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第276章 神机妙算,讲武堂!
推荐阅读:斗罗:绝世唐门之写轮眼截胡天梦、洪荒:我奎牛,开局指点女娲造人、诡异:快逃,他有概念级能力!、杂交系灵植修仙、从修改呼吸法开始变强、我在现实世界单机种田、湿卵胎化、人在斗罗,武魂掌天瓶、魔王大人深不可测、暴君亲娘重生,文武百官喜极而泣、
第276章 神机妙算,讲武堂!
“陛下,这……”
眼看着顺德帝借题发挥,众人心里“咯噔”一下。
一般武勋出征,哪怕是兵败。
只要当场战死,朝廷都不会深究其过错,权当是功过相抵。
如今顺德帝却将定国公的爵位一撸到底,足以见其心中愤怒。
还有忠顺亲王。
看似改封暹罗亲王,命其子孙后代永镇暹罗,有着世袭罔替的意思。
可问题是现在暹罗尚未平定。
败军能否安全回来还是两说呢,更别说是永镇暹罗了。
若是回来那也是抗旨不尊的大罪。
可以说直接将忠顺亲王赶上了绝路。
……
“报!”
“烽火台狼烟升起!”
“瓦剌、鞑靼合兵四十万犯边,大同镇告急!”
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这时,有红翎信使飞奔赶到内阁。
“瓦剌鞑靼犯边?”
这下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这半年来,大乾的精力都放在南方。
大量粮草、军械,还有各种物资都在向着南方调集。
早有预期北境势必会不太平。
但谁也没想到动静会这么大,瓦剌和鞑靼竟然会摒弃矛盾。
共同凑出四十万大军南下大同。
“陛下,大同吞兵十余万,就算敌军势大,坚壁清野也能坚守一段时日。”
“给咱们争取调兵时间。”
“如今当务之急,是查清楚鞑靼和瓦剌联军之中有多少高手,好派人前去应对。”
林如海冷静开口分析,让内阁众人也跟着冷静了下来。
纷纷开口应和。
“林大人所言极是。”
“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
“大同镇守将乃是靖边侯陈道安,太宗年间就参加过北伐,鞑靼和瓦剌想要攻破,也不是件容易事。”
却唯有夏守忠脸色一变。
“陛下,皇城司今早才送来情报。”
“张远南征之前,从大同暗中抽调了不少武官还有武道高手……”
“这么大的事为何不及早禀报?”
顺德帝神色也猛地一变。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夏守忠不敢为自己辩驳,赶紧跪地请罪。
如此一来,反倒是让顺德帝从愤怒中清醒过来。
这事真论起来还真怪不得夏守忠。
皇城司发展日短,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神京城还有大乾腹地。
在九边中的势力薄弱。
真正监察九边的是九边重镇里的监军太监还有锦衣卫。
大同镇的守将陈道安就是开元一脉出身。
这么大的事能够瞒到现在,不用想也知道是太上皇开元帝看到自己扶持起来的开元勋贵日益没落后念及旧情默许的。
不然张远纵然有天大胆子也不敢从九边抽调高手。
“砰!”
顺德帝重重的一拳砸在桌子上。
“张远误国!”
“夏守忠,传朕旨意,命山西各地卫所即刻增援大同,不得有误!”
“神武大营指挥使张廷俊带兵前往增援!”
“务必守住大同一线!”神武大营新立不过半年时间,不过现在顺德帝也顾不上许多了。
建成之初就有两万精锐,这半年间粮饷都是足量发放,每日一训,半月一次肉食补给。
多少也形成了一些战力了。
九边其他重镇的兵马肯定不能调动。
以免中了鞑靼和瓦剌的声东击西之计。
“调保定三卫、天津三卫进京,兵部在京畿之地招收五万良家子,整训备战!”
想了想,顺德帝再度开口说道。
此时大乾军制上的缺陷彻底凸显。
除了九边重镇和京营算得上精锐以外,各省大营都只能算是二流军队。
至于各地的卫所,连二流都算不上,只能说是三流。
里面贪腐横行,不知道多少吃空饷存在。
偏偏朝廷每年还要调拨大量粮饷养着这些人。
军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
“陛下,臣以为我大乾的军制弊端,已经快到刻不容缓地步了。”
顺德帝刚刚下完旨意,便见林如海出列说道。
“如海,朕也知道军制弊端太过严重,只是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当务之急还是先要把大同之危解决。”
顺德帝叹息一声。
只是从对林如海的称呼上,也不难看出与其他大臣态度的不同。
毕竟这可是贾琮的岳父。
“臣以为军制弊端,纠其根本,一为贪腐,各地卫所将领吃空饷成风。二为国朝百年来,军户制度陈旧,父业子承各地大军都难有新鲜血液补充。”
“各种关系盘根错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哦?爱卿可有什么谏言?”
