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89章 戈壁上的温室

第89章 戈壁上的温室

推荐阅读:武动:我林琅天,不做配角从生产队赶大车开始民国诡事箱子里的旧日绝世唐门:我,霍雨浩,加入日月雾都道士噩梦使徒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人在提瓦特,从解救草神开始火影教师,我教书就能变强

    第89章 戈壁上的温室
    郭阳思考了片刻,目光停留在远处蚂蚁似的推土机上。
    “行,那就一个月。”
    “汉斌,给你放权,沙海农牧这边就交给你了。”
    陆汉斌眉毛不自觉的抖动,风沙遮挡不住眼里涌现出的惊喜。
    “老板,我以前也没有治理沙漠的经验。”
    “大胆的去尝试,相信你自己,公司愿意承担伱犯错的成本。”
    随着管理体系的成熟,郭阳随时能为沙海农牧找来掌舵人。
    但他愿意给陆汉斌一个机会。
    随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两千亩戈壁和荒漠逐渐被推平,几百个连片的温室拔地而起。
    县里也依托沙海农牧的土地开发项目,借机在附近的夹子滩设立了移民点,集中进行生态移民安置。
    并推动金融政策,让有意愿的农户贷款自行建设温室。
    不想贷款自建的也可以承租温室大棚,或者参与有偿的防沙治沙劳务。
    整个三四月份,扎子沟一带热闹非凡。
    张竞的摄影机似乎一刻也没停过,每天都在松软的沙土来走来走去,和栽树植草的劳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麦草杆和稻草源源不断的送来,连片的草方格很快成型,在沙漠边缘蔚为壮观。
    而在靠近湖区的区域,已进行封沙育林。
    在流动的沙丘上种梭梭,浇水是个问题,以前农户大都不浇水,存活低。
    但沙海农牧配了水车,在水车上装了水泵,水管可以直接连接到沙漠里。
    这么大的面积,移民的数量也有限,想全部栽完并不现实。
    但沙海农牧委托了航空俱乐部专业飞播种草机组,在隔离带边缘飞播籽蒿、沙蓬、沙拐枣等牧草3万多亩。
    恰逢今年春季雨水较好,种子的发芽率可观,预计植被覆盖率能达到70%左右。
    飞播过牧草的流动沙丘最终会被固定住。
    但由于滥垦滥牧和连年干旱,沙漠边缘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60年代沙漠边缘还分布着40多万公顷梭梭林,现在只剩下20多万公顷。
    在许多农户的院里,都能看到成垛的死梭梭,都是准备用来烧锅炉的。
    经生态专家预计,若想遏制住腾格里沙漠往民勤的入侵态势,至少要在沙漠边缘飞播牧草两百多万亩。
    陆汉斌大步流星的穿梭在连片的日光温室里。
    温室主要分为两种,“土墙+钢架”日光温室和采用砖墙夹黄沙筑墙的高标准日光温室。
    沙海农牧直接参与种植的日光温室少,种苗繁育、贮藏加工、冷链物流、包装营销才是沙海农牧的布局重点。
    几名正在搭建钢架大棚的老汉凑在一起闲聊着。
    “老丁,你种了那么多年菜,这种温室种菜的技术会不?”
    “就是,现在村社的干部都在忙着动员大伙承租沙海农牧的温室,大伙儿都拿不定主意呢?”
    “听他们说,政府农技部门和沙海农牧会统一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要求还挺严,不按标准进行种植,产品他们不收。”
    “我肯定不会去租温室,租金太高,别到时候本钱都收不回来。”
    “不就是换到了大棚里吗?哪需要什么人指导。”有人愤愤的说道。
    老丁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汉,古铜色的肌肤,脸上皱纹密布,汗水滑落下来。常年劳作的手臂上,也露出结实的肌肉。
    “温室里种菜学问大着呢,尤其是病虫害的防治,如果还按原来的那一套,肯定是种不好的。”
    几人面面相觑。
    老丁也停下来,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壤摊开,另几名老汉也凑了过来。
    “但扎子沟都是这种黄沙土,土地廋,留不住水和肥,是种不出来好菜的。”
    其余几名老汉各有所思。
    土壤确实是硬伤啊!
