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第162章 当皇帝真累!我还是当个闲散王爷吧!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第162章 当皇帝真累!我还是当个闲散王爷吧!
朱橘:“?!”
听到耳边的爆鸣声,朱橘瞬间睁开了眼睛。
“臣女参见陛下。”
徐妙云转过身,朝着未来公公躬身行礼。
“嗯,起来吧。”
朱元璋鼻腔里发出一声嗡鸣。
虽然心中不爽,但也不能摆脸色给未来儿媳妇看不是?
“谢陛下。”
徐妙云正欲起身,却见朱元璋已然是一把揪住了朱橘的耳朵!
“臭小子,你好自在啊!”
老朱恼怒道,
“贡果吃着,香茗品着,还让人家妙云给你按摩!”
“你可真会享受!”
朱橘皮糙肉厚,唯有这耳朵是命门,这耳朵一被拽住,一张脸顿时扭曲了。
“嘶……疼,疼!”
“老爹,你干鸡毛啊!”
朱橘呲牙咧嘴道,
“我特娘的监考科举这么辛苦这么累,还不是享受享受了?”
“松手……再不松手我咬你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却是冷哼一声。
“呵呵!你还辛苦上了?你监考了整整三场,难不成就没有发现有哪里不对?”
老朱冷笑道,
“咱看你是玩忽职守,根本就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听到这话,朱橘顿时不乐意了。
“这九天,我不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那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吧?”
他愤愤不平的道,
“九天!你知道这九天我是怎么过的嘛!”
“老宋头拉着我聊了几宿几宿的儒学,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我跟一个臭老头天天腻在一起促膝长谈!你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多大的折磨吗!你知道吗!”
朱元璋:“……”
见朱橘这一副做出巨大牺牲,都快要落下一把辛酸泪的模样,他的怒气也是消散了几分。
“不就是主持一场科举么……听你说的好像进鬼门关了一样。”
朱元璋嘀咕了一句,总算是将朱橘耳朵上的手给松开,双手抱胸,居高临下的道,
“行了,咱不跟你废话!”
“咱问你,这一场会试,你发现什么毛病没有?”
朱橘从藤椅上坐了起来,而徐妙云也是适时的退开,让父子俩有个单独交谈的空间。
“有,毛病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老爹,你是怎么出题目的?一点水平都没有!”
朱橘道,
“这一场科举,简直不是用来筛选人才的,而是用来筛选书呆子的!”
“用这样的办法筛选人才,那说不定还真不如推荐制了!老爹,我正想跟你说这事儿呢!”
朱元璋微微一愣。
等等。
不是自己来兴师问罪的么?怎么突然变成这小子数落起咱来了?
“咱出的题目有什么不对?”
老朱皱着眉头道,
“题目挺好的啊!都是从四书五经上选取,考题出自中庸!咱是斟酌了再三,才选了那一句话的。”
“让士子们以中庸为基,论述对诚之一字的理解和体悟,没问题啊!”
这个考题,是他在翻阅了众多元朝科考试卷之后,才选定的题目,他自认为选题水平超过元朝考卷,还挺满意的呢!
“呵呵!”
朱橘翻了个白眼,毫不客气的道,
“没问题,问题大了!”
“你要是想要招揽一群所谓的才子,所谓的文章好手,那的确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可问题在于,咱大明朝缺的是做文章的好手吗?”
“换句话说,文章做的好,对国家发展有用吗?”
朱元璋又是一愣。
“难道……没用?”
他有些愕然的道,
“从古至今,筛选人才不都是这样……”
“从来如此,便对么?”朱橘迅速反驳。
鲁迅先生又加一分!这句话怼人简直是无往不利!
果然,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以前还是唐朝、宋朝、元朝呢!若要复古,您干嘛要开创一个明朝?”
朱橘又道,
“开创,开创!咱们大明朝,是您开创出来的新王朝!新王朝就该有新气象!何必要厚古薄今?”
“历朝历代,最能干的那些大臣,是做文章最好的嘛?多数不是!理论和实践,往往有巨大的差别,不然也不会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了。”
“能把这种科考题目答好的,有可能是大才,但更大概率是空谈家、幻想家和书呆子,您觉得呢?”
朱元璋:“……”
朱橘的话语,一时让他有点哑然。
这小子说的,好像有那么几分道理啊!
“那按照你的意思,该怎么出题呢?”
朱元璋沉默片刻,方才开口道,
“要是只会批判,没有解决办法,那你给老子滚蛋!比空谈家更叫人讨厌的,就是所谓的批评家!”
朱橘哈哈一笑。
“我既然批判了,那自然就有解决办法。”
他昂首道,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大明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如果说是在王朝鼎盛时期,招揽一些能写锦绣文章的,那也没什么,软实力也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嘛!可现在大明的硬实力都还没跟上来,那这些写文章的就得往后稍一稍,目前急需的,是胸中有丘壑的实干家!甚至是一些特长生!”
“据我所知,全国现在水利不通,北边干旱了,南边却闹洪涝,用民间的俗语说,那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老爹,你也因为这事儿发愁,对吧?咱大明都没几个水利专家,想派人去兴修水利,都不知道找谁。”
朱橘到底还是跟在老朱身边盖了那么多章的人,说是不看,其实也看了不少奏疏了,对于政事,自然也有一定的了解。
“是啊!”
朱元璋闻言,顿时有些怅然,道,
“修建水利,得有技术!这玩意儿不能乱来,乱来不但会劳民伤财,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
“这些日子,咱也有翻阅一些关于黄河改道的记载,多数都是越改越糟糕,越改越干旱!费了那么大劲儿,结果弄的一团乱麻……”
“搞的咱都有点想去都江堰瞧瞧了,都说李冰父子所治的都江堰乃是天下奇观,咱也想领略一番,他是怎么弄的。”
“水利……难啊!”
听得出来,老朱此刻思路还是没有清晰。
水利这玩意儿,大力出不了奇迹啊!
“对啊!这是难事,对于咱们大明来说,也是国家大事!需要一些懂水利……也不说懂水利了,最起码在这方面有思路、肯钻研、肯下苦功的官员去顶岗。”
朱橘正色道,
“既然需要这样的官员,那咱们就得往这个方向筛选人才!别什么诚啊,德啊的了,那都没用!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但考专业性的题目不一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放不了空炮!”
一番话语,听得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之中。
朱橘也不着急,他知道老爹的想法会被扭转了,因为大明第一劳模就是头号实干家!
“有点意思……不过,也不能全考水利吧?”
半晌后,朱元璋颔首道,
“又不是只有水部缺官,朝廷有很多部门都缺官啊!”
朱橘嗤笑一声。
“老爹,你这脑袋还是没有转过弯来啊!”
他道,
“我招的是水利专家吗?我是通过这种形式,招揽有想法有本事的实干家!”
“这样的人,你让他们搞水利能搞好,搞别的就搞不好了?其实他们一样能搞好!这样的人,掌握了做事的方法论,那就是一颗万能钉子,你把它钉在哪里,它都能楔进去!”
