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大校场礼兵 封赏圣旨 (二合一)
推荐阅读:东京泡沫人生、神祇:从哥布林开始、联盟:开局唢呐,送走了周姐呆妹、快穿之夫人在线求复婚、全球降临空岛:开局抽取神级天赋、重生三国:大乔不想当寡妇了、大宣武圣、食仙主、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
第212章 大校场礼兵 封赏圣旨 (二合一)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京城每一个角落,驱散黑暗。
此时的大校场已经是一片热闹非凡,
今日是朝廷礼兵的日子,
校场上早已布置得庄严而华丽,四周彩旗飘扬,旌旗蔽日,各色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百姓们身着最为体面的衣衫,脸上带着喜悦与期待,
从京城的各方城门蜂拥而出,向着大校场涌去。
车夫李武带着妻子抱着不大的儿子混迹在人群中,
因为李武脚力不错,他们很早便赶到了城门,排在较前方位置,
此刻也是率先出城,向着大校场赶去。
大校场的入口处,早已有军卒严加守候,
他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以挺拔的身姿屹立在四处入口。
在入口处,有从京城各部衙门抽调的吏员,以此来检查来往百姓的身份户帖,并且严加搜身。
随着百姓涌入,校场内的气氛愈发浓厚,
嘈杂的议论声相互交织,让大校场显得尤为吵闹。
很快,吵闹声在军卒吏员的呵斥下慢慢平息,
文武百官乘坐着马车,缓缓驶进大校场。
车马队伍浩浩荡荡,色彩斑斓,每一辆马车都代表着一名位高权重的朝堂官员。
在大校场的北侧,观礼台早早安置,
观礼台最中央是陛下以及太子所在,
在观礼台左右两侧密集安放着不少椅子,桌案,上面摆放着干果与茶杯瓷器。
官员们身着朝服,头戴官帽,下了马车,神情庄重而肃穆,缓缓进入其中,坐入属于自己的座位。
他们彼此间或点头致意,或低声交谈,或对着大校场上的军卒指指点点,声音同样低声无序。
在最前方的一排座椅,还掺杂着一些外邦使节的身影,
撒马儿罕使节、占城使节、真腊使节、安南使节、朝鲜使节、暹罗使节、麓川使节等人都在其中。
来自辽王郡的辽王、惠宁王、朵颜将军亦在其中,还有一些俘虏的北元权贵。
他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饰,色彩斑斓,与文武百官的朝服泾渭分明,
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周围一切,
当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百姓以及硕大的校场还有等待一侧的军卒时,他们眼中闪过浓浓的忌惮。
那些被俘获的北元权贵眼中虽然闪烁着难看,但脸上强行挤出难看的笑容,
来到大明京城这短短十余日,他们已经被大明京城的繁华所震惊,
深深意识到了草原与占据中原之地王朝的差距,
仅仅是京城内的百姓,就远远不是北元百姓可以媲美。
在他们眼中,这些身体强健充满精干的百姓穿上甲胄,拿上兵器,
那就是战兵,是宝贵到不能再宝贵的财富。
而之于大明,这些百姓仅仅是百姓,只因他们有更精锐的军卒。
随着时间推移,清晨的太阳渐渐升起,大校场内的观礼台逐渐坐满了人。
而处在南侧的百姓或站或坐,或聚或散,
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中央高台与那些等在左右两侧的军卒!
老者手拄拐杖,眼神中透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今日盛世的感慨。
孩子们则瞪大了眼睛,满脸好奇与兴奋,仿佛要将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日头渐高,天边的朝霞如同火焰般绚烂,整个场地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光辉。
就在这时,庄重而悠扬的号角声响起!
百姓们、文武百官以及外邦使节们纷纷停下交谈,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大校场东入口方向!
咚咚咚!
肃穆激烈的鼓声响起,号角声愈发悠扬高亢!
华贵车辇缓缓驶入大校场,车辇由数十匹骏马牵引,车身上镶嵌着金银珠宝,
四周有身着华丽铠甲的旗手卫军卒护卫两侧,
他们手持长枪,步伐稳健,目光如炬,彰显着皇家威严庄重。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身着龙袍,头戴冕冠,坐在车辇之中,目光深邃。面容威严。
太子朱标则紧随其父,
他身着一件绣有金色龙纹的冕服,头戴玉冠,面容俊朗温和。
车撵缓缓驶过,整个大校场寂静无声。
车辇停稳于观礼台之下,明皇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缓缓走下车辇,踏上了通往观礼台的台阶。
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登上高台后,朱元璋与朱标并肩而立,俯瞰着整个大校场。
这时,观礼台上齐齐出现二十名太监,他们手拿明晃晃的圣旨,面露恭敬。
而在大校场的南侧以及东西两侧同样如此,
当百姓们见到太监手拿圣旨立于他们身前之时,不由得呼吸急促,心脏怦怦直跳面露期待。
李武有些激动地将怀中孩子高举让他坐在肩上,同时有些激动地看向身旁婆娘:
“圣旨!圣旨!”
翠也有些激动,连连点头,而后看向肩头的孩子,见他有些不老实地乱动,连忙呵斥:
“好好听着,洪武老爷有话要说。”
立于东西两侧军卒亦是如此,握住腰间长刀的手紧了又紧,同样面临期待!
前军斥候部此刻立于教场西侧,处在较前列位置,
太监一经出现,陆云逸便将右掌抬起做拳状,
霎时间,前军斥候部军卒挺直腰杆,
一手扶马缰,一手握长刀,目光如炬,直视前方,盔甲碰撞之声齐齐响起!
下一刻,隆重而悠扬的号角声停止,在场诸多太监齐声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乾坤朗朗,日月昭昭,我大明皇朝,承天运而兴,威震四海。
近日,北征大军凯旋,于捕鱼儿海一战,斩将搴旗,北元覆灭,捷报频传,举国欢腾,
实乃天佑我大明,万世基业,固若金汤。
朕心甚悦,欲彰此武功,扬我国威,定于大校场设礼兵之礼,以慰将士之辛劳,以展天兵之雄壮。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武百官、万民百姓,共襄盛举。
外邦使臣,远道而来,莅临观礼,共鉴我大明之辉煌。
朕知,将士用命,乃国家之根本;百姓安乐,乃社稷之基石。
故此礼兵,非独为炫耀武力,更欲昭示天下:
我大明军民一心,同仇敌忾,誓守疆土,保国安民。
愿诸卿与朕同心同德,共筑大明万世之基业。
是时,大校场上,旌旗猎猎,战鼓雷动,铁马金戈,尽显英雄本色。
望诸卿及万民百姓,勿负朕意,共赏此盛世之景,共庆我大明之辉。
钦此!]
