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锥处囊中
推荐阅读:东京泡沫人生、神祇:从哥布林开始、联盟:开局唢呐,送走了周姐呆妹、快穿之夫人在线求复婚、全球降临空岛:开局抽取神级天赋、重生三国:大乔不想当寡妇了、大宣武圣、食仙主、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
第87章 锥处囊中
同一日,午后,皇帝的车驾缓缓行到太学门口。此次出行依仗护卫一应俱全,比皇帝之前数次在洛阳城中出行要郑重许多。
此时正是冬天,曹睿从钟毓那里得知,钟繇钟太傅的腿愈加不好、难以走路,即使皇帝亲至太学,钟繇都没办法前来。
确实没办法,几日前的大朝会,皇帝封太傅,太傅总不能不到场吧?经过皇帝特许,钟太傅乃是坐轿子上朝的。
既然钟太傅无法前来,那么站在太学门口迎接皇帝的只有郑称和高堂隆两位博士。
郑称此人乃是‘经神’郑玄的侄孙,非常全面的接受了全部郑学的精华,算得上如今太学的门面。
高堂隆是前汉经学家高堂生的后代,在黄初三年被曹丕命为平原王傅,和郑称一样,对皇帝有教导之恩。
郑称是那种很传统的经学家,半生都以学经、治经、讲经作为追求,因此被曹睿派来主管太学的教学。高堂隆虽然也擅长经学,但其颇善俗务,因此现在主管太学的日常工作。
其实几个月前,曹睿在问郑称和高堂隆的想法时,高堂隆曾表示想要外出做官。但被曹睿以太学之事更为重要为由留住了。
毕竟太学,乃是曹睿培养人才的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
曹睿下了马车之后,见郑称和高堂隆二人纷纷行礼,两人一个做过武德侯傅、另一个做过平原侯傅,曹睿连忙示意二人起身。
郑称拱手说道:“臣在太学中,已经听闻陛下不日即将南巡,今日还有空来太学中视察,真乃太学的幸事。”
曹睿笑着说道:“朕正是因为要南巡了,今日才提前到太学中看看。”
“郑师傅和高堂师傅已经在太学上任三个月了吧?如今太学的情况如何了?”
郑称捋了捋长须笑着说道:“太学近来变化颇大,那臣就先说吧,待臣说完再由高堂博士来说。”
曹睿点了点头。郑称一边引着皇帝向内走去,一边说道:“陛下曾经谈及要统一教学。太学此前的教学,乃是由不同的教习分别讲课,学生们按自己需求听课,颇为散漫。”
“臣以按陛下指导的意思,将此次入学的五百人,统一测验了学生们的水平,并按学习进度,分为甲、乙、丙三个等阶。”
“甲阶的学子约有五十人,大都是已经熟读五经,只是因早先未有名师教习,在经义和理解上有所偏差。甲阶乃是进度最前的一阶。”
“乙阶的学子约有三百人,五经中至少熟悉两到三部。对于这些学子,重中之重是要对缺漏的部分进行教学。如若全部学通,则可以从乙阶升入甲阶。”
“丙阶的学子约有一百五十人。这些学子还是需要一些基础教学的,想要从丙阶升到乙阶,大约要两三年之久。”
其实郑称说的很含蓄了。皇帝突然开口让太学招生,太学能怎么办?自然是只能硬着头皮招生了。
甲阶是人中龙凤,乙阶是正常学子,而丙阶就是充斥着各类本不该进入太学的关系户。
没办法,太学也是属于朝廷,也是需要讲政治的嘛!
曹睿点了点头:“能有五十人入甲阶,朕觉得已经不错了。选英才而育之,任重道远啊。”
高堂隆本想接过话来汇报太学馆舍的建设情况,却被曹睿笑着打断了:“朕都看见了,路上的石经、这太学的馆舍,高堂师傅做的不错,朕都看在眼里了。”
高堂隆的话语被强制打断,不过见到皇帝赞赏,这几个月也算没白忙。
太学占地面积很广大,厅堂和教室也是很多。几人走在路上,曹睿不经意间的问了一句:“郑师傅,朕让你收得那个凉州弟子姜维呢?此人如何?”
