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刚想出的新招,二弟就眼巴巴等着用呢
推荐阅读:皇后卷哭了整个后宫、退下,让朕来、为什么它永无止境、兽世娇宠:病弱美人多子多福、灵能者不死于枪火、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富则莱茵金属,穷则莱茵钢铁!、挟明、这年头谁还不是个武者啊、影视剧中的王牌特工、
“失算了!用蜀锦绑定直百大钱的策略,果然还是想得太仓促了,居然还有那么大的纰漏没有想到。这下可在太尉面前丢人了……不知还有没有机会一展所长。”
刘巴听完诸葛瑾的分析和堵漏后,也是一边惊叹于诸葛瑾的反应快,彻底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内心也忍不住暗暗叫糟,为自己的粗陋表现懊悔,担心刘备是否还会一上来就重用他。
刘巴毕竟是曾经拒绝刘备征辟后、又在家里宅了五六年的存在。这样的人,一旦结束了“养望”的阶段,真准备出来做点事了,还是非常讲究一鸣惊人的。
如果出山第一策效果就不好,绝对会影响到事业的起点。
好在刘备的情商,本就是当世一流,他一看刘巴的表情,就知道他已经对诸葛瑾的点拨彻底心服口服了。于是刘备也适时出言宽慰:
“子初多年不曾为官,初次献策难免有所纰漏。假以时日历练,必能有所长进。何况,天下有几人能想出连子瑜都挑不出错的方略?
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既然知道了问题在哪里,咱还是继续群策群力,想想看如何双管齐下,搞一种既能防伪,又能当大钱的铸币。”
刘巴听了这话,就知道刘备还是重用他了,让他继续负责这摊子事务。只是要在诸葛瑾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尤其是技术上要完全听诸葛瑾的。
对于这个结果,刘巴自然是心服口服,毕竟他已经亲眼见识了诸葛瑾的反应之快、看事之精准。跟着这样的领导做事,哪里还用担心外行瞎指挥?这领导简直比他还内行。
“蒙太尉、司徒信赖,在下敢不从命。”刘巴语气谦卑地接过了差事,浑身上下都透出一股心悦诚服。
刘备点点头:“好,孤便暂且任命你为司徒府的西曹掾,暂时专门负责发铸新钱的事宜。”
三公府的曹掾、主簿之类角色,都是只有比四百石品秩的小官。不过刘备的这个任命,也绝对算得上够意思了。
东汉的官职,不是只看品秩高低的,司徒府的曹掾,可以在诸葛瑾身边时时请示汇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便利。
刘巴连忙逊谢,几人又说了一些政务细节、讨论铸发新币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麻烦,推演了一番,这才散去。
……
受刘巴直百钱方案的“鲶鱼效应”搅动,诸葛瑾在搞新铸币时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明朗了。
一些原本还没太想明白的点,随着刘巴的参考印证,也渐渐梳理流畅。
很多时候做事就是这样的,不一定要对方的想法很正确、能直接帮到你。但只要对方所言确有一二可取之处,能跟上讨论的节奏,那就能起到头脑风暴的效果。
之前诸葛瑾推进此事之所以慢,主要是江夏的其他幕僚、文官没有一個跟得上他思路的,而二弟和庞统又去了蜀中,鲁肃、糜竺也不在眼前。诸葛瑾想找个人讨论,对方都只能干听着。