声音落下,鼓乐齐鸣,礼炮轰鸣!
万民跪拜,山呼万岁,声震云霄!
随着明皇朱元璋与太子朱标落座,礼兵开始。
原本激昂的鼓乐声渐渐淡去,转而被一阵深沉而肃穆的旋律所取代,
如同远古的钟声悠然回荡,天际间厚重的云层遮蔽了阳光,让整个大校场笼罩在一片庄严之中。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梁,四处张望。
下一刻,他们愣住了,西侧礼兵入口处,
一支特殊军伍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身着甲胄,群情激昂,面露坚毅,眸子中透露着浓浓冷冽,但步子却略显蹒跚。
这一刻,大校场四周军卒纷纷抬起手中的铜喇叭,齐声大喊,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声音愈发高昂高亢,在整个大校场缭绕。
哒哒哒.
沉重的脚步声与偶尔传来的器械碰撞声响在所有人心头,
方阵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整齐与坚韧,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是礼兵仪式的先锋,是无数战事中英勇不屈的见证者,更是大明王朝不屈精神的象征。
方阵最前,是一排失去双腿的老卒,
他们端坐在轮椅之上,白发苍苍,面容却异常坚毅。
他们的双手紧握着轮椅两侧的把手,眼神穿透岁月风霜,闪烁着不屈光芒,轮椅轻轻滚动,自西向东行去。
紧随其后的是手臂残缺的军卒,
他们或单手持杖,或双臂皆无,却以惊人的毅力保持着步伐一致。
他们的肩膀微微前倾,身体重心不断调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却又异常坚定。
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怨怼与沮丧,有的只有坚毅。
残缺的肢体以及荣耀在这一刻化作最坚硬的甲胄,守护着他们内心的信念。
在其后方,还有一位年轻军卒,独肢,只能依靠拐杖行走。
他的步伐略显踉跄,但眼中同样充斥着坚韧,脸上还挂着淡淡微笑。
每当他迈出一步,拐杖与地面的碰撞声便格外响亮,仿佛刺入在场每一人的心头!
尽管身体残疾,但每个人都挺直了腰板,步伐坚定有力。
略显哀鸣的声乐一点点变得激昂,擂鼓之声阵阵,咚咚咚地响个不停!
使得透过白色布匹渗透而出的点点血液变得刺目!
老人们原本沉稳的手轻轻颤抖,嘴唇翕动,
眸光中闪烁着复杂,岁月的沉淀似乎在这一刻消失,转而变成了无声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青壮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与震撼。
他们未曾亲身经历过战阵厮杀,
但此刻,他们仿佛能切身实地地置身战场之上,感受其残酷厮杀,
血,到处都是血,人人染血。
他们的神情从最初的惊讶逐渐转变为肃穆,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满脸敬意。
妇女们用手帕擦拭着眼角,她们的泪水在不经意间滑落,却没有人愿意出声打扰这份庄严。
她们或紧紧抱着怀中孩子,或依偎在丈夫肩头,
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方阵,心中充斥着对英雄的敬仰。
随着战斗英雄方阵的深入,校场上的气氛愈发庄重。
百姓们屏息凝视,他们的眼中既有敬佩亦有感动。
观礼台上,文武百官神情肃穆,看不出其心中所想,
外邦使者同样神情肃穆,放于一侧的手掌紧握,瞳孔放大,眼中还有一丝丝恐惧。
大明兵锋虽强盛至极,但他们亦不曾畏惧,只因其手中亦有可战之兵。
但大明对这些伤残军伍的此等举动,却是他们无法比拟。
将此等战争残酷赤裸裸地体现在百姓面前,
或许会让他们产生畏惧,但更多的是心绪激昂。
当战斗英雄方阵完全进入大校场,并整齐地排列在指定位置时!
哗——
大校场仿佛被冉冉升起的太阳所点燃。
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感激。
观礼台上,明皇朱元璋轻轻拍动着苍老手掌,脸上同样闪过动容,
他侧头看向太子朱标,轻声道:
“标儿,有人与朕说,这样人会吓坏百姓,削减其参军心绪,也会让军伍中人消极怠战。
看看,你看看,
我大明百姓民风淳朴,对于这些保家卫国的军卒,爱戴胜过你我,那些人怎么会知道这些事?
自此之后,大明军伍会源源不绝,谁也杀不完,大明再也没有打不赢的战事。”
太子朱标此刻脸色凝重到了极点,只觉得鼻子微微发酸,用沙哑的声音出声感慨:
“父皇,我大明此刻武运昌隆,国泰民安!”
这时,立在四方的太监又朗声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朕闻天地浩渺,英雄辈出,我大明将士,以铁血铸就山河,以忠魂捍卫疆土。
观礼兵,见伤残之士,虽体有不便,然神色刚毅,步履稳健,朕心甚感,特颁此旨,以慰忠魂,彰朕之仁爱。
昔者烽火连天,尔等披坚执锐,赴汤蹈火,誓守疆土,以致身残志坚,朕心甚痛。
然尔等之英勇,犹如星辰,璀璨于历史长河,照耀后世子孙。
朕深知,伤残之痛,非言语所能尽述,然朕必倾尽国力,厚待尔等,以彰其功,以慰其苦。
自即日起,凡我大明伤残之士,皆享朝廷优抚之恩,衣食无忧。
朕将设英魂碑,以镌刻尔等之英勇事迹,供后世敬仰。
愿尔等之名,永垂青史,与日月同辉。
朕亦望朝野上下,皆能体恤伤残之士,共筑仁德之邦,共享太平之福。
愿尔等之英勇精神,如松柏之长青,激励我大明子民,矢志不渝。]
哗——
大校场的气氛被再一次拔高,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立于东西两侧的军卒士气高昂到了极点,似要捅破天际。
紧接着,高亢的声音从四方响起。
“大明步卒方阵!!”
“大明步卒方阵!!”
“大明步卒方阵!!”
随着一声悠远而洪亮的号角,
整个校场仿佛被瞬间唤醒,喧嚣声中,步卒方阵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身着铁甲,铠甲在晨光下闪烁着冷冽而庄严的光芒,
队列整齐划一,宛若刀切斧砍,步伐一致,如山岳般沉稳,每一步都踏出了大地回响。
随着方阵行进,脚步声愈发密集有力,仿佛万马奔腾,又似惊雷滚滚。
它们在空中交织、碰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音浪,
席卷了整个校场,甚至穿透云霄,传向远方。
在这一刻,整个大校场都仿佛为之静止,只剩下这响亮脚步声,在天地间回荡。
“一、二、三——四!”
