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 >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 第705章 神话(分封 下)

第705章 神话(分封 下)

推荐阅读:我父刘玄德洪荒:云梦大蛇我的谍战日记我的谍战岁月北辰剑宗掌门秘录桃花山刘家修仙传从收服狐仙开始万仙来朝夫人,请尊重我的职业我在乱世词条修仙零界使徒

    “启奏陛下,臣出去转了一圈,方知道世事虚实。陛下可知,如今地方官员行事,多有懈怠,百姓之苦,常被忽视。臣见诸多郡县,虽表面太平,然百姓有苦难言。”
    “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严格的官员绩效考核体系。过往政绩考核,多依赖传统指标,如税收、治安,此二者固为重要,然仅以此评判官员之功过,远远不足。陛下,地方官员或为求税收之丰,过度盘剥百姓;或为保治安之名,滥用刑罚,百姓苦不堪言。
    “故需引入百姓满意度调查。从各郡县随机抽取百姓代表,评价当地官员施政情况。百姓乃国之根本,其生活之优劣,最能体现官员之功过。此结果作为官员晋升、降职或奖惩之关键依据,如此,方能促使官员真正关注民生,不敢懈怠,尽心竭力施政,提高行政效率。”
    “同时,设立专门的官员培训机构,实乃必要之举。陛下,如今官员,或因循守旧,或才学不足,面对新政,常不知所措。定期选拔有潜力之官员进行培训,内容涵盖行政管理、律法、经济等。行政管理可使官员明了如何有效治理地方,律法能让官员公正执法,经济之学则助官员发展地方民生。通过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训后考核,成绩优异者优先晋升,为大秦培养高素质官员队伍,以保我大秦之昌盛……”
    易华伟拱手而立,看向帝坐之上的胡亥继续道:
    “新纳入帝国之西羌、东胡、匈奴等地,应据其民族特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行灵活地方行政制度。少数民族聚居区,可适当保留部落管理模式,但需派大秦官员监督指导,保中央政令畅行。”
    “且加强郡县间作交流,建立互助机制。经济发达郡县对口支援落后郡县,于农业技术、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帮扶,促各地区均衡发展……”
    伴随着易华伟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下来,胡亥听得连连哈欠,却不得不强打精神,等待易华伟步入主题。
    易华伟环视群臣,而后朝着胡亥一拜,朗声道:“陛下,自始皇十一年令王老将军攻阏与伊始,我大秦无岁不兴兵东征,至今已近四十载。每岁皆有战事,将士们奋勇杀敌、斩首夺城,立功者众,皆需受赏。关中之地,无主之田数年前便已分尽,就连边边角角的林泽,也多有开辟,用以安置从五国迁来的豪贵。自灭魏之战后,关中士卒获赏之田,便开始向边郡延伸了。”
    胡亥微微皱眉,群臣也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易华伟继续说道:
    “山东各郡情形更甚。颍川、三川、河东、河内、南阳等郡,本就人稠地狭。如今,这些地方籍贯的兵卒,新得之田甚至需从太原、雁门、上谷等地开辟。”
    说到此处,易华伟稍作停顿,目光扫向众人,只见有的大臣微微点头,有的则若有所思。
    “大秦四十八郡,每郡有近百万人口,然田地不过一千万亩出头,早已无多余之田。”
    易华伟一边说着,一边摊开双手,表情凝重。
    胡亥坐直了身子,看着易华伟问道:“那如今该如何是好?”
    群臣中传出一阵低声议论,有的贵族大臣微微变色,却也不敢言语。
    “且秦国之军功爵制度,在吞并六国之时,亦在消耗秦自身之土地,犹如一个无底之壑。虽每年皆有新开垦之土地,然新兴之军功地主更多,需求远大于供应。如此一来,原本土地便紧张之中原,愈发捉襟见肘,甚至多地出现县中无地赏有功将士之窘况。”
    易华伟摇头叹息:
    “信,乃国之根本。许诺之土地若不能兑现,军功爵、名田宅这两个强国之基,恐将崩塌。当下,有三个办法。”
    “有何办法?”
