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1208潘季驯
推荐阅读:神祇:从哥布林开始、快穿锦鲤运、快穿:绿茶女配靠作死攻略主神!、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你管这叫创业?、玄门崽崽被全网爆宠了、我就混一混,怎么就成世界第一了、重返88:从迎娶小姨子开始、星河之上、祂们都叫我外神、
第1117章 1208潘季驯
“善贷,快来看看,这是山东急递。”
魏广德刚迈步走进张居正值房,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觉得眼前一,张居正已经冲到他面前,递过来一份奏疏。
“山东,那里发生什么事儿了?”
看张居正慌忙火气的样子,魏广德一边伸手接过,一边问道。
“黄河泥沙淤堵,已经影响运河航运,不少漕船因此搁浅。”
张居正直接就把奏疏的主要内容和魏广德说了一遍,魏广德立马也吓一跳。
大运河的航运,是真的关系重大,不仅影响着京城近百万百姓的口粮,还有边关数十万将士的温饱,哪能不关心。
于是,马上低头就翻看起手中的奏疏,都顾不得找地方坐下。
奏疏是济宁河道总督衙门送来的,因为他们做的就是掌管河道的工作。
自从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济宁就逐渐成为了运河重镇。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在济宁出现了一座特殊的衙门——河道总督署,作为管理整条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它延续了500余年的历史。
如此重要的管理机构设在济宁,与当地特殊的地势密不可分。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中枢地带,这里位于山东丘陵,是整条大运河海拔最高的地区,成为大运河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济宁城北的南旺镇海拔高度39米,比北部的临清和南部的沛县都高出30米,号称运河的“水脊”。
在元代,因为通水困难,这段河道饱受“栓塞”之苦。
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此地,稍有不慎就会搁浅,天旱的时候,更是“有河无水”。
明代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了当地农民水利家白英的建议,采取了两大方略,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第一大方略就是“引汶济运,借水行舟”。
戴村坝位于南旺枢纽北面的大汶河上,这条河水量相对充沛,海拔也比南旺枢纽高。于是就在这里修建大坝,拦蓄水流,然后再开挖一条小汶河,将大汶河的水分出一部分引向南旺枢纽。
所以戴村坝又被称作运河的“心脏”,为大运河海拔最高的段落源源不断地提供充沛的水源。
此外,宋礼与白英还采取了“挖诸泉、修水柜”的第二大方略,把周边的泉水引入小汶河,进一步补充了运河水源。
利用自然湖泊和洼地,在南旺枢纽四周建起了三个大调蓄池,也叫做“水柜”,汛期蓄水,旱季则给大运河补水。
为了大运河的通畅,明代前中期可谓想了无数办法,其中最主要就是为运河注水。
“淮安,运河、黄河、淮河三河交汇之地,若黄河发大水,黄河倒灌致使淮河、运河河道淤塞,漕运不畅,这个顽疾始终无法根治。
黄河啊.”
魏广德不由得放下奏疏,仰头长叹一声。
这些年,黄河、运河的问题,一直都是大明朝廷最紧着的事务,但是不管投入多少财力,总是会不断复发。
伽运河,本质上就是想要绕开黄河,以保持运河航运的畅通。
但,黄河就在那里,始终都是绕不开的。
也因为黄河,大运河始终年年受到其影响。
“叔大兄,若要保住漕粮,我们可以选择放弃运河走海运。
可是,黄河水患,始终都是无解难题。”
魏广德是没办法解决黄河问题,后世也不存在黄河河患,所以没办法可以借鉴。
但是运河可以用海路避开黄河,但黄河两岸的百姓却不能。
黄河河道淤堵,实际上就意味着未来某个时刻,黄河一旦发大水,就可能危及黄河两岸田地,及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百姓。
这才是张居正、魏广德最担心的,至于运河堵塞,其实两人倒并没放在心上。
都已经有了备用手段,自然心里是有底气的。
今年,已经有漕船直接走长江水道入海,沿海岸线绕过山东直抵天津,把漕粮运到京城。
虽然有一定损失的,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只不过,海运终究是替补,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都不会公开提出海运取代河运。
而黄河河患,却一直都是事关朝廷稳定的重要因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句歌谣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黄河频繁泛滥,元朝政府组织民工疏浚黄河。
之后在疏浚过程中,民工们在黄河里挖出了一个独眼石人,这被视为不祥之兆,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议论。
而最终的结局,就是元朝统治被推翻,明朝建立。
珠玉在前,由不得两个内阁大佬不慎重对待。
“谁能治理黄河?”