口号声,如同惊雷般猛然炸响,穿透了清晨的宁静,响彻云霄。军卒们扯着嗓子嘶喊,
更是将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宣泄而出,无尽的热情与决心此刻暴露无疑。
随着方阵行进,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仿佛有无数的战鼓同时擂响,奏响激昂的战歌。
不同于大明英雄方阵的沉重,
步兵方阵充斥着激昂,让人热血沸腾!
随着步卒方阵的雄壮步伐渐渐远去,大校场上空又迎来了一股全新的气息。
“大明火器方阵!!”
“大明火器方阵!!
“大明火器方阵!!
晨光中,火器方阵缓缓步入,
他们手持军器局最新制造的火铳、火炮,步伐稳健,眸光中透露着自信!
火器方阵的入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好奇地打量着眼前一切,
外邦使臣不由得将身体前倾,恨不得离得再近一些!
军卒们身着的铠甲依旧鲜亮,闪烁着冷冽光芒,
但与步卒方阵的严肃紧密不同,火气方阵则显得有些疏松。
火枪、火炮等武器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幽幽蓝光。
很快,他们在大校场中央站定!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军卒迅速有序地装填弹药,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熟练而精准。
随后,他们按照预定的阵型排列开来,
手拿火铳的军卒瞄准了远处的人形标靶,炮手们则调整着火炮的角度与距离。
“预备——放!”
指挥官的声音响起,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瞬间,火枪齐鸣,炮声隆隆,整个校场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笼罩。
火光四溅,烟雾弥漫,
百姓们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弯下头颅。
等声音消逝,靶标在密集的火力下已纷纷炸裂,漫天灰尘,纷纷扬扬
百姓们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文武百官亦是瞳孔收缩,
至于那些外邦使臣,有的扑通一声掉在地上,
麓川使臣嘴唇紧抿,浑身僵硬到了极点,
他无法想象,此等方阵位列战场之上会造成何等杀伤,
象兵,挡得住吗?
火器,是在场所有外邦求而不得的东西!
随着演示结束,火器方阵在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中缓缓退场,
即便已经离开视线,百姓们依旧踮着脚看去,此等物件才是真正的镇国神器!
随着日头升高,天际已完全展露其蔚蓝,阳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大校场上,尘土在微风中轻轻起舞。
此时,一阵激昂的鼓点响起,如同战争的号角,唤醒了沉睡战场!
早就等候在侧的陆云逸猛地睁开眼睛,眸子中闪过锐利,双腿在刹那间夹紧马腹,手中长刀喷涌而出!
刹那间,刀身与刀鞘的摩擦声此起彼伏,原本沉静的前军斥候部变得杀气重重!
随着鼓声渐强,远处尘土飞扬,激昂的声音响起:
“大明骑卒方阵!!”
“大明骑卒方阵!!”
“大明骑卒方阵!!”
立于阵前的棋手用力一挥,
陆云逸眼神一凝,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百姓们踮起脚尖,看一下东侧,在那里突兀响起了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骑兵方阵如同黑色风暴,席卷而来,
马蹄声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轰鸣着、咆哮着,冲击着空气,形成了一道道震耳欲聋的音浪。
钢铁碰撞的铿锵,大地震颤的轰鸣,战马嘶鸣的激昂,交织在一起,重锤敲击在百姓心头!
终于,他们看清了!
骑兵方阵如同奔腾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
他们身披闪亮铠甲,上面有着一道道刻痕,
他们手持长枪马刀,骑乘高头大马,英姿飒爽,气势如虹。
阳光在他们甲胄上跳跃,闪耀着冷冽而耀眼光芒。
“陆将军!!”
立在最前方的李武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那骑兵方阵最前方的年轻身影,一脸不可思议
他的婆娘翠将脑袋转了过来看向李武,面露狐疑,
而后又看向陆云逸,面露震惊!
李武茫然地眨动眼睛,他原本以为那位陆将军只是大军中的一名普通将军,
但没想到,居然是骑兵方阵的主官,
而那日他所去的营寨,那些一个个面容普通带着肃杀的精壮汉子,就是今日礼兵之人!
不等他有所反应,只见骑兵迅速分裂,两翼的骑兵如猎豹般迅速向外包抄,
形成两道锋利的刀刃,向假想的敌人两翼猛扑过去。
他们的动作协调一致,仿佛经过无数次演练!
天地间仿佛发出了一声无声巨响,
嘭!
骑兵战阵与假想敌重重撞在一起,
而后迅速穿插,奔涌而过,同时手中长刀不停挥出,
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冲刺都充满了力量与速度,让人应接不暇!
很快,分散的骑兵来往两次,迅速在大校场中央汇合,
就如流水汇聚般顺其自然,没有丝毫滞涩,
而下一刻,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冲向前方,利用地形与速度优势,在战场上迂回穿梭,
将假想敌迅速分割为五个大块,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他们的马蹄声如同战鼓,似是不曾停歇,让周遭观看的百姓都觉得心情激昂!
随着战局的推进,骑兵方阵再次变换阵型,开始分散迎敌。
他们不再以整体为单位行动,
而是根据战场形势需要,化整为零,以数十个小队为基对敌人进行多点打击。
随时融合,随时分散,
百姓们只觉得热闹无比,英勇不凡。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大校场的武将以及诸多将领,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心中对这享有盛名的前军斥候部再无低估,
以如今表现出来的战阵掌控,当之无愧的大明精锐!
更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各处战阵的将领都在随时更换,
但军阵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嘈杂混乱,反而阵型多变,原本猛烈的骑兵战阵陡然间多了几分变幻诡谲!
