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第180章 长孙无忌掌军 李治的看法
推荐阅读:猫狗世界大冒险、全民星海时代、我向大帝借了个脑子、神秘复苏:我为姜尚,敕鬼封神、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快穿之我在万界苟生活、诸天:从九龙拉棺开始无敌、你们修仙,我种田、四合院里的人生赢家、
第180章 长孙无忌掌军 李治的看法
长安城。
爆竹齐鸣,整个皇城都萦绕在喜庆的氛围之中。
今天是大年三十,按照传统习俗,需要进行守夜驱年。
爆竹的由来,也是因此而诞生。
时至唐朝,说是炮竹,更为的准确。
今年,燃放的炮竹比以往更多了一些。
长安街上,到处都是绽放的烟火,格外的隆重。
而今日,亦是各国进贡之日,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而其他的异国使者,则是没有“年”之称谓。
太极殿上,群臣簇拥,也有奇装异服的外国使者,长长的队伍摆列至了台阶之上。
万国来朝,是说的夸张了许多。
但也该有一百多个藩属国。
为了能在今日完成进谏,都是提前几个月前往的长安,更远者,需要提前半年。
“回纥进贡良马三千匹,贺岁。”
“契丹进贡牛羊各五千头,祝大唐万寿无疆。”
“吐谷浑进贡宝石十箱,庆大唐强盛富足。”
……
大殿之上,只有内侍那干哑又刺耳的声音传出。
李世民坐立于大殿之上,容光焕发,始终带着淡淡的笑意。
万国衣冠拜冕旒。
何等的壮举,李世民也不由自豪起来。
这样的盛世就是在自己的手上缔造的,心中如何不豪情万丈。
随着高句丽被灭,大唐威势更盛。
至于李承乾的自立,对于其他各藩属国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这是唐王朝的内务。
转眼间,半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而过。
各国朝拜进贡的流程,才就此完毕。
李世民当即就进行了演说,而后让礼部拜宴宴请各国来使。
他们进贡的物品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态度,不远万里前往长安进贡的礼仪。
散朝之后。
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位李世民绝对的心腹被单独的留了下来。
新立太子李治,也被叮嘱留后。
这次前来的进贡的国家是多了不少,但是也少了不少熟悉的名称。
“吐蕃何故,此次未来进贡?”
李世民发问道,按理而言,吐蕃和大唐,如今应该是蜜月期才是。
文成公主刚嫁过去不久,此番拜年,理当到来。
“臣等不知,礼部亦没有接收到吐蕃的贺表,怕是吐蕃横变有异心。”
长孙无忌道,对于此,他也早就收到了消息。
大唐的强势,那也是相对而言。
吐蕃其实并无惧之。
如果说,薛延陀在此时能挑战大唐的权威,那么吐蕃就是能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存在。
吐蕃是青藏高原的原始民族,也就是藏族。
吐蕃和大唐的恩怨情仇一直纠葛了二百多年,几乎是从建立到灭亡,都是在相互的攻伐之中渡过,战乱多于和平。
吐蕃和大唐的矛盾,源于对西域和青海地区的争夺。
也只有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大唐对战吐蕃,保持着进攻的势态。
而至高宗之后的时代,都进入了守势,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就便任由其践踏了。
早在贞观十年,吐蕃的松赞干布领二十万大军进驻吐谷浑,剑锋直指长安,欲要直捣黄龙。
事态严重。
让李世民也没有时间进行布置和调兵遣将,于是就派出了侯君集和牛进达领数万唐军进行抵御。
成功的击退了吐蕃的进攻。
是击退,而不是击败。
李世民为了安抚吐蕃,也是为了避免这等要命的事情再次发生,于是便要与吐蕃和亲。
在大唐鼎盛之时,却要进行和亲,也足以见得吐蕃的难缠程度。
要是换成其他国家,直接是兴兵。
但是唯独对待吐蕃,李世民不敢兴兵,反而要嫁公主。
文成公主也就是因此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文成公主一生无子无女,嫁至吐蕃这个异国他乡,了无亲的地区。
在史书上,书写着文成公主如何的伟大,但是却不知,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吐蕃作出的让步。
因为李世民知道,攻打吐蕃,没有赢面。
如今吐蕃未来进贡,才是李世民如此看重的原因,恐其再有异心。
就怕吐蕃会在大唐对峙薛延陀的时候,突然间领兵直取长安,那时候,将会再无兵无将可派了。
“让西北镇守将领,密切关注吐蕃动向,另外,薛延陀和高句丽方向,如今可有什么动向了?”