魏广德忽然突兀的说了句。
“谁?”
张居正下意识问道。
魏广德和张居正相互对视,尽皆无言。
魏广德又拿起奏疏,翻看工部的批注,不过很快就摇摇头。
工部毫不奇怪建议疏浚。
这是所有黄河淤堵后万试不爽的解决办法,堵了就疏通。
但是,魏广德却知道,今日疏通,明年复堵,结果就是不但的劳民伤财。
“这事儿,还得着落在工部。”
张居正看着魏广德,说道。
面对张居正的话,魏广德无言以对。
工部就是管这个的,可不就得朱衡想到解决办法才行。
“一会儿我去趟工部,和他们好好合计下,看谁还有本身解决黄河问题。”
魏广德只能接话道。
“记得世宗皇帝时,朱衡就曾治理过黄河,开通新运河,当时我记得也是存在泥沙淤堵,工部当时对于清淤有不同意见。
善贷,你还记得当时和朱尚书一起治水的是谁吗?”
张居正陷入回忆,随口问道。
魏广德当然记得,否则他超群的记忆力可不就白给了。
只是他没有接话,这话怎么接?
要真说下去,岂不是言下之意当初朱衡的意见有错,事儿做的差了。
记得那时候,因为朱衡和潘季驯政见不同,两人闹得非常不愉快,官司都打到京城来了。
那个时候,魏广德自然是坚定站在朱衡一边的,谁叫他们是同乡。
至于潘季驯,就是他。
魏广德低头思考,一开始只是装的,不想直视张居正的视线,不过后来还真就开始思考起来。
两个人的意见,其实都不见得有多高明。
一个说疏浚,一个说挖新河,最后搞成一个折中的办法,又挖新河又疏浚。好吧,那事儿已经了了,魏广德也不想继续。
不过,治理黄河,朱衡肯定是不行了。
至于江治,据魏广德所知,似乎也没有太好办法,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是不是叫潘季驯来着?”
忽然,张居正似乎想起来似的,开口问魏广德。
“好像是。”
魏广德吃不准,张居正是不是老早就打主意到了工部,想要推出他来插手工部事务。
不过工部确实对黄河束手无策,似乎不好阻拦。
黄河重要归重要,可不事到临头,多少还是会为自己考虑,会猜忌对手。
魏广德其实已经想起来了,潘季驯在隆庆年间因为治水,征发丁役五万余人,耗费帑金九万二千两,但不久后就因以漕船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官。
难道潘季驯走张居正的门路,想要起复?
此时,魏广德心中由开始想方设法解决黄河水患,变成猜忌张居正、潘季驯的目的。
“善贷去工部不妨问问,看这潘季驯是否真能治水。”
张居正又说道。
魏广德微微点头,如今内阁吕调阳在家养病,上的致仕奏疏被留中。
因为内阁名义上阁臣依旧是三人,所以之前张居正上奏请求增补阁臣的奏疏,也被留在宫中。
毕竟,增加内阁阁臣不是小事儿,事关外朝和皇权稳定。
从张居正值房出来,魏广德先回自己值房里,把书案上的奏疏简单翻了翻,都无甚要紧的,需要马上处理的。
于是,放下奏疏,魏广德就直接出了内阁前往工部衙门。
大明六部,除了刑部外,都在皇城外,距离倒是不远。
就算是最远的刑部衙门,其实也不过是隔了两条街而已。
魏广德到了工部,很快就被接入尚书值房。
没有去工部大堂,毕竟有些话魏广德觉得私下里说比较好。
他可是知道,朱衡和潘季驯的关系因为当初的事儿,闹得很是不睦。
“善贷,你是为了山东那道奏疏来的,咳咳.”
