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第172章 割据一方
推荐阅读:东京泡沫人生、神祇:从哥布林开始、联盟:开局唢呐,送走了周姐呆妹、快穿之夫人在线求复婚、全球降临空岛:开局抽取神级天赋、重生三国:大乔不想当寡妇了、大宣武圣、食仙主、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
第172章 割据一方
随着短暂的惊呼过后,不论是在场的太学学子或是随行官员,都纷纷目不转睛的抬头看向舆图。
山川江河、郡县城池,此刻尽在眼中一览无余。
“肃静!”高堂隆板着面孔向前走了一步,高声维护着堂内的秩序。随着话音落下,场内刚起的喧哗声也随即平复,安静的只剩呼吸声。
“何为天下大势?”曹睿面色严肃的朗声说道:“朕今日要与诸位说的是,天下大势其实只有四个字。”
“天命在魏。”
曹睿一字一顿的说出了这四个字,铿锵有力的声线伴着些许回声、在堂中学子们的心中开始激荡。太学生们也纷纷转头看向讲台上的皇帝。
停了几瞬之后,曹睿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朕知道,如今大魏并未山河一统。”曹睿抬起右手,食指指尖指着舆图的方向:“东南的吴、西南的蜀,吴蜀一共割据四州之地,若是刘禅在成都、或者孙权在武昌也如朕一般讲课的话。”
“他们也会说些什么‘天命在吴’或者‘天命在汉’的话的。”
曹睿面带笑容讲出这两句带着玩笑的话,集贤堂内的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一些了。
坐着前三排的甲阶学生,曹睿还能看清他们的脸。有的咧嘴几乎笑了起来,有的瞪大眼睛看着自己,还有的学子正在皱眉思考。
司马师斜眼看了一旁的夏侯玄,夏侯玄跪坐席上还是如玉树般挺立,面容严肃而又棱角分明。稍远一些的姜维,则是眉头皱起陷入思考。
‘天命在魏……’作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是有些不屑于这四个字的。
若是其他公卿大臣家的少年,或许还对皇权有着骨子里的敬畏。但司马师不同,不论是建安年间抑或黄初年间的大事小情,司马懿尽皆在书房中与司马师细细讲过。
什么天命?若不是我父辅佐先帝排除异己、拉拢人心,先帝又如何能成魏王、进而成就帝业呢?‘尧舜之事,吾知之也’这句话,我也是听过的!
接近皇权的人,自然对皇权少了几分敬畏。
曹睿环视一周,缓缓说道:“朕要首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何吴蜀能够割据一方,以至于大魏十余年来未能平定?”
‘打不过呗!’司马师脑海中第一瞬就出现了这个答案,这当然是不能说出口的。
不过……为什么打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要更加繁复难解了,司马师一时还难以概述。
学子们纷纷面露思考之态,几瞬之后,已经有几名太学学子举手示意,欲要作答。
曹睿目光看了过去:“伯约,卿来说一说。”
“遵旨。”姜维起身缓缓行了一礼。
“陛下,臣出身雍州天水郡、天水也是曾经的凉州之地。虽然臣未曾从军,但宗族之中多有曾经随武帝征讨汉中之人,对此事臣也有一些考虑。”
“说来。”曹睿抬手示意。
姜维拱手说道:“臣以为吴蜀割据一方的原因,其实是‘山河割裂,地理相制’。”
前三排的甲阶学子,近乎半数都转头看向了姜维。夏侯玄皱眉不知在想些什么,而司马师却是在好奇姜维会如何解读。
站在讲台上的曹睿并未言语,静静的听着姜维所言。
“建安二十四年之时,臣当时十九岁、臣父当时就负责天水郡为汉中转运之事。以臣所知的情况,自武帝从长安兵进汉中之后,刘备在汉中坚壁不战、屡屡破坏王师粮道,王师这才退出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几乎是奠定天下格局的一年。在场许多大臣都是亲自经历过那一场大战的。
就如四名侍中,刘晔当时任行军长史、辛毗当时任丞相长史,两人都在曹操征讨汉中的军队之中。杨阜在武都太守的任上管理后勤,而陈矫则是在邺城为尚书处理行政之事。
刘晔目光看向姜维,心中想着这名年轻人会说出些什么道理,其余三名侍中也是同样。
对于皇帝身边的权力结构,刘晔是极为敏感的。上次南征时姜维与夏侯玄二人随侍皇帝左右,但刘晔与姜维之间交谈甚少、并不相熟。
曹睿点头:“伯约说的对。朕也认同当时武帝是被刘备据险不战而逼退汉中的。”
姜维语气洪亮的说道:“正是因为雍凉军资粮草本就匮乏,而祁山道、褒斜道转运困难。这才是大魏撤军的根本原因,并非战事不利。”
“雍凉与汉中之间隔着茫茫秦川,山川地理的阻隔带来的耗费,需要更多人力、财力、军力方能弥补。”
“而大魏与江东之间隔江对望,其实也是由于大江天险、且北方不善水战的缘故,这滔滔江水其实也是如秦川一般。”“因而臣认为,吴蜀各自割据一方的原因,就是‘山河割裂、地理相制’。”
曹睿抬起右手向下压了一压,示意姜维坐下。
“方才姜伯约所言之‘山河割裂、地理相制’,诸位觉得对还是不对呢?”曹睿说道:“还有人有不同的见解吗?”
