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伏生护书和陈兴昌护京剧
推荐阅读:阴影帝国、快穿年代之炮灰逆袭、吞噬星空,我维妮娜绝不居于人下、从灵魂熔炉开始、红楼大当家、美漫:悟道阿卡姆,飞升祖国人、入错洞房后,我跟阴鸷权臣去种田、四合院之傻柱换了人、重回九零:手握灵泉奔小康、全职高手:叶修麻了,这人心好脏、
第756章 伏生护书和陈兴昌护京剧
好不容易逃离了战火,妻子皆因护书而死,然而回到家乡,等待他的是新的战火。
伏生迫不得已外出避难,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战乱年代,哪里还有安全的地方,等他终于重返故里,却发现藏好的书已经损毁大半。
伏生神色黯然,“我一生护书,未曾想,书却因我残缺大半。”
众人无不悲恸,这不是伏生的错,这是世道的错。
战争的铁蹄之下,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奢望,人命如草芥,更何况是书呢。
哪怕是华夏的现代人,远离战争也不过四十多年。
很多人都忘了,觉得世界就应该是太平的,是讲道理的。
伏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太平,他的脸在颤抖。
“我愧对先人,愧对我逝去的妻儿。”
伏生抬起双手,伏案不起。
他的肩膀在颤抖,压抑的哭声从书案上传来,他在自责,自责自己没有保护好这些书。
哪怕儿子因护书而死,妻子冻死在风雪中,他也没有方式保护书,然而这样的一个老人,却在痛哭自己没有保护好这些书。
他尽力了,但他还是不肯原谅自己。
小撒紧紧抿住嘴,眼眶里泪水在打转。
观众们眼睛像进了转头一样,眼眶湿润。
有人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淌。
明知道陈兴昌是演的,然而大家还是会把他当成伏生。
这种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
“先生,莫要迁连自身,若不是先生拼了性命,我们就连现在这二十八篇也无从学起啊。”
伏生终于从桌子上起来,他轻抬眼皮,光是那一个眼神,就让无数观众动容。
弹幕里全是“感谢先生”“请先生赐教”“先生大德”。
伏生开始传经了。
很多人听得无比认真,他们有的人曾经看过《尚书》,然而这是他们头一次听得如此认真。
每一个字,好像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这里面有一代代先贤们的心血和汗水,《尚书》全书两万多字,在现代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册子。
在古代,一片竹简大约能写10-20字,两万多字,意味着要写一千多片竹简。
一千多片是什么概念呢?学富五车的东方朔,写了一篇自荐信,也不过三千片竹简,就这都需要两个人抬着走。
了解了这些之后,观众们听得尤其认真。
随着伏生的传经,帷幕拉开。
周武王站在高台之上,一道道坏消息传来,身边谋士纷纷劝他停手。
“你们可知我为何伐纣,何为天下?”
“土地,粮食。”
周武王摇摇头,“人,和你我一样的人。”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观众们也不懂啊,姜子牙出来了。
“大王的意思是君主是爱惜百姓的,君主是要顺应天意的。”
将士们跟观众有着同样的疑问,天意?如果顺应天意,种种迹象都告诉他们不能开战,还打什么?
这时一群逃难过来的人解开了大家的疑问。
“这就是天意!”
民心,就是天意。
只可惜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古人不懂,帝王将相不懂,就连现代人也不懂。
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无数次验证过这个真理,只是有人不信,有人不屑,有人信了然后又不信。
“与大王一心,救黎明于水火!”
