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天赋这个东西,藏都藏不住
推荐阅读:女帝座下第一走狗、两界:别叫我邪魔!、我有一枚命运魔骰、饮食男女、大道之上、你们修仙,我种田、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北朝帝业、旧神之巅、万灵仙族:御兽长生、
第344章 天赋这个东西,藏都藏不住
“继续说下去。”
对于卫青提出的‘两个目标’的说法,刘荣可谓是老怀大慰。
——在后世,是有类似的、成系统的思想体系的!
即:无论是战争,还是商贸——哪怕是个体在某件具体事上,都应该在确保达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更为远大的目标。
比如一场考试,你首先要保证你及格;
在此基础上,再试着去争取考八十、九十,乃至更高的成绩。
再好比一门生意,你首先要保证不亏本,把你的生意维持、经营下去;
然后再试着去谋求一成、两成,乃至三五成的利润。
又或者,一把网络游戏。
对手拔了你的上塔,你就得拔对手下塔来对换;
对手拿了峡谷先锋,你就得打小龙来做资源置换;
对手在上路打麻将,三人群殴你们家上单,你就得下路四包二,欺负他们家下路!
完成了这些基本目标之后,也得去争取完成那些难度更大、收益更高的目标。
比如对位单杀;
比如拿下大龙;
再比如赢下团战,并取得最终胜利。
战争,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是拿过去这场河套-马邑战役举例。
作为马邑战场的主将,你程不识且不论能不能咬住单于庭主力——至少不能把马邑给丢了吧?
河套方面也是一样——且不论能不能真的夺下河套,但最起码,也不能在还没渡河之前便走漏风声,让匈奴人把大军堵在大河东岸,连河都渡不过去吧?
这,就是很容易就能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基本目标。
或者说是既定目标。
而在此基础上,马邑战场尝试咬住单于庭主力、河套战场争取彻底拿下河套,并真正将河套纳入汉家的版图,这就是卫青口中的:第二个目标。
这里的第二目标,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梦想’,或者说是远大理想。
毕竟在战争开始前,无论草原还是汉室——可没人觉得汉家真能拿下河套,又或是在凭一座城池,真就把匈奴单于庭主力给拖在代北。
有了这‘两个目标’,或者说是一个既定目标、外加一个远大理想的思想理论支撑,卫青对于平城战役的见解,其实也就一目了然了。
“冒顿想要试探我汉家、试探太祖高皇帝——或许确实没预料到太祖高皇帝会御驾亲征,以供冒顿如此近距离、如此直接的试探。”
“但在冒顿的第二个目标当中,肯定有‘如果有机会,便困杀、生擒一位汉家大将,以试探汉家的反应’的内容。”
“只是太祖高皇帝御驾亲征,又恰如冒顿所预谋的那般,跳入了白登之围;”
“这才让冒顿将‘困杀、生擒一汉将’的第二目标,改变为:困杀,或生擒汉皇帝!”
···
“对于匈奴人而言,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很可能就是抱着类似的想法,到朝那塞外碰碰运气。”
“运气不好,那就完成第一个目标:攻打汉边,抢掠人口、物资,并威慑我汉家。”
“运气好,就试着再完成第二目标:深入汉家腹地,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动摇我汉家的宗庙、社稷。”
“结果显而易见——老上单于,基本完成了这第二个目标。”
其实卫青说到这里,刘荣就已经为这场对答——或者说是这场君臣奏对打了满分。
能提出‘一个既定目标,一个远大理想’的将领,已经足够让刘荣刮目相看。
尤其这位将领,才刚十岁出头!
十岁!!!
短短一年之前,这少年还只是个寄居生父家中,却根本不被家人接纳的奴生子!
如果是程不识、郅都,乃至于郦寄、栾布等老将提出这样的见解,那刘荣会含笑点头:不愧是宿将,果然有点东西;
若是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将官,刘荣也大概率会竖起大拇指:将军天资不凡,前途不可限量。
但当一个十岁出头,且才刚完成从奴生子——从‘牧奴’到‘郎官’转变的少年,提出这等深刻的哲理时,刘荣只能说……
不愧是你啊!
长平烈侯!!!
