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章 迁都顺天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第1108章 迁都顺天
朱肃在一旁听着刘三吾的建言,有些讶异。这老倌儿一路苦行,还真是没有白走。这份建议,就连他和宋濂也没有想到。
倒是和后世的“上山下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宜去“上山下乡”,但让这些作为教谕的大儒夫子们到民间去,既可以让他们体察民情,襄助朝廷肃清民间不良风气,又可以扩大朝廷“开民智”政策的影响力,使得百姓们都知道,朝廷有着这么一项利民惠民的政策。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哈哈哈哈,刘卿,你这一路行来,竟是又精进了不少啊。”老朱亦是开怀笑道。
“不错不错,此议,甚合咱的心意。”
“你既在这顺天建立学堂,那便按你的意思来操办。咱期待着日后,你这顺天学堂里头,出现许多为我大明添砖加瓦的人杰。”
“这移风易俗的事……既然是你提出来的,这便也交给你们学堂办了罢。”
“是,老臣必不辱使命!”刘三吾激动的回道。有洪武太上皇的这一句话,他此前名声上的污点便算是洗去了。
只要接下来能够在这开启民智的事业上,为大明做出足够的功绩……日后自己的名声更上一层,甚至于再进一步,名垂青史,也不无可能。
刘三吾踌躇满志。
北上而来的诸官们很快就投入到了兴建学堂的工作当中。当初朱标划定的第一批兴建学堂的北方八府中,顺天算是朝廷最为重视的地域之一,因为顺天府乃大明北地重镇,且因为当年元主是被徐达围攻后主动撤出顺天的,所以顺天的人口亦保存的最多。
刘三吾等人几番物色,终于在顺天府的西北面划定了一处地方,用来兴建学堂。这里原本是一位元庭贵人的府邸,元人撤出大都城之后,这里也就空置了下来。
现如今应天府中还在为遴选北人教谕,而举行恩科,刘三吾等人人手毕竟不足,便也没有大肆招生。他们准备先着手,解决移风易俗的问题。
元庭百年弊病丛生,即便是身为昔日元大都的顺天,也有不少的城狐社鼠、三姑六婆四下里坑蒙拐骗。刘三吾等人决意先从城里着手,这几日里四处在城中四处宣讲,干劲满满的要在老朱这个太上皇面前好好表现。
这事既交给了刘三吾,老朱便也不再去管了。这些日子便着意在顺天研究起这里适不适合为都的情形来。
此时天气已过秋分,刘三吾到了几日后,天空竟是飘飘荡荡的下起小雪来。朱肃朱樉等人担心老朱身体,纷纷劝他少去四处溜达,多在行宫之中歇息,老朱却是执拗,并不听从,反而道:
“你们莫要以为咱老了……廉颇八十尚能进饭斗米,食肉十斤。咱这身体,比之古人也不差许多!”
“不过只是这点子雪,算得什么?咱倒是觉得下起雪来,反而颇神清气爽。”
他的身边,徐达也是笑道:“老哥哥说的甚是,这些小辈,皆以为北地苦寒,其实再苦寒,能苦的过当年咱们小时候去?”
“老夫倒是觉得,这北地,比之江南可要好太多了。”
“这段日子入应天去给老哥哥你朝贺,咱这一把老骨头啊,身上都是旧伤。一入江南,简直从骨头缝里酸疼,用什么法儿都不见好。”
“这一到北边,一身酸疼,倒是不药而愈了。”
“咦,天德你不说,咱倒是没想起来……确实!咱在应天的时候,总觉得手脚酸疼,那叫一个不得劲儿……到了北边,反倒好的多了!”