外患不断,这三方势力的角逐,也决定了大唐之后的命运与格局。
原本是想先除去高句丽、再除薛延陀,最后再灭吐蕃,真正的解除外患。
但是,屠龙者,最终变成了恶龙。
李承乾如今变成了不稳定的因素,其直取长安的威胁性,一点都不比吐蕃小。
因为李承乾在大唐之中,早就有贤名传开。
这让李世民也不得不防。
人心隔肚皮。
他如何知道李承乾所想的是为何?
李世民他致力于的是,缔造强盛无比的大唐,无薛延陀、高句丽和吐蕃等外患,也无世家门阀都内忧,保证大唐的传承。
至于是谁来继承,那也就无关轻重,理想中的人选,自然就是李承乾。
但是出现了这档着事,李承乾已经被排除于外。
李承乾的想法则是缔造出一个人人可为龙的理想国度,于李世民的想法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无外忧内患,人民安居乐业,再无战争。
他要消除的不止是门阀氏族,还有阶级的垄断。
而世家门阀,他们为之奋斗的,就是家族,只要家族能繁荣昌盛,改天换地又何妨。
不过在外忧入侵的时候,门阀和皇室还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高句丽,此时应该无忧,靺鞨已经开始陈兵于高句丽边境,可以让高句丽的辽东军队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倭国已经派兵攻打百济,南北齐攻,高句丽应该已经分身乏术,短时间之内,不会对我朝造成威胁。”“不过薛延陀来势汹汹,聚集了二十万人马,陈列于边境,怕是等寒冬一过,便会南侵。”
长孙无忌沉声道。
动辄便是数十万人马,胜负难料。
“之前,朕便已经下令征调府兵前往防御了,人员是否能够在开春之时抵达?”
兵事无小,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轻敌者必败之。
“各州道传回奏本,都能如期抵达,但是臣担心的是,三军无主帅,各自为战,怕是不妥。”
兵员虽调,但是统领西北整个军务的主帅,却迟迟没有定下来。
无统领者,独自为战,肯定是败局。
身为军神出身的李世民,自然不会不懂其道理。
但是如今的大唐军中,已经无人能够胜任这个统帅位置了。
几个能挑大梁的武将,都被李承乾扣留了。
身体每况日下,纵使如今有了一些好转,但是李世民却不敢御驾亲征了。
一旦出现闪失,国属都可能被更改了。
李靖如今也已经是休养在家中,肯定是不能出战了。
“朕思考,乃至于亲查军中将领,竟然无一人可为统帅者。”
李世民摇了摇头,有了李承乾的前车之鉴,谁能保证,下一个统帅,会不会也效仿李承乾呢?
也许有那么几个人能担此重任,但是都是氏族门阀子弟,身份背景太复杂。
对于致力于要削弱门阀的李世民来说,万不可以任用氏族门阀的人。
不然,多年以来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长孙无忌也皱起了眉头来,其实无一人可任用之。
“朕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西北行兵总管还是由你担任最为合适。”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
长孙无忌虽然也是门阀,但是他这样的氏族,只能依附于李唐皇室之上,在利益得失上,始终与皇室所求的是一致。
长孙无忌有战阵经验、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唐的仆射。
有经验、有威望、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放心将军权交到他的手上。
“臣愿为陛下分忧!”