费了不小的力气,才将疯狂上扬的嘴角勉强压下,刘荣也总算是勉强维持住了一副淡定从容。
深吸一口气,故作随意的轻轻一摆手——示意卫青再次继续说下去。
便见卫青微微点下头,便自信满满道:“其实这一点,从整场战役的后续走向中,也大致能看出一二。”
“——事实上,无论太祖高皇帝是否身陷白登之围,那一战,我汉家的目标、目的都始终不曾变换。”
“即便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我汉家最终,也还是将韩王信、代相陈豨,乃至于燕王卢绾等控制的边墙一代肃清。”
“更是接连收回马邑以北的雁门地区,上郡以北的云中郡等等。”
···
“这些,其实都表明那场战役,我汉家才是战略获胜的一方。”
“只是我汉家的胜果,都被那场白登之围所掩盖——甚至是完全掩盖!”
“世人皆只知汉匈平城一战,我汉家的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
“却不知那一战,我汉家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
这一番话,卫青倒是难得没有再语出惊人,而是和主流观念保持了一致。
或许听起来挺扯淡的。
汉匈平城战役?
赢了?
嘿!
赢麻了是吧?
——特么皇帝都让人给包围了,差点就‘开国又殉国’了,还好意思说自己赢?
关中子弟:北军精锐,在白登山冻死冻伤冻残数千人,编制都冻没了,还嬴?
脸都不要啦?
但事实上,从整场战役的进程,以及战前战后,汉匈双方的国境线、实际掌控区域的变化,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在平城战役前,马邑,是汉家毋庸置疑的最前线!
而且彼时的马邑,和如今的云中城一样——是从汉家的北境实际控制线孑然凸出,孤悬边境线外数百里的钉子!
韩王信‘迁都马邑’的请求,之所以能得到彼时的太祖高皇帝,以及长安朝堂的认可,就是因为马邑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亚于如今的云中城。
韩王信迁都马邑,以诸侯之身、以国都之重坐镇马邑,才使得汉家的北境线推到了马邑一线;
而在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自晋阳到马邑的数百里区域,其实都是汉家的名誉版图。
在地图上,汉家掌控如今的整个代国,并以马邑作为前线,以代都晋阳——或者说是彼时的韩都晋阳作为后方指挥部。
但实际上,汉家根本无力镇守马邑。
真要是打起仗来,马邑转瞬即失,楼烦顶多只能紧闭城门自保;
匈奴人的军队,很容易就能推进到代国腹地,甚至出现在晋阳城百里以内的范围。
至于马邑,以及马邑以北的武州塞——即如今的雁门郡,乃至于更北的云中,那更是想都别想。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韩王信‘迁都马邑以镇边关’的提议,才能得到长安朝堂的批准,且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猜疑。
因为这么做的利益,实在是太过于显而易见;
以至于都到了整个长安朝堂,都被‘达成对马邑一线的实际掌控’这一巨大利益蒙蔽了双眼,乃至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愣是没人看出韩王信此举暗藏祸心。
战役之初,韩王信于马邑献降,听着确实是令人气愤不已;
韩王信倒戈相向,也确实让当时的汉北边关措手不及,为北方防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从实际的战略得失来看,韩王信判汉降胡,临阵倒戈,更多的还是令人气愤,对汉家实际造成的打击,也主要集中在政治威望方面。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
——汉家本来就几乎不曾掌控过马邑!
在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汉家的实际掌控区域,本就不包括马邑、楼烦,即赵长城一线!
所以韩王信临阵倒戈,看上去是让汉家失去了马邑、楼烦一线的控制,将战线推入了代国腹地;
但实际状况,其实就是一切都回到了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汉家以晋阳作为支点,来顶住代地北方防线的状况。
非要说韩王信对汉家造成了什么损失,那也就是韩王信带着一起判汉的几万兵马,让汉家账面上的武装力量损失了几万人、匈奴人账面上的兵力多出了几万人。
除此之外,便再无其他。
而在韩王信倒戈,并因此彻底引发汉匈平城战役之后,一直到太祖刘邦身陷白登之围,汉家整个北方防线,其实都是在缓慢往外推的。
——韩王信倒戈,马邑、楼烦一线失守,汉匈边境控制线回到最初的模样;
待太祖刘邦御驾亲征而来,并与冒顿单于的主力大军对上,更是连战连捷,将匈奴人如赶羊般,朝着马邑的防线赶去。
固然,一场白登之围,让整个汉室天下都绷紧了心弦,甚至是惊惧交加,瞠目结舌!
