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其次,由于与内陆联系较少,因此当地民众还没有种田为生的概念,大片良田就此荒芜着。
苏轼看到当地百姓吃不饱饭也没人种田为生,觉得应该改变他们的观念,于是写了多首劝农诗,还以身作则教导百姓怎样种植。
百姓们大多是淳朴而又良善的,在苏轼的大力帮助下他们都逐渐过上了好生活,自然对苏轼很是爱戴。
热情的儋州百姓们到了年节,又自发给苏轼送美味土特产了,一个个篮筐堆在苏轼住地门口,苏轼哭笑不得。
打开篮筐一瞧,这椭圆深绿、深白色外壳,表壳还凹凸不平的,苏轼来到儋州便一直能见到。
可这不是当地人用来修筑房子的原材料吗,这也能吃?】
作者有话要说:
苏轼发出了一条弹幕:这是啥,能吃吗?
众人:你猜,猜对了就告诉你~
——
[1]《西新桥》宋,苏轼“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2]苏轼《记惠州土芋》记载:谓芋…丙子除夜前两日,夜饥甚,远游煨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帖。
[3]《过子忽出新意…》诗中写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第69章 蒜泥生蚝
【一位热情的儋州当地百姓看着苏轼手足无措的样子,跑来告诉苏轼,这是儋州海边的特产牡蛎,也被称为生蚝,可水煮食用。
划重点,可以水煮食用,这不就回到苏轼的老本行了吗?
水煮什么的,苏轼他熟啊!苏轼跟着当地百姓回家,看了一回生蚝的煮制方法后,回去开始了激情创作。
水煮是最简单的做法,用刀将生蚝分割开,放入水中煮,再加入料酒去腥。
在几次实践中,苏轼发现生蚝中的汁液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贝,每次割开生蚝,使汁液流淌进锅中,那生蚝煮出来必定会更加鲜美。
煮熟后再从壳上取出蚝肉,蘸着调味汁送入口中,这鲜嫩、爽滑的口感!直戳苏轼的味蕾,原来儋州当地就如同惠州一般,有着内陆尝不到的鲜美滋味。
一口一个生蚝吃得欢快的苏轼,很快发现了生蚝的另一种做法,这还是从芋头上得来的灵感。
他觉得既然能水煮,那炙烤出来的生蚝口味又如何呢?想到这,苏轼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
于是苏轼又拿出了剩下的生蚝,一个个割开放于火炉上,还创新发明了一款蘸汁,葱姜蒜酱油混合搅拌在一起,一勺一勺浇于生蚝壳中。
一个个生蚝在火炉上烤着,发出滋滋的声响,生蚝肉受热后慢慢收缩,从半透明变得结实又紧致。
看着烤熟了的生蚝,苏轼喜笑颜开,从壳中夹起一块尝了尝,瞬间瞪大了双眼。
这是什么神仙吃法!蚝肉比水煮的更有嚼劲,再配上各种调料后,一颗小小的生蚝肉就成了绝味佳肴。
又细细品了剩下的生蚝,发现似乎蒜加得多一些会更香…
过了几天后,苏轼一早就跟着百姓们一起去海边,高高兴兴的找生蚝去了,午时提着满满一箩筐生蚝回来。
苏过疑惑的看着父亲,这生蚝,难道真有那么鲜美?值得父亲惦记这么久,还要等到了空闲日亲自跟着百姓们一块去找生蚝。
还没等苏过询问一番,只见苏轼熟练的拿出火炉,放上烤网,将生蚝一一劈开,也不假他人之手,都亲力亲为。
又小心翼翼的取出之前切好的蒜泥,一勺一勺挖至生蚝壳中,再加入苏轼秘制调料,一个个生蚝排列至火炉上烤着。
苏过本以为这般复杂的食物,要等许久才能烤好,没想到父亲盯着生蚝没一会儿,洋溢出了笑容,脸上每一条褶子都舒展开来。
听见父亲大声呼唤,苏过快跑过去,苏轼像一个顽童般夹了一块蚝肉喂苏过吃。
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被父亲喂饭吃,苏过觉得很羞耻,四下偷偷看了看没有人,最终还是敌不过父亲,将生蚝吃了下去。
吃完生蚝的苏过震惊无比,原来儋州的生蚝竟是如此的美味!生蚝的鲜加上蒜泥的香,苏过只觉得要将舌头都吃下去了。
得到儿子肯定的苏轼,第二日就将蒜泥烤生蚝的做法传给了儋州百姓们,大家对苏轼的崇敬更上了一层台阶。
苏大人不仅学问好,为民着想,居然还很擅长于美食一道,真可谓是全才啊!
儋州百姓们都有些搞不懂,这般为国为民的大才子,为何不将他留在朝堂发挥出更多的才能,而是将苏轼贬谪来千里之外的儋州呢?】
-
“可惜了,苏大人若晚生个几年,定能与朕诗画相合,太可惜啊!”
