已经羽翼渐丰,想要施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说不得又是一阵腥风血雨。
    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权:拒绝分享
    皇店这个事恰好便始于正德年间,不过历史上的正德皇帝开店大概率应该是为了玩儿,所以他在正德二年就在永巷开了一间酒馆。皇帝一开酒馆,那太监、宫女全去捧场了,因为是玩性之作,缺乏规划,所以基本后来就成了敛财工具。
    当然,正德也因此让自己的名声更加的不靠谱。
    现在的朱厚照则不会如此。
    东宫之中,三位阁老和几位尚书听到太子说要将如何处理商铺、作坊之事拿出来议一议,一时都没能领会太子的意图。
    一般商人之家犯罪,人们更多的是关心银子,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怎么将那些商铺和作坊继续经营下去,很多时候都是贴个封字了事。
    闵珪不解其意,便先想了个‘好’主意,“殿下,朝廷银两短缺,赈灾、备边、河工无一不是需银数十万的大事,此次朝廷既然抄没了这些罪人的商铺、作坊,是不是可以作为赏赐,赐予有功之臣?这样也可为朝廷省下银两。”
    这个建议有些离谱,赏赐银两能省几个钱,但读圣人书的老头们缺乏经济头脑,这一点朱厚照不怪他们,“大司徒以为呢?”
    韩文本来想张嘴说话,不过眉头始终紧皱而不展,接着竟摇摇头,“臣愚钝,未能有一计献于殿下。”
    户部尚书这么说,其他人也就没了搞头。
    朱厚照也就不故弄玄虚了,他的主意,总归是这些人想都不敢想的。
    “说出本宫之意前,刘阁老、李阁老、谢阁老,还有大冢宰(吏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寇,另加顾佐、梁储两位侍郎,本宫要先问你们一句话。”
    众人没想到,太子这么正式,于是皆不敢怠慢,“殿下请讲。”
    “本宫想问你们,在你们心中,本宫是公心多还是私心多?是为了自己多,还是为了百姓多?今日刘瑾等一众内官也在,便是大臣不在的时候,本宫可有求过什么好吃的好玩的,还是爱好于什么新奇玩意儿?”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59289/461821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