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丰收
推荐阅读:出轨后我又出轨了(NP)、蹂纸浆(1v1校园h)、洪水(年上 伪舅甥)、榜一(NP)、不替秋。[GL|BDSM]、穿越废土世界却觉醒了18禁系统(npH)、小学姐【大学过渡社会 年下H】、山衔好月来(小妈h)、【综漫】18X榨精系统、被卷到了都是外星人的星系BUT你是人外控[星际原创]、
伏暑已过,秋日渐深,杜家村外地里的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已经差不多收完了。
粮食被农人们运回家中晾晒,还没来得及处理的枝杆一垛垛躺在地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像一副安静的油画。
这些枝杆不会浪费,无论是做燃料还是与农家肥混合做肥料都是一绝。
棉花地里的伏桃也差不多都成熟了,棉花枝杆开始干枯,虽然还有一批占总产量百分之十几的秋桃还在生长,但它们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今年的使命。
瓜熟蒂落,棉开絮吐,一切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在农人的辛勤努力下迎来可喜的丰收。
秋华年雇了几位短工,分批次将三亩地里吐絮的棉花全部摘了下来,未处理的皮棉装在半人高的大柳筐里,堆满了两个后罩房的地面,让人连踏脚的地方都没有。
短工们摘完棉花,继续处理皮棉,棉花去籽的机器只做了一台,秋华年教会他们怎么操作,几个人轮流来操作,其他人剥棉花,花了数日时间才把皮棉全部变成精棉。
精棉处理好后,秋华年挑了个风清气朗的早晨,拿出大杆称,非常有仪式感地把家里人叫到一起,给今年收获的棉花称重。
大杆称是秋华年专门买的,比小称大几倍,称杆有擀面杖粗,一米多长,最重可以称到一百斤。
这称秋华年自己提不起来,杜云瑟帮他提着称,秋华年负责拨秤砣看刻度,九九和春生则围在旁边,紧张又兴奋地看着称上的棉花与秤砣。
“肯定有六百斤,有六百斤的……”九九嘴里念念有词。
家里种了一年的棉花,九九耳闻目染下对棉花的产量早有概念,她知道棉花不遇灾害正常生长亩产在一百八十斤左右,遇上好年岁,最知农事的老农能种出亩产二百斤的棉花。
秋华年种棉花前放出的话是按自己的方法种棉花,亩产一定在二百斤以上,当时所有人都嗤之以鼻,觉得他在说荒唐的大话。
现在秋华年已经证明了自己真的会种棉花,但棉花产量到底是多少,真正上称之前还是个未知数。
三亩地的棉花绝大部分已经收在这里了,如果亩产到了二百斤,罩房里堆着的精棉的斤数该在六百斤上。
春生握紧双拳,一动不动地盯着装在麻袋里的精棉,也学着姐姐念叨,“有七百斤……有七百斤……”
秋华年被两个孩子逗乐了,笑了一声后与杜云瑟一起把装精棉的麻袋几个几个的绑在一起,挂在秤杆的钩子上称重。
罩房里装棉花的麻袋堆了上百袋,为了防潮下面垫着悬空半尺的木板,垒在一起像半堵墙似的,非常壮观。棉花密度小,一大袋子的重量还不到十斤,所以他们一次性同时称好几个绑在一起的麻袋。
“这几袋是四十三斤……”
“这几袋五十二斤……”
“四十八斤……”
秋华年一边精准地移动秤砣,一边报出每一次称重的最终斤数,春生像小旋风一样快速跑回书房,拿来一张用过的竹纸和蘸了墨的笔蹲在地上计数。
他的字写的七扭八歪的,毛笔没有润好墨,笔锋动辄戳破纸张,换做平时,九九肯定要说一说他,但现在全然没了这份心思。
杜云瑟双手稳稳提着称,秋华年每报出一个斤数,春生就急忙写在纸上,九九抿着嘴站在旁边,认真地盯着纸上的数字一遍一遍心算总和。
四百斤……五百斤……六百斤了!
