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 > 你的帝国 > 61.佛跳墙

61.佛跳墙

推荐阅读:噬龙修仙蜀山万妖之祖穿在1977什么邪法?我这是正儿八经的正法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北辰剑宗掌门秘录异世界宗教胜利居然如此简单?抗战:野兽们的荣耀临安不夜侯幽冥画皮卷

    十天时间,眨眼就过去了,我和大猪蹄子还是没有任何换回来的迹象。
    不过这不要紧,因为随着春天的来临,许多时鲜都出现在了餐桌上,每天甩开腮帮子吃,倒也逍遥自在。
    除了税怎么都收不上来之外,并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
    不过好消息也是有的,派去交趾国的探子终于传回了第一封密信,要不是夷事局主动告知,我都快忘记这件事了。
    我们早已知道,大地是一个球体,越靠近赤道的地方,距离太阳就越近,气候就越温热。温热的地方农作物就长得好,甚至可以一年多熟,配合轮耕,比北方产出的粮食要多得多。
    正如昔日埃及行省的粮食养活了半个罗马帝国一样,这种南方的富庶地区应该打下来,作为帝国的粮仓才对,不知道为什么赛里斯人会放着交趾国,任由其独立。
    我粗略翻了翻史书才知道,以前打过,也建立过统治,只不过后来鞭长莫及,最后又独立了。
    众所周知,粮食产出多的地方,粮价就低,很简单的道理,只要运输费用小于两地间的差价,那从交趾买粮食回来我就不亏。哪怕小亏一些也无所谓,有了粮食,就能运进陕西去工赈,往灾区运银子有个屁用,银子买粮食,最后还不是得把粮食运进去,终究不过是奸商得利罢了。
    唯一的问题就在运输上。
    赛里斯北方行省的粮价很高,但赛里斯并不是不产粮,正好相反,其实南方富裕的省份都是产量大省,每年作为税收收上来的粮食满仓满谷,只不过山高水远,难以运输罢了。
    如果放在旧时代的罗马,将南方的存粮以海运的形式运往北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为除了海运以外别无他法,地中海也比赛里斯的外海平静。
    赛里斯人自己的解释是,他们不喜欢航海,也不喜欢对外经商,我不知道这些赛里斯人出了什么毛病,居然朝廷还关停了和外国的贸易。
    为什么?明明有钱赚的,关停贸易只会导致走私。
    而粮食也一样,惧怕大海的赛里斯人——说实话我根本不相信大臣们的说法,因为他们的晚饭经常有海鲜,尤其是一种用鲨鱼的鳍片制成的名为鱼翅的食物——选择挖掘一条巨大的运河,通过内河航运的方式,把南方的粮食漕运往北方。
    用赛里斯人脑子不好使这点是无法解释的,因为这条运河的输送方式极其复杂,从摊派特别税向民间征收造船费用,到搜集粮食到各个集散地,再组织纤夫队沿着运河沿岸牵引船只,枯水期在运河各段筑坝蓄水行船。
    能想出这么多方法来折腾的,你觉得他们是蠢货?
    那为什么不用简单方便的海运,非要在漕运上钻牛角尖呢?
    赛里斯人帝国为了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把都城直接设在黄河以北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故而每年都要往北方输送大量粮食,供应北京的中央政府机构和长城驻军。通过运河漕运,每年需要花费不计其数的钱财用于拉纤、疏浚、沿岸补给,人力挖掘的河道并不宽,水深也不够,为了保证两船交错,使用的船只也都是小船。
    而运送大宗货物肯定是船越大越划算,虽然大船更贵,要更多人手,但是平摊到每一磅货物上,比小船要便宜得多。不然大家争相造大船干什么,为了好看?
    按官方说法,海运容易船只翻船,导致船员死亡,粮食漂没。这种说法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很多欧洲人漂洋过海来赛里斯做生意,甚至远至东瀛,而且赛里斯外海倭寇横行,不仅有东瀛的倭寇,更多的还是本国的歹人下海为寇。如果赛里斯外海不适合航行,一出航就会翻船,那些海寇应该早就死绝了才是。
    如果说赛里斯人的航海技术很差,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赛里斯人的海寇基本都是渔民和商人转化的,他们的船都是赛里斯的样式。更何况从这个王朝到现在,海运实行过很多次,每次都是稍稍遇到些挫折就停止,至今只剩下象征意义的少量海运。
    以大猪蹄子和他之前的皇帝来看,当然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因为大海是一位喜怒无常的女人,她不会质问你“做错什么了”,她只会用山岳般的巨浪扇你耳光。任何不靠海为生的人,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都会心生恐惧,故而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内陆大城,在城墙和宫殿环绕中成长的皇帝们来说,大海就是世界的尽头。
    连亚历山大大帝的夙愿,也仅仅是把领土推进到东方的大海,而不是征服那片洋面。
    可我不是赛里斯皇帝。
