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94章 人要脸,树要皮!却有些人没脸没皮!

第94章 人要脸,树要皮!却有些人没脸没皮!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第94章 人要脸,树要皮!却有些人没脸没皮!【求订阅】
    自己还只能依靠着从后世学来的那些东西,用来展示。
    但是明朝的这些一个大才们,一个个的,可是举一反三的高手,而且所作出的反应也非常的正确。
    由此可见,这些人千万不能小瞧了,小瞧了他们可能会毁了自己。
    陈寒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些个人从此再也没有任何的自矜自傲。
    自己虽然有后世的一些知识,但是要是在当代与他们这些官场老油子去拼智力的话,那是找死。
    由此,更坚定了陈寒心里边,对于点亮大明王朝科技树这件事的决心。
    既然在智力以及在政治方面无法去与这些人匹敌,那就走自己最擅长的道路,这才能够扬长避短。
    朝廷经过了这一次募捐之后,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周边数省。
    直隶、浙江、江西、甚至连河南山东等地纷纷是有所反应。
    大家都没有想到,买卖人居然也能够有这一天。
    买卖人的名字居然也能够刻到功德碑上面去。
    甚至有许多人在募捐仪式结束的当天,就在三山门之外的官道之上看到了,那块巨大的功德碑上面,把每一个捐的钱多少,以及名讳都给列举了上去。
    虽然第一名宋昌明只捐了五百贯钱,而在那里有许多的买卖人捐的钱居然已经达到了五千贯之多。
    但是并不能够掩盖掉这一次宋昌明名扬天下。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宋昌明的勇气以及他的担当,让不少的买卖人称颂他。
    甚至有许多的人将这个事件,当做了大明王朝开始重视买卖人的开创性事件。
    作为第一个捐赠的宋昌明本人,则在买卖人当中被奉为了英雄一般的人物。
    由此开始了兴隆号今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
    从此天下买卖人都念他们的情分,都愿意与他们做买卖。
    以至于宋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在买卖这条道路上面坑害百姓的事情。
    他们宋家唯一的家训就是,对得起功德碑上的名讳,绝不能够毁了这个口碑。
    这就是道德和榜样的力量。
    这些东西无形当中,为大明王朝的商业开创了一个新的起源。
    在三山门外,此时大量买卖人云集。
    他们带着亲朋好友,他们带着曾经的合作伙伴来到了功德碑前面,指着那功德碑上面的名字,然后对他们讲。
    “你们看一看,这就是我的功绩。
    我这个人以前没有做什么好事情,以前没有为百姓们做点事,也没有为朝廷献一份力。
    但是今天,我可以骄傲的说,我的名字在功德碑上面。
    我为了这一次灾民捐献了一千贯钱。
    钱虽然少,但这却是一份心意。
    我这个人名字已经刻在功德碑上,以后你们找我做买卖,我要是没有这点诚信的话,我对得起我的名字刻在这上面吗?