九九猛地抬头,看见罩房里还有十多袋棉花没有上称。
难道真的有七百斤?不,甚至可能是八百斤!
秋华年也在心里算着数字,他没有九九那么紧张,可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辛苦一年得到的最终成绩。
“六十三斤……”
“五十一斤……”
……
“最后这几袋是五十八斤。”
“一共有八百一十六斤棉花!”九九脱口而出。
地里还有一小批棉花没有收,算上那些的话,三亩地的棉花总产量接近九百斤,亩产几乎要到三百斤了!
秋华年确定了这个数字,唇角勾了起来。
亩产三百斤棉花放到现代农业里看,也是很不错的数字了,能达到这个产量,得益于东北地区本身就非常肥沃的黑土地,得益于秋华年不断实验改进的种植技术,也得益于从春到秋不间断的精心照料。
三亩地,接近九百斤的棉花,去掉税收,也能留下八百多斤了。
这是秋华年穿越到古代后到第一个丰收季,他相信未来凭借不断的努力,这样丰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多。
“今天全家放一天假,待会儿去镇上买肉买调料,我们办一个丰收宴!”秋华年宣布。
“我要吃烧鸡!”春生立即积极响应。
“还要吃红烧肉。”秋华年笑眯眯补充。
春生又说,“姐姐肯定想吃酿豆腐。”
秋华年看向杜云瑟,故意咬重前两个字,“夫君肯定想吃炸鹌鹑。”
“……”这都是秋华年自己爱吃的,杜云瑟无奈轻笑,“我都想吃。”
最后一家四口一起去了趟镇上。
家里每月卖高粱饴的入账在六两银子左右,秋华年吃药花掉二两,改善伙食和做衣服花掉一两,买纸笔供大家读书花掉一两,还能剩下二两。
为了防备意外,每月剩下的二两都被秋华年储蓄了起来,所以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很宽裕,但也不是能随便花钱的,每一笔钱都要用在计划好的地方。
不过今天庆祝丰收,秋华年丢掉了预算,打算“大花特花”。
他们来镇上的第一站自然是孟圆菱家的豆腐坊,把骡车寄存在豆腐坊院里后,孟圆菱开心的拉着秋华年说小话。
从秋华年第一次见他到现在也就过了大半年时间,孟圆菱脸上的婴儿肥已经差不多脱完了,一双扑闪的大眼睛在小脸上可爱极了,笑起来两颗酒窝还在原地。
秋华年看见孟圆菱卖豆腐和高粱饴的桌边摆了本蒙书,惊讶道,“我们菱哥儿什么时候也开始读书了?”
秋华年刚认识孟圆菱的时候,有问过孟圆菱想不想识字,但孟圆菱的兴趣不是很大。在这个时代,大多数农村男人都大字不识一个,一个哥儿识字确实没太大用处。
孟圆菱自己没意愿,秋华年便也没有劝。他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孟圆菱居然转了性自己学了起来。
孟圆菱不好意思地把蒙书往桌下一藏,“我就随便看看,没影的事呢。”
“随便看看哪里来的蒙书?”秋华年才不信,蒙书虽然页数少价钱相对低,但一本也得二钱银子。
“我自己花自己赚的钱买的。”孟圆菱说起这个,脸上浮现出骄傲,“还要谢谢华哥儿你把高粱饴分给我卖,自己手里有钱确实不一样,我没什么花钱的地方,这几个月也攒了快五两银子了。”
“应该的,我没那么多时间每日来镇上,交给你正好。当初我刚开始卖高粱饴,不也是你让我免费在你们豆腐坊里卖,还帮我推销的吗?”
孟圆菱嘿嘿笑着,“我听说我姑姑家还有你们家的棉花差不多收完了,怎么样?总共收了多少?”
秋华年比了个数字三的手势。
孟圆菱愣了一下,压低声音用气声惊呼,“总共三百斤,还是亩产三百斤?”
