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第47章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阳光斜洒在古老的陶府大门上,金色的光辉与门楣上斑驳的漆色交织出岁月的痕迹,却掩盖不了此刻笼罩在府邸上空的沉重阴霾。陶老爷子的双眼圆睁,仿佛要将这世界的不公尽收眼底,那双曾经充满智慧与慈爱的眼眸,此刻只剩下震惊与无尽的悲痛,仿佛连泪水都已干涸,只剩下一片荒芜。
    四周的空气中,除了家人急促的呼吸声和低泣,便是死一般的沉寂。风,似乎也在此刻停滞,连带着时间的流转都变得缓慢而沉重。儿孙们的脸庞上,写满了焦急与无助,他们紧紧抓着陶老爷子的衣袖,仿佛这样就能为他分担一丝痛苦,但那份力量太过渺小,根本无法触及他内心深处的绝望深渊。
    陶老爷子的脸色白得透明,宛如冬日初雪覆盖下的寒石,没有一丝血色。他的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随着大儿子的离去而远去,只留下一具空壳,在这尘世间苦苦挣扎。心中涌动的悲痛如同狂风巨浪,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他的心防,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
    就在这时,刘墉那洪亮而威严的声音如同惊雷般划破沉寂,他的出现,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审判。他身着华丽的官服,头戴高冠,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弦上。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压力。
    “女王有令,全国的土地皆为国有,违者严惩不贷!”刘墉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陶家人以及周围每一个人的心上。他的眼神中,除了轻蔑与不屑,还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似乎是对这世态炎凉的深深感慨。
    石叔遇紧随其后,他手中的烈血剑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剑尖轻触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对即将到来的风暴的预告。他的话语中带着挑衅与威胁,却也不乏一种悲壮的豪迈,仿佛他并非是在执行一项冷酷的任务,而是在捍卫某种他深信不疑的正义。
    面对刘墉的讥讽,陶老爷子虚弱地回应,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他试图辩解,试图挽回一丝尊严,但那些话语在刘墉的愤怒与不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而在遥远的宫殿之中,李清歌静静地站立于窗前,望着远方朦胧的山峦,心中却是一片清明。她的目光深邃而遥远,仿佛穿透了重重迷雾,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她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江山,是用无数人的鲜血与泪水换来的,而维护它的稳定与繁荣,更是她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陶老爷子等人的所作所为,她早已了然于胸。但她并未急于动手,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现在,时机已到。她让刘墉去执行这项任务,不仅是为了惩罚那些胆敢挑战她权威的人,更是为了向所有人展示她的决心与力量。
    随着刘墉一声令下,陶府内顿时乱作一团。白马军的士兵们如同猎豹般迅速行动,将陶家的人一一制服。他们的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陶家的人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呆若木鸡,他们无法相信,这一切竟然真的发生了。
    在这一刻,陶老爷子的心中充满了悔恨与绝望。他明白,自己的一时失言,不仅害了自己,更害了整个陶家。他望着那些被绑住的家人,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与悲壮。他知道,无论自己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眼前的现实。于是,他缓缓闭上了眼睛,任由命运的洪流将他吞噬。
    陶家的人不甘心就这么被绑走,他们呼喊着家丁奴仆想要反抗。但他们哪里知道白马军的厉害,不一会儿就被打倒在地。白马军一边控制着陶家的人,一边在院子里搜刮财物。
    说起抄家的本事,白马军可比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还要厉害。他们训练有素,动作迅速,不一会儿工夫,陶家就被他们搜刮得干干净净。陶老爷子看着自己家几代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百万财产就这么没了,气得跟疯了一样。
    他的眼睛变得通红,布满了血丝,他红着眼睛大声骂道:“昏君!狗官!你们都不得好死!”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绝望。
    石叔遇一听这话大怒,他手握烈血剑,想要拔剑相向。但刘墉赶紧拦住了他,笑眯眯地看着陶老爷子说道:“我们家女王仁慈为怀,暗地里给了我指示。这次收地啊,如果遇到家风严谨、与民为善的人家,就只收地不抄家。偏偏你们陶家不长眼,不等女王彻查你们的恶行就先图谋不轨。现在又敢抗法不遵,那就别怪我们公事公办了。”
    刘墉的这一番话,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陶老爷子的心上。他万万没想到自己酒后的一句胡言乱语竟然招来了这么大的祸患,连几代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巨额财产也都没了。他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陶老爷子一口气没缓过来,当场就晕了过去。看到老爷子被气死,陶家上下哭得撕心裂肺,感觉天都要塌了。他们心中明白,如果只是收地的话,凭着家族的积累,他们还有几十万银钱可以挥霍。但现在得罪了女王,连最后的财产也保不住了。他们以后该怎么活啊?
