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回朝
推荐阅读:斗罗大陆之我是千仞雪的女儿、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卷飞全家后我躺平了、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玄门崽崽被全网爆宠了、当女配拥有美颜系统后、我在诡异世界继承神位后、名门第一儿媳、长剑与君舞、重生三国:大乔不想当寡妇了、
大军凯旋,正常情况下就算是皇室成员没有去迎接,也该是有重臣去迎接。
本来这一次的大军没有特别重大的战果,不至于让朱允熥这个储君去迎接。可是秦王、晋王、燕王等人率军呢,那就要去接了。
在应天府外,朱允熥率领着文武百官在等候着。
锦旗招展、刀枪如林,兵强马壮的大明军队回京了。文武百官对此习以为常了,不要说开国近三十年了,就算是当初打天下的时候,都是常胜之师。
胜利,对于生活在应天府的这些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不管是陈友谅还是张士诚,或者是那些明玉珍、蒙古人,都是一样的情况,都是大明最终还取得胜利,将敌人消灭。
而对于一些随行的各国时节等等,这又是一种小小的震撼了。
哪怕有些人此前也是见识过大明的军队,但是那更多的在校场看大军演练。而眼前的这支军队是实打实的从战场下来的,气势自然更加摄人。
比如说黎元澄这个时候的心情就是更加的复杂了,现如今的他基本上是知道自己已经很难回安南了。
大明朝的那位太孙的心思实在是太难猜测了,一开始黎元澄以为自己是人质,是逼迫着他的父亲不要篡位之类的。
可是现在再看看,他这个人质似乎是有些特殊,大明上下似乎对于安南那边的一些情况显然不是特别的在意。
篡位也好、不篡位也罢,大明好似根本就不在意那么多的事情,那里只是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而已,根本不值得大明更多的关注。
黎元澄现在在做些什么呢,现在也就是在和火药司的那些工匠、官吏在一起,在不断的研究着火药、研究着火器,这才是他现在在大明的生活。
堂堂安南权臣之子,现在就算是有些无奈,也只能在大明当一个特殊一点的工匠了。
朱允熥可不在乎黎元澄想些什么,他现在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说寒暄等等。
当然在此之前肯定是要走一走流程,宣读圣旨是有必要的,公布这一次对于出征的封赏等等,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除此之外也就是让大军回营,不可能让出征的将士一窝蜂的回城,京军大营实际上是在应天府城外。
这时候就需要将校们将军队带回,各级衙门的人就需要去犒赏大军了,酒肉管够这也是基本的要求之一。
搞定了这些事情,才是朱允熥可以去寒暄的时候,因为正经事看起来是忙完了。
不过仔细想想看的话,接下来的一些寒暄也是极其重要的,毕竟想要坐稳皇位,平衡好各种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看着自家二叔,朱允熥开玩笑说道,“二叔还是不能常在一地,四处走走看看的话,二叔的精气神就非常好了。”
“只要不让我回老家种田就行,我性子急。”朱樉就笑着说道,“老七是胡闹了些,我就是再大胆,也不敢在边关的事情上动手脚。”
朱棡也连忙说道,“他是胡闹了些,我也是没想着他胆子那么大!这也是他咎由自取,只盼着他能够有些长进,可不能再犯如此大错了!”
