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班师回朝,登基大典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第156章 班师回朝,登基大典
所以,未来等到对方局势趋于稳定后,内部就定然会出现间隙和派系,毕竟权力就那么多,没有人会满足于这一亩三分地的。
而既然扩充地盘就会造成损伤和摩擦。
刘向这个皇帝的权力和王莽不是一个级别,最多就相当于大号周天子,能够号令诸侯抗击外敌,和讨伐公开造反的反贼。
可是也仅此而已了,比如想要撸掉军权,收回地盘基本不大可能。
要是刘向没摸清楚自己的斤两,朝徐家那三个实权派动手,那就离被废不远了。
徐华能凭借一己之力将其扶起来,也同样能轻而易举的推下皇位!
没人会有意见的,他们还是更加愿意听从徐家号令,刘氏的权威已经大打折扣,凭借一个姓氏就想让这么多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信服?
怎么可能呢。
所以,徐华想扶持刘氏重新掌权,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
寻找一位拥有足够威望能力的君主!要不然还不如自己篡位呢,反正也没什么区别。
等后面找到合适的再行禅让,严格来说也行得通,毕竟能够保证国家始终在掌握之中。
“太宰之德震铄古今!足以与宣王圣王两位先贤媲美,刘向小贼弹指可灭!只不过现在还没能调拨资源,所以一时间陷入了颓势。”
王舜为兄长鼓了鼓气,其实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王莽的能力非常强大,青年时讨得王凤王政君两位家族核心人物的欢心,获得了大力栽培,后面又另辟蹊径,将势力渗透到太学,以极大的劣势击败竞争对手淳于长!
在徐家势力步步紧逼下,明智的让出了大司马之职,巧妙避开了朝中的腥风血雨,将之尽数转嫁给了丁傅徐三家。
自己则在幕后坐山观虎斗,操弄权柄,哀帝死后,强势复出!一举坐稳了大司马的官职,拜安汉公、宰衡、太宰。
一路登顶天下的顶点,开辟出了贵族革命、地方叛乱之外的第三条路,和平完成了权力交割。
现在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好,顺势解决徐家派地方势力的做大,缩短统一天下、推行政令的时间。
说不定是福而不是祸呢。
“但愿如此吧。”王莽借了弟弟的吉言,其实他心里面也没有底。
可是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吧?
“对了,你下去筹备一下,五日后,吾要正式代理皇帝事,晋位假皇帝!”
王莽不打算再等下去了,等凉州兵退回去,刘向就会在南阳宛城或者冀州的邺城登基,建立新的大汉,新的年号与长安针锋相对。
自己也要获得更大的权力!索性徐华这个最后的阻力也没有了。
假即代,假皇帝便是代皇帝!实际上与真正的九五之尊没什么区别了,距离皇帝只差一个禅让流程而已。
“是,属下马上去办!”
王舜的语气略微颤抖,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假皇帝都有了,真皇帝还远吗?
大哥成了皇帝,自己便是新王朝的头号重臣!王家也将代替刘氏成为新的皇族,兴盛二百年。
前提是别向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
盛鼎元年冬,西北军与长安中央军相持了数月有余,双方展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拉锯战。
和当年的刘项之战很是相似,王莽军采取放风筝战略,游走迂回,也就是游击战,西北军虽然战力晓勇,可也无法发挥作用。
人数兵力损失不算多,可粮草的消耗却能够用巨量来形容!
徐元储藏的粮食很快就不够用了,如果不是幽州有运物资过来,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大都督后方传来消息,我们的粮草见底了,最多半个月就要撤回大营。”
张端小心翼翼的侍立在上司身侧,这些天大都督的脾气相当暴躁。
主要是王莽军的打发太恶心,就是不正面对抗,跑来跑去,和个泥鳅一样,完全找不到!
