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175.第175章 灭国战!发兵高丽

175.第175章 灭国战!发兵高丽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第175章 灭国战!发兵高丽
    贞观十七年,五月。
    这是属于太子的五月。
    四月的全城徭役结束后,长安的排水改造工程也结束了。
    忙活了一个月的长安百姓,回头一看。
    才明白太子的苦衷。
    当初劳累,如今得到了回报,干干净净的长安,夏天没有臭味的长安。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全世界的每个城池,一到夏天,基本上都是臭不可闻。
    大唐这边还稍微好点,相对来说比较注重。
    但中东,欧洲那边的国家,夏天的城池,就跟生活在粪便堆里一样。
    只是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习惯了。
    可长安城这么一改造,顿时就与众不同。
    往来的商贾,尤其是远商,如粟特人,波斯人,又或者是其他国家商人,使臣。
    对比感受下,更为清晰不过了。
    所有人都以为,太子的声势,在曲辕犁,青玉案元夕词后,已经达到了巅峰。
    没人想到,巅峰之后,还会有更高的巅峰。
    曾经长安的读书人,最多讨论的是魏王。
    可是现在,魏王几乎已经没有人提起了,太子成为了最大的谈资。
    长安的百姓只要提起太子,脸上就是满满的骄傲。
    所有的长安百姓都觉得,当太子继承皇位后,大唐必然会更加强盛,繁荣,文明。
    东宫。
    李承乾和太子妃苏玉儿,正在看狄奥多西画画。
    狄奥多西出身拜占庭皇室,作为公主,自小就接受皇家高等教育。
    在绘画这块上,素描的功底很强。
    东方重意境表达,西方则注重写实。
    在狄奥多西的绘画下,一辆双马拉车的车架,被充满立体感的描绘出来。
    “太子殿下,是这样的吗,也许我没有画得精准,如果有什么错误,还请太子殿下讲述出来,然后我再进行修改。”
    经过数个月的学习,本身狄奥多西就比较优秀,而且这里都是讲汉语的环境,现在的狄奥多西,已经可以用较为流利的口语进行对话了。
    只是口音上还带有浓烈的西方特征。
    “不错,这就是我想要的。”
    李承乾满意的说道。
    苏玉儿笑道:“等殿下的车行发展起来,长安百姓又要为殿下叫好了。”
    画作上,是两匹马拉着一个长长的车。
    跟普通的车不同,这个马车款式奇特,上面有个木顶,下面则由六个座位组成。
    意味着可以同时拉六个人。
    这就是李承乾准备打造的公交马车了。
    长安城太大了,87平方公里,一百零九坊,堪称世界之最。
    如此宏伟的城池,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单说朱雀大街,有十里长街,天街的别称。
    十里长街是名副其实的十里。
    总长五千米,宽一百五十米,是当今世界最长最宽的街道,即便是到了后世,能与之相比者也屈指可数。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十里地要走多久?
    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一般在每分钟六七十米左右,也就是说,走完朱雀街,需要耗费约90分钟,大半个时辰。
    快走的话,也是半个多时辰了。
    生活在长城边缘坊的百姓,前往东西两市购买所需日常货物的话,一趟来回,就是三四个时辰,需要耗费几乎一整天的时间。
    稍微近点,也是一两个时辰了。
    想起前世的公交车,李承乾自然就有了公交马车的想法。
    双马拉车,可拉六人。
    设定完整的公交站牌,行进路线。
    定价两文,随上随下。
    两文钱对于长安百姓不算什么,自然不愁没人坐。
    李承乾算过,一辆马车每日,可跑往返二十躺,人流量大概在120人,按照2文钱一人计算,日赚240文,月入7200文。
    拉车用驽马就行了,市价三千多钱,两匹马也就六千多钱。打造马车大概在三千钱左右。
    约一万钱出头,就能造一辆马车。
    即便不是二十躺满载的情况,月入也可以在五六千钱左右,两个月就能回本。
    养马的费用,每日草料加精饲料也就30文钱左右,去掉将近一千钱的费,第三个月开始,一辆每个月都能赚数千钱。
    方便了百姓的同时,还能赚钱,更能让驽马有了出路,可谓是一举三得。
    “按照这个标准,先造五百辆公交马车。”
    李承乾对内侍文忠吩咐道。
    这个订单,就不用在东宫完成了,可以交给民间的团队去做。
    实际上五百辆公交马车,三千人的运输量,肯定是不够的。
    参考后世的公交车标准,百万人口的长安,流动量应该在五万人次左右,也就是八千辆六人马车。
    不过考虑到长安大部分百姓都是生活在自己坊间,没有后世那样大的需求量。
    再加上公交马车第一次问世,先投个五百辆试试水,后面再根据情况慢慢增加,也是可以的。
    自从狄奥多西进入东宫后,李承乾还一直没有跟她发生关系,没侍寝过。
    自然不是李承乾坐怀不乱。
    主要是四月份太忙了,忙起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些心思。
    直到现在的五月初,才算是清闲下来。
    今天让狄奥多西来画画,意思就很明显了,算是先调情。