这下举手的人比刚才多了一些,有人开头引路打了样子、后面的人也会更勇敢些。
“太初!”曹睿用手指着夏侯玄的方向。
“谢陛下。”夏侯玄起身后恭敬行了一礼,随即说道:“臣认为方才姜伯约所言是有些许正确的,但并非是吴蜀割据最主要的原因。”
曹睿笑了一下:“那卿来说说,究竟是什么原因?”
“东吴西蜀割据一方,究其根本乃是中原残破,蜀地及大江以南却损耗甚少。”
“自桓灵之时开始,中原各州郡天灾人祸动乱不休,先是黄巾贼乱、后是军阀割据。武帝数十载征战四方,中原相比蜀地江东,无论在民力物力上,再也不是压倒性的优势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夏侯玄语气沉重的念了这两句诗后,缓缓说道:“自丧乱之后,无论是刘备在蜀地、或者孙权在吴地,都能积蓄起相当的力量从而对抗中原。”
“陛下,”夏侯玄拱手说道:“这就是臣的想法了。”
夏侯玄说罢,在场的太学学子纷纷陷入了思考之中。
姜维从地理的角度、夏侯玄从国力民力的角度,虽有差异但都互补的说明了东吴西蜀割据的原因。
刘晔和辛毗对视一眼,迅速的用眼神交换了意见,彼此共事多年,这点默契还是有的。这两人的观点在这些皇帝心腹看来,并算不得什么稀奇,也只是陈年滥调了。
刘晔和辛毗是何等资历?虽然他们两人不以为然,但在场的太学生们看来,这种放眼全局的观点实在是令人震撼。
曹睿站在讲台上点了点头。
“诸位学子,姜伯约和夏侯太初方才所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吴蜀现状割据的依仗,但其实并未解释吴蜀能够割据的根本原因。”
姜维与夏侯玄自认为刚才所说之论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了。但皇帝刚刚所说,他们二人所言只解释了现状、未解释原因,却又是什么意思呢?
姜维和夏侯玄也继续开始思索起来。
但是从司马师的角度看来,姜维和夏侯玄二人说的又有哪里不对呢?皇帝又会如何解释呢?
其他普通的太学学子们,既没有姜维夏侯玄一般从军的经历,也没有司马师一般的家学渊源,此时只觉得莫名困惑。信息量过于巨大,估计还要消化些时日。
曹睿转头看向刘晔:“刘卿,此番南征之时,朕让卿与黄权、陆逊二人交谈。卿可是过目不忘,不妨与今日学子们讲述一番?”
刘晔向前一步,拱手缓缓说道:“陛下问的可是隆中对和榻上策?”
“正是。”曹睿点头应道。
“遵旨。”刘晔随即简明扼要的开始向在场的太学学生们讲述起来。
受制于这个年代信息传递的低效,这种敌国重要人物的战略谋划,绝非寻常人等可以得知的,曾为蜀汉高层的黄权和东吴高层的陆逊,对这两件事还是知晓的。
黄权和陆逊本来也不必说的。但谁让皇帝早就‘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了呢?既然皇帝有问,又如何能不回答呢?
