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弃楚用秦
推荐阅读:申公豹大圣劝死仙、醉金盏、修炼从简化功法开始、西游:开局拜师菩提祖师、大晋第一铁饭碗、阵问长生、落崖三载后、你们修仙,我种田、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战争领主:从厄运之地开始崛起、
欲行大事,必先正名。
名者,为天下之首要也。
为了这国家名号之争,群臣诸将那是吵得脸红脖子粗。
蒯彻和李左车怒目对喷。
几个脾气暴躁的差点撸起袖子干起来。
还是叔孙通出场引经据典,终引得吴广颔首赞同,定下了他的国号与王号。
唐。
这是上古帝尧的国号,也是春秋晋国的古称,可以相对完美的代表一个立足于河北的政权。
吴广以唐王之称立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地域间的矛盾,让他麾下那些楚、魏、燕、赵之人接受。
“只要不是燕,吾等就没意见。”
“不是赵,吾等便赞同。”
群臣分歧消弭,最后皆拱手向吴广行礼叩拜,以示庆贺尊崇。
“臣等拜见唐王!”
唐王。
吴广回味着这个称呼,并让群臣起身。
“吾今日为唐王,建唐国,暂定都于邯郸。”
他顺势定下了临时首都。
这个问题没什么争议和悬念。
一国首都,必为大城。
吴广治下可供选择的只有邯郸、蓟城两座城池。
蓟城辽远,不宜前线争霸,那就唯有以邯郸为都。
这个决定让李左车等赵人微微一笑。
虽然没以赵为国号,可定都邯郸已说明了这新成立的唐国,必是以他们赵人为核心主体。
臧荼等燕人有些不忿,可也没理由反对。
蒯彻则嘴角微勾,他追随吴广一段时间,了解这位君王。
刚才吴广说的是暂定都于邯郸,那日后就还有可能迁都去别处,而且这个可能性还很大。
这些赵人,高兴的太早了啊。
群臣对定都邯郸之事没有意见,再度拱手称是。
这时候,叔孙通敏锐的注意到吴广刚才的称呼。
“臣禀君上,自古以来天子、诸侯皆有自称,以别尊卑贵贱。今君上登唐王大位,为一方诸侯,当采谦称自用,以显王者之尊,别庶民黔首。”
吴广一怔,他平日里习惯了说我、吾之类的自称还没觉得什么。
今日被叔孙通一提醒,想到临济会盟时田儋一口一口寡人的,听上去确实比一个“我”字更有格调。
他好奇询问:“各有何者?”
儒家掌握着许多典籍传承,能通晓古今,哪怕是秦始皇帝也要征召儒生为博士,以备随时问询。
群臣虽然眼馋叔孙通这个新人一上场就大展身手,但涉及到礼仪方面,确实没人是儒家的对手。
叔孙通恭敬道:“古来天子自称,曰予一人(余一人)。后秦皇帝统一四海,又以朕为天子所称。至于诸侯,或曰孤、或曰寡,或曰不谷。”
吴广略过天子之称,他还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没必要在一个称呼上显风头。
“楚王多自称不谷,陈王昔日便以不谷自称,君上不如也称不谷。”
邵骚等楚臣开口,极力推荐,觉得这称呼真是好听极了。
不谷不谷。
吴广默默念了两遍。
他宁愿选择孤、寡。
“寡人既为唐王,无需尊楚王之制。”
吴广决定下了他的君王自称。
除了他觉得不谷没有寡人好听外,吴广更不想处处跟着陈胜的脚印走。
他接过陈胜反秦的大旗,也接收了对方留下的政治遗产,得到旧部的效忠和归附。但吴广不愿做陈胜的影子。
建国称王,制霸河北。
吴广要走出一条有别于陈胜的路。
除了称呼不同,国家的制度也要有所改变。
“今寡人占据河北之地,麾下多燕、赵之民,彼辈不熟悉楚国官、爵制度,施行之时多有不便,今欲更之。”
陈胜昔日复楚国,听从蔡赐等人的建议,采用的是芈姓楚国定下的各项制度。吴广打着楚旗北上,自然也是一路沿用楚制。
官是楚官,爵是楚爵。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许多燕、赵之人不明白你楚国的那些官职是什么意思。
比如司败。
这是典型的楚国官职,燕、赵之民一眼看过去,完全搞不懂这官是干什么的。
司败司败,专门负责打败仗的吗?
