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第303章 印刷
推荐阅读:我父刘玄德、洪荒:云梦大蛇、我的谍战日记、我的谍战岁月、北辰剑宗掌门秘录、桃花山刘家修仙传、从收服狐仙开始万仙来朝、夫人,请尊重我的职业、我在乱世词条修仙、零界使徒、
第303章 印刷
侯莫陈崇很是好奇,他们一路南下逃亡,四处可见的都是城镇凋敝。
龙门渡的繁华,和这一路上的凋敝完全是两个世界。
独孤如愿找了一个船家,请求带着众人渡河。
船家看着独孤如愿谈吐不俗,又长相俊美,勉强同意拉着他们登船渡河。
独孤如愿连忙喊来侯莫陈兄弟,带着他们一起登上了渡船。
上船之后,独孤如愿和这名老船工攀谈起来:
“丈家,这龙门渡很热闹啊,这些日子赚不少吧?”
渡口的船工咧开嘴道:
“也是近些月才热闹起来的,乱世将至,再赚上一笔就去夏州养老了。”
这些老船工走南闯北,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过,比普通百姓多了几分见识,显然他们也意识到乱世就要来临了。
船舱内的气氛有些沉闷,侯莫陈崇打破了沉闷的氛围问道:
“老丈是夏州人吗?”
老船工摇头说道:
“俺家世居并州,但是现在家人都去夏州谋生了。”
这下子侯莫陈崇疑惑了,并州历来都是比较富庶的地方,相比之下夏州就比较荒凉了。
从穷地方逃荒到富庶的地方常见,从没见过从富庶的逃荒到穷地方的。
老船工说道:
“那还不是夏州来了个苏将军吗?俺在这渡口遇到南来北往的客商,现在也就只有苏将军治下的五州一郡是安稳地方了。”
听到老船工的话,侯莫陈崇对于夏州多了一丝期待。
就在这个时候,渡船边上出现了一个阴影,老船工连忙摇橹避让,才没有被那艘大船撞上。
侯莫陈崇这才看清楚了,这是一艘装满了粮食的千斛纲船,这样的大船一旦撞上了小小的渡船,那就是船毁人亡的下场了。
老船工小声咒骂两句,连忙将渡船摇着远离了千斛纲船,这种吃水深的大船会在附近水域形成漩涡,一旦被卷入也是船毁人亡的下场。
侯莫陈崇这些马背上长大的六镇人,到了水上也丧失了勇气,刚刚差点被大船撞上也让他脸色发白。
再一看独孤如愿,这位独孤郎依然是水波不兴的样子,侯莫陈崇低下头,果然自己的心性还修炼不够。
独孤如愿看着纲船,向老船工问道:
“这是官船?”
老船工低声说道:
“官船,但是运的私货。”
独孤如愿立刻明白了,这种千斛纲船肯定是朝堂专门运送粮食的官船,但是被并州某些大人物征调,用来运送自己的私货。
这种事情在地方上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当年武川镇的时候,镇将也会用官驿来运送自己的私货。
但是并州的官吏竟然明目张胆的用大型官船来运货,足以可见如今大魏的吏治水平了。
独孤如愿好奇的问道:“这是运的什么货物?”
老船工说道:
“粮食呗。”
侯莫陈崇皱起了小脸问道:
“哪里来的这么多粮食?不是说并州无粮,连解送平城大军的粮草都凑不齐吗?”
老船工摇头说道:
“官府怎么说俺这老头子不清楚,但是这些日子从这渡口往夏州运粮的纲船,那是一艘接着一艘呢,你们看,后面还有一艘呢。”
独孤如愿和侯莫陈崇回头看去,果然又看到一艘比前面那艘还大的纲船,向着黄河西岸的渡口而去。
独孤如愿立刻问道:“苏将军在夏州收粮?”
老船工点点头说道:
“听夏州来的客商说,苏将军在夏州设置营地,安置六镇南下的流民,不仅仅给他们分配土地,还给他们粮食过冬,真是菩萨心肠啊。”
听到这里,独孤如愿沉默了,而侯莫陈崇则激动的问道:
“苏将军在收纳六镇遗民?”
老船工点头说道:
“听说那真王败于五原后,以最后的法力分开黄河之水,让追随他的十万六镇遗民渡过了黄河来到了夏州。”
独孤如愿皱起眉头,他们一路南下,得到的消息真真假假,只是到了晋阳才知道破六韩拔陵战败。
但是却没想到破六韩拔陵的部众竟然渡过了黄河,前往夏州投靠苏泽去了。
想想也对,这么多人口,留在六镇肯定是活不下去,只能往南逃跑了。
只是独孤如愿也没想到,苏泽竟然会救济这些六镇遗民!