进门,魏广德拱手还没说话,朱衡就开口说道。
“是啊,士南兄,黄河水患遗患甚大,我也知道很难处理,朝廷自开国以来一直都没有办法解决,但是泥沙淤堵之事,却真不能掉以轻心。”
魏广德马上接话道。
“我何尝不知,今日是堵塞漕运,明日大水可就是洪泽千里,唉”
朱衡叹气说道,“如果只是保运河,尚且是人力所能及,可这次不止是运河,若是黄河淤堵继续,怕是又要酿出黄河改道的大患了。”
“士南兄,黄河泥沙淤堵之事,工部就一点办法没有吗?
据我所知,每年黄河都会携带大量泥沙沉淀在中段和末段,这也是黄河常年遭遇险情的缘故。”
魏广德严肃问道。
“善贷,黄河泥沙的问题,工部确实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忽然,身后传来江治说话的声音。
他也是听说魏广德来了,所以从自己值房过来的。
魏广德闻言,转身冲他拱拱手,算是行礼。
“弘治六年,黄河于张秋决堤,由汶水入海,漕运中绝,朝廷派刘大夏刘大人治水,但最后也只是将黄河北岸堤坝筑起,挡住黄河不北泛,不影响京畿安全。
但也因此,江淮一带就备受黄河侵扰,直指夺淮入海。
如今淮水也快堵死,怕是距离又一次改道不远了。”
江治叹气说道。
“那是否意味着,朝廷只能为此做准备?”
魏广德一想到黄河改道,就觉得头皮发麻,因为你很难确定新的入海口,并由此流经之地。
可以说,大河南岸,随处都可能冲出新河道,南岸百姓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是否有可能在淤堵之地附近开挖新河,在事不可为时,掘开河岸,让黄河水自新河道入海,至少让水患可控。”
魏广德此时只能参考过去泄洪区的做法,想到准备新河,在黄河水位暴涨有溃坝风险时掘堤泄洪。
既然是淤堵,那就绕过淤堵区就是了。
“很难,黄河千里,处处都有危险,哪能面面俱到。”
朱衡摇头说道。
“而且时间不等人,就算真要开凿新河,就现在知道的情况,非数年之功不可,时间来不及,朝廷也根本承担不起。
就是现在迦运河的开凿,就已经牵扯工部绝大部分精力。”
江治这时候也插话道。
“工部官员都没有好的办法吗?”
魏广德看看两人,认真问道,“若真如此,之前张阁老倒是推荐个人,如果工部真的无法,倒不如把这个烫手山芋丢出去。”
“谁?”
朱衡没考虑丢烫手山芋,而是想知道张居正推荐的人是谁。
魏广德看了眼朱衡,低声道:“潘季驯。”
“他啊.”
朱衡倒是没生气,自是摇头说道:“他只会清淤清淤再清淤,可你能清一段,却不能把整个黄河都清理了,最终也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
朱衡很是不屑,因为他知道潘季驯的那点本事。
其实,后世关于潘季驯用“束水攻沙”法清理黄河泥沙淤堵之事,过于神话了。
束水攻沙法通过收窄河床断面来增大流速,试图利用水流的力量冲刷河床底部的泥沙,以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淤堵的问题。
束水攻沙法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增大水流速度来提高水流挟沙能力,从而减少泥沙在河床的沉积。
尽管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冲刷河床,减少淤积,但由于黄河泥沙含量极高,水流中的泥沙无法完全被冲走,最终还是会导致河床不断抬高。
历史上,黄河频繁的改道和决口问题与泥沙淤积有直接关系。
黄河泥沙含量太高,即使通过束水攻沙法增大了流速,也无法将所有泥沙冲走。
黄河的改道和决口问题不仅仅是泥沙淤积的问题,还与河流的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实际上潘季驯治水,利用束水攻沙后虽然有效果,但黄河水患根本未根除,这也为他反复遭到弹劾埋下伏笔。
是的,每次治水结束后不久,黄河水患再起,作为治水人自然就要被朝廷、被御史问责。
(本章完)
“善贷,快来看看,这是山东急递。”
魏广德刚迈步走进张居正值房,还没来得及行礼,就觉得眼前一,张居正已经冲到他面前,递过来一份奏疏。
“山东,那里发生什么事儿了?”
