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银轮部队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其实李永吉在苏州之战以后,就有分兵的想法,原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锻炼各团级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以及战略协调能力,考验各自带队将领的领兵能力,抢地盘不过是顺便的事儿。毕竟精武军以后肯定要继续扩军,军队数目会越来越多,地盘会越来越大,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地,也不可能全由李永吉自己统领,部队分开是早晚的事儿。
另外,因为李永吉领兵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严重依赖现代产品,特别在指挥方面,严重依赖现代通讯设施。这样的部队的确很超前,作战能力自然也很强,可一旦离开这些,部队会不会打仗就难说了。可是就目前来说,李永吉肯定不能在以后的军队中大规模推广现代通信设备,现代通信设备,只能是只属于李永吉自己指挥的近卫部队使用。
因此,把部队分开,目的很明确,一来是锻炼部队,二来也是为将来的扩军做准备。
在李永吉的计划里,跟随自己去无锡的,以后会继续扩军,继续成为自己的近卫部队,而跟随王三武以及张威的部队,也会就地扩军,但他们这两支部队,扩张以后就会成为普通的近代部队。 也就是说,以后除了李永吉的直属近卫部队,其他部队不会配备那么多现代通信设施,无线电只在团级以上配置,团以下的通信指挥,还是以信号弹,传令兵,令旗等传统方式。
这么做虽然会影响普通部队的指挥效率,但却胜在可靠,而在团级以上规模配置无线电,也能保证部队总体的战略规划不至于出错。
换言之,这次分兵,并非是单纯为了应对李秀成的威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锻炼部队,并为今后的练兵扩军计划做准备。
实际上,精武军如今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一个野战团如果满编,也就是配置了炮兵跟骑兵之后,基本就可以做到不败,这也是促使李永吉下令分别的最大依仗。
听完李永吉的真实想法,特别是明白以后要以自己所属团的基础上,就地招兵练兵扩新军之后,张威跟王三武都不说话了,毕竟独自领兵的**不是一般的大。
虽然计划是这样,不过具体的分兵动作还是了三天时间才开始,这里面除了军官之间讲解以后的新规划之外,主要还是要适应李永吉弄来的新玩意儿。 这个新玩意儿不是什么高新武器,而是自行车!
李永吉一向注重军队的机动能力,要不然也不会一开始就费尽心思从现代社会弄马匹过来了。
当初,李永吉是想弄汽车摩托车过来的,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还没有石油化工,缺乏燃油,以后都要全靠现代买,那会严重占用传送吨位,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购买现代马匹。
那个时候,也是李永吉军事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他虽然看到了机动力的好处,也知道现代车辆暂时无法在晚清使用,并选择了马匹,但却不清楚马匹的真正用法,居然想着用这些高头大马当战略移动工具,搞一个马车化部队。
当然,那时候的张信达也不清楚这点,张信达别看以前是写历史小说的,但写历史跟写军事是两码事,张信达以前主要是写三国方面的,对军事方面就是个伪军迷,说军盲也差不多,也不清楚在马匹的优势跟劣势,不知道在近代以后的军事战略移动方面,马匹的速度已经不如人的徒步行军了。
别说古代近代,哪怕就算后世二战期间的日军驮马师团,也主要是利用马匹的运力去拉大炮,而不是玩马车拉步兵的把戏,事实上历史上除了特殊情况,就没有真正成建制的马车化步兵。当初李永吉搞马车化步兵去打汪家,看着是挺不错,但那纯粹是距离太近,如果距离一远,问题立刻就会变多。
好在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张信达在搜索资料的时候很快明白到这点,并停止了继续购买马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也避免了李永吉在以后在关键时候犯大错误。
总之,正是因为明白了马匹的移动能力,加上那个瑞典佬卡尔松的帮忙,李永吉才真正的把马匹的力量用对了地方,但这样一来,部队的机动力就需要有个新东西来帮忙了。
想来想去,特别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李永吉决定采购自行车,把部队搞成自行车部队。
其实自行车在1860年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受限于设计、材料跟工艺水平,还没有后世自行车那么坚固耐用,价格自然也高的离谱。但是,就算那种简陋价高的自行车,作用也是巨大。
据说在不久之后的普法战争里,德国人就开始把自行车当作传令兵的交通工具,证明了其价值,而在二战当中,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都建立过成建制的自行车部队。
