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92章 以工代赈!夏元吉立碑为信!买卖人的

第92章 以工代赈!夏元吉立碑为信!买卖人的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第92章 以工代赈!夏元吉立碑为信!买卖人的春天即将到来【求首订】
    “什么意思?”凌汉问。
    “就是说,不直接给灾民们发粮食或者钱,而是以修路、修河道,修桥,修一些公共的建设为契机,把这些灾民们都雇佣过来当工人,每天干活,然后给他们工钱。
    有了工钱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买粮食吃,这样灾民们自食其力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也完成了,既解决就业问题,又拉动内需。”
    陈寒说的很简单,凌汉听完了之后却非常的惊讶,心里边先默默的记住。
    陈寒从来就没有小瞧过古代这些读书人的记忆力,他们能够把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倒背如流脑子,一定是很好的。
    凌汉很容易就理解,而且记住。
    这个时候陈寒又说道:“那些做生意的,既然不愿意给钱,又不愿意在这时候佘粮食给政府,那也简单,直接跟他们讲,谁这一次出钱出粮多,就在边上树立一个功德碑。
    这个功德碑什么用处呢?
    就是以后修好了这条路,谁出的钱多,谁的名字写在最上面。
    把他的名字,跟他出的钱的金额给列上去,这就是一个活招牌啊。
    以后这条路来来往往的人走路了就能够发现,就都是他们的功德啊,这不比赚点钱来得更高尚一点吗?
    买卖人嘛总被人看不起,百姓们觉得他们无奸不商,赚的钱不干净,但这一次捐出来修桥、补路,还能够把名字刻在高高大大的功德碑上面,他们一定很乐意。
    之后还可以找文化人,在功德碑的后边写上一些歌颂这些买卖人的事迹的文章,他们说不定就愿意给钱了。
    光是伸手向人家要钱,做生意的人的钱、还有物资也不是白来的,总得给人家一点好处,村长我这么说对吗?”
    凌汉听完了之后,心里面大呼,对,非常对。
    要是这样一来的话,不仅给朝廷解决了粮食钱的问题,同时借着这个事情宣扬宣扬买卖人的好,给天下百姓一个好的印象。
    到时候朝廷再颁布一些对买卖人放松限制的法令,大家也更能够信服。
    于是凌汉的记录下来这些,大为夸赞,“小陈老师,您不愧是外面来的人,见多识广,这个方法好,好好,我马上就去跟其他村子的村长商量商量。
    让他们召集村里面那些闲散的壮丁,然后跟村子里边几户做生意的商量商量,让他们出点钱,出点物资,再到山下去找个刻碑的,再找个写文章的,到时候凑在一起。
    说不定这件事情既做的有面子,又不让村里面出钱。”
    想到这些后,凌汉一刻也不敢多耽误,告辞了陈寒,当天就急匆匆的下了山。
    他要把这好方法报给皇帝以及太子。
    ……
    当天夜里,凌汉回到了京城。
    拿出了朱元璋,特意颁发给他的可以自由在宵禁入城,甚至进皇宫的腰牌,一路顺畅的来到了朱元璋的书房,朱标也被紧急的叫到了书房。
    父子二人在听完了陈寒给出的那个主意之后,登即是欣喜不已。
    朱标马上拍板,把这件事情交给夏元吉跟沈立谦去办。
    当天晚上,朱元璋朱标父子二人和凌汉三个人商议完具体的方案,就形成了解决的方法。
    第二天朱元璋就在都察院和户部呈上来的当中批复。
    然后直接是批复户部联合夏元吉、沈立谦,应天府以及户部的有司官员,一起处理这件事情。
    夏元吉和沈立谦两个人拿到了方法之后,顿时惊呆了。
    之前大家伙在一块议论都束手无策,户部那边主张是按照以前赈灾的流程。
    可是灾情如火,现在又是寒冬腊月,刚刚过完年,一切是朝新气象去的,遇上这么一件事情。
    相当于本来应该开门红,却一开门就没有开好,不吉利,所以这件事情只能是从速处理。
    户部那边已经被否定掉,而周边调粮也出现问题。
    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马上开春,却发生这种事,朝廷为了给周边百姓一个交代,必须得做好,谁要是做得不好,揽下了这种活,没干好罪过可就大了。