话剧的最后,伏生步履蹒跚,回头看了小撒一眼,看了一眼《尚书》陈列馆,然后缓缓离开。
到底是怎样的眼神,才能够让大家深受感动呢。
他眼里有希望,有传承,有失落,有遗憾,但归根结底,是希望。
伏生行走在滔滔历史长河之中,“《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
“先生,您护书传书的,定当永世铭记。”小撒声音铿锵有力。
蹒跚而行的伏生停下脚步,慢慢回过头来,看向小撒。
欣慰,感慨,释怀,这一眼,比无数台词都管用,一眼万年。
小撒抬手躬身行礼,时光长河缓缓回流。
大门关上,伏生回到了时光长河里。两人中间,是金灿灿的《尚书》。
时光旅行,是无数小说都喜欢用的内容,无论是穿越古代,穿越未来,还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回穿梭,这些不同时空的碰撞,一直都是大家爱看的桥段。
今天他们就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伏生,是如何穿越到现代,看到他流传下来的《尚书》被后人铭记。
这种互动,就是节目里最大的看点。
直到硕大的繁星网图标亮出来,观众们也发现节目已经要结束了。
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全程没有任何笑点,也没有哪个爱豆出现。
这个节目有的只是老面孔小撒,老头子陈兴昌,演周武王的吴山,以及李同尘等几个老头老奶那,还有在节目里一闪而过的总编剧许诺。
就是这样一个综艺节目,让很多人耐心地看完了。
他们知道了《尚书》在讲什么,也知道了这本书是怎么流传下来的,这就够了。
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有人去研究,这就是这档节目的用意。
《典籍里的华夏》收视率很不错,繁星网也因此增加了很多新用户。
甚至很多人是看了央视的节目之后又去繁星网上重温一次经典。
节目的评论区一直在增加,弹幕上都是“我又回来了!”“从央视过来的。”“我打算让我学生也看一看。”
一部不枯燥的科普综艺,最适合的观众其实是学生们,在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彻底建立起来的时候,用这些节目来引导他们,往往比干巴巴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典籍里的华夏》首播数据非常好,一晚上播放量就超过了五千万,口碑更是好到爆炸。
繁星网评分高达9.1分,这对于一部科普类型的综艺来说十分难得。
张自强开心地跟什么似的,恨不得开个庆功宴。
在央视这块地上,《唱响华夏》在上面评价并不高,因为这档综艺过于娱乐化,有些失了央视的逼格。
《典籍里的华夏》又把这份逼格给捡了回来,张自强的能力被进一步认可。
同时被认可的,还有陈兴昌,他所扮演的伏生让观众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演技,不瞪眼,不龇牙咧嘴,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光凭眼神就能让人自行脑补一出大戏。
“陈老师的表演已经登峰造极了。”
“令人难忘的表演,您那个眼神,我可能这辈子都忘不了。”
无数的赞美之中,有人觉得太可惜了,这样的演技,居然都没有留下过什么作品。
京剧的演出,所有人都被油彩遮挡了脸庞,以至于陈兴昌一直都没太多人知道,大家只知道有陈兴昌这么一位宗师,却对他本人知之甚少。
“您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去演京剧呢?”
有人这么问道。
陈兴昌也是会上网冲浪的,老爷子可一点都不迂腐古板,否则他也不会支持李青衣对京剧进行改造。
他看过了所有的赞美评论,却独独回复了网友们的疑问。
“伏生一声护书传书,我呢?我也想试一试能不能用一生护京剧唱京剧。”
这就是陈兴昌给的答案,网友们沉默了。
陈兴昌会不知道他去娱乐圈能赚多少钱吗?凭他的演技,混个配角手到擒来,没有任何压力,然而他却投身于京剧中。
京剧不赚钱,这是外行人都知道的事情,票价便宜,演出费便宜,跟明星动辄几十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片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娱乐圈里没有陈兴昌,京剧圈里却有陈家班。
“老爷子还唱戏吗?”
有网友问道。
“唱。”
陈兴昌如是回答,他确实一直在唱戏,每个月都会唱上几场,所以他的状态也保持得很好。
网友们顺着大家提供的途径就找到了陈兴昌的演出,最便宜的票价只要98,最贵的也不过280块,现在这年头,看一场相声都得两三百,88块钱看场戏,可太值了。
更何况,陈家班的戏里还能看到李青衣登场,刚刚登上过出完舞台的李青衣名气已经不比很多明星差了。
“买票买票,才88块钱,谁看不起似的。”
“88块钱的票,他们就是骂我我也得夸他们骂得好。”
“88块钱就能看到李青衣,还要什么自行车!”