刘巴来了之后,虽说想在创见上超过诸葛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好歹诸葛瑾说什么他都能听懂,能很快反应过来,有时候偶尔还能举一反三,这就足以极大提高事情的推进效率。
整个七月份,诸葛瑾便把主要精力花在铸发新币的事儿上。偶尔跟刘巴和工匠们切磋、想到一种方案,就严密论证一下可行性,做一些试产实验。
当然作为司徒,他肯定还有些其他日常政务大事要处理,但都没那么复杂,不属于开创性工作,也就占用他三四成精力。
一个月的工夫下来,还真就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
诸葛瑾有后世的化学基础知识,眼界和思路肯定是远超汉朝的工匠的,简单实验之后,他也知道哪些技术造出来的钱币,其他诸侯有可能仿,而哪些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被仿的。
到了月底的时候,他也终于拿出了一套最终方案,然后再次向刘备汇报。
刘巴也跟着一起去汇报。
……
“主公,这便是我们完善后的方案,请主公过目。我们的新计划,是发行两种大钱。
一种是纯银的,只是少量发行,控制流通规模,主要目的是为了锚定白银和金、铜的价值,让民间和其他诸侯信服银价。
另一种,是铜质包银的,而且会用上曹贼都模仿不了的方法来镀,确保其他人无法仿造。这种才是主要大量铸造的,因为实际耗银很少,可以极大增加民间钱币的总值。”
诸葛瑾见到刘备,就先简明扼要把重点说了。
纯银币没什么好解释的,确实需要发行一些,但不用量太大。这主要是因为汉朝原本并不把银作为流通货币,民间对于银价缺乏概念。
所以需要一批宣传用途的锚定物,作为宣传,让士民把心理价位锚定起来。
秦朝和西汉的时候,金银比价一度也有过官方定值,当时大约是一比四,但实际上民间从来没执行过,也没有这个流通环境。
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朝人喜欢墓葬里埋马蹄金,导致东汉存世黄金的规模比西汉还少了,所以东汉时黄金对比银和铜,都有一波实际上的升值。
比如西汉时一金折抵万钱,到了东汉桓灵,已经涨到了一金折抵一万六七千钱左右。黄金等于是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增值了三分之二。
相比之下,汉朝人用白银陪葬的比例低些,而且白银的冶炼技术,是随着时代发展一起发展的,不像黄金天然就是单质存在,不需要冶炼,所以白银的总数相对于黄金增长显然更快。如果东汉还有金银比价的话,实际上估计也跌到一比五到一比六了。
而后世到了明清,金银比价基本上是一比十了,晚清更是跟国际接轨,一比十二到十四。这也是冶银技术进步导致的,更是扶桑和美洲白银不断流入的结果。
所以,诸葛瑾在充分调研、也跟刘巴商议复核后,最终审慎决定,把如今的金银比价,宣布为一比五。
原本要维持这个比价,是挺难做到的。
但因为如今大汉大部分的白银冶炼都握在刘备阵营手中,诸葛瑾可以动用那笔“储备白银”来做调蓄。
市面上银多了就放出去慢一点,银少了涨起来就放快一点,这样就好宏观上调控住比价。反正他也没打算真放出去多少量,就当是“纪念币”了。
按照如今黄金一金折抵一万七千多钱的“汇率”,金银比价暂定一比五的话,白银大约能折抵三千五百钱左右。
同时,银币工艺相对简单,只是靠着原材料的真材实料值钱,所以也不怕伪造,反正敌人要伪造,也得实打实拿出那么多贵金属来。