他们的眸子在为首那名年轻将领身上停留,
据说年纪还不到二十,而其军中的领军将领大多都是北地边民,亦是年轻无比。
这让不少将领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
一上午的时间眨眼而逝,转眼就便到了午时,
热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礼兵一事也进入了尾声。
伴随着诸多太监以及诸多军卒的一声“礼毕”,
烈阳高照之际,洪武二十一年礼兵结束。
直到傍晚,前军斥候部等诸多军卒才渡河回到了浦子口城。
前军斥候部营寨大门打开,军卒们争相涌入,
这几日一直紧绷的心弦也彻底松了下来,感叹声与叹息声不绝于耳。
但更多的还是激烈讨论之声,
军卒们因为激动而涨红了脸,细细说着礼兵事宜,说着咱们是多么多么威风。
陆云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大帐,将头甲放置一侧,
慢慢坐了下来,没有用茶杯,而是就拿着茶壶咕咚咕咚喝起了水。
今日所做之事,远比不得平日操练,
更比不得行军打仗,却让他身心疲惫。
万千瞩目之下,容不得有丝毫差池,到场的百姓数目也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
可能有将近二十万,加之参与礼兵以及在旁护卫的十余万军卒,可能今日应天城内将近四成的人都在大校场。
仅仅是百姓的有序撤离,就持续了一下午。
前军斥候部作为骑兵方阵,
在大校场上演武礼兵,此等殊荣,别无二家。
而此时,陆云逸也有些想明白了,为何他左右两边都不讨好,处处遭人嫌。
如今愈演愈烈的文武之争只是一个诱因,真正让他讨嫌的是众目夺魁,
断人仕途,如同杀人父母,
前军斥候部在这应天将近二十万军卒中,主骑兵方阵,不知眼红之人要有多少。
陆云逸咂巴咂巴嘴,脸上闪过一丝无奈,
或许夺魁之功不仅仅是曹国公在背后使力,
大将军蓝玉以及五军都督府同样如此,为的就是以他做标杆用作宣传,
可以想象,今日之后,他的名字也会伴随朝廷贴出的公文邸报被百姓熟知,
从而吸引不知多少年少有志之人从军。
想到这,陆云逸心中虽然有些激动,
但更多的还是谨慎,日后行事要更加小心谨慎,战事一场也不能输。
正想着,一声高亢且尖锐的声音在军帐外响起,
“圣旨到——”
陆云逸眼神一凝,猛地抬起脑袋,
噌地一下站起身一把抄起放在桌上的头甲,大步迈出军帐。
走出军帐,前军斥候部的教场上已经立着一行人马,为首的是一名红袍大太监,
此刻他单手擎天,圣旨放于手掌高高垂下,脸色平静地打量着前军斥候部。
随着陆云逸走出军帐,
刘黑鹰武福六张玉等人也匆匆冲了出来,见到那大太监一个个神情激动!
若是他们没有猜错,应当是朝廷的封赏来了!
不知不觉,前行队伍中变成了以陆云逸为首,很快他们便来到了校场之上。
还不等陆云逸开口,那红袍大太监就笑吟吟说道:
“陆将军,接旨吧。”
哗啦啦——
盔甲碰撞之声响起,前军斥候部跪了一地。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自古英雄出少年,忠勇之士,国家之干臣。
朕闻陆云逸卿,智勇双全,心怀家国,
于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入北元王庭腹地,历经千辛万苦,不为名利所动,
终得北元关键之秘,并定其王庭所在,
使我大军得以乘胜追击,一战而定乾坤,实乃不世之功勋,朕心甚慰。
继而,陆卿不辞辛劳,马不停蹄,转战辽王郡,
面三王叛乱,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亲率将士,屡破敌阵,斩将搴旗,平定辽王郡之乱,
保境安民,功勋卓著,朕心嘉之。
更难能可贵者,陆卿重情重义,不忘青梅竹马之情,更显其品德高尚,朕心甚嘉。
此为彰其功,显朕之褒奖之意,
特擢升陆云逸卿为北平行都指挥佥事、领新城卫指挥使诸事、授昭勇将军之衔、传封世袭千户,以彰卿之赫赫战功。
另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资鼓励。
又念及陆云逸之妻刘氏贤良淑德,其母深明大义,实为巾帼之楷模。
朕特封母柳氏三品诰命淑人,妻刘氏四品诰命恭人,
以彰其德行之美,并赐金帛锦缎,以表朕之嘉许。
望卿继续秉持忠勇之心,恪尽职守,护卫疆土,保我朝万世基业,不负朕之厚望。
朕知卿之才,非止于此,未来更待卿大展鸿图,建不世之功业。
卿之家族,亦当同沐皇恩,世代荣宠。
钦此。]
那红袍大太监,手中拂尘一甩,脸上露出盈盈笑意:
“陆将军,接旨吧。”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陆云逸面露恭敬低下脑袋,那红袍大太监上前一步将圣旨缓缓放至他手中。
在这之后,他又从身后的太监处接过一道圣旨,将其展开,继而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闻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以安邦定国为己任者,皆为国之栋梁。
今有副将刘黑鹰,勇猛果敢,忠诚可鉴,
自随陆云逸将军以来,击北元王庭,转战辽王郡,屡建奇功,威震四方。
其与陆云逸将军少时玩伴,情深义重,并肩作战,更添佳话,实为吾辈学习之楷模。
为彰其功,显其德,朕特旨封赏,
刘黑鹰为新城卫指挥同知,授以怀远将军之衔,并赐世袭千户之勋,赏百金,锦百匹,以资鼓励,
望其继续效忠朝廷,保国安民。
朕亦不忘其他有功之臣。
千夫长武福六英勇善战,于北征大军屡立功勋,特擢升为新城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并世袭百户之爵,以彰其勇。
另,千户钱宏,才略出众,治军有方,
于军伍之中深得人心,特命新城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以资鼓励,望其继续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
再者,张玉者,前朝枢密知院,虽朝代更迭,然其心怀国家,矢志不渝,曾为国立功,朕心甚念。
今特封张玉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并世袭百户之爵,以示朕之宽仁与不忘旧功之意。
朕望诸卿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我大明万世基业。
钦此!]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中多了一些激昂,
直至此刻,那红袍太监才缓慢上前,将圣旨递了过来,
又从其身后太监手中接过五军都督府对于其他军卒的封赏文书,同样递了过来。
陆云逸接过,再次朗声开口:
“臣代前军斥候部一众军卒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代对武官的抚恤制度较为完备,
太祖洪武元年即颁布了《优恤将士令》,
洪武四年又“命中书省定军官军士优给之制”,主要限于对阵亡将士的抚恤。
普通卫所军官也享有一些经济优遇,
如“户无承袭之人”可以“全俸优养终身”。
奉天承运皇帝这一名头是朱元璋才开始用的,