看张居正慌忙火气的样子,魏广德一边伸手接过,一边问道。
“黄河泥沙淤堵,已经影响运河航运,不少漕船因此搁浅。”
张居正直接就把奏疏的主要内容和魏广德说了一遍,魏广德立马也吓一跳。
大运河的航运,是真的关系重大,不仅影响着京城近百万百姓的口粮,还有边关数十万将士的温饱,哪能不关心。
于是,马上低头就翻看起手中的奏疏,都顾不得找地方坐下。
奏疏是济宁河道总督衙门送来的,因为他们做的就是掌管河道的工作。
自从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济宁就逐渐成为了运河重镇。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在济宁出现了一座特殊的衙门——河道总督署,作为管理整条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它延续了500余年的历史。
如此重要的管理机构设在济宁,与当地特殊的地势密不可分。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中枢地带,这里位于山东丘陵,是整条大运河海拔最高的地区,成为大运河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济宁城北的南旺镇海拔高度39米,比北部的临清和南部的沛县都高出30米,号称运河的“水脊”。
在元代,因为通水困难,这段河道饱受“栓塞”之苦。
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此地,稍有不慎就会搁浅,天旱的时候,更是“有河无水”。
明代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了当地农民水利家白英的建议,采取了两大方略,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第一大方略就是“引汶济运,借水行舟”。
戴村坝位于南旺枢纽北面的大汶河上,这条河水量相对充沛,海拔也比南旺枢纽高。于是就在这里修建大坝,拦蓄水流,然后再开挖一条小汶河,将大汶河的水分出一部分引向南旺枢纽。
所以戴村坝又被称作运河的“心脏”,为大运河海拔最高的段落源源不断地提供充沛的水源。
此外,宋礼与白英还采取了“挖诸泉、修水柜”的第二大方略,把周边的泉水引入小汶河,进一步补充了运河水源。
利用自然湖泊和洼地,在南旺枢纽四周建起了三个大调蓄池,也叫做“水柜”,汛期蓄水,旱季则给大运河补水。
为了大运河的通畅,明代前中期可谓想了无数办法,其中最主要就是为运河注水。
“淮安,运河、黄河、淮河三河交汇之地,若黄河发大水,黄河倒灌致使淮河、运河河道淤塞,漕运不畅,这个顽疾始终无法根治。
黄河啊.”
魏广德不由得放下奏疏,仰头长叹一声。
这些年,黄河、运河的问题,一直都是大明朝廷最紧着的事务,但是不管投入多少财力,总是会不断复发。
伽运河,本质上就是想要绕开黄河,以保持运河航运的畅通。
但,黄河就在那里,始终都是绕不开的。
也因为黄河,大运河始终年年受到其影响。
“叔大兄,若要保住漕粮,我们可以选择放弃运河走海运。
可是,黄河水患,始终都是无解难题。”
魏广德是没办法解决黄河问题,后世也不存在黄河河患,所以没办法可以借鉴。
但是运河可以用海路避开黄河,但黄河两岸的百姓却不能。
黄河河道淤堵,实际上就意味着未来某个时刻,黄河一旦发大水,就可能危及黄河两岸田地,及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百姓。
这才是张居正、魏广德最担心的,至于运河堵塞,其实两人倒并没放在心上。
都已经有了备用手段,自然心里是有底气的。
今年,已经有漕船直接走长江水道入海,沿海岸线绕过山东直抵天津,把漕粮运到京城。
虽然有一定损失的,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只不过,海运终究是替补,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都不会公开提出海运取代河运。
而黄河河患,却一直都是事关朝廷稳定的重要因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句歌谣起源于元朝末年,当时黄河频繁泛滥,元朝政府组织民工疏浚黄河。
之后在疏浚过程中,民工们在黄河里挖出了一个独眼石人,这被视为不祥之兆,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议论。
而最终的结局,就是元朝统治被推翻,明朝建立。
珠玉在前,由不得两个内阁大佬不慎重对待。
“谁能治理黄河?”
