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南下
推荐阅读:英灵:我的前世全被女儿召唤了、重生了谁还当明星、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我在诡夜斩神魔、战锤:以涅槃之名、战争领主:从厄运之地开始崛起、长夜君主、太平令、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圣杯战争?龙珠战争!、
第65章 南下
宋朝。
“蒙古将领?”赵匡胤惊奇道,“这蒙古就是那明朝北方的敌人吧,”说到此,他不由带入了北边的辽国,隐隐有些不喜。不过,倘若我大宋消灭辽国后又辽人愿意献上忠心,也不是不行……
赵光义道:“任用外族总有风险,虽可用,但不可使其居高位。其心不定,恐复唐时故事。”
唐朝,贞观三年。
太宗皇帝两眼放光:“朕亦能任用异族,只要他们愿为大唐效力。”人才谁嫌多?反正他不嫌。“汉朝便有旧例,昔冠军侯麾下匈奴人众多,亦有忠心死节之辈,大唐当如此。”
众人赞同。
魏征适时上前一步:“陛下,任用异族须仔细行事。且如今我大唐还未攻破突厥,不可操之过急。”
“哦。”李世民有点蔫,又看向李靖,“此次出征,必打出我大唐的威势。由此,当有更多百姓愿往我大唐而来,突厥也会有人愿意改换旗帜。”
李靖回道:“臣必定尽臣所能。”
【三月初一,燕军到达宿州。
十四日,平安率领步兵骑兵共四万人紧随燕军。燕军在淝河埋下伏兵,都指挥王真又想出了一个新方法,他把草塞进帛做的袋子中,让它像是一捆捆的丝帛。等到平安的军队过来后,他的士兵争相夺取袋子。燕军趁此机会杀出,但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进,最后王真战死。
随后朱棣亲自迎战,俘虏了平安的部将火尔灰,但是朱棣没有杀掉火尔灰,反而让他做了自己值夜的贴身护卫。
二十三日,朱棣派将领谭清袭击徐州的运粮通道,大获全胜。但在回程的时候却被南军包围,朱棣急忙支援。这里有一个人绽放光彩,就是前面的火尔灰。他被俘后反而受到了朱棣的信任,这让他大受感动,想要立功赎罪。于是就在此次战斗中,他作为贴身护卫,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朱棣,杀死了南军几十人,迫使南军逃走。】
明朝,洪武十三年。
不少人纷纷看向朱棣,尤其是他的兄弟们,纷纷上下打量他。
“没想到四哥居然有这样的气度!”朱桢开口,“不过四哥你怎么这么胆大,居然就这么用他,就不怕万一吗?”
朱棣挺挺胸膛:“那必然是因为我看出来他是可以招降的啊!而且不会有万一,我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准备的。”不过,什么叫没想到我有这样的气度?意思是之前在你眼里我是什么样?
朱标拍拍他的肩膀。
朱元璋看着朱棣也露出了赞许的眼神。老四如此的行事,既证明了他自己的眼光,也展现了气度,也算是有些章法了。
接到老爹的赞许眼神,朱棣顿时气焰更高了。
【四月初二,燕军抵达睢水,准备架桥渡河。
初三,平安的军队赶到,与燕军争夺渡桥;同时,何福的军队也及时赶来,击败燕军,斩杀了燕军将领陈文。
在此朱棣遇到了靖难以来最危险的一幕,也遇到了靖难之中最大的巧合。】
汉朝初年。
酒席已经过半,宴上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天幕上。
见朱棣大败李景隆后,又一路南下,兵锋直指京城,刘邦面上笑意晏晏,心中除去对朱棣的赞赏外,便是对汉朝这些分封王侯们的警惕。对于他来说,分封只是一时之计,日后他、他的子孙后辈必然要施行削藩。
只希望到时的子孙不要如这建文帝一般吧!
他敛下思绪,笑道:“不知这巧合会是什么,莫不是大家选了同一个地方搞埋伏?”