圣旨中开头一般有“制曰”,“诏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
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
“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
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三种形式的使用场景是不一样的,“诏曰“多用于法令等国家大事颁行之时;
“制曰”多用于赏赐,这里的赏赐是封号、财物等,一般不用于升迁;
“敕曰“多用于官员升迁,起到警示之意。
(本章完)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京城每一个角落,驱散黑暗。
此时的大校场已经是一片热闹非凡,
今日是朝廷礼兵的日子,
校场上早已布置得庄严而华丽,四周彩旗飘扬,旌旗蔽日,各色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百姓们身着最为体面的衣衫,脸上带着喜悦与期待,
从京城的各方城门蜂拥而出,向着大校场涌去。
车夫李武带着妻子抱着不大的儿子混迹在人群中,
因为李武脚力不错,他们很早便赶到了城门,排在较前方位置,
此刻也是率先出城,向着大校场赶去。
大校场的入口处,早已有军卒严加守候,
他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以挺拔的身姿屹立在四处入口。
在入口处,有从京城各部衙门抽调的吏员,以此来检查来往百姓的身份户帖,并且严加搜身。
随着百姓涌入,校场内的气氛愈发浓厚,
嘈杂的议论声相互交织,让大校场显得尤为吵闹。
很快,吵闹声在军卒吏员的呵斥下慢慢平息,
文武百官乘坐着马车,缓缓驶进大校场。
车马队伍浩浩荡荡,色彩斑斓,每一辆马车都代表着一名位高权重的朝堂官员。
在大校场的北侧,观礼台早早安置,
观礼台最中央是陛下以及太子所在,
在观礼台左右两侧密集安放着不少椅子,桌案,上面摆放着干果与茶杯瓷器。
官员们身着朝服,头戴官帽,下了马车,神情庄重而肃穆,缓缓进入其中,坐入属于自己的座位。
他们彼此间或点头致意,或低声交谈,或对着大校场上的军卒指指点点,声音同样低声无序。
在最前方的一排座椅,还掺杂着一些外邦使节的身影,
撒马儿罕使节、占城使节、真腊使节、安南使节、朝鲜使节、暹罗使节、麓川使节等人都在其中。
来自辽王郡的辽王、惠宁王、朵颜将军亦在其中,还有一些俘虏的北元权贵。
他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饰,色彩斑斓,与文武百官的朝服泾渭分明,
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周围一切,
当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百姓以及硕大的校场还有等待一侧的军卒时,他们眼中闪过浓浓的忌惮。
那些被俘获的北元权贵眼中虽然闪烁着难看,但脸上强行挤出难看的笑容,
来到大明京城这短短十余日,他们已经被大明京城的繁华所震惊,
深深意识到了草原与占据中原之地王朝的差距,
仅仅是京城内的百姓,就远远不是北元百姓可以媲美。
在他们眼中,这些身体强健充满精干的百姓穿上甲胄,拿上兵器,
那就是战兵,是宝贵到不能再宝贵的财富。
而之于大明,这些百姓仅仅是百姓,只因他们有更精锐的军卒。
随着时间推移,清晨的太阳渐渐升起,大校场内的观礼台逐渐坐满了人。
而处在南侧的百姓或站或坐,或聚或散,
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中央高台与那些等在左右两侧的军卒!
老者手拄拐杖,眼神中透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今日盛世的感慨。
孩子们则瞪大了眼睛,满脸好奇与兴奋,仿佛要将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日头渐高,天边的朝霞如同火焰般绚烂,整个场地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光辉。
就在这时,庄重而悠扬的号角声响起!
百姓们、文武百官以及外邦使节们纷纷停下交谈,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大校场东入口方向!
咚咚咚!
肃穆激烈的鼓声响起,号角声愈发悠扬高亢!
华贵车辇缓缓驶入大校场,车辇由数十匹骏马牵引,车身上镶嵌着金银珠宝,
四周有身着华丽铠甲的旗手卫军卒护卫两侧,
他们手持长枪,步伐稳健,目光如炬,彰显着皇家威严庄重。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身着龙袍,头戴冕冠,坐在车辇之中,目光深邃。面容威严。
太子朱标则紧随其父,
他身着一件绣有金色龙纹的冕服,头戴玉冠,面容俊朗温和。
车撵缓缓驶过,整个大校场寂静无声。
车辇停稳于观礼台之下,明皇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缓缓走下车辇,踏上了通往观礼台的台阶。
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登上高台后,朱元璋与朱标并肩而立,俯瞰着整个大校场。
这时,观礼台上齐齐出现二十名太监,他们手拿明晃晃的圣旨,面露恭敬。
而在大校场的南侧以及东西两侧同样如此,
当百姓们见到太监手拿圣旨立于他们身前之时,不由得呼吸急促,心脏怦怦直跳面露期待。
李武有些激动地将怀中孩子高举让他坐在肩上,同时有些激动地看向身旁婆娘:
“圣旨!圣旨!”
翠也有些激动,连连点头,而后看向肩头的孩子,见他有些不老实地乱动,连忙呵斥:
“好好听着,洪武老爷有话要说。”
立于东西两侧军卒亦是如此,握住腰间长刀的手紧了又紧,同样面临期待!
前军斥候部此刻立于教场西侧,处在较前列位置,
太监一经出现,陆云逸便将右掌抬起做拳状,
霎时间,前军斥候部军卒挺直腰杆,
一手扶马缰,一手握长刀,目光如炬,直视前方,盔甲碰撞之声齐齐响起!
下一刻,隆重而悠扬的号角声停止,在场诸多太监齐声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乾坤朗朗,日月昭昭,我大明皇朝,承天运而兴,威震四海。
近日,北征大军凯旋,于捕鱼儿海一战,斩将搴旗,北元覆灭,捷报频传,举国欢腾,
实乃天佑我大明,万世基业,固若金汤。
朕心甚悦,欲彰此武功,扬我国威,定于大校场设礼兵之礼,以慰将士之辛劳,以展天兵之雄壮。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武百官、万民百姓,共襄盛举。
外邦使臣,远道而来,莅临观礼,共鉴我大明之辉煌。
朕知,将士用命,乃国家之根本;百姓安乐,乃社稷之基石。
故此礼兵,非独为炫耀武力,更欲昭示天下:
我大明军民一心,同仇敌忾,誓守疆土,保国安民。
愿诸卿与朕同心同德,共筑大明万世之基业。
是时,大校场上,旌旗猎猎,战鼓雷动,铁马金戈,尽显英雄本色。
望诸卿及万民百姓,勿负朕意,共赏此盛世之景,共庆我大明之辉。
钦此!]