当然,诸葛瑾让人铸造的银币,也没打算真用纯银,那也是做不到的,质地太软了,还容易发黑。
一般也就学后世的银元,搞九成的银、混百分之七的铜和百分之三的铅锌混合物,反正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干嘛不借鉴。(古代铸银币,都会掺杂入少量铅锌矿冶炼产物,以提升硬度。到了晚清和民初,就不再加铅,直接用锌和镍。但是古代冶金技术难以单独提纯锌,所以古代连黄铜都是铜和铅锌混合的。)
而且诸葛瑾有把握确保铸造出来的银币看起来更加闪亮美观一些,有了九成银做底子,货币本身价值是不用担心的。金属配方如果微调了,颜色还容易变化。
所以只要诸葛瑾严格保密配比,就能再多加一道防伪安全保障。就算其他势力想伪造,也容易因为配比有差异而被看出来。
……
刘备听诸葛瑾解释了九成银币的好处后,也是颇感好奇,便问诸葛瑾有没有做出样品实物看一下。
诸葛瑾显然是有备而来,拍了拍手,就示意门外的侍从端着一个盘子走了进来。
刘巴快步上前,帮着侍从揭开托盘上盖着的蜀锦,便露出了下面一层银灿灿的银币。
这些银币铸造简单,只有配方比例需要保密,所以生产起来很快,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库存就能生产。
刘备拿起几枚托在手心反复端详,不时频频点头,显然对此物很满意。看着看着,他又忽然想起一问,便随口问道:
“依你之意,这批钱币也是不急着向民间投放的,只是用来让百姓认可银币的价值。那么,当以何种手段,来进行最初的推广呢?就怕风声大了,流出去太多。风声小了,又起不到效果。”
诸葛瑾对此也是胸有成竹,直接报答案:“主公可以近期与一些文武心腹协商,表示去年汉中之战结束后,因破曹之功,一时下发赏赐众多,以致民间铜钱短缺。
主公本着仁政惠民之心,愿意以新铸银币向去年蓄钱较多的功臣置换。愿意上缴铜钱换取银币酬勋的,前多少人或者多少金额,还可以给予折扣。
比如正常是三千五百钱一银,前十名响应的,可以按只上缴三千钱便换一银的比例兑换。前五十名的,按三千二百钱执行,以此类推。具体数字,主公可再让人斟酌损益,而且还可以设置限额,以免后来者怨怼。”
刘备闻言,摸着小胡子稍微想了一会儿,觉得实在是想不出毛病,太稳妥了。
诸葛瑾这招一使,就等于直接把纯银币变成了“纪念币”,就跟当年汉武帝讨伐匈奴得胜后,发马蹄金和麟趾金。有了高层的信用背书,推广效果自然会快速铺开。
而且,诸葛瑾为了避免闲言碎语,还特地预防性地设置了“限额”,也就是给每个功臣一个用铜钱兑换银币的上限。
你铜钱再多,也只能换一部分。这样前几个响应得快的,拿到了更优惠的价格,也不至于比后来者占太多便宜,也就避免了人心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刘备不由感叹:“子瑜真是深谋远虑,连如何服众,如何避免患不均都想到了,孤无忧矣——
那就再说说第二种铜钱包银的吧,那种钱币有样品么?具体如何铸造?为何没有看到实物”
刘备感慨之余,话锋一转,也是关心起了诸葛瑾方案中的第二种货币,而且心中愈发好奇了。
对此,诸葛瑾也只能解释:“这第二种镀银的货币,制造起来比较复杂,更适合在豫章铜矿的原矿伴生提纯时就介入,具体的变化之理,一时难以对主公说清……我这里目前只有几枚镀得不太好的,但眼下还在改良技法,很快就能改好。”