老朱惊喜的说道,更是张开双臂拉伸了一番,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果然轻盈许多,不禁喜上眉梢。
他们这些人,早年间厮杀拼命,多少都带着些旧伤。江南水汽充沛,尤其是老朱,还住在填湖所造的应天皇城里,每逢阴雨,自是风湿发作,苦不堪言。
而这北地气候干燥,自无风湿之患。
头发白的汤和精神矍铄,亦是感同身受的点了点头。他早年间在沿海防备倭寇,又做过南洋水师大都督,风湿症也是最为严重的。“若说早几年,这北地苦寒,倒也确有其事。”汤和道。
“不过这几年,些许严寒,已无法伤及我大明子民了。”他笑着低头,轻轻扯了扯身上衣衫的领子。“这毛衣,可是个好东西啊!”
“价廉物美,只是用草原上取之不尽的羊毛便能够织造。不过数文银钱,就能买下那毛团子织成毛衣,使得贫家百姓再无冬日无衣御寒之苦。”
“这毛衣,可说是活人无数了!”
顺天工业并没有西安、太原二府那般发达,究其原因,是因为顺天百姓大多家有恒产,即便有些许失去土地的流民,在大明建国之初,便也多分配了足够的土地耕种。
对如今的大明来说,农业仍旧是关乎国运的第一大产业,在顺天大肆兴建工厂,也不会有足够的人手成为工人。
但作为北地大镇之一,顺天却也发展起了一些近代化模式的工坊。其中,毛线纺织厂与蜂窝煤炉厂无疑是其中最为兴盛的两个产业。
毛线纺织厂是因为此地临近北疆,前往北疆榷场收购羊毛便利,且这里也是毛衣的主要市场,故而许多商人便干脆将工厂开设在了这里。
至于蜂窝煤炉……顺天城旁的西山,便是有名的煤产地,而今的西山煤场,已经成为了皇家极为重要的收入产业之一。烧煤取暖,也已经成为了顺天之类的北方大城在冬日取暖御寒的重要方式之一。
毕竟蜂窝煤耐烧、安全,耗用也不高,还没有异味,制作简单的蜂窝煤炉便也顺理成章的,走入了千家万户。
“咱想起了去年时,这顺天府递送到应天一份奏疏。”老朱颇为感慨的看了看身上的毛衣,“说道去年冬时这顺天府遭了雪灾封道,足有二十余日。道路封闭,百姓无法出城去打柴烧火。”
“咱那时候还担心,这城里,必然要冻死了人,甚至想着要着内阁去拟了赈灾的事宜。然而后来竟看到奏疏上说,城中百姓竟无一人冻死。”
“仰赖的,就是这毛衣和煤炉啊!有了这些东西,这顺天,确实称不上是苦寒之地了。”
他背负双手,昂首向天,看着飘飘洒洒落下的雪。“日后便当真成了苦寒之地,那又如何?”
“百姓受得,咱朱家后人自也该受得!与百姓感同身受,才能知道重视民间疾苦。”
“咱有意,将大明都城迁到这顺天来……那恩科之事,给咱敲响了警钟啊!”
“都城在南,朝中大臣们享了江南温柔,就忘了北地百姓还处在苦寒之中,一心只想着为南人张目……标儿是咱一手教出来的,不至于偏听偏信,倒也罢了。”
“南边毕竟远比北面富庶,若是后世有哪个皇帝没有这份英明,居住在南边温柔乡中,忘了这北边的半壁江山,如那弱宋一般偏安一隅,那岂不是败坏咱的英名?”
“还是要将都城迁到北边来……皇帝既在北边,朝廷就不至于忘了北面的百姓。”
“况且这顺天府是个好地方,定都于此,北可联通草原,东可扬帆出海。联通四方,着实是个不错的帝王基业。”
老朱想要迁都北方,众人都是知道的。朱肃知道的更多,老朱是想着日后若是小冰河时期来临,大明皇帝若是身在南边,无法对北面的严寒感同身受,或许会将北边视为累赘。
而若是定都北方,朝廷就必须要投入资源来经营北面。小冰河时期若来,借助经营许久的商道、水路,抗灾能力也能更好些。
而选定顺天,其实也是意料之内的事。毕竟老朱原本瞩意的地方就是西安、顺天。既然西安已被否决,剩下的顺天被选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要迁都此地,那么这城中,可该好生经营一番才是。”徐达道。
“老哥哥,可需要我徐家支援一二?”