    胡亥身子前倾,群臣也都竖起耳朵。
    “其一,加大对内郡之开发。将苑囿林地、山泽猎场尽皆化为耕地,令有功将士于原籍开荒。过去十余年,始皇陛下亦是如此行事,屡次重申商鞅之垦草开荒之令,命各县继续开垦。只可惜,垦荒多集中于平原,山地森林之大量土地暂时无法利用,只能勉强维持田亩之供需平衡。”
    胡亥点头,群臣中有人附和。
    “然,这种情况,随着西征之胜利,已被彻底打破。且不说李信等将领增地数顷、数十顷。仅参战之三十万人,每人平均一级爵位嘉奖,便需三千万亩土地!”
    易华伟提高了声音,神色严肃。
    胡亥面露惊色,群臣也纷纷咋舌。
    “仅靠开荒已难以为继。为安抚有功将士,只能另寻他法。”
    “第二个办法,在原五国故地之郡大力打击贵族豪贵,夺其土地,让秦军将士移民占有,但始皇陛下此前未曾如此行事,臣亦不敢擅作主张。始皇陛下虽迁部份豪贵至关中以便监控,然并未夺其土地,而是默认了秦军进入前之土地占有情况。令各地百姓将自身所拥有之土地向县令、啬夫申报,即自实田。除那些反抗大军之豪贵土地收为公田外,其余百姓民田,官府并未侵夺……”
    胡亥微微点头。
    大秦吞并六国之初,若在矛盾尖锐之五国故地行此夺田之举,无异于火上浇油。百姓虽可坐视国家社稷更替、王侯倒台,但若是动其土地,便会视大秦为仇敌。哪怕是平日老实巴交之农夫,亦会扛着农具反抗。
    “第三个办法,开疆辟土,于蛮夷戎狄之土地上开辟新郡县、新田地,以此作为对将士之封赏…”
    “哼!”
    一位武将冷哼一声:“那西域偏远之地,如何能与中原相比,这岂是封赏,分明是贬斥!”
    其他武将也纷纷附和,群情激愤。
    胡亥眉头紧皱,陷入沉思,群臣也议论纷纷,整个朝堂一片嘈杂。
    “咳咳!”易华伟轻咳一声,这声音在寂静的朝堂中格外清晰。缓缓环顾四周,目光如炬,殿下群臣被他的目光扫过,皆心生敬畏,顿时闭口不言,朝堂中一片安静,只余众人的呼吸声。
    易华伟上前一步,朗声道:“诸君可曾想过,若无大秦先祖在西陲不辞辛劳地苦耕经营,那片土地至今恐怕依旧是戎狄纵横之所。那是怎样的艰辛?先辈们一锹一锄开垦荒地,抵御戎狄侵袭,方有今日大秦西陲之安稳。”
    易华伟稍作停顿,又道:“楚人先祖亦是如此,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才使得江汉之地有了生机。想当年吴起改革,令楚国贵族迁移至边地,那些贵族满心不愿,楚悼王在世时尚能压制,待悼王死后,他们群起而攻之,吴起虽让不少贵族与之同归于尽,但楚国变法也因此半途夭折。那些逃过一劫的贵族欢天喜地地跑回江陵,继续他们的奢靡生活。于是,百多年过去,如今的楚江南地,依旧是那般荒芜落后。”
    易华伟微微皱眉:“诸君,哪个时代的变革没有牺牲者呢?若人人都贪恋家乡的安稳,不愿前往边地开疆拓土,华夏如今的地域,恐怕仍只是中原那小小的一片。我们怎能因一时之安逸,而忘却先辈之付出,放弃拓展大秦之疆土?”