声音落下,鼓乐齐鸣,礼炮轰鸣!
万民跪拜,山呼万岁,声震云霄!
随着明皇朱元璋与太子朱标落座,礼兵开始。
原本激昂的鼓乐声渐渐淡去,转而被一阵深沉而肃穆的旋律所取代,
如同远古的钟声悠然回荡,天际间厚重的云层遮蔽了阳光,让整个大校场笼罩在一片庄严之中。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梁,四处张望。
下一刻,他们愣住了,西侧礼兵入口处,
一支特殊军伍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身着甲胄,群情激昂,面露坚毅,眸子中透露着浓浓冷冽,但步子却略显蹒跚。
这一刻,大校场四周军卒纷纷抬起手中的铜喇叭,齐声大喊,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大明战斗英雄方阵!”
声音愈发高昂高亢,在整个大校场缭绕。
哒哒哒.
沉重的脚步声与偶尔传来的器械碰撞声响在所有人心头,
方阵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整齐与坚韧,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是礼兵仪式的先锋,是无数战事中英勇不屈的见证者,更是大明王朝不屈精神的象征。
方阵最前,是一排失去双腿的老卒,
他们端坐在轮椅之上,白发苍苍,面容却异常坚毅。
他们的双手紧握着轮椅两侧的把手,眼神穿透岁月风霜,闪烁着不屈光芒,轮椅轻轻滚动,自西向东行去。
紧随其后的是手臂残缺的军卒,
他们或单手持杖,或双臂皆无,却以惊人的毅力保持着步伐一致。
他们的肩膀微微前倾,身体重心不断调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却又异常坚定。
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怨怼与沮丧,有的只有坚毅。
残缺的肢体以及荣耀在这一刻化作最坚硬的甲胄,守护着他们内心的信念。
在其后方,还有一位年轻军卒,独肢,只能依靠拐杖行走。
他的步伐略显踉跄,但眼中同样充斥着坚韧,脸上还挂着淡淡微笑。
每当他迈出一步,拐杖与地面的碰撞声便格外响亮,仿佛刺入在场每一人的心头!
尽管身体残疾,但每个人都挺直了腰板,步伐坚定有力。
略显哀鸣的声乐一点点变得激昂,擂鼓之声阵阵,咚咚咚地响个不停!
使得透过白色布匹渗透而出的点点血液变得刺目!
老人们原本沉稳的手轻轻颤抖,嘴唇翕动,
眸光中闪烁着复杂,岁月的沉淀似乎在这一刻消失,转而变成了无声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青壮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与震撼。
他们未曾亲身经历过战阵厮杀,
但此刻,他们仿佛能切身实地地置身战场之上,感受其残酷厮杀,
血,到处都是血,人人染血。
他们的神情从最初的惊讶逐渐转变为肃穆,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满脸敬意。
妇女们用手帕擦拭着眼角,她们的泪水在不经意间滑落,却没有人愿意出声打扰这份庄严。
她们或紧紧抱着怀中孩子,或依偎在丈夫肩头,
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方阵,心中充斥着对英雄的敬仰。
随着战斗英雄方阵的深入,校场上的气氛愈发庄重。
百姓们屏息凝视,他们的眼中既有敬佩亦有感动。
观礼台上,文武百官神情肃穆,看不出其心中所想,
外邦使者同样神情肃穆,放于一侧的手掌紧握,瞳孔放大,眼中还有一丝丝恐惧。
大明兵锋虽强盛至极,但他们亦不曾畏惧,只因其手中亦有可战之兵。
但大明对这些伤残军伍的此等举动,却是他们无法比拟。
将此等战争残酷赤裸裸地体现在百姓面前,
或许会让他们产生畏惧,但更多的是心绪激昂。
当战斗英雄方阵完全进入大校场,并整齐地排列在指定位置时!
哗——
大校场仿佛被冉冉升起的太阳所点燃。
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感激。
观礼台上,明皇朱元璋轻轻拍动着苍老手掌,脸上同样闪过动容,
他侧头看向太子朱标,轻声道:
“标儿,有人与朕说,这样人会吓坏百姓,削减其参军心绪,也会让军伍中人消极怠战。
看看,你看看,
我大明百姓民风淳朴,对于这些保家卫国的军卒,爱戴胜过你我,那些人怎么会知道这些事?
自此之后,大明军伍会源源不绝,谁也杀不完,大明再也没有打不赢的战事。”
太子朱标此刻脸色凝重到了极点,只觉得鼻子微微发酸,用沙哑的声音出声感慨:
“父皇,我大明此刻武运昌隆,国泰民安!”
这时,立在四方的太监又朗声开口: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朕闻天地浩渺,英雄辈出,我大明将士,以铁血铸就山河,以忠魂捍卫疆土。
观礼兵,见伤残之士,虽体有不便,然神色刚毅,步履稳健,朕心甚感,特颁此旨,以慰忠魂,彰朕之仁爱。
昔者烽火连天,尔等披坚执锐,赴汤蹈火,誓守疆土,以致身残志坚,朕心甚痛。
然尔等之英勇,犹如星辰,璀璨于历史长河,照耀后世子孙。
朕深知,伤残之痛,非言语所能尽述,然朕必倾尽国力,厚待尔等,以彰其功,以慰其苦。
自即日起,凡我大明伤残之士,皆享朝廷优抚之恩,衣食无忧。
朕将设英魂碑,以镌刻尔等之英勇事迹,供后世敬仰。
愿尔等之名,永垂青史,与日月同辉。
朕亦望朝野上下,皆能体恤伤残之士,共筑仁德之邦,共享太平之福。
愿尔等之英勇精神,如松柏之长青,激励我大明子民,矢志不渝。]
哗——
大校场的气氛被再一次拔高,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立于东西两侧的军卒士气高昂到了极点,似要捅破天际。
紧接着,高亢的声音从四方响起。
“大明步卒方阵!!”
“大明步卒方阵!!”
“大明步卒方阵!!”
随着一声悠远而洪亮的号角,
整个校场仿佛被瞬间唤醒,喧嚣声中,步卒方阵缓缓步入大校场!
他们身着铁甲,铠甲在晨光下闪烁着冷冽而庄严的光芒,
队列整齐划一,宛若刀切斧砍,步伐一致,如山岳般沉稳,每一步都踏出了大地回响。
随着方阵行进,脚步声愈发密集有力,仿佛万马奔腾,又似惊雷滚滚。
它们在空中交织、碰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音浪,
席卷了整个校场,甚至穿透云霄,传向远方。
在这一刻,整个大校场都仿佛为之静止,只剩下这响亮脚步声,在天地间回荡。
“一、二、三——四!”