好不容易找到行踪,徐元兴奋的领着西凉铁骑杀过去,结果刚一到就又是人去楼空,一来二去付出了粮草,消磨了士气,却连人都看不到。
这让满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士们相当失望,士气也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厌战情绪。
打仗本来就是这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屡屡碰壁谁都会不耐烦的。
更何况大家刚刚升了官,发了饷,还等着回去置办田产孝顺父母娶媳妇呢,原本是想着继续立下战功得到更多奖励。
但现在看来也就没什么必要。
“这样,让他们把仓库的所有粮食都运过来,只留下日常所需,到时间让弟兄们敞开了吃。”
徐元这次罕见的没有生气,思索片刻说道,语气相当温和。
似乎已经是看开了。
“啊?”张端不太清楚大都督的用意,抱拳道:“大都督您…不是气糊涂了吧,把粮食全吃了,后面的仗怎么打?总不能是最后一顿断头饭吧。”
“胡说什么?小心老子打你板子!”徐元皱着眉,训斥了一句。
然后才悠然解释道:“如今豫州兖州几个郡已经被攻下,两片地区连成一线,中原其他州郡也是唾手可得,我们拖住敌人步伐的任务已经达成。”
“如果有希望顺势一举杀进长安的话,我倒是不介意赌上一把,可现在的情况已经明了,敌人已经得到了喘息的时间。”
王莽前些日子晋假皇帝,自称为予,命令称摄,已经和皇帝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没篡位罢了。
稍后他开始在关中大范围征兵,巴蜀的粮草也陆续运送进了长安的粮仓之中。
如今,朝廷握有五十四万大军,其中有一半是禁军老卒,有他们带领,新兵很快便能形成战斗力,再加上西北军还没有熟悉中原作战方式,所以很快就被拖住了脚步。
这还有什么打的必要吗?
徐元虽然很草率就造了反,可他并不是什么莽夫,正好相反,十分的冷静,从不打没有十足把握的仗。
他敢造反就是有最起码不会输的底气。
事实也是如此,新朝廷已经建立,等自己班师回朝,皇太子刘向便会在宛城称帝,以邺城为北都,作为河北的核心枢纽。
这样无论硬实力还是法统上,就都能与长安王莽抗衡。没理由在这继续造成无谓的伤亡。
来日方长嘛,王莽能拉出五十万人,自己这边就不行了?
荆州有五万带甲精锐以及两万水军,扬州也三万甲士一万水军,大司马徐旻的兵力已经扩充到了十二万,自己的幽州兵冀州郡兵以及临时征召的兵马。
一跃成为了盛鼎汉内部的第二大兵团。
说起来,如今最有实力的人物并非徐华,也不是徐忠徐旻,而是他徐元!
十万冠绝天下的西北军,近五万可以随时动用的郡兵,整整十五万人!而且都是精锐,前线七万人,能把王莽前后投入的三十二万人撵着跑!
被拦在这并非是打不过,仅仅是抓不到而已。
而且徐元的军队和别人的不同,自己拥有绝对的领导权,普通将领并没有什么所谓部曲。
如果正面交锋,一个照面,西北军就能将其打成残废!骑兵在战场的统治力太强了。
两万西凉铁骑,是大汉数量最多,最精锐的骑兵,其中大多是凉州土著,幼时骑牛,壮时骑马,弓马娴熟,天生的战士!