“你猜?”秋华年笑眯眯的说。
“……”孟圆菱学聪明了,“你这么问,那肯定是亩产三百斤了。”
他陈述出三百斤这个数字后,心中的激动与兴奋稳稳落下。
如果说云成是秋华年调侃中的杜云瑟的迷弟的话,那孟圆菱也称得上秋华年的“脑残粉”了。
在他眼中,华哥儿什么都会,什么都做得好,说过的就一定能做到,所以亩产才一百斤是绝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是听起来天方夜谭般的三百斤了。
秋华年点头,孟圆菱欢呼了一声,“今年我要用自己赚的钱给家里人一人缝一对厚厚的护膝,到时候找你买棉花。”
“行,到时候给你挑最好的棉花。”
临走之前,秋华年见孟圆菱支支吾吾的,心下了然,“怎么,又要问云成?”
“华哥儿,你小点声!”孟圆菱急得直挥手,虽然秋华年的声音已经很低了,但孟圆菱还是怕被人听到。
“我听说每年秋收时候,县学会给乡下来的学子们放几日家回家帮忙,云成……是不是要回来?”
秋华年记起前几日孟福月闲聊时说过,“应该就是这几日,他们家不想让云成耽误读书回来,但今年宝义叔去服徭役了,家中人口没那么足,云成自己坚持要回来帮忙。”
庄稼收的差不多了,可晾晒、储藏粮食与收拾枯杆也不是轻松的活,云成回来帮几日忙,族长家能轻松一些。
孟圆菱拍了拍胸口,吐了口气没有说话。
秋华年给他出主意,“你家没怎么种地,你那几日可以去姑姑家帮忙,顺便带上蒙书请教云成。”
“这、这不太好吧。”孟圆菱犹豫。
“怎么不好了,你别想别的,就当自己是一心好学不就行了?云成肯定不会不教你的。”秋华年现在也可以勉强自称个“过来人”了。
“我、我到时候试试……”明明八字两撇都没呢,孟圆菱已经紧张到绷了起来。
……
离开豆腐坊后,秋华年一家四人正式开始今天的采购,清福镇上这两条十字交叉型的街道被他们从头到尾逛了一遍。
秋华年从肉铺买了两斤猪肉,一斤羊肉,一只宰好的鸡,去调料铺子把家里缺的香料重新配齐,出来后又开始看街道两边小摊上的东西。
粮食被农人们运回家中晾晒,还没来得及处理的枝杆一垛垛躺在地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像一副安静的油画。
这些枝杆不会浪费,无论是做燃料还是与农家肥混合做肥料都是一绝。
棉花地里的伏桃也差不多都成熟了,棉花枝杆开始干枯,虽然还有一批占总产量百分之十几的秋桃还在生长,但它们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今年的使命。
瓜熟蒂落,棉开絮吐,一切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在农人的辛勤努力下迎来可喜的丰收。
秋华年雇了几位短工,分批次将三亩地里吐絮的棉花全部摘了下来,未处理的皮棉装在半人高的大柳筐里,堆满了两个后罩房的地面,让人连踏脚的地方都没有。
短工们摘完棉花,继续处理皮棉,棉花去籽的机器只做了一台,秋华年教会他们怎么操作,几个人轮流来操作,其他人剥棉花,花了数日时间才把皮棉全部变成精棉。
精棉处理好后,秋华年挑了个风清气朗的早晨,拿出大杆称,非常有仪式感地把家里人叫到一起,给今年收获的棉花称重。
大杆称是秋华年专门买的,比小称大几倍,称杆有擀面杖粗,一米多长,最重可以称到一百斤。
这称秋华年自己提不起来,杜云瑟帮他提着称,秋华年负责拨秤砣看刻度,九九和春生则围在旁边,紧张又兴奋地看着称上的棉花与秤砣。
“肯定有六百斤,有六百斤的……”九九嘴里念念有词。
家里种了一年的棉花,九九耳闻目染下对棉花的产量早有概念,她知道棉花不遇灾害正常生长亩产在一百八十斤左右,遇上好年岁,最知农事的老农能种出亩产二百斤的棉花。