长孙无忌没有半点推脱,虽然有其对权势的追求,但亦也是体现出了其担当的一面来。
身为李世民的从龙第一功臣,各项能力都是顶尖,独领一军,不成问题。
“薛延陀善骑兵,是东突厥的替身,出征之前,你可去卫国公府一趟,请教李靖一番,如何对战突厥骑兵。”
薛延陀其实就是东突厥原属的成员。
北方游牧民族,是哪个部落强大,哪个为主,他们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部落,而是各个少数民族聚集而成的一个大团体。
秦汉之时,是匈奴。
隋唐时期,是突厥。
两宋时候,是女真。
每个时代都在演变,如同中原王朝一样,也在进行改朝换代。
“臣知道,一定会向卫国公请教。”
长孙无忌躬身道。
他是全能,但在军事领域却不是最拔尖的存在。
“褚遂良,粮草监运,你去负责,朕不希望再有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发生。”
李世民又道,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后,不能在让那些人插手了。
“臣领旨!”
褚遂良也是一拜。
历史的洪流就是如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逐步向权利的最高峰攀登。
成为了李世民如今的左膀右臂。
“今年都劳累了一年了,你们也都回去过个好年吧。”
李世民摆了摆手,今年变数太多,大唐帝国经受了几次大变。
李世民为帝国的掌权者,也都是身心俱疲。
“臣等告退!”
两人相视一眼,都心满意足的走出了宫门。
也不枉他们一直周旋于权贵和皇权之中,如今也算是得偿所愿,权势再涨。
“太子,此两人,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他的目光幽深而锐利,紧紧地注视着那两个渐行渐远的身影,似乎能够透过他们的背影看穿一切。
李治恭敬地站在一旁,顺着父亲的目光望去,他轻声回答:
“自然是我大唐的肱股之臣,为我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之功,而且在治世之上,亦有不世功勋。”
李世民微微点头,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但眼神之中却流露出一抹难以察觉的异样之色。
“不错,他们不论是在平乱还是治世方面,都有着无上的功勋,都是有大能力之人。但,要想驾驭这些大能力之人,可不是一件易事。”
他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教诲之意,在向李治传授着帝王心术。
李治心中一震,他也是知道李世民在教导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他连忙躬身行礼,虚心请教道:
“儿臣请教父皇,该如何驾驭这些大能力之人?是否亦要如同父皇那般的文治武功呢?”
有才能之人,可不一定能让人驾驭。
才高气傲,自不甘居于人下。
纵使皇帝,也要有其手段,才能让其为己所用。
“文治武功因人而异,为皇者,必须要做到知人善用,善于发现人才,亦要发现该用何人,天下权柄在于平衡,掌控平衡之术才是为皇之根本。”
李世民神情肃穆。这不仅是他作为一代明君的心得,更是他对李治未来执政之路的殷切教诲。
然而,对于李治来说,这些话语显得有些深奥难懂。他眉头微皱,轻声呢喃:“平衡之术?”
李世民似乎察觉到了李治的困惑,他耐心地解释道:
“于皇者而言,才能之人,并无好与坏之分,关键在于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便是所谓的知人善用。良臣要用,佞臣同样也要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平衡权术。现在,你是否明白了朕重用许敬宗的原因呢?”