“再说了,如果是我出考题,也不可能干巴巴的就一道水利专业题啊!我肯定也得引经据典,加一点内涵进去,这样一来,既能问政,又不失文化素养的考察。”
“我跟您这样说不清楚……这样吧,回头我给您写个考题样本,您老看了就知道了!”
朱元璋听完,神色略有几分狐疑。
看这小子煞有介事的模样……难不成真有他吹的这么好?
“行,光说不练假把式,你把题目写出来,咱看了自然就知道深浅了。”
老朱沉声道,
“不过,这次科举的关键不在这里,你还有别的发现没?”
不管朱橘的建议靠不靠谱,他能提出来,就说明这小子在主持科考期间,起码是动了脑筋的,而非纯粹磨洋工。
自然而然的,朱元璋的态度,也从责问变成了考校。
“有,我发现会试考生们,多数都是南方面孔。”
朱橘正色道,
“北方人不多,我中间按照面相估算过,北方人只有两成多一点,只有一半的一半,剩下全都是南方面孔。”
“可事实上呢,北方的疆域更加辽阔,人丁也并不凋落,照理来说,哪怕达不到一半,三成总得有吧?结果三成都没有。”
“科举是普通百姓唯一的上升通道,要是进士名额全都被南方学子所占据,恐怕北人不服,大明才刚刚北伐成功,民心还不算归顺,要是因为科举闹出连锁反应来,恐怕会动摇根基。”
他稍稍一顿。
“老爹,你今天来找我,应该就是为了这事儿吧?”
“是不是三十六个进士里,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朱元璋神色一凛。
“你小子,还真聪明!”
老朱感慨道,
“还真被你料到了!没错……李善长和宋濂交上来的名单,三十六人全都是南方学子,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这要是放榜,岂能服众?到时候北方学子定然不服!咱也担心他们闹腾起来,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此外,咱也不希望看到朝廷官员,全都是南方人,搞的咱大明像是南方割据政权一样!再说了,淮西浙东,朝中这些党派的人已经够多了,咱需要的是新鲜血液来让朝廷增添活力,而不是壮大那帮老家伙的门面!”
朱橘闻言,微微点头。
明初的‘南北榜案’虽然发生在洪武末期,但实际上,早年的科考同样不如人意,否则老朱也不会废止科举长达十年。
科考的结果,与他的预想背道而驰,那还不如靠他的眼光,去慧眼识人算了!
“本来北方士子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战乱,他们的资源根本就比不上南方士子,自然也就考不过南方士子。”
朱橘笃定的道,
“所以,老爹你也不用生气,科考并没有谁徇私舞弊,谁要是敢在大明第一场科考上搞小动作,都不用您老出手,我直接带人就给他开瓢了!”
“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宋濂,都是清白的,这一点我倒是可以保证。三十六人全都为南方士子,这是客观事实。”
他的一顿分析,也是让朱元璋彻底冷静了下来。
想想也是。
李善长一向谨小慎微,宋濂更是以公正廉洁闻名。
他俩不太可能操纵科举。
“是事实,咱倒是能接受,可北方士子以及北方百姓,他们能接受吗?”
老朱轻叹道,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考试了,现在,它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于咱而言,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啊!”
他反倒还希望有人徇私舞弊了。
这样杀几个人,掉几颗脑袋,就能平息北方人的怒火,非常的简单。
没人舞弊……事情反倒复杂了!
“我先前听宋师傅说,还有一个因素,造成北方士子稀少。”
朱橘忽的又道,
“应天对于北方偏远地区的士子来说,实在是太远了,他们有些人赶路都要耗费许久。”
“尤其是这一次,您举行会试又比较急,南方人倒是都能赶到,毕竟就在周边,但北方人却有许多缺考的,等他们辛辛苦苦赶到应天,考试都快结束了,后面两场考试,我接待了不少这种情况的北方士子,他们无不沮丧落泪。”
“要不然,您再给那些缺考士子一个机会?”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站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不可,不可……”
他轻声道,
“科举有科举的规矩,岂有补考之理?”
“不过,你之前说的也有道理,大明是新创之国,倒也不必那么古板……”
“嗯……还是不行,不能开这个口子……”
“咱得想想,好好想想……”
朱元璋想着想着,竟然是缓缓踱步,朝着门外走去。
“陛下……”
“别打扰咱!想事情呢!”
“……是。”
随行的内侍被朱元璋打断,只能是恭恭敬敬的跟在他身后,不敢走远,也不敢离得太近。
就这么的,老朱招呼也不打一个,已然是渐行渐远。
“父皇他这是……”
徐妙云小心翼翼的走到了院内,小声问道。
朱橘摇了摇头。
“哎!当皇帝难啊!你看,想选拔几个官员都那么多事儿,得考虑这影响那反应的,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为所欲为,估计老爹今天晚上又睡不着了。”
他感慨道,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不想参与政治的原因,太劳心劳神了!要当一个明君,绝对会少活很多年!”
“简直是跟我长生的目标背道而驰啊!”
“老婆,以后咱当一个闲散王爷,你当一个闲散王妃,咱们逍遥天地,恣意山水,好不好?”
听到这话,徐妙云抿嘴一笑。
“夫唱妇随,我都听你的。”
她轻轻按揉着朱橘的肩膀,柔声道。
朱橘嘿然一笑,摸了摸徐妙云的手,再度闭上了眼睛,享受按摩。
……
几日后。
奉天殿内,一众新科进士站成了几排,神色皆是有些紧张,亦有几分期待。
待会儿,他们就可以一睹天颜,见到大明朝的皇帝了!
若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那绝对会青史留名啊!
哒哒。
哒哒。
两道脚步声传来,惹得众进士纷纷抬头。
没有看到陛下,倒是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
科举总裁,吴王殿下!
那么显然,在吴王身边的这位身穿明黄色团龙袍的人,就是当今太子了!
“这便是我大明朝的新科进士?”
朱标仔细的打量了一众进士一番,有些好奇的道,
“不知道他们才学如何。”
朱橘扫视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
在一起打了九天的交道,这些人都是熟面孔了。
“老爹这两天估计正绞尽脑汁的想法子考他们呢。”
他笑道,
“咱俩看戏就成。”
话音刚落,一道雄伟挺拔的身影已是从后殿走了出来。
只见朱元璋龙行虎步,一路走到了殿中,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一众新科进士,脸上看不出喜怒。
“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善长和宋濂以及一众礼部官员急忙下拜,领着三十六位进士一起叩拜皇帝。
哒!哒!哒!
朱元璋踩着玉阶走向龙椅,那脚踏之声,仿佛是踩在了众人的心脏上,紧张的他们一抽一抽的。
唰!
只见朱元璋袖袍一甩,缓缓落座,坐定之后,方才抬手道:
“平身吧。”
“谢陛下。”
李善长和宋濂相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目中的惊疑之色。
按理来说,今天陛下应该高兴才是啊!怎么会如此严肃?