“您的意思是……撤兵吗?”张端压低声音,问道,心里相当害怕。
因为之前大都督根本不允许提撤退这两个字,一副要和对方硬刚到底的样子,说什么都不走,计划要夺下长安作为给太子殿下的见面礼。
“不错,此时不撤更待何时,我也想明白了,兄弟们的命也是命,我不能拿大家当炮灰。”
6=9+
说到这,徐元感觉自己心都在滴血,西凉军是他亲手组建,本来编制只有三万人,为了应对造反才逐渐提升到了十万。
曾经的三万骨干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用一个少一个。
总阵亡人数达到了三千多,其中骨干就占了一千三百六十一人!这可都是心头肉啊,就这么没了。
他都不知道未来怎么补回来。
“是,属下马上去安排。”张端心头一喜,连忙应道。
原本他是抱着“不破长安终不还”的决心,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仗也打够了,被别人遛着玩忒没意思。
反正自己也被升了官,并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的。
………
南阳,宛城。
皇太子刘向的车架在无数“新”御林军的护卫下缓缓驶进了刚刚修筑完成的皇宫之中。
虽说远不如长安洛阳的气派,但也勉强能用。
刘向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到了宛城,这段时间都在各地巡游,以向天下人宣扬大汉的权威,之前在河北磨叽这么久也是这个原因。
新太子立了,总不能老百姓全都不知道吧?所以还是很有必要的。
“臣参见太子殿下。”宰执徐华已经在殿内等候多时了,他是如今盛鼎政权实际上的掌控者,废立皇帝都不在话下。
“徐宰快快免礼,您才是我大汉的未来,孤还尚未登基,这就更加担当不起了。”刘向不顾形象小跑着搀扶起来。
他对徐华徐忠等人相当敬重,只要拉拢了这几个实权重臣,那自己的皇位便稳如泰山。
反之,则摇摇欲坠。
“谢殿下。”徐华没有继续客套,直起了身子。
旁边,大将军徐忠也在。
至于大司马徐旻则远在邺城,都督河北军务,对兖州徐州的战事还没有结束,心向长安朝廷的抵抗者还是有不少。
如今正在苦苦支撑着,等待王莽腾出手来派兵援助。
中原的战火要比关中还要激烈,那里毕竟已经逐渐进入了尾声,加上双方都在刻意保存实力。
能跑就跑。
“两位可有要事与孤商议?”刘向笑着问道,他其实也能隐隐察觉出来。
什么事能惊动宰执和大将军呢?登基!自己还只是以太子身份监国而已,国家不能缺少君主。
“臣自然是有大事找殿下商议。”徐华沉声道。
自己这边的积病,徐宰执也是知道,内部各个实权人物独立性太强,将领们大多有属于自己的部曲,数量相当可观。
亲信也遍布军中,逐渐将其变为私军。
这也没什么,军队的粮草、兵器都需要大量金钱,仅仅是一个武将成不了气候。
问题便是地方太守权力太大!为了拉拢这群封疆大吏,徐忠徐旻等人取消了调任的规矩。
很多太守都经常在一个地方为官,加上极强的自主性,如今权力大的可怕,有军队,有粮食,还有军队!
之前到地方巡视,徐华发现瞒报士兵,瞒报税收的问题相当严重,颇有一种地方割据趋势,甚至说只是早晚罢了。
当然在这群军阀之中,徐家依然是最大最大的军阀,徐忠嫡系部队经过扩军后起码有八万,徐旻则是那两万幽州兵为核心的十万河北兵团。
其实徐元的情报不怎么准,他不知道朝廷大征兵的消息,其实两边加起来,起码有三十多万人,加上凉州的十五万人,五十万大军绝对有了。
大体上与王莽相当。
“孤洗耳恭听,请徐宰执说出来便是。”刘向的语气依然温和。
“徐司马已经下令全军班师回朝,臣以为,殿下也该登基,正式承接我大汉的江山社稷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监国终究不是办法,臣恳求殿下莫要推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兴复大汉。”
徐华带着恭请的语气说道,他解决地方割据的办法就是加强中央权威和控制力度。
而太子登基显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徐华心中最好的办法是让一个刘氏诸侯将所有反对力量重新给兼并一遍,就犹如当年的汉高帝刘邦一般,只有这样,天下人才会重新认可刘姓!