    “殿下,陛下召见。”
    内侍文忠有些不合时宜的说道。
    李承乾点点头。
    他大概猜到是什么事情。
    如今已经到了五月,也该是为征讨高丽作准备了。
    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攻打高丽是在八月秋收后,也就是九月初的样子。
    但不可能是到了九月才开始准备。
    营州便是大唐边关,临近高丽的地方。
    而长安到营州的距离有五千里地,正常行军的情况下,大军每天能走的路程,也就四十里地左右。
    按照这样的速度,从长安到营州,军队需要四个多月的行程,才能从长安抵达营州。
    不过对高丽的战争,自然不是全部从长安调兵,粮草跟基础兵力,主要是从河北,河南,河东三道之地,调动折冲府的兵力。
    太子,魏王,侯君集这些主要将领,则是携带少数精锐军官,士兵,从长安出发。
    规模在万人左右。
    不需要步行,全部由马匹代步,马车拉动所需的粮草辎重。
    大约需要一个月出头左右的时间,就能抵达营州。
    而在抵达营州后,至少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对所有军队进行整合,操练,以保障大军的战斗力。
    最后才是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也就是说,九月开战,五月就要开始进行兵力的调配。
    李承乾这边,大概是七月初就要从长安出发,征战高丽。
    调动兵力的事情,自然是兵部会进行负责,统筹,调度。
    但军事规划,就要事先商量好。
    太极宫,两仪殿。
    李承乾来的时候,魏王李泰,李靖,侯君集,刑部尚书张亮,李勣,李道宗,刘弘基,张士贵,尉迟敬德已经到齐了。
    “拜见父皇。”李世民点点头:“赐座。”
    “谢父皇。”
    李泰则起身作揖:“见过大兄。”
    众人也起身拜见:“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点点头,走到李世民旁边坐下。
    众人看向太子的目光,都比较敬重。
    这段时间太子的名声如日中天,单纯对百姓来说,已经是盖过陛下了。
    按照现在的情况下去,魏王几乎已经失去了跟太子夺嫡的可能。
    所以大家现在看太子,就要跟以前不同了,而是要当成未来的皇帝看待。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明白的。
    按照正常来说,这个时候李世民为了平衡太子过早成长的权力,应该是出手进行压制,并且进一步增加魏王的势力,再度拉回平衡。
    可李世民迟疑许久后,一直没有出手。
    这跟太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太子现在所准备的事务,并非是争权夺利,也没有大肆去拉拢官员,武将。
    在兵权这块,唯一有些动作的,只能是讲武堂了。
    可讲武堂的学子,都不过是底层的旅帅军官,都底层了,还打压什么?
    金吾卫这边,也只是苏定方,陆仝两个金吾卫将军,根本没触及到禁军十六卫大将军的核心。
    从兵权这方面看,自然打压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再把目光转到文官这边。
    太子跟长孙无忌关系好,可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第一功臣,还是太子的亲舅舅,关系好是正常的。
    魏征,褚遂良这些就不说了,坚定的太子党,但究其根本,是在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再往下就只有太子丈人苏亶,在担任大理寺少卿,这也没有什么必要。
    其他方面呢。
    东宫的文官们,现在一门心思都在天工开物上,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李世民自然没必要阻止。
    新提拔的崇文馆学士李淳风,执掌农学院,农业国之根本,李世民难道还担心大唐粮食生产过多吗。
    太子本身一直在开设石炭厂,就目前来说,煤炭日后将会成为大唐朝廷国库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堪比粮食赋税。
    再就是太子修建暗渠,设立环卫司。
    李世民让张阿难去探查东宫。
    得到的消息是,太子每天都很忙,忙着造高炉,造水泥,打造明光铠,改良纺织机,灌溉工具等一系列事情。
    这怎么去平衡,又怎么去打击。
    李世民就算是想要去打压太子,也是要能找到个下手的地方吧。
    就目前来说,李世民还真就找不到可以对太子下手的地方。
    反而是按照现在这样情况的发展,大唐国库越来越充盈,尤其是煤矿这块,将会给大唐攻打高丽所需,提供大量的军费兜底。
    毕竟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跟经济。
    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亏本买卖。
    “宣相里玄奖觐见。”
    李世民吩咐道。
    很快,相里玄奖走进殿内。
    “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赐座。”
    “谢殿下。”
    李世民道:“相里玄奖去过高丽,让他跟大家说说高丽的情况吧。”