郑称出身凉州的弟子,那就是数日之前刚被收徒的姜维姜伯约了。
郑称见皇帝提到姜维,于是拱手回答道:“回陛下,姜维此人确实是人中俊杰,臣在收徒之前本还存了考究其一番的心思,但与姜维接触下来,却发现其人的优秀乃是如锥处囊中一般不言而喻的。”
“哦?”曹睿听闻郑称对姜维如此之高的评价,心中也是颇为惊讶。
曹睿想了一想,曾经在东宫、在武德侯府里,可没听郑称对原本的曹睿也有这般的夸赞。
当然不存在嫉妒,一个皇帝嫉妒一名臣子干嘛?都是为自己所用的。曹睿只是分外好奇,毕竟在凉州之事上做了诸多谋划,现在竟然收获了一颗硕果。
曹睿随即问道:“姜维此人是如何优秀的?与朕说说。”
师徒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名师收到高徒,会觉得后继有人光大宗派。徒弟拜到名师,也会认为前途有望奋力攀登。
一体两面之事。
郑称见皇帝问及姜维,笑着说道:“陛下,若要总结一下姜维此人的特点,臣可以用‘求实’两个字来概括。”曹睿没有说话,点了点头示意郑称继续说下去。
郑称说道:“姜维年纪与同期的太学生比要更大一些,入太学之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与很多学子不同的是,姜维不尚虚荣、天性务实。”
“臣也找其他教习打听过,学子之间的闲谈和游逛,甚至品评人物、议论家世,这等事情姜维从来都不参加,也不在这种事情上向同窗炫耀自己的才能。”
“姜维曾在州中任职,读经之时,也常常会拿经中的道理与实际庶务的处理比较。”
曹睿听闻此处想到,这大概就是指理论结合实际了。而且不为小事所动,乃是做大事的品质。
郑称继续说道:“姜维最为让臣惊喜的一点,乃是姜维不仅通经义,更愿意去学其他知识。律法、算术、谶纬、天象,但凡有教习开课讲解,姜维都必定去听。”
“臣前几日细细问过了,姜维不仅听了许多,还真的掌握了许多知识。这是最让臣感慨的一处。”
曹睿明白,郑称这是在说姜维学习了多个科目、能在经学之外吸纳其他学说的精华。
曹睿问道:“郑师傅又为何惊喜呢,是惊喜其涉猎广博吗?”
郑称微微摇头道:“陛下可知何为郑学吗?郑学不仅是学经,更有其他经世致用之学。”
“昔日康成公求学之时,十三岁就通五经,十六岁通典制谶纬。可以说,康成公十六岁的时候,就把很多人需要研习一辈子的经学给学完了。”
康成公,就是‘经神’郑玄了。康成二字是郑玄的字。
郑称继续说道:“康成公来到大儒第五元先之处,不仅通晓了今文经学的《京氏易》《公羊春秋》,还研习了《三统历》和《九章算术》。”
“而后康成公又通晓了古文经学的《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除此之外,康成公又在陈球处学习了《律令》。”
“可以说康成公之学问,远非‘经学’两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乃是以经学为主,延伸到历法、算术、谶纬、律令等等,乃是全通全学之才。”
“臣就是从姜维身上,看到了其人的特质与康成公的学问有二三分相似之处,因而觉得惊喜。”
皇帝和臣子的脑回路往往是有差异的,曹睿现在对于人名和关系有着本能的敏感。郑称介绍康成公之时,提到了一个人物陈球,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好记了。
曹睿没有回郑称的话,反倒是转过身来看向身后随行的刘晔:“侍中,陈球此人朕怎么听着耳熟?是下邳的那个陈球吗?”
刘晔也极擅研究人物。作为曹睿身旁的人形百科书,早已对皇帝思维的跳脱习惯了,随即答道:“回陛下,正是下邳的陈球。陈球之侄唤作陈珪、陈珪之子是陈登。”
曹睿接着又问道:“陈登是哪年死的?”
刘晔想了一想说道:“陈登大约在建安十年就死了,具体时间臣记不太清了。不过臣曾经听人说过,陈登喜爱生吃鱼脍,其死因或许和此事有关。”
吃生鱼片得了寄生虫嘛!这桩史料曹睿还是知道的。
刘晔随即又加了一句:“陛下,陈矫还做过陈登的功曹呢。”
曹睿颇为惊讶,直接将问题扔了回去:“陈侍中做过陈登的功曹?何时的事情?”
刘晔回答道:“大约是陈登在广陵之时。”
曹睿点了点头,并未多问。其实朝堂之上拉帮结派无处不在,自然也有许多臣子颇为对立。
陈矫和刘晔就是如此,因而曹睿在给侍中排班之时,让刘晔与黄权、辛毗与陈矫分为两组。显然刘晔并没有放过给陈矫添堵的机会。
曹睿转身回来,郑称也继续了刚才的话题:“臣倒是有一问,陛下是怎么发现姜维其人的才能,并且让臣专门收徒的?”
