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 > 时空走私1859 > 第十四章 多了两百亩

第十四章 多了两百亩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买房子的过程很顺利,由于李永吉不还价,虽然这么晚还来买房子有些怪,但那锦绣坊的掌柜还是很乐意如此轻松就完成大老板的吩咐。
    毕竟他在本地多年,也知道那地方其实不好卖,如今难得有冤大头肯接手,甭管什么原因,再不趁机卖掉,那才是傻呢。
    这也是因为那房子不是他的,他只是个经手人而已,条件也是上面定死的,要真是他自己的,看到这个情况,肯定会坐地起价的。
    不过,他虽然没法坐地起价,却掌握着卖或者不卖,什么时候卖,以及一定价格的回旋余地的权力,看出对方要的急,于是就要求合同上写五百五十两,实际交六百两,等于他自己从中赚了五十两。
    看样子,那五十两,就是上面给他定的缓冲了,而现在则被他自己用来当做好处费了。
    对此,李永吉并不在意,反正他要的只是一个快字,至于他是否从中得到好处,并不关心。
    合同签好,那养心居的房契以及周围土地的地契就一并交到李永吉的手上了,从此,李永吉就成了养心居的主人。
    然而就交易完成之后,孙旺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养心居的宅子虽然写着是占地二十亩,但实际上那只是宅院建筑的规划用地所占面积,不是地契上的实际土地面积。
    此时所谓买房,必须房契地契一起买的,不然只有房契没有地契,是有很多问题的,一般只有房契的,多是租房之用,如果是买,那必须连地皮一起买的。
    而现在的地契上,写着的根本不是二十亩,而是两百二十亩,足足差了两百亩!
    乍一看,土地多了两百亩,那是大好事儿,可既然是好事儿,为啥对方要故意隐瞒,只在登记上写上宅子占地二十亩,而不提地契的实际数量呢?
    这就牵扯到这片土地的价值问题,以及此时清朝的一个政策问题了。
    先说土地价值问题。
    那两百二十亩地,实际上大多是坡地林地以及一些沙地滩涂,而且基本没有被开发,可以说是一片荒地,虽然景色不错,还靠着河道,但根本不适合种地,从此时的经济角度来说,可以说是贫地荒地,这样的地皮就算是给你两百亩,从收入上来说,兴许还不如一两亩上好的水田。
    再说政策问题。
    此时清朝有一个著名的赋税政策,那就是摊丁入亩。顾名思义,摊丁入亩,是指废除了人头税,把人头税放进田赋里,增加田赋,也只收田赋,这等于客观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解除了贫民对土地的依赖,把这部分负担转嫁到地主身上。
    换句话说,土地越多,你交的赋税也越多。
    这个政策看起来对贫民有好处,对地主以及地方政府官员没好处,毕竟地主要多缴税,政府官员也无法从多出的人口中多收取人头税,少了一块儿税收,但任何政策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摊丁入亩也是一样。
    对地方官府来说,他们可以借着摊丁入亩的政策,把许多本来与田地无关的课税,也一起并入田赋,田赋要交多少,也是他们说了算,甚至一些荒地,他们有时候也当成贫地甚至良田来收税,导致很多人不得不抛荒逃荒。
    对与大地主来说,他们在当地有权有势,既可以勾结官府弄虚作假,也可以提高地租,把自己的负担转嫁给佃户农民身上,还可以捐官,以官身的身份名正言顺的免钱粮,再加上他们往往还有别的营生,比如放高利贷,因此摊丁入亩对他们威胁不大。
    所以说,摊丁入亩对大地主跟官僚打击不大,打击最大的,还是那些小地主跟自耕农,是一种典型的吃中间阶级,补下层阶级的政策。
    对那些有少量土地的小地主跟自耕农来说,由于增加了田赋负担,让他们交不起税,因此要么卖地逃荒,要么就依附大户送田送地,自己甘愿为佃农。
    远的不说,就以此时的李永吉一家为例。
    前文说过,李永吉一家有五百亩地,看起来是个不小的地主了,但实际上这大部分田地都是人家甘愿依附过来的,李家只是占了个名,看似拥有不少土地,但也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土地还是人家自己在种,管辖权也是人家的。
    这事儿要说复杂是挺复杂,但要简单说,那就等于大家一起抱团合作,各取所需,来减低风险。
    在自耕农来说,如果都是自己交田赋,由于都是定死的额度,而且官府是只收银子,等于要多剥削一次,这万一收成不好,交不起赋税,那可就要亲命了。
    依附别家大户是个路子,但这涉及到一个信用问题。简单说,这大户得人品好,信誉好,还不能有太强的势力,万一是个恶霸,吃进去不吐出来,由于法理上土地已经成了人家的,地契上写了人家的名,人家不认账,斗又斗不过,那这事儿就没法说理了。
    而李永吉的老爸李正祥,他本身是个粮商,是个商户,后来是靠钱才捐了个监生,有了个免税的身份,但也主要是为了行商方便。对他来说,最害怕的就是粮价波动,收不上廉价粮,所以有一个稳定的廉价粮供货源就是重中之重。
    田赋要的银子再高,对于李正祥这种粮食商人来说,也不算多少钱,可以负担的起,毕竟清朝的田赋其实是随着年景好坏而有所起伏的,不是一成不变,赶上大灾,朝廷往往还有免税甚至赈灾一说。