十万人口的流民,这可是一个庞大的数量,独孤如愿在恒州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恒州上下对于六镇人的厌恶。
独孤如愿也有些感动,身为六镇人,总能感受到大魏上下的歧视,独孤如愿交往过这么多人,唯一尊重六镇人的,也只有苏泽一人了。
这也是他下决心离开恒州,前往西北的原因。
现在听说了苏泽收拢六镇遗民,独孤如愿更是觉得自己来对了。苏泽收拢这些六镇人,肯定不是为了做菩萨的,他肯定是要从中选募士兵的。
他独孤家在六镇颇有威信,靠着之前和苏泽的关系,应该能得授军职。
一想到这里,独孤如愿更是觉得自己来对了。
龙门渡是这一段黄河河面最窄的地方,只用了半日时间就抵达了对岸。
到了西岸的渡口,一切又和并州那边的渡口不一样了。
渡口中有市吏穿着皂服检查货物,还有兵丁巡逻维持治安。
渡口是修葺过的,还专门拓宽了码头装卸的区域,刚刚那艘纲船停靠在码头上,力夫们正在依次登船,扛下船舱内的粮食。
独孤如愿也看到了夏州运往并州的货物,那是麻布、绢帛和他在北地也见过的布,除此之外还有马匹、骆驼等牲畜。
绢麻在这个时代就是货币,按照均田令的要求,官府按照人头向百姓收纳绢帛作为调赋。
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在战乱时期百姓能种田就不错了,想要采麻织布就是奢望。
夏州能有这么多绢帛麻布,这就说明了这两年的关中战乱,并没有影响五州一郡百姓的日常生活,还能生产出这么多的绢帛麻布,甚至还有余力向并州出口换取粮食。
辞别了船家后,看着生机勃勃的码头,独孤如愿打听了永乐城的方向,带着侯莫陈兄弟和部曲而去。
——
“苏长史。”
王思政听到急匆匆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苏绰回来了,他站起来向苏绰行礼,果然看到了苏绰红彤彤的脸。
王思政想笑,这些日子每次苏绰去将军府,回来后都是这幅气鼓鼓的样子。
不用说,和主母吵架又输了。
用了半个月的争吵,如何划分将军幕府公库和私库的章程终于快要定下来了。
想到陈留公主将嫁妆都拿出来补贴将军幕府向并州购粮,苏绰也平复了一下心情。
他向王思政问道:
“崇文阁的事情筹办的怎么样了?”
崇文阁,是苏泽用陈留公主陪嫁的书籍,建立起来的一座图书馆。
北魏时期私人藏书昌盛,当年清河王就在府中建造高楼藏书,而以藏书来斗富也是洛阳公卿的日常。
苏泽要建崇文阁,对于外镇大将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是他重视文教的表现。
但是苏泽这个崇文阁,又和普通的藏书楼不一样。
他不仅仅要建造崇文阁,还招募书手,将陈留公主带来的书籍抄写下来,同时开放崇文阁给五州一郡的读书人借阅。
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两汉到魏晋,有没有家传学问,就是区分世家和豪族的区别。
有家传学术的家族,才能跻身于中枢朝堂中,成为与国同休的世家大族。
而地方豪族没有家传的学问,他们就算是去了国都或者州府也进不了名士圈子,被认为是土包子。
家传学术,并不是说识字读书,而是这些家族钻研某些儒家经典,为某个典籍做注解,成为这门学科的最高权威。
比如东汉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就是靠着《孟氏易》和《易难记》这两套家学,成为《易经》这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拥有了这门经典的最高解释权,从而兴旺发达的。
再说胡太后的男宠郑俨,他虽然以色事胡太后,但是出身于荥阳郑氏的他,当年也是靠着家传的《论语集解》,成为洛阳公认的论语大家,从而被宣武帝征辟的。
陈留公主的嫁妆,是当年孝文帝建立的国子监图书馆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就包含了当年孝文帝从各世家大族手里要来的各种家学。
但是就连孝文帝都没能将这些书籍向普通读书人开放,这些藏书只能由有官身的官员借阅。
而且除了儒学经典之外,陈留公主还带来了大量农技书籍,水利水文,医书,天文礼法,曲谱乐谱,这里面也有不少都是孝文帝好不容易搜集而来的。
“长史,将军说的雕版印刷,属下也找了工匠来,主要还是墨的问题。”
苏绰正色道:
“墨有什么问题?”
王思政说道:
“墨迹太浅了,而且刷上墨太容易干了,印出来的字不清晰,还需要书手再校对补足。”
“那也要比手抄快得多了吧?”