诸葛瑾鼓捣出来的镀银铜币方案,涉及到一些置换反应的工艺环节,类似于历史上后来葛洪在《抱朴子》里写的“丹青涂铁得赤铜”,跟刘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的,所以也就没必要解释太细了。
大领导哪里关心技术细节了。
当然了,汉朝原本也是有铜器镀银镀金的技术的。
直接固体金银往上贴的,叫“錾金”工艺,但那个太费手艺了,手工钱都比钱本身贵得多了,得让能工巧匠一点点贴,大批量生产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用担心将来有人用錾金法伪造银币。
至于那种直接用液态法把金银往铜器表面镀的工艺,对手艺的要求倒是低一点,主要是用了汞作为媒介,利用金银容易溶于水银的特点,借助水银把金银镀到铜器表面,再降温把金银析出、水银流掉。
具体技术细节不重要,但只要知道这种技术会产生不少有毒的汞蒸气,而且汞也有损耗,所以只是对工匠手艺要求低,耗材成本是绝对不低的,拿这种方法来伪造,绝对也是赔本的。可能花几千钱的本钱,才伪造出一枚价值几百钱的铸币。
诸葛瑾选的方法,肯定是要确保工艺稳定性要好、生产成本要低、良品率还不能低。
而且因为镀银币镀层比较薄,还要防止外层镀层被磨损后,导致钱币贬值失效。以汉朝时置换法的低效状态,诸葛瑾估计后续可能还要筹集天然树脂、加热稀释后当做清漆一般,在镀银币外面再涂抹一层保护层。
虽然这种钱用的银不多,但工艺复杂,绝对难以伪造,外面还有保护层确保外观品相持久。
另外,为了让人看清这种钱的质地,还可以在置换之前,把铜币中心部分,预先用白蜡遮盖住部分面积,就像是“失蜡法”铸造一样。
等置换的时候,被白蜡覆盖的位置银镀不上去,露出里面赤铜色的字或是中心部分,看上去就更工艺复杂了,防伪效果更好。
按照计划,一枚这种钱大约会用到半钱的白银,一两的赤铜。铸好后定一个相对高价,当个五百钱来花,也是绝对说得过去的。
(注:因为是用了银的,而且用了那么多先进化学工艺,如果还是只值一百钱的话,就没多少赚了。考虑到技术难度,最后定五百钱)
反正刘备阵营是打算拿蜀锦和官营工坊的优质钢铁器具作为价值锚定物,只要拿着这种镀银币来买东西,刘备就真的认他买五百钱的货。
久而久之,这种货币别人造不了,刘备又绝对认其购买力,大家也就会潜移默化接受这种钱真的一枚值五百钱。
刘备通盘审视完诸葛瑾和刘巴的计划后,觉得这次终于足够妥善了,便吩咐他们先开始试产定样,然后再送一批样品去江州,让诸葛亮也观摩一下。
“子瑜,给令弟送样品的时候,记得在公文里把新钱的定价、预期的产量也写写清楚。这样也便于孔明在江州试点代役钱时,评估市面上的流通钱币缺口。”刘备最后吩咐道。
“主公放心,这些我都会严密安排。”
诸葛瑾的回答,让他很是放心。
刘巴听完诸葛瑾的分析和堵漏后,也是一边惊叹于诸葛瑾的反应快,彻底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内心也忍不住暗暗叫糟,为自己的粗陋表现懊悔,担心刘备是否还会一上来就重用他。
刘巴毕竟是曾经拒绝刘备征辟后、又在家里宅了五六年的存在。这样的人,一旦结束了“养望”的阶段,真准备出来做点事了,还是非常讲究一鸣惊人的。
如果出山第一策效果就不好,绝对会影响到事业的起点。
好在刘备的情商,本就是当世一流,他一看刘巴的表情,就知道他已经对诸葛瑾的点拨彻底心服口服了。于是刘备也适时出言宽慰:
“子初多年不曾为官,初次献策难免有所纰漏。假以时日历练,必能有所长进。何况,天下有几人能想出连子瑜都挑不出错的方略?