宋徽宗赵佶很是痛心疾首,待他坐稳皇位后,苏轼也已经逝去,若他的那些名画能让苏轼来题词,不失为一种美谈。
不过,这个想法可不能让丞相蔡京知晓…
【苏轼却不知道,生蚝是个高胆固醇之物,发明了蒜泥烤生蚝吃法后,苏轼常让儿子苏过去海边找生蚝回来。
几乎隔三岔五的,苏轼就会烤制生蚝。就如一日三百颗荔枝一般,苏轼一顿也能吃上许多只生蚝。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身体虚弱,苏过请了当地大夫给苏轼看过之后,告知苏轼生蚝虽好,但不可贪食。
贪吃的苏轼又被生蚝上了一课,大夫也很为苏轼担忧,隔三岔五的就要来苏轼家探望一番,叮嘱不可再多食生蚝。
苏轼看到当地百姓吃不饱饭也没人种田为生,觉得应该改变他们的观念,于是写了多首劝农诗,还以身作则教导百姓怎样种植。
百姓们大多是淳朴而又良善的,在苏轼的大力帮助下他们都逐渐过上了好生活,自然对苏轼很是爱戴。
热情的儋州百姓们到了年节,又自发给苏轼送美味土特产了,一个个篮筐堆在苏轼住地门口,苏轼哭笑不得。
打开篮筐一瞧,这椭圆深绿、深白色外壳,表壳还凹凸不平的,苏轼来到儋州便一直能见到。
可这不是当地人用来修筑房子的原材料吗,这也能吃?】
作者有话要说:
苏轼发出了一条弹幕:这是啥,能吃吗?
众人:你猜,猜对了就告诉你~
——
[1]《西新桥》宋,苏轼“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2]苏轼《记惠州土芋》记载:谓芋…丙子除夜前两日,夜饥甚,远游煨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帖。
[3]《过子忽出新意…》诗中写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第69章 蒜泥生蚝
【一位热情的儋州当地百姓看着苏轼手足无措的样子,跑来告诉苏轼,这是儋州海边的特产牡蛎,也被称为生蚝,可水煮食用。
划重点,可以水煮食用,这不就回到苏轼的老本行了吗?
水煮什么的,苏轼他熟啊!苏轼跟着当地百姓回家,看了一回生蚝的煮制方法后,回去开始了激情创作。
水煮是最简单的做法,用刀将生蚝分割开,放入水中煮,再加入料酒去腥。
在几次实践中,苏轼发现生蚝中的汁液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贝,每次割开生蚝,使汁液流淌进锅中,那生蚝煮出来必定会更加鲜美。
煮熟后再从壳上取出蚝肉,蘸着调味汁送入口中,这鲜嫩、爽滑的口感!直戳苏轼的味蕾,原来儋州当地就如同惠州一般,有着内陆尝不到的鲜美滋味。
一口一个生蚝吃得欢快的苏轼,很快发现了生蚝的另一种做法,这还是从芋头上得来的灵感。
他觉得既然能水煮,那炙烤出来的生蚝口味又如何呢?想到这,苏轼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
于是苏轼又拿出了剩下的生蚝,一个个割开放于火炉上,还创新发明了一款蘸汁,葱姜蒜酱油混合搅拌在一起,一勺一勺浇于生蚝壳中。
一个个生蚝在火炉上烤着,发出滋滋的声响,生蚝肉受热后慢慢收缩,从半透明变得结实又紧致。
看着烤熟了的生蚝,苏轼喜笑颜开,从壳中夹起一块尝了尝,瞬间瞪大了双眼。
这是什么神仙吃法!蚝肉比水煮的更有嚼劲,再配上各种调料后,一颗小小的生蚝肉就成了绝味佳肴。
又细细品了剩下的生蚝,发现似乎蒜加得多一些会更香…
过了几天后,苏轼一早就跟着百姓们一起去海边,高高兴兴的找生蚝去了,午时提着满满一箩筐生蚝回来。
苏过疑惑的看着父亲,这生蚝,难道真有那么鲜美?值得父亲惦记这么久,还要等到了空闲日亲自跟着百姓们一块去找生蚝。
还没等苏过询问一番,只见苏轼熟练的拿出火炉,放上烤网,将生蚝一一劈开,也不假他人之手,都亲力亲为。
又小心翼翼的取出之前切好的蒜泥,一勺一勺挖至生蚝壳中,再加入苏轼秘制调料,一个个生蚝排列至火炉上烤着。
苏过本以为这般复杂的食物,要等许久才能烤好,没想到父亲盯着生蚝没一会儿,洋溢出了笑容,脸上每一条褶子都舒展开来。
听见父亲大声呼唤,苏过快跑过去,苏轼像一个顽童般夹了一块蚝肉喂苏过吃。
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被父亲喂饭吃,苏过觉得很羞耻,四下偷偷看了看没有人,最终还是敌不过父亲,将生蚝吃了下去。
吃完生蚝的苏过震惊无比,原来儋州的生蚝竟是如此的美味!生蚝的鲜加上蒜泥的香,苏过只觉得要将舌头都吃下去了。
得到儿子肯定的苏轼,第二日就将蒜泥烤生蚝的做法传给了儋州百姓们,大家对苏轼的崇敬更上了一层台阶。
苏大人不仅学问好,为民着想,居然还很擅长于美食一道,真可谓是全才啊!
儋州百姓们都有些搞不懂,这般为国为民的大才子,为何不将他留在朝堂发挥出更多的才能,而是将苏轼贬谪来千里之外的儋州呢?】
-
“可惜了,苏大人若晚生个几年,定能与朕诗画相合,太可惜啊!”
宋徽宗赵佶很是痛心疾首,待他坐稳皇位后,苏轼也已经逝去,若他的那些名画能让苏轼来题词,不失为一种美谈。
不过,这个想法可不能让丞相蔡京知晓…
【苏轼却不知道,生蚝是个高胆固醇之物,发明了蒜泥烤生蚝吃法后,苏轼常让儿子苏过去海边找生蚝回来。
几乎隔三岔五的,苏轼就会烤制生蚝。就如一日三百颗荔枝一般,苏轼一顿也能吃上许多只生蚝。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身体虚弱,苏过请了当地大夫给苏轼看过之后,告知苏轼生蚝虽好,但不可贪食。
贪吃的苏轼又被生蚝上了一课,大夫也很为苏轼担忧,隔三岔五的就要来苏轼家探望一番,叮嘱不可再多食生蚝。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2533/504154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