许敬宗曾多次受到群臣的弹劾,但李世民却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将其保下。
“许敬宗品德欠佳,德行有缺,但也因此,其能做一些常人所不能为之事,能够掣肘一些人,哪怕其能力不足,也能保证左仆射之位不落入其他氏族手中,使得自己受限,有时候,能力越强之人,越不能让其身处要位,不然反而会被其噬,用人之道,你需要学的还有很多。”
李世民语重心长的说道,对于李治给予了厚望。
同时,语气之中,还透露出了丝丝的忧虑。
李治如今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李世民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将其教导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来。
李世民也只能尽力而为之,现如今每逢朝会乃至是政议,均让李治旁观,让其观看自己是如何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还会让其参政议事。
李治幼而聪慧,几个月以来,进步斐然,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继承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本章完)
长安城。
爆竹齐鸣,整个皇城都萦绕在喜庆的氛围之中。
今天是大年三十,按照传统习俗,需要进行守夜驱年。
爆竹的由来,也是因此而诞生。
时至唐朝,说是炮竹,更为的准确。
今年,燃放的炮竹比以往更多了一些。
长安街上,到处都是绽放的烟火,格外的隆重。
而今日,亦是各国进贡之日,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而其他的异国使者,则是没有“年”之称谓。
太极殿上,群臣簇拥,也有奇装异服的外国使者,长长的队伍摆列至了台阶之上。
万国来朝,是说的夸张了许多。
但也该有一百多个藩属国。
为了能在今日完成进谏,都是提前几个月前往的长安,更远者,需要提前半年。
“回纥进贡良马三千匹,贺岁。”
“契丹进贡牛羊各五千头,祝大唐万寿无疆。”
“吐谷浑进贡宝石十箱,庆大唐强盛富足。”
……
大殿之上,只有内侍那干哑又刺耳的声音传出。
李世民坐立于大殿之上,容光焕发,始终带着淡淡的笑意。
万国衣冠拜冕旒。
何等的壮举,李世民也不由自豪起来。
这样的盛世就是在自己的手上缔造的,心中如何不豪情万丈。
随着高句丽被灭,大唐威势更盛。
至于李承乾的自立,对于其他各藩属国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这是唐王朝的内务。
转眼间,半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而过。
各国朝拜进贡的流程,才就此完毕。
李世民当即就进行了演说,而后让礼部拜宴宴请各国来使。
他们进贡的物品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态度,不远万里前往长安进贡的礼仪。
散朝之后。
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位李世民绝对的心腹被单独的留了下来。
新立太子李治,也被叮嘱留后。
这次前来的进贡的国家是多了不少,但是也少了不少熟悉的名称。
“吐蕃何故,此次未来进贡?”
李世民发问道,按理而言,吐蕃和大唐,如今应该是蜜月期才是。
文成公主刚嫁过去不久,此番拜年,理当到来。
“臣等不知,礼部亦没有接收到吐蕃的贺表,怕是吐蕃横变有异心。”
长孙无忌道,对于此,他也早就收到了消息。
大唐的强势,那也是相对而言。
吐蕃其实并无惧之。
如果说,薛延陀在此时能挑战大唐的权威,那么吐蕃就是能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存在。
吐蕃是青藏高原的原始民族,也就是藏族。
吐蕃和大唐的恩怨情仇一直纠葛了二百多年,几乎是从建立到灭亡,都是在相互的攻伐之中渡过,战乱多于和平。
吐蕃和大唐的矛盾,源于对西域和青海地区的争夺。
也只有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大唐对战吐蕃,保持着进攻的势态。
而至高宗之后的时代,都进入了守势,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就便任由其践踏了。
早在贞观十年,吐蕃的松赞干布领二十万大军进驻吐谷浑,剑锋直指长安,欲要直捣黄龙。
事态严重。
让李世民也没有时间进行布置和调兵遣将,于是就派出了侯君集和牛进达领数万唐军进行抵御。
成功的击退了吐蕃的进攻。
是击退,而不是击败。
李世民为了安抚吐蕃,也是为了避免这等要命的事情再次发生,于是便要与吐蕃和亲。
在大唐鼎盛之时,却要进行和亲,也足以见得吐蕃的难缠程度。
要是换成其他国家,直接是兴兵。
但是唯独对待吐蕃,李世民不敢兴兵,反而要嫁公主。
文成公主也就是因此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文成公主一生无子无女,嫁至吐蕃这个异国他乡,了无亲的地区。
在史书上,书写着文成公主如何的伟大,但是却不知,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吐蕃作出的让步。
因为李世民知道,攻打吐蕃,没有赢面。
如今吐蕃未来进贡,才是李世民如此看重的原因,恐其再有异心。
就怕吐蕃会在大唐对峙薛延陀的时候,突然间领兵直取长安,那时候,将会再无兵无将可派了。
“让西北镇守将领,密切关注吐蕃动向,另外,薛延陀和高句丽方向,如今可有什么动向了?”