这也是朱棡的心里话,他自认为自己这么些年基本上是老老实实的。相比起其他的兄弟,他当初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值一提了,那些人材是真正的大胆。
而当初敢私自造龙床的朱樉也老实了,当年做的事情是‘年少轻狂’,现在已经心存敬畏了。当年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后背发凉。
这些也算得上是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朝局如何,他们这些人自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自然也不敢胡来了。
“七叔的事情也不用多想,只是这一趟他做的有些过了。”朱允熥就笑着说道,“王府的事情还是齐王世子在管,齐王王爵还是要留着。”
听着朱允熥的话,朱樉等人好像是松了口气一般,因为这听起来也不错,不会是真正的重罚。
但是仔细的品一品,那也能琢磨出来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了。比如说这个齐王王爵是要留着,但是齐王到底是谁,这就有些让人心里没底了。
不过朱樉等人也不会多说什么,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这件事情上,哪怕他们是大明最显赫的宗室藩王,也没办法多说什么。
“四叔,这一趟没能找到鞑子主力,你怕是有些失望。”朱允熥看向朱棣,笑着说道,“以后有机会,还是要让四叔领军。”
朱棣有些惭愧,也有些期待,“让殿下见效了,我自诩勇武、有谋略,这一次也是劳而无功。”
些许战果在朱棣眼里根本不值一提,这一次出征在他看来也就是劳而无功,只是起到了一些威慑的作用而已。
这当然也会让他觉得有些不过瘾,好歹也是自己率领着一路主力,朝廷也是精锐尽出,可是就打了几个小部族而已,有些上不了台面。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四叔严重了,这一趟能将鞑子赶回漠北,让他们不敢窥觊大宁,这就行了。”
这些也算得上是实话吧,在老朱和朱允熥看来,如果能够遇到蒙古主力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可以乘势再次狠狠地打击一下。
但是蒙古人避而不战也不要紧,只要蒙古人不敢南下,让他们在更加苦寒的漠北消耗着,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哪怕见效要长一点,看似也是少了一些热血等等,也不是不能接受,正好大明也可以趁机稍微的休养生息一番,过几年再考虑大战一场。
“西北的事情就交给二叔了,这几年抓紧些把牧场、塞城筑好。”朱允熥转头看向朱棡,说道,“其他叔叔们可是等着呢,总是在催。”
这也是朱允熥在端水了,朱棡和朱棣的一些不和,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要说他们势同水火也不至于,更多的还是在争,争一个最受重要的宗室藩王的名头,争一个受重用的地位。
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节制沿边军马,这些也都是朱棡现在的地位体现。不夸张的来说,他受重视、受重用的程度,还要超过朱樉。
自家的这些叔叔们,现在还是能够帮上很多的忙,而不一定就是成为一些威胁,这一点朱允熥非常清楚,所以也不会过于紧张。
这时候甚至要安抚一下自己的这些叔叔们,让他们可以稍微的安心一点,不用想的太多。
对齐王的那些处置方式,这确实可以对一些宗室起到警告的作用,让他们不要继续肆意妄为。
以前的日子可能确实过的非常滋润,只是那样的好日子也算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也应该收敛一点了,这样才可以保证富贵。可是很多的时候,需要的是恩威并施,不管是对文武百官,或者是对宗室藩王,都应该如此。
几个人说说笑笑,气氛看起来是相当的融洽。
不过这样的场景也算是在大家的预料当中,毕竟这么几年,眼前的这位皇太孙和宗室们的关系一直不错。
宗室藩王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太孙的不满,对于这位储君,也一直都是比较支持的。
而朱允熥这位皇太孙也算是投桃报李,哪怕看似是削减了一些宗室的待遇,但是也不至于让宗室们的日子难过。
更不会想方设法的让这些宗室们活不下去,他还没有任何展现出对宗室下狠手的趋势。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可能也就是如今皇帝还在,这位太孙才不敢多做什么而已。
和宗室们简单的聊了聊,回到皇宫之后肯定还是要设宴,还有很多的机会继续寒暄。
看向傅友德,朱允熥笑着说道,“颍国公,可还安好?”
傅友德就回答说道,“回殿下,臣虽年老,但是尚能上战阵。”
这位老将还是有些‘不服老’,厮杀了大半辈子的傅友德还是更喜欢率领着千军万马的峥嵘岁月。真要是让他选择,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带兵打仗。
年龄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对傅友德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得到皇帝和太孙的信任,这样他才不会被闲置。
“都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要我说,颍国公丝毫不逊古人。”
傅友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猜不准这位皇太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似乎是在夸奖傅友德的老当益壮,可是廉颇尚能饭否的结局并不好。不服老的廉颇虽然表示还能上阵杀敌,但是使者故意构陷,编造了廉颇吃个饭的功夫拉了三趟屎。
这由不得傅友德多想,此前皇帝和太孙就有意让他闲置,让他去管武苑。而现在看起来,在因为战事结束之后,他依然需要回到武苑。
朱允熥打量着李景隆,笑着说道,“表兄看着更为英武,还是要多上战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景隆就回答说道,“我常自夸饱读兵书,也有些小觑了天下英雄。此前蒙陛下、殿下信任数次练兵,此番又能随军出征,倒是涨了不少见识。”