但最终结果却是:太祖刘邦轻敌冒进中了圈套,身陷白登之围,冒顿单于兵围白登,却也根本无法彻底收缩包围圈——只能围,却根本无法对包围圈内的刘邦所部先锋,造成实际上的军事打击。
后来的战后统计,也从侧面印证了那场垂名青史的白登之围,双方根本没有爆发太过激烈的军事冲突。
——白登之围,从刘邦陷困,到援军赶到解围,这前后七天的时间里,刘邦所部先锋部队,总共战死、负伤不过数百人。
考虑到当时,冒顿单于手握十数万兵马,刘邦的先锋也同样有两万余人,且大半由禁军:北军精锐组成,就不能得出结论——这数百人的伤亡,基本都是匈奴人在山下挽弓抛射所致。
反倒是彼时的腊月凛冬,以及山上的极寒天气,让困守白登的汉军将士冻死冻伤,乃至饿死了数千人。
待灌婴、周勃等大将率汉军主力援抵白登,并做出一副要从外围反包围冒顿主力的架势,以此逼迫冒顿退兵之后,战事的走向,便彻底朝着有利于汉家的方向狂奔了。
刘邦先锋在白登,冒顿是十数万重兵围困之,却一时半会儿根本吃不下刘邦的先锋部队;
而从外围作势反包围,将冒顿所部大军困在更大范围内的汉军主力,却也是有足足二十万之众!
作为游牧民族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开国之君’,冒顿当然明白匈奴骑兵的优势,并不在正面对抗汉军步兵集群,而是在开阔的平原地区辗转腾挪,拉扯放风筝。
于是,自知无法吞下白登山这只到嘴的鸭子,再不走就要被反包围,葬送掉整个草原游牧民族的国运,冒顿无奈之下,终究还是选择了退兵。
不退不要紧,这一退,可就让整个汉匈边境乱了套。
——单于庭主力退兵,原本还在冲锋陷阵,为马前卒的韩王信,当即就成了众矢之的!
无奈之下,韩王信只能放弃对汉地的攻掠,跟着冒顿单于往草原方向奔逃;
逃亡途中沿经颓当城,诞下一位韩王公子,韩王信遂取颓当城之名,为其取名:韩颓当。
——正是如今的汉弓高侯韩颓当无疑。
冒顿单于退了,韩王信跑了,代相陈豨也只能再次藏回幕后,以待时机。
数年后,代相陈豨、燕王卢绾相继反叛,也无一例外地下场惨淡——陈豨惨死,燕王卢绾叛逃匈奴,为匈奴东胡卢王。
而在白登之围后,即平城战役后半页,汉家直接将战线逆推了回去,达成了对整个雁门郡的实际掌控,并夺回了北墙外的重要战略支点:云中。
与此同时,一场平城战役,几乎是将汉家北境所有的隐患——暗中所有的敌对势力都给炸了出来,并被太祖刘邦依次剔除,确保了之后数十年,汉家北方边墙的相对安稳。
从这些方面来看,汉匈平城战役,双方都没能从彼此身上占到便宜,且都有得有失。
——匈奴冒顿单于兵围汉天子,成为了草原游牧之民公认的‘在世战神’!
汉家则借此战彻底稳住了北境,从而使刘邦得以腾出手,专心致志的料理关东异姓诸侯,以免遗祸子孙。
了解到这整个战役进程之后,再回过头,看卫青那‘两个目标’的观点,也就不难明白刘荣,为何会如此认可这种说法了。
——平城战役,对于匈奴人而言,就是在确保能抢到东西、抢到人口的基础上,争取打击汉室政治声望,减缓汉家政权稳定的进程;
对于汉家而言,则是在确保边关不失,北境不乱的前提下,争取将北墙彻底巩固住。
某种意义上来讲,双方都各自达成了‘两个目标’。
但由于汉家也达成了目标,就使得匈奴人的‘两个目标’,就显得多少有些……
“卫中郎,天资卓绝。”
良久,刘荣如是发出一声轻喃,便轻轻依靠在摇椅靠背上,微微闭上了双眼。
只嘴上,仍不忘耐人寻味道:“早些年,先孝景皇帝也曾对旁人说:太子天资卓绝,假以时日,未必不能为我汉家之雄主。”
“今日一番,朕觉得卫中郎,同样天资卓绝。”
···
“中郎,自勉。”
(本章完)
“继续说下去。”
对于卫青提出的‘两个目标’的说法,刘荣可谓是老怀大慰。
——在后世,是有类似的、成系统的思想体系的!
