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 第67节
推荐阅读:完美世界之证道轮回、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诸天万界游戏,只有我知道剧情、混在末日,独自成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献祭成神、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天倾之后、一人之下:我,张之维,嚣张的张、两界:别叫我邪魔!、
人影立于咆哮江面,显得很小,脚下的木排大片大片地铺占水面,长度积累得不得不随水流转弯,形似某种凶猛繁殖的藻类,生长速度快得能腾起大浪,也像流淌的岛。
被这种木排从后面追上是很危险的,如果连着有好几条,还是在宽窄变化较大的河段,那无异于在高速上开着小轿车被一队重型货车包围,并且车轮下的柏油路面也被挤得发皱,如同化掉了一样软。艄公刚一发觉不对就靠岸了,当时正好临近三〇三省道下面的一片小湖,他快速地划了过去,把船杆撑在湖岸,船头斜对着湖心,三人一同回望,等那一条条木质长龙游过。
有吆喝声传来,艄公也吆喝着回应,隔了十多米远可以看清木排表面的浪花,随便就能蹿到膝盖高,抽在人腿上想必很疼,而排工们半裸身体,皮肤被江水打得黝黑发亮,为首的那位头发已经花白,却比猴子还要灵巧,一跳就能从浪头越过,继续抓住转向用的木杆,马上再打来一个,还能再跳。
“他们好像生活在水里的生物,就是……上岸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我们下水,”李白皱眉看着这奇观,由衷道,“像水鬼。”
“可不敢这么说!”艄公打岔。
“我认识一个,叫波金粟,”杨剪低头看了看手表,“确实很灵活。”
“你认识的人好多哦……”李白也挨过去看那指针,“他多大?”
“三十出头?”杨剪也不太确定,“干这行在水上待几周几个月都是常事,那些头发都白了的往往也就四十多岁,死亡率很高。”
“那波金粟还活着吗?”李白又问。
“不知道,”杨剪转了转表带,又抬起眼来,带点笑意地看着他,“他家就住在玉人谷,说不定能和你见上一面。”
李白不想见面,不想见任何人,基本上任何时间都是如此,哪怕在做着擅长的工作,和熟悉的伙伴在一起,他都无法完全撇开对于与世隔绝的渴望,时常幻想自己被关在屋里哪都不去只用见杨剪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但如果是杨剪的朋友——能让杨剪笑出来的好朋友,只要想象一下,是杨剪打开门锁带一个友善的陌生人回家吃饭,和朋友说“这是我家里的人”,并且吃完就走,那他就不会太抵触了。
镇子的渡口冲垮了,在临时码头下船之后,李白一直处于这种“积极准备见客”的状态,好像那位波金粟随时会闪现街头,和杨剪打招呼并且要他自我介绍一样。是弟弟,是家里人,是……我们远道而来,一起找答案。他可以这样说。
李白感到愉快,对着苗绣铺子门口的大镜子微笑,整理自己的头发,也整理了杨剪的。在汛期的急流段坐了这一趟船,两人的鞋子、裤腿,全都免不了泛潮,弄得上身也发冷,只有那只被杨剪事先套了两层塑料袋的伤脚得以幸免,镇里也是刚下过雨的模样,踩过积水的石板路,李白全身上下只有这一只脚是暖和的。
信号恢复了一些,至少足够慢慢把电子地图加载出来,让李白失望的是只有靠水的河滩信息比较详细,一旦过了这小镇的外围,往内圈看,基本上就是大片的空白,以及显示林地的绿色,偶尔有几个图标显示的也是山峰的名称。用眼睛直接去瞧也能瞧明白,路在小镇中心渐渐变窄,变崎岖,太错综了,稍微走得深一点就能看见远处依山而建的村寨。吊脚楼层层叠叠,檐头滴水,木竹结构被雨水泡成更为饱和的颜色,黑色的更黑,棕黄也更浓,陈旧且静谧,仿佛人都没有住上几个。
只有河滩那边相对热闹一些,大概是最近几年古镇旅游刚发展起来,有簇新的水泥大路,也有水泥建筑,排水系统做得不错,沿街种着广玉兰和芭蕉,商店门面也基本没被淹上,就是小县城里常见的那副模样,有些稍微掺了些民族特色,却未能显得独特。杨剪对于地图倒是不存在依赖心理,信马由缰地走,和李白吃了顿艄公推荐的泡椒板筋跟小米鮓,打包了两杯蜂蜜米浆暖身子,他就径直领人往镇东去,抄近道走了小路,印象中那儿有家出租摩托的商铺,他需要租上一辆。