没等他们多想,朱元璋已然开口道:“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乃国之重典!大明这第一场科举,从乡试到会试,再到现在的殿试,未曾出现什么纰漏,这一点,李善长、宋濂,你们有功。”
李善长和宋濂闻言,迅速出列。
“陛下,微臣不敢贪功,科举圆满落成,乃吴王殿下统筹有方。”
李善长拱手道,
“臣等都是在吴王殿下的指点下做事,要论有功,吴王殿下当居首功。”
宋濂亦是拱手道:
“臣附议。”
众礼部官员也都纷纷拱手附议,把大功劳推给朱橘。
朱橘耸了耸肩。
“不必推脱,有功之人,朕都会赏。”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
“不过,会试是结束了,但要说科举圆满落成,却还未曾。”
“三十六位进士水准如何,还需朕亲自一试。”
“来啊,把东西搬上来!”
说惯了‘咱’,一下子要说‘朕’,他还真有点不习惯。
但没办法,毕竟是殿试这样的场合,老朱还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表现的庄严肃穆一点,不能太随意了。
咚咚!
一声令下,只见几个銮仪卫走了进来,俩人一组,将三个大筐给搬到了奉天殿内。
咣!
三个大筐落地,砸的金銮殿都发出一声闷响。
众新科进士神色好奇,但又不敢乱看,只能是伸着脖子瞄了几眼。
“殿试,考你们什么呢?”
朱元璋沉声道,
“要说做文章,能站在这里的,一个个都是好手,难不倒你们。”
“要说吟诗作对,附庸风雅,朕不是宋朝皇帝,对于风雪月并无兴趣,那些诗词歌赋也不能兴邦安国。”
“想来想去,考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吧!谁答得最好,最精准,就是咱大明朝的第一个状元了!”
听到‘大明朝第一个状元’几个字,众新科进士皆是兴奋了起来,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三筐稻谷!”
朱元璋道,
“你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上手摸一摸。”
“咱的题目是,辨别这三筐稻谷的产地、成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时间是一刻钟,开始吧!”
众进士:“???”
李善长、宋濂:“???”
听到这个题目,殿内一干人等皆是满脸的懵逼,只有朱橘噗嗤一声笑出了声。
“还真有老爹的,哈哈……”
他笑道,
“让这些锦衣玉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士子辨别稻谷?”
“这要是叫个老农来,估计直接可以当状元了!但是他们嘛……够呛。”
朱标抚了抚短须。
莫非父皇这几天冥思苦想的考题,就是这个?
他走上前去,随意扫视了几眼稻谷,亦是有些懵逼。
还真别说,这考题要是出给他,他也得抓耳挠腮!
而此刻,众进士走到稻谷筐前,左看看,右摸摸,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怎是这样的考题啊……太怪了吧?”
“是啊,我文章准备了,诗词歌赋也都演练了,可结果来这么一出……”
“这稻谷,我吃是吃了三十几年了,可要说辨别,这还真……我是连米都没淘过……”
“……”
一众才子,看着三筐稻谷犯了难。
胡说八道当然可以,但他们也不敢在皇帝面前信口胡诌啊!
“怎么,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人辨别的出来?”
朱元璋面色微冷,毫不客气的道,
“全都是书呆子?无用之辈?”
“这三筐稻谷,随便找个乡野老农来都能辨别,你们居然一个都不行?”
听到‘书呆子’这个评价,宋濂神色略有几分不忿,出列道:
“陛下,您这考题……是不是太另类了一些?”
“纵然不考文章、诗词,那也应该考实事策论,方能让新科进士们展露自己的才华。”
“辨别不出稻谷,也不能说进士们都是无用之辈呗?微臣斗胆,要为他们鸣个不平。”
作为读书人的领袖,他不认同皇帝这般武断的评价。
“另类吗?不见得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
“恰恰相反,咱这一道考题,才是最接地气,和民生息息相关的!”
“咱举行科举,筛选官员的目的是什么?那是要真正到天下各个州县,去给老百姓办实事的!而不是选一批十指不沾阳春水,连稻谷优劣都辨别不出来的闺阁女子!”
“这么简单的考题就难倒了所有人,让咱如何把县令、知府这样的重担交给你们?你们到了地方上,能有所作为吗?”
“咱再给一次机会,谁来辨别?也不用你们说产地了,就说出优劣和份量来,咱就点他的状元!当然,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亦或是无的放矢,那咱也一定把他定为庸才,永不录用!连每天吃的饭粒子都辨别不好,绝对是一等一的蠢货!”
话音落下,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谁都不想被皇帝定义为蠢货,永不录用啊!
“没人自告奋勇?那咱点名了!”
朱元璋冷冷的扫视着面前的新科进士,随手点了一个,喝令道,
“就你了!”
“出来回答!告诉咱,这三筐稻谷,哪一筐优,哪一筐劣?”
被点中的进士浑身一激灵,脸色骤然发白!
“快点!别磨磨蹭蹭的!”
朱元璋持续施加压力。
那进士哪里受得了皇帝的逼视,此刻已然是六神无主,在三筐稻谷之间来回扫视了几眼,见中间一筐瞧上去稻谷较多,便咬牙指道:
“就……就这一筐最优!”
朱元璋面色一沉。
“哦?为何?说说你的理由。”
“因其,因其颗粒饱满……”
朱元璋脸色顿时一变
“你的眼睛怎么长的?这筐最优?”
他呵斥道,
“你仔细看看,真的每一颗都颗粒饱满吗?”
“摸摸下面,你没感觉到里头有点潮湿吗?你俯下身去闻闻,难道没有闻到有一股子霉变的味道吗?”
“咱告诉你,这一筐稻谷,是底下某个县交上来的粮,在上面铺了一层饱满的稻谷,下面却全都是受潮发霉的陈米,妄图用这种拙劣的手段来瞒过户部,瞒过咱!”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说的是这筐稻谷,说的是那个心术不正已经被咱杀头的县令,说的,也是你!”
噗通!
那进士脸色惨白,浑身发颤,下一秒,竟然是受不了皇帝给的压力和无情的训斥,当堂晕厥了过去!
然而,朱元璋却是看都没看他一眼,更没有喊太医,只是冷冷的扫视着众进士。
“科举选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人?咱很失望!”
一时间,奉天殿内气氛凝滞。
新科进士们皆是面色沮丧,原以为今天是高高兴兴来搏状元来的,结果却是被皇帝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被数落的一无是处!
这谁受得了啊?
“陛下息怒。”
李善长出列道,
“新科进士们……或许不尽如陛下之意,但微臣以为,他们做得一手好文章,应该说,还算是可造之材。”
“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全知全能,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微臣相信,只要陛下需要,他们纵然不会,也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学,就比如这辨别稻谷,陛下若要将他们下放到州县,他们定然可以迅速学会辨别方法,并掌握县政。”
一番话语,倒也有理有据。
然而朱元璋却是不耐烦的摆了摆手,驳斥道:
“说得真好,说得比唱得都好听!”
“能力是可以培养,问题是,咱有那么多时间培养人吗?培养了就一定能成材吗?”
“你们要知道,大明现在有许多实缺要补!需要的是一上任就可以撸起袖子干的人,而不是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吟诗作对写文章的人!”