大家刚刚从春晚上学会的梗,马上就活学活用上了。
没过多大会,陈家班的接下来两个星期的演出门票直接就售罄了,想买都买不着。
这种场面在其他人看来很正常,但是在京剧圈子里却十分罕见,他们的票往往是打折都卖不出去,更别提直接被抢光了。
陈家班里,陈兴昌看着门票售罄的提示,怔怔出神,半晌之后召集了所有弟子。
他看着一众年纪已经不小的徒弟们,沉声道:“陈家班的转折点来了,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这一次,还是没能把口碑打出去。”
陈兴昌顿了顿,眼神扫过每一个弟子,“那么陈家班的消亡就在这两年了,你们该何去何从,也要提前想好。”
陈兴昌说的没错,如果央视综艺的力推再加上李青衣上春晚的余热未消,依然不能给京剧注入一剂强心针,京剧就真的无药可医了。
(本章完)
好不容易逃离了战火,妻子皆因护书而死,然而回到家乡,等待他的是新的战火。
伏生迫不得已外出避难,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战乱年代,哪里还有安全的地方,等他终于重返故里,却发现藏好的书已经损毁大半。
伏生神色黯然,“我一生护书,未曾想,书却因我残缺大半。”
众人无不悲恸,这不是伏生的错,这是世道的错。
战争的铁蹄之下,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奢望,人命如草芥,更何况是书呢。
哪怕是华夏的现代人,远离战争也不过四十多年。
很多人都忘了,觉得世界就应该是太平的,是讲道理的。
伏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太平,他的脸在颤抖。
“我愧对先人,愧对我逝去的妻儿。”
伏生抬起双手,伏案不起。
他的肩膀在颤抖,压抑的哭声从书案上传来,他在自责,自责自己没有保护好这些书。
哪怕儿子因护书而死,妻子冻死在风雪中,他也没有方式保护书,然而这样的一个老人,却在痛哭自己没有保护好这些书。
他尽力了,但他还是不肯原谅自己。
小撒紧紧抿住嘴,眼眶里泪水在打转。
观众们眼睛像进了转头一样,眼眶湿润。
有人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淌。
明知道陈兴昌是演的,然而大家还是会把他当成伏生。
这种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
“先生,莫要迁连自身,若不是先生拼了性命,我们就连现在这二十八篇也无从学起啊。”
伏生终于从桌子上起来,他轻抬眼皮,光是那一个眼神,就让无数观众动容。
弹幕里全是“感谢先生”“请先生赐教”“先生大德”。
伏生开始传经了。
很多人听得无比认真,他们有的人曾经看过《尚书》,然而这是他们头一次听得如此认真。
每一个字,好像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这里面有一代代先贤们的心血和汗水,《尚书》全书两万多字,在现代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册子。
在古代,一片竹简大约能写10-20字,两万多字,意味着要写一千多片竹简。
一千多片是什么概念呢?学富五车的东方朔,写了一篇自荐信,也不过三千片竹简,就这都需要两个人抬着走。
了解了这些之后,观众们听得尤其认真。
随着伏生的传经,帷幕拉开。
周武王站在高台之上,一道道坏消息传来,身边谋士纷纷劝他停手。
“你们可知我为何伐纣,何为天下?”
“土地,粮食。”
周武王摇摇头,“人,和你我一样的人。”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观众们也不懂啊,姜子牙出来了。
“大王的意思是君主是爱惜百姓的,君主是要顺应天意的。”
将士们跟观众有着同样的疑问,天意?如果顺应天意,种种迹象都告诉他们不能开战,还打什么?
这时一群逃难过来的人解开了大家的疑问。
“这就是天意!”
民心,就是天意。
只可惜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古人不懂,帝王将相不懂,就连现代人也不懂。
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无数次验证过这个真理,只是有人不信,有人不屑,有人信了然后又不信。
“与大王一心,救黎明于水火!”