“咱们待会儿要骑摩托上山吗?”李白问。
“否则要走很久。”杨剪说,拐杖杵在石板上的声响却忽然停了,回头看,李白在一家装修光鲜的旅游商店门前驻足,橱窗灯光亮白,摆了苗女的银饰、花哨的绣品、成坛的酒,还挂了几个面具。看起来都是挺厚实的木质,色彩明艳做工精细,其中一个有着红脸獠牙,圆睁怒目,胡须短而粗地长满了一下巴,宛如触角。
“它怎么也长得差不多。”李白抬手指那面具,显得有些无措。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杨剪往回走了两步,站在他身边。
“就是‘傩神’吗?”李白的声音还是悄悄的,生怕惊动了什么似的。
“是旅游纪念品。”杨剪却道。
李白愣了愣,他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他以为杨剪会给自己讲讲那些古远的崇拜,讲讲巫教文化,既然杨剪对这里是这么了解。可又转念一想,的确没这个必要,在这橱窗前留步都是浪费时间了,就像孤峰上那个戴面具的小孩,同样的木头他也可以买一块,他也可以去坑蒙拐骗——在杨剪眼中,这些大雾弥漫的山山水水大概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对形而上的东西他向来缺乏兴趣,无聊的骗术很多,真正的神秘很少。一年秋天李白拉着他去大觉寺看银杏,即便走到大雄宝殿跟前,他也只是一脸冷漠地站在廊柱下,弄得李白也不好意思跨过那道门槛进去撅屁股磕头。
而对于李白自己来说,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做到见怪不怪。这感觉就好比有一颗毒苹果,你觉得它把你害惨了所以闷头追着它跑了好几个马拉松,千辛万苦跑回它的老窝,结果你发现这地方到处都种着苹果树,结着那样红红的果,而你要找的已经没了影——你不会觉得它无辜,只会觉得自己被耍了,现在的每一颗都有毒。那杨剪又是怎样克服的,现在看来,杨剪也是同样追过毒苹果的人,他经历了什么,当时,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呢?李白低下头去,默默地跟在杨剪身后,单脚在水洼里啪嗒啪嗒地踩着,他还是不想冒着触及旧伤的风险,去做鲁莽的提问。
跟着走就好了。
跟着去看看,杨剪想让自己看到什么。
结果没跟上两步就下起了细雨,来不及走上坡,细雨又骤然倾盆。杨剪眯眼看了看前路,走进街边小店买了烟和伞,香烟塞进背包,背包挂上李白肩膀,雨伞也塞进他手里,“尽量举稳一点。”他说,随后就背上李白大步跑了起来,李白又得夹拐杖又得举伞,一身的摇摇晃晃,伞面就像随时要被风给掀翻过去,他把重心拼命往前放,怕自己从杨剪背上滑掉,也想给杨剪多遮一点。
最后还是湿透了,两个人都是,杨剪跑得太急风也吹得太刁钻,仍然只有塑料袋下的石膏幸免于难。飞奔并非毫无理由,再回头看,坡下那段街道已经泡了水,还有高处的木盆木桶在往下滚。好在那家租摩托的铺子还在营业,可选余地很小,杨剪把身份证押在那里,还交了八百块钱的押金,最后矮子里面拔将军,开走一辆相对比较新后座也比较宽大的铃木。
半扶半抱地把李白弄上去坐,轮胎旁边有个固定的横杆可以搁伤腿。
“要不休息一会儿?”李白回头看着小店的led招牌。
杨剪抹了把眼皮上的水,把眼镜甩了甩,戴了回去,人也坐上摩托,李白的伞就这样一直追在他头顶,“很快就到了,”他的呼吸平复了一些,“举高,别挡我眼睛。”
配合很难,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维持一个适中的高度更不容易,李白手臂举得发酸,水珠噼里啪啦打上伞面,也要把他的手腕震麻了,而这满山的蜿蜒似乎没有尽头。李白只知道商业小镇已经远离,他们正在上坡,进入了当地人真正生活的村寨。杨剪开得不快,即便山路完整,乌黑的沥青几乎崭新,他也小心翼翼。但李白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的心急,急于赶到某个地方。
去见“老朋友”吗?