实则司败在其他国家名为司寇。
司寇者,追捕盗贼和执掌刑狱。
一眼望去,司寇怎么也比司败浅显易懂。
除此外,楚官里还有什么莫敖、大阍之类,从顶层大员到基层官吏的名号职能,楚国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别。
说白了,就是不合群。
楚国被诸夏称作蛮夷不是没有道理的,制度文化与诸夏各国多有迥异之处。
如果是在楚国故地施行楚制,或许还能被人接受。
可在这遥远的河北之地,施行一套完全迥异于当地文化的体制,不仅推行不利,反对声很大,而且还影响行政效率。
前来投奔吴广的人,想要了解这个政权的运作,都得加急学一套楚国的制度知识,无形中增加了门槛。
别说是燕、赵、魏之人了,就像吴冲、阿牛等年轻的楚人,对于这套古老的楚制同样很陌生,感觉不便。
故而听闻吴广欲更体制,除了少数几个传统派楚人表示不满外,其余诸人皆点头赞同。
众人早已苦楚制久矣。
蒯彻素懂吴广心思,见君上模样,便知一二。
他当众开口道:“今王离尚在河内,吾等大敌当前,并无建立新制的时间。君上不如暂用秦制,如此简单易懂,又能方便官、民。”
“不妥,吾等正欲灭秦,再用秦制,岂非落人口实?”
“君上早有所言,吾等反的是秦政,反的是暴君。为己方便,暂用秦制又有何弊?大不了日后更改便是。此乃战之时,当以简便为重!不用秦制,可有能使河北众人皆能适应之制?赵制耶?燕制耶?”
蒯彻口才凌厉,力驳反对者。
吴广点了点头。
是的,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现在是战争时期,他没有建立一个新制度的时间和精力,沿用旧有制度最为方便快捷。
可不管是楚制,还是赵制,亦或者是燕制,都只局限于一隅之地,且因亡国而断代多年,许多年轻人不熟悉,并不适合推广。
唯有秦制,在秦始皇的霸道统治下已在全国推行十余年,天下之民没有一个不熟悉的。
简单、易懂。
甚至大多数黔首更愿意选择这套制度,因为他们早已适应。
历史上刘邦起事时用楚制,后来又废楚制改用秦制,除了秦制相对先进外,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吴广当场拍定,将唐国之制从楚制改为秦制,把昔日所命的楚官全改成秦官,楚爵也将转换成秦爵。
当然,这事情和定国号、改自称等不同,牵扯人数广,工作量很大,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搞定的。
吴广也只是在这场重要的议会上决定更制之事,接下来的具体操作,都需要下面的人慢慢处理。
唐国新立,又更制度,自当建立一个属于吴广的新朝廷,免不了分封百官,使其各司其职。
这也是许多人支持吴广称真王的原因。
吴广当了真正的王,他们才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公卿之位。
不过今日称王本就是张耳突然提及,吴广肯定不能草率决定封官之事,他还需仔细思虑每个人的能力,以及符合的官职。
等到决定完建国、称王、改制等等重要事项后,已是过去了大半天时间。
吴广转而处理了几件稍微重要的事情,便让众人退去,准备改旗易帜,并公告治下的诸郡县。
吴王登位,号位唐王。
改楚制为秦制。
这消息一传出来,果真在吴广治下诸城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
“吴王建制称王?”
“好啊,以吴王的功绩,早该称真王了!”
“唐国啊,吾等以后要称唐人了吗?”
“怎么不是燕国?燕人多好听啊。”
“凭什么要叫燕国,我赵国就不行吗?”
“我燕国没有王族,称燕王岂不合情合理。”
“笑话,我赵国王族也跟死了差不多,何须顾忌!”
“呵,我燕国可是八百年的古国号,你们赵国才多少年……哎,你住手!”
“乃公撕了你!”