气氛轻松,张良也道:“说不定是燕王挑的地方正好兵力空虚。”
【斩杀陈文后,平安转战北坂,横枪直刺朱棣,差一点就刺中了。这可以说是朱棣在靖难战场上最为惊险的一幕。而燕军的蒙古将领王骐跃马冲入阵中,带朱棣逃脱。
此战南军夺下渡桥,士气大振,一扫先前的畏惧和低落。
至此燕军驻扎桥北,南军驻扎桥南。朱棣此时再次打起了南军粮草的主意。
不得不说,朱棣在打粮草、绕背等方面都颇有天赋,纵观靖难,不是绕背、就是断粮草,有时两者兼有,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此次平安依旧没有料到朱棣的行动,但是先前从京师出发的徐辉祖此时恰好赶到,打了朱棣一个措手不及。从中午十二点打到晚上,最终南军获胜,燕军将领李斌战死。】
明朝,洪武十三年。
听到天幕中说朱棣多次绕背、打粮草,众人都不由点头。
从最开始的两面夹击,就是朱棣带人绕背;后来燕军掌握了北方大本营、开始向南进攻后,就开始打粮草。不光打,他还对时机的把握非常准确,每次一打就让南军断粮,进而丧失斗志;同样,绕背的时机也把握的极好。就看他绕背了那么多次,结果现在平安还是没有料到他的行动就知道了。
殿内所有武将看朱棣的目光越发欣赏。燕王,有顶级名将之能啊!
【而朱棣又一个危机出现了,这次是场下的最大危机。南军打了胜仗士气高涨,燕军却是几次战败,这让一部分将领的内心开始动摇。同时,由于南方气候湿热,北方来的燕军士卒许多无法适应气候,生病者众多,这给一部分将领又带来了一击。
于是这些将领开始犹豫要不要打下去了,但他们也不是想着直接撤兵,而是想稍作退却,找个合适的地方修养,伺机而动。
坦白讲这样的想法不算错。但是朱棣此次南下,打的就是一个快速战、闪电战,一路上连路过的城池都不管,因为一旦慢了、退却了,等待朱棣的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局面,比如朝廷大军的包围。毕竟这里离北平太远了。
朱棣坚决前进,又让所有将领就此事表态,想修整的在左边,不想的到右边。结果大部分人走到了左边。朱棣十分愤怒,而此时,朱能站了出来,用汉高祖刘邦举例:“当年汉高祖也是十战九败,最后不也取得了天下吗?况且现在敌人也十分疲惫,只要我们断了他们的粮道,就可以困住他们!”
同时,一个有利的条件出现:朱允炆把徐辉祖召回去了。因为京师传言燕军已经往北平撤退,朱允炆信以为真。
于是燕军重整旗鼓,打算接着向南。】
汉朝初年。
本来刘邦还想就燕军内部意见不和发表一番观点,结果下一秒火就烧到了他身上。
刘邦“……”他搓搓牙,抱怨:“这叫朱能的,举例非得用乃公这方面的事情来吗?就不能说点乃公好的?”
吕雉翻了个白眼,张良、萧何等人也没有说什么,因为刘邦也不需要安慰,他心情一转,又笑了开来:“哈哈哈,不过他有一点说得对,最后还是乃公得了这天下,就算乃公十战九败又如何?”
萧何这才出声:“这建文帝听信流言,临阵召回大将,实在是自毁长城。不过莫非这就是先前天幕所言的巧合?”
他们没有怎么讨论燕军将领产生退却之意的事情,左右朱棣已经再次成功统一了人心,也未曾发生什么动荡。
唐朝。
看到天幕中朱允炆召回了徐辉祖,不同时空的李世民都感觉到了一阵牙疼,与他同样感觉的还有各个时空中的秦王府中人。
不怪他们如此反应,实在是高祖李渊当年这种事情干的太多了!
刚起兵出太原的时候,遇到战事受挫,他就想撤兵,是李世民大哭劝阻,才没让大唐死在萌芽里;后来,打王世充、虎牢关之战前,李渊还又想让李世民班师回朝……
武德八年的李世民还和父亲兄弟、大臣们一同在殿内,只能不动声色;而贞观三年的李世民则放任自己的情绪自由流淌,满是回忆往昔的唏嘘和对建文帝手下优秀将领们的同情。
毕竟,李渊当年几次三番想撤兵是他自己基于实际情况的判断(先不论对错与否),而这建文帝是直接听信了流言啊!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朱棣的军队内部军心不稳,又暂时稳定;而朱允炆却又把徐辉祖召回,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这边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错过了!