    也就是说田赋对李正祥不是问题,但如果有大量土地能给自己种粮食,让自己有稳定的供货渠道,那就好处大于坏处了。
    就这样,两者一拍即合,自耕农把土地送给李正祥,自己则变成给李正祥种地的佃户,有点像后世的土地流转;李正祥呢,他的好处更多,因为没费多少钱就增加了名下的土地,自抬了身价不说,还多了许多稳定的粮食供货源,大家都有好处。
    而且,李正祥看似要交田赋,但这部分交给官府的田赋他还是要跟那些送田给他的佃户收的,顶多是没那么死板而已。
    表面上看产生了土地依附关系,但这些佃户还是需要交官府要的那部分田赋,并且不必再交别的地租,经济上来说,等于佃户还是自耕农,但身份变了,并且有了一定抗风险能力。
    因为万一交不起税,可以让李正祥先垫付,来年收成好了再还,不过这样一来,以后种什么得李正祥说了算,并且种的粮食也必须卖给李正祥,且价格也是李正祥说了算,一般都是市场最低价,让农民过的去而已。
    这样一来,农民的风险小了,而李正祥也有了稳定的供货源,表面看起来都有好处,但好处最多的还是李正祥。
    年景好,粮价虽然低,但那些依附自己的佃户自己就可以交官府的田赋,李正祥这个名义主人只是代为缴纳罢了,不亏,而且换银子的过程他还小赚;
    年景坏,虽然佃户可能交不起官府要的田赋银,但由于粮价高了,自己卖粮的利润也高,那么先替佃户交赋税也不是个事儿,来年反正还能还给自己,无非就是没有利息收入,更何况,要是年景差,卖粮的高价可比那赋税的好处高多了。
    这就是做贸易的商人跟做生产者的农民的区别,对粮食商人来说,无论年景好坏,他们都赚钱,抗风险能力强,可农民抗风险能力就差的多。
    李正祥需要的是大量廉价粮作为供货源,减少收粮的投入,而农民是为了减少风险,所以也算各取所需。
    相反,李正祥虽然在商业上抗风险能力强,但他不是本地大宗族,丁口少,变相的说,就是在这里没有太强的势力,只能获取经济利益,无法获取土地的实际主权。
    在这个时代,你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就守不住自己的土地财产,李正祥就算名下有那么多田产,他也无法真的赶走那些人多势众的佃户,或者强迫他们给自己交租。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后世农村有些大户村民私自占地,真到了人家来拆迁的时候,明明是农户自己私自占地,可他们就是不走,甚至暴力抗法,如果人家人多势众,很多情况下政府也是没办法,大多数都是息事宁人,默认了,反过来说,政府能强拆的,大都是没啥实力的小户人家。
    所以说,李家的五百亩地,就是看着好看,没多少实权,也根本不靠收租赚钱,一旦有土地纠纷,就算打官司,官府对这种事儿门清,为了稳定地方,十有**不会让李家赢,就算能赢也是输,因为根本守不住地皮。
    话说回来,李永吉现在的情况就是,他本来是买房子,但却多了两百亩地,就算这看起来是荒地,可也是要交田赋的。
    一旦你买了地,有了地契,就在官府登了记,这事儿一般是牙人帮你办理的,你赖不掉。
    登记后,官府可不管你买的地一年能收入多少,他们都是按照事先规定的定额收取田赋的,虽然荒地的收取额度小一点,但也是个负担。
    之前,那买了这个养心居这片土地的人,只是单纯看中那里的景色与交通,当时他不缺钱,是想自己负担下来,然后改成园林景观的,谁知道后来落败了,那就只能想法子卖出去。
    然而,正因为有那两百亩荒地的拖累,实际上才不好卖,如果只是单纯的宅子,就算地方稍微偏僻点,但毕竟跟镇上距离不算远,又靠水路,而且里面不少房子都是新的,所以那价格不算差,但如果加上两百亩荒地的负担,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普通地主家的地皮,都是能种作物有产出,而且有人耕种,能产出效益,而李永吉买的那两百多亩地,就算有个宅子,那实际上也还是没什么人住的荒地,要开发利用起来,需要陆续投入更大的资金才行。但此时的官府,可不管你是否继续投入,都还是要跟你要税款的,而稍微一琢磨就知道,如今已经是农历八月,收秋赋,也就是收田赋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
    简而言之,李永吉买下这两百亩地,用不了多久就要先给官府交纳一笔田赋,且以后他每年都要为这两百多亩地缴税,且看对方故意隐瞒的样子,那田赋肯定不少。
    当然,这不是孙旺故意帮着对方欺骗李永吉,实在是对方登记的时候就有所隐瞒,登记的时候也只说宅子的建筑面积,没说宅子所在地皮的实际面积,孙旺呢,只是个学徒,这方面经验还比较少,而李永吉又太过着急,没让孙旺仔细分辨就买了下来,这才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如果换了是正宗的牙人孙贵处理,或者李永吉肯多一点时间,让孙旺详细了解一下,断然不会如此轻易的上当受骗。
    当然这事儿不能全怪人家,毕竟人家虽然没有把还有两百亩地的事儿登记,但地契是不会错的,错就错在李永吉自己麻痹大意,买的时候太过着急了。
    “姓齐的!”感觉自己受到了愚弄,孙旺立刻揪住那个中年掌柜,“你敢阴我?”