外患不断,这三方势力的角逐,也决定了大唐之后的命运与格局。
原本是想先除去高句丽、再除薛延陀,最后再灭吐蕃,真正的解除外患。
但是,屠龙者,最终变成了恶龙。
李承乾如今变成了不稳定的因素,其直取长安的威胁性,一点都不比吐蕃小。
因为李承乾在大唐之中,早就有贤名传开。
这让李世民也不得不防。
人心隔肚皮。
他如何知道李承乾所想的是为何?
李世民他致力于的是,缔造强盛无比的大唐,无薛延陀、高句丽和吐蕃等外患,也无世家门阀都内忧,保证大唐的传承。
至于是谁来继承,那也就无关轻重,理想中的人选,自然就是李承乾。
但是出现了这档着事,李承乾已经被排除于外。
李承乾的想法则是缔造出一个人人可为龙的理想国度,于李世民的想法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无外忧内患,人民安居乐业,再无战争。
他要消除的不止是门阀氏族,还有阶级的垄断。
而世家门阀,他们为之奋斗的,就是家族,只要家族能繁荣昌盛,改天换地又何妨。
不过在外忧入侵的时候,门阀和皇室还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高句丽,此时应该无忧,靺鞨已经开始陈兵于高句丽边境,可以让高句丽的辽东军队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倭国已经派兵攻打百济,南北齐攻,高句丽应该已经分身乏术,短时间之内,不会对我朝造成威胁。”“不过薛延陀来势汹汹,聚集了二十万人马,陈列于边境,怕是等寒冬一过,便会南侵。”
长孙无忌沉声道。
动辄便是数十万人马,胜负难料。
“之前,朕便已经下令征调府兵前往防御了,人员是否能够在开春之时抵达?”
兵事无小,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轻敌者必败之。
“各州道传回奏本,都能如期抵达,但是臣担心的是,三军无主帅,各自为战,怕是不妥。”
兵员虽调,但是统领西北整个军务的主帅,却迟迟没有定下来。
无统领者,独自为战,肯定是败局。
身为军神出身的李世民,自然不会不懂其道理。
但是如今的大唐军中,已经无人能够胜任这个统帅位置了。
几个能挑大梁的武将,都被李承乾扣留了。
身体每况日下,纵使如今有了一些好转,但是李世民却不敢御驾亲征了。
一旦出现闪失,国属都可能被更改了。
李靖如今也已经是休养在家中,肯定是不能出战了。
“朕思考,乃至于亲查军中将领,竟然无一人可为统帅者。”
李世民摇了摇头,有了李承乾的前车之鉴,谁能保证,下一个统帅,会不会也效仿李承乾呢?
也许有那么几个人能担此重任,但是都是氏族门阀子弟,身份背景太复杂。
对于致力于要削弱门阀的李世民来说,万不可以任用氏族门阀的人。
不然,多年以来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长孙无忌也皱起了眉头来,其实无一人可任用之。
“朕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西北行兵总管还是由你担任最为合适。”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
长孙无忌虽然也是门阀,但是他这样的氏族,只能依附于李唐皇室之上,在利益得失上,始终与皇室所求的是一致。
长孙无忌有战阵经验、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唐的仆射。
有经验、有威望、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放心将军权交到他的手上。
“臣愿为陛下分忧!”