就如邯郸郡府中群臣友好商谈一样,燕赵两国的庶民黔首,也在私下对国号之事进行了一场热情的讨论。
但不管他们如何想法,当数不清的“唐”旗升起,在空中飘扬舞动时。
河北大地上,一个名为唐的国家正式宣告成立。
……
邯郸城中,一处小宅。
赵歇与几个赵氏族人聚在一起,皆面露绝望之色。
有人哀嚎出声:“吴贼正式称王,还建国为唐,这是打定了主意要占据河北。难道吾赵国就真的复国无望了吗?”
一个名叫赵焕的年轻人道:“吴贼从未对吾等赵氏显露过好意,此人欲据燕赵而称王于天下,肯定不会复立赵国。与其寄希望于他,吾等不如去投其他诸侯!”
“去投其他诸侯?”
赵焕兴奋道:“新立的楚王助韩国复立,还出兵助韩王收复旧土。吾等不如去投楚王。说不得能说动楚人帮助吾等恢复赵国。”
赵歇忍不住出声道:“现在河北为吴广所据,楚王怎么可能会助吾等而与吴广交恶?”
赵焕冷笑起来:“吾闻临济会盟,唯楚王未参与,他与这吴贼怕是不睦,日后说不得会两相交兵,这没有什么不可能。今天下韩、楚、魏、齐皆复国,而燕无王族,可复国而未复者唯我赵国,此等事情尔等真能忍乎?为了赵国,我当前往楚地求援于楚王,尔等可愿同去?”
“好,吾等同去!”
“今吴贼猖獗,据我赵地而不欲复赵之社稷,吾等当同去楚地!”
屋中立刻有好几个赵氏族人起身支持。
赵歇想到吴广的势力,有些忧虑道:“这河北皆是吴广羽翼,尔等欲投楚复赵,若被吴广知晓,又该如何?”
“怕什么,那吴广在河北待了这么久,都没有拿吾等怎么样。想来是并没有将我赵氏放在心上,就算我南下投楚,他也不会知晓。赵歇,你顾虑这样,顾虑那样,如何能够复国?若是害怕,那就留在邯郸好了。二三子,跟我走!”
赵焕冷笑一声,一招手,转身往外。
几个赵氏族人皆呼和着起身,给赵歇扔过几个鄙夷的眼神后,跟着赵焕大步往外走去。
赵歇留在屋中,默默看着那几个身影从大开的木门里走出去。
有冷风从门外吹来,他打了个寒颤。
赵国,真有复立的机会吗?
名者,为天下之首要也。
为了这国家名号之争,群臣诸将那是吵得脸红脖子粗。
蒯彻和李左车怒目对喷。
几个脾气暴躁的差点撸起袖子干起来。
还是叔孙通出场引经据典,终引得吴广颔首赞同,定下了他的国号与王号。
唐。
这是上古帝尧的国号,也是春秋晋国的古称,可以相对完美的代表一个立足于河北的政权。
吴广以唐王之称立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地域间的矛盾,让他麾下那些楚、魏、燕、赵之人接受。
“只要不是燕,吾等就没意见。”
“不是赵,吾等便赞同。”
群臣分歧消弭,最后皆拱手向吴广行礼叩拜,以示庆贺尊崇。
“臣等拜见唐王!”
唐王。
吴广回味着这个称呼,并让群臣起身。
“吾今日为唐王,建唐国,暂定都于邯郸。”
他顺势定下了临时首都。
这个问题没什么争议和悬念。
一国首都,必为大城。
吴广治下可供选择的只有邯郸、蓟城两座城池。
蓟城辽远,不宜前线争霸,那就唯有以邯郸为都。
这个决定让李左车等赵人微微一笑。
虽然没以赵为国号,可定都邯郸已说明了这新成立的唐国,必是以他们赵人为核心主体。
臧荼等燕人有些不忿,可也没理由反对。
蒯彻则嘴角微勾,他追随吴广一段时间,了解这位君王。
刚才吴广说的是暂定都于邯郸,那日后就还有可能迁都去别处,而且这个可能性还很大。
这些赵人,高兴的太早了啊。
群臣对定都邯郸之事没有意见,再度拱手称是。
这时候,叔孙通敏锐的注意到吴广刚才的称呼。
“臣禀君上,自古以来天子、诸侯皆有自称,以别尊卑贵贱。今君上登唐王大位,为一方诸侯,当采谦称自用,以显王者之尊,别庶民黔首。”
吴广一怔,他平日里习惯了说我、吾之类的自称还没觉得什么。
今日被叔孙通一提醒,想到临济会盟时田儋一口一口寡人的,听上去确实比一个“我”字更有格调。
他好奇询问:“各有何者?”
