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 > 红楼襄王 > 第796章 人不如故

第796章 人不如故

推荐阅读:完美世界之证道轮回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诸天万界游戏,只有我知道剧情混在末日,独自成仙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献祭成神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天倾之后一人之下:我,张之维,嚣张的张两界:别叫我邪魔!

    第796章 人不如故
    春闱是在二月初,似宋子瑜这般正月初到京的学子,确实不算太多见。
    但和学子们不同,大明哥各地三司长官,尤其是那些任期满了的人,则是早早的就往京城来了。
    朝中有人好做官,能坐上高位的朝中都有人,趁着年初来述职顺道走动一番,便已经是很正常的情况。
    转眼两天过去,时间来到正月初十,这一天照常举行常朝。
    当下的情况是,每月初一是大朝会,初十、二十则举行常朝,一个月内朝会只有三次,所以朝会制度还是坚持得比较好。
    可即便如此,自朱景洪继位以来,他也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过多次取消朝会的情况。
    正月初十,官员们年就已过完了,所以这次常朝照常举行。
    相比于大朝会,常朝参与的人少得多,文武官员加起来不过百,所以是在崇政殿内举行。
    朝会只是个形式,让皇帝和大臣们见见面,议的也是些比较虚的事,比如今日商量的便是皇帝下葬之事。
    工部进奏说吉地已竣工,只待选择吉日就能安葬皇帝,最终根据钦天监的意思,时间定在了三月初六。
    帝后二人得合葬,此前因皇陵还未彻底竣工,所以皇后只能先行安葬,如今皇陵修好皇后还得迁葬。
    最终,迁葬之日定在了三月十二。
    这些事议完后,朝会结束众人散去,唯有三位内阁大臣被留下。
    待众人散尽后,朱景洪方道:“三位爱卿,随朕走走吧!”
    “臣等遵旨!”
    一行四人,分先后走出了崇政殿,然后沿着廊道散步走着。
    “赵卿今年,多少春秋了?”
    被皇帝问到年岁,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但赵玉山还是答道:“回陛下,还差三个月,臣就满六十八了!”
    六十八在当下这时代,绝对称得上是高寿了,于是朱景洪道:“赵卿是有福之人啊!”
    不止赵玉山在思索皇帝的意思,其后次辅郑志清和三辅叶炳维,同样也在揣摩朱景洪的意思。
    他们可不单单想挤掉赵玉山,更在思索皇帝态度对朝局和政局的影响,其中牵扯的事可太多了。
    谁知下一刻,又听朱景洪问道:“这个年,过得可热闹?”
    话题转变太快,三人皆是全力思索,而赵玉山只能答道:“回禀陛下,膝下儿孙虽未全部来京,但也过得还算热闹!”
    赵玉山快七十了,别说孙子连从重孙子都有了,只不过多数都在老家,亦或者是出仕在外,在京陪着他的人其实不多。
    摸了摸已蓄起的胡须,朱景洪接着问道:“家人不在,阁老的同乡学生,也不来看看你?”
    对这个问题赵玉山很坦然,其后的郑志清和叶炳维可就不淡定了,因为他俩真的见过一些人。
    “臣虽同乡故旧较多,与家人共享天伦都感时日不够,岂有闲心见其他人!”
    赵玉山已是首辅大学士,在人情世故上已可随性所欲,所以在过年这段日子,他确实没有见自己那些学生同乡,当然这些人也可称为其“党羽”。
    他如今的追求只有一个事情,那就是能在任期内把清丈彻底完成,
    从正统十一年到现在,他已在首辅位置上坐了近十年,这本身已是很难得的成就。
    毕竟大明三百多年,阁臣任职超过十年的也不过,何况还是首辅大学士。
    当然,这十年来他的成绩也很斐然,全国清丈进行了大半,把朝廷税基扩充了两成以上。
    而在清丈过程中,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实情的掌握,用教科书上的话说是强化了中央集权。
    虽然在清丈过程中,造成了一些乘机兼并土地的情况,乃至于因此激起数次民变叛乱,但总体来说赵玉山仍是功莫大焉。
    停下脚步,朱景洪转过身问道:“郑卿叶卿,你们如何?”
    此前的问话,朱景洪都是背对着三人,此刻转过身来指向性就很明显了。
    郑叶二人都是老狐狸,便见郑志清答道:“回陛下,微臣比不得赵阁老清闲,这几日确实见了些人!”