根据张信达传过来的统计资料,二战时期的欧洲部队曾经有过考证,那就是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士兵能够背负50磅的物资,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每天徒步行军25英里;一个自行车士兵,负重50磅,能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每天行军75英里;一个骑兵,负重100磅,可以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每天可以行军100英里。
问题是,骑兵最多跑四百英里,也就是连续跑四天,跑643公里之后,体力就会严重下降,需要停下来修养恢复,而且平日消耗也太大,一匹马吃的粮食往往是五六个人的份还多。
这样一看,就战略移动方面,自行车的速度远远超过人跟马。
而在战术上,自行车的能力也很强,完全可以完成一些骑兵才能做的诸如侦查、通信等任务。
这是因为自行车的路面通过能力很强,比很多越野车都强,只要不是路面差的离谱,全是石头坑的话,基本上普通的土路以及石子路之类的路面,自行车都能轻松的通过。
就晚清时期的路况,至少在江南一带,大部分路面都可以让自行车轻松通过,如果是土路为主的官道,那更是没有任何问题,就算下雨路滑,有一些泥坑实在过不去,自行车又不是多重,单人一扛就能过去。
当初,二战时期的日军,就曾经组建了一支自行车部队,这支部队在马来西亚地区战果彪炳,用事实证明了自行车在恶劣地段的通过能力跟行军速度,要知道当时的马来西亚地区,路况比晚清还差的多。
当然,这些都是张信达告诉李永吉的,李永吉也一早希望把部队自行车话,不过之前事情太多,一来二去就耽误了,现在么,自行车化已经不成问题。
张信达已经陆续采购了三万辆自行车,这其中,有两万辆都是旅行自行车,也就是负重较大,车胎较宽,速度一般,比较省力,不易损坏,这以后就是精武军士兵的主力交通工具。
这款旅行自行车,并非是历史有名的28自行车,而是26英寸的车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信达经过考证,现代的26英寸自行车在载货能力、省力方面以及跟骑行速度上,并不比那款有名的28自行车差,甚至还略强,另外价格也更便宜,也特别适合身材较矮的清朝人骑行,所以才用了26圈。
至于另外的一万辆,则是一些人力三轮车,其中有一些还是可以两人,甚至四个人同时骑行的大型人力三轮车,主要是为了方便拉辎重。
毫无疑问,这些突兀出现,又统一涂成草绿色的自行车,让大家特别好奇,好在精武军里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大家也是见怪不怪,顶多是因为有新玩具而兴奋罢了。
自行车上手很容易,只要听完要领,胆子再大点,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能掌握,慢的话,磕磕碰碰的学一天,也完全能学会了,而自行车一旦学会,基本就属于终身都会的技能。
有了自行车,每一个精武军士兵,就可以负重30公斤,以时速15公里的速度,每天骑行标准的8小时,强行军的话,可以连续骑行12个小时以上。
简单说,自行车化以后,精武军的日常行军速度,就是负重30公斤,在官道的路面上日行120公里,如果是强行军,在不影响战斗力的情况下,可以轻松突破日行180公里。如果不是官道,是乡村小路,那速度可能降低至原本速度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做个比较,在官道上,自行车部队的普通行军速度,也就是日行120公里的话,将会是此时清军与太平军行军速度的8倍,因为此时的清军与太平军,规定的每日行军速度都是30里,也就是15公里。
而且,这个日行120公里,还不怎么减弱战斗力,可以做到在抵达目的地后立刻投入战斗的情况,这是此时的清军与太平军所做不到的,更不用说,有了自行车,自身负重更强,自身携带的辎重更多,后勤保障方面也更强。
总而言之,有了自行车,精武军的机动能力等于大大的上了一个台阶,变相的等于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
别的不说,就说无锡到苏州吧,目前是相距80多里,也就是40公里左右,如果是步行,起码要走一天一夜,但如果是骑自行车,三个小时就能从苏州到无锡,苏州与无锡两地,一天就能走个来回还绰绰有余。
更妙的是,自行车这东西不占空间,不占编制,不喝水不吃饭,不像马匹那么难伺候,遇到实在难走的地方,扛着就能过,实在是太方便了。
果然,在精武军的官兵们都熟悉了自行车的性能后,都喜欢上了那种骑着车子风驰电掣的感觉,都对这东西赞不绝口。
就这样,精武军借着分兵的时机,完成了全面的自行车化,变成了一支自行车部队,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是精武军的主力野战兵团,在摩托化改造之前,基本都是自行车部队。
由于自行车的车圈都是银色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很多人都叫精武军的野战部队为银轮部队,而精武军内部也主角开始流行这个非正式的称呼。
银轮部队这个称呼,虽然一直是非正式的称呼,官方一直没有正式承认,但名气却贯穿始终,并且也就成了精武军主力部队的代称,比自行车部队这个正式名称还要有名。