口号声,如同惊雷般猛然炸响,穿透了清晨的宁静,响彻云霄。军卒们扯着嗓子嘶喊,
更是将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宣泄而出,无尽的热情与决心此刻暴露无疑。
随着方阵行进,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仿佛有无数的战鼓同时擂响,奏响激昂的战歌。
不同于大明英雄方阵的沉重,
步兵方阵充斥着激昂,让人热血沸腾!
随着步卒方阵的雄壮步伐渐渐远去,大校场上空又迎来了一股全新的气息。
“大明火器方阵!!”
“大明火器方阵!!
“大明火器方阵!!
晨光中,火器方阵缓缓步入,
他们手持军器局最新制造的火铳、火炮,步伐稳健,眸光中透露着自信!
火器方阵的入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好奇地打量着眼前一切,
外邦使臣不由得将身体前倾,恨不得离得再近一些!
军卒们身着的铠甲依旧鲜亮,闪烁着冷冽光芒,
但与步卒方阵的严肃紧密不同,火气方阵则显得有些疏松。
火枪、火炮等武器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幽幽蓝光。
很快,他们在大校场中央站定!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军卒迅速有序地装填弹药,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熟练而精准。
随后,他们按照预定的阵型排列开来,
手拿火铳的军卒瞄准了远处的人形标靶,炮手们则调整着火炮的角度与距离。
“预备——放!”
指挥官的声音响起,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瞬间,火枪齐鸣,炮声隆隆,整个校场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笼罩。
火光四溅,烟雾弥漫,
百姓们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弯下头颅。
等声音消逝,靶标在密集的火力下已纷纷炸裂,漫天灰尘,纷纷扬扬
百姓们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文武百官亦是瞳孔收缩,
至于那些外邦使臣,有的扑通一声掉在地上,
麓川使臣嘴唇紧抿,浑身僵硬到了极点,
他无法想象,此等方阵位列战场之上会造成何等杀伤,
象兵,挡得住吗?
火器,是在场所有外邦求而不得的东西!
随着演示结束,火器方阵在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中缓缓退场,
即便已经离开视线,百姓们依旧踮着脚看去,此等物件才是真正的镇国神器!
随着日头升高,天际已完全展露其蔚蓝,阳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大校场上,尘土在微风中轻轻起舞。
此时,一阵激昂的鼓点响起,如同战争的号角,唤醒了沉睡战场!
早就等候在侧的陆云逸猛地睁开眼睛,眸子中闪过锐利,双腿在刹那间夹紧马腹,手中长刀喷涌而出!
刹那间,刀身与刀鞘的摩擦声此起彼伏,原本沉静的前军斥候部变得杀气重重!
随着鼓声渐强,远处尘土飞扬,激昂的声音响起:
“大明骑卒方阵!!”
“大明骑卒方阵!!”
“大明骑卒方阵!!”
立于阵前的棋手用力一挥,
陆云逸眼神一凝,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百姓们踮起脚尖,看一下东侧,在那里突兀响起了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骑兵方阵如同黑色风暴,席卷而来,
马蹄声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轰鸣着、咆哮着,冲击着空气,形成了一道道震耳欲聋的音浪。
钢铁碰撞的铿锵,大地震颤的轰鸣,战马嘶鸣的激昂,交织在一起,重锤敲击在百姓心头!
终于,他们看清了!
骑兵方阵如同奔腾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
他们身披闪亮铠甲,上面有着一道道刻痕,
他们手持长枪马刀,骑乘高头大马,英姿飒爽,气势如虹。
阳光在他们甲胄上跳跃,闪耀着冷冽而耀眼光芒。
“陆将军!!”
立在最前方的李武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那骑兵方阵最前方的年轻身影,一脸不可思议
他的婆娘翠将脑袋转了过来看向李武,面露狐疑,
而后又看向陆云逸,面露震惊!
李武茫然地眨动眼睛,他原本以为那位陆将军只是大军中的一名普通将军,
但没想到,居然是骑兵方阵的主官,
而那日他所去的营寨,那些一个个面容普通带着肃杀的精壮汉子,就是今日礼兵之人!
不等他有所反应,只见骑兵迅速分裂,两翼的骑兵如猎豹般迅速向外包抄,
形成两道锋利的刀刃,向假想的敌人两翼猛扑过去。
他们的动作协调一致,仿佛经过无数次演练!
天地间仿佛发出了一声无声巨响,
嘭!
骑兵战阵与假想敌重重撞在一起,
而后迅速穿插,奔涌而过,同时手中长刀不停挥出,
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冲刺都充满了力量与速度,让人应接不暇!
很快,分散的骑兵来往两次,迅速在大校场中央汇合,
就如流水汇聚般顺其自然,没有丝毫滞涩,
而下一刻,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冲向前方,利用地形与速度优势,在战场上迂回穿梭,
将假想敌迅速分割为五个大块,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他们的马蹄声如同战鼓,似是不曾停歇,让周遭观看的百姓都觉得心情激昂!
随着战局的推进,骑兵方阵再次变换阵型,开始分散迎敌。
他们不再以整体为单位行动,
而是根据战场形势需要,化整为零,以数十个小队为基对敌人进行多点打击。
随时融合,随时分散,
百姓们只觉得热闹无比,英勇不凡。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大校场的武将以及诸多将领,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心中对这享有盛名的前军斥候部再无低估,
以如今表现出来的战阵掌控,当之无愧的大明精锐!
更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各处战阵的将领都在随时更换,
但军阵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嘈杂混乱,反而阵型多变,原本猛烈的骑兵战阵陡然间多了几分变幻诡谲!