秋华年种棉花前放出的话是按自己的方法种棉花,亩产一定在二百斤以上,当时所有人都嗤之以鼻,觉得他在说荒唐的大话。
现在秋华年已经证明了自己真的会种棉花,但棉花产量到底是多少,真正上称之前还是个未知数。
三亩地的棉花绝大部分已经收在这里了,如果亩产到了二百斤,罩房里堆着的精棉的斤数该在六百斤上。
春生握紧双拳,一动不动地盯着装在麻袋里的精棉,也学着姐姐念叨,“有七百斤……有七百斤……”
秋华年被两个孩子逗乐了,笑了一声后与杜云瑟一起把装精棉的麻袋几个几个的绑在一起,挂在秤杆的钩子上称重。
罩房里装棉花的麻袋堆了上百袋,为了防潮下面垫着悬空半尺的木板,垒在一起像半堵墙似的,非常壮观。棉花密度小,一大袋子的重量还不到十斤,所以他们一次性同时称好几个绑在一起的麻袋。
“这几袋是四十三斤……”
“这几袋五十二斤……”
“四十八斤……”
秋华年一边精准地移动秤砣,一边报出每一次称重的最终斤数,春生像小旋风一样快速跑回书房,拿来一张用过的竹纸和蘸了墨的笔蹲在地上计数。
他的字写的七扭八歪的,毛笔没有润好墨,笔锋动辄戳破纸张,换做平时,九九肯定要说一说他,但现在全然没了这份心思。
杜云瑟双手稳稳提着称,秋华年每报出一个斤数,春生就急忙写在纸上,九九抿着嘴站在旁边,认真地盯着纸上的数字一遍一遍心算总和。
四百斤……五百斤……六百斤了!
九九猛地抬头,看见罩房里还有十多袋棉花没有上称。
难道真的有七百斤?不,甚至可能是八百斤!
秋华年也在心里算着数字,他没有九九那么紧张,可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辛苦一年得到的最终成绩。
“六十三斤……”
“五十一斤……”
……
“最后这几袋是五十八斤。”
“一共有八百一十六斤棉花!”九九脱口而出。
地里还有一小批棉花没有收,算上那些的话,三亩地的棉花总产量接近九百斤,亩产几乎要到三百斤了!
秋华年确定了这个数字,唇角勾了起来。
亩产三百斤棉花放到现代农业里看,也是很不错的数字了,能达到这个产量,得益于东北地区本身就非常肥沃的黑土地,得益于秋华年不断实验改进的种植技术,也得益于从春到秋不间断的精心照料。
三亩地,接近九百斤的棉花,去掉税收,也能留下八百多斤了。
这是秋华年穿越到古代后到第一个丰收季,他相信未来凭借不断的努力,这样丰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多。
“今天全家放一天假,待会儿去镇上买肉买调料,我们办一个丰收宴!”秋华年宣布。
“我要吃烧鸡!”春生立即积极响应。
“还要吃红烧肉。”秋华年笑眯眯补充。
春生又说,“姐姐肯定想吃酿豆腐。”
秋华年看向杜云瑟,故意咬重前两个字,“夫君肯定想吃炸鹌鹑。”
“……”这都是秋华年自己爱吃的,杜云瑟无奈轻笑,“我都想吃。”
最后一家四口一起去了趟镇上。
家里每月卖高粱饴的入账在六两银子左右,秋华年吃药花掉二两,改善伙食和做衣服花掉一两,买纸笔供大家读书花掉一两,还能剩下二两。
为了防备意外,每月剩下的二两都被秋华年储蓄了起来,所以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很宽裕,但也不是能随便花钱的,每一笔钱都要用在计划好的地方。
不过今天庆祝丰收,秋华年丢掉了预算,打算“大花特花”。
他们来镇上的第一站自然是孟圆菱家的豆腐坊,把骡车寄存在豆腐坊院里后,孟圆菱开心的拉着秋华年说小话。
从秋华年第一次见他到现在也就过了大半年时间,孟圆菱脸上的婴儿肥已经差不多脱完了,一双扑闪的大眼睛在小脸上可爱极了,笑起来两颗酒窝还在原地。
秋华年看见孟圆菱卖豆腐和高粱饴的桌边摆了本蒙书,惊讶道,“我们菱哥儿什么时候也开始读书了?”