“说到底,是筛选的制度有问题!先前,是咱考虑的不够周全了,真要选人才,不该是这样!”
这番话,听得李善长和宋濂一脸懵。
他们有点不懂皇帝的意思了……
这是要否定科举?
想到此处,李善长倒是心中一动,改口道:
“陛下所言,确有道理。”
“宋、元,都推行科举制度,可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人,真正的能臣却不多。宋弱、元乱,这都是前车之鉴。”
“反倒是以往的察举制、推荐制,颇能发现一些可堪大任的人才。”
“微臣以为,在察举和推荐的制度下,能被推选的人,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而这样的人,也往往就是陛下所需要的,上任就能撸起袖子干的人。”
“故而,微臣虽为科举主考官,却也反对废止察举制和荐官制,唯科举独尊。”
于他以及背后的淮西党而言,察举和推荐有利,科举反而会造成利益受损,此刻顺着皇帝的话贬一下科举制,何乐而不为?
“李大人所言,我不认同。”
宋濂连忙反对道,
“科举制度或许存在弊端,但察举和荐官制弊病更多!”
“科举,是普通寒门学子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我大明岂能断绝寒门学子的唯一念想?再说了,所谓的荐官,往往是任人唯亲,背地里说不定都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陛下,微臣还是支持科举,纵然科举存在一定的弊端,那我们逐步改进就是了,决不能废止啊!”
作为刚正之人,宋濂是有话就一定要说的!
不管对方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他都不会因忌惮对方而不言!
“宋师傅有理。”
朱标在一旁暗暗叫好,称赞道。
“呵呵,你们两个不用激动。”
朱元璋淡然道,
“无论是哪种制度,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国选才!”
“宋濂最后一句话说的不错,科举有其弊端,那么将其改进就好!先前,咱是偷了懒,按照元朝那一套来了,现在发现这样行不通,所以……咱决定重启会试,并给出真正用来选拔贤才的题目!”
“你们意下如何?”
在场众人:“!!!”
重启会试?
这是要废除这三十六个新科进士的功名,把他们打发回去重考?!
一时间,进士们脸都绿了!
他们想要抗议,想要反对,但面对朱元璋的威势,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谁说话,或许能够为同僚们争取利益,但自己绝对会死的很难看!
可要是不说话,到手的功名就这么飞了……换做是谁也不愿意啊!
一时间,进士们脸色各异,一个比一个难看,而宋濂和李善长也同样是大惊失色。
“陛下!不可啊!”
宋濂惊道,
“科举有其制度,岂能说重考就重考?从古至今,就没有重考会试的!”
“若是随意废止,有损陛下您的威信啊!天下臣民也会疑虑啊!”
皇帝的主张,着实给他吓到了!
“呵!咱不是拍脑袋做的决定,也不是随意废止!”
朱元璋袖袍一甩,正色道,
“重启会试,咱有两个正当理由!”
“其一,就是此次会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咱不满意!咱也认为他们无法胜任将来的工作!”
“既然无法胜任,留他们有何用?让他们白白吃朝廷的俸禄,去祸害百姓吗?”
“当然,这里头也有咱的问题,咱刚才也说了,出题不够严谨,这个错误,在二次会试的时候,咱不会再犯了。”
“至于第二点,咱也是为了广大士子考虑!”
他稍稍一顿。
“标儿,你把你得到的消息说说。”
朱元璋朝着朱标招了招手。
“是,父皇。”
朱标走上前来,沉声道,
“此次科举,因举行较为急促,以至于有诸多考生缺考,尤其是北方偏远地区的考生,因路途遥远无法准时应考之人,有一百三十人之多!”
“这些士子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应天,却无法参加考试,心情可想而知有多么糟糕!他们联名向朝廷提出了诉求,要求加考,此事,已在应天引起了不小的舆情,有许多百姓为他们打抱不平。”
听到这话,李善长和宋濂皆是一愣。
北方考生缺考这事儿,他们也知道,会试的时候,就有不少人陆陆续续跑来,得知无法参加考试,嚎啕大哭的有,坐地崩溃的也有,还有大吵大闹的,最终都被士兵拦了出去,并未扰乱考场。
未曾想到,他们竟然是换了个方式,直接联名发声,还引发了舆情。
“北方考生一路赶来应天府,的确艰辛,有些需要赶上千里的路,才能应考,结果到了地方,发现赶不上了……这对他们而言,的确不太公平。”
朱元璋沉声道,
“自从北伐成功之后,北方也都是大明的疆土,北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饱受战火的折磨,作为皇帝,咱理应对他们给予优待,所以,他们的诉求,咱也是需要考虑的。”
“毕竟,咱大明现在不是割据政权了,不是只有半壁江山!事实上,咱对你们考评试卷也有一些异议,只是不愿意较真追究而已!”
最后一句话,有些暗戳戳若有所指的味道。
“父皇圣明!”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朱橘已然是率先表态,高呼道,
“北方子民以及士子一定会因为父皇这般仁厚的举措而感激涕零!”
“儿臣不才,愿代表北方臣民士子,谢君父厚恩!”
“万岁,万岁,万万岁!”
噗通!
在众目睽睽之下,朱橘跪伏在地,结结实实的给老爹行了三拜九叩之礼。
抬手之间,他朝着朱元璋挑了挑眉。
这一波捧场,够意思了吧,老爹!
朱标也是迅速反应了过来,叩首道:
“父皇圣明!”
“儿臣亦支持父皇重开会试,给北方士子一个机会,也可让我大明朝选出几位真正的贤才来!”
他跟着朱橘,也是三拜九叩。
两个皇子都坚定支持了,剩下的官员们此刻面面相觑,一时反对也不是,支持也不是,都呆愣在了原地。
要是换作宋朝,这个时候皇帝一定为士大夫所口诛笔伐了,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什么制度不能乱,肯定都说出来了。
可这一套,在大明不好使啊!
祖宗?
不好意思,咱老朱就是大明的祖宗,法就是咱定的!
制度?
制度也是咱定的!咱不但掌握着制度,咱还掌握着你们的项上人头!
咱说重考就重考,谁敢反对?
是脑袋不想要了,还是九族不想要了,还是,都不想要了?
在片刻的思想斗争之后,李善长选择了屈服。
“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他这一跪,宋濂以及众官员也只能纷纷跪下,遵从旨意。
这一下,殿内三十五个新科进士,以及那个倒在地上晕厥的进士,成了史上拥有进士头衔最短的一批人!
皇帝一声令下,把他们打回了原形,得重新赴考!
这一刻,他们欲哭无泪!
但是,并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感受,要么重新参加会试,那或许还有重获功名的机会,要么就直接弃考……那就啥也没有了。
他们只有这么一点可怜的选择权。
“好,看来大家都很赞同咱的举措。”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挥手道,
“那就这么定了!重新会试的时间,咱会择日公布!在此期间,所有进京赶考的士子,都可以住在馆驿之中,一切食宿都由朝廷包揽!”
“咱会给他们一个休整的时间,确保所有士子都能以最饱满的精神应考!”