他的封地在北边哈拉和林,孤悬北疆腹地。若是大明定都顺天,徐家的好处是最大的。
要知道,草原各族桀骜不逊,不愿臣服汉人统治的草原部族,还有许多许多。汉人真正控制的草原地域,仍只有哈拉和林以及诸多草原榷场在内的诸多城池。
虽说诸多还未内附的草原部族畏惧于汉人兵锋,大都不敢主动袭击汉人行商,有些部族甚至与汉人有所合作,会帮助着华夏势力稳固草原形势……但只要是城墙之外,实际上还是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华夏民族想要真正统治草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若是大明帝京地处于此,朝廷必定便要在此处布置重兵看守国门。对于北方草原部族的威慑力也将加强。
那么,背靠大明的魏公徐家,自然能够更加大刀阔斧的开拓草原领地。危急时刻,甚至能够得到大明边军的出兵襄助,也说不定。
大明想要迁都,投入必定巨大。徐家在草原上的生意已是赚的不少,此时自然不吝帮助。
“唔……这城池,确实应该修修了。”老朱沉吟道。顺天城城池还是昔日北元鼎定天下时所筑,说高大倒也高大,但是在如今火药火器渐渐普及的大明眼中,已经算不上如何坚固了。
老朱的心中,是想将这顺天府修筑城一座真正的万世坚城,首先这古老的四四方方的城墙就不堪用,他想要采用新式的棱堡设计……另外昔日元人的皇城也需要整修一番,资财耗用必定巨大无比。
而且,顺天府虽说是北地大城,却也缺乏各种便利,没有一国之都所该有的繁荣气象……若按照昔年老朱的做法,该是又要迁江南富户,以实顺天了。
但现在的老朱,经过了穿越者朱肃的洗礼,他自己亦曾研究过经济学……已是知道了迁移富户以实城池,其实弊大于利。
他想了想,转头看向朱肃,问道:“老五,关于咱要营建顺天之事,你可有什么主意?”
朱肃想了一想,道:“父皇,若是要钱,咱们大明如今的国库,该足以敷用。”
“且我大明宝钞如今已经通行天下,即便是将国库迁来顺天,也无太多路途损耗之虞。故而,倒是无须岳父支应。”
“唯一可虑的是,如今的顺天,更多是作为军城大镇使用,尚无一国之都所该有的气象。一言以蔽之,不够方便……”
“依儿臣之见,只要能将顺天打造为天下枢纽,则自然便有了皇朝气象。”
“北元之时大都全赖运河维系。我大明北伐之时,虽也曾疏通运河,但运河到了冬季,河水结冰,水位下降,就没法通航了。孩儿以为,应该安排一个海港,能够走海路运送物资,以勾连南北。”
“同时,东瀛的商船、以及凤鸣洲的船队,亦可以从海港到达顺天。海贸既已通达,顺天城经济自兴了。”
老朱点头,“还有什么能做的?”
“辽东的木材,矿产,数量众多,亦可以送来顺天交易。南方的丝绸茶叶,也要放在顺天交割……这样一来,南北物资汇聚,光是收到的税金,就相当可观。再有,大兴土木,需要大量人力。可雇佣三韩之地的高丽人,瀛洲诸岛的东瀛人,入京务工,搭配北疆战俘等,用以建设顺天府城。”
“等新城建毕,便将这些人编入农庄,前去开垦辽东……辽东边地,多有富饶之土。只因素来苦寒,又战乱频仍,是以人丁不旺。”
“建完城,正好将周围边地也开垦一番,四周繁盛,顺天自也繁荣。”
“异日农事兴盛,商贾云集,自然便有了国都气象了。”
“善!”老朱赞许道。“既如此,便将此事发往京中,让标儿和大臣们好生议论细节。”
“待朝廷北迁,可改‘顺天府’为‘北京城’,为我大明万世昌盛之基!”