    按照封建帝制的规矩,陶老爷子等人酒后胡言乱语可是等同于谋反的大罪啊!应该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再加上陶家多年来为富不仁、欺压百姓、造孽无数。但李清歌实行的是二元制君主制度,不搞连坐治罪那一套。恶事都是陶老爷子和几个不孝子干的,跟家里的女眷和孩童没关系。
    所以陶老爷子一死,剩下的罪过就分摊到其他人身上了,最多也就坐个十几年的牢。女眷和未成年的孙辈当场就被释放了。
    陶家从明朝到清朝经营了数代,不仅拥有万亩良田,还积累了惊人的财富。白马军搬了几十车才把他们家的财物全部搬空。一般来说啊,抄家的时候办事官员难免会顺手牵羊捞点儿好处。只要别太过分,上面的领导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这次奉命抄家的是白马军啊,他们对李清歌那是绝对的忠诚,半个铜钱都没碰!刘墉看在眼里,心里不禁感叹道:“女王治军有方啊!个个都有原则!难怪能得天下!如果所有的官员都能像他们这样,那何愁国家不安定、人民不幸福呢?”
    抄完了陶家之后啊,刘墉和石叔遇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去收其他地主、士绅的土地了。特别是那些当天跟陶老爷子一起喝酒、谈论过窃取王位的人,他们更是重点关照对象。
    就跟李清歌预料的一样啊,这次行动遭到了所有地主、士绅的疯狂抵触。他们联合起来反抗,想要推翻李清歌的统治,重新选一个符合他们阶级利益的君主。
    但他们哪里知道李清歌的能力和手段啊!李清歌不仅有战无不胜、以一敌百的白马军,还有火枪队、火炮队呢!
    在辽阔的大地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白马军和火枪队、火炮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他们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同战神一般,让敌人闻风丧胆。
    而李清歌则站在宫殿之中,俯瞰着这一切。她的眼神坚定而锐利,心中充满了自信与决心。她知道,这场战争是她必须要面对的,也是她必须要赢得的。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地坐稳王位,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每当反抗的浪潮如狂风巨浪般汹涌澎湃,席卷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白马军便如同中流砥柱,深陷于无尽的苦战之中。火枪与火炮,这两大杀器,在战场上轮番上阵,如同怒吼的雷神,为白马军助力,也为这乱世增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
    火枪连连发射,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是天际的雷鸣,回荡在四面八方的山谷、河流与田野之间。紧接着,一炮轰鸣,如同天崩地裂,整个世界仿佛都为之寂静,连空气中的尘埃都为之颤抖。
    在这片战乱的土地上,有些狡猾的地主和士绅,他们眼见大势已去,便如同狡兔三窟,暗中谋划着藏匿地契的诡计。他们派人悄悄送往北方,那些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打算等到风波平息后,再出来收租,继续他们的剥削生活。如果行不通,他们就逃到北方,找那些不懂事的人低价卖掉地契,用得到的钱在北方再买土地,继续做他们的地主,享受那无上的权势与富贵。
    白马军需要守卫京师,不能离开金陵,以防叛乱发生。于是,李清歌派遣了她的得力干将李平安,率领着火枪队,带上五门火炮,与刘墉一同前往各地执行政策。他们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破了地主士绅的层层阻碍。
    钦差卫队所到之处,无坚不摧,势如破竹。他们身着铠甲,手持火枪,眼神坚定而冷酷。地主士绅们虽然极力反抗,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他们的抵抗都显得那么无力,最终都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他们的府邸被查封,财产被没收,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地主士绅,如今却如同丧家之犬,四处逃窜。
    然而,也有一些倔强的人,比如陈郡的朱氏。他们面对钦差的威严,竟然强硬到底,狂妄无度。朱氏的族长朱崇亮,这位自诩为朱圣人后代的老人,嚣张地说:“天子钦差有什么可怕的?我是朱圣人(朱熹)的后代,谁敢动我?我们家的田产,都是历代皇帝赏赐的,用来耕读传家,没人能动!”他的声音高亢而尖锐,仿佛要刺破天际。
