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简直岂有此理!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第170章 简直岂有此理!
在他以前读书的书院里,不识字的人没有资格走书院正门,只能从杂房的小门进入,如果他们胆敢靠近教室,那一定会被先生拿戒尺打出来。
心里这么想,但面上没有流露半分,杨文岳反而饶有兴致的表示,也想坐里头去体验一下。(其实就是走路走累了呗)
冯容带着他们轻手轻脚的从后门进入,在讲台上上课的王老童生毫无表示,前排正在听课的少年也没有几个回头的,反而是那些家长见到杨文岳一行虽穿着常服但气度不凡,连忙都站了起来,眼见座位有可能不够,还有人点头哈腰要让座的。
杨文岳看到他们胸前果然挂了一块蓝色小木牌,虽然心中不喜,但他还是点点头,找了个中间位置坐了下来。
教室里的布局和书院里的有所不同,最显眼的是前头一块很大的黑板,足足占了一面墙壁的三分之一,黑板上已经用粉笔写了少量板书,字迹简陋不甚出彩(杨文岳个人评价)。
黑板往上则拉了一条大横幅,上书有八个隶书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把眼睛环视四周,杨文岳看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两面侧墙上挂了六个卷轴,上面都是格言警句,其言辞相当直白,关键是后面的留名,比如: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明皇帝·朱由检。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三边总督·孙传庭
包括他杨文岳的名字也位列其中:书不可一日不读,每日读一本好书,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保定总督·杨文岳。
杨文岳的表情中闪过一阵迷茫,他怎么也想不起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了。
再说他自己都很久没读书了,这两年他一心忙于军务,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根本没有半日闲。
杨德政、刘超等人不知内情,但他们非常羡慕。
能把名字和皇帝陛下的挂在一排,这是一种荣耀(也是僭越),更何况是挂在书院里边,这是要流芳百世的。
这节课上的是国文课,不过不是如以前教的三字经,而是一篇名为“小蝌蚪找妈妈”的奇怪课文,王老童生教完了其中生字,再领读了两遍之后,就想找个同学来念一下课文。
他是个老眼昏的,在教室里瞄了一圈,前排少年都缩紧了脖子,唯有保定总兵杨德政身材魁梧,正伸长了脖子东张西望,于是被王老童生一眼相中:“这位同学,刚学的两段新课文,你来给大家念一下。”
杨德政犹犹豫豫不肯答应。
“站起来!”王老童生立即就不高兴了,拿书本拍了一下讲台,呵斥道:“就这两段课文都学了多少次了,还读不出来?你的耳朵是不是没带过来,专门留在家里打蚊子去了?!”
“你!你个老东……”杨德政怒从心头起,险些就要破口大骂。
不过杨文岳狠狠的瞪了一眼,杨德政才猛然想起这里是新城,是学校,方神子近在咫尺啊!
瞬间他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无奈也只能站起来,前排有少年憋着笑把课本悄悄递给他,并且热心画出了段落,于是杨德政雄浑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小蝌蚪游啊游,过了三天,尾巴越来越短了,他们看见鲫鱼妈妈摆着尾鳍在水中游,连忙追上去,喊着妈妈,妈妈!鲫鱼妈妈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稍后,下课铃声摇响了。
……
三楼偏西向的副校长办公室。
张皇后穿着一身素色宫裙,坐在一张堆积了许多书本和文册的办公桌后边,她的坐姿极正,洁白的脖子与腰臀呈现一条直线,就如同在过去的许多年,她坐在慈庆宫主位上那般无上典雅的模样。
只是细看的话,她的心口正在剧烈的起起伏伏,明显是被某些人气到了。
按照五月份礼部下发的行文,张皇后此次出宫回开封省亲,途中要“路过”涞水县。
至如今,这一“路过”的时间已经长达近两个月,在这近两个月时间里,保定巡抚徐标以下,乃至附近州县官员并没有前来拜见,因为她出涿州以后就不曾摆开鸾驾,到达涞水县以后也不曾有正式行文给地方官府,所以从程序上来说,她现在人还停留在涿州。
京畿附近的地方官员老于世故,自然也会配合张皇后的意志(也可能是皇帝陛下的意志),权当做毫不知情,并不会贸然来访。
然而今天保定总督杨文岳却像吃错了药一般鲁莽。
他不光自己来了,还带着一众保定军高级武将直接来到了办公室门外求见,刚刚下课回来的张皇后见着他们,一度感觉非常惊讶。
他们进门以后就扑通扑通跪了一地,接着又行了大礼。
张皇后问他们所求为何,然后他们说……
简直岂有此理!张皇后也知道她和方神子的绯闻在新城里愈演愈烈,但从来没想过有人会当着她的面来说,更没有想到,杨文岳一个封疆大吏居然把这种无稽之事当了真,甚至他还异想天开,想利用这一层“关系”去向方神子求援。
这、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张皇后气的眼睛发红,宽大的宫装袖袍内,两只净白素手紧紧的攥在了一起。
杨文岳趴在地上不肯起来,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但是嘴里一点都没耽误:“负担不起,此战朝廷实在是负担不起!臣反复计算,十八万剿援大军连同马骡,每日所需米豆至少两万五千石,月所需七十五万石。
沿途要调用民夫,民夫之数三倍于军士,若是风调雨顺之年,或是江南之地,地方(官府)尚可承担,偏保定、河间连年大旱,如此军中务必要给予补贴,否则只怕地方苛待民夫过甚,继而酿成大祸……此战非一朝一日能够功成,若步步为营使用稳妥之法,短则五月,多则三年,所耗银钱、粮米之数难以计算。”