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既然知道了问题在哪里,咱还是继续群策群力,想想看如何双管齐下,搞一种既能防伪,又能当大钱的铸币。”
刘巴听了这话,就知道刘备还是重用他了,让他继续负责这摊子事务。只是要在诸葛瑾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尤其是技术上要完全听诸葛瑾的。
对于这个结果,刘巴自然是心服口服,毕竟他已经亲眼见识了诸葛瑾的反应之快、看事之精准。跟着这样的领导做事,哪里还用担心外行瞎指挥?这领导简直比他还内行。
“蒙太尉、司徒信赖,在下敢不从命。”刘巴语气谦卑地接过了差事,浑身上下都透出一股心悦诚服。
刘备点点头:“好,孤便暂且任命你为司徒府的西曹掾,暂时专门负责发铸新钱的事宜。”
三公府的曹掾、主簿之类角色,都是只有比四百石品秩的小官。不过刘备的这个任命,也绝对算得上够意思了。
东汉的官职,不是只看品秩高低的,司徒府的曹掾,可以在诸葛瑾身边时时请示汇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便利。
刘巴连忙逊谢,几人又说了一些政务细节、讨论铸发新币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麻烦,推演了一番,这才散去。
……
受刘巴直百钱方案的“鲶鱼效应”搅动,诸葛瑾在搞新铸币时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明朗了。
一些原本还没太想明白的点,随着刘巴的参考印证,也渐渐梳理流畅。
很多时候做事就是这样的,不一定要对方的想法很正确、能直接帮到你。但只要对方所言确有一二可取之处,能跟上讨论的节奏,那就能起到头脑风暴的效果。
之前诸葛瑾推进此事之所以慢,主要是江夏的其他幕僚、文官没有一個跟得上他思路的,而二弟和庞统又去了蜀中,鲁肃、糜竺也不在眼前。诸葛瑾想找个人讨论,对方都只能干听着。
刘巴来了之后,虽说想在创见上超过诸葛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好歹诸葛瑾说什么他都能听懂,能很快反应过来,有时候偶尔还能举一反三,这就足以极大提高事情的推进效率。
整个七月份,诸葛瑾便把主要精力花在铸发新币的事儿上。偶尔跟刘巴和工匠们切磋、想到一种方案,就严密论证一下可行性,做一些试产实验。
当然作为司徒,他肯定还有些其他日常政务大事要处理,但都没那么复杂,不属于开创性工作,也就占用他三四成精力。
一个月的工夫下来,还真就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
诸葛瑾有后世的化学基础知识,眼界和思路肯定是远超汉朝的工匠的,简单实验之后,他也知道哪些技术造出来的钱币,其他诸侯有可能仿,而哪些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被仿的。
到了月底的时候,他也终于拿出了一套最终方案,然后再次向刘备汇报。
刘巴也跟着一起去汇报。
……
“主公,这便是我们完善后的方案,请主公过目。我们的新计划,是发行两种大钱。
一种是纯银的,只是少量发行,控制流通规模,主要目的是为了锚定白银和金、铜的价值,让民间和其他诸侯信服银价。
另一种,是铜质包银的,而且会用上曹贼都模仿不了的方法来镀,确保其他人无法仿造。这种才是主要大量铸造的,因为实际耗银很少,可以极大增加民间钱币的总值。”
诸葛瑾见到刘备,就先简明扼要把重点说了。
纯银币没什么好解释的,确实需要发行一些,但不用量太大。这主要是因为汉朝原本并不把银作为流通货币,民间对于银价缺乏概念。
所以需要一批宣传用途的锚定物,作为宣传,让士民把心理价位锚定起来。
秦朝和西汉的时候,金银比价一度也有过官方定值,当时大约是一比四,但实际上民间从来没执行过,也没有这个流通环境。