“确实要快得多,一名书手一天就能校对完一本书,工匠们还在按照将军的办法,在墨汁中加入松烟和牛皮胶,但是比例还需要调整。”
苏绰心中五味杂陈。
(本章完)
侯莫陈崇很是好奇,他们一路南下逃亡,四处可见的都是城镇凋敝。
龙门渡的繁华,和这一路上的凋敝完全是两个世界。
独孤如愿找了一个船家,请求带着众人渡河。
船家看着独孤如愿谈吐不俗,又长相俊美,勉强同意拉着他们登船渡河。
独孤如愿连忙喊来侯莫陈兄弟,带着他们一起登上了渡船。
上船之后,独孤如愿和这名老船工攀谈起来:
“丈家,这龙门渡很热闹啊,这些日子赚不少吧?”
渡口的船工咧开嘴道:
“也是近些月才热闹起来的,乱世将至,再赚上一笔就去夏州养老了。”
这些老船工走南闯北,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过,比普通百姓多了几分见识,显然他们也意识到乱世就要来临了。
船舱内的气氛有些沉闷,侯莫陈崇打破了沉闷的氛围问道:
“老丈是夏州人吗?”
老船工摇头说道:
“俺家世居并州,但是现在家人都去夏州谋生了。”
这下子侯莫陈崇疑惑了,并州历来都是比较富庶的地方,相比之下夏州就比较荒凉了。
从穷地方逃荒到富庶的地方常见,从没见过从富庶的逃荒到穷地方的。
老船工说道:
“那还不是夏州来了个苏将军吗?俺在这渡口遇到南来北往的客商,现在也就只有苏将军治下的五州一郡是安稳地方了。”
听到老船工的话,侯莫陈崇对于夏州多了一丝期待。
就在这个时候,渡船边上出现了一个阴影,老船工连忙摇橹避让,才没有被那艘大船撞上。
侯莫陈崇这才看清楚了,这是一艘装满了粮食的千斛纲船,这样的大船一旦撞上了小小的渡船,那就是船毁人亡的下场了。
老船工小声咒骂两句,连忙将渡船摇着远离了千斛纲船,这种吃水深的大船会在附近水域形成漩涡,一旦被卷入也是船毁人亡的下场。
侯莫陈崇这些马背上长大的六镇人,到了水上也丧失了勇气,刚刚差点被大船撞上也让他脸色发白。
再一看独孤如愿,这位独孤郎依然是水波不兴的样子,侯莫陈崇低下头,果然自己的心性还修炼不够。
独孤如愿看着纲船,向老船工问道:
“这是官船?”
老船工低声说道:
“官船,但是运的私货。”
独孤如愿立刻明白了,这种千斛纲船肯定是朝堂专门运送粮食的官船,但是被并州某些大人物征调,用来运送自己的私货。
这种事情在地方上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当年武川镇的时候,镇将也会用官驿来运送自己的私货。
但是并州的官吏竟然明目张胆的用大型官船来运货,足以可见如今大魏的吏治水平了。
独孤如愿好奇的问道:“这是运的什么货物?”
老船工说道:
“粮食呗。”
侯莫陈崇皱起了小脸问道:
“哪里来的这么多粮食?不是说并州无粮,连解送平城大军的粮草都凑不齐吗?”
老船工摇头说道:
“官府怎么说俺这老头子不清楚,但是这些日子从这渡口往夏州运粮的纲船,那是一艘接着一艘呢,你们看,后面还有一艘呢。”
独孤如愿和侯莫陈崇回头看去,果然又看到一艘比前面那艘还大的纲船,向着黄河西岸的渡口而去。
独孤如愿立刻问道:“苏将军在夏州收粮?”
老船工点点头说道:
“听夏州来的客商说,苏将军在夏州设置营地,安置六镇南下的流民,不仅仅给他们分配土地,还给他们粮食过冬,真是菩萨心肠啊。”
听到这里,独孤如愿沉默了,而侯莫陈崇则激动的问道:
“苏将军在收纳六镇遗民?”
老船工点头说道:
“听说那真王败于五原后,以最后的法力分开黄河之水,让追随他的十万六镇遗民渡过了黄河来到了夏州。”
独孤如愿皱起眉头,他们一路南下,得到的消息真真假假,只是到了晋阳才知道破六韩拔陵战败。
但是却没想到破六韩拔陵的部众竟然渡过了黄河,前往夏州投靠苏泽去了。
想想也对,这么多人口,留在六镇肯定是活不下去,只能往南逃跑了。
只是独孤如愿也没想到,苏泽竟然会救济这些六镇遗民!