打过仗的人、甚至了解几分打仗的人都明白,朱棣这次看似是重新稳定了军心、燕军又凝聚在了一起,但实际上裂痕并没有被完全消除,只是暂时弥补了而已。此时,只要再次遇到一场大败,遭遇失利,燕军的军心就会再次动荡,而这次动荡就不是简简单单一次谈话、讲道理能解决的了。如此一来,燕军就算没有从此驻守北方、不再南下,那也要再过段时间才能重新出兵。这样一来,朱允炆不起码能多喘息一段时间嘛。
可惜了,朱棣心里摇头,是对那个不同时空的好侄子,又对自己十分自豪:这样一来终究是我赢了!不管是最终结果,还是紧接下来的那一场战斗。
明朝,永乐十六年。
好圣孙朱瞻基看到爷爷身陷困境,虽然早已从书上知晓情况,但亲眼目睹还是免不了担忧。朱棣见孙子担心他,乐的眉开眼笑:“好孙孙,爷爷没事儿的,咱不都学过了吗,接下来爷爷就取得了大胜……”一边安慰,一边不忘教导朱瞻基,关于军心等等方面的事情。
秦朝。
始皇帝看着画面中京中流言四起,很快传入建文帝耳中,而建文帝相信了这看起来有理有据的消息,撤回了徐辉祖,心中对朱棣也有几分赞许。
这流言必然和朱棣脱不了关系。未必是他直接授意,但也必然是他在京中的人手所散布,只是不知道现在京中有多少人暗中在为他做探子、马前卒。秦朝并不忌讳这种方法,也并不觉得这种行为就有违道义,毕竟在秦朝成为秦朝之前,可没少用流言、谗言来打击对手,而效果也很不错。
只不过,嬴政看着天幕中朱允炆的影响,心里冷笑,这建文帝对于这种说法心中未必没有一点点怀疑,就算不多,但他还是选择相信,也不过是因为他愿意相信罢了,懦弱。
【二十五日,何福和平安合营,驻扎在灵璧,打算借助地势的沟壑打持久战。同时,平安还派出了步兵骑兵共六万来运送粮草。但这还是没能拦住打粮草小能手朱棣。
二十七日,朱棣率领精锐部队横向杀入粮草队伍中,将六万人截成两半;何福赶紧拉出了营中的所有人马赶往增援,杀了几千燕军打退了朱棣,却一脚踩入了朱高煦的伏兵中。加上朱棣杀了个回马枪,何福于是大败。
这样的战果导致的就是南军缺粮了。怎么办?没办法,找个有粮草的地方突围呗!
于是大家约定了突围暗号:三声炮响。
二十九日,燕军对灵璧驻军展开了正面进攻。打头的就是炮兵——连发三炮!
诶~巧了嘛这不是~】
明朝,洪武十三年。
武将们面面相觑,皇子皇孙们惊叹地上下打量着朱棣。大家的意思都很明确:你这家伙,运气也太好了吧!
眼瞅着你内部军心不稳、需要胜利,就有了一场大胜——没错,一场大胜,这种情况下,面对以为是突围号令的南军还不是一场大胜,那才是见了鬼;而怎么获得大胜,哎呦你就恰好在进攻开头来上三发大炮,和南军突围暗号就那么对上了——这不是运气好是什么?难不成是南军又有你的二五仔,告诉了你他们要突围和突围的暗号?
那你可真行!