儒家掌握着许多典籍传承,能通晓古今,哪怕是秦始皇帝也要征召儒生为博士,以备随时问询。
群臣虽然眼馋叔孙通这个新人一上场就大展身手,但涉及到礼仪方面,确实没人是儒家的对手。
叔孙通恭敬道:“古来天子自称,曰予一人(余一人)。后秦皇帝统一四海,又以朕为天子所称。至于诸侯,或曰孤、或曰寡,或曰不谷。”
吴广略过天子之称,他还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没必要在一个称呼上显风头。
“楚王多自称不谷,陈王昔日便以不谷自称,君上不如也称不谷。”
邵骚等楚臣开口,极力推荐,觉得这称呼真是好听极了。
不谷不谷。
吴广默默念了两遍。
他宁愿选择孤、寡。
“寡人既为唐王,无需尊楚王之制。”
吴广决定下了他的君王自称。
除了他觉得不谷没有寡人好听外,吴广更不想处处跟着陈胜的脚印走。
他接过陈胜反秦的大旗,也接收了对方留下的政治遗产,得到旧部的效忠和归附。但吴广不愿做陈胜的影子。
建国称王,制霸河北。
吴广要走出一条有别于陈胜的路。
除了称呼不同,国家的制度也要有所改变。
“今寡人占据河北之地,麾下多燕、赵之民,彼辈不熟悉楚国官、爵制度,施行之时多有不便,今欲更之。”
陈胜昔日复楚国,听从蔡赐等人的建议,采用的是芈姓楚国定下的各项制度。吴广打着楚旗北上,自然也是一路沿用楚制。
官是楚官,爵是楚爵。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许多燕、赵之人不明白你楚国的那些官职是什么意思。
比如司败。
这是典型的楚国官职,燕、赵之民一眼看过去,完全搞不懂这官是干什么的。
司败司败,专门负责打败仗的吗?
实则司败在其他国家名为司寇。
司寇者,追捕盗贼和执掌刑狱。
一眼望去,司寇怎么也比司败浅显易懂。
除此外,楚官里还有什么莫敖、大阍之类,从顶层大员到基层官吏的名号职能,楚国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别。
说白了,就是不合群。
楚国被诸夏称作蛮夷不是没有道理的,制度文化与诸夏各国多有迥异之处。
如果是在楚国故地施行楚制,或许还能被人接受。
可在这遥远的河北之地,施行一套完全迥异于当地文化的体制,不仅推行不利,反对声很大,而且还影响行政效率。
前来投奔吴广的人,想要了解这个政权的运作,都得加急学一套楚国的制度知识,无形中增加了门槛。
别说是燕、赵、魏之人了,就像吴冲、阿牛等年轻的楚人,对于这套古老的楚制同样很陌生,感觉不便。
故而听闻吴广欲更体制,除了少数几个传统派楚人表示不满外,其余诸人皆点头赞同。
众人早已苦楚制久矣。
蒯彻素懂吴广心思,见君上模样,便知一二。
他当众开口道:“今王离尚在河内,吾等大敌当前,并无建立新制的时间。君上不如暂用秦制,如此简单易懂,又能方便官、民。”
“不妥,吾等正欲灭秦,再用秦制,岂非落人口实?”
“君上早有所言,吾等反的是秦政,反的是暴君。为己方便,暂用秦制又有何弊?大不了日后更改便是。此乃战之时,当以简便为重!不用秦制,可有能使河北众人皆能适应之制?赵制耶?燕制耶?”