十万人口的流民,这可是一个庞大的数量,独孤如愿在恒州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恒州上下对于六镇人的厌恶。
独孤如愿也有些感动,身为六镇人,总能感受到大魏上下的歧视,独孤如愿交往过这么多人,唯一尊重六镇人的,也只有苏泽一人了。
这也是他下决心离开恒州,前往西北的原因。
现在听说了苏泽收拢六镇遗民,独孤如愿更是觉得自己来对了。苏泽收拢这些六镇人,肯定不是为了做菩萨的,他肯定是要从中选募士兵的。
他独孤家在六镇颇有威信,靠着之前和苏泽的关系,应该能得授军职。
一想到这里,独孤如愿更是觉得自己来对了。
龙门渡是这一段黄河河面最窄的地方,只用了半日时间就抵达了对岸。
到了西岸的渡口,一切又和并州那边的渡口不一样了。
渡口中有市吏穿着皂服检查货物,还有兵丁巡逻维持治安。
渡口是修葺过的,还专门拓宽了码头装卸的区域,刚刚那艘纲船停靠在码头上,力夫们正在依次登船,扛下船舱内的粮食。
独孤如愿也看到了夏州运往并州的货物,那是麻布、绢帛和他在北地也见过的布,除此之外还有马匹、骆驼等牲畜。
绢麻在这个时代就是货币,按照均田令的要求,官府按照人头向百姓收纳绢帛作为调赋。
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在战乱时期百姓能种田就不错了,想要采麻织布就是奢望。
夏州能有这么多绢帛麻布,这就说明了这两年的关中战乱,并没有影响五州一郡百姓的日常生活,还能生产出这么多的绢帛麻布,甚至还有余力向并州出口换取粮食。
辞别了船家后,看着生机勃勃的码头,独孤如愿打听了永乐城的方向,带着侯莫陈兄弟和部曲而去。
——
“苏长史。”
王思政听到急匆匆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苏绰回来了,他站起来向苏绰行礼,果然看到了苏绰红彤彤的脸。
王思政想笑,这些日子每次苏绰去将军府,回来后都是这幅气鼓鼓的样子。
不用说,和主母吵架又输了。
用了半个月的争吵,如何划分将军幕府公库和私库的章程终于快要定下来了。
想到陈留公主将嫁妆都拿出来补贴将军幕府向并州购粮,苏绰也平复了一下心情。
他向王思政问道:
“崇文阁的事情筹办的怎么样了?”
崇文阁,是苏泽用陈留公主陪嫁的书籍,建立起来的一座图书馆。
北魏时期私人藏书昌盛,当年清河王就在府中建造高楼藏书,而以藏书来斗富也是洛阳公卿的日常。
苏泽要建崇文阁,对于外镇大将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是他重视文教的表现。
但是苏泽这个崇文阁,又和普通的藏书楼不一样。
他不仅仅要建造崇文阁,还招募书手,将陈留公主带来的书籍抄写下来,同时开放崇文阁给五州一郡的读书人借阅。
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两汉到魏晋,有没有家传学问,就是区分世家和豪族的区别。
有家传学术的家族,才能跻身于中枢朝堂中,成为与国同休的世家大族。
而地方豪族没有家传的学问,他们就算是去了国都或者州府也进不了名士圈子,被认为是土包子。
家传学术,并不是说识字读书,而是这些家族钻研某些儒家经典,为某个典籍做注解,成为这门学科的最高权威。
比如东汉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就是靠着《孟氏易》和《易难记》这两套家学,成为《易经》这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拥有了这门经典的最高解释权,从而兴旺发达的。
再说胡太后的男宠郑俨,他虽然以色事胡太后,但是出身于荥阳郑氏的他,当年也是靠着家传的《论语集解》,成为洛阳公认的论语大家,从而被宣武帝征辟的。
陈留公主的嫁妆,是当年孝文帝建立的国子监图书馆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就包含了当年孝文帝从各世家大族手里要来的各种家学。
但是就连孝文帝都没能将这些书籍向普通读书人开放,这些藏书只能由有官身的官员借阅。
而且除了儒学经典之外,陈留公主还带来了大量农技书籍,水利水文,医书,天文礼法,曲谱乐谱,这里面也有不少都是孝文帝好不容易搜集而来的。
“长史,将军说的雕版印刷,属下也找了工匠来,主要还是墨的问题。”
苏绰正色道:
“墨有什么问题?”
王思政说道:
“墨迹太浅了,而且刷上墨太容易干了,印出来的字不清晰,还需要书手再校对补足。”
“那也要比手抄快得多了吧?”
“确实要快得多,一名书手一天就能校对完一本书,工匠们还在按照将军的办法,在墨汁中加入松烟和牛皮胶,但是比例还需要调整。”
苏绰心中五味杂陈。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0537/4681185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