(本章完)
在他以前读书的书院里,不识字的人没有资格走书院正门,只能从杂房的小门进入,如果他们胆敢靠近教室,那一定会被先生拿戒尺打出来。
心里这么想,但面上没有流露半分,杨文岳反而饶有兴致的表示,也想坐里头去体验一下。(其实就是走路走累了呗)
冯容带着他们轻手轻脚的从后门进入,在讲台上上课的王老童生毫无表示,前排正在听课的少年也没有几个回头的,反而是那些家长见到杨文岳一行虽穿着常服但气度不凡,连忙都站了起来,眼见座位有可能不够,还有人点头哈腰要让座的。
杨文岳看到他们胸前果然挂了一块蓝色小木牌,虽然心中不喜,但他还是点点头,找了个中间位置坐了下来。
教室里的布局和书院里的有所不同,最显眼的是前头一块很大的黑板,足足占了一面墙壁的三分之一,黑板上已经用粉笔写了少量板书,字迹简陋不甚出彩(杨文岳个人评价)。
黑板往上则拉了一条大横幅,上书有八个隶书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把眼睛环视四周,杨文岳看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东西,两面侧墙上挂了六个卷轴,上面都是格言警句,其言辞相当直白,关键是后面的留名,比如: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明皇帝·朱由检。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三边总督·孙传庭
包括他杨文岳的名字也位列其中:书不可一日不读,每日读一本好书,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保定总督·杨文岳。
杨文岳的表情中闪过一阵迷茫,他怎么也想不起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了。
再说他自己都很久没读书了,这两年他一心忙于军务,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根本没有半日闲。
杨德政、刘超等人不知内情,但他们非常羡慕。
能把名字和皇帝陛下的挂在一排,这是一种荣耀(也是僭越),更何况是挂在书院里边,这是要流芳百世的。
这节课上的是国文课,不过不是如以前教的三字经,而是一篇名为“小蝌蚪找妈妈”的奇怪课文,王老童生教完了其中生字,再领读了两遍之后,就想找个同学来念一下课文。
他是个老眼昏的,在教室里瞄了一圈,前排少年都缩紧了脖子,唯有保定总兵杨德政身材魁梧,正伸长了脖子东张西望,于是被王老童生一眼相中:“这位同学,刚学的两段新课文,你来给大家念一下。”
杨德政犹犹豫豫不肯答应。
“站起来!”王老童生立即就不高兴了,拿书本拍了一下讲台,呵斥道:“就这两段课文都学了多少次了,还读不出来?你的耳朵是不是没带过来,专门留在家里打蚊子去了?!”
“你!你个老东……”杨德政怒从心头起,险些就要破口大骂。
不过杨文岳狠狠的瞪了一眼,杨德政才猛然想起这里是新城,是学校,方神子近在咫尺啊!
瞬间他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无奈也只能站起来,前排有少年憋着笑把课本悄悄递给他,并且热心画出了段落,于是杨德政雄浑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小蝌蚪游啊游,过了三天,尾巴越来越短了,他们看见鲫鱼妈妈摆着尾鳍在水中游,连忙追上去,喊着妈妈,妈妈!鲫鱼妈妈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稍后,下课铃声摇响了。
……
三楼偏西向的副校长办公室。
张皇后穿着一身素色宫裙,坐在一张堆积了许多书本和文册的办公桌后边,她的坐姿极正,洁白的脖子与腰臀呈现一条直线,就如同在过去的许多年,她坐在慈庆宫主位上那般无上典雅的模样。
只是细看的话,她的心口正在剧烈的起起伏伏,明显是被某些人气到了。
按照五月份礼部下发的行文,张皇后此次出宫回开封省亲,途中要“路过”涞水县。
至如今,这一“路过”的时间已经长达近两个月,在这近两个月时间里,保定巡抚徐标以下,乃至附近州县官员并没有前来拜见,因为她出涿州以后就不曾摆开鸾驾,到达涞水县以后也不曾有正式行文给地方官府,所以从程序上来说,她现在人还停留在涿州。
京畿附近的地方官员老于世故,自然也会配合张皇后的意志(也可能是皇帝陛下的意志),权当做毫不知情,并不会贸然来访。
然而今天保定总督杨文岳却像吃错了药一般鲁莽。
他不光自己来了,还带着一众保定军高级武将直接来到了办公室门外求见,刚刚下课回来的张皇后见着他们,一度感觉非常惊讶。
他们进门以后就扑通扑通跪了一地,接着又行了大礼。
张皇后问他们所求为何,然后他们说……
简直岂有此理!张皇后也知道她和方神子的绯闻在新城里愈演愈烈,但从来没想过有人会当着她的面来说,更没有想到,杨文岳一个封疆大吏居然把这种无稽之事当了真,甚至他还异想天开,想利用这一层“关系”去向方神子求援。
这、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张皇后气的眼睛发红,宽大的宫装袖袍内,两只净白素手紧紧的攥在了一起。
杨文岳趴在地上不肯起来,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但是嘴里一点都没耽误:“负担不起,此战朝廷实在是负担不起!臣反复计算,十八万剿援大军连同马骡,每日所需米豆至少两万五千石,月所需七十五万石。
沿途要调用民夫,民夫之数三倍于军士,若是风调雨顺之年,或是江南之地,地方(官府)尚可承担,偏保定、河间连年大旱,如此军中务必要给予补贴,否则只怕地方苛待民夫过甚,继而酿成大祸……此战非一朝一日能够功成,若步步为营使用稳妥之法,短则五月,多则三年,所耗银钱、粮米之数难以计算。”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2509/509102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