真实的原因曹睿肯定不方便讲,曹睿也不愿意对郑称这个大儒说谎,于是只能选择岔开话题。
曹睿说道:“朕也是听人说的,正好陇右归附最晚,朕要用你大儒之名来收凉州出身的弟子,来收拢当地大族之心。”
郑称也知趣的没有继续问,反倒笑着说道:“寻一佳徒不易,臣倒是要谢谢陛下了。”
(本章完)
同一日,午后,皇帝的车驾缓缓行到太学门口。此次出行依仗护卫一应俱全,比皇帝之前数次在洛阳城中出行要郑重许多。
此时正是冬天,曹睿从钟毓那里得知,钟繇钟太傅的腿愈加不好、难以走路,即使皇帝亲至太学,钟繇都没办法前来。
确实没办法,几日前的大朝会,皇帝封太傅,太傅总不能不到场吧?经过皇帝特许,钟太傅乃是坐轿子上朝的。
既然钟太傅无法前来,那么站在太学门口迎接皇帝的只有郑称和高堂隆两位博士。
郑称此人乃是‘经神’郑玄的侄孙,非常全面的接受了全部郑学的精华,算得上如今太学的门面。
高堂隆是前汉经学家高堂生的后代,在黄初三年被曹丕命为平原王傅,和郑称一样,对皇帝有教导之恩。
郑称是那种很传统的经学家,半生都以学经、治经、讲经作为追求,因此被曹睿派来主管太学的教学。高堂隆虽然也擅长经学,但其颇善俗务,因此现在主管太学的日常工作。
其实几个月前,曹睿在问郑称和高堂隆的想法时,高堂隆曾表示想要外出做官。但被曹睿以太学之事更为重要为由留住了。
毕竟太学,乃是曹睿培养人才的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
曹睿下了马车之后,见郑称和高堂隆二人纷纷行礼,两人一个做过武德侯傅、另一个做过平原侯傅,曹睿连忙示意二人起身。
郑称拱手说道:“臣在太学中,已经听闻陛下不日即将南巡,今日还有空来太学中视察,真乃太学的幸事。”
曹睿笑着说道:“朕正是因为要南巡了,今日才提前到太学中看看。”
“郑师傅和高堂师傅已经在太学上任三个月了吧?如今太学的情况如何了?”
郑称捋了捋长须笑着说道:“太学近来变化颇大,那臣就先说吧,待臣说完再由高堂博士来说。”
曹睿点了点头。郑称一边引着皇帝向内走去,一边说道:“陛下曾经谈及要统一教学。太学此前的教学,乃是由不同的教习分别讲课,学生们按自己需求听课,颇为散漫。”
“臣以按陛下指导的意思,将此次入学的五百人,统一测验了学生们的水平,并按学习进度,分为甲、乙、丙三个等阶。”
“甲阶的学子约有五十人,大都是已经熟读五经,只是因早先未有名师教习,在经义和理解上有所偏差。甲阶乃是进度最前的一阶。”
“乙阶的学子约有三百人,五经中至少熟悉两到三部。对于这些学子,重中之重是要对缺漏的部分进行教学。如若全部学通,则可以从乙阶升入甲阶。”
“丙阶的学子约有一百五十人。这些学子还是需要一些基础教学的,想要从丙阶升到乙阶,大约要两三年之久。”
其实郑称说的很含蓄了。皇帝突然开口让太学招生,太学能怎么办?自然是只能硬着头皮招生了。
甲阶是人中龙凤,乙阶是正常学子,而丙阶就是充斥着各类本不该进入太学的关系户。
没办法,太学也是属于朝廷,也是需要讲政治的嘛!
曹睿点了点头:“能有五十人入甲阶,朕觉得已经不错了。选英才而育之,任重道远啊。”
高堂隆本想接过话来汇报太学馆舍的建设情况,却被曹睿笑着打断了:“朕都看见了,路上的石经、这太学的馆舍,高堂师傅做的不错,朕都看在眼里了。”
高堂隆的话语被强制打断,不过见到皇帝赞赏,这几个月也算没白忙。
太学占地面积很广大,厅堂和教室也是很多。几人走在路上,曹睿不经意间的问了一句:“郑师傅,朕让你收得那个凉州弟子姜维呢?此人如何?”