    “谁敢没收我们的土地,就是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他们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你们!”朱崇亮继续说道,他的脸上露出了不屑与愤怒的神色。自从南宋以来,程朱理学就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儒家主流思想。朱熹作为这种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被尊为圣人,世人称他为“朱子”或“朱圣人”。而且,朱熹虽然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但却得以在孔庙中接受祭祀,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者之一。明清两朝的皇帝都推崇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因此,陈郡朱氏作为朱熹的后人之一支,虽然没有高官掌权,但在天下读书人心中却是精神圣族。
    刘墉看到他们如此抗命嚣张,心中怒火中烧。他紧咬着牙关,仿佛要抑制住呼之欲出的喘息声。但因为朱崇亮的身份显赫,他即使愤怒也不敢轻举妄动。他沉声说道:“朱老先生,我是奉旨而来。你如此枉顾圣意,如果女王陛下知道了……”
    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崇亮打断了:“哼,你少拿这个来吓我。女王陛下又如何?她治理天下,不还得靠我们这些读书人?你们这些无耻小人,只知道蛊惑君心、逢迎讨好,迟早不会有好下场!”朱崇亮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屑与愤怒,他的眼神如同利剑般刺向刘墉。
    在儒释道三教中,儒家和道家都对女子掌权持反感态度。他们认为女子掌权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一代女皇武则天也需要借助佛家的《大云经》来为她登基称帝提供合法依据。对于李清歌这位女性君主,以朱崇亮为代表的读书人都非常反感。但因为李清歌掌握着强大的军权,他们不得不低头屈服,但内心并不服气。
    听到朱崇亮的狂言辱人,刘墉、苏小梅等人的面色都阴沉下来。李平安更是愤愤不平,他紧握着手枪,手指几乎要扣动扳机。他掏出手枪想要毙了朱崇亮,但刘墉连忙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种悖逆之人,为什么不立刻处决?”李平安恼怒地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刘墉喝道:“此人非同小可,是朱夫子的后代。我们不能轻举妄动。”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奈与沉重。
    苏小梅说道:“女王陛下对这些欺压百姓的蛀虫恨之入骨。出发前已经授权大人全权处理。即使现在杀了他,女王陛下也不会责怪你的。你还有什么好怕的?”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
    刘墉沉声道:“这个老头的死活无关紧要,但女王陛下的名声不能有损。如果杀了他,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抨击陛下为无道昏君。这是你们愿意看到的吗?”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无奈。
    苏小梅皱眉道:“那……那该怎么办呢?”她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与无助。
    刘墉说:“我立刻写一封信,八百里加急送到金陵请示女王陛下,再做处理。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得轻举妄动。”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说完,他指挥众人退出朱家。朱崇亮望着刘墉等人离去的背影,不屑地冷笑:“一群小人!凭你们也想抄我朱家?真是不自量力!”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嘲讽与不屑。其他朱家人也纷纷嘲笑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的失败与屈辱。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场可怕的血腥风暴即将来临。此时,李清歌正在金陵的宫殿内批阅奏折。新朝初立,百事待兴,许多事务都需要她这位女王亲自处理。她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严肃而冷峻。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智慧,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望着这一封封奏折,李清歌面露喜色。这些奏折中除了少数建议她放弃土地变革和男女平等政策外,其余都是喜讯。她仿佛看到了新朝的繁荣与昌盛,看到了农民们的欢笑与希望。