魏广德忽然突兀的说了句。
“谁?”
张居正下意识问道。
魏广德和张居正相互对视,尽皆无言。
魏广德又拿起奏疏,翻看工部的批注,不过很快就摇摇头。
工部毫不奇怪建议疏浚。
这是所有黄河淤堵后万试不爽的解决办法,堵了就疏通。
但是,魏广德却知道,今日疏通,明年复堵,结果就是不但的劳民伤财。
“这事儿,还得着落在工部。”
张居正看着魏广德,说道。
面对张居正的话,魏广德无言以对。
工部就是管这个的,可不就得朱衡想到解决办法才行。
“一会儿我去趟工部,和他们好好合计下,看谁还有本身解决黄河问题。”
魏广德只能接话道。
“记得世宗皇帝时,朱衡就曾治理过黄河,开通新运河,当时我记得也是存在泥沙淤堵,工部当时对于清淤有不同意见。
善贷,你还记得当时和朱尚书一起治水的是谁吗?”
张居正陷入回忆,随口问道。
魏广德当然记得,否则他超群的记忆力可不就白给了。
只是他没有接话,这话怎么接?
要真说下去,岂不是言下之意当初朱衡的意见有错,事儿做的差了。
记得那时候,因为朱衡和潘季驯政见不同,两人闹得非常不愉快,官司都打到京城来了。
那个时候,魏广德自然是坚定站在朱衡一边的,谁叫他们是同乡。
至于潘季驯,就是他。
魏广德低头思考,一开始只是装的,不想直视张居正的视线,不过后来还真就开始思考起来。
两个人的意见,其实都不见得有多高明。
一个说疏浚,一个说挖新河,最后搞成一个折中的办法,又挖新河又疏浚。好吧,那事儿已经了了,魏广德也不想继续。
不过,治理黄河,朱衡肯定是不行了。
至于江治,据魏广德所知,似乎也没有太好办法,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是不是叫潘季驯来着?”
忽然,张居正似乎想起来似的,开口问魏广德。
“好像是。”
魏广德吃不准,张居正是不是老早就打主意到了工部,想要推出他来插手工部事务。
不过工部确实对黄河束手无策,似乎不好阻拦。
黄河重要归重要,可不事到临头,多少还是会为自己考虑,会猜忌对手。
魏广德其实已经想起来了,潘季驯在隆庆年间因为治水,征发丁役五万余人,耗费帑金九万二千两,但不久后就因以漕船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官。
难道潘季驯走张居正的门路,想要起复?
此时,魏广德心中由开始想方设法解决黄河水患,变成猜忌张居正、潘季驯的目的。
“善贷去工部不妨问问,看这潘季驯是否真能治水。”
张居正又说道。
魏广德微微点头,如今内阁吕调阳在家养病,上的致仕奏疏被留中。
因为内阁名义上阁臣依旧是三人,所以之前张居正上奏请求增补阁臣的奏疏,也被留在宫中。
毕竟,增加内阁阁臣不是小事儿,事关外朝和皇权稳定。
从张居正值房出来,魏广德先回自己值房里,把书案上的奏疏简单翻了翻,都无甚要紧的,需要马上处理的。
于是,放下奏疏,魏广德就直接出了内阁前往工部衙门。
大明六部,除了刑部外,都在皇城外,距离倒是不远。
就算是最远的刑部衙门,其实也不过是隔了两条街而已。
魏广德到了工部,很快就被接入尚书值房。
没有去工部大堂,毕竟有些话魏广德觉得私下里说比较好。
他可是知道,朱衡和潘季驯的关系因为当初的事儿,闹得很是不睦。
“善贷,你是为了山东那道奏疏来的,咳咳.”