顺德帝一听,一下子来了兴趣。
尤其是最后一句各种关系盘根错杂,正是顺德帝对军制改革最大的顾虑。
弄不好就会被有心人煽动起大规模哗变。
“臣有两策!”
“其一,应重启武举制度,从武秀才到武举人再到武进士,凡中举之人,皆可授予武职。”
“其二,为臣以为,自古文武并立,各省皆有书院,学政,培养学子。”
“为何不能建立讲武堂,培养武将!”
“可挑选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入学,传授武道兵法!”
“两策并行,不出十年,这些讲武堂学子通过武举参军,军中有新鲜血液补充,各种盘根错杂关系便会瓦解。”
“同时也能极大增加军中武道高手数量。”
“好,好一个武举,好一个讲武堂!”
“都是治国良策!”
林如海说完,顺德帝连连赞叹。
武举最早始于唐朝,只是自宋以后,重文轻武,这武举就算是名存实亡了。
大乾也有武举,不过百年来也不过举办了九次,平均十余年才一次。
即便中举,也不过是每年多发个两三石钱粮,或者到军中任个低级军官就打发了。
远远不如科举地位来得高。
这两策并行,不用大刀阔斧,就能逐渐改变大乾军制上的弊端。
不由得对林如海更为看重。
殊不知林如海此刻心里也满是感慨。
这讲武堂和武举之事,也是贾琮临行之前交代给林如海的。
早在大半年前尚未离京,就已经推算到今日情景了。
这是何等恐怖的心智?
说是神机妙算都不为过了。
玄门修炼体系天赋胜过一切,无法大范围普及。
除此之外,儒道和武道。
既然建立了东篱书院,推行文化教育。
贾琮又怎么会放过培养民间潜藏的武道天才。
毕竟武道的修炼门槛比儒道还低呢!
正好借着鞑靼瓦剌犯边带来的压力,迫使朝廷推广武道教育!
(本章完)
“陛下,这……”
眼看着顺德帝借题发挥,众人心里“咯噔”一下。
一般武勋出征,哪怕是兵败。
只要当场战死,朝廷都不会深究其过错,权当是功过相抵。
如今顺德帝却将定国公的爵位一撸到底,足以见其心中愤怒。
还有忠顺亲王。
看似改封暹罗亲王,命其子孙后代永镇暹罗,有着世袭罔替的意思。
可问题是现在暹罗尚未平定。
败军能否安全回来还是两说呢,更别说是永镇暹罗了。
若是回来那也是抗旨不尊的大罪。
可以说直接将忠顺亲王赶上了绝路。
……
“报!”
“烽火台狼烟升起!”
“瓦剌、鞑靼合兵四十万犯边,大同镇告急!”
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这时,有红翎信使飞奔赶到内阁。
“瓦剌鞑靼犯边?”
这下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这半年来,大乾的精力都放在南方。
大量粮草、军械,还有各种物资都在向着南方调集。
早有预期北境势必会不太平。
但谁也没想到动静会这么大,瓦剌和鞑靼竟然会摒弃矛盾。
共同凑出四十万大军南下大同。
“陛下,大同吞兵十余万,就算敌军势大,坚壁清野也能坚守一段时日。”
“给咱们争取调兵时间。”
“如今当务之急,是查清楚鞑靼和瓦剌联军之中有多少高手,好派人前去应对。”
林如海冷静开口分析,让内阁众人也跟着冷静了下来。
纷纷开口应和。
“林大人所言极是。”
“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
“大同镇守将乃是靖边侯陈道安,太宗年间就参加过北伐,鞑靼和瓦剌想要攻破,也不是件容易事。”
却唯有夏守忠脸色一变。
“陛下,皇城司今早才送来情报。”
“张远南征之前,从大同暗中抽调了不少武官还有武道高手……”
“这么大的事为何不及早禀报?”