要不然这样完全不是办法。
虽然已经有了一个明面上的朝廷,可兼并战争也不是不能有,两人甚至能预料到未来的情况。
就犹如春秋战国和秦朝末期那般混乱!同时也是迎来新生的契机。
(本章完)
所以,未来等到对方局势趋于稳定后,内部就定然会出现间隙和派系,毕竟权力就那么多,没有人会满足于这一亩三分地的。
而既然扩充地盘就会造成损伤和摩擦。
刘向这个皇帝的权力和王莽不是一个级别,最多就相当于大号周天子,能够号令诸侯抗击外敌,和讨伐公开造反的反贼。
可是也仅此而已了,比如想要撸掉军权,收回地盘基本不大可能。
要是刘向没摸清楚自己的斤两,朝徐家那三个实权派动手,那就离被废不远了。
徐华能凭借一己之力将其扶起来,也同样能轻而易举的推下皇位!
没人会有意见的,他们还是更加愿意听从徐家号令,刘氏的权威已经大打折扣,凭借一个姓氏就想让这么多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信服?
怎么可能呢。
所以,徐华想扶持刘氏重新掌权,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
寻找一位拥有足够威望能力的君主!要不然还不如自己篡位呢,反正也没什么区别。
等后面找到合适的再行禅让,严格来说也行得通,毕竟能够保证国家始终在掌握之中。
“太宰之德震铄古今!足以与宣王圣王两位先贤媲美,刘向小贼弹指可灭!只不过现在还没能调拨资源,所以一时间陷入了颓势。”
王舜为兄长鼓了鼓气,其实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王莽的能力非常强大,青年时讨得王凤王政君两位家族核心人物的欢心,获得了大力栽培,后面又另辟蹊径,将势力渗透到太学,以极大的劣势击败竞争对手淳于长!
在徐家势力步步紧逼下,明智的让出了大司马之职,巧妙避开了朝中的腥风血雨,将之尽数转嫁给了丁傅徐三家。
自己则在幕后坐山观虎斗,操弄权柄,哀帝死后,强势复出!一举坐稳了大司马的官职,拜安汉公、宰衡、太宰。
一路登顶天下的顶点,开辟出了贵族革命、地方叛乱之外的第三条路,和平完成了权力交割。
现在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好,顺势解决徐家派地方势力的做大,缩短统一天下、推行政令的时间。
说不定是福而不是祸呢。
“但愿如此吧。”王莽借了弟弟的吉言,其实他心里面也没有底。
可是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吧?
“对了,你下去筹备一下,五日后,吾要正式代理皇帝事,晋位假皇帝!”
王莽不打算再等下去了,等凉州兵退回去,刘向就会在南阳宛城或者冀州的邺城登基,建立新的大汉,新的年号与长安针锋相对。
自己也要获得更大的权力!索性徐华这个最后的阻力也没有了。
假即代,假皇帝便是代皇帝!实际上与真正的九五之尊没什么区别了,距离皇帝只差一个禅让流程而已。
“是,属下马上去办!”
王舜的语气略微颤抖,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假皇帝都有了,真皇帝还远吗?
大哥成了皇帝,自己便是新王朝的头号重臣!王家也将代替刘氏成为新的皇族,兴盛二百年。
前提是别向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
盛鼎元年冬,西北军与长安中央军相持了数月有余,双方展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拉锯战。
和当年的刘项之战很是相似,王莽军采取放风筝战略,游走迂回,也就是游击战,西北军虽然战力晓勇,可也无法发挥作用。
人数兵力损失不算多,可粮草的消耗却能够用巨量来形容!
徐元储藏的粮食很快就不够用了,如果不是幽州有运物资过来,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大都督后方传来消息,我们的粮草见底了,最多半个月就要撤回大营。”
张端小心翼翼的侍立在上司身侧,这些天大都督的脾气相当暴躁。
主要是王莽军的打发太恶心,就是不正面对抗,跑来跑去,和个泥鳅一样,完全找不到!