秋华年刚认识孟圆菱的时候,有问过孟圆菱想不想识字,但孟圆菱的兴趣不是很大。在这个时代,大多数农村男人都大字不识一个,一个哥儿识字确实没太大用处。
孟圆菱自己没意愿,秋华年便也没有劝。他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孟圆菱居然转了性自己学了起来。
孟圆菱不好意思地把蒙书往桌下一藏,“我就随便看看,没影的事呢。”
“随便看看哪里来的蒙书?”秋华年才不信,蒙书虽然页数少价钱相对低,但一本也得二钱银子。
“我自己花自己赚的钱买的。”孟圆菱说起这个,脸上浮现出骄傲,“还要谢谢华哥儿你把高粱饴分给我卖,自己手里有钱确实不一样,我没什么花钱的地方,这几个月也攒了快五两银子了。”
“应该的,我没那么多时间每日来镇上,交给你正好。当初我刚开始卖高粱饴,不也是你让我免费在你们豆腐坊里卖,还帮我推销的吗?”
孟圆菱嘿嘿笑着,“我听说我姑姑家还有你们家的棉花差不多收完了,怎么样?总共收了多少?”
秋华年比了个数字三的手势。
孟圆菱愣了一下,压低声音用气声惊呼,“总共三百斤,还是亩产三百斤?”
“你猜?”秋华年笑眯眯的说。
“……”孟圆菱学聪明了,“你这么问,那肯定是亩产三百斤了。”
他陈述出三百斤这个数字后,心中的激动与兴奋稳稳落下。
如果说云成是秋华年调侃中的杜云瑟的迷弟的话,那孟圆菱也称得上秋华年的“脑残粉”了。
在他眼中,华哥儿什么都会,什么都做得好,说过的就一定能做到,所以亩产才一百斤是绝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是听起来天方夜谭般的三百斤了。
秋华年点头,孟圆菱欢呼了一声,“今年我要用自己赚的钱给家里人一人缝一对厚厚的护膝,到时候找你买棉花。”
“行,到时候给你挑最好的棉花。”
临走之前,秋华年见孟圆菱支支吾吾的,心下了然,“怎么,又要问云成?”
“华哥儿,你小点声!”孟圆菱急得直挥手,虽然秋华年的声音已经很低了,但孟圆菱还是怕被人听到。
“我听说每年秋收时候,县学会给乡下来的学子们放几日家回家帮忙,云成……是不是要回来?”
秋华年记起前几日孟福月闲聊时说过,“应该就是这几日,他们家不想让云成耽误读书回来,但今年宝义叔去服徭役了,家中人口没那么足,云成自己坚持要回来帮忙。”
庄稼收的差不多了,可晾晒、储藏粮食与收拾枯杆也不是轻松的活,云成回来帮几日忙,族长家能轻松一些。
孟圆菱拍了拍胸口,吐了口气没有说话。
秋华年给他出主意,“你家没怎么种地,你那几日可以去姑姑家帮忙,顺便带上蒙书请教云成。”
“这、这不太好吧。”孟圆菱犹豫。
“怎么不好了,你别想别的,就当自己是一心好学不就行了?云成肯定不会不教你的。”秋华年现在也可以勉强自称个“过来人”了。
“我、我到时候试试……”明明八字两撇都没呢,孟圆菱已经紧张到绷了起来。
……
离开豆腐坊后,秋华年一家四人正式开始今天的采购,清福镇上这两条十字交叉型的街道被他们从头到尾逛了一遍。
秋华年从肉铺买了两斤猪肉,一斤羊肉,一只宰好的鸡,去调料铺子把家里缺的香料重新配齐,出来后又开始看街道两边小摊上的东西。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3178/506157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