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节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事实上,有同样震撼和感慨的不只是许芬妮,还有巴尔巴卡出版社的编辑。他们比许芬妮更震惊于英文翻译版的质量。要知道,之前他们得知是但如意这边自己翻译的时候,还有点犹豫。只是看到开头不错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想着哪怕之后他们修改也可以。
    却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收到了一版精彩而出色的英文版作品。
    审稿编辑在内部邮件中写道:“最轻松的一次审稿,除了偶尔出现的可能因为打字造成的错误,我觉得没什么可改动的。”
    而其他阅读了第一本的编辑不仅仅对英文版的英文水准印象深刻,更是被写作水平、文笔和故事情节所吸引:“非常棒的故事!什么时候有第二本?我等不及了!”
    “真希望明天就能看到第二本啊!”
    很快,巴尔巴卡这个小出版社的内部邮件群,成为了几个编辑聊天讨论这本小说的地方。
    当天晚上,卢卡回到住所的时候,助理已经将打印装订好的《疯子迪亚洛》第一册英文版放在他的住处。用过晚餐,卢卡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开始阅读这本书……
    ----
    周五上午,但如玉如约接受了许芬妮安排的《闲暇》杂志的专栏作者采访。这名专栏作家是一个中英混血女士,辛蒂,年近四十,和许芬妮一样有着职业女性的干练,但又多了几分艺术气息。
    她会一点点中文,但是对中国国内的流行文化并不算了解。
    不过看得出来,在采访之前她做了功课,所以一上来就称呼但如玉为中国的新锐流行作家。
    采访的过程极为顺利。主要围绕着绘画和写作本身。
    辛蒂有一定经验,懂得利用自己的问题引导被采访对象表达,并最终将采访变作了一场互相的交流,气氛融洽,却同时让她得到了不少素材。
    “你的英文非常棒!”接近采访末尾,辛蒂忍不住赞叹,“而且对油画艺术的简介十分独到。”
    但如玉笑了笑。其实她只是将自己曾经接触过的那些画家所说的话,转述了一遍罢了。
    不过至少,这一次访谈结束,通过辛蒂的专栏表达自己的目的已经完成,说不定还能起到一些宣传作用。
    临分别,但如玉又将一副自己画的比较简单的画作,和一本巴尔巴卡出版社刚刚送来的试印版本的《疯子迪亚洛》送给了辛蒂。
    ---
    周日早上,白欣雨起床之后习惯性地跑到客厅里倒了杯橙汁。之后她刚想返回卧室上网,忽然扫到室友放在桌子上的最新出版的《闲暇》杂志。
    “咦?”她忽然觉得封面上的一幅画十分眼熟,“这不是如玉大大的画吗?!”
    ☆、61|第 61 章
    ako:如玉大大快出来!快出来!
    ako:筒子们快来看我发现了神马!
    ako:[照片][照片]
    ako:哈哈哈,我要乐疯了,等回头我找个扫描仪来扫给你们看!
    ako就是在英国上学的时差党白欣雨。她之前虽然知道如玉姑娘来了英国,不过前一段时间她自己也比较忙,在做学校的一个课题作业,没有顾上了解她的情况。
    结果今天刚刚闲下来,就发现如玉大大竟然上了《闲暇》杂志的专栏专访。
    不过这时候在国内已经是凌晨时间,ako发完之后并没有立刻有人回应,大约过了几个小时,为了拍戏早期的阮欣欣刷开城堡群,才发现ako半夜的“得瑟”。
    恐怖空白:!!这是什么?
    ako:嘿嘿,这周刚出版的《闲暇》挺有意思的。如玉大大接受了这杂志一个专栏作者的访谈,大概有不到两页内页的内容,还有几幅画。封面也有如玉大大的画,不过不是主图。
    ako:所有相关内容我已经扫描好了,一会儿整理去发微博!