郑称出身凉州的弟子,那就是数日之前刚被收徒的姜维姜伯约了。
郑称见皇帝提到姜维,于是拱手回答道:“回陛下,姜维此人确实是人中俊杰,臣在收徒之前本还存了考究其一番的心思,但与姜维接触下来,却发现其人的优秀乃是如锥处囊中一般不言而喻的。”
“哦?”曹睿听闻郑称对姜维如此之高的评价,心中也是颇为惊讶。
曹睿想了一想,曾经在东宫、在武德侯府里,可没听郑称对原本的曹睿也有这般的夸赞。
当然不存在嫉妒,一个皇帝嫉妒一名臣子干嘛?都是为自己所用的。曹睿只是分外好奇,毕竟在凉州之事上做了诸多谋划,现在竟然收获了一颗硕果。
曹睿随即问道:“姜维此人是如何优秀的?与朕说说。”
师徒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名师收到高徒,会觉得后继有人光大宗派。徒弟拜到名师,也会认为前途有望奋力攀登。
一体两面之事。
郑称见皇帝问及姜维,笑着说道:“陛下,若要总结一下姜维此人的特点,臣可以用‘求实’两个字来概括。”曹睿没有说话,点了点头示意郑称继续说下去。
郑称说道:“姜维年纪与同期的太学生比要更大一些,入太学之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与很多学子不同的是,姜维不尚虚荣、天性务实。”
“臣也找其他教习打听过,学子之间的闲谈和游逛,甚至品评人物、议论家世,这等事情姜维从来都不参加,也不在这种事情上向同窗炫耀自己的才能。”
“姜维曾在州中任职,读经之时,也常常会拿经中的道理与实际庶务的处理比较。”
曹睿听闻此处想到,这大概就是指理论结合实际了。而且不为小事所动,乃是做大事的品质。
郑称继续说道:“姜维最为让臣惊喜的一点,乃是姜维不仅通经义,更愿意去学其他知识。律法、算术、谶纬、天象,但凡有教习开课讲解,姜维都必定去听。”
“臣前几日细细问过了,姜维不仅听了许多,还真的掌握了许多知识。这是最让臣感慨的一处。”
曹睿明白,郑称这是在说姜维学习了多个科目、能在经学之外吸纳其他学说的精华。
曹睿问道:“郑师傅又为何惊喜呢,是惊喜其涉猎广博吗?”
郑称微微摇头道:“陛下可知何为郑学吗?郑学不仅是学经,更有其他经世致用之学。”
“昔日康成公求学之时,十三岁就通五经,十六岁通典制谶纬。可以说,康成公十六岁的时候,就把很多人需要研习一辈子的经学给学完了。”
康成公,就是‘经神’郑玄了。康成二字是郑玄的字。
郑称继续说道:“康成公来到大儒第五元先之处,不仅通晓了今文经学的《京氏易》《公羊春秋》,还研习了《三统历》和《九章算术》。”
“而后康成公又通晓了古文经学的《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除此之外,康成公又在陈球处学习了《律令》。”
“可以说康成公之学问,远非‘经学’两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乃是以经学为主,延伸到历法、算术、谶纬、律令等等,乃是全通全学之才。”
“臣就是从姜维身上,看到了其人的特质与康成公的学问有二三分相似之处,因而觉得惊喜。”
皇帝和臣子的脑回路往往是有差异的,曹睿现在对于人名和关系有着本能的敏感。郑称介绍康成公之时,提到了一个人物陈球,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好记了。
曹睿没有回郑称的话,反倒是转过身来看向身后随行的刘晔:“侍中,陈球此人朕怎么听着耳熟?是下邳的那个陈球吗?”
刘晔也极擅研究人物。作为曹睿身旁的人形百科书,早已对皇帝思维的跳脱习惯了,随即答道:“回陛下,正是下邳的陈球。陈球之侄唤作陈珪、陈珪之子是陈登。”
曹睿接着又问道:“陈登是哪年死的?”
刘晔想了一想说道:“陈登大约在建安十年就死了,具体时间臣记不太清了。不过臣曾经听人说过,陈登喜爱生吃鱼脍,其死因或许和此事有关。”
吃生鱼片得了寄生虫嘛!这桩史料曹睿还是知道的。
刘晔随即又加了一句:“陛下,陈矫还做过陈登的功曹呢。”
曹睿颇为惊讶,直接将问题扔了回去:“陈侍中做过陈登的功曹?何时的事情?”
刘晔回答道:“大约是陈登在广陵之时。”
曹睿点了点头,并未多问。其实朝堂之上拉帮结派无处不在,自然也有许多臣子颇为对立。
陈矫和刘晔就是如此,因而曹睿在给侍中排班之时,让刘晔与黄权、辛毗与陈矫分为两组。显然刘晔并没有放过给陈矫添堵的机会。
曹睿转身回来,郑称也继续了刚才的话题:“臣倒是有一问,陛下是怎么发现姜维其人的才能,并且让臣专门收徒的?”
真实的原因曹睿肯定不方便讲,曹睿也不愿意对郑称这个大儒说谎,于是只能选择岔开话题。
曹睿说道:“朕也是听人说的,正好陇右归附最晚,朕要用你大儒之名来收凉州出身的弟子,来收拢当地大族之心。”
郑称也知趣的没有继续问,反倒笑着说道:“寻一佳徒不易,臣倒是要谢谢陛下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2753/504898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