蒯彻口才凌厉,力驳反对者。
吴广点了点头。
是的,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现在是战争时期,他没有建立一个新制度的时间和精力,沿用旧有制度最为方便快捷。
可不管是楚制,还是赵制,亦或者是燕制,都只局限于一隅之地,且因亡国而断代多年,许多年轻人不熟悉,并不适合推广。
唯有秦制,在秦始皇的霸道统治下已在全国推行十余年,天下之民没有一个不熟悉的。
简单、易懂。
甚至大多数黔首更愿意选择这套制度,因为他们早已适应。
历史上刘邦起事时用楚制,后来又废楚制改用秦制,除了秦制相对先进外,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吴广当场拍定,将唐国之制从楚制改为秦制,把昔日所命的楚官全改成秦官,楚爵也将转换成秦爵。
当然,这事情和定国号、改自称等不同,牵扯人数广,工作量很大,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搞定的。
吴广也只是在这场重要的议会上决定更制之事,接下来的具体操作,都需要下面的人慢慢处理。
唐国新立,又更制度,自当建立一个属于吴广的新朝廷,免不了分封百官,使其各司其职。
这也是许多人支持吴广称真王的原因。
吴广当了真正的王,他们才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公卿之位。
不过今日称王本就是张耳突然提及,吴广肯定不能草率决定封官之事,他还需仔细思虑每个人的能力,以及符合的官职。
等到决定完建国、称王、改制等等重要事项后,已是过去了大半天时间。
吴广转而处理了几件稍微重要的事情,便让众人退去,准备改旗易帜,并公告治下的诸郡县。
吴王登位,号位唐王。
改楚制为秦制。
这消息一传出来,果真在吴广治下诸城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
“吴王建制称王?”
“好啊,以吴王的功绩,早该称真王了!”
“唐国啊,吾等以后要称唐人了吗?”
“怎么不是燕国?燕人多好听啊。”
“凭什么要叫燕国,我赵国就不行吗?”
“我燕国没有王族,称燕王岂不合情合理。”
“笑话,我赵国王族也跟死了差不多,何须顾忌!”
“呵,我燕国可是八百年的古国号,你们赵国才多少年……哎,你住手!”
“乃公撕了你!”
就如邯郸郡府中群臣友好商谈一样,燕赵两国的庶民黔首,也在私下对国号之事进行了一场热情的讨论。
但不管他们如何想法,当数不清的“唐”旗升起,在空中飘扬舞动时。
河北大地上,一个名为唐的国家正式宣告成立。
……
邯郸城中,一处小宅。
赵歇与几个赵氏族人聚在一起,皆面露绝望之色。
有人哀嚎出声:“吴贼正式称王,还建国为唐,这是打定了主意要占据河北。难道吾赵国就真的复国无望了吗?”
一个名叫赵焕的年轻人道:“吴贼从未对吾等赵氏显露过好意,此人欲据燕赵而称王于天下,肯定不会复立赵国。与其寄希望于他,吾等不如去投其他诸侯!”
“去投其他诸侯?”
赵焕兴奋道:“新立的楚王助韩国复立,还出兵助韩王收复旧土。吾等不如去投楚王。说不得能说动楚人帮助吾等恢复赵国。”
赵歇忍不住出声道:“现在河北为吴广所据,楚王怎么可能会助吾等而与吴广交恶?”
赵焕冷笑起来:“吾闻临济会盟,唯楚王未参与,他与这吴贼怕是不睦,日后说不得会两相交兵,这没有什么不可能。今天下韩、楚、魏、齐皆复国,而燕无王族,可复国而未复者唯我赵国,此等事情尔等真能忍乎?为了赵国,我当前往楚地求援于楚王,尔等可愿同去?”
“好,吾等同去!”
“今吴贼猖獗,据我赵地而不欲复赵之社稷,吾等当同去楚地!”
屋中立刻有好几个赵氏族人起身支持。
赵歇想到吴广的势力,有些忧虑道:“这河北皆是吴广羽翼,尔等欲投楚复赵,若被吴广知晓,又该如何?”
“怕什么,那吴广在河北待了这么久,都没有拿吾等怎么样。想来是并没有将我赵氏放在心上,就算我南下投楚,他也不会知晓。赵歇,你顾虑这样,顾虑那样,如何能够复国?若是害怕,那就留在邯郸好了。二三子,跟我走!”
赵焕冷笑一声,一招手,转身往外。
几个赵氏族人皆呼和着起身,给赵歇扔过几个鄙夷的眼神后,跟着赵焕大步往外走去。
赵歇留在屋中,默默看着那几个身影从大开的木门里走出去。
有冷风从门外吹来,他打了个寒颤。
赵国,真有复立的机会吗?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1638/500452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