    所以大家都在退缩,而这时候陈寒给的这个方法刚好到,岂不就是雪中送炭。
    夏元吉和沈立谦感觉拿到了救命的灵丹一样,按照陈寒给出的方法,是要让京城周边的这些有钱人捐粮捐钱,然后由朝廷拿着这笔钱,启动修路,修桥啊,这样的工程,召集灾民们过来干活。
    到时候灾民们拿到工钱,自己去买粮食吃。
    这么一来的话,受灾的灾民不再像之前那样像被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有份尊严;
    买卖人的捐了钱、捐了物上了功德碑。
    以后百姓们只要看到了这功德碑上面的名字,就明白,原来有些买卖人在面对天灾人祸之时,还是乐于捐赠的,还是善良的,也帮助这些买卖人宣扬了一下名声,这样他们脸上也有光。
    他们得到的是名声,百姓得到的是实惠,朝廷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不朝廷的钱。
    最重要是一旦这么多百姓在京城周边活动,吃喝拉撒都需要周边运送过来,将会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
    受灾的这几个县加起来人口得有四五万,那可是很大一笔消耗。
    正如陛下他们所说,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刺激商业。
    怎么刺激?
    空口说白话是没用的,就要如同这样的实际行动。
    如此一举多得的好政策,夏元吉他们已经是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佩服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他们的决策能力。
    两个人立刻是带着户部的官员以及应天府的官员,一同先去了受灾的县查看情况。
    了解受灾的人员以及灾民当中,有哪些是可以征调为以工代赈的工人的。
    这些问题都通通了解清楚了之后,沈立谦和夏元吉分头行动。
    夏元吉和应天府合作,发布了布告,言明了溧水县受灾情况。
    讲述了朝廷此次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希望有钱人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
    言明了,捐赠钱物,可以上功德碑。
    言明五天后在京城的夫子庙前大广场,举行一次捐赠仪式。
    到时候谁捐了钱,马上刻上功德碑。
    沈立谦这边带着一部分的人,去周边开始进行宣传。
    一方面是告知有灾情发生,另一方面也是告知这是一个商机,鼓动周边的买卖人,把消息扩散出去。
    到时候买卖人看到商机,就会主动把粮食和物资拉过来,把吃喝的用的拉过来。
    届时,甚至戏班子啦,杂耍的班子啦,耍猴的啦,这种江湖艺人也可能会借着这个机会,到京城来。
    有很多江湖艺人就是赶庙会的,他们的鼻子还是很灵验的。
    四、五万人云集在京城周边,除了干活那不剩下就是吃喝拉撒用嘛。
    京城这边夏元吉用了四天的时间已经将消息都给扩散出去。
    锦衣卫这边也给他提供了情报。
    说是大部分的买卖人都在观望。
    观望的理由有两个。
    一方面,传闻当年富商沈万三在皇帝需要一笔钱来维修应天府城墙的时候,沈万三自告奋勇,出了三分之一的修城墙钱,更主动拿出一部分钱来犒劳将士。
    可是呢,却被皇帝给安了一个收买人心的罪过,要不是马皇后相劝,沈万三肯定就全家抄斩。
    可即便如此,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沈万三最后落了个家产充公,一家人也被流放到云南去了。
    要说沈万三有意巴结新皇帝朱元璋那是一定的,但是说他收买人心,这就有点无事生非的味道。
    所以买卖人都担心,要是这一次出钱出力了,官府会不会认定自己为收买人心?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朝廷和官府的不信任。
    谁知道拿了这笔钱之后,你们是去干什么了?