(本章完)
朱肃在一旁听着刘三吾的建言,有些讶异。这老倌儿一路苦行,还真是没有白走。这份建议,就连他和宋濂也没有想到。
倒是和后世的“上山下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宜去“上山下乡”,但让这些作为教谕的大儒夫子们到民间去,既可以让他们体察民情,襄助朝廷肃清民间不良风气,又可以扩大朝廷“开民智”政策的影响力,使得百姓们都知道,朝廷有着这么一项利民惠民的政策。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哈哈哈哈,刘卿,你这一路行来,竟是又精进了不少啊。”老朱亦是开怀笑道。
“不错不错,此议,甚合咱的心意。”
“你既在这顺天建立学堂,那便按你的意思来操办。咱期待着日后,你这顺天学堂里头,出现许多为我大明添砖加瓦的人杰。”
“这移风易俗的事……既然是你提出来的,这便也交给你们学堂办了罢。”
“是,老臣必不辱使命!”刘三吾激动的回道。有洪武太上皇的这一句话,他此前名声上的污点便算是洗去了。
只要接下来能够在这开启民智的事业上,为大明做出足够的功绩……日后自己的名声更上一层,甚至于再进一步,名垂青史,也不无可能。
刘三吾踌躇满志。
北上而来的诸官们很快就投入到了兴建学堂的工作当中。当初朱标划定的第一批兴建学堂的北方八府中,顺天算是朝廷最为重视的地域之一,因为顺天府乃大明北地重镇,且因为当年元主是被徐达围攻后主动撤出顺天的,所以顺天的人口亦保存的最多。
刘三吾等人几番物色,终于在顺天府的西北面划定了一处地方,用来兴建学堂。这里原本是一位元庭贵人的府邸,元人撤出大都城之后,这里也就空置了下来。
现如今应天府中还在为遴选北人教谕,而举行恩科,刘三吾等人人手毕竟不足,便也没有大肆招生。他们准备先着手,解决移风易俗的问题。
元庭百年弊病丛生,即便是身为昔日元大都的顺天,也有不少的城狐社鼠、三姑六婆四下里坑蒙拐骗。刘三吾等人决意先从城里着手,这几日里四处在城中四处宣讲,干劲满满的要在老朱这个太上皇面前好好表现。
这事既交给了刘三吾,老朱便也不再去管了。这些日子便着意在顺天研究起这里适不适合为都的情形来。
此时天气已过秋分,刘三吾到了几日后,天空竟是飘飘荡荡的下起小雪来。朱肃朱樉等人担心老朱身体,纷纷劝他少去四处溜达,多在行宫之中歇息,老朱却是执拗,并不听从,反而道:
“你们莫要以为咱老了……廉颇八十尚能进饭斗米,食肉十斤。咱这身体,比之古人也不差许多!”
“不过只是这点子雪,算得什么?咱倒是觉得下起雪来,反而颇神清气爽。”
他的身边,徐达也是笑道:“老哥哥说的甚是,这些小辈,皆以为北地苦寒,其实再苦寒,能苦的过当年咱们小时候去?”
“老夫倒是觉得,这北地,比之江南可要好太多了。”
“这段日子入应天去给老哥哥你朝贺,咱这一把老骨头啊,身上都是旧伤。一入江南,简直从骨头缝里酸疼,用什么法儿都不见好。”
“这一到北边,一身酸疼,倒是不药而愈了。”
“咦,天德你不说,咱倒是没想起来……确实!咱在应天的时候,总觉得手脚酸疼,那叫一个不得劲儿……到了北边,反倒好的多了!”