刘晔不仅智谋一流,口才也是一流。
“建安五年,鲁肃被周瑜举荐给孙权之后,在榻上对饮时为孙权密谋……”
“因此,鲁肃为孙权的建议,其一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其二为‘北方多务、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极,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刘晔讲述完毕榻上策之后,看了一眼皇帝。曹睿点了点头,示意刘晔继续。
“而建安十二年之时,徐庶将诸葛亮举荐给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刘备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此‘隆中对’正是当时诸葛亮为刘备所承的提议……”
“总而言之,诸葛亮建议在天下有变之时,从荆州北上宛洛、从益州北上雍凉,从而收复中原、复兴汉室。”
刘晔讲完‘榻上策’和‘隆中对’之后,束手站立,神情严肃的说道:“不过后续之事,诸位也都知晓了。刘备支党关羽北上宛洛战败,孙权也未能完全据有荆楚。”
(本章完)
随着短暂的惊呼过后,不论是在场的太学学子或是随行官员,都纷纷目不转睛的抬头看向舆图。
山川江河、郡县城池,此刻尽在眼中一览无余。
“肃静!”高堂隆板着面孔向前走了一步,高声维护着堂内的秩序。随着话音落下,场内刚起的喧哗声也随即平复,安静的只剩呼吸声。
“何为天下大势?”曹睿面色严肃的朗声说道:“朕今日要与诸位说的是,天下大势其实只有四个字。”
“天命在魏。”
曹睿一字一顿的说出了这四个字,铿锵有力的声线伴着些许回声、在堂中学子们的心中开始激荡。太学生们也纷纷转头看向讲台上的皇帝。
停了几瞬之后,曹睿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朕知道,如今大魏并未山河一统。”曹睿抬起右手,食指指尖指着舆图的方向:“东南的吴、西南的蜀,吴蜀一共割据四州之地,若是刘禅在成都、或者孙权在武昌也如朕一般讲课的话。”
“他们也会说些什么‘天命在吴’或者‘天命在汉’的话的。”
曹睿面带笑容讲出这两句带着玩笑的话,集贤堂内的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一些了。
坐着前三排的甲阶学生,曹睿还能看清他们的脸。有的咧嘴几乎笑了起来,有的瞪大眼睛看着自己,还有的学子正在皱眉思考。
司马师斜眼看了一旁的夏侯玄,夏侯玄跪坐席上还是如玉树般挺立,面容严肃而又棱角分明。稍远一些的姜维,则是眉头皱起陷入思考。
‘天命在魏……’作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是有些不屑于这四个字的。
若是其他公卿大臣家的少年,或许还对皇权有着骨子里的敬畏。但司马师不同,不论是建安年间抑或黄初年间的大事小情,司马懿尽皆在书房中与司马师细细讲过。
什么天命?若不是我父辅佐先帝排除异己、拉拢人心,先帝又如何能成魏王、进而成就帝业呢?‘尧舜之事,吾知之也’这句话,我也是听过的!
接近皇权的人,自然对皇权少了几分敬畏。
曹睿环视一周,缓缓说道:“朕要首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何吴蜀能够割据一方,以至于大魏十余年来未能平定?”
‘打不过呗!’司马师脑海中第一瞬就出现了这个答案,这当然是不能说出口的。
不过……为什么打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要更加繁复难解了,司马师一时还难以概述。
学子们纷纷面露思考之态,几瞬之后,已经有几名太学学子举手示意,欲要作答。
曹睿目光看了过去:“伯约,卿来说一说。”
“遵旨。”姜维起身缓缓行了一礼。
“陛下,臣出身雍州天水郡、天水也是曾经的凉州之地。虽然臣未曾从军,但宗族之中多有曾经随武帝征讨汉中之人,对此事臣也有一些考虑。”
“说来。”曹睿抬手示意。
姜维拱手说道:“臣以为吴蜀割据一方的原因,其实是‘山河割裂,地理相制’。”
前三排的甲阶学子,近乎半数都转头看向了姜维。夏侯玄皱眉不知在想些什么,而司马师却是在好奇姜维会如何解读。
站在讲台上的曹睿并未言语,静静的听着姜维所言。
“建安二十四年之时,臣当时十九岁、臣父当时就负责天水郡为汉中转运之事。以臣所知的情况,自武帝从长安兵进汉中之后,刘备在汉中坚壁不战、屡屡破坏王师粮道,王师这才退出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几乎是奠定天下格局的一年。在场许多大臣都是亲自经历过那一场大战的。
就如四名侍中,刘晔当时任行军长史、辛毗当时任丞相长史,两人都在曹操征讨汉中的军队之中。杨阜在武都太守的任上管理后勤,而陈矫则是在邺城为尚书处理行政之事。
刘晔目光看向姜维,心中想着这名年轻人会说出些什么道理,其余三名侍中也是同样。
对于皇帝身边的权力结构,刘晔是极为敏感的。上次南征时姜维与夏侯玄二人随侍皇帝左右,但刘晔与姜维之间交谈甚少、并不相熟。
曹睿点头:“伯约说的对。朕也认同当时武帝是被刘备据险不战而逼退汉中的。”
姜维语气洪亮的说道:“正是因为雍凉军资粮草本就匮乏,而祁山道、褒斜道转运困难。这才是大魏撤军的根本原因,并非战事不利。”
“雍凉与汉中之间隔着茫茫秦川,山川地理的阻隔带来的耗费,需要更多人力、财力、军力方能弥补。”
“而大魏与江东之间隔江对望,其实也是由于大江天险、且北方不善水战的缘故,这滔滔江水其实也是如秦川一般。”“因而臣认为,吴蜀各自割据一方的原因,就是‘山河割裂、地理相制’。”
曹睿抬起右手向下压了一压,示意姜维坐下。
“方才姜伯约所言之‘山河割裂、地理相制’,诸位觉得对还是不对呢?”曹睿说道:“还有人有不同的见解吗?”