长孙无忌没有半点推脱,虽然有其对权势的追求,但亦也是体现出了其担当的一面来。
身为李世民的从龙第一功臣,各项能力都是顶尖,独领一军,不成问题。
“薛延陀善骑兵,是东突厥的替身,出征之前,你可去卫国公府一趟,请教李靖一番,如何对战突厥骑兵。”
薛延陀其实就是东突厥原属的成员。
北方游牧民族,是哪个部落强大,哪个为主,他们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部落,而是各个少数民族聚集而成的一个大团体。
秦汉之时,是匈奴。
隋唐时期,是突厥。
两宋时候,是女真。
每个时代都在演变,如同中原王朝一样,也在进行改朝换代。
“臣知道,一定会向卫国公请教。”
长孙无忌躬身道。
他是全能,但在军事领域却不是最拔尖的存在。
“褚遂良,粮草监运,你去负责,朕不希望再有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发生。”
李世民又道,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后,不能在让那些人插手了。
“臣领旨!”
褚遂良也是一拜。
历史的洪流就是如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逐步向权利的最高峰攀登。
成为了李世民如今的左膀右臂。
“今年都劳累了一年了,你们也都回去过个好年吧。”
李世民摆了摆手,今年变数太多,大唐帝国经受了几次大变。
李世民为帝国的掌权者,也都是身心俱疲。
“臣等告退!”
两人相视一眼,都心满意足的走出了宫门。
也不枉他们一直周旋于权贵和皇权之中,如今也算是得偿所愿,权势再涨。
“太子,此两人,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他的目光幽深而锐利,紧紧地注视着那两个渐行渐远的身影,似乎能够透过他们的背影看穿一切。
李治恭敬地站在一旁,顺着父亲的目光望去,他轻声回答:
“自然是我大唐的肱股之臣,为我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之功,而且在治世之上,亦有不世功勋。”
李世民微微点头,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但眼神之中却流露出一抹难以察觉的异样之色。
“不错,他们不论是在平乱还是治世方面,都有着无上的功勋,都是有大能力之人。但,要想驾驭这些大能力之人,可不是一件易事。”
他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教诲之意,在向李治传授着帝王心术。
李治心中一震,他也是知道李世民在教导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他连忙躬身行礼,虚心请教道:
“儿臣请教父皇,该如何驾驭这些大能力之人?是否亦要如同父皇那般的文治武功呢?”
有才能之人,可不一定能让人驾驭。
才高气傲,自不甘居于人下。
纵使皇帝,也要有其手段,才能让其为己所用。
“文治武功因人而异,为皇者,必须要做到知人善用,善于发现人才,亦要发现该用何人,天下权柄在于平衡,掌控平衡之术才是为皇之根本。”
李世民神情肃穆。这不仅是他作为一代明君的心得,更是他对李治未来执政之路的殷切教诲。
然而,对于李治来说,这些话语显得有些深奥难懂。他眉头微皱,轻声呢喃:“平衡之术?”
李世民似乎察觉到了李治的困惑,他耐心地解释道:
“于皇者而言,才能之人,并无好与坏之分,关键在于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便是所谓的知人善用。良臣要用,佞臣同样也要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平衡权术。现在,你是否明白了朕重用许敬宗的原因呢?”
许敬宗曾多次受到群臣的弹劾,但李世民却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将其保下。
“许敬宗品德欠佳,德行有缺,但也因此,其能做一些常人所不能为之事,能够掣肘一些人,哪怕其能力不足,也能保证左仆射之位不落入其他氏族手中,使得自己受限,有时候,能力越强之人,越不能让其身处要位,不然反而会被其噬,用人之道,你需要学的还有很多。”
李世民语重心长的说道,对于李治给予了厚望。
同时,语气之中,还透露出了丝丝的忧虑。
李治如今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李世民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将其教导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来。
李世民也只能尽力而为之,现如今每逢朝会乃至是政议,均让李治旁观,让其观看自己是如何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还会让其参政议事。
李治幼而聪慧,几个月以来,进步斐然,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继承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3316/506632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