    所以诸位尽可放心与我杨某人做买卖。”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最近这几天,十分的平常。
    老百姓们在看到了上面的每一个镌刻的名字,都是肃然起敬。
    在这种情况之下,夏元吉带着朝廷的官员到了溧水县以及周边的县,开始征集,此次去修路、修桥、修太庙、修社稷坛,修夫子庙,以及求贡院的工匠。
    甚至可以说不是工匠,你身强力壮就可以参与进来。
    当夏元吉来到了溧水县,溧水县县令已经召集了他们本县受灾的那些灾民,
    总共有一千七百个人,符合夏元吉提出来的条件。
    这些人都是拖家带口,但基本上每一户只能出一个人。
    夏元吉也一点都没有跟他们客套。
    也没有说一些官话。
    而是直接说道:“乡亲们,此次朝廷从买卖人那里募捐的来二十七万贯,这些钱用于修路、修桥,用于改善京城周边的环境。
    而伱们就是这一次被征调的工匠。
    和以前服徭役不同,这次有工钱,你们每天的工钱是十文,每干一天活,立刻结钱。”
    听到夏元吉这么说,下面的青壮年露出欣喜的神色。
    毕竟这些年他们只听过朝廷征发徭役,每次去给朝廷干活都要自己自备干粮,甚至还要自己准备一些材料。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还有工钱。
    而且还是每天十文钱啊。
    听到这个数字之后,下边的这些个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们一个个都吃惊不小。
    要知道十文钱一天是什么概念。
    如今在市面上面一两银子是折合1000文钱,也就是1000个铜板。
    能买到四石半的粮食。
    宝钞贬值了四分之三,但一贯钱宝钞也有200文钱。
    按照1000文钱购买四石半的比例来换算,一石是120斤。
    1000文钱就能买540斤粮食,也就是说,每一斤粮食是1.85文。
    一个人一天的工钱10文钱,差不多就能买五斤半粮食。
    这足够一家五六口人的口粮,而且还有剩余。
    毕竟小孩女人没办法一天就吃一斤的米。
    而且说起来如果一两银子买四石半大米的购买力来算的话。
    换算成现代的购买力,一斤米的价格,平均下来也得两块钱到两块五。
    540大米,折算下来就是1080到1350块。
    就是说明朝初年之时,一两银子能够兑换人民币1080到1350块。
    那么现在朝廷开出来的一天的工钱是10文钱。
    就相当于一天的工资是108到135,一个月的工资就是3240到4050块。
    这样的月工资,即使是在现代,也算是平均水平,更不要说在明朝这种灾荒年景。
    所以一天10文钱工钱,而且还是按天来结算,绝对是这些灾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灾民们当即兴奋山呼万岁。
    “朝廷万岁,皇帝陛下万岁!”
    “朝廷万岁,皇帝陛下万岁!”
    “太好了,有这么好的事,今年这个灾荒年就能度过了。”
    “咱们到京城周边去干活,一天工钱十文,一天的吃喝拉撒哪用得了这么多,还有盈余。
    以前种那些个地,交完了赋税,哪还有盈余呀,还得欠饥荒。
    现在好了,朝廷实行摊丁入亩,咱们这些个没田的少田的,不需要交多少赋税。
    又折合成了宝钞来收,咱们刚好去给朝廷做工,拿到工钱,不就可以直接交税了吗?”
    “好事,好事啊!要天天有这样的好事,我天天都去。“
    大家伙都如此议论,不过也有些个无赖混混们懒洋洋的说道:“哟哟哟,你们还以为这是好事啊?
    还以为这是朝廷便宜你们啊?朝廷在骗你们呢!”
    有人不解:“徐老二,你这话什么意思?”
    “对,把话说清楚,怎么就是朝廷骗我们了。”
    朝廷这么好给咱们工钱,你还觉得不满?”
    那徐老二好整以暇地说道,“你们傻不傻?都说了,那些钱是京城有钱人捐出来,本来就要给咱们的,本来就是要给咱们救灾的。
    凭啥要咱们去干活才给咱们?
    他们应该每天发十分钱给咱们,不用我们干活。
    我们是灾民,哪有让灾民干活的道理啊。”
    这话说的。可真的是冠冕堂皇。
    一说出来当即有人指指点点。
    夏元吉就在上面看着,边上的溧水县县令都脸上无光。
    谁能想到自己治下的百姓,出了这么个不要脸的东西。
    明明就是给的好政策,明明可以让你们自食其力,你还在这里挑三拣四。
    要人家嚼碎了,喂到你嘴里才算是好政策?
    只要你动动手就不行。
    这种人真是不知好歹。
    就连溧水县县令都赶紧给夏元吉赔礼,“夏大人让您见笑了,下官治下出了这等刁民实在是抱歉。”
    夏元吉年纪轻轻,但是在京城见惯了高官,所以很是谦虚,他摆摆手,“不不不,贺大人你严重了,林子大了啥鸟都有,这种人司空见惯。
    总有些人欲求不满,您也不用如此的担忧,您看着吧,下边那些要脸的老爷们都不会给他好脸色。”
    夏元吉说完果然下面就有很多的大老爷们,直接怒斥他。
    “徐老二你果然是个连媳妇都娶不上的,谁愿意跟你这种人,好吃懒做也就罢了,如今朝廷给了这么好事情,让我等到京城周边去干活给工钱。
    难道不比白白被人家施舍,当要饭的好吗?