    人们常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次土地国有化仅仅没收地主士绅的私财就高达两亿三千多万两。而且还有大半省城乡的收缴工作尚未完成。如果全部收上来,国库至少能进账七亿两白银!这个数字让李清歌感到震惊与欣喜。她仿佛看到了新朝的未来,看到了那无尽的财富与权势。
    七亿两白银啊!李清歌不禁想起明末的时候。那时候大明风雨飘摇,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国库空虚,崇祯皇帝为了筹措银两给辽东士兵发军饷,不得不放下皇帝的尊严,向大臣和亲戚们募捐。结果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个个都一毛不拔,装穷卖惨,只捐出几百、几千两,一副无比“肉痛”的模样。而现在,这些地主士绅却藏着如此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本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人民,却被他们私自占有。如今,李清歌终于将这些财富收归国有,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奠定了基础。
    皇后她爹,周奎,那可是个名震四方的富贾,家中金银如山,珍珠如土,方圆百里之内,无人不知其大名。崇祯皇帝在国家危难之际,满心指望他这位老丈人能慷慨解囊,捐个十万两银子以解燃眉之急,帮衬一下风雨飘摇的国家。然而,当崇祯皇帝满怀期待地看向周奎时,却只见这老头儿哭得跟泪人似的,一副肝肠寸断的模样,最后才抠抠索索地从手指缝里挤出一万两银子来应付差事。
    皇后周后,那位温婉贤淑、心地善良的女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实在不忍心看到父皇如此为难,更不忍心看到国家因为银两短缺而陷入更深的困境。于是,她从自己微薄的私房钱里拿出五千两,让老爹拿去捐给国家。她本以为这样就能为父皇分忧,为国家尽一份力,却没想到周奎这老头儿贪心不足,竟然偷偷藏起了两千,只拿三千出去充数。
    后来,闯王李自成攻进了京城,严刑拷打,搜刮民财,一共搜出了七千万两银子。其中,有三百万就是周奎这老丈人的。想想真是讽刺,他给自己女婿才送了一万两,给反贼却送了百万。这对比,如同寒冰刺骨,让人心寒。
    李清歌,这位穿越而来的女子,站在历史的洪流中,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她深知,百姓们饥寒交迫,并不是因为国家穷,而是财富都被这些地主、士绅给刮走了。她想起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说的那句话:“文臣皆可杀,朕不是亡国之君,你们都是亡国之臣!”那声音,似乎还在她耳边回响,痛心疾首,悲愤交加。
    李清歌想到这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这些贪婪的家伙,就得用重拳出击。她手中的七亿白银,比起和珅死后嘉庆抄出的八亿家财,还算少的。和珅一个人的财富,就超过了南方各省地主、士绅的总和。乾隆朝的腐败,由此可见一斑。而她,李清歌,要用这笔钱,来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得了这笔巨款,李清歌心里那个美啊,感觉像是中了头彩,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大展拳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壮丽图景。人逢喜事精神爽,连朝会都觉得精神焕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她欢呼。
    朝会上,李清歌端坐在龙椅上,那龙椅金碧辉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身穿华丽的龙袍,头戴珠冠,整个人显得威严而庄重。她正准备开口说:“有事奏来,无事退朝!”突然,一个身材挺拔、相貌堂堂的侍卫匆匆走进来,手里还捧着一封密折。那侍卫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步伐稳健,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
    “女王陛下,刘中书有急报!”侍卫大声说道,声音洪亮,穿透力极强。
    按照以前的规矩,奏报都是由太监转呈给皇帝的。但李清歌是个现代人穿越过来的,她尊重人权,一早就废除了太监制度,不让男童变成阉人。所以,现在近身侍卫就接了太监的活儿,成了传递奏报的重要角色。
    李清歌一听有急报,脸色一变,立刻命令道:“念!”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侍卫撕开密封的火漆,那火漆的碎片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是一场红色的雨。他开始念起陈郡朱氏怎么反抗政策、怎么狂言悖逆的事情来。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锤子一样敲打在众人的心上。念完后,中书令刘清平气得直咬牙,怒骂道:“陈郡朱氏算什么东西,竟敢违抗圣旨,真是罪该万死!”