老朱惊喜的说道,更是张开双臂拉伸了一番,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果然轻盈许多,不禁喜上眉梢。
他们这些人,早年间厮杀拼命,多少都带着些旧伤。江南水汽充沛,尤其是老朱,还住在填湖所造的应天皇城里,每逢阴雨,自是风湿发作,苦不堪言。
而这北地气候干燥,自无风湿之患。
头发白的汤和精神矍铄,亦是感同身受的点了点头。他早年间在沿海防备倭寇,又做过南洋水师大都督,风湿症也是最为严重的。“若说早几年,这北地苦寒,倒也确有其事。”汤和道。
“不过这几年,些许严寒,已无法伤及我大明子民了。”他笑着低头,轻轻扯了扯身上衣衫的领子。“这毛衣,可是个好东西啊!”
“价廉物美,只是用草原上取之不尽的羊毛便能够织造。不过数文银钱,就能买下那毛团子织成毛衣,使得贫家百姓再无冬日无衣御寒之苦。”
“这毛衣,可说是活人无数了!”
顺天工业并没有西安、太原二府那般发达,究其原因,是因为顺天百姓大多家有恒产,即便有些许失去土地的流民,在大明建国之初,便也多分配了足够的土地耕种。
对如今的大明来说,农业仍旧是关乎国运的第一大产业,在顺天大肆兴建工厂,也不会有足够的人手成为工人。
但作为北地大镇之一,顺天却也发展起了一些近代化模式的工坊。其中,毛线纺织厂与蜂窝煤炉厂无疑是其中最为兴盛的两个产业。
毛线纺织厂是因为此地临近北疆,前往北疆榷场收购羊毛便利,且这里也是毛衣的主要市场,故而许多商人便干脆将工厂开设在了这里。
至于蜂窝煤炉……顺天城旁的西山,便是有名的煤产地,而今的西山煤场,已经成为了皇家极为重要的收入产业之一。烧煤取暖,也已经成为了顺天之类的北方大城在冬日取暖御寒的重要方式之一。
毕竟蜂窝煤耐烧、安全,耗用也不高,还没有异味,制作简单的蜂窝煤炉便也顺理成章的,走入了千家万户。
“咱想起了去年时,这顺天府递送到应天一份奏疏。”老朱颇为感慨的看了看身上的毛衣,“说道去年冬时这顺天府遭了雪灾封道,足有二十余日。道路封闭,百姓无法出城去打柴烧火。”
“咱那时候还担心,这城里,必然要冻死了人,甚至想着要着内阁去拟了赈灾的事宜。然而后来竟看到奏疏上说,城中百姓竟无一人冻死。”
“仰赖的,就是这毛衣和煤炉啊!有了这些东西,这顺天,确实称不上是苦寒之地了。”
他背负双手,昂首向天,看着飘飘洒洒落下的雪。“日后便当真成了苦寒之地,那又如何?”
“百姓受得,咱朱家后人自也该受得!与百姓感同身受,才能知道重视民间疾苦。”
“咱有意,将大明都城迁到这顺天来……那恩科之事,给咱敲响了警钟啊!”
“都城在南,朝中大臣们享了江南温柔,就忘了北地百姓还处在苦寒之中,一心只想着为南人张目……标儿是咱一手教出来的,不至于偏听偏信,倒也罢了。”
“南边毕竟远比北面富庶,若是后世有哪个皇帝没有这份英明,居住在南边温柔乡中,忘了这北边的半壁江山,如那弱宋一般偏安一隅,那岂不是败坏咱的英名?”
“还是要将都城迁到北边来……皇帝既在北边,朝廷就不至于忘了北面的百姓。”
“况且这顺天府是个好地方,定都于此,北可联通草原,东可扬帆出海。联通四方,着实是个不错的帝王基业。”
老朱想要迁都北方,众人都是知道的。朱肃知道的更多,老朱是想着日后若是小冰河时期来临,大明皇帝若是身在南边,无法对北面的严寒感同身受,或许会将北边视为累赘。
而若是定都北方,朝廷就必须要投入资源来经营北面。小冰河时期若来,借助经营许久的商道、水路,抗灾能力也能更好些。
而选定顺天,其实也是意料之内的事。毕竟老朱原本瞩意的地方就是西安、顺天。既然西安已被否决,剩下的顺天被选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要迁都此地,那么这城中,可该好生经营一番才是。”徐达道。
“老哥哥,可需要我徐家支援一二?”