听到李景隆这么说,朱允熥心里头自然也就是安慰了不少。
对于李景隆,朱允熥一直都是有些担心,觉得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会担心李景隆只是纸上谈兵。
虽然现在的一些疑虑依然没有打消,不过李景隆能够有着这样的一些觉悟,自然也就可以让朱允熥欣慰不少了。
该重用的时候还是要重用,该小心的时候依然需要小心,这就是朱允熥看待李景隆的一个方式。
毕竟李景隆就算是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将军,很难在战场上建立一些大功。
但是曹国公的爵位放在那里就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李景隆也不只是一个大将军而已,他身上的外戚属性也是抹不掉的。
说制衡也好,说猜忌也罢,那些实际上对朱允熥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只需要做好一些他交代的事情也就行了,这才是关键。
所以说用好李景隆也是一门大学问,这对以后的朱允熥来说也确实是一个考验。
好在朱允熥也不用担心太多,有蓝玉和徐辉祖在,朱允熥就不需要担心没有大将统军。
让朱棣成为大将军,这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真的给一个藩王真正意义上领军的机会。
看向徐辉祖,朱允熥笑着说道,“妙锦现在在坐月子,我也是轻易见不到,等过些时候你在去看看他。”
徐辉祖的态度更加谦逊了,“臣遵旨。”
“好了,你以后用不着如此。”朱允熥笑着对徐辉祖说道,“中山王府的家风我是知道,以后你该是文垚在朝中臂膀。有些时候,你得拿出些气势。看看开国公那样多好,你以后得为文垚多考虑。”
徐辉祖还是非常谦逊的说道,“回殿下,臣加世受皇恩,只敢报效朝廷。”
朝廷?
谁是朝廷?
老朱是朝廷,朱允熥是朝廷,在朱文垚还没有被册立为皇储的时候,就还不算朝廷。
对于徐辉祖有些时候的死脑筋,朱允熥是又爱又恨,“我也懒得说你了,你这性子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
徐辉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从小就是接受徐达的言传身教,性格确实是沉稳谦逊,想要指望一下子改过来为人处世的作风,这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以徐辉祖的观点,他以后就该更加的谨慎,这才能够让徐妙锦、朱文垚的地位稳固。
外戚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皇帝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对于储君来说,那也是一种考验和风险。
大军凯旋而归,大家的心情都非常不错。
虽然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太一样,不过基本上也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打赢了,自然就是好事情了,不会有太多的波折。更何况现在还有大喜事,皇帝和皇太孙心情好,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就是好时光。
这两位心情好了,其他人的压力自然也就小了。(本章完)
本来这一次的大军没有特别重大的战果,不至于让朱允熥这个储君去迎接。可是秦王、晋王、燕王等人率军呢,那就要去接了。
在应天府外,朱允熥率领着文武百官在等候着。
锦旗招展、刀枪如林,兵强马壮的大明军队回京了。文武百官对此习以为常了,不要说开国近三十年了,就算是当初打天下的时候,都是常胜之师。
胜利,对于生活在应天府的这些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不管是陈友谅还是张士诚,或者是那些明玉珍、蒙古人,都是一样的情况,都是大明最终还取得胜利,将敌人消灭。
而对于一些随行的各国时节等等,这又是一种小小的震撼了。
哪怕有些人此前也是见识过大明的军队,但是那更多的在校场看大军演练。而眼前的这支军队是实打实的从战场下来的,气势自然更加摄人。
比如说黎元澄这个时候的心情就是更加的复杂了,现如今的他基本上是知道自己已经很难回安南了。
大明朝的那位太孙的心思实在是太难猜测了,一开始黎元澄以为自己是人质,是逼迫着他的父亲不要篡位之类的。
可是现在再看看,他这个人质似乎是有些特殊,大明上下似乎对于安南那边的一些情况显然不是特别的在意。
篡位也好、不篡位也罢,大明好似根本就不在意那么多的事情,那里只是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而已,根本不值得大明更多的关注。
黎元澄现在在做些什么呢,现在也就是在和火药司的那些工匠、官吏在一起,在不断的研究着火药、研究着火器,这才是他现在在大明的生活。
堂堂安南权臣之子,现在就算是有些无奈,也只能在大明当一个特殊一点的工匠了。
朱允熥可不在乎黎元澄想些什么,他现在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说寒暄等等。
当然在此之前肯定是要走一走流程,宣读圣旨是有必要的,公布这一次对于出征的封赏等等,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除此之外也就是让大军回营,不可能让出征的将士一窝蜂的回城,京军大营实际上是在应天府城外。
这时候就需要将校们将军队带回,各级衙门的人就需要去犒赏大军了,酒肉管够这也是基本的要求之一。
搞定了这些事情,才是朱允熥可以去寒暄的时候,因为正经事看起来是忙完了。
不过仔细想想看的话,接下来的一些寒暄也是极其重要的,毕竟想要坐稳皇位,平衡好各种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看着自家二叔,朱允熥开玩笑说道,“二叔还是不能常在一地,四处走走看看的话,二叔的精气神就非常好了。”
“只要不让我回老家种田就行,我性子急。”朱樉就笑着说道,“老七是胡闹了些,我就是再大胆,也不敢在边关的事情上动手脚。”
朱棡也连忙说道,“他是胡闹了些,我也是没想着他胆子那么大!这也是他咎由自取,只盼着他能够有些长进,可不能再犯如此大错了!”