他们的眸子在为首那名年轻将领身上停留,
据说年纪还不到二十,而其军中的领军将领大多都是北地边民,亦是年轻无比。
这让不少将领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
一上午的时间眨眼而逝,转眼就便到了午时,
热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礼兵一事也进入了尾声。
伴随着诸多太监以及诸多军卒的一声“礼毕”,
烈阳高照之际,洪武二十一年礼兵结束。
直到傍晚,前军斥候部等诸多军卒才渡河回到了浦子口城。
前军斥候部营寨大门打开,军卒们争相涌入,
这几日一直紧绷的心弦也彻底松了下来,感叹声与叹息声不绝于耳。
但更多的还是激烈讨论之声,
军卒们因为激动而涨红了脸,细细说着礼兵事宜,说着咱们是多么多么威风。
陆云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大帐,将头甲放置一侧,
慢慢坐了下来,没有用茶杯,而是就拿着茶壶咕咚咕咚喝起了水。
今日所做之事,远比不得平日操练,
更比不得行军打仗,却让他身心疲惫。
万千瞩目之下,容不得有丝毫差池,到场的百姓数目也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
可能有将近二十万,加之参与礼兵以及在旁护卫的十余万军卒,可能今日应天城内将近四成的人都在大校场。
仅仅是百姓的有序撤离,就持续了一下午。
前军斥候部作为骑兵方阵,
在大校场上演武礼兵,此等殊荣,别无二家。
而此时,陆云逸也有些想明白了,为何他左右两边都不讨好,处处遭人嫌。
如今愈演愈烈的文武之争只是一个诱因,真正让他讨嫌的是众目夺魁,
断人仕途,如同杀人父母,
前军斥候部在这应天将近二十万军卒中,主骑兵方阵,不知眼红之人要有多少。
陆云逸咂巴咂巴嘴,脸上闪过一丝无奈,
或许夺魁之功不仅仅是曹国公在背后使力,
大将军蓝玉以及五军都督府同样如此,为的就是以他做标杆用作宣传,
可以想象,今日之后,他的名字也会伴随朝廷贴出的公文邸报被百姓熟知,
从而吸引不知多少年少有志之人从军。
想到这,陆云逸心中虽然有些激动,
但更多的还是谨慎,日后行事要更加小心谨慎,战事一场也不能输。
正想着,一声高亢且尖锐的声音在军帐外响起,
“圣旨到——”
陆云逸眼神一凝,猛地抬起脑袋,
噌地一下站起身一把抄起放在桌上的头甲,大步迈出军帐。
走出军帐,前军斥候部的教场上已经立着一行人马,为首的是一名红袍大太监,
此刻他单手擎天,圣旨放于手掌高高垂下,脸色平静地打量着前军斥候部。
随着陆云逸走出军帐,
刘黑鹰武福六张玉等人也匆匆冲了出来,见到那大太监一个个神情激动!
若是他们没有猜错,应当是朝廷的封赏来了!
不知不觉,前行队伍中变成了以陆云逸为首,很快他们便来到了校场之上。
还不等陆云逸开口,那红袍大太监就笑吟吟说道:
“陆将军,接旨吧。”
哗啦啦——
盔甲碰撞之声响起,前军斥候部跪了一地。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自古英雄出少年,忠勇之士,国家之干臣。
朕闻陆云逸卿,智勇双全,心怀家国,
于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入北元王庭腹地,历经千辛万苦,不为名利所动,
终得北元关键之秘,并定其王庭所在,
使我大军得以乘胜追击,一战而定乾坤,实乃不世之功勋,朕心甚慰。
继而,陆卿不辞辛劳,马不停蹄,转战辽王郡,
面三王叛乱,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亲率将士,屡破敌阵,斩将搴旗,平定辽王郡之乱,
保境安民,功勋卓著,朕心嘉之。
更难能可贵者,陆卿重情重义,不忘青梅竹马之情,更显其品德高尚,朕心甚嘉。
此为彰其功,显朕之褒奖之意,
特擢升陆云逸卿为北平行都指挥佥事、领新城卫指挥使诸事、授昭勇将军之衔、传封世袭千户,以彰卿之赫赫战功。
另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资鼓励。
又念及陆云逸之妻刘氏贤良淑德,其母深明大义,实为巾帼之楷模。
朕特封母柳氏三品诰命淑人,妻刘氏四品诰命恭人,
以彰其德行之美,并赐金帛锦缎,以表朕之嘉许。
望卿继续秉持忠勇之心,恪尽职守,护卫疆土,保我朝万世基业,不负朕之厚望。
朕知卿之才,非止于此,未来更待卿大展鸿图,建不世之功业。
卿之家族,亦当同沐皇恩,世代荣宠。
钦此。]
那红袍大太监,手中拂尘一甩,脸上露出盈盈笑意:
“陆将军,接旨吧。”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陆云逸面露恭敬低下脑袋,那红袍大太监上前一步将圣旨缓缓放至他手中。
在这之后,他又从身后的太监处接过一道圣旨,将其展开,继而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闻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以安邦定国为己任者,皆为国之栋梁。
今有副将刘黑鹰,勇猛果敢,忠诚可鉴,
自随陆云逸将军以来,击北元王庭,转战辽王郡,屡建奇功,威震四方。
其与陆云逸将军少时玩伴,情深义重,并肩作战,更添佳话,实为吾辈学习之楷模。
为彰其功,显其德,朕特旨封赏,
刘黑鹰为新城卫指挥同知,授以怀远将军之衔,并赐世袭千户之勋,赏百金,锦百匹,以资鼓励,
望其继续效忠朝廷,保国安民。
朕亦不忘其他有功之臣。
千夫长武福六英勇善战,于北征大军屡立功勋,特擢升为新城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并世袭百户之爵,以彰其勇。
另,千户钱宏,才略出众,治军有方,
于军伍之中深得人心,特命新城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以资鼓励,望其继续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
再者,张玉者,前朝枢密知院,虽朝代更迭,然其心怀国家,矢志不渝,曾为国立功,朕心甚念。
今特封张玉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授以明威将军之衔,并世袭百户之爵,以示朕之宽仁与不忘旧功之意。
朕望诸卿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我大明万世基业。
钦此!]
“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中多了一些激昂,
直至此刻,那红袍太监才缓慢上前,将圣旨递了过来,
又从其身后太监手中接过五军都督府对于其他军卒的封赏文书,同样递了过来。
陆云逸接过,再次朗声开口:
“臣代前军斥候部一众军卒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明代对武官的抚恤制度较为完备,
太祖洪武元年即颁布了《优恤将士令》,
洪武四年又“命中书省定军官军士优给之制”,主要限于对阵亡将士的抚恤。
普通卫所军官也享有一些经济优遇,
如“户无承袭之人”可以“全俸优养终身”。
奉天承运皇帝这一名头是朱元璋才开始用的,
圣旨中开头一般有“制曰”,“诏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
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
“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
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三种形式的使用场景是不一样的,“诏曰“多用于法令等国家大事颁行之时;
“制曰”多用于赏赐,这里的赏赐是封号、财物等,一般不用于升迁;
“敕曰“多用于官员升迁,起到警示之意。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2811/5051202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