朱元璋眯起眼打量着朱棣:莫非自己家这个老四身上真有点什么玄之又玄的运气?打仗一直带头冲锋也不见有什么大伤,这次还恰好就对上了对方的暗号……
傅友德等人也兴致勃勃地看着朱棣,眼神热切:以后打仗要是把燕王也带上就好了!说不定燕王真有什么运气,那自己不就爽了吗?就算不提这运气之说,就燕王自己的打仗水平就很值得啊!哦,还有他策反二五仔的能力……
不过为什么他就能弄出来那么多二五仔呢?我能不能也弄上几个呢?将领们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
宋朝。
“蒙古将领?”赵匡胤惊奇道,“这蒙古就是那明朝北方的敌人吧,”说到此,他不由带入了北边的辽国,隐隐有些不喜。不过,倘若我大宋消灭辽国后又辽人愿意献上忠心,也不是不行……
赵光义道:“任用外族总有风险,虽可用,但不可使其居高位。其心不定,恐复唐时故事。”
唐朝,贞观三年。
太宗皇帝两眼放光:“朕亦能任用异族,只要他们愿为大唐效力。”人才谁嫌多?反正他不嫌。“汉朝便有旧例,昔冠军侯麾下匈奴人众多,亦有忠心死节之辈,大唐当如此。”
众人赞同。
魏征适时上前一步:“陛下,任用异族须仔细行事。且如今我大唐还未攻破突厥,不可操之过急。”
“哦。”李世民有点蔫,又看向李靖,“此次出征,必打出我大唐的威势。由此,当有更多百姓愿往我大唐而来,突厥也会有人愿意改换旗帜。”
李靖回道:“臣必定尽臣所能。”
【三月初一,燕军到达宿州。
十四日,平安率领步兵骑兵共四万人紧随燕军。燕军在淝河埋下伏兵,都指挥王真又想出了一个新方法,他把草塞进帛做的袋子中,让它像是一捆捆的丝帛。等到平安的军队过来后,他的士兵争相夺取袋子。燕军趁此机会杀出,但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进,最后王真战死。
随后朱棣亲自迎战,俘虏了平安的部将火尔灰,但是朱棣没有杀掉火尔灰,反而让他做了自己值夜的贴身护卫。
二十三日,朱棣派将领谭清袭击徐州的运粮通道,大获全胜。但在回程的时候却被南军包围,朱棣急忙支援。这里有一个人绽放光彩,就是前面的火尔灰。他被俘后反而受到了朱棣的信任,这让他大受感动,想要立功赎罪。于是就在此次战斗中,他作为贴身护卫,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朱棣,杀死了南军几十人,迫使南军逃走。】
明朝,洪武十三年。
不少人纷纷看向朱棣,尤其是他的兄弟们,纷纷上下打量他。
“没想到四哥居然有这样的气度!”朱桢开口,“不过四哥你怎么这么胆大,居然就这么用他,就不怕万一吗?”
朱棣挺挺胸膛:“那必然是因为我看出来他是可以招降的啊!而且不会有万一,我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准备的。”不过,什么叫没想到我有这样的气度?意思是之前在你眼里我是什么样?
朱标拍拍他的肩膀。
朱元璋看着朱棣也露出了赞许的眼神。老四如此的行事,既证明了他自己的眼光,也展现了气度,也算是有些章法了。
接到老爹的赞许眼神,朱棣顿时气焰更高了。
【四月初二,燕军抵达睢水,准备架桥渡河。
初三,平安的军队赶到,与燕军争夺渡桥;同时,何福的军队也及时赶来,击败燕军,斩杀了燕军将领陈文。
在此朱棣遇到了靖难以来最危险的一幕,也遇到了靖难之中最大的巧合。】
汉朝初年。
酒席已经过半,宴上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天幕上。
见朱棣大败李景隆后,又一路南下,兵锋直指京城,刘邦面上笑意晏晏,心中除去对朱棣的赞赏外,便是对汉朝这些分封王侯们的警惕。对于他来说,分封只是一时之计,日后他、他的子孙后辈必然要施行削藩。
只希望到时的子孙不要如这建文帝一般吧!
他敛下思绪,笑道:“不知这巧合会是什么,莫不是大家选了同一个地方搞埋伏?”