话剧的最后,伏生步履蹒跚,回头看了小撒一眼,看了一眼《尚书》陈列馆,然后缓缓离开。
到底是怎样的眼神,才能够让大家深受感动呢。
他眼里有希望,有传承,有失落,有遗憾,但归根结底,是希望。
伏生行走在滔滔历史长河之中,“《书》有了你们的传承,我放心了。”
“先生,您护书传书的,定当永世铭记。”小撒声音铿锵有力。
蹒跚而行的伏生停下脚步,慢慢回过头来,看向小撒。
欣慰,感慨,释怀,这一眼,比无数台词都管用,一眼万年。
小撒抬手躬身行礼,时光长河缓缓回流。
大门关上,伏生回到了时光长河里。两人中间,是金灿灿的《尚书》。
时光旅行,是无数小说都喜欢用的内容,无论是穿越古代,穿越未来,还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回穿梭,这些不同时空的碰撞,一直都是大家爱看的桥段。
今天他们就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伏生,是如何穿越到现代,看到他流传下来的《尚书》被后人铭记。
这种互动,就是节目里最大的看点。
直到硕大的繁星网图标亮出来,观众们也发现节目已经要结束了。
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全程没有任何笑点,也没有哪个爱豆出现。
这个节目有的只是老面孔小撒,老头子陈兴昌,演周武王的吴山,以及李同尘等几个老头老奶那,还有在节目里一闪而过的总编剧许诺。
就是这样一个综艺节目,让很多人耐心地看完了。
他们知道了《尚书》在讲什么,也知道了这本书是怎么流传下来的,这就够了。
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有人去研究,这就是这档节目的用意。
《典籍里的华夏》收视率很不错,繁星网也因此增加了很多新用户。
甚至很多人是看了央视的节目之后又去繁星网上重温一次经典。
节目的评论区一直在增加,弹幕上都是“我又回来了!”“从央视过来的。”“我打算让我学生也看一看。”
一部不枯燥的科普综艺,最适合的观众其实是学生们,在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彻底建立起来的时候,用这些节目来引导他们,往往比干巴巴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典籍里的华夏》首播数据非常好,一晚上播放量就超过了五千万,口碑更是好到爆炸。
繁星网评分高达9.1分,这对于一部科普类型的综艺来说十分难得。
张自强开心地跟什么似的,恨不得开个庆功宴。
在央视这块地上,《唱响华夏》在上面评价并不高,因为这档综艺过于娱乐化,有些失了央视的逼格。
《典籍里的华夏》又把这份逼格给捡了回来,张自强的能力被进一步认可。
同时被认可的,还有陈兴昌,他所扮演的伏生让观众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演技,不瞪眼,不龇牙咧嘴,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光凭眼神就能让人自行脑补一出大戏。
“陈老师的表演已经登峰造极了。”
“令人难忘的表演,您那个眼神,我可能这辈子都忘不了。”
无数的赞美之中,有人觉得太可惜了,这样的演技,居然都没有留下过什么作品。
京剧的演出,所有人都被油彩遮挡了脸庞,以至于陈兴昌一直都没太多人知道,大家只知道有陈兴昌这么一位宗师,却对他本人知之甚少。
“您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去演京剧呢?”
有人这么问道。
陈兴昌也是会上网冲浪的,老爷子可一点都不迂腐古板,否则他也不会支持李青衣对京剧进行改造。
他看过了所有的赞美评论,却独独回复了网友们的疑问。
“伏生一声护书传书,我呢?我也想试一试能不能用一生护京剧唱京剧。”
这就是陈兴昌给的答案,网友们沉默了。
陈兴昌会不知道他去娱乐圈能赚多少钱吗?凭他的演技,混个配角手到擒来,没有任何压力,然而他却投身于京剧中。
京剧不赚钱,这是外行人都知道的事情,票价便宜,演出费便宜,跟明星动辄几十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片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娱乐圈里没有陈兴昌,京剧圈里却有陈家班。
“老爷子还唱戏吗?”
有网友问道。
“唱。”
陈兴昌如是回答,他确实一直在唱戏,每个月都会唱上几场,所以他的状态也保持得很好。
网友们顺着大家提供的途径就找到了陈兴昌的演出,最便宜的票价只要98,最贵的也不过280块,现在这年头,看一场相声都得两三百,88块钱看场戏,可太值了。
更何况,陈家班的戏里还能看到李青衣登场,刚刚登上过出完舞台的李青衣名气已经不比很多明星差了。
“买票买票,才88块钱,谁看不起似的。”
“88块钱的票,他们就是骂我我也得夸他们骂得好。”
“88块钱就能看到李青衣,还要什么自行车!”
大家刚刚从春晚上学会的梗,马上就活学活用上了。
没过多大会,陈家班的接下来两个星期的演出门票直接就售罄了,想买都买不着。
这种场面在其他人看来很正常,但是在京剧圈子里却十分罕见,他们的票往往是打折都卖不出去,更别提直接被抢光了。
陈家班里,陈兴昌看着门票售罄的提示,怔怔出神,半晌之后召集了所有弟子。
他看着一众年纪已经不小的徒弟们,沉声道:“陈家班的转折点来了,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这一次,还是没能把口碑打出去。”
陈兴昌顿了顿,眼神扫过每一个弟子,“那么陈家班的消亡就在这两年了,你们该何去何从,也要提前想好。”
陈兴昌说的没错,如果央视综艺的力推再加上李青衣上春晚的余热未消,依然不能给京剧注入一剂强心针,京剧就真的无药可医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485/507291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