    相里玄奖是唐朝魏州冠氏人,担任司农丞。
    去年奉命出使高丽,要求高丽臣服,并停止对新罗的战争。
    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后,告诫高丽莫离支,但莫离支不听。
    相里玄奖作揖道:“是,陛下。”
    随后指着地图开始讲述。
    “这里是辽东城,城内生活着大量前朝遗民,是高丽之门户,前朝三征高丽,亦是以此为主要进攻目标。”
    “然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都未能将其攻克,可见辽东城防御之强。”
    “我在抵达辽东城后,便刻意留心了辽东城的军事布局,在建造上,因隋末乱世的缘故,大量的隋人逃亡辽东城,为其带来大量人口和工匠。”
    “这些年高丽方面一直在不断加强对辽东城防御工事的建造,攻打难度比之隋朝要更难。”
    微微停顿后,相里玄奖指着第二个城池介绍道:“这里是高丽盖牟城,是连接高句丽辽水防线两大据点,南面的辽东城和北面的新城之关键城池。”
    “对于战高丽的整体防线布局,有着重要的连接和支撑作用,在辽东城受到强烈攻势的时候,盖牟城便会发兵救援。”
    “这里是白岩城,位于辽东城东北,距离辽东城很近。”
    “城因山临水,四面险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使其成为卡在辽东城旁边的一个重要堡垒,对辽东城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这里是卑沙城,其地理位置靠近海边,对于高句丽的海上防御和贸易等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若从水路进攻,则必取卑沙城。”
    “这里是安市城.”
    “这里是新城”
    “这里是玄菟城.”
    相里玄奖详细的介绍高丽前沿地区,各个城池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特点,大概的军事规模。
    李世民之所以让其来进行这番介绍,是因为大唐大部分军队将领,是没有去过高丽的。
    对于高丽现在的状况很是陌生。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进攻前,自然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行。
    也能为接下来的战争制定出更好的进攻路线。
    李承乾默默的听着,哪怕是说有黑火药这样的攻城利器,但也要对高丽的城池防御体系有足够的了解。
    黑火药的主要作用,还是在炸毁城门这块,其他类型的战争,意义就相对较低了。
    当然,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来说,城门就是最为坚固的防守堡垒。
    高丽能扛住隋炀帝的三次攻打,所依靠的就是险恶地形,还有坚固的城防。
    没有了坚固城防,高丽又拿什么来抵抗大唐军队。
    对于相里玄奖介绍的这些城池,最有印象的就是安市城了。
    因为历史上,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丽,安市城之战是一个重要战役。
    此城易守难攻,唐军久攻不下,尽管李世民采用了围点打援等战术,取得了歼灭高句丽、靺鞨联军十五万人的重大胜利,但始终未能攻克安市城。
    安市城的顽强抵抗,也成为李世民东征高丽的一块顽石,影响了整个东征的战果。
    第一次东征,唐军先后连克盖牟等多座城池,大量歼灭高丽军队的有生力量,使高句丽国力衰落,但最终未能达到攻灭高丽的战略目标。
    按理说这样的战果已经是不错了,之所以没能灭国,也有李世民求稳的原因。
    毕竟隋朝百万大军三征高丽都没灭掉,他这里才十万大军。
    久攻不下安市城时,有将领建议绕开安市城,转而进攻乌骨城,进而渡鸭绿江直取平壤。
    不过长孙无忌反对,认为这样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为了区区一个高丽,就让陛下去冒险,任何差池都不值得。
    李世民觉得也是,所以选择继续围攻安市城,最后无奈退兵。
    第二次进攻高丽,只是为第三次作准备,采取了小规模袭扰的战略。
    第三次李世民准备了三十万大军,伐木造舰,造海船以及双舫1100艘。
    因为制造船舰费物资巨大,以至于有些百姓需要卖田地房屋才能上缴物资,导致百姓无法供养子女,米面粮食价格骤然上涨。
    此次东伐使百姓生活质量大量下降,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有州县山僚出来反抗,但是李世民却并没有放弃此次东伐。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三十万军攻打高丽,必能将其一举歼灭,李世民很有信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高丽就要灭国了。
    但偏偏就出了意外。
    次年春季,李世民病重,五月驾崩,第三次征讨高丽也就无果而终。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220/498708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