    “都是给你拜年的?”朱景洪笑问道。
    郑志清老老实实答道:“说是拜年,实则是为前程奔走,臣便多次跟这些说,只要忠于陛下实心用事,前程又何必他们劳心奋力奔走!”
    听到这话朱景洪笑了,暗道这老家伙确实反应快。
    接着叶炳维也答道:“官员升迁任免,自有陛下圣断裁决,他们奔走实为舍本逐末,臣也多次教训过这些人!”
    此时否认见过门生故旧很蠢,郑叶二人当然不会犯这种错,如何解读这些事才是需要思考的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下官员那么多,朕也不是全部知道,选人用人之事,还得靠诸卿甄别贤良!”
    若是普通皇帝这样说,在场三人却是会信一半,但朱景洪说则是谁信谁傻波一。
    高级官员的任免,决定权牢牢掌握在朱景洪手中,他们三个人推选出的贤良,也得过了朱景洪这一关才行。
    “近两年,无论朝廷还是各地,都发生了各种事端,这说明官员任用存在不当,有些人是该动一动了!”
    这话已等于是明示,接下来要调整官员任职,结合刚才朱景洪的话,就等于是警告三位阁臣,不要想着总安插自己的人。
    毕竟朱景洪作为皇帝,内阁六部他本人亲信,目前来说确实是少了些。
    “具体的事,你们下去议一议吧,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这样的安排,其界限实在是太模糊,具体如何处置很考验手艺。
    但不管怎么说,先应承下来最重要,后面执行有差再改都行。
    “臣等领旨!”
    一场会谈结束后,朱景洪方返回了乾清宫,然后他又召见了郑显林、何顾谨,此二人分别是吏部侍郎、户部侍郎。
    他俩当前的职务,是正统十八年先帝所擢,如今已在岗位上待满了三年。
    当年朱咸铭这般安排,为的就是给朱景洪铺路,才让这二人到了最关键的吏部和户部。
    同期擢升的还有刑部侍郎贾雨村,只不过这厮年前被朱景洪改任工部侍郎,安排到了应天主持陪都官署营建去了,同时监管南方各地造船厂事务。
    “臣礼(户)部侍郎郑显林(何顾谨),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乾清宫暖阁内,郑何二人行了大礼。
    即便他们作为正三品实职高官,面见皇帝依然是很难得的事,所以此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两位爱卿,朕与你们相识,怕是……有十年了吧?”
    郑显林当即打开气泡音,答道:“回陛下,正统十年五月,陛下前往金陵剿倭,臣二人有幸得见天颜,距今已是近十一年了!”
    那时的郑何二人,在金陵一个布政使一个按察使,面临着一步踏错万劫不复的境地。
    也正是遇着朱景洪并选择投靠,才让他二人绝处逢生,乃至于后面一路高升。
    他俩现在虽只是正三品实职,但其阶官早就是正二品,换句话说已可越级提拔,直接升任尚书也是可以。
    刚才召见了阁臣,释放了要进行人事调整的信息,眼下他就召见郑何二人,其实也是做给内阁三人看,为的是避免发生误判。
    “十一年了,说起来恰好似昨日一般!”朱景洪微微笑道。
    接着他便说道:“世人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放眼朝堂之上……朕的故旧可不算多!”
    被皇帝称为古旧,倚重为自己人,这是人臣难得的殊荣。
    “陛下信重,臣等感激涕零!”郑显林拜道。
    微微一笑后,朱景洪又问道:“你二人出仕至今多少年了”
    郑显林答道:“回陛下,臣是承平二年中的进士,至今为官已有三十五年!”
    何顾谨比他晚三年,但也已宦海沉浮三十来年。
    “人不如故,世人都说故人可信,却不知这话还有层意思,便是指故人可倚!”
    “多年历练,经验、能力、智慧都已圆满,不是新人可以比肩,你二人可能让朕信任倚重?”
    郑何二人连忙表忠心,答道:“臣等愿为陛下效死!”
    “你们不是将军,效死的事就不必了,吏部户部为中枢要害,替朕把这两处地方管好,便不负朕之厚爱了!”