顺德帝神色也猛地一变。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夏守忠不敢为自己辩驳,赶紧跪地请罪。
如此一来,反倒是让顺德帝从愤怒中清醒过来。
这事真论起来还真怪不得夏守忠。
皇城司发展日短,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神京城还有大乾腹地。
在九边中的势力薄弱。
真正监察九边的是九边重镇里的监军太监还有锦衣卫。
大同镇的守将陈道安就是开元一脉出身。
这么大的事能够瞒到现在,不用想也知道是太上皇开元帝看到自己扶持起来的开元勋贵日益没落后念及旧情默许的。
不然张远纵然有天大胆子也不敢从九边抽调高手。
“砰!”
顺德帝重重的一拳砸在桌子上。
“张远误国!”
“夏守忠,传朕旨意,命山西各地卫所即刻增援大同,不得有误!”
“神武大营指挥使张廷俊带兵前往增援!”
“务必守住大同一线!”神武大营新立不过半年时间,不过现在顺德帝也顾不上许多了。
建成之初就有两万精锐,这半年间粮饷都是足量发放,每日一训,半月一次肉食补给。
多少也形成了一些战力了。
九边其他重镇的兵马肯定不能调动。
以免中了鞑靼和瓦剌的声东击西之计。
“调保定三卫、天津三卫进京,兵部在京畿之地招收五万良家子,整训备战!”
想了想,顺德帝再度开口说道。
此时大乾军制上的缺陷彻底凸显。
除了九边重镇和京营算得上精锐以外,各省大营都只能算是二流军队。
至于各地的卫所,连二流都算不上,只能说是三流。
里面贪腐横行,不知道多少吃空饷存在。
偏偏朝廷每年还要调拨大量粮饷养着这些人。
军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
“陛下,臣以为我大乾的军制弊端,已经快到刻不容缓地步了。”
顺德帝刚刚下完旨意,便见林如海出列说道。
“如海,朕也知道军制弊端太过严重,只是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当务之急还是先要把大同之危解决。”
顺德帝叹息一声。
只是从对林如海的称呼上,也不难看出与其他大臣态度的不同。
毕竟这可是贾琮的岳父。
“臣以为军制弊端,纠其根本,一为贪腐,各地卫所将领吃空饷成风。二为国朝百年来,军户制度陈旧,父业子承各地大军都难有新鲜血液补充。”
“各种关系盘根错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哦?爱卿可有什么谏言?”
顺德帝一听,一下子来了兴趣。
尤其是最后一句各种关系盘根错杂,正是顺德帝对军制改革最大的顾虑。
弄不好就会被有心人煽动起大规模哗变。
“臣有两策!”
“其一,应重启武举制度,从武秀才到武举人再到武进士,凡中举之人,皆可授予武职。”
“其二,为臣以为,自古文武并立,各省皆有书院,学政,培养学子。”
“为何不能建立讲武堂,培养武将!”
“可挑选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入学,传授武道兵法!”
“两策并行,不出十年,这些讲武堂学子通过武举参军,军中有新鲜血液补充,各种盘根错杂关系便会瓦解。”
“同时也能极大增加军中武道高手数量。”
“好,好一个武举,好一个讲武堂!”
“都是治国良策!”
林如海说完,顺德帝连连赞叹。
武举最早始于唐朝,只是自宋以后,重文轻武,这武举就算是名存实亡了。
大乾也有武举,不过百年来也不过举办了九次,平均十余年才一次。
即便中举,也不过是每年多发个两三石钱粮,或者到军中任个低级军官就打发了。
远远不如科举地位来得高。
这两策并行,不用大刀阔斧,就能逐渐改变大乾军制上的弊端。
不由得对林如海更为看重。
殊不知林如海此刻心里也满是感慨。
这讲武堂和武举之事,也是贾琮临行之前交代给林如海的。
早在大半年前尚未离京,就已经推算到今日情景了。
这是何等恐怖的心智?
说是神机妙算都不为过了。
玄门修炼体系天赋胜过一切,无法大范围普及。
除此之外,儒道和武道。
既然建立了东篱书院,推行文化教育。
贾琮又怎么会放过培养民间潜藏的武道天才。
毕竟武道的修炼门槛比儒道还低呢!
正好借着鞑靼瓦剌犯边带来的压力,迫使朝廷推广武道教育!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6533/504865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