会是什么样的人。
不会就是红面具本人吧。
他想不通还有什么事值得杨剪这样时不我待了。
然而最终,当摩托车缓缓减速,他们只是驶入一个寻常的村寨,停在一户寻常人家门前。李白在雾气一般的细雨中看到亮起的暖灯,杨剪下车,要他等,好像爬上阶梯敲开了门……有交谈声传回来了。
随后回来的是杨剪,他好像一个影子,沉默地把李白扶到地上,一步一步搀着他,走上吊楼下的台阶。守在门口的人提了盏不该出现在这个年代的油灯,把两人迎进屋里,接着便轻轻合上房门。
不是她不想使劲,大概是没有力气——李白一只眼被雨水浇得倒睫,用另一只眼看,那是个瘦小的老太太,一身都穿得黑不溜秋,头发雪白,盘得却散乱,面目是模糊的,浑浊的,那只提灯的手也在颤抖。似乎没有灯,那便是这屋里唯一的光源了。杨剪帮她把那扇自动滑开的门又关了回去,插上门闩,和她大声说了几句,李白听懂了“阿婆”和“谢谢”,她就领着两人去到另一个房间。
这房间更窄,吊顶也修得不高,李白总觉得杨剪走两步就会被房梁撞到头顶。屋里也还是没有灯,但潮湿的雨味儿瞬间淡了,反而有股好闻的草药味,混合着干燥的烟气。地上放着几片竹席,几个蒲团,炉火被它们围着,上面还架了一个铜壶,咕嘟咕嘟烧着热水。
老太太招呼两人坐下,拎起铜壶倒了两杯,李白费劲把腿搁好,说了句“谢谢”端起竹杯来尝,顿时被冲得眼角发酸,冷不防打起了喷嚏。
“花椒茶,驱寒的,”杨剪抿了一口,又把背包递给他,“把药吃了吧。”
李白翻出自己的几只药盒,那背包防水好得惊人,纸壳只是微微泛潮,封在药板里的胶囊和药片更是保持了干燥。李白屏住呼吸,就着一小杯水,把几种药全都灌了下去,回过味来才发觉那股花椒味也不是那么难接受,手脚也慢慢暖和起来,被炉火烘得舒适。
袖口和裤腿拧一拧水,好像都快干了。
老婆婆热情极了,见水都喝光,就又给他们添满,之后便静静坐在两人旁边,好像他们是多么难得的客人。李白在她皱成枣核的脸上隐约辨认出了一点笑意,便做出微笑,礼貌地回了过去。杨剪烤了会儿手,大概恢复了正常体温,也在这时坐近了些,检查了一下他的额头。
“我觉得我没有加重,头不疼,身上也不是很冷,”李白说,“你听,我嗓子也不哑。”
“嗯。”杨剪没有多说。
李白看着他漆黑的头发、眉眼,仿佛能看出从中渗出的蒙蒙雾气,心中却已经懂了——杨剪为什么执意要一口气开到这个地方落脚,哪怕气喘吁吁也不留在摩托店里休息。那地方就跟公共厕所一样狭窄阴暗,不会有这样的炉火,也不会有这样辛辣的茶。原来自己的感冒是那么重要的事啊,李白有点想笑,要是现在没人看着他一定要亲杨剪一口,或者咬他的脸,以此展示自己的活力。
可惜有人看着。李白双手捧着茶杯,只露出两只眼睛,一边冲着老婆婆眨,一边告诉了杨剪自己此时的想法。觉得普通话不保险,他用的是英语,杨剪听了,先是诧异,接着是僵硬,总之是一脸的不自然,又大声说了几句,那老婆婆就起身缓缓走出了房间。
还真把人支走了?
李白迫不及待地履行了自己的吻,两手勾在杨剪肩上,他黏着不愿意撒开,杨剪就这样被他啃咬着脸颊,无奈地解释:“人家是去给我们弄吃的。”
“那谢谢她咯。”李白心不在焉。
“可以在这里等雨停,”杨剪挠他肚子上的痒痒肉,终于解放了自己的脸,“上一次我来也是她收留的我。”
“谢谢她,谢谢她,”李白被挠得发笑,听完最后一句,过了几秒才反应过来,“上次你也碰上大雨了?十二月那会儿?”
“没有,”杨剪又在背包里翻找起来,“但也是差不多狼狈。”
他找出烟,找出还剩大半电量的手机,好像在思考,思考一件事要跟李白从哪里说起。但到最后也没有说,老婆婆提着油灯,端回来了两碗油茶和一盘糍粑,全都冷冰冰的,架在火上热过之后又变得很烫,一时半会没法下咽,可就是折腾了这么半天,有这么多说话的空档,直到放下碗筷,杨剪都没有续起方才的话题。
他拎上先前挑出的几样工具,去帮老婆婆修房子去了,有门闩,裂开的床板,坏掉两条腿的椅子,他跟李白说了这些,很熟悉的样子,好像不是第一次修了。而李白静静坐在炉火前,被自己拖累着没法去打下手,也终于明白了当初在后备箱前杨剪执意背那么多杂七杂八的用意。
杨剪看得可真够远的。
注定要来,注定要路过,要给这个独居的老太太修一修东西,以前有着滴水之恩……路果然是规划好的。
但仅此而已吗?这里不应该是终点吧。那在终点是不是又有什么在等,三年之前,它能把杨剪弄得狼狈。
那边叮咣了没一阵子,老婆婆就独自回来了,她坐回李白身边,留杨剪一个人在隔壁忙活。当真一点客气也没有,同样也没有戒备,李白快被好奇压得透不过气了,“阿婆,您……听得懂我说话吗?”以这句话开头,他打开了话匣。
暴雨时的天色本就跟黑了没有两样,等雨停了,天仍是黑的,因为夜晚已经到来。这屋里却亮了,杨剪换了保险丝,修理好了电路,李白才知道这座吊楼原来是有电的。他与老婆婆之间的友好交流也在耳背、语塞,以及连串乱七八糟的比划之后,大概做到了似懂非懂。
这座吊楼修在寨子的高处,四周很静,有什么热闹声都能飘上来。老婆婆显然被吸引了,李白站起来,从她身后透窗看去,坡下的空地上聚了一撮人,中间围了团干柴一样的东西。
篝火?