    刘清平当初也质疑过李清歌的女子身份,但后来被她的能力深深折服,成了她的铁杆粉丝。李清歌登基后,封他为尚书,和刘墉中书令平级,虽然实权稍逊一筹,但在朝堂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陈郡朱氏的极度愤怒和不满。
    那些草根出身、追随李清歌起义的人也纷纷怒斥朱崇亮目无君上,要求严惩不贷。但也有一些大臣站出来为朱崇亮说话,他们或是儒家学子,或是朱子门生,自然要为他们的至圣先师朱熹说话,保护他的后人。
    “陛下,陈郡朱氏可是朱子的后代啊,就算他们冒犯了您,也得看在圣人先师的面子上原谅他们。”一位大臣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恳求。
    “这件事关系重大,如果以违抗圣旨的罪名治他们的罪,岂不是伤了天下人的心?”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
    “陈郡朱氏的土地田产,是用来耕读传家的,如果强行收缴,对您的圣德清誉也有损啊。”又一位大臣说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担忧。
    “臣建议,陛下应该亲自下旨安抚他们,免去陈郡朱家的缴纳!”最后一位大臣总结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急切。
    这些大臣们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朱熹的崇拜和对陈郡朱氏的庇护之情。他们说完后,又把话题引到了土地政策上,要求李清歌收回成命。那土地政策,是李清歌为了改变国家命运而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却遭到了这些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刘清平一听就火了,大声驳斥道:“君无戏言,陛下的圣旨一旦发出,怎么能朝令夕改呢?如果因为陈郡朱氏一家就改变政策,天下人会怎么看女王陛下?你们这样做,分明是要让女王陛下出尔反尔,威信扫地,真是居心叵测!”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大臣们一听这话,纷纷开始攻击刘清平。他们或是指责他不懂礼数,或是说他狂妄自大,整个朝堂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李清歌听得心烦意乱,大喝一声:“够了!这里是金銮殿,不是菜市场!”她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震得众人耳膜生疼,纷纷闭上了嘴巴。
    刘清平赶紧说道:“陛下,政令不能改。如果觉得陈郡朱氏难以处理,不如先收缴他们的土地,再封他们的子孙为官以安抚他们。这样想来天下读书人也不会有太多意见。”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理智和冷静。
    然而,李清歌却摆手示意不用这么麻烦。她眼神凌厉地看向众人,仿佛能洞察人心一般。她冷声道:“那老东西想找死,我就成全他!”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和冷酷。
    她大声宣布道:“传旨!陈郡朱氏违抗圣命,悖逆放肆!圣旨一到,满门抄斩,一个不留!”她的声音如同寒冰一般,冻得众人心里直发颤。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满门抄斩对于皇帝来说虽然不算稀奇,但李清歌曾经说过要实行人性化的法制,不搞一人犯罪全家治罪的制度。今天怎么突然要让陈郡朱氏满门抄斩呢?
    “陛下万万不可啊!陈郡朱氏是圣人之后,不能株连啊!”都御史伍维良急得满脸通红地说道。他是从三品官员,虽然级别没有尚书令、中书令等高,但他负责弹劾百官,位低权重,满朝文武都忌惮他。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恳求和焦急。
    李清歌冷笑道:“圣人之后?朱熹也算圣人?”她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不屑和嘲讽。她深知朱熹的私德败坏,对他的圣人身份早就不屑一顾。
    伍维良一愣,没想到李清歌竟然敢质疑朱熹的圣人身份。他赶紧说道:“朱子是理学之祖啊,他弘扬孔孟之道,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报效国家,当然是圣人了。”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敬仰和崇拜。
    其他官员也纷纷点头附和,仿佛朱熹就是他们心中的神明一般。然而,李清歌却嗤笑不已:“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私德败坏的人渣,有什么资格称圣人?”她的声音如同利剑一般,刺破了那些官员的虚伪和盲目崇拜。
    在那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金銮殿内,阳光透过繁复的雕花窗棂,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庄严的殿堂平添了几分不真实的梦幻感。然而,此刻的氛围却凝重得令人窒息,空气中弥漫着火药般的紧张与对峙。
    李清歌,这位身着繁复华丽龙袍,头戴璀璨珠翠凤冠的女王,端坐于高高的龙椅之上,她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孤傲与决绝。她的面容冷峻如霜,眉宇间凝聚着不容侵犯的威严,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虚伪与伪善,直抵人心最幽暗的角落。
    她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一声惊雷,瞬间炸响在每个人的耳畔,震得人心神俱颤。“朱熹,那个自诩为儒学先师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当真配得上这二字吗?”李清歌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激起层层涟漪。
    她的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些关于朱熹的传言之中。那些关于他私德败坏的种种行径,如同一幅幅画面在她脑海中闪过,让她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她想起那个名叫严蕊的妓女,一个本应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子,却因朱熹的陷害而身陷囹圄,受尽折磨。她的命运,如同这时代中无数无辜者的缩影,让人心生怜悯与愤慨。
    李清歌的手指,细长而白皙,如同初春枝头最嫩的芽尖,轻轻敲打着那雕龙画凤的扶手,每一次触碰都似乎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那是她对世间虚伪道德的深刻控诉,也是对不公命运的无声鞭挞。她的眼眸深邃,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闪烁着决绝而坚定的光芒,那光芒中,既有对正义无尽的渴望,也有对历史谬误誓要纠正的坚决。她的面容,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毅,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直视人心最深处的黑暗。