有意思的是,哪怕后来精武军的主力部队都陆续变成了摩托化与机械化,这个银轮部队的称谓也依然没有改变,而且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然,那也都是后话了。
另外,因为李永吉领兵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严重依赖现代产品,特别在指挥方面,严重依赖现代通讯设施。这样的部队的确很超前,作战能力自然也很强,可一旦离开这些,部队会不会打仗就难说了。可是就目前来说,李永吉肯定不能在以后的军队中大规模推广现代通信设备,现代通信设备,只能是只属于李永吉自己指挥的近卫部队使用。
因此,把部队分开,目的很明确,一来是锻炼部队,二来也是为将来的扩军做准备。
在李永吉的计划里,跟随自己去无锡的,以后会继续扩军,继续成为自己的近卫部队,而跟随王三武以及张威的部队,也会就地扩军,但他们这两支部队,扩张以后就会成为普通的近代部队。 也就是说,以后除了李永吉的直属近卫部队,其他部队不会配备那么多现代通信设施,无线电只在团级以上配置,团以下的通信指挥,还是以信号弹,传令兵,令旗等传统方式。
这么做虽然会影响普通部队的指挥效率,但却胜在可靠,而在团级以上规模配置无线电,也能保证部队总体的战略规划不至于出错。
换言之,这次分兵,并非是单纯为了应对李秀成的威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锻炼部队,并为今后的练兵扩军计划做准备。
实际上,精武军如今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一个野战团如果满编,也就是配置了炮兵跟骑兵之后,基本就可以做到不败,这也是促使李永吉下令分别的最大依仗。
听完李永吉的真实想法,特别是明白以后要以自己所属团的基础上,就地招兵练兵扩新军之后,张威跟王三武都不说话了,毕竟独自领兵的**不是一般的大。
虽然计划是这样,不过具体的分兵动作还是了三天时间才开始,这里面除了军官之间讲解以后的新规划之外,主要还是要适应李永吉弄来的新玩意儿。 这个新玩意儿不是什么高新武器,而是自行车!
李永吉一向注重军队的机动能力,要不然也不会一开始就费尽心思从现代社会弄马匹过来了。
当初,李永吉是想弄汽车摩托车过来的,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还没有石油化工,缺乏燃油,以后都要全靠现代买,那会严重占用传送吨位,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购买现代马匹。
那个时候,也是李永吉军事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他虽然看到了机动力的好处,也知道现代车辆暂时无法在晚清使用,并选择了马匹,但却不清楚马匹的真正用法,居然想着用这些高头大马当战略移动工具,搞一个马车化部队。
当然,那时候的张信达也不清楚这点,张信达别看以前是写历史小说的,但写历史跟写军事是两码事,张信达以前主要是写三国方面的,对军事方面就是个伪军迷,说军盲也差不多,也不清楚在马匹的优势跟劣势,不知道在近代以后的军事战略移动方面,马匹的速度已经不如人的徒步行军了。
别说古代近代,哪怕就算后世二战期间的日军驮马师团,也主要是利用马匹的运力去拉大炮,而不是玩马车拉步兵的把戏,事实上历史上除了特殊情况,就没有真正成建制的马车化步兵。当初李永吉搞马车化步兵去打汪家,看着是挺不错,但那纯粹是距离太近,如果距离一远,问题立刻就会变多。
好在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张信达在搜索资料的时候很快明白到这点,并停止了继续购买马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也避免了李永吉在以后在关键时候犯大错误。
总之,正是因为明白了马匹的移动能力,加上那个瑞典佬卡尔松的帮忙,李永吉才真正的把马匹的力量用对了地方,但这样一来,部队的机动力就需要有个新东西来帮忙了。
想来想去,特别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李永吉决定采购自行车,把部队搞成自行车部队。
其实自行车在1860年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受限于设计、材料跟工艺水平,还没有后世自行车那么坚固耐用,价格自然也高的离谱。但是,就算那种简陋价高的自行车,作用也是巨大。
据说在不久之后的普法战争里,德国人就开始把自行车当作传令兵的交通工具,证明了其价值,而在二战当中,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都建立过成建制的自行车部队。
根据张信达传过来的统计资料,二战时期的欧洲部队曾经有过考证,那就是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士兵能够背负50磅的物资,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每天徒步行军25英里;一个自行车士兵,负重50磅,能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每天行军75英里;一个骑兵,负重100磅,可以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每天可以行军100英里。