他的封地在北边哈拉和林,孤悬北疆腹地。若是大明定都顺天,徐家的好处是最大的。
要知道,草原各族桀骜不逊,不愿臣服汉人统治的草原部族,还有许多许多。汉人真正控制的草原地域,仍只有哈拉和林以及诸多草原榷场在内的诸多城池。
虽说诸多还未内附的草原部族畏惧于汉人兵锋,大都不敢主动袭击汉人行商,有些部族甚至与汉人有所合作,会帮助着华夏势力稳固草原形势……但只要是城墙之外,实际上还是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华夏民族想要真正统治草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若是大明帝京地处于此,朝廷必定便要在此处布置重兵看守国门。对于北方草原部族的威慑力也将加强。
那么,背靠大明的魏公徐家,自然能够更加大刀阔斧的开拓草原领地。危急时刻,甚至能够得到大明边军的出兵襄助,也说不定。
大明想要迁都,投入必定巨大。徐家在草原上的生意已是赚的不少,此时自然不吝帮助。
“唔……这城池,确实应该修修了。”老朱沉吟道。顺天城城池还是昔日北元鼎定天下时所筑,说高大倒也高大,但是在如今火药火器渐渐普及的大明眼中,已经算不上如何坚固了。
老朱的心中,是想将这顺天府修筑城一座真正的万世坚城,首先这古老的四四方方的城墙就不堪用,他想要采用新式的棱堡设计……另外昔日元人的皇城也需要整修一番,资财耗用必定巨大无比。
而且,顺天府虽说是北地大城,却也缺乏各种便利,没有一国之都所该有的繁荣气象……若按照昔年老朱的做法,该是又要迁江南富户,以实顺天了。
但现在的老朱,经过了穿越者朱肃的洗礼,他自己亦曾研究过经济学……已是知道了迁移富户以实城池,其实弊大于利。
他想了想,转头看向朱肃,问道:“老五,关于咱要营建顺天之事,你可有什么主意?”
朱肃想了一想,道:“父皇,若是要钱,咱们大明如今的国库,该足以敷用。”
“且我大明宝钞如今已经通行天下,即便是将国库迁来顺天,也无太多路途损耗之虞。故而,倒是无须岳父支应。”
“唯一可虑的是,如今的顺天,更多是作为军城大镇使用,尚无一国之都所该有的气象。一言以蔽之,不够方便……”
“依儿臣之见,只要能将顺天打造为天下枢纽,则自然便有了皇朝气象。”
“北元之时大都全赖运河维系。我大明北伐之时,虽也曾疏通运河,但运河到了冬季,河水结冰,水位下降,就没法通航了。孩儿以为,应该安排一个海港,能够走海路运送物资,以勾连南北。”
“同时,东瀛的商船、以及凤鸣洲的船队,亦可以从海港到达顺天。海贸既已通达,顺天城经济自兴了。”
老朱点头,“还有什么能做的?”
“辽东的木材,矿产,数量众多,亦可以送来顺天交易。南方的丝绸茶叶,也要放在顺天交割……这样一来,南北物资汇聚,光是收到的税金,就相当可观。再有,大兴土木,需要大量人力。可雇佣三韩之地的高丽人,瀛洲诸岛的东瀛人,入京务工,搭配北疆战俘等,用以建设顺天府城。”
“等新城建毕,便将这些人编入农庄,前去开垦辽东……辽东边地,多有富饶之土。只因素来苦寒,又战乱频仍,是以人丁不旺。”
“建完城,正好将周围边地也开垦一番,四周繁盛,顺天自也繁荣。”
“异日农事兴盛,商贾云集,自然便有了国都气象了。”
“善!”老朱赞许道。“既如此,便将此事发往京中,让标儿和大臣们好生议论细节。”
“待朝廷北迁,可改‘顺天府’为‘北京城’,为我大明万世昌盛之基!”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266/498885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