气氛轻松,张良也道:“说不定是燕王挑的地方正好兵力空虚。”
【斩杀陈文后,平安转战北坂,横枪直刺朱棣,差一点就刺中了。这可以说是朱棣在靖难战场上最为惊险的一幕。而燕军的蒙古将领王骐跃马冲入阵中,带朱棣逃脱。
此战南军夺下渡桥,士气大振,一扫先前的畏惧和低落。
至此燕军驻扎桥北,南军驻扎桥南。朱棣此时再次打起了南军粮草的主意。
不得不说,朱棣在打粮草、绕背等方面都颇有天赋,纵观靖难,不是绕背、就是断粮草,有时两者兼有,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此次平安依旧没有料到朱棣的行动,但是先前从京师出发的徐辉祖此时恰好赶到,打了朱棣一个措手不及。从中午十二点打到晚上,最终南军获胜,燕军将领李斌战死。】
明朝,洪武十三年。
听到天幕中说朱棣多次绕背、打粮草,众人都不由点头。
从最开始的两面夹击,就是朱棣带人绕背;后来燕军掌握了北方大本营、开始向南进攻后,就开始打粮草。不光打,他还对时机的把握非常准确,每次一打就让南军断粮,进而丧失斗志;同样,绕背的时机也把握的极好。就看他绕背了那么多次,结果现在平安还是没有料到他的行动就知道了。
殿内所有武将看朱棣的目光越发欣赏。燕王,有顶级名将之能啊!
【而朱棣又一个危机出现了,这次是场下的最大危机。南军打了胜仗士气高涨,燕军却是几次战败,这让一部分将领的内心开始动摇。同时,由于南方气候湿热,北方来的燕军士卒许多无法适应气候,生病者众多,这给一部分将领又带来了一击。
于是这些将领开始犹豫要不要打下去了,但他们也不是想着直接撤兵,而是想稍作退却,找个合适的地方修养,伺机而动。
坦白讲这样的想法不算错。但是朱棣此次南下,打的就是一个快速战、闪电战,一路上连路过的城池都不管,因为一旦慢了、退却了,等待朱棣的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局面,比如朝廷大军的包围。毕竟这里离北平太远了。
朱棣坚决前进,又让所有将领就此事表态,想修整的在左边,不想的到右边。结果大部分人走到了左边。朱棣十分愤怒,而此时,朱能站了出来,用汉高祖刘邦举例:“当年汉高祖也是十战九败,最后不也取得了天下吗?况且现在敌人也十分疲惫,只要我们断了他们的粮道,就可以困住他们!”
同时,一个有利的条件出现:朱允炆把徐辉祖召回去了。因为京师传言燕军已经往北平撤退,朱允炆信以为真。
于是燕军重整旗鼓,打算接着向南。】
汉朝初年。
本来刘邦还想就燕军内部意见不和发表一番观点,结果下一秒火就烧到了他身上。
刘邦“……”他搓搓牙,抱怨:“这叫朱能的,举例非得用乃公这方面的事情来吗?就不能说点乃公好的?”
吕雉翻了个白眼,张良、萧何等人也没有说什么,因为刘邦也不需要安慰,他心情一转,又笑了开来:“哈哈哈,不过他有一点说得对,最后还是乃公得了这天下,就算乃公十战九败又如何?”
萧何这才出声:“这建文帝听信流言,临阵召回大将,实在是自毁长城。不过莫非这就是先前天幕所言的巧合?”
他们没有怎么讨论燕军将领产生退却之意的事情,左右朱棣已经再次成功统一了人心,也未曾发生什么动荡。
唐朝。
看到天幕中朱允炆召回了徐辉祖,不同时空的李世民都感觉到了一阵牙疼,与他同样感觉的还有各个时空中的秦王府中人。
不怪他们如此反应,实在是高祖李渊当年这种事情干的太多了!
刚起兵出太原的时候,遇到战事受挫,他就想撤兵,是李世民大哭劝阻,才没让大唐死在萌芽里;后来,打王世充、虎牢关之战前,李渊还又想让李世民班师回朝……
武德八年的李世民还和父亲兄弟、大臣们一同在殿内,只能不动声色;而贞观三年的李世民则放任自己的情绪自由流淌,满是回忆往昔的唏嘘和对建文帝手下优秀将领们的同情。
毕竟,李渊当年几次三番想撤兵是他自己基于实际情况的判断(先不论对错与否),而这建文帝是直接听信了流言啊!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朱棣的军队内部军心不稳,又暂时稳定;而朱允炆却又把徐辉祖召回,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这边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错过了!
