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103章 调度敌军

第103章 调度敌军

推荐阅读:横推武道:从虎啸金钟罩开始暗夜风声撞钟百年,我成了宗门老祖这个洪荒不正经!我的谍战岁月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深渊归途小京官之女养家日常坐看仙倾长生:从瓶山开始修仙法

    第103章 调度敌军
    曹休还能怎么看?
    按照皇帝和司马懿的言语,显然是他们几人在路上就将此事安排的七七八八了。
    这显然和曹休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
    曹休一个多月以来,一直在筹划此战。按照曹休自己的想法,濡须打下来并不容易,最多围困就好。
    如若围困濡须,至少需要三万人左右。曹休本来以为扬州只能汇聚八、九万人。若是三万人打濡须,五、六万人去皖城方向打孙权,基本也是够的。
    东吴水战为长、陆战为短。魏国步骑五、六万众,不说以一敌三,打个八、九万吴兵至少是没问题的。
    曹休是这样想的。可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皇帝和朝廷从各处征调到扬州的兵力越来越多,最后甚至达到了十六万人。
    十六万人的仗,和八万人的仗能算一回事吗?
    局势越来越超过曹休的掌控了,而且根据皇帝和司马懿的言语,显然是要在无强口屯重兵。一边向西南打皖城、一边向东北打濡须。
    濡须是这么好打的吗?武帝曹操四渡巢湖无功而返、曹仁甚至打完濡须后就死了,若濡须这么容易就能被打下来,那曹操和曹仁早就打下来了!
    世间之事,总是看清别人容易,看清自己更难。
    曹操打不下来濡须、曹仁也打不下来濡须。
    曹休的大半军事生涯,几乎都是跟在曹操这种名将的麾下进攻。以至于曹休已经思维定式一般,以曹操之能都打不下来,我曹休又何德何能可以打下濡须呢?
    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曹休颇为为难的说道:“陛下,臣还是认为不要打濡须为好。濡须坞临水而建,极难攻下。若分重兵前往濡须处,臣恐怕会影响皖城战局。”
    曹休其实已经非常委婉的说出了反对意见。显然,曹休是认为只打皖城为好。
    听闻曹休之语,曹睿笑着摇了摇头。
    曹睿说道:“大司马不要误会,是否分兵、分兵多少,朕还需要再与诸位商定。”
    “朕且问一句,若吴兵以十万众临皖城,我军在皖城方向与吴兵作战,胜率如何?”
    曹休想了想答道:“臣以为和吴兵作战,胜负之说不在于兵力多寡,而在于离河流的远近。”
    曹睿眼光看向司马懿,和司马懿对视了一眼之后,又继续看下曹休。其实先前曹睿和司马懿、刘晔等人讨论吴兵战绩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吴兵作战的情况和离河流的远近,具有非常明显的关联。
    道理也很好理解,吴兵以水军为长。若是据水而战,粮草后勤的补给都充足无虞。而且若是打不赢的话,还可以随时上船嘛!难道魏国的骑兵还能骑到水里去吗?
    曹睿点了点头:“若是在皖水边作战,是否会更难一些?若是离皖水越远,是不是就会更容易些?”
    曹休点头称是。
    曹睿问道:“大司马,卿的意思朕已经清楚了。”
    “朕以为,除了向合肥方向增添五千兵马,其余全部兵力先出兵至无强口。”
    “以数万兵马向皖城谨慎进发,大队兵力居于后方修筑营垒以逸待劳,择机向皖城增兵、或者向濡须方向出动。这样虽然保守了些,总不至于军力国力白白挥洒。”
    “诸卿以为如何?”
    曹休想了片刻。用兵之道,哪有坐在家里就能将怎么作战全计划好的?还是要将军队拉出去、真真正正离战场不远,才能真的做出正确的调度来。
    曹休第一个发言:“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
    曹真也说道:“臣附议。”
    四位侍中及中护军蒋济也连连称是。
    曹睿缓缓起身,右手按住腰间悬挂的剑柄,眼光看向众人:“朕意已决,元月元日在寿春祭天改元,随即出兵南下。”
    台下八名大臣纷纷起身拱手行礼:“愿陛下旗开得胜,扫灭叛贼!”
    虽然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可十几万人规模的作战,还有太多太多的细节需要安排。曹睿一刻也不想耽搁,继续嘱咐起来。
    曹睿双手向下压了压:“都坐,都坐。朕还有话没有说完。”
    众人坐定后看着台上的皇帝。
    曹睿说道:“贾逵给朕的上表,朕也看到了。贾逵在上表中提到,无强口颇多丘陵水泽,大营修筑进度慢于预期,加之又可能有吴兵窥探,贾逵在向朕求援军呢。”