是篝火。
火光窜起来的时候,杨剪站在吊楼下,喊了李白的名字。
破天荒了,杨剪要去凑热闹,叫上李白一起。算上这天,李白生平只看过两次篝火,第一次是在大凉山,彝人的火把节,他抱着绝症病人死而无憾的心态,跟杨剪说他想去看。两人就在江滩上途径一簇簇火,也途径学生、同事、相互追打的狗、侧目的村民,杨剪始终牵着他,手心很软,很热,手指有粉笔磨出的茧,从黄昏走到天黑,火光映红了江水。
那时的江还是金沙江。
却也不免让李白单腿蹦着下过最后一级台阶,抬眼便瞧见杨剪对自己伸出的左手时,产生这许多年也不过一瞬的错觉。
太快了,太短暂了,极轻极细的流沙似的,这几年也只够他站上杨剪身前的地面。
有他这个伤员拖着速度,两人没走几步山路就被老婆婆赶超了,走到篝火前时仪式已经开始。又是面具,一个人在篝火前舞蹈,脸上戴一面,两条胳膊各上绑了三面,胸口有背后也有……哪怕是腰和腿!哭的笑的慈悲的嘲讽的,这个人全身都是面具,动作如木偶一般有着古怪的停顿,却又多了木偶不可能具有的力度,一高一低,一曲一直,全都依循火光的跳动。
寨子里的人们围着他,老人们吟唱,那位好心的老婆婆也在其中,歌声粗糙尖锐混杂,形成某种奇异共鸣,年轻人们则闲聊着,笑闹着,举着手机录像。
杨剪在最外围停步,拉住李白的手臂,不让他继续向前蹦跶。
“这才是傩。”他说。
“我烤火的时候查过了,”李白轻声道,“扮成傩神驱鬼消灾,一种很古老的祭祀仪式,正统的已经快失传了。”
“嗯。”杨剪看着那火。
“是因为最近雨下得太大成天灾了吗?他们要祈福。”李白试探道。
“你们刚才聊了很久。”杨剪却转了话题。
“嗯……那个老婆婆好像和你很有渊源,我当然好奇了,”李白把重心往拐杖上倚了倚,“原来她是波金粟的妈妈。”
“她是一个人把波金粟带大的,”杨剪蓄起薄薄的笑意,“当时我也是坐在那里烤火,波金粟放了几个月的排回家,看见我就打,他觉得我不怀好意,不能和他妈妈单独待在一起。后来说开了,又和我称兄道弟,要留我喝酒。”
“……”李白有点生气了。
“现在波金粟在哪儿?”他盯着面前影影绰绰的人群,“你给我指一指。”
杨剪侧目看了他一眼,却道:“死了。”
李白转头,有些迟钝地迎上那目光:“死了?”
“被卷进江水里。”
“……她没跟我提,或者我没听懂。”
“另一间房里供了遗照,”杨剪说,看不出什么情绪,“去年七月的事。”
两人都静了一会儿,歌声在面前此起彼伏,好像飘到了更高的地方。
“那个老婆婆叠了好多金纸,金穗子……还让我学着叠了一点,”这次是李白先开口,顿了顿,他又道,“她说玉人谷有个山崖,上面的公路,中间有一段特别险的弯,雾也老是特别浓,经常有车从崖边滚下去。”
“确实。”杨剪点了点头。
“她做那些是要往山崖下撒的,就是给那些死在这条路上的人,要他们不要再出来害人。”
杨剪仍然没什么意外的表现,低头看了看手机,又把它揣回裤袋。
篝火又添了柴,浇了油,烧得越发旺盛了。傩神周身也围上了更多的角色,演起更为复杂的故事。
“哥,你相信有鬼魂吗?”李白忽然握住杨剪的手。
“不太相信。”
“那你相信有轮回吗?”