    “听说沙海农牧在那栋玻璃温室里研究基质栽培,进去干过活的人出来都神神叨叨的。”
    “那边管得严,温室外都有围挡围住的,隔得远看不真切,应该能成功吧。”
    老丁卷起了旱烟,眼神深邃,其余人也有样学样。
    “沙海农牧一定得成功啊。”
    “种地是肯定得种的,不然一家子人的生计从何而来。”
    ……
    穿过一些普通的温室后,陆汉斌来到了一栋智能玻璃温室前。
    玻璃温室面积大约200亩,除了承担育苗的任务,这里也是沙海农牧众多科研研究的场地所在。
    比如说蔬菜栽培模式研究,以及现阶段最重要的栽培基质研究。
    陆汉斌走进玻璃温室里。
    一排排果蔬均栽培在宽60厘米、深30厘米的栽培槽内,栽培槽底部铺着塑料棚膜,用来保水保肥。
    棚膜上是厚厚的栽培基质,也就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土壤”。
    几名技服人员半蹲在地上讨论着,注意到陆汉斌到来,才起身。
    一名形容消瘦,带着眼镜,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迎上前,眼神里充满了敬佩。
    “陆总,按照你提供的基质配方,辣椒、番茄和茄子的长势都挺不错,我们初步判断,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陆汉斌眼里也带着笑意,从藤架上摘下一个熟透了有些开裂的番茄。
    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液在口腔中爆满,充斥着味蕾。
    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但整日的忙碌不仅调快了生活节奏,也锻炼了他处理问题的能力,练达了人情事故。
    最重要的是他有了在困局中寻觅捷径的能力。
    面对温室面临的土壤有机质养分不足的问题,他准备引进无土栽培的相关技术,并同步和科研院校联合研发沙海自己的基质配方。
    他的想法得到了老板的大力肯定,并直接提供了基础配方,这批基质就是在郭阳的配方上改进而来的。
    两天后,沙海农牧和农技部门组织了温室蔬菜种植的观摩会。
    老丁第一时间报了名。
    当他在玻璃大棚外,排队等着参观时,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许多人都曾信誓旦旦的说不会租温室,但还是都来了。
    靠劳务赚钱不是长久之计,有能力的早都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只能算是半劳力。
    为了求生存,只能被大势裹挟着前进。
    玻璃大棚里生机勃勃一片,嫩绿的叶子,火红的果实,映入老丁的眼帘。
    那一串串的番茄挂在藤架上,产量一看就不低。
    老丁忍不住蹲下身来,习惯性的从槽里抓起一把土壤。
    土壤很柔软,腐熟发酵的很完全。
    有老汉好奇的问道,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
    “老丁,这土怎么样?”
    老丁手指仔细的搓捏着,偶尔才能从中分辨出有玉米秸秆、牛粪、蘑菇棒子等材料。
    “土很好,很好。”老丁已经想好了要租两三个棚试上一试,甚至萌生了贷款自建温室的想法。
    其余人闻言,也研究其了槽里的基质,黑黑的,和沙漠里的黄沙土完全不同。
    “确实很好。”
    村民心中最大的顾虑落了下来。
    技术人员带着人群在棚里的点位继续讲解着,“结束了这茬,夏秋茬还会抢种一季黄瓜、架豆等作物。”
    老丁在心里想着,夏季是黄瓜、架豆果菜类生产淡季,也能卖上价钱。
    “冬春上市的蔬菜效益应该会更好吧!”有人问道。
    “冬春茬确实效益更好,但要跨越冬、春、夏3个季节,对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有人带头,参观的群众也七嘴八舌的提问。
    不知不觉中,移民们对沙海的日光温室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362/499275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