    我,康丝坦斯·xi·巴列奥略,生在摩里亚,长在君士坦丁堡,每天吃完晚饭,散步半小时就能抵达海边,国库超过八成的收入直接或间接来自远洋的商船。如果说赛里斯人的乳汁是黄河与长江的江水,那罗马的乳汁就是地中海的海水,没有航海业,罗马帝国根本不可能将疆域扩张到整个欧罗巴。
    所以赛里斯大臣想骗赛里斯皇帝是很简单的,但唯独骗不过我。
    这是一个当局者迷的谎言,不是靠大海为生的人,根本看不出来,大海中沉浮的不仅仅是枯骨和船骸,还有黄金与梦想。
    英格兰曾经有一位修士,名叫奥卡姆的威廉,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没有必要,绝对不要增加无用的东西。
    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因为奥卡姆本人被罗马教廷打为异端,教宗直接把他抓进了监狱,有圣座亲自背书,说明肯定是对的。
    赛里斯的大臣们不可能没人知道大海的真相,据锦衣卫的调查报告,不少大臣都参与了与外国的海运走私。那为什么他们不同意朝廷海运粮食,我试探性的提起这件事,直接就群起而攻之,连皇帝都敢骂呢?
    答案很简单,根据去年户部的档案,每年漕运四百万石粮食,路上公私费米八百万石,记为损失和沿途的消耗。
    大运河贯穿了半个赛里斯,沿途有无数人等着运河养活他们,有些是合法的,比如各路转运司,发运司,拉纤的纤夫,漕关的小吏,但更多的是非法的。
    毕竟运输再怎么费钱,也不可能出现运输费是货物价值的两倍这种奇事。
    如果被皇帝发现海运更划算,那漕运就会被海运代替,沿途七八个省的既得利益者都在从运河上吸血,他们可就要断顿了。
    如果我是那些官员,我会怎么做?
    试着把自己代入那些人身上,仔细想了想之后,我觉得我会故意使坏。比如,雇佣死士,混入海运船队,放火把船队在海上烧了,或是凿穿船底,甚至故意将海船的船料换成次品,人为制造事故,故意把海运渲染成洪水猛兽。
    皇极门附近的一处偏殿中,御前会议正在召开。这座偏殿已经成为了我的常用会议室,原本要露天开会的官员可以在舒适的室内争吵,吵起来更加中气十足。
    我对跪在地上的大臣们发问:“为何不用?”
    不断磕头劝阻的官员们连忙称是,有一个白发稀疏的官员站出来:“陛下,海运漕粮,太祖皇帝,成祖皇帝都使过,只是海运乃是权宜之计,海上风高浪急,稍有不慎海船便有倾覆之虞。大运河修通之后,还是走内陆漕运更为安便,这也是成祖皇帝定下的祖训,万万改不得啊。”
    得了吧,太祖皇帝祖训还说不让打交趾呢,成祖皇帝直接打下来设了郡。
    我忍不住笑出声:“朕上个月,命人在江南采购了两千石粮食。”
    跪在地上的大臣们抬起头,困惑的看着我,不明白我的意思。
    用金刚杵敲了敲铜磬,太监们端着几盆热腾腾的白米饭,从偏殿外走进来,我接着说道:“随后朕又命人从松江雇了三艘大船,将两千石粮食装船,旬月间船队就到了天津,一路上颗米无失,你们面前的饭,就是拿那些米炊的。”
    太监打了一大碗饭,放在青花瓷碗里,连着象牙筷子一并递到我手里,嗅到新米的香气,我用大臣们扭曲痛苦的神色作为配菜,扒了两口,只觉得香甜可口。
    “来来来,各位爱卿也吃。”我招呼道,太监们也纷纷为大臣分饭。
    对,开会前我说了今天宫里管饭。
    但是只有饭。
    “本来朕还打算运些宣威的火腿,广东的腊味,江南的酱菜,既然诸位爱卿对海运没什么兴趣,那朕只好作罢,各位爱卿委屈一下,以天霜白露下饭了。这米得来不易,俱是民脂民膏,诸位可不要浪费啊。”
    我的意思很明显了,我就是要海运,你们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太监们端着酱菜、腊味、火腿片以及一盘炒鸭蛋,随侍在我身侧,我夹了一块酱黄瓜,咬得嘎吱响:“不过南粮北运乃是大事,漕运还是按例照旧运着,海运算是另立。朕听说龙江船厂等诸多船厂拖欠造船银两,漕运船只不足,只能每船超载粮食,亦是多有倾覆,船毁粮没,今年就少运些,省下的运费就让龙江船厂多造海船,暂定先从海上运五十万石试行。”
    大臣们看着手中满满一碗白米饭,有些人开始下嘴,有些人却迟迟不肯下箸。
    我又敲了敲铜磬,殿门外飘来一阵清香。
    “哦豁,来了来了。”我不顾皇帝的威严,搓着手。
    一个太监用打湿的纱布裹着个坛子,一路小跑进皇极殿,将坛子放到桌子上,便丢下纱布,把烫红的手放到耳朵上。他旁边的太监迅速用湿布包住坛盖,掀开,一时间金光冲天。
    “这是尚膳监刚做的佛跳墙,原料是广东运来的,上好的鲍鱼鱼翅,海参牛脯,以后海运要是能成啊,咱天天都能吃。江南、广东的享用之物,可真是……啧啧啧”
    你们要是同意海运,少不得你们好处。
    尤其是江南、广东出身的诸位,漕运有你们好处,海运你们就没好处了?
    听到我的话,不少沿海出身的东方树林党众笑呵呵的走到坛子边,让太监们为他们分着佛跳墙,还跪在地上看着饭发呆的官员只是叹气,渐渐也有人站起了身,加入饕餮一行。
    太监用长勺和公筷分着鱼肉,招呼道:“来尝尝,都来尝尝,多吃一些,福建的牛丸养人啊。”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5451/4829906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