杨剪答得慎重:“我相信人死之后,仍会以某种形式存在,进入循环。”
“如果有来世,”李白却自顾自道,“如果有来世我还是想认识你。换一种方式,要简单一点顺利一点,我们总不会那么倒霉吧,每一辈子都那么磕磕绊绊。比如我们做同事?还是同桌比较好,认识得早,然后再做同事然后同居……或者不做人了,你做鸟,我是你捡回窝里的玻璃珠子,你做房子,我就是你长了一墙的爬山虎……随便了,做什么都好!如果我先死,我就会等的。”
他说得有点刹不出车:“傩神都听见了吧?我绝不反悔。”
杨剪笑了,没有说他傻,也没有对这种超时空巨大许诺的抵触,指节在他手心跳了跳,笑得却很舒展。有几个年轻人一看就是外来户,大喇喇地举着摄像机到处录,镜头从他们面前划过去,又扭了回来。
被这种木排从后面追上是很危险的,如果连着有好几条,还是在宽窄变化较大的河段,那无异于在高速上开着小轿车被一队重型货车包围,并且车轮下的柏油路面也被挤得发皱,如同化掉了一样软。艄公刚一发觉不对就靠岸了,当时正好临近三〇三省道下面的一片小湖,他快速地划了过去,把船杆撑在湖岸,船头斜对着湖心,三人一同回望,等那一条条木质长龙游过。
有吆喝声传来,艄公也吆喝着回应,隔了十多米远可以看清木排表面的浪花,随便就能蹿到膝盖高,抽在人腿上想必很疼,而排工们半裸身体,皮肤被江水打得黝黑发亮,为首的那位头发已经花白,却比猴子还要灵巧,一跳就能从浪头越过,继续抓住转向用的木杆,马上再打来一个,还能再跳。
“他们好像生活在水里的生物,就是……上岸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我们下水,”李白皱眉看着这奇观,由衷道,“像水鬼。”
“可不敢这么说!”艄公打岔。
“我认识一个,叫波金粟,”杨剪低头看了看手表,“确实很灵活。”
“你认识的人好多哦……”李白也挨过去看那指针,“他多大?”
“三十出头?”杨剪也不太确定,“干这行在水上待几周几个月都是常事,那些头发都白了的往往也就四十多岁,死亡率很高。”
“那波金粟还活着吗?”李白又问。
“不知道,”杨剪转了转表带,又抬起眼来,带点笑意地看着他,“他家就住在玉人谷,说不定能和你见上一面。”
李白不想见面,不想见任何人,基本上任何时间都是如此,哪怕在做着擅长的工作,和熟悉的伙伴在一起,他都无法完全撇开对于与世隔绝的渴望,时常幻想自己被关在屋里哪都不去只用见杨剪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但如果是杨剪的朋友——能让杨剪笑出来的好朋友,只要想象一下,是杨剪打开门锁带一个友善的陌生人回家吃饭,和朋友说“这是我家里的人”,并且吃完就走,那他就不会太抵触了。
镇子的渡口冲垮了,在临时码头下船之后,李白一直处于这种“积极准备见客”的状态,好像那位波金粟随时会闪现街头,和杨剪打招呼并且要他自我介绍一样。是弟弟,是家里人,是……我们远道而来,一起找答案。他可以这样说。
李白感到愉快,对着苗绣铺子门口的大镜子微笑,整理自己的头发,也整理了杨剪的。在汛期的急流段坐了这一趟船,两人的鞋子、裤腿,全都免不了泛潮,弄得上身也发冷,只有那只被杨剪事先套了两层塑料袋的伤脚得以幸免,镇里也是刚下过雨的模样,踩过积水的石板路,李白全身上下只有这一只脚是暖和的。
信号恢复了一些,至少足够慢慢把电子地图加载出来,让李白失望的是只有靠水的河滩信息比较详细,一旦过了这小镇的外围,往内圈看,基本上就是大片的空白,以及显示林地的绿色,偶尔有几个图标显示的也是山峰的名称。用眼睛直接去瞧也能瞧明白,路在小镇中心渐渐变窄,变崎岖,太错综了,稍微走得深一点就能看见远处依山而建的村寨。吊脚楼层层叠叠,檐头滴水,木竹结构被雨水泡成更为饱和的颜色,黑色的更黑,棕黄也更浓,陈旧且静谧,仿佛人都没有住上几个。
只有河滩那边相对热闹一些,大概是最近几年古镇旅游刚发展起来,有簇新的水泥大路,也有水泥建筑,排水系统做得不错,沿街种着广玉兰和芭蕉,商店门面也基本没被淹上,就是小县城里常见的那副模样,有些稍微掺了些民族特色,却未能显得独特。杨剪对于地图倒是不存在依赖心理,信马由缰地走,和李白吃了顿艄公推荐的泡椒板筋跟小米鮓,打包了两杯蜂蜜米浆暖身子,他就径直领人往镇东去,抄近道走了小路,印象中那儿有家出租摩托的商铺,他需要租上一辆。