好不容易找到行踪,徐元兴奋的领着西凉铁骑杀过去,结果刚一到就又是人去楼空,一来二去付出了粮草,消磨了士气,却连人都看不到。
这让满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士们相当失望,士气也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厌战情绪。
打仗本来就是这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屡屡碰壁谁都会不耐烦的。
更何况大家刚刚升了官,发了饷,还等着回去置办田产孝顺父母娶媳妇呢,原本是想着继续立下战功得到更多奖励。
但现在看来也就没什么必要。
“这样,让他们把仓库的所有粮食都运过来,只留下日常所需,到时间让弟兄们敞开了吃。”
徐元这次罕见的没有生气,思索片刻说道,语气相当温和。
似乎已经是看开了。
“啊?”张端不太清楚大都督的用意,抱拳道:“大都督您…不是气糊涂了吧,把粮食全吃了,后面的仗怎么打?总不能是最后一顿断头饭吧。”
“胡说什么?小心老子打你板子!”徐元皱着眉,训斥了一句。
然后才悠然解释道:“如今豫州兖州几个郡已经被攻下,两片地区连成一线,中原其他州郡也是唾手可得,我们拖住敌人步伐的任务已经达成。”
“如果有希望顺势一举杀进长安的话,我倒是不介意赌上一把,可现在的情况已经明了,敌人已经得到了喘息的时间。”
王莽前些日子晋假皇帝,自称为予,命令称摄,已经和皇帝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没篡位罢了。
稍后他开始在关中大范围征兵,巴蜀的粮草也陆续运送进了长安的粮仓之中。
如今,朝廷握有五十四万大军,其中有一半是禁军老卒,有他们带领,新兵很快便能形成战斗力,再加上西北军还没有熟悉中原作战方式,所以很快就被拖住了脚步。
这还有什么打的必要吗?
徐元虽然很草率就造了反,可他并不是什么莽夫,正好相反,十分的冷静,从不打没有十足把握的仗。
他敢造反就是有最起码不会输的底气。
事实也是如此,新朝廷已经建立,等自己班师回朝,皇太子刘向便会在宛城称帝,以邺城为北都,作为河北的核心枢纽。
这样无论硬实力还是法统上,就都能与长安王莽抗衡。没理由在这继续造成无谓的伤亡。
来日方长嘛,王莽能拉出五十万人,自己这边就不行了?
荆州有五万带甲精锐以及两万水军,扬州也三万甲士一万水军,大司马徐旻的兵力已经扩充到了十二万,自己的幽州兵冀州郡兵以及临时征召的兵马。
一跃成为了盛鼎汉内部的第二大兵团。
说起来,如今最有实力的人物并非徐华,也不是徐忠徐旻,而是他徐元!
十万冠绝天下的西北军,近五万可以随时动用的郡兵,整整十五万人!而且都是精锐,前线七万人,能把王莽前后投入的三十二万人撵着跑!
被拦在这并非是打不过,仅仅是抓不到而已。
而且徐元的军队和别人的不同,自己拥有绝对的领导权,普通将领并没有什么所谓部曲。
如果正面交锋,一个照面,西北军就能将其打成残废!骑兵在战场的统治力太强了。
两万西凉铁骑,是大汉数量最多,最精锐的骑兵,其中大多是凉州土著,幼时骑牛,壮时骑马,弓马娴熟,天生的战士!