即:无论是战争,还是商贸——哪怕是个体在某件具体事上,都应该在确保达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更为远大的目标。
比如一场考试,你首先要保证你及格;
在此基础上,再试着去争取考八十、九十,乃至更高的成绩。
再好比一门生意,你首先要保证不亏本,把你的生意维持、经营下去;
然后再试着去谋求一成、两成,乃至三五成的利润。
又或者,一把网络游戏。
对手拔了你的上塔,你就得拔对手下塔来对换;
对手拿了峡谷先锋,你就得打小龙来做资源置换;
对手在上路打麻将,三人群殴你们家上单,你就得下路四包二,欺负他们家下路!
完成了这些基本目标之后,也得去争取完成那些难度更大、收益更高的目标。
比如对位单杀;
比如拿下大龙;
再比如赢下团战,并取得最终胜利。
战争,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是拿过去这场河套-马邑战役举例。
作为马邑战场的主将,你程不识且不论能不能咬住单于庭主力——至少不能把马邑给丢了吧?
河套方面也是一样——且不论能不能真的夺下河套,但最起码,也不能在还没渡河之前便走漏风声,让匈奴人把大军堵在大河东岸,连河都渡不过去吧?
这,就是很容易就能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基本目标。
或者说是既定目标。
而在此基础上,马邑战场尝试咬住单于庭主力、河套战场争取彻底拿下河套,并真正将河套纳入汉家的版图,这就是卫青口中的:第二个目标。
这里的第二目标,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梦想’,或者说是远大理想。
毕竟在战争开始前,无论草原还是汉室——可没人觉得汉家真能拿下河套,又或是在凭一座城池,真就把匈奴单于庭主力给拖在代北。
有了这‘两个目标’,或者说是一个既定目标、外加一个远大理想的思想理论支撑,卫青对于平城战役的见解,其实也就一目了然了。
“冒顿想要试探我汉家、试探太祖高皇帝——或许确实没预料到太祖高皇帝会御驾亲征,以供冒顿如此近距离、如此直接的试探。”
“但在冒顿的第二个目标当中,肯定有‘如果有机会,便困杀、生擒一位汉家大将,以试探汉家的反应’的内容。”
“只是太祖高皇帝御驾亲征,又恰如冒顿所预谋的那般,跳入了白登之围;”
“这才让冒顿将‘困杀、生擒一汉将’的第二目标,改变为:困杀,或生擒汉皇帝!”
···
“对于匈奴人而言,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很可能就是抱着类似的想法,到朝那塞外碰碰运气。”
“运气不好,那就完成第一个目标:攻打汉边,抢掠人口、物资,并威慑我汉家。”
“运气好,就试着再完成第二目标:深入汉家腹地,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动摇我汉家的宗庙、社稷。”
“结果显而易见——老上单于,基本完成了这第二个目标。”
其实卫青说到这里,刘荣就已经为这场对答——或者说是这场君臣奏对打了满分。
能提出‘一个既定目标,一个远大理想’的将领,已经足够让刘荣刮目相看。
尤其这位将领,才刚十岁出头!
十岁!!!
短短一年之前,这少年还只是个寄居生父家中,却根本不被家人接纳的奴生子!
如果是程不识、郅都,乃至于郦寄、栾布等老将提出这样的见解,那刘荣会含笑点头:不愧是宿将,果然有点东西;
若是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将官,刘荣也大概率会竖起大拇指:将军天资不凡,前途不可限量。
但当一个十岁出头,且才刚完成从奴生子——从‘牧奴’到‘郎官’转变的少年,提出这等深刻的哲理时,刘荣只能说……
不愧是你啊!
长平烈侯!!!