“咱们待会儿要骑摩托上山吗?”李白问。
“否则要走很久。”杨剪说,拐杖杵在石板上的声响却忽然停了,回头看,李白在一家装修光鲜的旅游商店门前驻足,橱窗灯光亮白,摆了苗女的银饰、花哨的绣品、成坛的酒,还挂了几个面具。看起来都是挺厚实的木质,色彩明艳做工精细,其中一个有着红脸獠牙,圆睁怒目,胡须短而粗地长满了一下巴,宛如触角。
“它怎么也长得差不多。”李白抬手指那面具,显得有些无措。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杨剪往回走了两步,站在他身边。
“就是‘傩神’吗?”李白的声音还是悄悄的,生怕惊动了什么似的。
“是旅游纪念品。”杨剪却道。
李白愣了愣,他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他以为杨剪会给自己讲讲那些古远的崇拜,讲讲巫教文化,既然杨剪对这里是这么了解。可又转念一想,的确没这个必要,在这橱窗前留步都是浪费时间了,就像孤峰上那个戴面具的小孩,同样的木头他也可以买一块,他也可以去坑蒙拐骗——在杨剪眼中,这些大雾弥漫的山山水水大概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对形而上的东西他向来缺乏兴趣,无聊的骗术很多,真正的神秘很少。一年秋天李白拉着他去大觉寺看银杏,即便走到大雄宝殿跟前,他也只是一脸冷漠地站在廊柱下,弄得李白也不好意思跨过那道门槛进去撅屁股磕头。
而对于李白自己来说,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做到见怪不怪。这感觉就好比有一颗毒苹果,你觉得它把你害惨了所以闷头追着它跑了好几个马拉松,千辛万苦跑回它的老窝,结果你发现这地方到处都种着苹果树,结着那样红红的果,而你要找的已经没了影——你不会觉得它无辜,只会觉得自己被耍了,现在的每一颗都有毒。那杨剪又是怎样克服的,现在看来,杨剪也是同样追过毒苹果的人,他经历了什么,当时,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呢?李白低下头去,默默地跟在杨剪身后,单脚在水洼里啪嗒啪嗒地踩着,他还是不想冒着触及旧伤的风险,去做鲁莽的提问。
跟着走就好了。
跟着去看看,杨剪想让自己看到什么。
结果没跟上两步就下起了细雨,来不及走上坡,细雨又骤然倾盆。杨剪眯眼看了看前路,走进街边小店买了烟和伞,香烟塞进背包,背包挂上李白肩膀,雨伞也塞进他手里,“尽量举稳一点。”他说,随后就背上李白大步跑了起来,李白又得夹拐杖又得举伞,一身的摇摇晃晃,伞面就像随时要被风给掀翻过去,他把重心拼命往前放,怕自己从杨剪背上滑掉,也想给杨剪多遮一点。
最后还是湿透了,两个人都是,杨剪跑得太急风也吹得太刁钻,仍然只有塑料袋下的石膏幸免于难。飞奔并非毫无理由,再回头看,坡下那段街道已经泡了水,还有高处的木盆木桶在往下滚。好在那家租摩托的铺子还在营业,可选余地很小,杨剪把身份证押在那里,还交了八百块钱的押金,最后矮子里面拔将军,开走一辆相对比较新后座也比较宽大的铃木。
半扶半抱地把李白弄上去坐,轮胎旁边有个固定的横杆可以搁伤腿。
“要不休息一会儿?”李白回头看着小店的led招牌。
杨剪抹了把眼皮上的水,把眼镜甩了甩,戴了回去,人也坐上摩托,李白的伞就这样一直追在他头顶,“很快就到了,”他的呼吸平复了一些,“举高,别挡我眼睛。”
配合很难,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维持一个适中的高度更不容易,李白手臂举得发酸,水珠噼里啪啦打上伞面,也要把他的手腕震麻了,而这满山的蜿蜒似乎没有尽头。李白只知道商业小镇已经远离,他们正在上坡,进入了当地人真正生活的村寨。杨剪开得不快,即便山路完整,乌黑的沥青几乎崭新,他也小心翼翼。但李白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的心急,急于赶到某个地方。
去见“老朋友”吗?