这也是朱棡的心里话,他自认为自己这么些年基本上是老老实实的。相比起其他的兄弟,他当初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值一提了,那些人材是真正的大胆。
而当初敢私自造龙床的朱樉也老实了,当年做的事情是‘年少轻狂’,现在已经心存敬畏了。当年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后背发凉。
这些也算得上是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朝局如何,他们这些人自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自然也不敢胡来了。
“七叔的事情也不用多想,只是这一趟他做的有些过了。”朱允熥就笑着说道,“王府的事情还是齐王世子在管,齐王王爵还是要留着。”
听着朱允熥的话,朱樉等人好像是松了口气一般,因为这听起来也不错,不会是真正的重罚。
但是仔细的品一品,那也能琢磨出来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了。比如说这个齐王王爵是要留着,但是齐王到底是谁,这就有些让人心里没底了。
不过朱樉等人也不会多说什么,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这件事情上,哪怕他们是大明最显赫的宗室藩王,也没办法多说什么。
“四叔,这一趟没能找到鞑子主力,你怕是有些失望。”朱允熥看向朱棣,笑着说道,“以后有机会,还是要让四叔领军。”
朱棣有些惭愧,也有些期待,“让殿下见效了,我自诩勇武、有谋略,这一次也是劳而无功。”
些许战果在朱棣眼里根本不值一提,这一次出征在他看来也就是劳而无功,只是起到了一些威慑的作用而已。
这当然也会让他觉得有些不过瘾,好歹也是自己率领着一路主力,朝廷也是精锐尽出,可是就打了几个小部族而已,有些上不了台面。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四叔严重了,这一趟能将鞑子赶回漠北,让他们不敢窥觊大宁,这就行了。”
这些也算得上是实话吧,在老朱和朱允熥看来,如果能够遇到蒙古主力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可以乘势再次狠狠地打击一下。
但是蒙古人避而不战也不要紧,只要蒙古人不敢南下,让他们在更加苦寒的漠北消耗着,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哪怕见效要长一点,看似也是少了一些热血等等,也不是不能接受,正好大明也可以趁机稍微的休养生息一番,过几年再考虑大战一场。
“西北的事情就交给二叔了,这几年抓紧些把牧场、塞城筑好。”朱允熥转头看向朱棡,说道,“其他叔叔们可是等着呢,总是在催。”
这也是朱允熥在端水了,朱棡和朱棣的一些不和,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要说他们势同水火也不至于,更多的还是在争,争一个最受重要的宗室藩王的名头,争一个受重用的地位。
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节制沿边军马,这些也都是朱棡现在的地位体现。不夸张的来说,他受重视、受重用的程度,还要超过朱樉。
自家的这些叔叔们,现在还是能够帮上很多的忙,而不一定就是成为一些威胁,这一点朱允熥非常清楚,所以也不会过于紧张。
这时候甚至要安抚一下自己的这些叔叔们,让他们可以稍微的安心一点,不用想的太多。
对齐王的那些处置方式,这确实可以对一些宗室起到警告的作用,让他们不要继续肆意妄为。
以前的日子可能确实过的非常滋润,只是那样的好日子也算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也应该收敛一点了,这样才可以保证富贵。可是很多的时候,需要的是恩威并施,不管是对文武百官,或者是对宗室藩王,都应该如此。
几个人说说笑笑,气氛看起来是相当的融洽。
不过这样的场景也算是在大家的预料当中,毕竟这么几年,眼前的这位皇太孙和宗室们的关系一直不错。
宗室藩王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太孙的不满,对于这位储君,也一直都是比较支持的。
而朱允熥这位皇太孙也算是投桃报李,哪怕看似是削减了一些宗室的待遇,但是也不至于让宗室们的日子难过。
更不会想方设法的让这些宗室们活不下去,他还没有任何展现出对宗室下狠手的趋势。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可能也就是如今皇帝还在,这位太孙才不敢多做什么而已。
和宗室们简单的聊了聊,回到皇宫之后肯定还是要设宴,还有很多的机会继续寒暄。
看向傅友德,朱允熥笑着说道,“颍国公,可还安好?”