费了不小的力气,才将疯狂上扬的嘴角勉强压下,刘荣也总算是勉强维持住了一副淡定从容。
深吸一口气,故作随意的轻轻一摆手——示意卫青再次继续说下去。
便见卫青微微点下头,便自信满满道:“其实这一点,从整场战役的后续走向中,也大致能看出一二。”
“——事实上,无论太祖高皇帝是否身陷白登之围,那一战,我汉家的目标、目的都始终不曾变换。”
“即便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我汉家最终,也还是将韩王信、代相陈豨,乃至于燕王卢绾等控制的边墙一代肃清。”
“更是接连收回马邑以北的雁门地区,上郡以北的云中郡等等。”
···
“这些,其实都表明那场战役,我汉家才是战略获胜的一方。”
“只是我汉家的胜果,都被那场白登之围所掩盖——甚至是完全掩盖!”
“世人皆只知汉匈平城一战,我汉家的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
“却不知那一战,我汉家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
这一番话,卫青倒是难得没有再语出惊人,而是和主流观念保持了一致。
或许听起来挺扯淡的。
汉匈平城战役?
赢了?
嘿!
赢麻了是吧?
——特么皇帝都让人给包围了,差点就‘开国又殉国’了,还好意思说自己赢?
关中子弟:北军精锐,在白登山冻死冻伤冻残数千人,编制都冻没了,还嬴?
脸都不要啦?
但事实上,从整场战役的进程,以及战前战后,汉匈双方的国境线、实际掌控区域的变化,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在平城战役前,马邑,是汉家毋庸置疑的最前线!
而且彼时的马邑,和如今的云中城一样——是从汉家的北境实际控制线孑然凸出,孤悬边境线外数百里的钉子!
韩王信‘迁都马邑’的请求,之所以能得到彼时的太祖高皇帝,以及长安朝堂的认可,就是因为马邑在当时的重要性,不亚于如今的云中城。
韩王信迁都马邑,以诸侯之身、以国都之重坐镇马邑,才使得汉家的北境线推到了马邑一线;
而在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自晋阳到马邑的数百里区域,其实都是汉家的名誉版图。
在地图上,汉家掌控如今的整个代国,并以马邑作为前线,以代都晋阳——或者说是彼时的韩都晋阳作为后方指挥部。
但实际上,汉家根本无力镇守马邑。
真要是打起仗来,马邑转瞬即失,楼烦顶多只能紧闭城门自保;
匈奴人的军队,很容易就能推进到代国腹地,甚至出现在晋阳城百里以内的范围。
至于马邑,以及马邑以北的武州塞——即如今的雁门郡,乃至于更北的云中,那更是想都别想。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韩王信‘迁都马邑以镇边关’的提议,才能得到长安朝堂的批准,且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猜疑。
因为这么做的利益,实在是太过于显而易见;
以至于都到了整个长安朝堂,都被‘达成对马邑一线的实际掌控’这一巨大利益蒙蔽了双眼,乃至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愣是没人看出韩王信此举暗藏祸心。
战役之初,韩王信于马邑献降,听着确实是令人气愤不已;
韩王信倒戈相向,也确实让当时的汉北边关措手不及,为北方防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从实际的战略得失来看,韩王信判汉降胡,临阵倒戈,更多的还是令人气愤,对汉家实际造成的打击,也主要集中在政治威望方面。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
——汉家本来就几乎不曾掌控过马邑!
在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汉家的实际掌控区域,本就不包括马邑、楼烦,即赵长城一线!
所以韩王信临阵倒戈,看上去是让汉家失去了马邑、楼烦一线的控制,将战线推入了代国腹地;
但实际状况,其实就是一切都回到了韩王信迁都马邑之前,汉家以晋阳作为支点,来顶住代地北方防线的状况。
非要说韩王信对汉家造成了什么损失,那也就是韩王信带着一起判汉的几万兵马,让汉家账面上的武装力量损失了几万人、匈奴人账面上的兵力多出了几万人。
除此之外,便再无其他。
而在韩王信倒戈,并因此彻底引发汉匈平城战役之后,一直到太祖刘邦身陷白登之围,汉家整个北方防线,其实都是在缓慢往外推的。
——韩王信倒戈,马邑、楼烦一线失守,汉匈边境控制线回到最初的模样;
待太祖刘邦御驾亲征而来,并与冒顿单于的主力大军对上,更是连战连捷,将匈奴人如赶羊般,朝着马邑的防线赶去。
固然,一场白登之围,让整个汉室天下都绷紧了心弦,甚至是惊惧交加,瞠目结舌!