“这一回,定要选几个真正的大才贤才出来!”
(本章完)
朱橘:“?!”
听到耳边的爆鸣声,朱橘瞬间睁开了眼睛。
“臣女参见陛下。”
徐妙云转过身,朝着未来公公躬身行礼。
“嗯,起来吧。”
朱元璋鼻腔里发出一声嗡鸣。
虽然心中不爽,但也不能摆脸色给未来儿媳妇看不是?
“谢陛下。”
徐妙云正欲起身,却见朱元璋已然是一把揪住了朱橘的耳朵!
“臭小子,你好自在啊!”
老朱恼怒道,
“贡果吃着,香茗品着,还让人家妙云给你按摩!”
“你可真会享受!”
朱橘皮糙肉厚,唯有这耳朵是命门,这耳朵一被拽住,一张脸顿时扭曲了。
“嘶……疼,疼!”
“老爹,你干鸡毛啊!”
朱橘呲牙咧嘴道,
“我特娘的监考科举这么辛苦这么累,还不是享受享受了?”
“松手……再不松手我咬你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却是冷哼一声。
“呵呵!你还辛苦上了?你监考了整整三场,难不成就没有发现有哪里不对?”
老朱冷笑道,
“咱看你是玩忽职守,根本就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听到这话,朱橘顿时不乐意了。
“这九天,我不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那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吧?”
他愤愤不平的道,
“九天!你知道这九天我是怎么过的嘛!”
“老宋头拉着我聊了几宿几宿的儒学,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我跟一个臭老头天天腻在一起促膝长谈!你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多大的折磨吗!你知道吗!”
朱元璋:“……”
见朱橘这一副做出巨大牺牲,都快要落下一把辛酸泪的模样,他的怒气也是消散了几分。
“不就是主持一场科举么……听你说的好像进鬼门关了一样。”
朱元璋嘀咕了一句,总算是将朱橘耳朵上的手给松开,双手抱胸,居高临下的道,
“行了,咱不跟你废话!”
“咱问你,这一场会试,你发现什么毛病没有?”
朱橘从藤椅上坐了起来,而徐妙云也是适时的退开,让父子俩有个单独交谈的空间。
“有,毛病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老爹,你是怎么出题目的?一点水平都没有!”
朱橘道,
“这一场科举,简直不是用来筛选人才的,而是用来筛选书呆子的!”
“用这样的办法筛选人才,那说不定还真不如推荐制了!老爹,我正想跟你说这事儿呢!”
朱元璋微微一愣。
等等。
不是自己来兴师问罪的么?怎么突然变成这小子数落起咱来了?
“咱出的题目有什么不对?”
老朱皱着眉头道,
“题目挺好的啊!都是从四书五经上选取,考题出自中庸!咱是斟酌了再三,才选了那一句话的。”
“让士子们以中庸为基,论述对诚之一字的理解和体悟,没问题啊!”
这个考题,是他在翻阅了众多元朝科考试卷之后,才选定的题目,他自认为选题水平超过元朝考卷,还挺满意的呢!
“呵呵!”
朱橘翻了个白眼,毫不客气的道,
“没问题,问题大了!”
“你要是想要招揽一群所谓的才子,所谓的文章好手,那的确可以出这样的题目,可问题在于,咱大明朝缺的是做文章的好手吗?”
“换句话说,文章做的好,对国家发展有用吗?”
朱元璋又是一愣。
“难道……没用?”
他有些愕然的道,
“从古至今,筛选人才不都是这样……”
“从来如此,便对么?”朱橘迅速反驳。
鲁迅先生又加一分!这句话怼人简直是无往不利!
果然,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以前还是唐朝、宋朝、元朝呢!若要复古,您干嘛要开创一个明朝?”
朱橘又道,
“开创,开创!咱们大明朝,是您开创出来的新王朝!新王朝就该有新气象!何必要厚古薄今?”
“历朝历代,最能干的那些大臣,是做文章最好的嘛?多数不是!理论和实践,往往有巨大的差别,不然也不会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了。”
“能把这种科考题目答好的,有可能是大才,但更大概率是空谈家、幻想家和书呆子,您觉得呢?”
朱元璋:“……”
朱橘的话语,一时让他有点哑然。
这小子说的,好像有那么几分道理啊!
“那按照你的意思,该怎么出题呢?”
朱元璋沉默片刻,方才开口道,
“要是只会批判,没有解决办法,那你给老子滚蛋!比空谈家更叫人讨厌的,就是所谓的批评家!”
朱橘哈哈一笑。
“我既然批判了,那自然就有解决办法。”
他昂首道,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大明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如果说是在王朝鼎盛时期,招揽一些能写锦绣文章的,那也没什么,软实力也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嘛!可现在大明的硬实力都还没跟上来,那这些写文章的就得往后稍一稍,目前急需的,是胸中有丘壑的实干家!甚至是一些特长生!”
“据我所知,全国现在水利不通,北边干旱了,南边却闹洪涝,用民间的俗语说,那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老爹,你也因为这事儿发愁,对吧?咱大明都没几个水利专家,想派人去兴修水利,都不知道找谁。”
朱橘到底还是跟在老朱身边盖了那么多章的人,说是不看,其实也看了不少奏疏了,对于政事,自然也有一定的了解。
“是啊!”
朱元璋闻言,顿时有些怅然,道,
“修建水利,得有技术!这玩意儿不能乱来,乱来不但会劳民伤财,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
“这些日子,咱也有翻阅一些关于黄河改道的记载,多数都是越改越糟糕,越改越干旱!费了那么大劲儿,结果弄的一团乱麻……”
“搞的咱都有点想去都江堰瞧瞧了,都说李冰父子所治的都江堰乃是天下奇观,咱也想领略一番,他是怎么弄的。”
“水利……难啊!”
听得出来,老朱此刻思路还是没有清晰。
水利这玩意儿,大力出不了奇迹啊!
“对啊!这是难事,对于咱们大明来说,也是国家大事!需要一些懂水利……也不说懂水利了,最起码在这方面有思路、肯钻研、肯下苦功的官员去顶岗。”
朱橘正色道,
“既然需要这样的官员,那咱们就得往这个方向筛选人才!别什么诚啊,德啊的了,那都没用!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但考专业性的题目不一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放不了空炮!”
一番话语,听得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之中。
朱橘也不着急,他知道老爹的想法会被扭转了,因为大明第一劳模就是头号实干家!
“有点意思……不过,也不能全考水利吧?”
半晌后,朱元璋颔首道,
“又不是只有水部缺官,朝廷有很多部门都缺官啊!”
朱橘嗤笑一声。
“老爹,你这脑袋还是没有转过弯来啊!”
他道,
“我招的是水利专家吗?我是通过这种形式,招揽有想法有本事的实干家!”
“这样的人,你让他们搞水利能搞好,搞别的就搞不好了?其实他们一样能搞好!这样的人,掌握了做事的方法论,那就是一颗万能钉子,你把它钉在哪里,它都能楔进去!”