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朝人喜欢墓葬里埋马蹄金,导致东汉存世黄金的规模比西汉还少了,所以东汉时黄金对比银和铜,都有一波实际上的升值。
比如西汉时一金折抵万钱,到了东汉桓灵,已经涨到了一金折抵一万六七千钱左右。黄金等于是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增值了三分之二。
相比之下,汉朝人用白银陪葬的比例低些,而且白银的冶炼技术,是随着时代发展一起发展的,不像黄金天然就是单质存在,不需要冶炼,所以白银的总数相对于黄金增长显然更快。如果东汉还有金银比价的话,实际上估计也跌到一比五到一比六了。
而后世到了明清,金银比价基本上是一比十了,晚清更是跟国际接轨,一比十二到十四。这也是冶银技术进步导致的,更是扶桑和美洲白银不断流入的结果。
所以,诸葛瑾在充分调研、也跟刘巴商议复核后,最终审慎决定,把如今的金银比价,宣布为一比五。
原本要维持这个比价,是挺难做到的。
但因为如今大汉大部分的白银冶炼都握在刘备阵营手中,诸葛瑾可以动用那笔“储备白银”来做调蓄。
市面上银多了就放出去慢一点,银少了涨起来就放快一点,这样就好宏观上调控住比价。反正他也没打算真放出去多少量,就当是“纪念币”了。
按照如今黄金一金折抵一万七千多钱的“汇率”,金银比价暂定一比五的话,白银大约能折抵三千五百钱左右。
同时,银币工艺相对简单,只是靠着原材料的真材实料值钱,所以也不怕伪造,反正敌人要伪造,也得实打实拿出那么多贵金属来。
当然,诸葛瑾让人铸造的银币,也没打算真用纯银,那也是做不到的,质地太软了,还容易发黑。
一般也就学后世的银元,搞九成的银、混百分之七的铜和百分之三的铅锌混合物,反正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干嘛不借鉴。(古代铸银币,都会掺杂入少量铅锌矿冶炼产物,以提升硬度。到了晚清和民初,就不再加铅,直接用锌和镍。但是古代冶金技术难以单独提纯锌,所以古代连黄铜都是铜和铅锌混合的。)
而且诸葛瑾有把握确保铸造出来的银币看起来更加闪亮美观一些,有了九成银做底子,货币本身价值是不用担心的。金属配方如果微调了,颜色还容易变化。
所以只要诸葛瑾严格保密配比,就能再多加一道防伪安全保障。就算其他势力想伪造,也容易因为配比有差异而被看出来。
……
刘备听诸葛瑾解释了九成银币的好处后,也是颇感好奇,便问诸葛瑾有没有做出样品实物看一下。
诸葛瑾显然是有备而来,拍了拍手,就示意门外的侍从端着一个盘子走了进来。
刘巴快步上前,帮着侍从揭开托盘上盖着的蜀锦,便露出了下面一层银灿灿的银币。
这些银币铸造简单,只有配方比例需要保密,所以生产起来很快,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库存就能生产。
刘备拿起几枚托在手心反复端详,不时频频点头,显然对此物很满意。看着看着,他又忽然想起一问,便随口问道:
“依你之意,这批钱币也是不急着向民间投放的,只是用来让百姓认可银币的价值。那么,当以何种手段,来进行最初的推广呢?就怕风声大了,流出去太多。风声小了,又起不到效果。”
诸葛瑾对此也是胸有成竹,直接报答案:“主公可以近期与一些文武心腹协商,表示去年汉中之战结束后,因破曹之功,一时下发赏赐众多,以致民间铜钱短缺。
主公本着仁政惠民之心,愿意以新铸银币向去年蓄钱较多的功臣置换。愿意上缴铜钱换取银币酬勋的,前多少人或者多少金额,还可以给予折扣。
比如正常是三千五百钱一银,前十名响应的,可以按只上缴三千钱便换一银的比例兑换。前五十名的,按三千二百钱执行,以此类推。具体数字,主公可再让人斟酌损益,而且还可以设置限额,以免后来者怨怼。”
刘备闻言,摸着小胡子稍微想了一会儿,觉得实在是想不出毛病,太稳妥了。
诸葛瑾这招一使,就等于直接把纯银币变成了“纪念币”,就跟当年汉武帝讨伐匈奴得胜后,发马蹄金和麟趾金。有了高层的信用背书,推广效果自然会快速铺开。
而且,诸葛瑾为了避免闲言碎语,还特地预防性地设置了“限额”,也就是给每个功臣一个用铜钱兑换银币的上限。