但最终结果却是:太祖刘邦轻敌冒进中了圈套,身陷白登之围,冒顿单于兵围白登,却也根本无法彻底收缩包围圈——只能围,却根本无法对包围圈内的刘邦所部先锋,造成实际上的军事打击。
后来的战后统计,也从侧面印证了那场垂名青史的白登之围,双方根本没有爆发太过激烈的军事冲突。
——白登之围,从刘邦陷困,到援军赶到解围,这前后七天的时间里,刘邦所部先锋部队,总共战死、负伤不过数百人。
考虑到当时,冒顿单于手握十数万兵马,刘邦的先锋也同样有两万余人,且大半由禁军:北军精锐组成,就不能得出结论——这数百人的伤亡,基本都是匈奴人在山下挽弓抛射所致。
反倒是彼时的腊月凛冬,以及山上的极寒天气,让困守白登的汉军将士冻死冻伤,乃至饿死了数千人。
待灌婴、周勃等大将率汉军主力援抵白登,并做出一副要从外围反包围冒顿主力的架势,以此逼迫冒顿退兵之后,战事的走向,便彻底朝着有利于汉家的方向狂奔了。
刘邦先锋在白登,冒顿是十数万重兵围困之,却一时半会儿根本吃不下刘邦的先锋部队;
而从外围作势反包围,将冒顿所部大军困在更大范围内的汉军主力,却也是有足足二十万之众!
作为游牧民族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开国之君’,冒顿当然明白匈奴骑兵的优势,并不在正面对抗汉军步兵集群,而是在开阔的平原地区辗转腾挪,拉扯放风筝。
于是,自知无法吞下白登山这只到嘴的鸭子,再不走就要被反包围,葬送掉整个草原游牧民族的国运,冒顿无奈之下,终究还是选择了退兵。
不退不要紧,这一退,可就让整个汉匈边境乱了套。
——单于庭主力退兵,原本还在冲锋陷阵,为马前卒的韩王信,当即就成了众矢之的!
无奈之下,韩王信只能放弃对汉地的攻掠,跟着冒顿单于往草原方向奔逃;
逃亡途中沿经颓当城,诞下一位韩王公子,韩王信遂取颓当城之名,为其取名:韩颓当。
——正是如今的汉弓高侯韩颓当无疑。
冒顿单于退了,韩王信跑了,代相陈豨也只能再次藏回幕后,以待时机。
数年后,代相陈豨、燕王卢绾相继反叛,也无一例外地下场惨淡——陈豨惨死,燕王卢绾叛逃匈奴,为匈奴东胡卢王。
而在白登之围后,即平城战役后半页,汉家直接将战线逆推了回去,达成了对整个雁门郡的实际掌控,并夺回了北墙外的重要战略支点:云中。
与此同时,一场平城战役,几乎是将汉家北境所有的隐患——暗中所有的敌对势力都给炸了出来,并被太祖刘邦依次剔除,确保了之后数十年,汉家北方边墙的相对安稳。
从这些方面来看,汉匈平城战役,双方都没能从彼此身上占到便宜,且都有得有失。
——匈奴冒顿单于兵围汉天子,成为了草原游牧之民公认的‘在世战神’!
汉家则借此战彻底稳住了北境,从而使刘邦得以腾出手,专心致志的料理关东异姓诸侯,以免遗祸子孙。
了解到这整个战役进程之后,再回过头,看卫青那‘两个目标’的观点,也就不难明白刘荣,为何会如此认可这种说法了。
——平城战役,对于匈奴人而言,就是在确保能抢到东西、抢到人口的基础上,争取打击汉室政治声望,减缓汉家政权稳定的进程;
对于汉家而言,则是在确保边关不失,北境不乱的前提下,争取将北墙彻底巩固住。
某种意义上来讲,双方都各自达成了‘两个目标’。
但由于汉家也达成了目标,就使得匈奴人的‘两个目标’,就显得多少有些……
“卫中郎,天资卓绝。”
良久,刘荣如是发出一声轻喃,便轻轻依靠在摇椅靠背上,微微闭上了双眼。
只嘴上,仍不忘耐人寻味道:“早些年,先孝景皇帝也曾对旁人说:太子天资卓绝,假以时日,未必不能为我汉家之雄主。”
“今日一番,朕觉得卫中郎,同样天资卓绝。”
···
“中郎,自勉。”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0626/502043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