傅友德就回答说道,“回殿下,臣虽年老,但是尚能上战阵。”
这位老将还是有些‘不服老’,厮杀了大半辈子的傅友德还是更喜欢率领着千军万马的峥嵘岁月。真要是让他选择,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带兵打仗。
年龄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大问题,可是对傅友德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得到皇帝和太孙的信任,这样他才不会被闲置。
“都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要我说,颍国公丝毫不逊古人。”
傅友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猜不准这位皇太孙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似乎是在夸奖傅友德的老当益壮,可是廉颇尚能饭否的结局并不好。不服老的廉颇虽然表示还能上阵杀敌,但是使者故意构陷,编造了廉颇吃个饭的功夫拉了三趟屎。
这由不得傅友德多想,此前皇帝和太孙就有意让他闲置,让他去管武苑。而现在看起来,在因为战事结束之后,他依然需要回到武苑。
朱允熥打量着李景隆,笑着说道,“表兄看着更为英武,还是要多上战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景隆就回答说道,“我常自夸饱读兵书,也有些小觑了天下英雄。此前蒙陛下、殿下信任数次练兵,此番又能随军出征,倒是涨了不少见识。”
听到李景隆这么说,朱允熥心里头自然也就是安慰了不少。
对于李景隆,朱允熥一直都是有些担心,觉得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会担心李景隆只是纸上谈兵。
虽然现在的一些疑虑依然没有打消,不过李景隆能够有着这样的一些觉悟,自然也就可以让朱允熥欣慰不少了。
该重用的时候还是要重用,该小心的时候依然需要小心,这就是朱允熥看待李景隆的一个方式。
毕竟李景隆就算是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将军,很难在战场上建立一些大功。
但是曹国公的爵位放在那里就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李景隆也不只是一个大将军而已,他身上的外戚属性也是抹不掉的。
说制衡也好,说猜忌也罢,那些实际上对朱允熥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只需要做好一些他交代的事情也就行了,这才是关键。
所以说用好李景隆也是一门大学问,这对以后的朱允熥来说也确实是一个考验。
好在朱允熥也不用担心太多,有蓝玉和徐辉祖在,朱允熥就不需要担心没有大将统军。
让朱棣成为大将军,这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真的给一个藩王真正意义上领军的机会。
看向徐辉祖,朱允熥笑着说道,“妙锦现在在坐月子,我也是轻易见不到,等过些时候你在去看看他。”
徐辉祖的态度更加谦逊了,“臣遵旨。”
“好了,你以后用不着如此。”朱允熥笑着对徐辉祖说道,“中山王府的家风我是知道,以后你该是文垚在朝中臂膀。有些时候,你得拿出些气势。看看开国公那样多好,你以后得为文垚多考虑。”
徐辉祖还是非常谦逊的说道,“回殿下,臣加世受皇恩,只敢报效朝廷。”
朝廷?
谁是朝廷?
老朱是朝廷,朱允熥是朝廷,在朱文垚还没有被册立为皇储的时候,就还不算朝廷。
对于徐辉祖有些时候的死脑筋,朱允熥是又爱又恨,“我也懒得说你了,你这性子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
徐辉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从小就是接受徐达的言传身教,性格确实是沉稳谦逊,想要指望一下子改过来为人处世的作风,这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以徐辉祖的观点,他以后就该更加的谨慎,这才能够让徐妙锦、朱文垚的地位稳固。
外戚的实力过于强大,对于皇帝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对于储君来说,那也是一种考验和风险。
大军凯旋而归,大家的心情都非常不错。
虽然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太一样,不过基本上也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打赢了,自然就是好事情了,不会有太多的波折。更何况现在还有大喜事,皇帝和皇太孙心情好,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就是好时光。
这两位心情好了,其他人的压力自然也就小了。(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575/500130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