问题是,骑兵最多跑四百英里,也就是连续跑四天,跑643公里之后,体力就会严重下降,需要停下来修养恢复,而且平日消耗也太大,一匹马吃的粮食往往是五六个人的份还多。
这样一看,就战略移动方面,自行车的速度远远超过人跟马。
而在战术上,自行车的能力也很强,完全可以完成一些骑兵才能做的诸如侦查、通信等任务。
这是因为自行车的路面通过能力很强,比很多越野车都强,只要不是路面差的离谱,全是石头坑的话,基本上普通的土路以及石子路之类的路面,自行车都能轻松的通过。
就晚清时期的路况,至少在江南一带,大部分路面都可以让自行车轻松通过,如果是土路为主的官道,那更是没有任何问题,就算下雨路滑,有一些泥坑实在过不去,自行车又不是多重,单人一扛就能过去。
当初,二战时期的日军,就曾经组建了一支自行车部队,这支部队在马来西亚地区战果彪炳,用事实证明了自行车在恶劣地段的通过能力跟行军速度,要知道当时的马来西亚地区,路况比晚清还差的多。
当然,这些都是张信达告诉李永吉的,李永吉也一早希望把部队自行车话,不过之前事情太多,一来二去就耽误了,现在么,自行车化已经不成问题。
张信达已经陆续采购了三万辆自行车,这其中,有两万辆都是旅行自行车,也就是负重较大,车胎较宽,速度一般,比较省力,不易损坏,这以后就是精武军士兵的主力交通工具。
这款旅行自行车,并非是历史有名的28自行车,而是26英寸的车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信达经过考证,现代的26英寸自行车在载货能力、省力方面以及跟骑行速度上,并不比那款有名的28自行车差,甚至还略强,另外价格也更便宜,也特别适合身材较矮的清朝人骑行,所以才用了26圈。
至于另外的一万辆,则是一些人力三轮车,其中有一些还是可以两人,甚至四个人同时骑行的大型人力三轮车,主要是为了方便拉辎重。
毫无疑问,这些突兀出现,又统一涂成草绿色的自行车,让大家特别好奇,好在精武军里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大家也是见怪不怪,顶多是因为有新玩具而兴奋罢了。
自行车上手很容易,只要听完要领,胆子再大点,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能掌握,慢的话,磕磕碰碰的学一天,也完全能学会了,而自行车一旦学会,基本就属于终身都会的技能。
有了自行车,每一个精武军士兵,就可以负重30公斤,以时速15公里的速度,每天骑行标准的8小时,强行军的话,可以连续骑行12个小时以上。
简单说,自行车化以后,精武军的日常行军速度,就是负重30公斤,在官道的路面上日行120公里,如果是强行军,在不影响战斗力的情况下,可以轻松突破日行180公里。如果不是官道,是乡村小路,那速度可能降低至原本速度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做个比较,在官道上,自行车部队的普通行军速度,也就是日行120公里的话,将会是此时清军与太平军行军速度的8倍,因为此时的清军与太平军,规定的每日行军速度都是30里,也就是15公里。
而且,这个日行120公里,还不怎么减弱战斗力,可以做到在抵达目的地后立刻投入战斗的情况,这是此时的清军与太平军所做不到的,更不用说,有了自行车,自身负重更强,自身携带的辎重更多,后勤保障方面也更强。
总而言之,有了自行车,精武军的机动能力等于大大的上了一个台阶,变相的等于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
别的不说,就说无锡到苏州吧,目前是相距80多里,也就是40公里左右,如果是步行,起码要走一天一夜,但如果是骑自行车,三个小时就能从苏州到无锡,苏州与无锡两地,一天就能走个来回还绰绰有余。
更妙的是,自行车这东西不占空间,不占编制,不喝水不吃饭,不像马匹那么难伺候,遇到实在难走的地方,扛着就能过,实在是太方便了。
果然,在精武军的官兵们都熟悉了自行车的性能后,都喜欢上了那种骑着车子风驰电掣的感觉,都对这东西赞不绝口。
就这样,精武军借着分兵的时机,完成了全面的自行车化,变成了一支自行车部队,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是精武军的主力野战兵团,在摩托化改造之前,基本都是自行车部队。
由于自行车的车圈都是银色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很多人都叫精武军的野战部队为银轮部队,而精武军内部也主角开始流行这个非正式的称呼。
银轮部队这个称呼,虽然一直是非正式的称呼,官方一直没有正式承认,但名气却贯穿始终,并且也就成了精武军主力部队的代称,比自行车部队这个正式名称还要有名。
有意思的是,哪怕后来精武军的主力部队都陆续变成了摩托化与机械化,这个银轮部队的称谓也依然没有改变,而且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然,那也都是后话了。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3469/506988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