会是什么样的人。
不会就是红面具本人吧。
他想不通还有什么事值得杨剪这样时不我待了。
然而最终,当摩托车缓缓减速,他们只是驶入一个寻常的村寨,停在一户寻常人家门前。李白在雾气一般的细雨中看到亮起的暖灯,杨剪下车,要他等,好像爬上阶梯敲开了门……有交谈声传回来了。
随后回来的是杨剪,他好像一个影子,沉默地把李白扶到地上,一步一步搀着他,走上吊楼下的台阶。守在门口的人提了盏不该出现在这个年代的油灯,把两人迎进屋里,接着便轻轻合上房门。
不是她不想使劲,大概是没有力气——李白一只眼被雨水浇得倒睫,用另一只眼看,那是个瘦小的老太太,一身都穿得黑不溜秋,头发雪白,盘得却散乱,面目是模糊的,浑浊的,那只提灯的手也在颤抖。似乎没有灯,那便是这屋里唯一的光源了。杨剪帮她把那扇自动滑开的门又关了回去,插上门闩,和她大声说了几句,李白听懂了“阿婆”和“谢谢”,她就领着两人去到另一个房间。
这房间更窄,吊顶也修得不高,李白总觉得杨剪走两步就会被房梁撞到头顶。屋里也还是没有灯,但潮湿的雨味儿瞬间淡了,反而有股好闻的草药味,混合着干燥的烟气。地上放着几片竹席,几个蒲团,炉火被它们围着,上面还架了一个铜壶,咕嘟咕嘟烧着热水。
老太太招呼两人坐下,拎起铜壶倒了两杯,李白费劲把腿搁好,说了句“谢谢”端起竹杯来尝,顿时被冲得眼角发酸,冷不防打起了喷嚏。
“花椒茶,驱寒的,”杨剪抿了一口,又把背包递给他,“把药吃了吧。”
李白翻出自己的几只药盒,那背包防水好得惊人,纸壳只是微微泛潮,封在药板里的胶囊和药片更是保持了干燥。李白屏住呼吸,就着一小杯水,把几种药全都灌了下去,回过味来才发觉那股花椒味也不是那么难接受,手脚也慢慢暖和起来,被炉火烘得舒适。
袖口和裤腿拧一拧水,好像都快干了。
老婆婆热情极了,见水都喝光,就又给他们添满,之后便静静坐在两人旁边,好像他们是多么难得的客人。李白在她皱成枣核的脸上隐约辨认出了一点笑意,便做出微笑,礼貌地回了过去。杨剪烤了会儿手,大概恢复了正常体温,也在这时坐近了些,检查了一下他的额头。
“我觉得我没有加重,头不疼,身上也不是很冷,”李白说,“你听,我嗓子也不哑。”
“嗯。”杨剪没有多说。
李白看着他漆黑的头发、眉眼,仿佛能看出从中渗出的蒙蒙雾气,心中却已经懂了——杨剪为什么执意要一口气开到这个地方落脚,哪怕气喘吁吁也不留在摩托店里休息。那地方就跟公共厕所一样狭窄阴暗,不会有这样的炉火,也不会有这样辛辣的茶。原来自己的感冒是那么重要的事啊,李白有点想笑,要是现在没人看着他一定要亲杨剪一口,或者咬他的脸,以此展示自己的活力。
可惜有人看着。李白双手捧着茶杯,只露出两只眼睛,一边冲着老婆婆眨,一边告诉了杨剪自己此时的想法。觉得普通话不保险,他用的是英语,杨剪听了,先是诧异,接着是僵硬,总之是一脸的不自然,又大声说了几句,那老婆婆就起身缓缓走出了房间。
还真把人支走了?
李白迫不及待地履行了自己的吻,两手勾在杨剪肩上,他黏着不愿意撒开,杨剪就这样被他啃咬着脸颊,无奈地解释:“人家是去给我们弄吃的。”
“那谢谢她咯。”李白心不在焉。
“可以在这里等雨停,”杨剪挠他肚子上的痒痒肉,终于解放了自己的脸,“上一次我来也是她收留的我。”
“谢谢她,谢谢她,”李白被挠得发笑,听完最后一句,过了几秒才反应过来,“上次你也碰上大雨了?十二月那会儿?”
“没有,”杨剪又在背包里翻找起来,“但也是差不多狼狈。”
他找出烟,找出还剩大半电量的手机,好像在思考,思考一件事要跟李白从哪里说起。但到最后也没有说,老婆婆提着油灯,端回来了两碗油茶和一盘糍粑,全都冷冰冰的,架在火上热过之后又变得很烫,一时半会没法下咽,可就是折腾了这么半天,有这么多说话的空档,直到放下碗筷,杨剪都没有续起方才的话题。
他拎上先前挑出的几样工具,去帮老婆婆修房子去了,有门闩,裂开的床板,坏掉两条腿的椅子,他跟李白说了这些,很熟悉的样子,好像不是第一次修了。而李白静静坐在炉火前,被自己拖累着没法去打下手,也终于明白了当初在后备箱前杨剪执意背那么多杂七杂八的用意。
杨剪看得可真够远的。
注定要来,注定要路过,要给这个独居的老太太修一修东西,以前有着滴水之恩……路果然是规划好的。
但仅此而已吗?这里不应该是终点吧。那在终点是不是又有什么在等,三年之前,它能把杨剪弄得狼狈。
那边叮咣了没一阵子,老婆婆就独自回来了,她坐回李白身边,留杨剪一个人在隔壁忙活。当真一点客气也没有,同样也没有戒备,李白快被好奇压得透不过气了,“阿婆,您……听得懂我说话吗?”以这句话开头,他打开了话匣。
暴雨时的天色本就跟黑了没有两样,等雨停了,天仍是黑的,因为夜晚已经到来。这屋里却亮了,杨剪换了保险丝,修理好了电路,李白才知道这座吊楼原来是有电的。他与老婆婆之间的友好交流也在耳背、语塞,以及连串乱七八糟的比划之后,大概做到了似懂非懂。
这座吊楼修在寨子的高处,四周很静,有什么热闹声都能飘上来。老婆婆显然被吸引了,李白站起来,从她身后透窗看去,坡下的空地上聚了一撮人,中间围了团干柴一样的东西。
篝火?