    他二人还是侍郎,朱景洪却叫他俩把部务管好,如此也算是明示了。
    刚刚起身的俩人,此刻再度跪伏于地,叩谢皇帝的信重和隆恩。
    六部堂官,九卿之一,这也是人臣之殊荣,再进一步就是内阁了。
    但是,他二人都已六十多了,基本没有入阁的可能,至少作为吏部尚书的郑显林,是绝对不可能入阁。
    再度叫起这二人后,朱景洪又道:“既已位列中枢,除了本职事务,为朝廷举荐贤良,也是尔等之职责!”
    “你二人履历丰富,这些年认识不少人,哪些年轻人忠正勤勉,都可以向朝廷举荐,朕自当择优用之!”
    对朱景洪来说,虽然他可以轻松压制朝廷官员,但不可能每次都亲自下场,培养自己亲信便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这是对文官这边来说,军队上下如今的实权派,基本全部是他的亲信,用谁都行那自然是能者为上。
    郑何二人前期深度参与清丈,其实也已得罪了许多人,所以他们一定程度上算孤臣,只能对皇帝忠心以求庇护。
    所以帮他们两个建立班底,实际上就是扩大皇帝的权力,他二人致仕后这些人同样会死死依附皇帝。
    这些提拔起来的人,未必是好人未必能力强,优点是基于自身利益忠于皇帝,而这也是朱景洪用他们的关键。
    “臣等自当为国举贤,为陛下分忧!”
    这番表态朱景洪很满意,接下俩君臣三人又聊了一阵,然后郑何二人方才退出乾清宫。
    走出乾清门,这两个六十多的老人,此刻明显步伐都快了些,可见其心中是何等激动。
    官做到他们这一步,确实可称为人臣极点,毕竟内阁大臣如无加衔,也就才正二品而已。
    尤其是郑显林,即将升任吏部尚书,这个位置的话语权,也未必就比内阁大臣低。
    至于何顾谨的户部尚书,那也是非常关键的位置,执掌整个大明朝的财税。
    “老何,若回到十年前,有人告知你我今日际遇,恐怕咱们绝不会信!”郑显林感慨道。
    何顾谨点头,答道:“这都是陛下恩泽,咱们往后得不负陛下所期才是!”
    宫道沿途,都有宦官宫女来往,也有侍卫站班戍值,其中不出意外就有耳目,他们这些话是说给朱景洪听。
    乾清宫内,朱景洪独坐御案之后,面前则是摆了几张纸,上面写了十来个名字,这是他自己拟出来的方案。
    当然,这东西是他努力的方向,而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原因在于,总是进行乾纲独断的话,会让他与朝廷官员离心,完全不按规则就等于没有规则,对朝廷制度来是极大破坏。
    抓权是为了做事,如果制度全乱套了,做事也就无从谈起。
    转眼之间,又是几天时间过去,上元节的时间也快到了。
    本来过年就热闹,临近上元节京城更是张灯结彩,各种灯更让人目不暇接,悬挂在京城各处大街小巷。
    而京城最大的莫过于“天街”,其从南面永定门起经正阳门,最终直抵大明门。
    天街宽度大约在三十来丈,左右早已安上灯架,如今也已挂上了灯,只等上元节到就会点上烛火。
    今年是乾盛元年,这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更是万象更新的一年,工部和顺天府衙的官员们,为尽可能筹备好这次庆典耗尽了心力。
    时间还没到夜间,就已有大批百姓、商旅、使臣赶来,只等时间一道前方关卡开关,他们就会全力赶赴大明门。
    为保证今日安全无事故,侍卫亲军和京营都增派了人手,且已提前一日到达预定地方值守。
    正阳门外,冯渊也等在人群之中,显然他也是打算一会儿往大明门去,希望能得到瞻仰龙颜的机会。
    说起来,冯渊曾与朱景洪有过一面之缘,只不过那时他被打得半死,没看清楚当初这位十三爷的相貌。
    而今天,即便他能挤到人群最前面,距离大明门也有十来丈,加之是夜间也不可能看清皇帝相貌。
    所以冯渊知道,要想真正得见皇帝,他至少要冲进殿试才行,最终还是得落到科举上。
    “冯兄,时间还早,那边挺热闹,咱们过去看看?”
    声音来自宋子瑜,今日他也来凑这热闹了,他们一行有七八人,全都是来自金陵的举子。
    “也好!”冯渊笑着答道。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258/505438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