    恐怖空白:ako你在英国?给我带一本好不?
    ako:行,我家不远就有报摊卖这个。
    《闲暇》杂志这个名字也许对很多人来讲并不熟悉,但是却是一个比较受本地读者欢迎的杂志。他们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像本地读者介绍一些戏剧演出、艺术电影、文学时尚资讯,并提供外出就餐、夜生活等各种信息。而他们不仅仅有英国伦敦版本,还有世界一些其他国家城市的版本。甚至在中国也有分公司,并出版发行《闲暇北京》、《闲暇上海》等版本。只不过他们的主要读者群体并不是北京和上海的中国人,而是为这些城市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提供资讯。
    所以对于许多中国普通读者群体来讲,《闲暇》是比较陌生的。比如阮欣欣就从未听说过。只有一些艺术生,或者接触外籍人士较多的人,才知道这本杂志。
    很快ako就将扫描整理之后的杂志内容发了上微博之后,立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这是什么?!国外杂志?我看到了如玉大大的画!”
    “博主在英国?这是什么杂志!”
    “我靠,大概看了一下我觉得我有点懵,怎么好像说如玉大大以missruyu的名字参加了什么画展,画还卖出去了。”
    “布伦登画展……听都没听说过。这杂志我好像见过,等我问问在伦敦的亲友!”
    ako不得不再转发留言:哈哈我也是刚拿到不久,看完了而已。英语渣,翻译不了,求英语达人!
    这番言论引得不少人纷纷吐槽:博主你在英国居然还英语渣,明明就是懒,快去翻译!抽打!
    ako见状又跑到群里哭诉:“我真的是英语渣……其实这篇文我还没全部看懂……”
    恐怖空白:……
    樱桃果子:……等我我去翻
    安妮洛洛:=0=!果子霸气!果子威武!
    火因:果子终于可以做老本行了,`(*n_n*)′
    樱桃果子:上班翻下班翻,翻翻更健康。
    安妮洛洛:00果子是翻译?
    火因:她大学本科就是学的英文,毕业之后一直做翻译编辑的工作。
    樱桃果子:某人大学好像也是英文……
    火因:瞪眼,别看我,我早就退化了。神马英文,我不知道!
    有了樱桃果子的助阵,很快就有简单翻译版出来。她翻好之后发给安妮洛洛,后者上午没课,立刻编辑了一下,发长微博并将原版的插图都剪切进去。
    然后她跟果子、ako打了招呼,在微博发表:哈哈,喜欢如玉大大的快来看!大大如玉姑娘接受《闲暇》伦敦版辛蒂专栏访谈,《讲一个不希望被遗忘的故事》!翻译樱桃果子,资源提供。大大说的好好!不过谁能告诉我布伦登画展是什么?大大的画被哪个土豪抱走了?
    ako发微博的时候天刚亮,留言的人并不多,但是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班的人多了,留言和转发数都不断飞涨。
    大量的粉丝圈了如玉姑娘,求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杂志访谈是怎么回事?画展是什么,为什么没听如玉大大提起?
    “嘤嘤嘤为什么之前都没有消息!如玉大大的画参加画展!提前说一下就好了啊!”
    “是啊,我就在伦敦不远,早知道可以去看啊!”
    “我刚才翻了一下如玉大大的微博……好像真没有明确说,但是在画展开幕那天放了画展门口的照片!”
    “我靠我也看到了……藏好深,什么不直接说qaq”
    “可能如玉大大还不想太公开吧?参加画展只是个人兴趣?”
    “有可能,我看这样挺好。如果真的搞成艺人似的,今天有个活动也通知,那天去什么地方都宣布,不就成林萱了?”
    一堆讨论中,有人敏锐发现:“咦,这画展刚开幕啊,还有一个月时间呢!在伦敦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嘛。”
    “但是如玉大大的画不是都卖出去了?”
    “画展买画,是要等画展结束才能把画领走的!”
    “嗷嗷,在伦敦的小伙伴,求组团!”
    “咬手帕看楼上伦敦党!qaq我能求帮买个杂志吗?!”
    “铜球!球团购杂志!”