    你就愿意天天躺在那里晒太阳,然后别人把钱丢你身上,你就乐意了。
    人要脸,树要皮,咱们遭了灾朝廷没有不管,咱们县令大人也召集周边富商给咱们捐了几天的粮,没让咱们饿死。
    人家应天府把准备给卫所军官的被服拿出来给咱们盖,没让咱们冻死,朝廷已经仁至义尽。
    现在更是让咱们去干点活就给工钱,这么好的事,你还要挑三拣四。
    难道非要朝廷白给你吃白给你喝白给你发媳妇吗?能不能别这么不要脸?”
    “说得对,我宁愿去干活,凭自己的手艺混饭吃,也绝不等着别人来施舍。
    咱们这些人穷,但有志气,咱们没有别人家过得好,但是也不能比别人在志气上落后,你不要脸,我们要脸。
    我们不要被别人像施舍乞丐一样施舍,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凭本事挣钱,这样的钱得干净,得踏实。”
    说得有不少的人举起双手来,“夏大人,您说得对,我们愿意去。
    听说还有周边棚户让我们等落脚是不?”
    夏元吉听完了下边这帮人,对于徐老二的批评,心里边舒坦多了。
    这才是我为百姓着想,百姓报之于琼浆。
    夏元吉宏声解答:“诸位放心,朝廷已经将京城周边本来用于给买卖人临时放货物的塌房,全部空置出来了。
    大家有住的地方,去多少人,朝廷都会解决心。
    甚至你们还可以带上家眷一同前去。
    你们每天的工钱我不相信,一天能吃完,剩下的工钱,可以到京城听一听那戏曲,去看一看秦淮河上的美景;
    可以去夫子庙感受感受读书人的风骨。”
    夏元吉说完之后,百姓们当即欢腾雀跃起来。
    ……
    与此同时,京城各大酒肆茶馆都在议论。
    议论什么呢?
    议论此次朝廷实施的多条法令。
    所谓管中窥豹、见微知著。
    朝廷既然已经打破了官员与买卖人之间的藩篱,再也不持买卖人离开了土地,不事耕作,就是游手好闲之辈的偏见。
    这一次的联合,虽然可能只是为了灾情而妥协。
    但是在夏元吉沈立谦他们在宣扬的时候,说的可是清清楚楚。
    这一次的破例,说不定将会成为下一次的定例。
    那也就是说,朝廷这边已经释放出了良好的信号。
    之前之大家伙对朝廷不信任,之所以觉得自己性命不得保障。
    原因就是郭桓案,导致全天下中产之家,死伤大半,所有人都害怕成为中产之家。
    所有人在有了钱财之后,都希望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都希望能够藏起来。
    可是现在却不同。
    朝廷释放出了这么一个良好信号之后。
    他们马上敏锐地察觉出来,这一次乃是巨大的商机。
    四五万人涌入到京城周边,带来了多少商机?
    二十七万贯的钱财砸下去,会创造出多少商机,他们能够算得出来。
    这一次朝廷已经发下话去。
    灾民过来做工匠,工钱会每天发放,连修路、修桥、修太庙、修社稷坛等等所使用到的那些建筑材料,全部都从民间商人那里进行采购。
    再也不用岁办,让产地的百姓去均摊。
    如此一来,这个商机,就会变得无限的大。
    天下有多少人做沙石买卖的?
    有多少人是做木材买卖的?
    有多少人是做漆料买卖的?
    又有多少人是做运输业的?
    这次的行动,就相当于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周边所有的细小的铁屑,能够把它们都汇聚起来,带动无数产业。
    他们现在在议论的就几件事。
    有个商人就说了,“咱们现在知道朝廷释放出了良好的信息,让咱们这些人都能够参与进来。
    可如果当地官府卡咱们,有些东西咱们是运不进来的;
    漕运衙门卡咱们,咱们怎么保障利润?”
    有人回答了:“这方面倒不用着急,听说马上要实行另一条法令,我也是听吏部一位司官说的。
    他说已经在针对我们这些买卖人制定一些,放开限制的法令。
    估计会加入到大诰当中去……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010/497871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