是篝火。
火光窜起来的时候,杨剪站在吊楼下,喊了李白的名字。
破天荒了,杨剪要去凑热闹,叫上李白一起。算上这天,李白生平只看过两次篝火,第一次是在大凉山,彝人的火把节,他抱着绝症病人死而无憾的心态,跟杨剪说他想去看。两人就在江滩上途径一簇簇火,也途径学生、同事、相互追打的狗、侧目的村民,杨剪始终牵着他,手心很软,很热,手指有粉笔磨出的茧,从黄昏走到天黑,火光映红了江水。
那时的江还是金沙江。
却也不免让李白单腿蹦着下过最后一级台阶,抬眼便瞧见杨剪对自己伸出的左手时,产生这许多年也不过一瞬的错觉。
太快了,太短暂了,极轻极细的流沙似的,这几年也只够他站上杨剪身前的地面。
有他这个伤员拖着速度,两人没走几步山路就被老婆婆赶超了,走到篝火前时仪式已经开始。又是面具,一个人在篝火前舞蹈,脸上戴一面,两条胳膊各上绑了三面,胸口有背后也有……哪怕是腰和腿!哭的笑的慈悲的嘲讽的,这个人全身都是面具,动作如木偶一般有着古怪的停顿,却又多了木偶不可能具有的力度,一高一低,一曲一直,全都依循火光的跳动。
寨子里的人们围着他,老人们吟唱,那位好心的老婆婆也在其中,歌声粗糙尖锐混杂,形成某种奇异共鸣,年轻人们则闲聊着,笑闹着,举着手机录像。
杨剪在最外围停步,拉住李白的手臂,不让他继续向前蹦跶。
“这才是傩。”他说。
“我烤火的时候查过了,”李白轻声道,“扮成傩神驱鬼消灾,一种很古老的祭祀仪式,正统的已经快失传了。”
“嗯。”杨剪看着那火。
“是因为最近雨下得太大成天灾了吗?他们要祈福。”李白试探道。
“你们刚才聊了很久。”杨剪却转了话题。
“嗯……那个老婆婆好像和你很有渊源,我当然好奇了,”李白把重心往拐杖上倚了倚,“原来她是波金粟的妈妈。”
“她是一个人把波金粟带大的,”杨剪蓄起薄薄的笑意,“当时我也是坐在那里烤火,波金粟放了几个月的排回家,看见我就打,他觉得我不怀好意,不能和他妈妈单独待在一起。后来说开了,又和我称兄道弟,要留我喝酒。”
“……”李白有点生气了。
“现在波金粟在哪儿?”他盯着面前影影绰绰的人群,“你给我指一指。”
杨剪侧目看了他一眼,却道:“死了。”
李白转头,有些迟钝地迎上那目光:“死了?”
“被卷进江水里。”
“……她没跟我提,或者我没听懂。”
“另一间房里供了遗照,”杨剪说,看不出什么情绪,“去年七月的事。”
两人都静了一会儿,歌声在面前此起彼伏,好像飘到了更高的地方。
“那个老婆婆叠了好多金纸,金穗子……还让我学着叠了一点,”这次是李白先开口,顿了顿,他又道,“她说玉人谷有个山崖,上面的公路,中间有一段特别险的弯,雾也老是特别浓,经常有车从崖边滚下去。”
“确实。”杨剪点了点头。
“她做那些是要往山崖下撒的,就是给那些死在这条路上的人,要他们不要再出来害人。”
杨剪仍然没什么意外的表现,低头看了看手机,又把它揣回裤袋。
篝火又添了柴,浇了油,烧得越发旺盛了。傩神周身也围上了更多的角色,演起更为复杂的故事。
“哥,你相信有鬼魂吗?”李白忽然握住杨剪的手。
“不太相信。”
“那你相信有轮回吗?”
杨剪答得慎重:“我相信人死之后,仍会以某种形式存在,进入循环。”
“如果有来世,”李白却自顾自道,“如果有来世我还是想认识你。换一种方式,要简单一点顺利一点,我们总不会那么倒霉吧,每一辈子都那么磕磕绊绊。比如我们做同事?还是同桌比较好,认识得早,然后再做同事然后同居……或者不做人了,你做鸟,我是你捡回窝里的玻璃珠子,你做房子,我就是你长了一墙的爬山虎……随便了,做什么都好!如果我先死,我就会等的。”
他说得有点刹不出车:“傩神都听见了吧?我绝不反悔。”
杨剪笑了,没有说他傻,也没有对这种超时空巨大许诺的抵触,指节在他手心跳了跳,笑得却很舒展。有几个年轻人一看就是外来户,大喇喇地举着摄像机到处录,镜头从他们面前划过去,又扭了回来。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4356/479672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