“再说了,如果是我出考题,也不可能干巴巴的就一道水利专业题啊!我肯定也得引经据典,加一点内涵进去,这样一来,既能问政,又不失文化素养的考察。”
“我跟您这样说不清楚……这样吧,回头我给您写个考题样本,您老看了就知道了!”
朱元璋听完,神色略有几分狐疑。
看这小子煞有介事的模样……难不成真有他吹的这么好?
“行,光说不练假把式,你把题目写出来,咱看了自然就知道深浅了。”
老朱沉声道,
“不过,这次科举的关键不在这里,你还有别的发现没?”
不管朱橘的建议靠不靠谱,他能提出来,就说明这小子在主持科考期间,起码是动了脑筋的,而非纯粹磨洋工。
自然而然的,朱元璋的态度,也从责问变成了考校。
“有,我发现会试考生们,多数都是南方面孔。”
朱橘正色道,
“北方人不多,我中间按照面相估算过,北方人只有两成多一点,只有一半的一半,剩下全都是南方面孔。”
“可事实上呢,北方的疆域更加辽阔,人丁也并不凋落,照理来说,哪怕达不到一半,三成总得有吧?结果三成都没有。”
“科举是普通百姓唯一的上升通道,要是进士名额全都被南方学子所占据,恐怕北人不服,大明才刚刚北伐成功,民心还不算归顺,要是因为科举闹出连锁反应来,恐怕会动摇根基。”
他稍稍一顿。
“老爹,你今天来找我,应该就是为了这事儿吧?”
“是不是三十六个进士里,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朱元璋神色一凛。
“你小子,还真聪明!”
老朱感慨道,
“还真被你料到了!没错……李善长和宋濂交上来的名单,三十六人全都是南方学子,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这要是放榜,岂能服众?到时候北方学子定然不服!咱也担心他们闹腾起来,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此外,咱也不希望看到朝廷官员,全都是南方人,搞的咱大明像是南方割据政权一样!再说了,淮西浙东,朝中这些党派的人已经够多了,咱需要的是新鲜血液来让朝廷增添活力,而不是壮大那帮老家伙的门面!”
朱橘闻言,微微点头。
明初的‘南北榜案’虽然发生在洪武末期,但实际上,早年的科考同样不如人意,否则老朱也不会废止科举长达十年。
科考的结果,与他的预想背道而驰,那还不如靠他的眼光,去慧眼识人算了!
“本来北方士子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战乱,他们的资源根本就比不上南方士子,自然也就考不过南方士子。”
朱橘笃定的道,
“所以,老爹你也不用生气,科考并没有谁徇私舞弊,谁要是敢在大明第一场科考上搞小动作,都不用您老出手,我直接带人就给他开瓢了!”
“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宋濂,都是清白的,这一点我倒是可以保证。三十六人全都为南方士子,这是客观事实。”
他的一顿分析,也是让朱元璋彻底冷静了下来。
想想也是。
李善长一向谨小慎微,宋濂更是以公正廉洁闻名。
他俩不太可能操纵科举。
“是事实,咱倒是能接受,可北方士子以及北方百姓,他们能接受吗?”
老朱轻叹道,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考试了,现在,它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于咱而言,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啊!”
他反倒还希望有人徇私舞弊了。
这样杀几个人,掉几颗脑袋,就能平息北方人的怒火,非常的简单。
没人舞弊……事情反倒复杂了!
“我先前听宋师傅说,还有一个因素,造成北方士子稀少。”
朱橘忽的又道,
“应天对于北方偏远地区的士子来说,实在是太远了,他们有些人赶路都要耗费许久。”
“尤其是这一次,您举行会试又比较急,南方人倒是都能赶到,毕竟就在周边,但北方人却有许多缺考的,等他们辛辛苦苦赶到应天,考试都快结束了,后面两场考试,我接待了不少这种情况的北方士子,他们无不沮丧落泪。”
“要不然,您再给那些缺考士子一个机会?”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站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不可,不可……”
他轻声道,
“科举有科举的规矩,岂有补考之理?”
“不过,你之前说的也有道理,大明是新创之国,倒也不必那么古板……”
“嗯……还是不行,不能开这个口子……”
“咱得想想,好好想想……”
朱元璋想着想着,竟然是缓缓踱步,朝着门外走去。
“陛下……”
“别打扰咱!想事情呢!”
“……是。”
随行的内侍被朱元璋打断,只能是恭恭敬敬的跟在他身后,不敢走远,也不敢离得太近。
就这么的,老朱招呼也不打一个,已然是渐行渐远。
“父皇他这是……”
徐妙云小心翼翼的走到了院内,小声问道。
朱橘摇了摇头。
“哎!当皇帝难啊!你看,想选拔几个官员都那么多事儿,得考虑这影响那反应的,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为所欲为,估计老爹今天晚上又睡不着了。”
他感慨道,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不想参与政治的原因,太劳心劳神了!要当一个明君,绝对会少活很多年!”
“简直是跟我长生的目标背道而驰啊!”
“老婆,以后咱当一个闲散王爷,你当一个闲散王妃,咱们逍遥天地,恣意山水,好不好?”
听到这话,徐妙云抿嘴一笑。
“夫唱妇随,我都听你的。”
她轻轻按揉着朱橘的肩膀,柔声道。
朱橘嘿然一笑,摸了摸徐妙云的手,再度闭上了眼睛,享受按摩。
……
几日后。
奉天殿内,一众新科进士站成了几排,神色皆是有些紧张,亦有几分期待。
待会儿,他们就可以一睹天颜,见到大明朝的皇帝了!
若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那绝对会青史留名啊!
哒哒。
哒哒。
两道脚步声传来,惹得众进士纷纷抬头。
没有看到陛下,倒是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
科举总裁,吴王殿下!
那么显然,在吴王身边的这位身穿明黄色团龙袍的人,就是当今太子了!
“这便是我大明朝的新科进士?”
朱标仔细的打量了一众进士一番,有些好奇的道,
“不知道他们才学如何。”
朱橘扫视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
在一起打了九天的交道,这些人都是熟面孔了。
“老爹这两天估计正绞尽脑汁的想法子考他们呢。”
他笑道,
“咱俩看戏就成。”
话音刚落,一道雄伟挺拔的身影已是从后殿走了出来。
只见朱元璋龙行虎步,一路走到了殿中,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一众新科进士,脸上看不出喜怒。
“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善长和宋濂以及一众礼部官员急忙下拜,领着三十六位进士一起叩拜皇帝。
哒!哒!哒!
朱元璋踩着玉阶走向龙椅,那脚踏之声,仿佛是踩在了众人的心脏上,紧张的他们一抽一抽的。
唰!
只见朱元璋袖袍一甩,缓缓落座,坐定之后,方才抬手道:
“平身吧。”
“谢陛下。”
李善长和宋濂相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目中的惊疑之色。
按理来说,今天陛下应该高兴才是啊!怎么会如此严肃?