    大殿之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李清歌的声音,不高不低,却如同锋利的刀刃,精准无误地切割着那些虚伪与伪善的伪装,让它们无所遁形。“我告诉你们,文人之中,我最恨的就是朱熹这个伪君子。他的学说,看似高尚,实则禁锢人心,他的所作所为,比那些明面上的奸臣更令人不齿!”她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在大殿中回荡,震得人心神俱颤。
    伍维良,这位南方儒士的领军人物,此刻脸色铁青,仿佛被李清歌的话语直击要害,痛得他几乎无法呼吸。他气急败坏地嚷道,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与不甘:“陛下此言差矣!朱子乃我儒家圣人,其学说博大精深,岂能容你如此羞辱?”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李清歌言论的愤怒,也有对儒家信仰的执着与捍卫。
    周围的官员们,或惊或怒,或疑或惑,纷纷附和伍维良的言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李清歌的质疑与不满。然而,李清歌只是冷笑一声,那笑容中,既有对世态炎凉的嘲讽,也有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她的眼神,如同寒冰般冷冽,穿透了众人的伪装,直抵人心最深处的懦弱与虚伪。“哼,朱熹是不是伪君子,不是你们说了算,也不是我一人之言可定。历史,自会给出公正的评判。”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真相大白。
    伍维良见状,心中涌起一股悲壮的情绪。他深知,这一刻,他必须站出来,为了儒家的尊严,为了朱子的清白,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板,正色道:“我身为都御史,有责任维护圣人之道。陛下若执意如此,我唯有以死相谏!”他的声音中,带着决绝与悲壮,仿佛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其他官员见状,也纷纷蠢蠢欲动,他们被伍维良的忠诚与勇气所感染,想要效仿他的行为。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成为历史英雄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然而,李清歌只是冷冷地看着他们,眼中闪过一丝嘲讽与不屑。“想死谏是吗?好,我成全你们!”她的声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冷酷,仿佛已经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带着初秋的凉意,轻轻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它卷起大殿内的帷幔,如同海浪般翻涌不息,也吹散了空气中的紧张与对峙。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大殿之中,为这冰冷的殿堂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李清歌缓缓站起身来,她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更加高大与威严,仿佛一位即将引领时代变革的女神。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死谏并不能解决问题。”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真正的改变,需要我们从内心开始,去审视那些陈旧的观念与束缚。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打破那些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时代,一个充满自由、平等与正义的时代!”
    伍维良等人闻言,纷纷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这位年轻的女王竟然会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与决心。她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心中紧闭的房门,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与观念,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敬佩。
    大殿之内,气氛渐渐缓和下来。李清歌走下高台,一步步走向那些曾经质疑与反对她的官员们。她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在了众人的心上。她微笑着,用那双充满智慧与温暖的眼睛,一一扫过他们的脸庞。“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官员们纷纷点头应和,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新的希望与决心。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将不再是彼此的敌人,而是共同奋斗的伙伴。他们将一起努力,为了这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康,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最终,这场激烈的争执以李清歌的胜利而告终。她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打破了那些陈旧的观念与束缚,为国家的未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而那些曾经质疑与反对她的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他们明白了,只有勇于改变、敢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从此以后,李清歌的名字响彻了整个国家。她不仅是一位英明的女王,更是一位引领时代变革的先驱者。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追求真理与正义。而那个曾经充满虚伪与伪善的时代也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自由、平等与正义的新时代。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192/498644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