这下举手的人比刚才多了一些,有人开头引路打了样子、后面的人也会更勇敢些。
“太初!”曹睿用手指着夏侯玄的方向。
“谢陛下。”夏侯玄起身后恭敬行了一礼,随即说道:“臣认为方才姜伯约所言是有些许正确的,但并非是吴蜀割据最主要的原因。”
曹睿笑了一下:“那卿来说说,究竟是什么原因?”
“东吴西蜀割据一方,究其根本乃是中原残破,蜀地及大江以南却损耗甚少。”
“自桓灵之时开始,中原各州郡天灾人祸动乱不休,先是黄巾贼乱、后是军阀割据。武帝数十载征战四方,中原相比蜀地江东,无论在民力物力上,再也不是压倒性的优势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夏侯玄语气沉重的念了这两句诗后,缓缓说道:“自丧乱之后,无论是刘备在蜀地、或者孙权在吴地,都能积蓄起相当的力量从而对抗中原。”
“陛下,”夏侯玄拱手说道:“这就是臣的想法了。”
夏侯玄说罢,在场的太学学子纷纷陷入了思考之中。
姜维从地理的角度、夏侯玄从国力民力的角度,虽有差异但都互补的说明了东吴西蜀割据的原因。
刘晔和辛毗对视一眼,迅速的用眼神交换了意见,彼此共事多年,这点默契还是有的。这两人的观点在这些皇帝心腹看来,并算不得什么稀奇,也只是陈年滥调了。
刘晔和辛毗是何等资历?虽然他们两人不以为然,但在场的太学生们看来,这种放眼全局的观点实在是令人震撼。
曹睿站在讲台上点了点头。
“诸位学子,姜伯约和夏侯太初方才所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吴蜀现状割据的依仗,但其实并未解释吴蜀能够割据的根本原因。”
姜维与夏侯玄自认为刚才所说之论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了。但皇帝刚刚所说,他们二人所言只解释了现状、未解释原因,却又是什么意思呢?
姜维和夏侯玄也继续开始思索起来。
但是从司马师的角度看来,姜维和夏侯玄二人说的又有哪里不对呢?皇帝又会如何解释呢?
其他普通的太学学子们,既没有姜维夏侯玄一般从军的经历,也没有司马师一般的家学渊源,此时只觉得莫名困惑。信息量过于巨大,估计还要消化些时日。
曹睿转头看向刘晔:“刘卿,此番南征之时,朕让卿与黄权、陆逊二人交谈。卿可是过目不忘,不妨与今日学子们讲述一番?”
刘晔向前一步,拱手缓缓说道:“陛下问的可是隆中对和榻上策?”
“正是。”曹睿点头应道。
“遵旨。”刘晔随即简明扼要的开始向在场的太学学生们讲述起来。
受制于这个年代信息传递的低效,这种敌国重要人物的战略谋划,绝非寻常人等可以得知的,曾为蜀汉高层的黄权和东吴高层的陆逊,对这两件事还是知晓的。
黄权和陆逊本来也不必说的。但谁让皇帝早就‘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了呢?既然皇帝有问,又如何能不回答呢?
刘晔不仅智谋一流,口才也是一流。
“建安五年,鲁肃被周瑜举荐给孙权之后,在榻上对饮时为孙权密谋……”
“因此,鲁肃为孙权的建议,其一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其二为‘北方多务、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极,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刘晔讲述完毕榻上策之后,看了一眼皇帝。曹睿点了点头,示意刘晔继续。
“而建安十二年之时,徐庶将诸葛亮举荐给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刘备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此‘隆中对’正是当时诸葛亮为刘备所承的提议……”
“总而言之,诸葛亮建议在天下有变之时,从荆州北上宛洛、从益州北上雍凉,从而收复中原、复兴汉室。”
刘晔讲完‘榻上策’和‘隆中对’之后,束手站立,神情严肃的说道:“不过后续之事,诸位也都知晓了。刘备支党关羽北上宛洛战败,孙权也未能完全据有荆楚。”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2753/5048990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