你铜钱再多,也只能换一部分。这样前几个响应得快的,拿到了更优惠的价格,也不至于比后来者占太多便宜,也就避免了人心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刘备不由感叹:“子瑜真是深谋远虑,连如何服众,如何避免患不均都想到了,孤无忧矣——
那就再说说第二种铜钱包银的吧,那种钱币有样品么?具体如何铸造?为何没有看到实物”
刘备感慨之余,话锋一转,也是关心起了诸葛瑾方案中的第二种货币,而且心中愈发好奇了。
对此,诸葛瑾也只能解释:“这第二种镀银的货币,制造起来比较复杂,更适合在豫章铜矿的原矿伴生提纯时就介入,具体的变化之理,一时难以对主公说清……我这里目前只有几枚镀得不太好的,但眼下还在改良技法,很快就能改好。”
诸葛瑾鼓捣出来的镀银铜币方案,涉及到一些置换反应的工艺环节,类似于历史上后来葛洪在《抱朴子》里写的“丹青涂铁得赤铜”,跟刘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的,所以也就没必要解释太细了。
大领导哪里关心技术细节了。
当然了,汉朝原本也是有铜器镀银镀金的技术的。
直接固体金银往上贴的,叫“錾金”工艺,但那个太费手艺了,手工钱都比钱本身贵得多了,得让能工巧匠一点点贴,大批量生产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用担心将来有人用錾金法伪造银币。
至于那种直接用液态法把金银往铜器表面镀的工艺,对手艺的要求倒是低一点,主要是用了汞作为媒介,利用金银容易溶于水银的特点,借助水银把金银镀到铜器表面,再降温把金银析出、水银流掉。
具体技术细节不重要,但只要知道这种技术会产生不少有毒的汞蒸气,而且汞也有损耗,所以只是对工匠手艺要求低,耗材成本是绝对不低的,拿这种方法来伪造,绝对也是赔本的。可能花几千钱的本钱,才伪造出一枚价值几百钱的铸币。
诸葛瑾选的方法,肯定是要确保工艺稳定性要好、生产成本要低、良品率还不能低。
而且因为镀银币镀层比较薄,还要防止外层镀层被磨损后,导致钱币贬值失效。以汉朝时置换法的低效状态,诸葛瑾估计后续可能还要筹集天然树脂、加热稀释后当做清漆一般,在镀银币外面再涂抹一层保护层。
虽然这种钱用的银不多,但工艺复杂,绝对难以伪造,外面还有保护层确保外观品相持久。
另外,为了让人看清这种钱的质地,还可以在置换之前,把铜币中心部分,预先用白蜡遮盖住部分面积,就像是“失蜡法”铸造一样。
等置换的时候,被白蜡覆盖的位置银镀不上去,露出里面赤铜色的字或是中心部分,看上去就更工艺复杂了,防伪效果更好。
按照计划,一枚这种钱大约会用到半钱的白银,一两的赤铜。铸好后定一个相对高价,当个五百钱来花,也是绝对说得过去的。
(注:因为是用了银的,而且用了那么多先进化学工艺,如果还是只值一百钱的话,就没多少赚了。考虑到技术难度,最后定五百钱)
反正刘备阵营是打算拿蜀锦和官营工坊的优质钢铁器具作为价值锚定物,只要拿着这种镀银币来买东西,刘备就真的认他买五百钱的货。
久而久之,这种货币别人造不了,刘备又绝对认其购买力,大家也就会潜移默化接受这种钱真的一枚值五百钱。
刘备通盘审视完诸葛瑾和刘巴的计划后,觉得这次终于足够妥善了,便吩咐他们先开始试产定样,然后再送一批样品去江州,让诸葛亮也观摩一下。
“子瑜,给令弟送样品的时候,记得在公文里把新钱的定价、预期的产量也写写清楚。这样也便于孔明在江州试点代役钱时,评估市面上的流通钱币缺口。”刘备最后吩咐道。
“主公放心,这些我都会严密安排。”
诸葛瑾的回答,让他很是放心。
本文网址:https://www.haitangshuwu.vip/book/173869/507979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haitangshuwu.vip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