    “哼,何来阴人一说?”那中年掌柜不紧不慢的道,“我又没故意隐瞒,地契也没说不给你们看,是你们看都没看就急急忙忙的来找我买,怎么就成了我的事儿?”
    “你!”
    “现在买卖已成。”那中年人嘴角带笑,拿着自己的合同到,“看清楚了,白纸黑字的文书上写着呢,上面不但有我家老爷跟李家二公子的签字画押,也还有你家老爷孙贵的签字画押,哼哼,你要是不认啊,成,咱们去衙门打官司去,看到时候是谁的好看!”
    “你你!”孙旺到底是年轻,加上之前喝的酒还没全醒,只觉得气往上涌,这就要二话不说打过去。
    “行了!”看见事情似乎要坏,李永吉干脆摆摆手,“不就是两百亩地么,我还赚了呢,那就这样。齐掌柜,这是一千两的银票,你给我四百两,咱们这就银货两讫!”
    “痛快!”听见李永吉这么说,看见孙旺放手,那姓齐的掌柜对李永吉一拱手,说起了场面话,“李公子,就冲您这番气度,我就不得不说个佩服。不过说实话,这事儿您也没吃亏,那宅子其实很多都是新房,当初了不少钱,您要是肯继续点心思,宅子绝对是个好住处。至于那地皮,其实也不是真的荒,要是肯下点功夫,以后的产出可也少不了,要不然,我们家老爷当初就不会买下那块儿地儿。”
    “说的可真好。”孙旺在一边冷嘲热讽,“真那么好,你们怎么自己不留着?”
    “呵呵。”齐掌柜根本不理会孙旺,继续看着李永吉道,“李公子,不,您现在可是有地有宅的人了,以后我可就得称呼您一声李老爷了。”
    也是托这个时代的福,并未规定未成年人不得买卖房屋的情况,所以李永吉当时是写了自己的名字,而不用借自己老爸的名义。
    而用这个时代的观点,李永吉有了自己的房子跟土地,已经是可以被人称为老爷了。
    但是,齐掌柜现在这么说,分明是有一股子讽刺,或者说得意的意味在。
    “李老爷,你是做大事的人,肯定目光不会那么短浅,要不也不会这么急来找我买了,对不?”
    “别说没用的,赶紧找钱。”李永吉淡淡的道。
    “啊,好,我这就给您找银票,您稍等。”说完,齐掌柜就反身回房找钱去了。
    “李,李老爷,这事儿我,我……”看见对方接过李永吉的银票,回去换银票,孙旺有些不好意思,并且也暗自佩服,佩服人家这么小,做事儿就这么沉稳大气,哪怕吃了这么大亏。
    “算了,没你什么事儿。”李永吉笑了笑,“这事儿不怪你,是我强拉着你来的,也是我没看清楚就买的。不过,其实在我来说,多了这么多地皮,这不是坏事儿。好了,不说那么多了,等下还有要麻烦你的呢。”
    其实李永吉之所以能这么沉得住气,完全是因为看这事儿的角度不同。如果单纯从多占土地多缴税本身,他看似是吃了亏,但如果从李永吉要发展的角度,土地多了其实是好事儿,更方便他做事情,至于多交的田赋银,这个么,其实他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虽然如此,但李永吉心中却再次警醒,不断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再小看这时代的人,毕竟这次怎么说,自己也是上了一个当,哪怕这个当其实自己很乐意上。
    也就是通过这两次事儿,让李永吉真实的明白到,古人是一点也笨,也绝对不是温良谦恭的君子,他们随时都在施展着自己的小诡计,随时都在想办法赚你的便宜,一不小心就会上当,也难怪这个时代的洋人都说中国人狡猾了。
    其实如果这事儿李永吉是交给自己那便宜老爸去做,肯定不会吃这些小亏,但问题就在于,他不能等李正祥那个便宜老爸回来再做,那样主动权就不在自己手中了,会增加许多掣肘。
    说白了,作为一个穿越者,李永吉对这一世的父母并没有多少感情,他既不想矫情的玩什么亲人剧情,也不想多费口舌去解释啥,加上穿越后由于能预知一些未来,让他总有一种焦虑感与不安全感,都迫使他想尽快凭自己能力开一片天地,这也是为何他要急急忙忙做这些事儿的根本原因。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3469/506987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