没等他们多想,朱元璋已然开口道:“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乃国之重典!大明这第一场科举,从乡试到会试,再到现在的殿试,未曾出现什么纰漏,这一点,李善长、宋濂,你们有功。”
李善长和宋濂闻言,迅速出列。
“陛下,微臣不敢贪功,科举圆满落成,乃吴王殿下统筹有方。”
李善长拱手道,
“臣等都是在吴王殿下的指点下做事,要论有功,吴王殿下当居首功。”
宋濂亦是拱手道:
“臣附议。”
众礼部官员也都纷纷拱手附议,把大功劳推给朱橘。
朱橘耸了耸肩。
“不必推脱,有功之人,朕都会赏。”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
“不过,会试是结束了,但要说科举圆满落成,却还未曾。”
“三十六位进士水准如何,还需朕亲自一试。”
“来啊,把东西搬上来!”
说惯了‘咱’,一下子要说‘朕’,他还真有点不习惯。
但没办法,毕竟是殿试这样的场合,老朱还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表现的庄严肃穆一点,不能太随意了。
咚咚!
一声令下,只见几个銮仪卫走了进来,俩人一组,将三个大筐给搬到了奉天殿内。
咣!
三个大筐落地,砸的金銮殿都发出一声闷响。
众新科进士神色好奇,但又不敢乱看,只能是伸着脖子瞄了几眼。
“殿试,考你们什么呢?”
朱元璋沉声道,
“要说做文章,能站在这里的,一个个都是好手,难不倒你们。”
“要说吟诗作对,附庸风雅,朕不是宋朝皇帝,对于风雪月并无兴趣,那些诗词歌赋也不能兴邦安国。”
“想来想去,考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吧!谁答得最好,最精准,就是咱大明朝的第一个状元了!”
听到‘大明朝第一个状元’几个字,众新科进士皆是兴奋了起来,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三筐稻谷!”
朱元璋道,
“你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上手摸一摸。”
“咱的题目是,辨别这三筐稻谷的产地、成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时间是一刻钟,开始吧!”
众进士:“???”
李善长、宋濂:“???”
听到这个题目,殿内一干人等皆是满脸的懵逼,只有朱橘噗嗤一声笑出了声。
“还真有老爹的,哈哈……”
他笑道,
“让这些锦衣玉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士子辨别稻谷?”
“这要是叫个老农来,估计直接可以当状元了!但是他们嘛……够呛。”
朱标抚了抚短须。
莫非父皇这几天冥思苦想的考题,就是这个?
他走上前去,随意扫视了几眼稻谷,亦是有些懵逼。
还真别说,这考题要是出给他,他也得抓耳挠腮!
而此刻,众进士走到稻谷筐前,左看看,右摸摸,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怎是这样的考题啊……太怪了吧?”
“是啊,我文章准备了,诗词歌赋也都演练了,可结果来这么一出……”
“这稻谷,我吃是吃了三十几年了,可要说辨别,这还真……我是连米都没淘过……”
“……”
一众才子,看着三筐稻谷犯了难。
胡说八道当然可以,但他们也不敢在皇帝面前信口胡诌啊!
“怎么,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人辨别的出来?”
朱元璋面色微冷,毫不客气的道,
“全都是书呆子?无用之辈?”
“这三筐稻谷,随便找个乡野老农来都能辨别,你们居然一个都不行?”
听到‘书呆子’这个评价,宋濂神色略有几分不忿,出列道:
“陛下,您这考题……是不是太另类了一些?”
“纵然不考文章、诗词,那也应该考实事策论,方能让新科进士们展露自己的才华。”
“辨别不出稻谷,也不能说进士们都是无用之辈呗?微臣斗胆,要为他们鸣个不平。”
作为读书人的领袖,他不认同皇帝这般武断的评价。
“另类吗?不见得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
“恰恰相反,咱这一道考题,才是最接地气,和民生息息相关的!”
“咱举行科举,筛选官员的目的是什么?那是要真正到天下各个州县,去给老百姓办实事的!而不是选一批十指不沾阳春水,连稻谷优劣都辨别不出来的闺阁女子!”
“这么简单的考题就难倒了所有人,让咱如何把县令、知府这样的重担交给你们?你们到了地方上,能有所作为吗?”
“咱再给一次机会,谁来辨别?也不用你们说产地了,就说出优劣和份量来,咱就点他的状元!当然,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亦或是无的放矢,那咱也一定把他定为庸才,永不录用!连每天吃的饭粒子都辨别不好,绝对是一等一的蠢货!”
话音落下,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谁都不想被皇帝定义为蠢货,永不录用啊!
“没人自告奋勇?那咱点名了!”
朱元璋冷冷的扫视着面前的新科进士,随手点了一个,喝令道,
“就你了!”
“出来回答!告诉咱,这三筐稻谷,哪一筐优,哪一筐劣?”
被点中的进士浑身一激灵,脸色骤然发白!
“快点!别磨磨蹭蹭的!”
朱元璋持续施加压力。
那进士哪里受得了皇帝的逼视,此刻已然是六神无主,在三筐稻谷之间来回扫视了几眼,见中间一筐瞧上去稻谷较多,便咬牙指道:
“就……就这一筐最优!”
朱元璋面色一沉。
“哦?为何?说说你的理由。”
“因其,因其颗粒饱满……”
朱元璋脸色顿时一变
“你的眼睛怎么长的?这筐最优?”
他呵斥道,
“你仔细看看,真的每一颗都颗粒饱满吗?”
“摸摸下面,你没感觉到里头有点潮湿吗?你俯下身去闻闻,难道没有闻到有一股子霉变的味道吗?”
“咱告诉你,这一筐稻谷,是底下某个县交上来的粮,在上面铺了一层饱满的稻谷,下面却全都是受潮发霉的陈米,妄图用这种拙劣的手段来瞒过户部,瞒过咱!”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说的是这筐稻谷,说的是那个心术不正已经被咱杀头的县令,说的,也是你!”
噗通!
那进士脸色惨白,浑身发颤,下一秒,竟然是受不了皇帝给的压力和无情的训斥,当堂晕厥了过去!
然而,朱元璋却是看都没看他一眼,更没有喊太医,只是冷冷的扫视着众进士。
“科举选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人?咱很失望!”
一时间,奉天殿内气氛凝滞。
新科进士们皆是面色沮丧,原以为今天是高高兴兴来搏状元来的,结果却是被皇帝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被数落的一无是处!
这谁受得了啊?
“陛下息怒。”
李善长出列道,
“新科进士们……或许不尽如陛下之意,但微臣以为,他们做得一手好文章,应该说,还算是可造之材。”
“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全知全能,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微臣相信,只要陛下需要,他们纵然不会,也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学,就比如这辨别稻谷,陛下若要将他们下放到州县,他们定然可以迅速学会辨别方法,并掌握县政。”
一番话语,倒也有理有据。
然而朱元璋却是不耐烦的摆了摆手,驳斥道:
“说得真好,说得比唱得都好听!”
“能力是可以培养,问题是,咱有那么多时间培养人吗?培养了就一定能成材吗?”
“你们要知道,大明现在有许多实缺要补!需要的是一上任就可以撸起袖子干的人,而不是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吟诗作对写文章的人!”