打过仗的人、甚至了解几分打仗的人都明白,朱棣这次看似是重新稳定了军心、燕军又凝聚在了一起,但实际上裂痕并没有被完全消除,只是暂时弥补了而已。此时,只要再次遇到一场大败,遭遇失利,燕军的军心就会再次动荡,而这次动荡就不是简简单单一次谈话、讲道理能解决的了。如此一来,燕军就算没有从此驻守北方、不再南下,那也要再过段时间才能重新出兵。这样一来,朱允炆不起码能多喘息一段时间嘛。
可惜了,朱棣心里摇头,是对那个不同时空的好侄子,又对自己十分自豪:这样一来终究是我赢了!不管是最终结果,还是紧接下来的那一场战斗。
明朝,永乐十六年。
好圣孙朱瞻基看到爷爷身陷困境,虽然早已从书上知晓情况,但亲眼目睹还是免不了担忧。朱棣见孙子担心他,乐的眉开眼笑:“好孙孙,爷爷没事儿的,咱不都学过了吗,接下来爷爷就取得了大胜……”一边安慰,一边不忘教导朱瞻基,关于军心等等方面的事情。
秦朝。
始皇帝看着画面中京中流言四起,很快传入建文帝耳中,而建文帝相信了这看起来有理有据的消息,撤回了徐辉祖,心中对朱棣也有几分赞许。
这流言必然和朱棣脱不了关系。未必是他直接授意,但也必然是他在京中的人手所散布,只是不知道现在京中有多少人暗中在为他做探子、马前卒。秦朝并不忌讳这种方法,也并不觉得这种行为就有违道义,毕竟在秦朝成为秦朝之前,可没少用流言、谗言来打击对手,而效果也很不错。
只不过,嬴政看着天幕中朱允炆的影响,心里冷笑,这建文帝对于这种说法心中未必没有一点点怀疑,就算不多,但他还是选择相信,也不过是因为他愿意相信罢了,懦弱。
【二十五日,何福和平安合营,驻扎在灵璧,打算借助地势的沟壑打持久战。同时,平安还派出了步兵骑兵共六万来运送粮草。但这还是没能拦住打粮草小能手朱棣。
二十七日,朱棣率领精锐部队横向杀入粮草队伍中,将六万人截成两半;何福赶紧拉出了营中的所有人马赶往增援,杀了几千燕军打退了朱棣,却一脚踩入了朱高煦的伏兵中。加上朱棣杀了个回马枪,何福于是大败。
这样的战果导致的就是南军缺粮了。怎么办?没办法,找个有粮草的地方突围呗!
于是大家约定了突围暗号:三声炮响。
二十九日,燕军对灵璧驻军展开了正面进攻。打头的就是炮兵——连发三炮!
诶~巧了嘛这不是~】
明朝,洪武十三年。
武将们面面相觑,皇子皇孙们惊叹地上下打量着朱棣。大家的意思都很明确:你这家伙,运气也太好了吧!
眼瞅着你内部军心不稳、需要胜利,就有了一场大胜——没错,一场大胜,这种情况下,面对以为是突围号令的南军还不是一场大胜,那才是见了鬼;而怎么获得大胜,哎呦你就恰好在进攻开头来上三发大炮,和南军突围暗号就那么对上了——这不是运气好是什么?难不成是南军又有你的二五仔,告诉了你他们要突围和突围的暗号?
那你可真行!
朱元璋眯起眼打量着朱棣:莫非自己家这个老四身上真有点什么玄之又玄的运气?打仗一直带头冲锋也不见有什么大伤,这次还恰好就对上了对方的暗号……
傅友德等人也兴致勃勃地看着朱棣,眼神热切:以后打仗要是把燕王也带上就好了!说不定燕王真有什么运气,那自己不就爽了吗?就算不提这运气之说,就燕王自己的打仗水平就很值得啊!哦,还有他策反二五仔的能力……
不过为什么他就能弄出来那么多二五仔呢?我能不能也弄上几个呢?将领们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0707/469099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