    你们说是去赈灾了,那你们拿着去干其他的我们也不知道。
    伱说是要把这个给写到功德碑上去,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空口说白话。
    而这就是朝廷失信于民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在因为郭桓案,搅闹得天下不太平,大量的中产之家被抄家,大家都心有余悸。
    夏元吉了解到这情况之后,即刻在夫子庙前举行了一个公开会议。
    他让应天府的官差四下奔走,把买卖人都集中在了夫子庙,然后由他登台,去跟买卖人讲道理。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以及吕本、督察院左都御史詹徽、六部尚书都便服出现在了人群当中。
    只见的夏元吉身穿青色官袍,站在了夫子庙前临时搭建的木台子上。
    在他的身前,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笔墨纸砚还有一叠的红纸。
    身侧空地上有一块宽达两米,高足足五米,一巴掌厚的巨大石碑,石碑被龙的第六子赑屃驮着,由此可见这块石碑的分量。
    石碑顶端刻着——功德碑三个大字,下边是空白。
    按照夏元吉发出的布告,他谁捐钱了,不管捐多少,当场就在石碑上面刻名字。
    下面云集了数百的生意人。
    夏元吉直接登台,开门见山的介绍了溧水县周边宿县受灾情况,以自己亲身经历以及看到的百姓的悲惨都说了出来。
    他不愧是读书人,情绪激昂,说得有不少人都为之神伤。
    接着夏元吉是直接说道:“先秦秦国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而今,大明要重振朝廷信用,要重新让买卖人相信朝廷实心用事,对你们会有所优待,本官在此立碑为信。
    今日捐献钱五十贯以上者,必在石碑上刻上名姓,当场兑现,谁愿意做第一个捐赠者?”
    他说完之后下边议论纷纷,马蜂过境一般。
    众人都不相信有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捐五十贯就在石碑上留下名字,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过了大概半刻钟的时间,终于有个胖胖的买卖人站了出来。
    他笑了笑,“夏大人,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今天我就来做这第一个捐赠者,希望大人您能够说到做到。”
    说着他拿出了一叠的宝钞,宝钞面额最大是一贯,他直接拿出了一百张,也就是一百贯。
    “溧水县周边受灾情况,我有所耳闻,我有几个伙计也见到了百姓受灾,我捐这一百贯就当是发善心了。”
    说着他亮了出来钱,夏元吉一挥手,下边就有人拿着托盘去接。
    然后夏元吉问道:“这位员外如何称呼?你的商号叫什么?”
    那胖子也说了,“在下兴隆号宋昌明。”
    夏元吉问明了情况,当即挥毫在红纸上唰唰写字。
    写好后,他拿起来冲宋昌明道:“宋员外,可是这几个字?”
    宋昌明看了眼,“对,没错!!”
    夏原吉当即将红纸交给刚才收钱的属下,“好,宋员外,第一个捐赠,来啊,刻字于碑上,刻在最顶端、用最大的字。”
    属下将纸递给工匠,工匠拿着这纸,当着所有人的面,搬出梯子爬了上去。
    然后在最顶端,叮叮当当地当场刻字。
    很快就用拳头那么大的字,刻上了‘宋昌明’的名字,商号以及捐赠了多少钱。
    宋昌明这买卖人做梦都没想到,朝廷做事会这么的敞亮。
    他原以为这一百贯钱捐出去也就捐出去了,无所谓,对他而言一百贯是个小数目。
    但他没想到夏元吉说到做到,说刻他名字就刻他名字。
    而且还刻的是最顶端,把他的商号兴隆号都给写上去了。
    刚才夏元吉就说过,这一次是要把这石碑竖立在官道上面,供所有人瞻仰的。
    石碑后边会写上这一次捐赠仪式的场面,歌颂一下所有捐赠者。
    宋昌明作为一个买卖人,在这个时代并不受待见。
    所有人都觉得他们这些买卖人赚的钱不干净,也没有什么地位。
    但没想到这一次朝廷做事,实在是给面子,立木为信,如今立碑为信,真的就做到了。
    当宋昌明的名字写在最顶端之后,宋昌明顿时是后悔。
    一拍大腿,“夏大人早知道您如此讲信用,我就应该多捐一点,一百贯写在这上面,丢人了,我能不能再捐五百贯。”
    夏元吉笑道:“当然可以,后面直接可以给你刻上。”
    ……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010/497871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