“说到底,是筛选的制度有问题!先前,是咱考虑的不够周全了,真要选人才,不该是这样!”
这番话,听得李善长和宋濂一脸懵。
他们有点不懂皇帝的意思了……
这是要否定科举?
想到此处,李善长倒是心中一动,改口道:
“陛下所言,确有道理。”
“宋、元,都推行科举制度,可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人,真正的能臣却不多。宋弱、元乱,这都是前车之鉴。”
“反倒是以往的察举制、推荐制,颇能发现一些可堪大任的人才。”
“微臣以为,在察举和推荐的制度下,能被推选的人,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而这样的人,也往往就是陛下所需要的,上任就能撸起袖子干的人。”
“故而,微臣虽为科举主考官,却也反对废止察举制和荐官制,唯科举独尊。”
于他以及背后的淮西党而言,察举和推荐有利,科举反而会造成利益受损,此刻顺着皇帝的话贬一下科举制,何乐而不为?
“李大人所言,我不认同。”
宋濂连忙反对道,
“科举制度或许存在弊端,但察举和荐官制弊病更多!”
“科举,是普通寒门学子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我大明岂能断绝寒门学子的唯一念想?再说了,所谓的荐官,往往是任人唯亲,背地里说不定都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陛下,微臣还是支持科举,纵然科举存在一定的弊端,那我们逐步改进就是了,决不能废止啊!”
作为刚正之人,宋濂是有话就一定要说的!
不管对方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他都不会因忌惮对方而不言!
“宋师傅有理。”
朱标在一旁暗暗叫好,称赞道。
“呵呵,你们两个不用激动。”
朱元璋淡然道,
“无论是哪种制度,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国选才!”
“宋濂最后一句话说的不错,科举有其弊端,那么将其改进就好!先前,咱是偷了懒,按照元朝那一套来了,现在发现这样行不通,所以……咱决定重启会试,并给出真正用来选拔贤才的题目!”
“你们意下如何?”
在场众人:“!!!”
重启会试?
这是要废除这三十六个新科进士的功名,把他们打发回去重考?!
一时间,进士们脸都绿了!
他们想要抗议,想要反对,但面对朱元璋的威势,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谁说话,或许能够为同僚们争取利益,但自己绝对会死的很难看!
可要是不说话,到手的功名就这么飞了……换做是谁也不愿意啊!
一时间,进士们脸色各异,一个比一个难看,而宋濂和李善长也同样是大惊失色。
“陛下!不可啊!”
宋濂惊道,
“科举有其制度,岂能说重考就重考?从古至今,就没有重考会试的!”
“若是随意废止,有损陛下您的威信啊!天下臣民也会疑虑啊!”
皇帝的主张,着实给他吓到了!
“呵!咱不是拍脑袋做的决定,也不是随意废止!”
朱元璋袖袍一甩,正色道,
“重启会试,咱有两个正当理由!”
“其一,就是此次会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咱不满意!咱也认为他们无法胜任将来的工作!”
“既然无法胜任,留他们有何用?让他们白白吃朝廷的俸禄,去祸害百姓吗?”
“当然,这里头也有咱的问题,咱刚才也说了,出题不够严谨,这个错误,在二次会试的时候,咱不会再犯了。”
“至于第二点,咱也是为了广大士子考虑!”
他稍稍一顿。
“标儿,你把你得到的消息说说。”
朱元璋朝着朱标招了招手。
“是,父皇。”
朱标走上前来,沉声道,
“此次科举,因举行较为急促,以至于有诸多考生缺考,尤其是北方偏远地区的考生,因路途遥远无法准时应考之人,有一百三十人之多!”
“这些士子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应天,却无法参加考试,心情可想而知有多么糟糕!他们联名向朝廷提出了诉求,要求加考,此事,已在应天引起了不小的舆情,有许多百姓为他们打抱不平。”
听到这话,李善长和宋濂皆是一愣。
北方考生缺考这事儿,他们也知道,会试的时候,就有不少人陆陆续续跑来,得知无法参加考试,嚎啕大哭的有,坐地崩溃的也有,还有大吵大闹的,最终都被士兵拦了出去,并未扰乱考场。
未曾想到,他们竟然是换了个方式,直接联名发声,还引发了舆情。
“北方考生一路赶来应天府,的确艰辛,有些需要赶上千里的路,才能应考,结果到了地方,发现赶不上了……这对他们而言,的确不太公平。”
朱元璋沉声道,
“自从北伐成功之后,北方也都是大明的疆土,北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饱受战火的折磨,作为皇帝,咱理应对他们给予优待,所以,他们的诉求,咱也是需要考虑的。”
“毕竟,咱大明现在不是割据政权了,不是只有半壁江山!事实上,咱对你们考评试卷也有一些异议,只是不愿意较真追究而已!”
最后一句话,有些暗戳戳若有所指的味道。
“父皇圣明!”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朱橘已然是率先表态,高呼道,
“北方子民以及士子一定会因为父皇这般仁厚的举措而感激涕零!”
“儿臣不才,愿代表北方臣民士子,谢君父厚恩!”
“万岁,万岁,万万岁!”
噗通!
在众目睽睽之下,朱橘跪伏在地,结结实实的给老爹行了三拜九叩之礼。
抬手之间,他朝着朱元璋挑了挑眉。
这一波捧场,够意思了吧,老爹!
朱标也是迅速反应了过来,叩首道:
“父皇圣明!”
“儿臣亦支持父皇重开会试,给北方士子一个机会,也可让我大明朝选出几位真正的贤才来!”
他跟着朱橘,也是三拜九叩。
两个皇子都坚定支持了,剩下的官员们此刻面面相觑,一时反对也不是,支持也不是,都呆愣在了原地。
要是换作宋朝,这个时候皇帝一定为士大夫所口诛笔伐了,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什么制度不能乱,肯定都说出来了。
可这一套,在大明不好使啊!
祖宗?
不好意思,咱老朱就是大明的祖宗,法就是咱定的!
制度?
制度也是咱定的!咱不但掌握着制度,咱还掌握着你们的项上人头!
咱说重考就重考,谁敢反对?
是脑袋不想要了,还是九族不想要了,还是,都不想要了?
在片刻的思想斗争之后,李善长选择了屈服。
“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他这一跪,宋濂以及众官员也只能纷纷跪下,遵从旨意。
这一下,殿内三十五个新科进士,以及那个倒在地上晕厥的进士,成了史上拥有进士头衔最短的一批人!
皇帝一声令下,把他们打回了原形,得重新赴考!
这一刻,他们欲哭无泪!
但是,并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感受,要么重新参加会试,那或许还有重获功名的机会,要么就直接弃考……那就啥也没有了。
他们只有这么一点可怜的选择权。
“好,看来大家都很赞同咱的举措。”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挥手道,
“那就这么定了!重新会试的时间,咱会择日公布!在此期间,所有进京赶考的士子,都可以住在馆驿之中,一切食宿都由朝廷包揽!”
“咱会给他们一个休整的时间,确保所有士子都能以最饱满的精神应考!”
“这一回,定要选几个真正的大才贤才出来!”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6448/4857044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