    ----
    完成了杂志专访,但如玉又闷头对着电脑几天,将《疯子迪亚洛》的第二本也翻译了三分之一左右。
    翻译的过程一直十分顺利,她甚至有种错觉,自己在写英文的时候反而比用中文更加顺畅。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发生在英国,许多人名、地名以及名词用英语更加正当,贴近她的记忆,反而在写中文版的时候是翻译过来的。
    来自巴尔巴卡出版社编辑的反馈早已经回来,修订了一部分明显的笔误之外,还提出了几处供她斟酌思考的部分。
    这几处大致总结下来有这么几个类型:词句过于古典化,不适合流行阅读;意识形态较为落后,比如对女性和恋爱的描写虽然符合几百年前的英国社会实际,却很可能与当前主流读者的口味相违背,给书评人留下可攻击之处;情节和段落安排等。
    编辑的建议都很具体,而且十分客气。用词谨慎,有理有据。而且在邮件中,对方反复强调只是建议,个人看法,并非原则性错误。
    但如玉对于情节的调整建议直接略过——因为这些情节都不是她随意编造,而是真实记录的,所以她无意修改。
    而对于词句和描写中的建议,她其实对自己的原作颇有信心,但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还是决定广泛咨询更多意见。
    首先被问到的就是许芬妮。
    许芬妮并不意外这个反馈结果。她直抒己见:“我认为过度古典,与现代理解相悖的用语可以修改。或者使用注释,帮助理解。意识形态的问题倒不用太过计较。书评人想要攻击,总会有他们的攻击点。而露出些许破绽给对方,也可以省得他们在其他地方瞎琢磨,乱放炮。”
    第二个表达意见的是樱桃果子:“不要改!如玉大大英文写得也好棒qaq陶醉了!我感觉我学了那么长时间英语跟没学一样,都是渣!是渣!”
    而后但如玉又给辛蒂去了一封email询问意见。对方很快反馈:“我欣赏个人风格突出的作者。既然你已经把自己定位成故事的传述者,倒不如真实地,按照自己本心去表达这个故事。不要顾忌太多。”
    综合起来,但如玉当即给出版社回复邮件。她先是礼貌地感谢对方如此快地看完稿子。更感激他们提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但是在谨慎思考之后,她还是决定保留最初的写作方式,只是在部分特殊古典用语处加以注释。
    但如玉还有感于这件事,当即写了一份中英语双语版的关于欧洲社会主流思潮方面的感悟。她将中文版发表了长微博,英文版则发给了编辑。
    对方看到之后,立即询问她可不可以将这篇文章发表在出版社的网站上,他们会支付稿酬。
    但如玉欣然同意。
    ---
    这一周《闲暇》杂志的销量意外高涨,出版社一开始还奇怪怎么回事,后来得知是因为刊登了但如玉的专访之后,颇感意外。
    而当他们知道这本杂志被许多中国留学生打包寄回中国后,更是诧异:原来这个之前没怎么听说过的中国女孩,竟然在国内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媒体圈内没有秘密。很快消息便传开,伦敦本地的不少杂志报纸记者编辑,之前对布伦登画展并没有太过在意。没有关注或者只是简单采访。
    但是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纷纷决定跑去画展转一圈看看情况。
    至少,要看看这个missruyu的画有多好,为什么在中国会有这么大名气。
    因此,布伦登画展在七月接近中旬的时候,出现了神奇的人流大幅上升景象。同时,通过许芬妮联络但如玉,想要采访她的人也多了。
    了解了但如玉的想法之后,许芬妮婉言谢绝了所有记者和编辑。记者们找不到正主,只能徘徊画展,希望从主办方挖到些许买画人的线索。
    而也有头脑比较灵活的,从访谈中了解到她的画都是小说插画,而这本小说也即将在英国出版英文版。他们找到巴尔巴卡出版社方面,询问missruyu的《疯子迪亚洛》具体情况。包括小说梗概、写法,包含什么元素,什么时候上市等等。
    不得不说,这意外的宣传倒是让原本可能因为发行而遇冷的一本书,有了热度。至少通过几家报纸的报道,有一部分英国人对missruyu这个名字有了印象,还知道她这个月底会有一本小说上市。
    而执着于在画展的记者,有不少有在这里遇到了威斯·伍德先生,还认出了他。当他们知道伍德先生曾经想要买这幅画,只是晚了一步时都惊讶不已。而当他们侧面了解到伍德先生这些日子,几乎有时间就会到画展来,看这幅画,甚至还命人将画临摹下来时,更是大跌眼镜。
    这画……有这么好吗?
    不管怎么说。记者们了解到的情况,纷纷上了伦敦本地的各个报纸杂志,一时间missruyu这个名字竟然成为了当地媒体频繁提到的热词,而关于她的消息,哪怕只有一点点都是记者们喜欢写的。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67589/488832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