“您的意思是……撤兵吗?”张端压低声音,问道,心里相当害怕。
因为之前大都督根本不允许提撤退这两个字,一副要和对方硬刚到底的样子,说什么都不走,计划要夺下长安作为给太子殿下的见面礼。
“不错,此时不撤更待何时,我也想明白了,兄弟们的命也是命,我不能拿大家当炮灰。”
6=9+
说到这,徐元感觉自己心都在滴血,西凉军是他亲手组建,本来编制只有三万人,为了应对造反才逐渐提升到了十万。
曾经的三万骨干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用一个少一个。
总阵亡人数达到了三千多,其中骨干就占了一千三百六十一人!这可都是心头肉啊,就这么没了。
他都不知道未来怎么补回来。
“是,属下马上去安排。”张端心头一喜,连忙应道。
原本他是抱着“不破长安终不还”的决心,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仗也打够了,被别人遛着玩忒没意思。
反正自己也被升了官,并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的。
………
南阳,宛城。
皇太子刘向的车架在无数“新”御林军的护卫下缓缓驶进了刚刚修筑完成的皇宫之中。
虽说远不如长安洛阳的气派,但也勉强能用。
刘向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到了宛城,这段时间都在各地巡游,以向天下人宣扬大汉的权威,之前在河北磨叽这么久也是这个原因。
新太子立了,总不能老百姓全都不知道吧?所以还是很有必要的。
“臣参见太子殿下。”宰执徐华已经在殿内等候多时了,他是如今盛鼎政权实际上的掌控者,废立皇帝都不在话下。
“徐宰快快免礼,您才是我大汉的未来,孤还尚未登基,这就更加担当不起了。”刘向不顾形象小跑着搀扶起来。
他对徐华徐忠等人相当敬重,只要拉拢了这几个实权重臣,那自己的皇位便稳如泰山。
反之,则摇摇欲坠。
“谢殿下。”徐华没有继续客套,直起了身子。
旁边,大将军徐忠也在。
至于大司马徐旻则远在邺城,都督河北军务,对兖州徐州的战事还没有结束,心向长安朝廷的抵抗者还是有不少。
如今正在苦苦支撑着,等待王莽腾出手来派兵援助。
中原的战火要比关中还要激烈,那里毕竟已经逐渐进入了尾声,加上双方都在刻意保存实力。
能跑就跑。
“两位可有要事与孤商议?”刘向笑着问道,他其实也能隐隐察觉出来。
什么事能惊动宰执和大将军呢?登基!自己还只是以太子身份监国而已,国家不能缺少君主。
“臣自然是有大事找殿下商议。”徐华沉声道。
自己这边的积病,徐宰执也是知道,内部各个实权人物独立性太强,将领们大多有属于自己的部曲,数量相当可观。
亲信也遍布军中,逐渐将其变为私军。
这也没什么,军队的粮草、兵器都需要大量金钱,仅仅是一个武将成不了气候。
问题便是地方太守权力太大!为了拉拢这群封疆大吏,徐忠徐旻等人取消了调任的规矩。
很多太守都经常在一个地方为官,加上极强的自主性,如今权力大的可怕,有军队,有粮食,还有军队!
之前到地方巡视,徐华发现瞒报士兵,瞒报税收的问题相当严重,颇有一种地方割据趋势,甚至说只是早晚罢了。
当然在这群军阀之中,徐家依然是最大最大的军阀,徐忠嫡系部队经过扩军后起码有八万,徐旻则是那两万幽州兵为核心的十万河北兵团。
其实徐元的情报不怎么准,他不知道朝廷大征兵的消息,其实两边加起来,起码有三十多万人,加上凉州的十五万人,五十万大军绝对有了。
大体上与王莽相当。
“孤洗耳恭听,请徐宰执说出来便是。”刘向的语气依然温和。
“徐司马已经下令全军班师回朝,臣以为,殿下也该登基,正式承接我大汉的江山社稷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监国终究不是办法,臣恳求殿下莫要推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兴复大汉。”
徐华带着恭请的语气说道,他解决地方割据的办法就是加强中央权威和控制力度。
而太子登基显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徐华心中最好的办法是让一个刘氏诸侯将所有反对力量重新给兼并一遍,就犹如当年的汉高帝刘邦一般,只有这样,天下人才会重新认可刘姓!
要不然这样完全不是办法。
虽然已经有了一个明面上的朝廷,可兼并战争也不是不能有,两人甚至能预料到未来的情况。
就犹如春秋战国和秦朝末期那般混乱!同时也是迎来新生的契机。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0590/509910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