    “若算一下日子,贾逵的六千人到现在为止,夹石南北的工事应该修建完毕,无强口那边也应该修好了三个万人的大寨。”
    “大司马、大将军,卿二人以为应该派谁去援助贾逵?”
    曹休问道:“陛下,是只帮贾逵修无强口的营寨吗?”曹睿想了想说道:“不妨也同时将从寿春到夹石、无强口的道路也整修一遍,三百五十里的距离,每隔三十里设立一个补给营地、用以储存军资医药等物。”
    “至于贾逵那边,派五千人够吗?”
    曹休想了想说道:“贾逵那边已有六千人,按照进度的话,再派五千人确实够了。”
    “陛下,辅国将军刘若久在淮南,不如让刘若引着他的五千本部前往援助贾逵。而修建道路之事,不妨让兖州刺史王昶所率的五千兖州兵去做。兖州兵初临战阵、战力未必很高,做这等事也算是人尽其用。
    刘若乃是建安时就统兵的老将了,早年之间在夏侯惇的麾下,现在乃是属于曹休在扬州所统的外军。而王昶出身太原王氏,与先帝曹丕关系亲近,曾在洛阳附近任典农中郎将,算是文臣统兵。
    曹睿点了点头:“就派刘若和王昶去吧,明日出发,走之前让他们来见一见朕。”
    “诸卿,今日是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元月元日出征之前,军令一律出自大司马府。祭天出兵之后,朕与诸卿同时随军南下,军令出于朕的总幕府。”
    “诸卿可有异议?”
    众人连忙表示遵旨。
    有异议?谁能有异议?皇帝自己要当主帅,这是明摆着的事情了。
    原本曹休还有一些要争当主帅的心思,但说句实话,随着寿春兵力汇集的越来越多,曹休自己心中也渐渐没底了起来。如今见到皇帝要总领幕府,更是绝了这个争主帅的心思。
    毕竟自己和曹真都在皇帝身边,想来也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
    曹真更不用说,随皇帝统中军南下,已经心知皇帝要亲力亲为了,并没有半点别的念头。
    至于司马懿……司马懿对于主帅之位连想都没想过。我一直是文臣嘛,与我何干?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有皇帝这个头衔最大的一起随军,天塌下来还有皇帝顶着。加之皇帝表示要随军队一起南下无强口,因而几人竟对谁来指挥大军一事,非常默契的没有任何争论。
    行军打仗,要么听曹休的,要么听曹真的。一个大司马、一个大将军,不听这两人的还能听谁的呢?
    但曹睿的心里却完全不是这般想法。
    曹睿认为,行军打仗除了临阵之时的战术及勇气是可以被将领影响的,其余训练、军械、后勤等等都是依条令去安排,只要依条令布置妥当,谁来安排其实不那么重要。
    至于指挥,曹睿没指望曹休,也没指望曹真。他们两人就应该去前线统兵,而不应该和自己一起坐在幕府里。
    有司马懿在身旁,还有刘晔、辛毗、蒋济、陈矫这等智囊,加之黄权在此,又有什么战略漏洞是这些人一起还搞不清的呢?
    扬州此时的魏军有十六万人。除去已有的一万人在合肥、六安、广陵之处,和要向合肥增派的五千援军,再除去皖城的五千部队。
    余下可以聚集在无强口附近的兵力,足足达到了十四万。
    虽然曹睿是不敢说什么‘优势在我’这种丧气话的,但并不妨碍曹睿此时充足的信心。
    见皇帝已经将大事都安排的差不多了,曹休出言向皇帝开始询问未来几天的安排。毕竟如皇帝所言,未来几天的所有军令,还是要出于他的大司马府的。
    曹睿回答道:“依大司马之见,未来五天需要做些什么?”
    曹休答道:“回陛下,以臣之见,自然是要定下各军先发后发的顺序。”
    “除此之外,十余万大军汇聚于此,还应当校阅各军,从而预估各军战力。剩下的就是些协调后勤的琐碎事情了。”
    曹睿点了点头:“就按大司马说的去安排吧。”
    “不过,元月元日乃是改元之日,加之祭天,要如何安排才好?有什么礼仪可循吗?”
    说句实话,曹军久于征战,出征之前祭天这种事,多半都是速战速决,表现出庄严肃穆的样子就够了,并不过分拘泥于礼节流程。
    年年都要打仗,哪里顾得上这么多俗礼?
    不过按照皇帝的意思,出征的祭天是要和改元一起办的,这就有些麻烦了。
    曹休和曹真也只能将目光移到更熟悉儒学的司马懿身上。
    司马懿见状说道:“改元加之出征,臣并不知道有何先例可以依照的。臣还请陛下简办为好。”
    曹睿本来是想借礼仪来熟悉诸将的。连司马懿都如此说了,那就简办一下就出征吧。
    曹睿想了想说:“司空,不如在元日的前一天,办一场大射礼可好?”
    司马懿眯眼想了一瞬,随即向皇帝拱手:“臣明白陛下之意了,此计甚好。”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2753/504898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