    胡亥微微点头,似有所悟,群臣也陷入沉思,有的武将眉头紧锁,有的文臣眼神闪烁,都在权衡易华伟话语中的利弊。
    “其实,依照目前的情况,田地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田亩。”
    易华伟恭敬地朝着胡亥一拜,而后面向群臣,开口道:
    “我大秦引进了几种新的作物,土豆、红薯和玉米。这些作物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在部分郡县试种,其产量之高,超乎想象。就拿土豆来说,即便种植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其亩产也能达到数十石,红薯、玉米亦是如此。若将这些作物推广开来,以当前的耕地面积计算,养活三亿人口并非难事。经过这一年的摸索,种植之法已渐趋成熟,产量也稳定下来。然而,即便粮食产量有望大幅增加,可我大秦的危机并未解除,如若放任下去,我大秦便会有倾覆之险。”
    “赵大人危言耸听了!”
    这时,姚贾站出一步,先朝易华伟拱了拱手,方质疑道:“赵大人,既有如此高产之物,能养活更多人口,又何来危机一说?还有倾覆之险?如今我大秦执锐百万,天下鄢有我大秦之敌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大秦如今虽无外敌环伺,边疆安宁,但内忧却如附骨之疽,正一点点啃噬我大秦的根基。”
    易华伟嘴角微微上扬,看向姚贾,开口道:“李大人有所不知,田地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土地兼并问题却愈发严重。目前,全国耕地约三亿亩,人口约三千万,看似按五人一户、一户百亩的标准分配是足够的。但实际上,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勋臣手中。”
    说着,易华伟拿起一份锦帛,展开念道:“据各地上报,关中之地,土地兼并尤甚。不少勋贵之家,田连阡陌,而普通百姓却仅有少量土地,甚至无地可耕。就拿长安附近来说,某勋贵一家所占土地达数千亩,而周围农户,数户人家才有一亩薄田。”
    群臣中传出一阵低声议论,有的大臣神色尴尬,有的则露出担忧之色。
    易华伟继续说道:“山东各郡情况也不容乐观。颍川、三川、河东等地,人口密集,土地本就紧张。当地的豪强大族,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许多百姓失去生计,沦为流民。这些流民若不能妥善安置,必将成为我大秦的隐患。”
    胡亥眉头紧皱,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解决?”
    易华伟道:“陛下,首先,对于新作物的种植,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朝廷可派遣有经验的农夫前往各地,指导百姓种植土豆、红薯和玉米。同时,对于种植这些作物的百姓,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减免赋税等。”
    “其次,关于土地兼并问题,必须加以整治。朝廷可下令重新丈量土地,清查各地土地归属情况。对于那些非法兼并大量土地的贵族勋臣,按律惩处,没收多余土地。”
    易华伟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一名勋贵满脸涨红,几步跨出,强压着怒气道:“丞相大人此言差矣!我等家族之土地,皆是祖上随先王征战,论功行赏所得,何来非法一说?你这般行事,是要与我等为敌,更是要陷大秦于不忠不义之地!”
    旁边几位贵族也纷纷附和:“正是!我等勋贵为国效力,如今却要被清查土地,这是何道理?”
    “朝廷若如此对待功臣之后,日后谁还愿为大秦效命?”
    内史腾站出来道:“诸位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已成为大秦心腹之患。若不整治,长此以往,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赵大人之提议,乃是为大秦长远计。”
    “哼!”
    一位武将出身的贵族瞪着内史腾:“你懂什么?我等勋贵为大秦流血流汗,多占些土地又如何?那些贱民,生来就是为我等服务的,他们没地,那是他们无能!”
    此言一出,朝堂中一片哗然。不少有良知的大臣面露怒色,却又惧于这位武将的权势,敢怒不敢言。
    这时,李斯缓缓开口:“赵大人,老夫明白土地兼并之害,但你这方法太过激进。重新丈量土地,清查归属,这工程浩大,且极易引起动荡。若处理不好,恐引发内乱啊。”
    “陛下,田地之法,还是井田制度为好,这样一来,便没有了土地兼并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对于各大世族才是最有效的遏制。”
    就在这个时候,殿下一名儒生博士站起身,朝着胡亥大言不惭地建言。
    博士的话音落下,整个咸阳宫大殿之上,又是一片哗然。
    易华伟位高权重,威势一日重过一日,这群勋贵才好声好气地试图跟他讲道理,想让他收回这个想法。
    一个儒生,也敢如此妄言?!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2017/5025474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