进门,魏广德拱手还没说话,朱衡就开口说道。
“是啊,士南兄,黄河水患遗患甚大,我也知道很难处理,朝廷自开国以来一直都没有办法解决,但是泥沙淤堵之事,却真不能掉以轻心。”
魏广德马上接话道。
“我何尝不知,今日是堵塞漕运,明日大水可就是洪泽千里,唉”
朱衡叹气说道,“如果只是保运河,尚且是人力所能及,可这次不止是运河,若是黄河淤堵继续,怕是又要酿出黄河改道的大患了。”
“士南兄,黄河泥沙淤堵之事,工部就一点办法没有吗?
据我所知,每年黄河都会携带大量泥沙沉淀在中段和末段,这也是黄河常年遭遇险情的缘故。”
魏广德严肃问道。
“善贷,黄河泥沙的问题,工部确实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忽然,身后传来江治说话的声音。
他也是听说魏广德来了,所以从自己值房过来的。
魏广德闻言,转身冲他拱拱手,算是行礼。
“弘治六年,黄河于张秋决堤,由汶水入海,漕运中绝,朝廷派刘大夏刘大人治水,但最后也只是将黄河北岸堤坝筑起,挡住黄河不北泛,不影响京畿安全。
但也因此,江淮一带就备受黄河侵扰,直指夺淮入海。
如今淮水也快堵死,怕是距离又一次改道不远了。”
江治叹气说道。
“那是否意味着,朝廷只能为此做准备?”
魏广德一想到黄河改道,就觉得头皮发麻,因为你很难确定新的入海口,并由此流经之地。
可以说,大河南岸,随处都可能冲出新河道,南岸百姓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是否有可能在淤堵之地附近开挖新河,在事不可为时,掘开河岸,让黄河水自新河道入海,至少让水患可控。”
魏广德此时只能参考过去泄洪区的做法,想到准备新河,在黄河水位暴涨有溃坝风险时掘堤泄洪。
既然是淤堵,那就绕过淤堵区就是了。
“很难,黄河千里,处处都有危险,哪能面面俱到。”
朱衡摇头说道。
“而且时间不等人,就算真要开凿新河,就现在知道的情况,非数年之功不可,时间来不及,朝廷也根本承担不起。
就是现在迦运河的开凿,就已经牵扯工部绝大部分精力。”
江治这时候也插话道。
“工部官员都没有好的办法吗?”
魏广德看看两人,认真问道,“若真如此,之前张阁老倒是推荐个人,如果工部真的无法,倒不如把这个烫手山芋丢出去。”
“谁?”
朱衡没考虑丢烫手山芋,而是想知道张居正推荐的人是谁。
魏广德看了眼朱衡,低声道:“潘季驯。”
“他啊.”
朱衡倒是没生气,自是摇头说道:“他只会清淤清淤再清淤,可你能清一段,却不能把整个黄河都清理了,最终也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
朱衡很是不屑,因为他知道潘季驯的那点本事。
其实,后世关于潘季驯用“束水攻沙”法清理黄河泥沙淤堵之事,过于神话了。
束水攻沙法通过收窄河床断面来增大流速,试图利用水流的力量冲刷河床底部的泥沙,以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淤堵的问题。
束水攻沙法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增大水流速度来提高水流挟沙能力,从而减少泥沙在河床的沉积。
尽管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冲刷河床,减少淤积,但由于黄河泥沙含量极高,水流中的泥沙无法完全被冲走,最终还是会导致河床不断抬高。
历史上,黄河频繁的改道和决口问题与泥沙淤积有直接关系。
黄河泥沙含量太高,即使通过束水攻沙法增大了流速,也无法将所有泥沙冲走。
黄河的改道和决口问题不仅仅是泥沙淤积的问题,还与河流的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实际上潘季驯治水,利用束水攻沙后虽然有效果,但黄河水患根本未根除,这也为他反复遭到弹劾埋下伏笔。
是的,每次治水结束后不久,黄河水患再起,作为治水人自然就要被朝廷、被御史问责。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3545/507165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